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47课 在异端困扰中成长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by 黄子嘉等

万事起头难。教会的开始也一样。在严酷的逼迫之外,早期教会也受到异端信仰的困扰。逼迫虽说是来自外在的因素,然而这些异端却多源自教会的内部。因此,异端所带来的影响,可说是更为直接,也更为严重。不过,我们的神乃是大能的主宰。他保守了教会,使教会在经历了异端的困扰之后,变得更为坚固,基督教的信仰到头来也因而变得更为清晰。今天,我们之所以对诸多信仰问题能有相当透彻的理解,个中原委之一,乃因为这些问题,已经通过了早期教会彻底的消化。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这方面,我们真得感激早期教会的先贤(我们往往称这些人为“教父”)所花下的许多工夫,鉴定了这些说法的真伪,为今日的教会打下了美好的根基。

教会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出自犹太教的背景,因此一些涉及犹太教的课题,很早就被提出来加以斟酌了。旧约律法在信仰中的地位如何,便是其中之一。跟随基督的人,要像犹太人一样遵从这些书卷吗?其实犹太基督徒无论如何,都会继续承接旧约的教导,因那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可是非犹太人的信徒又如何呢?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乎律法的地位问题了。福音既是凭信心就可得救的好消息,那么信徒就完全无须遵守律法吗?若仍然需要持守其中的一部分,那条界线又该划在什么地方呢?《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有关割礼及遵守律法的方案,竟要劳动教会召开大会予以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使徒作出了决定,显然部分的犹太信徒并不完全接纳,且继续宣扬一种搀杂了的福音——认为除了信心为得救的条件之外,也需要恪守律法的要求。此可谓最早期的异端性信仰。

当外族人在教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后,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犹太人在教会中是否享有特殊地位?犹太人一向认定自己乃是神的选民,在神恩惠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如今,福音却是德泽世人的一份恩惠,那么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待遇果真完全一样吗?《以弗所书》第三章坚定地指出:外族人与犹太人,乃是同作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的人。这样的理解,对一些犹太人来说,可谓极其革命性。那些无法认同的人,也因此竭力宣扬一个与《以弗所书》第三章不同的“福音”,故异端也由此而生。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异端在使徒的时代即已出现,况且当时又尚未有完整的新约面世。再者,来势汹汹的逼迫浪潮,令教会的处境更加艰难。然而,上主就在这般凶险的时刻中,兴起了使徒以及他们的同伴,写下了宝贵的新约书卷,帮助当时的信徒厘清了信仰当有的取向。这些后来被收纳为新约的书卷,不单帮助了他们,也帮助了今天的你我。教会也因此得以继续成长。

虽说异端源于教会内部的错误理解,其实也与教会以外流行的思潮有关。早期教会的时代中,最为流行的思潮之一就是诺斯底主义。这种思想又称为“真智”主义。它的表达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其实也有很多变化。大体而言,诺斯底主义认为:世界乃是由善恶两个独立单元所组成,且各由一位神明掌控;人类就是在这两位善神与恶神的交互操控之下而生活。这种善恶二元的思想与基督教“一神”的信仰,必有所抵触。诺斯底主义同时又认为,只有具备真智慧的某些人士,才可以与灵界至高的、良善的力量相通。而所谓救恩,其意义在于个人生命的提升——从属地、属乎物质的地位,提升至属灵的地位。如此就可以与善的力量相通,胜过邪恶的势力,以至得救。而所谓的基督,不过是这提升阶段之中的一环而已。这种学说当然又与圣经真理不相符合。只是,真智主义的表达方式与福音信息倒有些颇为相似之处,譬如:属世、属灵、得救、智慧等的概念。因此,当这种学说闯入教会的圈子之后,一些信仰根基不甚稳固的人,很自然地被这套讲求自我修炼的教导所吸引,于是教会内就出现了异端信仰。

具体而言,因着内在的犹太教色彩,以及外在的诺斯底主义,教会信仰受到影响最大、挣扎最深的课题,莫过于耶稣基督的身分与其救赎工作的问题。到了第三、第四世纪之间,“地上的耶稣与天上父神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了。这问题其实也很明显:倘若耶稣是神,那么天上又另有一位父神,基督教岂不成了一种多神信仰?退一步来说:倘若只有一位神,而只有天上的父神才是神,那耶稣就不可能是神了。果真如是,那么耶稣所成就的十架救恩,不就是一种人为的努力,是人在企图拯救另一个人?不是由神来拯救人,这样的教导,又明显与基督教的福音不吻合!

与此相关的,就是耶稣基督本身的问题了。他究竟是神还是人呢?在他尚未来到世间之前,他乃是神。然而,他却为了救赎世人而成了人类的一分子。问题是这位来到地上的耶稣基督,到底仍然是神吗?若不是的话,救恩岂不又成了人救人的活动?若耶稣仍然是神,那么那位生活在加利利、死在十字架上的就不是一位十足的人了吗?如果成就救赎的那位是神而不是人,那么代替我们受死的那位,果真能够以无罪之人的身分,替代我们承受罪的所有惩罚吗?如果说耶稣基督两样都是(既是神,同时又是人),那这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性质,又如何能够汇集在同一个人身上呢?

以上两个问题可说是触及了基督教信仰的最基本课题。明显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关系实在太重大了。当日流行的异端当然不止这些,然而我们也不难想象教会形势之严峻了!

在面对信仰的课题时,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会采取某些片面的观点,且会以诸般的理由,来抹杀其他角度的观点,以致出现偏差,甚至引来严重的异端信仰。其实,古往今来,异端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单单抓住一些虽然正确,却只是片面的真理来讲说,结果未能全面掌握信仰的整体内涵。幸亏神让使徒时代所撰写的教导留存下来。这些重要的文字,加上教会领袖(即早期教会的教父)深入的阐释,结果为信仰的根基立下了美好的基础。

在面对逼迫的岁月中(从第一世纪至第四世纪),教会无法召集大型的会议来商讨异端性的信仰偏差问题。但是在个别的处境中,却已经开始逐步厘定信仰的准绳。这过程就是新约正典的确立。当信仰内容出现疑问时,教会领袖自然就会思想:耶稣基督在世之时,他本人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作为教会根基性人物的使徒又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呢?新约的书卷(包括了福音书及书信)自此日渐受到重视并逐步跟原有的旧约并列,构成了圣经的正典。当逼迫终于在第四世纪初叶停止之后,新约正典的收集,就更为方便了。因此,到了第四世纪的末年,整个罗马帝国里面的教会,都广泛地接纳了新约的正典,就是如今我们手上所拥有的二十七卷新约书卷。教会从此可凭借这些正典书卷的教导明白神的“道”,并能藉着“道”来指斥、抗拒异端。

这当中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新约正典的成立,不是由少数人投票表决而定谳。这些确立正典的人士,其实不过是在一些会议上,承认这些书卷当时已经拥有的权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约正典的确立,乃是神的奇妙作为,让教会可以把持信仰的准绳,在异端风行的年代中,确认信仰的正确内涵,并且藉着新约正典,让今天的教会得以确认,凡所相信的,都是肯定的真理。

使得新约正典发挥功用,并让异端之真面目无从遮掩的,就是早期教会所召开的几次大公会议。所谓大公会议,就是广集各处的教会代表共聚一堂的场合,以共同探讨一些影响教会方向的事务。召开这些会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讨论、处理异端性的信仰偏差。最早的大公会议,就是主后三二五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圣子耶稣不是十足的神,而只是一位拥有神性的受造物(后世称之为亚流主义)。这种说法,明显动摇福音的根基,因而被大会判为异端。之后,这课题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反复讨论,在教父深入的阐释下,于三八一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上再度确立。从此,大家乃明白:圣子、圣灵与圣父都是同样拥有十足神性的主宰,而同时天地之间只有一位神,而不是三位神。这就是三位一体教义的来历。

类似的深入讨论也促成在四五一年召开的迦克墩会议。迦克墩会议所制定的“信经”,成了关乎基督信仰的最高准则,阐明基督同时具备十足的神性和十足的人性。此一结论不单对当时的教会有帮助,对今天的教会亦然。事实上,至今仍然没有第两个信条能取代它的地位。

藉着对圣经的解说、藉着召开这些大公会议,早期教会对所有信仰的基础性课题,都逐一作了充分的讨论;耶稣基督的福音信仰更因而得以延续。早期教会的日子虽然充满挑战,但信徒对耶稣基督的委身、对信仰的执著,使教会能够坚持下去。不论是逼迫或是异端,神保守的大能还是让教会克服了这些困难。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万事起头难。教会的开始也一样。在严酷的逼迫之外,早期教会也受到异端信仰的困扰。逼迫虽说是来自外在的因素,然而这些异端却多源自教会的内部。因此,异端所带来的影响,可说是更为直接,也更为严重。不过,我们的神乃是大能的主宰。他保守了教会,使教会在经历了异端的困扰之后,变得更为坚固,基督教的信仰到头来也因而变得更为清晰。今天,我们之所以对诸多信仰问题能有相当透彻的理解,个中原委之一,乃因为这些问题,已经通过了早期教会彻底的消化。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这方面,我们真得感激早期教会的先贤(我们往往称这些人为“教父”)所花下的许多工夫,鉴定了这些说法的真伪,为今日的教会打下了美好的根基。 教会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出自犹太教的背景,因此一些涉及犹太教的课题,很早就被提出来加以斟酌了。旧约律法在信仰中的地位如何,便是其中之一。跟随基督的人,要像犹太人一样遵从这些书卷吗?其实犹太基督徒无论如何,都会继续承接旧约的教导,因那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可是非犹太人的信徒又如何呢?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乎律法的地位问题了。福音既是凭信心就可得救的好消息,那么信徒就完全无须遵守律法吗?若仍然需要持守其中的一部分
,那条界线又该划在什么地方呢?《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有关割礼及遵守律法的方案,竟要劳动教会召开大会予以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使徒作出了决定,显然部分的犹太信徒并不完全接纳,且继续宣扬一种搀杂了的福音——认为除了信心为得救的条件之外,也需要恪守律法的要求。此可谓最早期的异端性信仰。 当外族人在教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后,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犹太人在教会中是否享有特殊地位?犹太人一向认定自己乃是神的选民,在神恩惠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如今,福音却是德泽世人的一份恩惠,那么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待遇果真完全一样吗?《以弗所书》第三章坚定地指出:外族人与犹太人,乃是同作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的人。这样的理解,对一些犹太人来说,可谓极其革命性。那些无法认同的人,也因此竭力宣扬一个与《以弗所书》第三章不同的“福音”,故异端也由此而生。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异端在使徒的时代即已出现,况且当时又尚未有完整的新约面世。再者,来势汹汹的逼迫浪潮,令教会的处境更加艰难。然而,上主就在这般凶险的时刻中,兴起了使徒以及他们的同伴,写下了宝贵的新约书卷,帮助当时的信徒厘清了信仰当有的取向。
这些后来被收纳为新约的书卷,不单帮助了他们,也帮助了今天的你我。教会也因此得以继续成长。 虽说异端源于教会内部的错误理解,其实也与教会以外流行的思潮有关。早期教会的时代中,最为流行的思潮之一就是诺斯底主义。这种思想又称为“真智”主义。它的表达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其实也有很多变化。大体而言,诺斯底主义认为:世界乃是由善恶两个独立单元所组成,且各由一位神明掌控;人类就是在这两位善神与恶神的交互操控之下而生活。这种善恶二元的思想与基督教“一神”的信仰,必有所抵触。诺斯底主义同时又认为,只有具备真智慧的某些人士,才可以与灵界至高的、良善的力量相通。而所谓救恩,其意义在于个人生命的提升——从属地、属乎物质的地位,提升至属灵的地位。如此就可以与善的力量相通,胜过邪恶的势力,以至得救。而所谓的基督,不过是这提升阶段之中的一环而已。这种学说当然又与圣经真理不相符合。只是,真智主义的表达方式与福音信息倒有些颇为相似之处,譬如:属世、属灵、得救、智慧等的概念。因此,当这种学说闯入教会的圈子之后,一些信仰根基不甚稳固的人,很自然地被这套讲求自我修炼的教导所吸引,于是教会内就出现了异端信
仰。 具体而言,因着内在的犹太教色彩,以及外在的诺斯底主义,教会信仰受到影响最大、挣扎最深的课题,莫过于耶稣基督的身分与其救赎工作的问题。到了第三、第四世纪之间,“地上的耶稣与天上父神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了。这问题其实也很明显:倘若耶稣是神,那么天上又另有一位父神,基督教岂不成了一种多神信仰?退一步来说:倘若只有一位神,而只有天上的父神才是神,那耶稣就不可能是神了。果真如是,那么耶稣所成就的十架救恩,不就是一种人为的努力,是人在企图拯救另一个人?不是由神来拯救人,这样的教导,又明显与基督教的福音不吻合! 与此相关的,就是耶稣基督本身的问题了。他究竟是神还是人呢?在他尚未来到世间之前,他乃是神。然而,他却为了救赎世人而成了人类的一分子。问题是这位来到地上的耶稣基督,到底仍然是神吗?若不是的话,救恩岂不又成了人救人的活动?若耶稣仍然是神,那么那位生活在加利利、死在十字架上的就不是一位十足的人了吗?如果成就救赎的那位是神而不是人,那么代替我们受死的那位,果真能够以无罪之人的身分,替代我们承受罪的所有惩罚吗?如果说耶稣基督两样都是(既是神,同时又是人),那这两种完
全不相同的性质,又如何能够汇集在同一个人身上呢? 以上两个问题可说是触及了基督教信仰的最基本课题。明显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关系实在太重大了。当日流行的异端当然不止这些,然而我们也不难想象教会形势之严峻了! 在面对信仰的课题时,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会采取某些片面的观点,且会以诸般的理由,来抹杀其他角度的观点,以致出现偏差,甚至引来严重的异端信仰。其实,古往今来,异端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单单抓住一些虽然正确,却只是片面的真理来讲说,结果未能全面掌握信仰的整体内涵。幸亏神让使徒时代所撰写的教导留存下来。这些重要的文字,加上教会领袖(即早期教会的教父)深入的阐释,结果为信仰的根基立下了美好的基础。 在面对逼迫的岁月中(从第一世纪至第四世纪),教会无法召集大型的会议来商讨异端性的信仰偏差问题。但是在个别的处境中,却已经开始逐步厘定信仰的准绳。这过程就是新约正典的确立。当信仰内容出现疑问时,教会领袖自然就会思想:耶稣基督在世之时,他本人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作为教会根基性人物的使徒又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呢?新约的书卷(包括了福音书及书信)自此日渐受到重视并逐步跟原有的旧约
并列,构成了圣经的正典。当逼迫终于在第四世纪初叶停止之后,新约正典的收集,就更为方便了。因此,到了第四世纪的末年,整个罗马帝国里面的教会,都广泛地接纳了新约的正典,就是如今我们手上所拥有的二十七卷新约书卷。教会从此可凭借这些正典书卷的教导明白神的“道”,并能藉着“道”来指斥、抗拒异端。 这当中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新约正典的成立,不是由少数人投票表决而定谳。这些确立正典的人士,其实不过是在一些会议上,承认这些书卷当时已经拥有的权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约正典的确立,乃是神的奇妙作为,让教会可以把持信仰的准绳,在异端风行的年代中,确认信仰的正确内涵,并且藉着新约正典,让今天的教会得以确认,凡所相信的,都是肯定的真理。 使得新约正典发挥功用,并让异端之真面目无从遮掩的,就是早期教会所召开的几次大公会议。所谓大公会议,就是广集各处的教会代表共聚一堂的场合,以共同探讨一些影响教会方向的事务。召开这些会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讨论、处理异端性的信仰偏差。最早的大公会议,就是主后三二五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圣子耶稣不是十足的神,而只是一位拥有神性的受造
物(后世称之为亚流主义)。这种说法,明显动摇福音的根基,因而被大会判为异端。之后,这课题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反复讨论,在教父深入的阐释下,于三八一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上再度确立。从此,大家乃明白:圣子、圣灵与圣父都是同样拥有十足神性的主宰,而同时天地之间只有一位神,而不是三位神。这就是三位一体教义的来历。 类似的深入讨论也促成在四五一年召开的迦克墩会议。迦克墩会议所制定的“信经”,成了关乎基督信仰的最高准则,阐明基督同时具备十足的神性和十足的人性。此一结论不单对当时的教会有帮助,对今天的教会亦然。事实上,至今仍然没有第两个信条能取代它的地位。 藉着对圣经的解说、藉着召开这些大公会议,早期教会对所有信仰的基础性课题,都逐一作了充分的讨论;耶稣基督的福音信仰更因而得以延续。早期教会的日子虽然充满挑战,但信徒对耶稣基督的委身、对信仰的执著,使教会能够坚持下去。不论是逼迫或是异端,神保守的大能还是让教会克服了这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