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23。希伯来诗歌

圣经综览 by 赖桑

旧约里面有很多诗歌,部份圣经译本以分行来作出表示。若要解释这些章节,必须了解希伯来诗歌的基本原理。每一种语文所写的诗歌,都是极浓缩的文字一一通常会形象化地表达深远的含意,多情感而少理性: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一方面来说,诗的形式是控制了诗的内容。有些人认为,翻译时可以因为韵律的原故而增减经文,但我们必须先认识此方法的价值与限制:有时候,诗体结构能帮助我们重整一句断续的经节,或明白一段艰深的经文。所以,我们最少应认识什么是希伯来诗,以及晓得辨认那一段是诗歌。

特征平行的经文。希伯来诗歌(以及同期的闪族诗歌)的独有特征是以平行形式表达思想。这一点常被译文隐藏起来,因为要令诗词保持优美,通常词语会被重新调整。倘若要显出诗歌的基本结构,就必须用直接的翻译,而且还要标明那些译词,是由一个希伯来字翻译过来的(译按:希伯来文十分浓缩,一个希伯来字翻出来可能已是几个译词),又或者试图把译文尽可能仿照原有结构。

(1)同义平行是最简单的形式――以两句来写差不多相同的意思。因着某几种原因(主要是风格方面),这个基本句式并非经常使用,而且使用时都有几种变化。例如:

酒能使人亵慢ab

浓酒使人喧嚷ab(箴二十1)

这句有两节,各有两个词语。第一个词语(酒)与第二节的第一个词语(浓酒)相对。第二个亦然。第一节为ab,第二节为ab。

当一节内有三个或以上的单位,第二节的第一个单位通常会删去,而另一个单位则会加长作补偿。哥顿(C.H.Gordon)称这种方式为「稳重的变体」,而葛华(N.P.Gottwald)则称之为「补偿句」:有时则被称为「不完全的平行体」:

我必要改变你们的节期

为悲哀abc

为你们所有的歌曲为哀歌

BC(摩八10)

动词在第二节被删去,但意思仍在。第二节的第二个单位被加长了,所以用B代表:

拴在葡萄树上他的小驴子

abc

在美好的葡萄树上他的驴驹的儿子

BC洗

在酒中他的衣服de

f

在葡萄汁中他的袍褂

Ef(创四十九11)

死海轴卷以赛亚书(1QIsa)里,载有希西家之歌(赛三十八10-20),和慰藉书的最初部分。

「象征平行」代表一种同义平行,其中一节是直接的,另一节则是象征的: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子abc

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abc

(诗一○三13)

(2)对比平行于第二节――反面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在先知书用得比较少,但箴言及诗篇却颇为常见:

智慧之子令父亲欢乐(a十b)cd

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一(a十b)一cd

(箴十1)

在这例子里,第一个单位是形容词十名词(a十b),平行节是对比,所以为一(a十b):同样,动词也是相反词。英译本中,两句间有「以及」作连接词,若翻成「但是」则更贴切。若以散文翻译,此句可译作:「一个智慧的孩子使父母欢乐,但一个愚昧的孩子则令他们担忧。」

以下是以赛亚书的例子,以对比平行开始,但整段则非常复杂。作者的信息,由一基本原则发展到实际的应用:

止住作恶一a―b学习行善ab寻求公平cd解救受欺压的c―d

给孤儿伸冤ef为寡妇辨屈ef(一16下一17)

(3)综合平行。这个名称并不十分理想,因为第二节并不是重复第一节,而是推展第一节的意思:

我却要降火在迦萨的城内abc烧灭其中的宫殿de(摩一7)

「烧灭」这个动词,与「火」并不是真正的平行,但却是火的作用。「迦萨的城内」与其中的宫殿是相伴随的词语,代表整个城市。余下的经节则用同义平行:

我必剪除亚实突的居民abc和亚实基伦掌权的Bc也必反手攻击以革伦Dc他们必都灭亡非利士人所余下的eC

这是主耶和华说的(8节)

「他们必都灭亡」,是「我必剪除」的结果,是综合平行的特色。非利士的城市(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与「非利士人所余下的」平行。于是,整段共有三对,每对各有两节,组成了一个针对非利士人的信息。「主耶和华说」是一句散文句,在这诗体结构之外(乌加列诗歌清楚表明这点,参下文),所以无须把这句删去。

(4)连锁句也是综合平行的一种:

剪虫剩下的蝗虫来吃a十bcd蝗虫剩下的蝻子来吃a+dce蝻子剩下的蚂蚱来吃a十ecf(珥-4)

(BibliaHebraica)提议将第二节删掉,但这却会破坏连锁句的效果。连锁句能描述审判逐步地迈进,直到完全降临。

(5)内在平行及外在平行是葛华所用的名词,用来形容――种平行句,其中每一节内都有内在的平行:

内在平行外在平行要听耶和华的话语abA你们这所多玛的长官cdB要侧耳听我们的神的律法abA

你们蛾摩拉的百姓cdB(赛一10)

明显地,第一节内的单元,与第三节的单元平行,第二节的则与第四节平行。大草字母「A」代表一节,每节内部再有a,b两个单元。这段亦可分为两节,每节各有主词、动词,和受词:abc:abc。但在以下一句,则不能这样处理:(赛一3)

牛认识主人abc驴主人的糟bC以色列却不认识d―A我的民却不留意d―A’

第一节本身显然是同义平行,第二节亦然:abc:bC,d一A:d―A。但第一节与第二节则是对比平行,所以―A与―A’与第一节的「知道」相对。

(6)希伯来诗歌变化无穷,新的形式在旧约中随处可见:若要分析和辨明每一种类形,实在不必要,但若讨论一下部份诗句的格式和信息,却能使我们对希伯来诗有一概括的印象:

一个争论耶和华犹大abc一个惩罚给雅各acd照他所行的照他所作的我会报应他dbc

希伯来文没有「有」这个动词,所以「耶和华的争论」即等于「耶和华,有一争论」,所以与「惩罚」平行。「雅各」与「犹大」相对。「按他所行的」则与「按他所作的」相对。「我要报应他」是耶和华与犹大争论的结果。第三节的交错点则以d开始(参下文。)

(7)通常,每一节内的单位可在平行句内倒置。这些倒置的平行句连接起来便成为一交错句(从希腊文xchi而来)。

你必打破他们用铁杖AB如同瓦器的窖匠你必摔碎他们BA(诗二9)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abcd

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bacd(赛四十3)

在这两个例子中,交错的情况很明显。第二个例子若以四节来排列则比较不明显:abcdba

cd

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交错都是希伯来诗歌的一个常用的技巧。上面列出的诗二9是外在的,若以四节的方式排列,则成为:

a十bAcdBefBa十bA

若这样,这仍是不明显的,因为「用铁杖」与「用瓦器的窖匠」,不是确切的平行。这经节的基本思想是:「你会打破和摔碎他们,好像窖匠用铁杖摔破瓦器」。

押韵、节凑、格律。研究希伯来诗歌的学者,早已艰苦地探求格律与节凑的问题。押韵在圣经诗歌则较罕见,若真有的话,似乎也只属巧合。但对于格律和节凑是否存在,学者很早便强烈地争辩,这也许因为我们主要是从古典希腊和拉了诗歌得到古代诗体的知识

(1)早期的研究企图辨认希伯来诗句的格律,并常以「2+2」或3+2」的格律,来表示一对句内各节均有两拍,或三拍接二拍:若一行诗句不能配合这种假定的格律,就常被修改或补充,凡BibliaHebraica(Kittel)有修补的地方便注以mcs之字样(metricausa,为格律之故)。但这些理论都是乌加列诗歌被发现之前所制定的。

(2)自一九二九年开始,叙利亚的拉斯珊拉(乌加列)发现了很多泥版,其中有些包含有宗教性的文献,包括与旧约颇相近的诗歌。主前十四世纪,这个乌加列的图书馆倾倒了,就一直埋藏了这些泥版,所以是未经修改的,亦无可能有任何十四世纪之后的编修调动,因而为重建闪族诗歌理论,提供了铁一般的实例。乌加列的证据不支持希伯来诗有固定格律或节凑的讲法。以下的例子,是以直译方法翻出,它们能表明旧约与乌加列的资料有很多的共同点:

/////images/upload/200651018127450.gif

散文句(如耶和华如此说)在每一句中都可能会发现,它们常属平行句式以外的。

(3)因为研究乌加列文,我们不能再假设希伯来诗有健全的格律(如抑扬格或抑抑扬格)。「为了格律的原故」所作的修改,是不能再被接纳的了BibliaHebraica为了要符合预设的格律而完全漠视词语组合,这当然是不应该的:然而,每诗句的词语与词语组合,自然会形成发音强弱的格律,这些格式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比乌加列诗歌更加固定。

对等词及其他技巧。珍士伯(H.L.Ginsberg)指出叙利亚及巴勒斯坦,有固定的对等词语「出售」,诗人常用这些同义词,而且往往是次序相同的。迦撒图(Cassuto)列出了二十六对:其中包括:

头――头脑r's-qdqd土――尘土rs-pr手一一右手yd-ymn仇敌一敌人'yb-sr

千一万万'lp-rbb

这些对等词语在希伯来诗很常用。基华士(S.Gevirtz)引用乌加列及圣经资料,列举了很多例子,部份例子如下:

愿贺伦(Horon)打碎你的头(r’s),阿特森巴力(Athtart-sem-Ba‘al)打碎)你的脑袋(qdqd)。(一二七56―57)

我要打破他仇敌的头(r's),就是那常犯罪之人的发顶(qdqd)。(诗六十八22[MT21])

他们的地('rs)喝醉了血、他们的尘('pr)因脂油肥润。(赛三十四7-8)

(让她的住处如)杯在我手(yd)。(如)酒杯在我右手中(ymn)。(1Aqht215―216)

你的手(yd)要搜出你的一切仇敌,你的右手(ymn)要搜出那些恨你的人。(诗二十一8[MT9])

兴起了什么仇敌('yb)对付巴力,(兴起了什么)敌人(sr)对付那驾云的?(Ant.IV48)

我便速速治服他做们的仇敌('yb),反手攻击他们的敌人(sr)。(诗八十一14[MT15])

他掷下千('lp)银,掷下万(rbb)金。(51I28―29)

有千('lP)人仆倒在你旁边,万(rbb)人仆倒在你右边。(诗九十一7)

古文献中有些对等的同义词,可能仍有些未被辨认出来。以下是部份值得留意的同义词:听――侧耳听:雅各――以色列:银一一金:金一一精金:声音――言语:礼物一一礼品:人一一人子(及他们的众数):酒――浓酒:事奉――屈膝:陶造――创造――造;民――国:住处一一居所:数――数点。我们需要随时留意其他的对等词语。这些同义词常在散文中用来强调的意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现象是一些渐进数目或「x,x+1」的形式:神说了一次,两次,我都听见。(诗六十二12[MT11])

大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摩一3)

耶和华所恨恶的共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箴六16)

我们就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攻击他,(弥五4)

乌加列亦常有同样的方式。除了x,x+1的方式,还有10x+x,10(x十1)+(x+1)(例如六十六一七十七,七十七一八十八等),以及10x,10(x+1)(例如八十一九十)。这些方式时常在乌加列文献中出现,但希伯来圣经就没有了。

诗歌研究的释经价值上文已提过,平行句是整段经文信息的一部份。我们必须了解整段的意义,同时也要研究每一部份对整体意义的贡献。

分析经文。分析的第一步,就如上文分开一段的组成部份,至于是否把他们系统化地分为「abC:abC」的排列,只是次要的问题,但辨明各单位却是最基本的步骤。例如,阿摩司书一8明显是谈及非利士人,所以各组成部份一定会帮助我们了解有关非利士人的信息。同理,箴言十1就是论及一个儿子的行为如何影响他的父母。

分析,而不是分解。我们必须时刻记清楚整体的信息。例如,一个智慧的儿子令父亲快乐,愚昧的儿子令母亲担心,被解释为智慧之子不令母亲快乐或愚昧之子不令父亲担心,就是完全不明本句的意义了。同样,把摩一8解释为耶和华会剪除亚实突民而不是其他非利士城市,或者说把王从亚实基伦掳走,而不是从别的城,也是误解了希伯来诗的本质。通常,各组合部份都组成一个重要的教训:上文引用的赛一16下一17,表现了一幅颇浅易的「行善」图,尤其照顾到受忽略的一群(如孤儿及寡妇)。

认识诗歌修辞。每一种语言的诗歌文字,都与散文不同,如「大树拍掌」或「小山如羔羊跳跃」等片语,只能当作诗歌而非植物或地理上的描写。圣经是「文字」上真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一般接受的文学规律来处理经文。以赛亚称呼以色列人为「所多玛的官员」、「蛾摩拉的百姓」(一10,参上文),但所多玛、蛾摩拉早已消失,所以我们不能单看字面意义:实际上,以赛亚是把以色列人比作地上最大的罪人。阿摩司说「牧人的草场」和「迦密的山顶」(一2),显然是用了代表的方法,以山顶和山谷这两个极端,来代表全地。圣经内的章节,尤其是诗歌部份,常常用了修辞的技巧:我们必须把他们辨认出来,按照作者的原意加以解释。

头韵、母韵、双关韵、拟声。文学作品的作者,都会应用一些文学技巧,令他们的信息受到听众或读者注意。诗歌作者常常会用声韵使听众印象深刻。头韵是应用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及音节作开始,母韵是运用一些有相同或相似发音(通常是母音)的词语。双关语乃一语相关,用了一个词语,同时亦能暗示令一个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造成双重的含意。拟声是用一些同音字,来表达作者的意思;例如,神问阿摩司:「你看见什么?」阿摩司说:「一篮夏果」(八1、2),希伯来文「夏果」与「终结」的发音几乎是相同的。这个字在神对阿摩司的回话中显露出来:「终局已临到我民以色列身上。」但这些技巧通常会消失在译文中。

尽量保留文藻的华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诗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欣赏诗歌,但一般人都承认诗歌的文字是特别优美的。对于神话语中一切优美的部份(当然包括诗歌),都必须尽量保存下来。其实,很多有关耶稣的教训,如圣诗的诗句(腓二6―11)、信经片段(提前三16)、颂歌(启四2,五9及下文),还有耶稣本身的说话,都是以诗歌形式来表达的,所以认识旧约诗歌,也能增加我们了解新约的能力。学者们为了一节经文,可能花掉几个小时,目的是寻找合适的言词来表达原有的美态。英王钦定本圣经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它文藻极其优美。研读诗歌部份时,我们必须参照原文,或至少参考几本近代英文译本,逐一考究它们是否优美和准确。神是美的来源,我们应尽力显明他话语的华采,藉此尊崇他,荣耀他。

总结我们可用两个方法来谈及神:否定语和类比。因为神是无限的(没有限制),我们不可能界定(限制)他。我们只能说「他不是什么」。他「无限」(不是有限)、不是物质化的、永恒(不受时空所限)、不变……这个方法由西方的理性主义引伸出来,主要是受希腊哲学方法影响。另一个方法就是将神与现世时空内的事物比照,这便是属于圣经世界内的意象和象征主义。这方式在整本圣经都能找到,但在诗歌内则更加明显:那不能见的可与能见的对照。在很多方面、圣经这个进路比哲学的进路更加优越,因为人从官感学习,比起从玄想学习更为有效。圣经的诗歌受到普遍的赞誉,甚至译文也不能使它的结构和意象消失。它对万国万民说话,是不受语言限制的!

同样,没有其他方式比歌曲更能充分表现对神的信心与诚意,很多旧约诗歌就是以此为起点。它们的目的不是作为神学教义的资源,而是表达歌唱者的信心:这歌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众。这些诗歌世代相传而仍然受人欢迎,是因为信仰的群体能不断加入歌唱的行列,以表达他们的信心与热诚。正因如此,它们不单帮助我们认识神,更能引导我们赞美那单独配得尊崇的耶和华。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旧约里面有很多诗歌,部份圣经译本以分行来作出表示。若要解释这些章节,必须了解希伯来诗歌的基本原理。每一种语文所写的诗歌,都是极浓缩的文字一一通常会形象化地表达深远的含意,多情感而少理性: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一方面来说,诗的形式是控制了诗的内容。有些人认为,翻译时可以因为韵律的原故而增减经文,但我们必须先认识此方法的价值与限制:有时候,诗体结构能帮助我们重整一句断续的经节,或明白一段艰深的经文。所以,我们最少应认识什么是希伯来诗,以及晓得辨认那一段是诗歌。特征平行的经文。希伯来诗歌(以及同期的闪族诗歌)的独有特征是以平行形式表达思想。这一点常被译文隐藏起来,因为要令诗词保持优美,通常词语会被重新调整。倘若要显出诗歌的基本结构,就必须用直接的翻译,而且还要标明那些译词,是由一个希伯来字翻译过来的(译按:希伯来文十分浓缩,一个希伯来字翻出来可能已是几个译词),又或者试图把译文尽可能仿照原有结构。(1)同义平行是最简单的形式――以两句来写差不多相同的意思。因着某几种原因(主要是风格方面),这个基本句式并非经常使用,而且使用时都有几种变化。例如:酒能使人亵慢ab浓酒使人喧嚷ab(箴二十1)这句
有两节,各有两个词语。第一个词语(酒)与第二节的第一个词语(浓酒)相对。第二个亦然。第一节为ab,第二节为ab。当一节内有三个或以上的单位,第二节的第一个单位通常会删去,而另一个单位则会加长作补偿。哥顿(C.H.Gordon)称这种方式为「稳重的变体」,而葛华(N.P.Gottwald)则称之为「补偿句」:有时则被称为「不完全的平行体」:我必要改变你们的节期为悲哀abc为你们所有的歌曲为哀歌BC(摩八10)动词在第二节被删去,但意思仍在。第二节的第二个单位被加长了,所以用B代表:拴在葡萄树上他的小驴子abc在美好的葡萄树上他的驴驹的儿子BC洗在酒中他的衣服def在葡萄汁中他的袍褂Ef(创四十九11)死海轴卷以赛亚书(1QIsa)里,载有希西家之歌(赛三十八10-20),和慰藉书的最初部分。「象征平行」代表一种同义平行,其中一节是直接的,另一节则是象征的: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子abc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abc(诗一○三13)(2)对比平行于第二节――反面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在先知书用得比较少,但箴言及诗篇却颇为常见:智慧之子令父亲欢乐(a十b)cd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一(a十b)一c
d(箴十1)在这例子里,第一个单位是形容词十名词(a十b),平行节是对比,所以为一(a十b):同样,动词也是相反词。英译本中,两句间有「以及」作连接词,若翻成「但是」则更贴切。若以散文翻译,此句可译作:「一个智慧的孩子使父母欢乐,但一个愚昧的孩子则令他们担忧。」以下是以赛亚书的例子,以对比平行开始,但整段则非常复杂。作者的信息,由一基本原则发展到实际的应用:止住作恶一a―b学习行善ab寻求公平cd解救受欺压的c―d给孤儿伸冤ef为寡妇辨屈ef(一16下一17)(3)综合平行。这个名称并不十分理想,因为第二节并不是重复第一节,而是推展第一节的意思:我却要降火在迦萨的城内abc烧灭其中的宫殿de(摩一7)「烧灭」这个动词,与「火」并不是真正的平行,但却是火的作用。「迦萨的城内」与其中的宫殿是相伴随的词语,代表整个城市。余下的经节则用同义平行:我必剪除亚实突的居民abc和亚实基伦掌权的Bc也必反手攻击以革伦Dc他们必都灭亡非利士人所余下的eC这是主耶和华说的(8节)「他们必都灭亡」,是「我必剪除」的结果,是综合平行的特色。非利士的城市(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与「非利士人所余下的」平行。于是
,整段共有三对,每对各有两节,组成了一个针对非利士人的信息。「主耶和华说」是一句散文句,在这诗体结构之外(乌加列诗歌清楚表明这点,参下文),所以无须把这句删去。(4)连锁句也是综合平行的一种:剪虫剩下的蝗虫来吃a十bcd蝗虫剩下的蝻子来吃a+dce蝻子剩下的蚂蚱来吃a十ecf(珥-4)(BibliaHebraica)提议将第二节删掉,但这却会破坏连锁句的效果。连锁句能描述审判逐步地迈进,直到完全降临。(5)内在平行及外在平行是葛华所用的名词,用来形容――种平行句,其中每一节内都有内在的平行:内在平行外在平行要听耶和华的话语abA你们这所多玛的长官cdB要侧耳听我们的神的律法abA你们蛾摩拉的百姓cdB(赛一10)明显地,第一节内的单元,与第三节的单元平行,第二节的则与第四节平行。大草字母「A」代表一节,每节内部再有a,b两个单元。这段亦可分为两节,每节各有主词、动词,和受词:abc:abc。但在以下一句,则不能这样处理:(赛一3)牛认识主人abc驴主人的糟bC以色列却不认识d―A我的民却不留意d―A’第一节本身显然是同义平行,第二节亦然:abc:bC,d一A:d―A。但第一节与第二节则
是对比平行,所以―A与―A’与第一节的「知道」相对。(6)希伯来诗歌变化无穷,新的形式在旧约中随处可见:若要分析和辨明每一种类形,实在不必要,但若讨论一下部份诗句的格式和信息,却能使我们对希伯来诗有一概括的印象:一个争论耶和华犹大abc一个惩罚给雅各acd照他所行的照他所作的我会报应他dbc希伯来文没有「有」这个动词,所以「耶和华的争论」即等于「耶和华,有一争论」,所以与「惩罚」平行。「雅各」与「犹大」相对。「按他所行的」则与「按他所作的」相对。「我要报应他」是耶和华与犹大争论的结果。第三节的交错点则以d开始(参下文。)(7)通常,每一节内的单位可在平行句内倒置。这些倒置的平行句连接起来便成为一交错句(从希腊文xchi而来)。你必打破他们用铁杖AB如同瓦器的窖匠你必摔碎他们BA(诗二9)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abcd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bacd(赛四十3)在这两个例子中,交错的情况很明显。第二个例子若以四节来排列则比较不明显:abcdbacd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交错都是希伯来诗歌的一个常用的技巧。上面列出的诗二9是外在的,若以四节的方式排列,则成为:a十bAcdBefBa十bA若这样,
这仍是不明显的,因为「用铁杖」与「用瓦器的窖匠」,不是确切的平行。这经节的基本思想是:「你会打破和摔碎他们,好像窖匠用铁杖摔破瓦器」。押韵、节凑、格律。研究希伯来诗歌的学者,早已艰苦地探求格律与节凑的问题。押韵在圣经诗歌则较罕见,若真有的话,似乎也只属巧合。但对于格律和节凑是否存在,学者很早便强烈地争辩,这也许因为我们主要是从古典希腊和拉了诗歌得到古代诗体的知识(1)早期的研究企图辨认希伯来诗句的格律,并常以「2+2」或3+2」的格律,来表示一对句内各节均有两拍,或三拍接二拍:若一行诗句不能配合这种假定的格律,就常被修改或补充,凡BibliaHebraica(Kittel)有修补的地方便注以mcs之字样(metricausa,为格律之故)。但这些理论都是乌加列诗歌被发现之前所制定的。(2)自一九二九年开始,叙利亚的拉斯珊拉(乌加列)发现了很多泥版,其中有些包含有宗教性的文献,包括与旧约颇相近的诗歌。主前十四世纪,这个乌加列的图书馆倾倒了,就一直埋藏了这些泥版,所以是未经修改的,亦无可能有任何十四世纪之后的编修调动,因而为重建闪族诗歌理论,提供了铁一般的实例。乌加列的证据不支持希伯来诗有
固定格律或节凑的讲法。以下的例子,是以直译方法翻出,它们能表明旧约与乌加列的资料有很多的共同点:imagesupload200651018127450.gif散文句(如耶和华如此说)在每一句中都可能会发现,它们常属平行句式以外的。(3)因为研究乌加列文,我们不能再假设希伯来诗有健全的格律(如抑扬格或抑抑扬格)。「为了格律的原故」所作的修改,是不能再被接纳的了BibliaHebraica为了要符合预设的格律而完全漠视词语组合,这当然是不应该的:然而,每诗句的词语与词语组合,自然会形成发音强弱的格律,这些格式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比乌加列诗歌更加固定。对等词及其他技巧。珍士伯(H.L.Ginsberg)指出叙利亚及巴勒斯坦,有固定的对等词语「出售」,诗人常用这些同义词,而且往往是次序相同的。迦撒图(Cassuto)列出了二十六对:其中包括:头――头脑r's-qdqd土――尘土rs-pr手一一右手yd-ymn仇敌一敌人'yb-sr千一万万'lp-rbb这些对等词语在希伯来诗很常用。基华士(S.Gevirtz)引用乌加列及圣经资料,列举了很多例子,部份例子如下:愿贺伦
(Horon)打碎你的头(r’s),阿特森巴力(Athtart-sem-Ba‘al)打碎)你的脑袋(qdqd)。(一二七56―57)我要打破他仇敌的头(r's),就是那常犯罪之人的发顶(qdqd)。(诗六十八22[MT21])他们的地('rs)喝醉了血、他们的尘('pr)因脂油肥润。(赛三十四7-8)(让她的住处如)杯在我手(yd)。(如)酒杯在我右手中(ymn)。(1Aqht215―216)你的手(yd)要搜出你的一切仇敌,你的右手(ymn)要搜出那些恨你的人。(诗二十一8[MT9])兴起了什么仇敌('yb)对付巴力,(兴起了什么)敌人(sr)对付那驾云的?(Ant.IV48)我便速速治服他做们的仇敌('yb),反手攻击他们的敌人(sr)。(诗八十一14[MT15])他掷下千('lp)银,掷下万(rbb)金。(51I28―29)有千('lP)人仆倒在你旁边,万(rbb)人仆倒在你右边。(诗九十一7)古文献中有些对等的同义词,可能仍有些未被辨认出来。以下是部份值得留意的同义词:听――侧耳听:雅各――以色列:银一一金:
金一一精金:声音――言语:礼物一一礼品:人一一人子(及他们的众数):酒――浓酒:事奉――屈膝:陶造――创造――造;民――国:住处一一居所:数――数点。我们需要随时留意其他的对等词语。这些同义词常在散文中用来强调的意思。另外值得一提的现象是一些渐进数目或「x,x+1」的形式:神说了一次,两次,我都听见。(诗六十二12[MT11])大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摩一3)耶和华所恨恶的共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箴六16)我们就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攻击他,(弥五4)乌加列亦常有同样的方式。除了x,x+1的方式,还有10x+x,10(x十1)+(x+1)(例如六十六一七十七,七十七一八十八等),以及10x,10(x+1)(例如八十一九十)。这些方式时常在乌加列文献中出现,但希伯来圣经就没有了。诗歌研究的释经价值上文已提过,平行句是整段经文信息的一部份。我们必须了解整段的意义,同时也要研究每一部份对整体意义的贡献。分析经文。分析的第一步,就如上文分开一段的组成部份,至于是否把他们系统化地分为「abC:abC」的排列,只是次要的问题,但辨明各单位却是最基本的步骤。例如,阿摩
司书一8明显是谈及非利士人,所以各组成部份一定会帮助我们了解有关非利士人的信息。同理,箴言十1就是论及一个儿子的行为如何影响他的父母。分析,而不是分解。我们必须时刻记清楚整体的信息。例如,一个智慧的儿子令父亲快乐,愚昧的儿子令母亲担心,被解释为智慧之子不令母亲快乐或愚昧之子不令父亲担心,就是完全不明本句的意义了。同样,把摩一8解释为耶和华会剪除亚实突民而不是其他非利士城市,或者说把王从亚实基伦掳走,而不是从别的城,也是误解了希伯来诗的本质。通常,各组合部份都组成一个重要的教训:上文引用的赛一16下一17,表现了一幅颇浅易的「行善」图,尤其照顾到受忽略的一群(如孤儿及寡妇)。认识诗歌修辞。每一种语言的诗歌文字,都与散文不同,如「大树拍掌」或「小山如羔羊跳跃」等片语,只能当作诗歌而非植物或地理上的描写。圣经是「文字」上真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一般接受的文学规律来处理经文。以赛亚称呼以色列人为「所多玛的官员」、「蛾摩拉的百姓」(一10,参上文),但所多玛、蛾摩拉早已消失,所以我们不能单看字面意义:实际上,以赛亚是把以色列人比作地上最大的罪人。阿摩司说「牧人的草场」和「迦密的山顶」(一2),显
然是用了代表的方法,以山顶和山谷这两个极端,来代表全地。圣经内的章节,尤其是诗歌部份,常常用了修辞的技巧:我们必须把他们辨认出来,按照作者的原意加以解释。头韵、母韵、双关韵、拟声。文学作品的作者,都会应用一些文学技巧,令他们的信息受到听众或读者注意。诗歌作者常常会用声韵使听众印象深刻。头韵是应用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及音节作开始,母韵是运用一些有相同或相似发音(通常是母音)的词语。双关语乃一语相关,用了一个词语,同时亦能暗示令一个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造成双重的含意。拟声是用一些同音字,来表达作者的意思;例如,神问阿摩司:「你看见什么?」阿摩司说:「一篮夏果」(八1、2),希伯来文「夏果」与「终结」的发音几乎是相同的。这个字在神对阿摩司的回话中显露出来:「终局已临到我民以色列身上。」但这些技巧通常会消失在译文中。尽量保留文藻的华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诗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欣赏诗歌,但一般人都承认诗歌的文字是特别优美的。对于神话语中一切优美的部份(当然包括诗歌),都必须尽量保存下来。其实,很多有关耶稣的教训,如圣诗的诗句(腓二6―11)、信经片段(提前三16)、颂歌(启四2,五9及下文),还
有耶稣本身的说话,都是以诗歌形式来表达的,所以认识旧约诗歌,也能增加我们了解新约的能力。学者们为了一节经文,可能花掉几个小时,目的是寻找合适的言词来表达原有的美态。英王钦定本圣经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它文藻极其优美。研读诗歌部份时,我们必须参照原文,或至少参考几本近代英文译本,逐一考究它们是否优美和准确。神是美的来源,我们应尽力显明他话语的华采,藉此尊崇他,荣耀他。总结我们可用两个方法来谈及神:否定语和类比。因为神是无限的(没有限制),我们不可能界定(限制)他。我们只能说「他不是什么」。他「无限」(不是有限)、不是物质化的、永恒(不受时空所限)、不变……这个方法由西方的理性主义引伸出来,主要是受希腊哲学方法影响。另一个方法就是将神与现世时空内的事物比照,这便是属于圣经世界内的意象和象征主义。这方式在整本圣经都能找到,但在诗歌内则更加明显:那不能见的可与能见的对照。在很多方面、圣经这个进路比哲学的进路更加优越,因为人从官感学习,比起从玄想学习更为有效。圣经的诗歌受到普遍的赞誉,甚至译文也不能使它的结构和意象消失。它对万国万民说话,是不受语言限制的!同样,没有其他方式比歌曲更
能充分表现对神的信心与诚意,很多旧约诗歌就是以此为起点。它们的目的不是作为神学教义的资源,而是表达歌唱者的信心:这歌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众。这些诗歌世代相传而仍然受人欢迎,是因为信仰的群体能不断加入歌唱的行列,以表达他们的信心与热诚。正因如此,它们不单帮助我们认识神,更能引导我们赞美那单独配得尊崇的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