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约会的历史

婚姻的意义 by 提摩太·凯勒

那么,我们能给那些想找配偶的单身者什么实际的指导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大致看看不同时代的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12 在古代以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美国,婚姻通常是包办的。浪漫爱情(如同我们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读到的)当然也是结婚原因之一,但也仅是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动机和财务动机。你得和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你得和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买得起房子,养得起孩子。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为爱情而结婚成为主流文化,于是产生了一种叫“上门”(courtship)求婚的习俗。男子接受邀请去追求年轻姑娘,在女子家的前门走廊见面。简而言之,男人是被邀请进入女子家中,然后在她家里当着她全家人的面与她相会。有趣的是,主动邀请男子上门是这位年轻女子的权利。 13世纪之交出现了当代意义上的“约会”。这个词第一次以这个意义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是在1914年。 14 现在,年轻男子不是去女子家里,而是带她出去,在某些娱乐场所相互认识。随着约会在整个社会传播,它不仅使整个交往过程趋向个人化,让两人脱离家庭环境,而且改变了浪漫关系的焦点,双方的焦点不再是友谊和品格评估,而是转向消费、炫耀和玩乐。
  最近发生了新的社会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不久,“勾搭”(hook-up)文化出现了。《纽约时报》及时报道了这种社会潮流。有一篇文章提到少年人发现异性伙伴是如何招人讨厌又难以交往,而且约会也太麻烦,需要许多互谅互让和彼此沟通,还要学习如何应对一个与你不同的人。
  换句话说,他们的认识是对的:约会需要你辛苦地为婚姻关系作预备,这种预备工作通常非常艰难,尽管将来会有回报。为了避免这些艰苦,找人陪伴的一种新形式出现了,一种直奔性行为的形式。勾搭只是简单的性交往,不以经营相互关系为前提。勾搭之后,你可能想开始约会的关系,也可能不想,但约会与否不是勾搭的前提。 15勾搭文化的到来,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我们第一次迎来了这样一个社会:根本没有清晰的、得到文化支持的途径,让单身成年人得以相遇和结婚。于是,很多传统的宗教群体纷纷涌现,这些群体努力回归传统,鼓励家庭和社区更积极地参与单身者的婚恋过程。例如,正统犹太教群体有一种传统的“相亲程序”(shidduch),亲友们为单身女子或男子牵线搭桥,介绍他们见面,让他们可以彼此评估。 16 有一些福音派基督徒团体想重建早先的某些习俗。有些人倡导一种“父亲指导”的求婚交往形式,由女方的父亲来选择和指导整个过程。
  我相信,这些回归求婚运动会遇到很多问题。它们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社会所固有的诸般偶像,而且它们相应地把人类社会历史的某个特定时刻看成惯例。为什么要选择求婚这种形式?为什么不直接回到完全包办婚姻?它们还假设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社群,每个人都从小认识周围的所有人。正如温纳(“Lauren Winner)所言:比如你二十六岁,刚刚从偏远的地方搬到大城市来读研究生一;另外还有个人,也是二十六岁,在小城镇长大,在当地读书,又在当地书店上班;那么,你的社群在你爱情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不同于社群在他的生活中的地位。” 17 温纳还讲到一对夫妇如何相互安排“结识活动”(acquaintanceship)的故事。这个英文单词是她造的,她用这个词来描述一对正统犹太教夫妇,他们相遇,相恋,但确定关系之后,他们找朋友帮忙一,为他们安排了系列传统的相亲约会和求婚活动。 18 我提到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思路,可以用来思考基督徒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应该如何继续前行。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变幻多端的世界,一切日新月异,远超过从前的世代,因此,传统社交关系网络都在逐渐丧失影响力。但是,我们能否把某些早先的做法用于当代现实呢?我们能否把人们的目光焦点从钱财和性爱转向注重品格、从追求个人实现转向社群建设呢?
  我们能否让我们周围的社群更加积极地帮助单身男女寻求婚姻呢?下面,我将列出一些实践上的指导准则。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那么,我们能给那些想找配偶的单身者什么实际的指导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大致看看不同时代的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12 在古代以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美国,婚姻通常是包办的。浪漫爱情(如同我们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读到的)当然也是结婚原因之一,但也仅是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动机和财务动机。你得和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你得和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买得起房子,养得起孩子。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为爱情而结婚成为主流文化,于是产生了一种叫“上门”(courtship)求婚的习俗。男子接受邀请去追求年轻姑娘,在女子家的前门走廊见面。简而言之,男人是被邀请进入女子家中,然后在她家里当着她全家人的面与她相会。有趣的是,主动邀请男子上门是这位年轻女子的权利。 13世纪之交出现了当代意义上的“约会”。这个词第一次以这个意义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是在1914年。 14 现在,年轻男子不是去女子家里,而是带她出去,在某些娱乐场所相互认识。随着约会在整个社会传播,它不仅使整个交往过程趋向个人化,让两人脱离家庭环境,而且改变了浪漫关系的焦点,双方的焦点不再是友谊和品格评估,而是转向消费、炫耀和玩乐。  最近发生了
新的社会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不久,“勾搭”(hook-up)文化出现了。《纽约时报》及时报道了这种社会潮流。有一篇文章提到少年人发现异性伙伴是如何招人讨厌又难以交往,而且约会也太麻烦,需要许多互谅互让和彼此沟通,还要学习如何应对一个与你不同的人。  换句话说,他们的认识是对的:约会需要你辛苦地为婚姻关系作预备,这种预备工作通常非常艰难,尽管将来会有回报。为了避免这些艰苦,找人陪伴的一种新形式出现了,一种直奔性行为的形式。勾搭只是简单的性交往,不以经营相互关系为前提。勾搭之后,你可能想开始约会的关系,也可能不想,但约会与否不是勾搭的前提。 15勾搭文化的到来,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我们第一次迎来了这样一个社会:根本没有清晰的、得到文化支持的途径,让单身成年人得以相遇和结婚。于是,很多传统的宗教群体纷纷涌现,这些群体努力回归传统,鼓励家庭和社区更积极地参与单身者的婚恋过程。例如,正统犹太教群体有一种传统的“相亲程序”(shidduch),亲友们为单身女子或男子牵线搭桥,介绍他们见面,让他们可以彼此评估。 16 有一些福音派基督徒团体想重建早先的某些习俗。有些人倡导一种“父亲指导”的求婚交往形
式,由女方的父亲来选择和指导整个过程。  我相信,这些回归求婚运动会遇到很多问题。它们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社会所固有的诸般偶像,而且它们相应地把人类社会历史的某个特定时刻看成惯例。为什么要选择求婚这种形式?为什么不直接回到完全包办婚姻?它们还假设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社群,每个人都从小认识周围的所有人。正如温纳(“Lauren Winner)所言:比如你二十六岁,刚刚从偏远的地方搬到大城市来读研究生一;另外还有个人,也是二十六岁,在小城镇长大,在当地读书,又在当地书店上班;那么,你的社群在你爱情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不同于社群在他的生活中的地位。” 17 温纳还讲到一对夫妇如何相互安排“结识活动”(acquaintanceship)的故事。这个英文单词是她造的,她用这个词来描述一对正统犹太教夫妇,他们相遇,相恋,但确定关系之后,他们找朋友帮忙一,为他们安排了系列传统的相亲约会和求婚活动。 18 我提到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思路,可以用来思考基督徒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应该如何继续前行。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变幻多端的世界,一切日新月异,远超过从前的世代,因此,传统社交关系网络都在逐渐丧失影
响力。但是,我们能否把某些早先的做法用于当代现实呢?我们能否把人们的目光焦点从钱财和性爱转向注重品格、从追求个人实现转向社群建设呢?  我们能否让我们周围的社群更加积极地帮助单身男女寻求婚姻呢?下面,我将列出一些实践上的指导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