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六十四课 传道书 之二

圣经课程 by 巴斯德



题示:再把传道书仔细读一遍,并特别留意上一课的分析。



「是不是凡研究圣经的,都会发现其统一及重要的真理呢?不一定!历来基督教内一切的异端邪说,没有不自称是有圣经根据的。但这些所谓「根据」也者,若按上下文重新研究,就都瓦解于无形了。我们若断章取义地来读圣经,就必会歪曲真理,误入歧途;能按上下文来作整体研究,我们才会知道神向人启示的是个怎样完备的信息。」

——皮雅逊博士

传道书常是一本被误解的书;悲观论者会振振有词地说能在本书找到他们理论的根据;怀疑论者则说本书也支持他们「人死如灯灭」的看法;另一些人则说本书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是睡着了,直等到将来身体复活才再苏醒过来。一些较严肃也是颇肯用心的基督徒则认为本书不属灵,与新约整体的教训冲突,且与圣经之一贯启示不合。为了种种原故,我们认为有对本书作再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导至上述误解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阅读本书时之态度和方法错了。我们十分容易把书之某一节或某一段孤立起来看,而以为那就是作者之主张。不知每一节、每一段,甚至每一章都只是传道书整个信息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换句话说,它们是累积性的。当然,受这种误解的不单只传道书为然,只不过因着本书的性质特殊,就最容易受误解吧了。凡不把本书作整体研究的,就难免犯以一盖全的谬误!

悲观主义?

传道书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吗?要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从一章一节到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作全盘研究,而不能东抽一节,西抽一节作答。无可否认地,本书之一般语调都是相当低沉的,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它所讨论之题目,都是人生最真实也是最诚实的一面;能有胆量面对这些现实,你说是悲观主义呢?还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二十世纪的实存主义同样是描写人类的困境,但二者比较下,我们又岂不能分别其云泥呢?

我们若随作者的思路去发展,就会发现他是怎样坚定地一一面对着人生各种谜团而向前。起先他看见社会上叫人痛心的不平,人生无意义的重复,到他敢于面对现实,用一种大无畏的目光来看万物,他就发现一切众生百象后,实在有神的手在管理着(三17,九1),为要引到将来最后一切均要赏罚分明的大日子(十二14)。在「日光之下」的事,作者看到日光之上的神,小心的读者不可能不发现这点(二24~26,三10~14,五19,八17,九1),直到最后,作者从「空虚」而看到最后的「真实」。他看到神既把「永生」(三11)放在人的心内,人就永无可能单满足于「日光之下」今生的事物(五10~12,六7)。事实上,他看到神是特意让人生各种谜团不得解释,为叫人能用心思想,刻意寻求日光之上的事情,免得心为形役,亟亟地浪度一生(二25,三10,七14)。

在这层次渐进的思索下,作者到达了与悲观主义相反的结论。那就是人若尊敬神、顺服神,他就可以安心地享受神为人今生所预备的一切福乐,且能引颈盼望将来——那使一切邪恶得审判,正义得伸张,沉冤得超雪的大日(三17,八5~12,十一9,十二14)。

我们再说,这结论与悲观主义是刚成极端的。悲观论者看人生只不过是一度影子,受苦却没有盼望,被困却没有出路。但本书的作者则看见虚空外的真实,而神之所以让日光之下存着「虚空」,目的就是叫人去寻找日光之上的真体与本相。这是谜团内透露的一线光明,今生内的喜乐和盼望;在今生的问号外,有神最后答案的惊叹号!

怀疑论者

有些人说传道书是怀疑论的先导者,一些恶意的学者更直截了当地,称本书为「怀疑论的颂赞」到底谁是怀疑论者呢?是那些学者还是本书之传道者?有些学者真奇怪,他们在圣经中只看见他们要看的,而不是圣经本身要说的,就是传道者从坟墓走出来亲自向他们传讲,他们也不会明白,也不会相信。他们的谬误在那里?就如前面所说,他们读圣经的方法错了,他们只把一节、一段,或一章圣经孤立起来读,而不是把全书看作一整体来读,自然免不了错误百出的。我们再强调,本书是一整体,绝不能断章取义,一定要从头到尾地作研究。

他们认为传道者对今生众事物的生灭盛衰存着怀疑的态度,其理由是在一8、12~18,三9,八16、17。我们若仔细研究这几节圣经,又把它们放在全书之意义架构来看,就会发现其信息与怀疑论者正成强烈的对比。传道者在众生相的后面,不是看见那坚定不移的,秉公行事的神在操管着一切吗?这与怀疑论者的主张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宇宙众生相的矛盾确曾使作者陷入深深的沉思里。这都是因为他敢于面对现实,不逃避,不理论化,不哲学化它,而是脚踏实地的想要解决它,从而寻求人生的至善。一方面他是承认人生之有涯,智虑之有限,但另一面他从没否认人可以从神那里得到肯定、得到建立、抓到实体,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个不可知论者。当他说「虚空的虚空」,他岂不是说在日光之下没有永恒的事物,人都应藉着神来抓紧人生最真实的一面吗?不错,人智不能参透生之谜,但这却不能阻止我们去抓紧生之主啊!这种对生命之肯定又岂能与怀疑论同日而语?

也有人说传道书对死亡之后的生命是有怀疑论之色彩的,他们的根据是在三章十九至二十一节(请翻看)。但这段圣经又岂是说「人死如灯灭」?刚相反,它肯定死亡之后人的灵魂是仍存不灭的。十九、二十节说人的遭遇跟兽的遭遇一样,死后「都归一处」,亦即是归入地土。我们若只读到这里,作者就好像主张「人死如灯灭」一套的理论,人不能越过葬他的坟墓。但作者之前文和后语我们就全不顾吗?十九节之前说什么呢?十九节又是以什么作开头的?岂不是以一个连接词——「因为」(直译应作「因此」)——开始吗?那就表明十九节是紧接上面一段的。我们试看十七节,它就告诉我们正因作者看见人兽均不能逃过一死,他就看到死后人兽之不同:「神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亦即是在死后与神同在之处),各样事务,一切工作……」好,我们再看十一节怎样说:「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这个往上升是升到什么地方?岂不是指到神那里?灵既能往上升(亦即是有行动者),它就不是「灭」了。

我们再看另一段:九章三到六节,并连着第十节看。传道者说人必要去到阴间,在那里「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作者原意是什么呢?他不是说人若从今生有限之智慧来寻求,来了解,那么今生到了坟墓就完了。但他并不是说这就是生死之本相,因为他在十二章七节所表明的思想,不可能在他写九章十节时是不知道的。他知道人死后,尘土仍归尘土,灵仍归于赐灵的神(十二14),不单如此,死后且有审判(三17),

我们承认,按着启示次序来说,传道书对「来生」谈的不多,更重要的启示是在它之后才出现;但作者明显地是相信今生之外,还有来世的,硬要把怀疑论拉进本书内是不相干的。



启示?

如上所说,有些人直觉得本书与圣经一贯启示的真理不大协调。有此错觉者纯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本书当作一整体来看。不错,若把本书所引不同的事例或三个小结(分别指出三个思想层次的段落)孤立起来看,确予人这种幻觉,好像它教导的与新约不同。但我们若留心下面三点,就发现它们是一致的了。此三点对读其他经文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分列如后:

(1)它们在全书思想中心的位置;

(2)它们论点的立场;

(3)启示的性质。

首先,我们不要孤立每一小结,而应把它们放在全部意义架构内来看,尤其是应就全书之总结来看上面三个小结。举例来说,三章十九节至廿一节是常引起争端的,它是论到人兽看来均是同一命运,难逃死亡;但就他全书的总结论来看,我们就知前面所说的,只是部分真理——即人人都有一死——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我们或许会问:「作者既在总结论上是如此肯定,说人死后他的灵会回归到神那里,为什么他在三章不如此说呢?」理由很简单,作者在本书所铺陈的思想需要如此的程序,我们若要欣赏到本书最后结论的张力,就要一步步的跟着作者的思路渐进。还有,在每一段的开始,作者不是以「我心里说」作楔子的吗?这就表明他所说的,是他以前所以为的,却不是现今所了解的。

第二、我们也要了解作者在每段立论的据点是什么,且要全盘地考虑,这书是写「日光之下」人之观点,是从人的思想立场来看宇宙人生。作者在圣灵引导之下所要展示的,就是人的思想与原知能引人到什么地步。撇开我们人类智虑所限,与及环绕着人生各阶段的谜团,我们若是忠实于所见之众生相,就必看见人若单为今生事物劳碌确是「虚空的虚空」。而这发现岂不就驱使我们寻求日光之上生命的本源?叫我们以诚以信来投靠神、谨守他的诫命,并相信死后有审判,叫一切不平的事到那天均能拉直?不错,最后的结论虽是真确,若拿它与新约相比,仍是差了好一大截;这就是藉着人的思想与引进最后结论的步骤。我们却千万不能以为在这阶段中任何一小节就是圣灵启示的最后真理啊!

这就引进了第三点:启示的性质。我们一定要清楚圣经每段的启示性质,分辨何为神的宣告,何为旁证。不久前一个思想颇为新派的传道人对我说:「假如圣经像你所说的,都是神的启示,那么我们就可以闭上眼睛,随手翻开一处,用手一指就说这观念是神启示的,我们都要服从。」你可曾听过比这更荒谬的说话吗?就是以前最新派的人也不会如此诽谤圣经的。我们知道,圣经很大部分是历史书,里面没有观念或教义的直接阐述,启示的意思只是说作者在圣灵启示下作忠实的报导而已。还有,圣经内不是常记着像琐法那种理论家的言论,或败坏如亚哈,甚至撒但本身的言行吗?这些又岂是叫我们引以为范呢?我们说这些记载是启示,也只是说它所记载的是真实的,是确曾发生过的,同样地,传道书所记载的,也是所罗门接着人的智慧来寻找至善的忠实记录而已,却不是叫我们把某一小节或某一段就看作圣灵教导的真理。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好好记着;圣灵的启示是渐进式的,这就是为什么传道书中没有对「来世」有较积极的,正面的解释。一方面说,传道书对来世的肯定及死后的审判都是真确的,但至于那生命的本质和内容细节,传道书之作者仍然是未得启示的。或许他对阴间的认识是得自埃及或其他邻国之神话传说,但他仍是在圣灵之管制指导下而选择或撰写,而不是任让他自己之幻想驱驰。圣灵怎样感动他,他就怎样写。在他那个阶段,神只是向他启示了来生消极的一面,亦即是今生一切之工作、智识、劳力等均要结束(九10),但至于积极一面的认识,还待进一步的启示才得明朗。

感谢神,他确在稍迟的时候启示了这方面的真理:(赛十四9~11;太二十二32;可九43~48;路十六19~31;约十一26;林后五6~8;腓一21~23;启六9~11)。其它当然还有许多重要的,有关来生启示的经文,只是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我们若真了解传道书,就知道它与稍后所启示来生之经文是没有冲突的。但我们读圣经时,就一定要记着:启示是渐进的,前面所缺乏的,必能在后面有所说明。

本书之目的与信息

看过了上面所说的,有些功用主义者或许会问:「倘若最后的启示要在新约才出现,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传道书?」这问题就叫我们思想本书之目的和信息了。显而易见的,本书是教导我们:人若离开了神,一切就都变得虚空。虚空不单是指不得到满足,也是指到最后的落空,那才是最可怕的。因此它告诉我们:不要爱世界。约翰说: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二15~17)

它也告诉我们: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19~21)

不错,传道书给每一个基督徒的信息乃是:「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

不要弄错了,我们的圣经需要像传道书这一卷书,别听那些自以为聪明,看本书为不道德的,也不要听那些自以为属灵而看本书为不属灵的人。神本于其智慧与慈爱的旨意把本书纳入圣经正典的范围内,必有其功课可学习的。历史最可悲的,就是自以为聪明的愚人一直不懂得从先人的覆辙学习功课。到了时候又照样往陷阱冲下去!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才不会重覆上一代的错误、愚昧?什么时候那同一的幻灭和失望不再上演?我们若留心传道者的言语和见证,还会不断的捉影捕风?望梅岂能止渴,画饼岂能充饥?这叫我们想起一首小小的讽刺诗,是说一个满有同情心的爸爸坐在病塌前,看着他那拗执和不服劝的女儿而写的。原诗之韵脚颇美,在翻译时为求传意而不得不牺牲了。

就是这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自少年到垂老他们才学乖了;

但谁不暗自叹息,

他们实在学得太迟。

年轻一代以俏皮话来逃避

老年人在年轻时学到的真理,

直到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后,

他就惊惧地记起爹的话:

「我不早就告诉过你。」

——他们昔日的夸大,

成了今日的悲叹,

因为现在身为人父的他受同一嘲弄!

既受同一的嘲弄,

(因为好像就没有人能逃脱)

他就更奇怪下一代

怎能事事那么肯定!

他们听到的是同一的旧调,

只是披上不同之衣裳——「时代不同了,你明吗?别管我们好不好?」

这世界好奇怪,总是,

以最妙的方法来报偿背逆的人。

就是这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满了的都是这种可惜的事,

他们就是不肯从历史学教训,

硬要选择荆棘之途——

请让经验作我导师,

它确会教导你——

但其代价呢,

到它把愚人变成聪明人,

你就得看见其代价:

「呀,不错,我爸妈说的不错!」

每一代很快都会如此过去,

起头都是如此确信,

后来却是如此悲凉:

每一代兴起时均说:

「我比其他的都聪明。」

他们得的知识确比上一代多,

但行事为人又比上一代愚!

噢!快活的年轻人,

请听神的话——

父仍在,你要听从他,

日后你必发现,

其收获绝不差。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题示:再把传道书仔细读一遍,并特别留意上一课的分析。 「是不是凡研究圣经的,都会发现其统一及重要的真理呢?不一定!历来基督教内一切的异端邪说,没有不自称是有圣经根据的。但这些所谓「根据」也者,若按上下文重新研究,就都瓦解于无形了。我们若断章取义地来读圣经,就必会歪曲真理,误入歧途;能按上下文来作整体研究,我们才会知道神向人启示的是个怎样完备的信息。」 ——皮雅逊博士 传道书常是一本被误解的书;悲观论者会振振有词地说能在本书找到他们理论的根据;怀疑论者则说本书也支持他们「人死如灯灭」的看法;另一些人则说本书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是睡着了,直等到将来身体复活才再苏醒过来。一些较严肃也是颇肯用心的基督徒则认为本书不属灵,与新约整体的教训冲突,且与圣经之一贯启示不合。为了种种原故,我们认为有对本书作再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导至上述误解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阅读本书时之态度和方法错了。我们十分容易把书之某一节或某一段孤立起来看,而以为那就是作者之主张。不知每一节、每一段,甚至每一章都只是传道书整个信息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换句话说,它们是累积性的。当然,受这种误解的不单只传道书为然,只
不过因着本书的性质特殊,就最容易受误解吧了。凡不把本书作整体研究的,就难免犯以一盖全的谬误! 悲观主义? 传道书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吗?要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从一章一节到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作全盘研究,而不能东抽一节,西抽一节作答。无可否认地,本书之一般语调都是相当低沉的,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它所讨论之题目,都是人生最真实也是最诚实的一面;能有胆量面对这些现实,你说是悲观主义呢?还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二十世纪的实存主义同样是描写人类的困境,但二者比较下,我们又岂不能分别其云泥呢? 我们若随作者的思路去发展,就会发现他是怎样坚定地一一面对着人生各种谜团而向前。起先他看见社会上叫人痛心的不平,人生无意义的重复,到他敢于面对现实,用一种大无畏的目光来看万物,他就发现一切众生百象后,实在有神的手在管理着(三17,九1),为要引到将来最后一切均要赏罚分明的大日子(十二14)。在「日光之下」的事,作者看到日光之上的神,小心的读者不可能不发现这点(二24~26,三10~14,五19,八17,九1),直到最后,作者从「空虚」而看到最后的「真实」。他看到神既把「永生」(三11)放在人的心内,人就永无可能单满足
于「日光之下」今生的事物(五10~12,六7)。事实上,他看到神是特意让人生各种谜团不得解释,为叫人能用心思想,刻意寻求日光之上的事情,免得心为形役,亟亟地浪度一生(二25,三10,七14)。 在这层次渐进的思索下,作者到达了与悲观主义相反的结论。那就是人若尊敬神、顺服神,他就可以安心地享受神为人今生所预备的一切福乐,且能引颈盼望将来——那使一切邪恶得审判,正义得伸张,沉冤得超雪的大日(三17,八5~12,十一9,十二14)。 我们再说,这结论与悲观主义是刚成极端的。悲观论者看人生只不过是一度影子,受苦却没有盼望,被困却没有出路。但本书的作者则看见虚空外的真实,而神之所以让日光之下存着「虚空」,目的就是叫人去寻找日光之上的真体与本相。这是谜团内透露的一线光明,今生内的喜乐和盼望;在今生的问号外,有神最后答案的惊叹号! 怀疑论者 有些人说传道书是怀疑论的先导者,一些恶意的学者更直截了当地,称本书为「怀疑论的颂赞」到底谁是怀疑论者呢?是那些学者还是本书之传道者?有些学者真奇怪,他们在圣经中只看见他们要看的,而不是圣经本身要说的,就是传道者从坟墓走出来亲自向他们传讲,他们也不会明白,
也不会相信。他们的谬误在那里?就如前面所说,他们读圣经的方法错了,他们只把一节、一段,或一章圣经孤立起来读,而不是把全书看作一整体来读,自然免不了错误百出的。我们再强调,本书是一整体,绝不能断章取义,一定要从头到尾地作研究。 他们认为传道者对今生众事物的生灭盛衰存着怀疑的态度,其理由是在一8、12~18,三9,八16、17。我们若仔细研究这几节圣经,又把它们放在全书之意义架构来看,就会发现其信息与怀疑论者正成强烈的对比。传道者在众生相的后面,不是看见那坚定不移的,秉公行事的神在操管着一切吗?这与怀疑论者的主张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宇宙众生相的矛盾确曾使作者陷入深深的沉思里。这都是因为他敢于面对现实,不逃避,不理论化,不哲学化它,而是脚踏实地的想要解决它,从而寻求人生的至善。一方面他是承认人生之有涯,智虑之有限,但另一面他从没否认人可以从神那里得到肯定、得到建立、抓到实体,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个不可知论者。当他说「虚空的虚空」,他岂不是说在日光之下没有永恒的事物,人都应藉着神来抓紧人生最真实的一面吗?不错,人智不能参透生之谜,但这却不能阻止我们去抓紧生之主啊!这种对生命之肯定又岂能与怀疑论同
日而语? 也有人说传道书对死亡之后的生命是有怀疑论之色彩的,他们的根据是在三章十九至二十一节(请翻看)。但这段圣经又岂是说「人死如灯灭」?刚相反,它肯定死亡之后人的灵魂是仍存不灭的。十九、二十节说人的遭遇跟兽的遭遇一样,死后「都归一处」,亦即是归入地土。我们若只读到这里,作者就好像主张「人死如灯灭」一套的理论,人不能越过葬他的坟墓。但作者之前文和后语我们就全不顾吗?十九节之前说什么呢?十九节又是以什么作开头的?岂不是以一个连接词——「因为」(直译应作「因此」)——开始吗?那就表明十九节是紧接上面一段的。我们试看十七节,它就告诉我们正因作者看见人兽均不能逃过一死,他就看到死后人兽之不同:「神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亦即是在死后与神同在之处),各样事务,一切工作……」好,我们再看十一节怎样说:「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这个往上升是升到什么地方?岂不是指到神那里?灵既能往上升(亦即是有行动者),它就不是「灭」了。 我们再看另一段:九章三到六节,并连着第十节看。传道者说人必要去到阴间,在那里「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作者原意是什么呢?他不是说人若从今生有
限之智慧来寻求,来了解,那么今生到了坟墓就完了。但他并不是说这就是生死之本相,因为他在十二章七节所表明的思想,不可能在他写九章十节时是不知道的。他知道人死后,尘土仍归尘土,灵仍归于赐灵的神(十二14),不单如此,死后且有审判(三17), 我们承认,按着启示次序来说,传道书对「来生」谈的不多,更重要的启示是在它之后才出现;但作者明显地是相信今生之外,还有来世的,硬要把怀疑论拉进本书内是不相干的。 启示? 如上所说,有些人直觉得本书与圣经一贯启示的真理不大协调。有此错觉者纯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本书当作一整体来看。不错,若把本书所引不同的事例或三个小结(分别指出三个思想层次的段落)孤立起来看,确予人这种幻觉,好像它教导的与新约不同。但我们若留心下面三点,就发现它们是一致的了。此三点对读其他经文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分列如后: (1)它们在全书思想中心的位置; (2)它们论点的立场; (3)启示的性质。 首先,我们不要孤立每一小结,而应把它们放在全部意义架构内来看,尤其是应就全书之总结来看上面三个小结。举例来说,三章十九节至廿一节是常引起争端的,它是论到人兽看来均是同一命运,难逃死亡
;但就他全书的总结论来看,我们就知前面所说的,只是部分真理——即人人都有一死——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我们或许会问:「作者既在总结论上是如此肯定,说人死后他的灵会回归到神那里,为什么他在三章不如此说呢?」理由很简单,作者在本书所铺陈的思想需要如此的程序,我们若要欣赏到本书最后结论的张力,就要一步步的跟着作者的思路渐进。还有,在每一段的开始,作者不是以「我心里说」作楔子的吗?这就表明他所说的,是他以前所以为的,却不是现今所了解的。 第二、我们也要了解作者在每段立论的据点是什么,且要全盘地考虑,这书是写「日光之下」人之观点,是从人的思想立场来看宇宙人生。作者在圣灵引导之下所要展示的,就是人的思想与原知能引人到什么地步。撇开我们人类智虑所限,与及环绕着人生各阶段的谜团,我们若是忠实于所见之众生相,就必看见人若单为今生事物劳碌确是「虚空的虚空」。而这发现岂不就驱使我们寻求日光之上生命的本源?叫我们以诚以信来投靠神、谨守他的诫命,并相信死后有审判,叫一切不平的事到那天均能拉直?不错,最后的结论虽是真确,若拿它与新约相比,仍是差了好一大截;这就是藉着人的思想与引进最后结论的步骤。我们却千万不能以为在
这阶段中任何一小节就是圣灵启示的最后真理啊! 这就引进了第三点:启示的性质。我们一定要清楚圣经每段的启示性质,分辨何为神的宣告,何为旁证。不久前一个思想颇为新派的传道人对我说:「假如圣经像你所说的,都是神的启示,那么我们就可以闭上眼睛,随手翻开一处,用手一指就说这观念是神启示的,我们都要服从。」你可曾听过比这更荒谬的说话吗?就是以前最新派的人也不会如此诽谤圣经的。我们知道,圣经很大部分是历史书,里面没有观念或教义的直接阐述,启示的意思只是说作者在圣灵启示下作忠实的报导而已。还有,圣经内不是常记着像琐法那种理论家的言论,或败坏如亚哈,甚至撒但本身的言行吗?这些又岂是叫我们引以为范呢?我们说这些记载是启示,也只是说它所记载的是真实的,是确曾发生过的,同样地,传道书所记载的,也是所罗门接着人的智慧来寻找至善的忠实记录而已,却不是叫我们把某一小节或某一段就看作圣灵教导的真理。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好好记着;圣灵的启示是渐进式的,这就是为什么传道书中没有对「来世」有较积极的,正面的解释。一方面说,传道书对来世的肯定及死后的审判都是真确的,但至于那生命的本质和内容细节,传道书之作者仍然是未得启示
的。或许他对阴间的认识是得自埃及或其他邻国之神话传说,但他仍是在圣灵之管制指导下而选择或撰写,而不是任让他自己之幻想驱驰。圣灵怎样感动他,他就怎样写。在他那个阶段,神只是向他启示了来生消极的一面,亦即是今生一切之工作、智识、劳力等均要结束(九10),但至于积极一面的认识,还待进一步的启示才得明朗。 感谢神,他确在稍迟的时候启示了这方面的真理:(赛十四9~11;太二十二32;可九43~48;路十六19~31;约十一26;林后五6~8;腓一21~23;启六9~11)。其它当然还有许多重要的,有关来生启示的经文,只是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我们若真了解传道书,就知道它与稍后所启示来生之经文是没有冲突的。但我们读圣经时,就一定要记着:启示是渐进的,前面所缺乏的,必能在后面有所说明。 本书之目的与信息 看过了上面所说的,有些功用主义者或许会问:「倘若最后的启示要在新约才出现,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传道书?」这问题就叫我们思想本书之目的和信息了。显而易见的,本书是教导我们:人若离开了神,一切就都变得虚空。虚空不单是指不得到满足,也是指到最后的落空,那才是最可怕的。因此它告诉我们:不要爱世界。约翰
说: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二15~17) 它也告诉我们: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19~21) 不错,传道书给每一个基督徒的信息乃是:「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 不要弄错了,我们的圣经需要像传道书这一卷书,别听那些自以为聪明,看本书为不道德的,也不要听那些自以为属灵而看本书为不属灵的人。神本于其智慧与慈爱的旨意把本书纳入圣经正典的范围内,必有其功课可学习的。历史最可悲的,就是自以为聪明的愚人一直不懂得从先人的覆辙学习功课。到了时候又照样往陷阱冲下去!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才不会重覆上一代的错误、愚昧?什么时候那同一的幻灭和失望不再上演?我们若留心传道者的言语和见证,还会不断的捉影捕风?望梅岂能止渴,画饼岂能充
饥?这叫我们想起一首小小的讽刺诗,是说一个满有同情心的爸爸坐在病塌前,看着他那拗执和不服劝的女儿而写的。原诗之韵脚颇美,在翻译时为求传意而不得不牺牲了。 就是这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自少年到垂老他们才学乖了; 但谁不暗自叹息, 他们实在学得太迟。 年轻一代以俏皮话来逃避 老年人在年轻时学到的真理, 直到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后, 他就惊惧地记起爹的话: 「我不早就告诉过你。」 ——他们昔日的夸大, 成了今日的悲叹, 因为现在身为人父的他受同一嘲弄! 既受同一的嘲弄, (因为好像就没有人能逃脱) 他就更奇怪下一代 怎能事事那么肯定! 他们听到的是同一的旧调, 只是披上不同之衣裳——「时代不同了,你明吗?别管我们好不好?」 这世界好奇怪,总是, 以最妙的方法来报偿背逆的人。 就是这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满了的都是这种可惜的事, 他们就是不肯从历史学教训, 硬要选择荆棘之途—— 请让经验作我导师, 它确会教导你—— 但其代价呢, 到它把愚人变成聪明人, 你就得看见其代价: 「呀,不错,我爸妈说的不错!」 每一代很快都会如此过去,
起头都是如此确信, 后来却是如此悲凉: 每一代兴起时均说: 「我比其他的都聪明。」 他们得的知识确比上一代多, 但行事为人又比上一代愚! 噢!快活的年轻人, 请听神的话—— 父仍在,你要听从他, 日后你必发现, 其收获绝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