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赫茨尔主张犹太人复国运动,并在1897年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他作为记者经常在巴黎报道犹太人的事情,并且认识到,犹太人之所以被冤枉上一些罪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根据自己心目中犹太国家的形象,总结出版了《犹太人的国家——传统下的新国家》(1895年)。他作为犹太人的代表,会见了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国家元首,为犹太复国运动投入了全部精力。遗憾的是,他在44岁时就英年早逝,那时他事业刚刚进行到一半。
西欧的犹太人在充满自由主义思潮的社会中宣扬和谈论犹太复国主义,而东欧的年轻人却挺身而出去实现这个梦想。东欧的年轻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原因他们想从残存着种族**的东欧社会中摆脱出来。东欧的复国主义者最初是在法国慈善家的援助下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的。后来,世界犹太协会下属的“犹太国民基金”和“复国建设基金”开始向这些人提供开拓资金。一时间,移居巴勒斯坦的活动活跃起来。虽然大部分的移居者是一些没有拿过锄头和铁锹的年轻人,但他们不断地研究农业技术,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他们开拓沼泽,植树造林,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还通过种植蔬菜和橘子来赚钱。就这样,以特拉维夫为中心,各地都出现了新的村庄。
虽然开拓者们分别说德语﹑波兰语和俄语,但他们重新采用了自己祖先的语言希伯来语,并把它作为国语。诗人萨尔姆和作家撒母尔?伊本?那布也用希伯来语创作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现在还感动着每一个犹太人。
束之高阁两千多年的希伯来语终于重见阳光,出现在了文学﹑戏剧﹑诗歌﹑报纸﹑收音机还有专业学术领域。这个事实最能象征荒废了两千年的巴勒斯坦国土的复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务大臣贝尔福宣布:英国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个宣言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使他们大批地涌到巴勒斯坦。
在1918年,巴勒斯坦的总人口是80万,而犹太人仅占6万。15年之后,犹太人口就激增到了20万左右。在1925年,耶路撒冷设立希伯来语大学,而且配备了研究生院。开拓者们这种追求最高学术水准的精神使得以色列的重建,这个20世纪的奇迹变得可能。
话说回来,英国方面一面通过《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祖国,一面又在1915年以驻开罗高级外交官麦克马洪的名义向当地总督递交了一封信,表示承认阿拉伯人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的自治权力。
当今,在中东问题上,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利害关系已经复杂到不能解决的地步,其中的原因追溯起来还是当初英国狡猾的两面派做法。英国典型的做法就是一面牵制利害双方,一面寻找机会全身而退。这可以从印巴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纷争)上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