(经文:列王记下五章一至十五节)
以利沙的事奉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可能就是乃缦得医治的故事。在这十五节经文中,我们得知他发现自己患上了痲疯病,随而出现了一线曙光,最后他奇迹地得到了医治。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我们,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当我们读他的故事时,我们将自己取代了他的角色。这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乃缦,而是我们;而罪也取代了痳疯病;我们战战兢兢地站着的地方,不是约但河,而是「一个叫做髑髅地(加略山)的地方」,在那里「他儿子耶稣的血洗净了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7)。这故事可分成五章。
(一)乃缦是一个重要人物。
有些人的一生平淡无奇,毫无成就,而有些却名成利就,威名远播。乃缦就是属于后者(一节)。他无论何往,人都向他欢呼喝彩。他是「一个元帅…为尊为大…」;耶和华借着他成就了大事,而他是「一个大能的勇士」。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勇敢、可靠、广得人心!但是:-
(二)乃缦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
第一节的最后七个字告诉我们,在他威风凛凛的军装背后,隐藏着令人憎恶的痲疯病症。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丰功伟迹?是的,但私底里却是悲剧与忧伤。「一个伟人……只是长了大痳疯」。这是否你自己的故事呢?只有神和你自己才知道你心中的痲疯病──罪;其他的人不得而知,但神却明察秋毫,知道它的存在(撒上十六7)。这就是我们成千上万的同胞的写真──道貌岸然、德高望重、慈悲善良,但他们心中却充满了罪。他们不信神,因而灵命上患了病,而且他们从不敬拜上帝。他们有什么机会进入神的国度呢?
(三)乃缦在其家中有一个温柔的女子。
第二至四节告诉我们,这小女子是从以色列国掳来的俘虏,远离了自己亲爱的家人。在家里的时候,她已学习到信靠那永活的神,而现在她不但是一个信徒,更且是一个做见证的信徒。当她发现了她的主人患上了痲疯病,她非常同情他,觉得应该向他见证神的大能大力,好让他得着神的医治。由此看来,乃缦不知不觉间竟款待了天使,请看以赛亚书十一章六节.很奇妙的是,乃缦并没有表示傲慢的态度,竟然听取那小女子的见证!第五节告诉我们,叙利亚王作出了安排,让乃缦到以色列国的地方寻求医治。倘若灵命上患病的罪人愿意向神我们的大医生求医,那会是多美好的事!
(四)乃缦做错了三件事。
他很有智慧,聆听了那小女子的见证,但却很愚昧,不愿遵从她的劝告。他做错了什么事?
(1)首先,他误以为他能以金钱来换取医治。第五节说他带了很多钱。他带了十他连得(talent)银子,需要两个袋子才可装满(二十三节);除此以外,他带了「六千舍客勒(shekels)的金子及十套衣服」(五节),作为送礼之用!但世界上所有的钱财,都无法医治一个在灵命上患了痲疯病──罪──的人……请看彼得前书一章十八至十九节。很多人认为他们能赚取救恩,但神的话语清晰地指出,救恩乃是一件礼物,我们只可接受,而不可凭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的──请参阅罗马书三章二十节;提多书三章五节。
(2)第二,他寻求医治找错了地方。他去求见以色列王而不是去求见先知以利沙(六节)。现今很多人寻求救恩却叩错了门:例如向祭司或神甫认罪(提前二5);求助于招魂说或一些其他的邪教异端、倚仗着体面的社会地位或教会联系。寻求救恩只有一条门路──约翰福音十章九节;路加福音七章三十七至三十八节,四十八至五十节。
(3)第三,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医治。神所用的方法在第十节中有作出概述,而第十一至十二节告诉我们有关乃缦对神所说的洁净方法的反应。很多人坚持自己的方法,而不要神的方法,两者之间真有天渊之别──请参阅以赛亚书五十五章八至九节!但请看第十三节。神的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例如:我们要得救,必须转向他(赛四十五22),求告他(罗十13),到他的面前(太十一28),打开心门欢迎他进来(启三20),进到他的里面(约十9),触摸他(太十四36),接受他(约一12)。如果你未曾试过,你愿意尝试一下吗?──请再看第十三节!
(五)乃缦借着一个荣耀的神迹得到了医治。
请留意第十四节中所需要强调的几件事:-
(1)莫大的谦卑:我们读到乃缦「下去」。他必须放下自我,谦卑下来──这位大能的勇士必须下去,继续下去……。当人决定要得到救恩,他们必定愿意放下任何事情,也不愿失去祝福。
(2)完全的顺服:在第十节,先知以利沙说:「七回」,因此乃缦在约但河里沐浴七回。当他下去沐浴时,你能否听到那些旁观者在喊着说:「一…二…三…」?乃缦沐浴六回上来后,仍是一个痲疯病患者,惟有当他肯完全顺服沐浴七回后,他才看到神迹的出现。倘若有人完全信靠神的话语,他必定会为他们施行神迹──请参阅罗马书十章九至十节。
(3)完全的医治:第十四节的最后部份告诉我们这件事──请比较哥林多后书五章十七节。
在这故事里,仍有一件更美妙的事情比身体的医治、什至比我们的罪得洁净,更为奇妙,更令人心满意足。请参阅第十五节。乃缦现在绝对相信在天上有一位神,从那一刻开始,他决定要以这位神为他的神,认识他、爱他、服事他,并向他人传扬他的名!
结束反思:以赛亚书一章十八节及路加福音五章三十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