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人类心灵的归依处。认识上帝,既是永生(约十七3)。人在世间找不到安息,除非归回到父上帝的面前(奥古斯丁语)。佛祖释迦在菩提树下开觉悟,四十九年传道教训人,他找到了上帝吗?信佛的人,可以从佛的教训中,找到耶稣所显示的上帝吗?据我四、五十年来学佛的经验,知道领佛教朋友认识上帝,在这点上是最难的一关。
我今写这个问题,颇为重要,因为许多佛教朋友不明白基督教的上帝观,以为上帝是佛教的天主,三界中的天王。如欲在色界之顶,为叨利天之王,统领三十三天,又如大自在天,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高则高矣,还是在轮回之中。有这误解,就轻视基督教,以为基督教好则好矣,只不过劝人行十善,人天乘而已。就是将来升天上,仍是未了生死,甚至说上帝也未了生死,佛与菩萨都比上帝大得多,为何要敬拜上帝?有这种误解,阻止其向道之心,真是可惜!
我常想,为什么有此误解?实在由于文字翻译上所引起,若不译为上帝、天主、神等名称,而译为道、真理、实相要法性,真如等名称,则佛家人就易明白,不会误解。约翰福音第一章之「洛各斯」Logos译为「道」,第八章之「阿乃太一亚」Aletheia译为「真理」,皆非常合适,至于希腊文「太阿斯」Theos译为上帝、天主、神,犹太文Jehovah译为耶和华,就都未算好的中文。我要敬告一切追求真理的朋友,不可执着文字障。宇宙万有的本体,本来无名,世人寻求它,经验它,不得不强立一个名字,老子称之为道、自然,释迦称之为实相、真如,孔子称之为天、上帝,都是强立名字,读者若一定要从字义上去解,执着上帝就是三界中的天帝,笔者就无话可说了。
圣保罗说:「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三6)研究宗教的人,不能没有这个知识,现在我想略为指出数处圣经,让我们思想,基督教所敬拜的上帝,是怎的,然后再来比较,上帝是在三界之内的天神吗?是菩萨吗?是佛吗?或是佛以前的另一位呢?
基督教上帝观
上帝是怎么样的一位上帝?这是宗教上最大的问题。约翰福音十七章3节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这就是永生。」即是「体证真如,即开觉悟。」我们用语文字不能说明k的本质,但可显示一些轮廓。
一、上帝是道(参约一1)
这是什么?很难下界说,老子曾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
名之曰道。」,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解释最好是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笔者读书至此,再三点头同意。因为基督教的上帝观,正是如此,使徒约翰着福音书时落笔就写「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是从希的哲学「洛各斯」Logos来的。最早有赫拉颉利图斯(Heraclitus,536-470B.C.,以弗所人),他认为世界一切物质皆在生灭之中,变动之中,惟洛各斯不变,惜世人不认识洛各斯,故他与约翰有一样的感慨(参约一10-11)。以后有柏拉图(Plato,427-348B.C.),他的名著「理想国」,理想的根源,即是洛各斯,人类精神被肉体的情欲所捆绑,如同牢狱,须明白洛各斯,方得解脱。我认为最佳解释洛各斯的人是费罗(Philo,25B.C-A.D.40),三者贯通为一,人若明白此洛各斯,他可称为上帝之子。古教会名人游斯丁(Justin,A.D.100-165)、奥古斯丁(Augustine,A.D.354-430)都承认各民族、各宗教中有洛各斯的种子(LogosSpermatikos),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孔子、老、庄,及希腊哲学家,皆知有「道」(请参看:徒十七28,十35,约三21)。单提上帝观中这一点,上帝是道,你能说k只不过是三界中的天神吗?
二、上帝是真理(参约十七17)
真理是什么?审判耶稣的长官彼拉多不明白(约十八38),主耶稣也未回答他,大约是彼拉多问后就出去了,主耶稣无机会告诉他,但在约翰福音十七章17主曾明言,「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k的道就是真理。」又十四章6节「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及一章14节「道成了肉身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所以真理二字,从背景看,就是上帝本体,从表面看,就是耶稣的言行生谷,耶稣来世是为真理做见证,耶稣的言行生活。耶稣来世是为真理做见证,耶稣的言行生活,是真理可见的一面。上帝本体,是真理不可见的一面。我们再就上帝观第二点看,上帝是真理,你能说k只是三界的天神吗?
三、上帝是无所不在,到处都在的(参约四20-21,徒十七24,耶二三24,诗一三九1-12)
怎样能无所不在?有人想是丈六金身,头顶天脚踏地,这是错了。古教会用一个字Omnipresent,「什么地方都在」,这是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就算人的心灵,也不受时空所约束,人坐在一处,但心思可一跳十万八千里!人心可想天各一方的友人,上下古今的事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何况上帝!基督徒与上帝同在,无论在船上、车上、山上、都市皆可,无论是早晨、晚上、白日,少年时、老年时皆可,这是上帝无时间与空间限制,无所不在,到处都在的意思。你说k是三界天神吗?
四、上帝是永在、恒常不变的(参提前一17,雅一17,出三13-15)
上帝是永在,意思是无时间的限制,凡时间内的东西,必有过去、将来,物质受时间限制,心灵则不被时间限制「上帝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彼后三8,来十三8),但上帝是进入历史,这是上帝的作为表现,而上帝本体则无时间的限制,「永在」eternal意是无生无灭,一切事物皆是不持久、易变的,惟上帝恒常无变(immutable),三界天神是如此吗?
五、上帝是灵,不能看见的(参约一21-24,林前六15)
主耶稣说:「上帝是灵,所以拜k的当以心灵和诚实拜k。」灵是人所不能见,但不能说没有。古今中外多少修道的人忽然开悟,不是肉眼看见什么,乃是心灵领悟,自己微小的心灵,与上帝灵感通,就开悟了。灵的本体虽不可见,但灵的作为是显明的。圣经全部是上帝灵的作为。上帝灵亦称圣灵,感动先知,使有能力、勇气、智能,做上帝的仆人,新约使徒传道,亦是靠圣灵的同在,惟有灵能与灵相感交通,肉眼是无法得见的。「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约一18)因为上帝是灵,非物质,所以是看不到的。许多人会疑问:「旧约圣经描写上帝在园中行走,k岂不是有脚?上帝的膀臂不露,岂非有手?上帝说话,岂非有口?」殊不知这是文学上拟人的描写,并不是真得手、口。又有人说:「创世记不是明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k的形像造男造女吗?」这也是文学上的描写,形像不是指肉体上,乃指灵性上的。人起初被造时,像上帝,有真理、仁义和圣洁,乃至后代愈堕落而不像上帝,(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三23)若有人执着圣经字句,拘泥解释,一定说上帝是有形相的,实在说,这态度不能助他认识宗教,若读到圣经──「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喝」,就拿杯子到教会要水喝,岂不是笑话吗?
六、上帝是超然与内在的(参弗四5)
使徒保罗说:「深哉!上帝丰富的智能和知识!k的断判何其难测!k的踪迹何其难寻!」(罗十一33),这是指上帝超然(transcendental)方面。保罗又说:「其实k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k。」(徒十七27-28)这是指上帝内在(immanent)方面。有的宗教仅知上帝是超然,或仅知上帝是内在,皆不是对上帝完全的认识。若仅超然,人就不能了解k,变成高高在上的虚空理想。若仅内在,也就落到泛神论的境界,或上帝是我,我就是上帝的自大狂境界。上帝在人类中,历史中显出启但人类是受造,不是上帝。人可在自然界中看出上帝的作为,但大自然不是上帝。佛教有一句话说:「山河大地全露法身」,但要分辩,勿以为山河大地就是法身。人可在人类历史中,在自然界中,觉悟到上帝,但最要紧之处,乃是在心山认识,因上帝不仅超然transcendental,同时也是内在immanent,并非一个时候超然,一个时候内在,乃是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圣经说:「清心的人敬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五8),此「见」字仍不是肉体的「见」,乃是心灵的感通,指认识。三界天神是如此的吗?
七、上帝是三位一体的(参约二十28,十30,徒五2-4)
对三位一体的描写,新约圣经有清楚的记载,如马太福音二八章27节「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参看林后十三13),又约翰福音二十章28节「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约翰福音十章30节,主耶稣说:「我与父原为一。」,使徒行传五章3-4节「欺哄圣灵就是欺哄上帝」,约翰壹书二章1节「中保就是基督」,中保原文是保惠师、辩护者,是圣灵的代名词,在主后二百年间教会中用拉丁字Trinitas,中文译为三位一体。这道难解,在回**中尤难,但在佛教中却不难,因为佛教已有三位一体的理念,如法、报、应三身;体、相、用三大,皆是三位一体的。
八、上帝是创造主(徒十七24,太十一25)
宇宙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谁管理宇宙间的秩序?唯物论者以为宇宙间全是物质(原子偶然的结合),没有创造主,但任何科学家,无论是研究化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的,都发现宇宙万物中有一定的规则,不是紊乱无章的,万物绝非原子无目的的偶然结合,诗人说:「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k的手段。」(诗十九)科学家哈尔登博士(J.SHaleane)说:「我在实验室中看出上帝的智能。」王阳明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试想物质是自生自造的,还是有上帝创作的智能在其中,哪点更为合理?耶稣在祷告文中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您。」(太十一25),又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五17)人可与上帝同工(林前五9),这种信仰,影响人生乐观,影响世界文化进步,其关系甚大。
九、上帝是父(约十一41,太六8-9)
位格(personality)译为人格、品格,是人不可少的。能自知、自行,是位格的要素。凡能正当施用自知、自决、自行能的的,就算有品格的人,父代表有位格person,personality,不是理论、道理,是有知识、意志、感情的,无这三点,就不能算有位格。如佛教真如,就只是理,而没有位格的。人类觉悟上帝是父,是有位的,为一重要的认识,因为宗教的虔诚,品格的向上,生命的依托,全靠认识上帝是父,若基督教的上帝无位格,只是真理、道理,就流于佛教真如一流了。我的一位佛教朋友说:「我们不拜真如,甚至骂真如也不要紧,但你们不敢骂上帝。」其间区别就是真如无位格,而上帝是有位格的。
十、上帝是爱(约壹四8-21)
上帝是爱,是耶稣基督对世人最大的启示,爱是生命,恨是死亡(约壹三14)。住在爱里面,就是住在上帝里面,因为上帝是爱。
(A)上帝的爱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约壹四10),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
(B)上帝的爱是施与的,不是占有的。青年恋爱是相对的。贪爱是占有的,自私的。上帝的爱是施与的,牺牲的。
(C)上帝的爱是博爱,不是偏私的(太五45-48):「k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世上的爱普遍有三类,一爱家人,二爱朋友,三爱不值得爱的人,第三种就是上帝的爱。
(D)上帝的爱是圣洁的,不是姑息的。犯罪的,k必管教,正如世上的父责子不是不爱子(参看来十二9-11)。悔改的人必蒙天父赦免,犯罪的必有审判,因为上帝的爱,是公义圣洁的)彼前一16,约壹一5)
十一、上帝是圣洁的(彼前一16,约壹一5)
人所崇拜的神,影响人的德行。若知上帝是圣洁的,自己亦必趋向圣洁之路。基督徒的生活,其崇高目标就是成为圣洁。回教特别重视沐浴,犹太教祭仪特别重视洁与不洁,这是人类对上帝的觉悟。孟子:「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是高明的见解。看以赛亚书六章1-5节,出埃及记三章5节,每一虔诚信徒亲近上帝时,必有这种感觉。
圣洁与罪是不能共存的,上帝爱罪人,但不能与罪亲近。换句话说,罪人不能接近上帝。悔改的人罪被洗去,才能亲近上帝。人愈在圣洁上生活,就愈配亲近上帝。
十二、上帝是公义(徒十34,约十七25)
上帝是公义的,有这等信心,这等眼光的人,在冤屈中可得安慰。人冤枉我,误解我,但公义的上帝知道我。对公义上帝的信仰,也影响人类社会的道德。阿摩司先知所传的上帝,特别重视公义(摩五21-24),阿摩司责以色列人犯罪,上帝也要刑罚罪人。
中国墨子的上帝观是爱,荀子的上帝观则是公义,荀子「公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一切先知皆是传这番道理。
十三、上帝是全能的(创十七1,太十九29)
「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关于全能二字,有许多人误解,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A)、上帝的全能,不能成就与自己旨意相反的事。如上帝是圣洁的,k就不能犯罪,是公义的,就不能屈枉正直。奥古斯丁说:「永生上帝不能死,k不以使已过的事变为未过的,不能使假变真,不能认不道德的事为道德。」
(B)、上帝行自然律,但不受自然律的拘束。自然律就是上帝行动的法则,k可以自由运用它。
(C)、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不勉强人行善。
(D)、学校可以开除不良学生,但不如此做,希望学生悔改。上帝不是不能毁灭世界,人犯罪受苦,上帝宁愿与人同受苦,耶稣钉十架就显明了这个真理,因上帝就是爱。
十四、上帝是独一的(约五44,林前八4)
上帝是独一的,旧约新约圣经都这样说,k是绝对,独一无二的,所以信徒不可事奉别的神。世人崇拜金钱、名利、智能,高一级的则崇拜圣贤、觉者、圣徒、天使。可惜以上都是受造物,他们的能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不配受敬拜。
「中庸」「其物不二,则其生物也不测」,「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书经」「唯精唯一,允执厥中」,这都是揣摩到上帝是独一的。
基督机上帝观叙述至此为止,我一面觉得叙述得太长,一面又觉得还嫌不够,因为认识上帝即是永生(约十七3),许多佛教朋友,对于上帝观不清楚,以为是三界的天神,现在我提出了以上这十四方面的论点,以下可以做一点比较了。
佛教上帝观
我常在佛教中寻找,看有没有上帝观,我们研究宗教历史,知道各宗教各民族皆有上帝观,诚如使徒行传十七章:「要叫你们寻找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k离我们各人不远」。儒教中的上帝观,可以说是「天」,如「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乎」,不过没有基督教这样清楚。在道教中,有人以为上帝就是玉皇上帝,那是大大的错误,玉皇上帝是宋徽宗所封,姓张名仪,生于汉朝,根据道教学说,玉皇是人修功而升任的,功完了,还要退位让人,与基督教上帝观差得太远了。道教中只有老子所讲的自然、道,与基督教的上帝观有点相近,佛教中有上帝观吗?我们当先看一看三界。
三界
1.欲界:以有色身及五尘欲者(由五根而起之色、声、香、味、触)谓之欲界。为五趣杂居地(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牲、人、天),此界分二级:
A.地居:1、琰魔王界(地狱、饿鬼道)2、金轮王界(畜牲、人道)3、四天王天(东南西北每天王有八天)4、帝释天(第三十三天居中)
B.虚空居:1、须夜摩天(彼天光明无昼夜)2、兜率天(传释迦从此天降生)3、化乐天(彼天受用皆心所欲)4、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即此天之主)
(以上欲界从四天王起共六天)
2.界:色为质碍之义,即有形的物质,虽超欲界,因尚有色身,故名色界。此界由禅定之深分四级:
A.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无痛苦,只喜乐,然未全定,尚有眼耳识,大梵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三天。
B.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常在定中,更加喜乐。此天分三天。
C.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无喜乐,乃最喜乐,此天分三天。
D.四禅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苦乐诸受,曰舍受,大自在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九天。
(以上色界共分十八天)
3.无色界:即精神界,无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只有后三识(意、未那、阿赖耶),亦因禅定力之深而分四级:
A.空无边处(此天心定,了惟虚空,不知自之所在,但如无边虚空)
B.识无边处(有空时仍是相对之空,此仍是对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
C.无所有处(至此天连所有观无边心识亦无有)
D.非想非非想处(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
(以上无色界共四天)
这三界共分二十八天,还是在六道输回之中,流转无常的。「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死病老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楞严经说:「三界若空花」。释迦佛在世时,有外道修行甚深者,其人死后,有人问其转生何处,佛答:「生非非想天。」又问:「更复如何?」,佛曰:「堕畜牲及地狱。」佛徒若稍为研究基督教的上帝观,即不致误认上帝为三界中的天神,可惜多数人不事研究,仅以「上帝」一名词浮浅,以为等同三界中的天神,诚为保罗所叹「他们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罗一25)
我在佛教三界中找不到基督教的上帝观,有一位居士问我:「佛是不是上帝?因为佛教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答:「佛者觉也,佛亦是众生,不过觉耳。」佛曾对众生言:「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按基督教的话说,佛菩萨都是众生,都是受造,佛有许多位,而上帝只是一位,佛是追求真理得觉悟,上帝原本就是真理。佛是得道成佛,上帝就是道。
真如
我看佛教中勉可代表基督教上帝观的,只有「真如」、「法界」、「佛性」。真如梵音是「部多多他多」,真者真相,如者如此,真相如此,即是「真如」。本是不可名而姑且这样叫它,英文译为Suchness,与老子「自然」相似,「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己是如此,亦是强名。又与希伯来「耶和华」相似,耶和华意思就是「自有永有」(出三13-15)。可见中西哲人,英明见解,大略相同。「法界」是真如的别名,「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与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8节的意思也正相同,大意是「一切从上帝而生,一切仍归上帝」(大涅盘经),三十二迦叶菩萨品云:「如是佛性,即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此解颇合基督教上帝观,但上帝却不只是这七事耳。
杨仁山居士所着「佛教初学课本」有云:「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亲证真如则为觉,与认识上帝即永生,其义相同。
真如三大
大乘起信论中论真如有三大,与上帝是三位一体,其说亦相近。所谓三大:
1.体大:即真如的体性,是平等,无生之始,无命之终,无增无减,永远长存──上帝。
2.相大:即真如的德相,谓如来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耶稣。
3.用大:即真如的作用,内潜源底而熏妄心,外现报应二身,感化众生──圣灵
希伯来书一章3节:「(主耶稣)是上帝本体(上帝是体大,毕竟常恒)的真相(耶稣是相大,因k为如来,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等一切功德),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常用k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k洗净了人的罪(圣灵是用大,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内潜源底而熏妄念,洗净人的罪,外则充满宇宙)。」此经与真如之体、相、用三位一体又相同。虽然如此,我们不能说,真如可以完全代表上帝,其间最大区别是真如没有位格或说品格,personality。真如与自然、道、真理一样,只可代表一部份或说一方面的上帝观。读者可以再看笔者前面所写「基督教上帝观」一至七项,与真如的确毫无违背。不过若基督教上帝观只有前七项,而无后七项,则上帝只是道、真理、本体、自性、抽象的思想,流入于放任的哲学,对上帝不能生起敬畏、崇拜、祈祷、仰望、顺从、交托等生活了。
因为真如没有位格,佛教变为无神教,佛教变为哲理。无神教能救人灵魂吗?哲理能救人灵魂吗?
世界各种宗教大都有自己一套上帝观,但他们的论点亦多不完满,因此我明白耶稣为何被称为「上帝的独生子」(约一18),因为只有k一人将上帝显示地得最清楚。主耶稣说:「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看见他了。」(约十四7),耶稣又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