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书籍『瞎子摸象』中,LillianQuigley重述了六个瞎子摸象的古寓言。六个瞎子来到国王的宫殿,第一次遇见一头大象。
第一个瞎子将手放在象肚上,『多么光滑啊,象就像一座墙!』第二个瞎子将手放在象鼻上,『圆圆的,像一条蛇!』第三个瞎子伸出手摸到象牙。『尖尖的,象像矛!』第四个瞎子伸手摸到象腿。『好高啊,象像一棵树!』第五个瞎子伸手摸到象的耳朵。『好宽!象像一把扇子!』第六个瞎子摸到象的尾巴,『好细,象像一根绳子!』
以后就是争论不休。每个瞎子都认为他对象的观念是正确的。国王被争论惊醒,从高处喊着说:『这象很大,』他说:『各人只摸到的一部分,你们必须将所有的部分放在一起,才能找出象真正是甚么样子。』
这个寓言常用来说明两点中的一点。将它用在宗教上的人说,每一种宗教只是代表神的真理的一部分。每种宗教只有真理的一部分,领人到神跟前去的,有不同的路。宣扬东方宗教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应用这个比方。
第二种应用的方式是世俗的方式。怀疑论者用它说,文化的偏见已经使我们眼睛完全看不清楚,使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事物的本性。这种观点常被称为后现代论(post-modernism).
后现代论者认为,各方面的真理,包括理性的,宗教的,与道德的,都是如此。他们说,道德并非客观。那些说文化偏见弄瞎了我们的眼的人,对知识做了强烈的陈述。
后现代论者根本上认为,所有自称知道客观真理的说法,都是错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囚禁在自己的文化中,无法超越自己偏见的限制。所以,真理与文化相关,无客观标准存在。
但是,这摸象的理论,存在着三个大问题。
说话的象
第一个是,虽然那六个人是瞎子,但那头象,不一定是哑吧。假若那头象会说话呢?
基督教说,人并不是用摸索的方式去认识神。神的发现是藉神的自我启示。神并不沉默,让我们去猜想有关k的事。神告诉我们,k是甚么样子,k要求甚么?
神让我们认识k自己,赐给我们标准去衡量其它的宗教信仰。瞎子摸象的比喻并未将这一点考虑在内,而世上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回教,都如此说。
这比喻还有第二个问题。它假定基督教之所以拒绝宗教多元化只是因为他们缺少接触其它的宗教,正如瞎子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各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基督徒缺乏知识,思想狭窄。
但情形并非这样。基督徒拒绝宗教多元化,部分是因为各种宗教的定义部分彼此矛盾。它并非发现上的推论问题,而是一致性的问题。互相矛盾的说法无法同时为真。宗教多元化不是在演绎上,而是在归纳上,属于错谬。
自杀的大象
第三个反对的理由最为严重。这个比喻应用在真理的问题上,在起步之前就已注定失败。
若是我们的文化与宗教偏见使我们不能看见那领我们到神的更大的真理,那么,达到知识的路就只有一条。必须有一位能清楚看见的人告诉我们。那个国王处在认识真理优越的地位。因为他能清楚看见,他才能纠正瞎眼的人。但这项优越的地位正是倡导宗教多元化与后现代论的怀疑论者双方所否定的。他们说,完全客观的认知,乃是幻觉。真理存在于一些意见的结合里,或者,对更怀疑的人说,是我们任何人摸不到的。但这正是这个比喻不容许的。
使问题明白化,我们可以问:『在这比喻中,你要在那里?当你将这个比喻用在真理上时,你愿意是瞎子中的一个呢?或是那个国王?』
这项难题无法解决。若讲故事的人是不能看见的六个瞎子中的一个,是一个在摸索中的瞎子,他怎么知道其它五个人都是瞎子,只有部分的真理呢?在另一方面说,他若幻想自己处在国王的地位,他又如何能逃避那使其它的人都瞎了眼的幻觉呢?
这个比喻最多只能支持不可知论,而非多元化的宗教。人真正可以说的是,可能我们都在摸索,还没有人有完全的真理--但这无法确定。
王看见
若人人都瞎了眼,那么没有人知道别人错了。惟有那知道全部真理的人能在旁边指出来。在这个故事中,只有国王能如此行--没有别人。
瞎子摸象的比喻的确是现实的一项讽刺,但确被误用在宗教多元化上。
我们如同瞎子,在世上寻找人生问题的答案。有时候,我们似乎找到了真理,但常常又转为困惑,或发现是错误,如同瞎子一样。
我如何知道呢?因为国王,我们所认识的耶稣基督已经说话了。k在上面,教导我们,劝戒我们,指出及改正我们的错误。那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