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十诫又意味着什么?巴刻这样描述当、今的伦理道德思潮:
假定我们将自我认识视为最基本的目标,那么任何不损害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都是允许的。人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包容他人的“另类”行为,因为这种包容被视为文明社会的美德及大众的责任。
然而,这一理论在社会中到底发挥了怎样作用呢?假设你去听一场交响乐。当你来到艺术中心,发现这场音乐会非同寻常。你注意到鼓手的鼓上摆着一堆热气腾腾的美食,好像在开野餐会;更糟糕的是,大号手的乐器里居然长出了白菜和西兰花;令人费解的还有,竖琴师干脆把衣服晾在了竖琴上。
指挥走上前来。他看到这一场面,坚持让三位音乐家清理各自的乐器。指挥说:“这样不行!我无法忍受这一切。”于是,音乐家们收拾起野餐美食、蔬菜和衣服。
一切就绪,演出该开始了吧?
不然!鼓手刚扬起的鼓槌,打在了刚好走过他旁边的号手的右耳上方,“啪”的一声,是此时绝对不该有的声音。小提琴手也只管自己演奏,根本不顾琴柄早已戳到了黑管演奏者的鼻子上。
指挥说:“先停下,大家注意了!我们一起开始。”
现在一切总该正常了吧?
非也。指挥举起指挥棒,铜管乐手开始演奏葬礼进行曲,木管乐手开始演奏加伏特舞曲,弦乐手开始演奏维也纳圆舞曲。每一支乐曲都演奏得非常美妙动听,然而合在一起简直是混乱不堪。
指挥又发话了:“停一停!我们现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现在,乐队有了一些方向感。指挥给各种乐器分类,考虑到各种乐器彼此间的关系,为乐队指定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今天的社会发出的声音是:“我们不需要共同的主题,我们必须接受所有不正常的行为,你想做的任何事都是好的。”这就像刚刚提到的乐队里的乐手那样,各自演奏自己喜欢的乐曲。我们不能各自为政。像交响乐队一样,我们需要一致,我们需要十诫提供的主题。偏离十诫,我们就会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