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西方经典故事集,成书时间大致是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在那个黄金般的年代里“公平居住在旷野,公义居住在肥田”,大地上生活着一群欢喜快乐的人们。这些作品在过去的世纪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美男女。正如本丛书的原出版者美国恩典与真理出版社所宣称的,要借着这一套书“将过去若干世纪中伟大的作品,带给现今时代的每一个家庭”。
〖开拓者的故事〗
当代中国人重知识而轻道德,重技能而轻品格。然而没有好品格,技能可能成为罪恶的帮凶;而有好品格,人却终能成器。
当初看到著名作家斯迈尔斯那些记录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人们不畏艰险,争取公义,付出爱心,开拓未知荒野的作品时,深为他们的品格所吸引。这一切来自于他们国民的信仰中所传承的宝贵精神。然而,我们中国人从近代历史中却无法得到如此丰厚的精神滋养。
我惊喜地发现,斯迈尔斯所写的那些开拓者们的成长故事就在这套书中。
英美传统年代的民众独立、质朴、尽职、勤奋。前些年有学者反省中国人的浪漫务虚,指出要“贴着大地行走”,做一个务实的行动者。而这些英美民众不仅“贴着大地”,而且是“在大地上生根发芽”的人。他们品格优良,满怀仁爱。
我深爱那些早期英国土地上的人们,他们也许劳累,但是健康;虽不富有,但是常乐。勤劳的迪克早晨与云雀一同起床,黄昏与羊羔一同入睡;而寡妇亚当斯夫人在集市上绝不短斤少两,在家中教导孩子们以正直、清洁和勤劳。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诚信的建立、正义的维护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当我们的阅读来到十八世纪的美国时,此际,人们生活更富足自由,但是古老信仰所传承的精神却没有大变。他们受滋养于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以充满活力的个人品格,建造家庭进而影响社会的“在大地上生根发芽”的传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许多的男人和女人是从家庭中得到建造并且造福于社会的。许多罪恶也是从家庭酝酿,进而泛滥到社会的。
〖另一种突破的时候〗
当代环顾四周,更多的高楼被建起,更多的家庭破碎。一代人背叛传统,更新的一代更加变本加厉。留下的只有碎片、喧嚣、放纵后的空虚。
当下所流行的幸福标准是金钱与权力,然而,“人若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我们需要反思,是否钱越多就越幸福?就如我的一个朋友在商场拼杀五十余年功成名就之后说的:“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对于幸福,这一套书提供了一个新视野,书中描写了一个个并非豪门但却幸福的家,因为那里有爱,有邻里和社区的温馨。他们没有为他们的谋生方式所奴役。自由勤劳的他们,爱着,并且梦想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千余年前诗人陶渊明感受到官场“职业生涯”的无聊和辛酸,打起了回老家去的主意。当代的我们被从水稻田和小麦地上连根拔出,漂流在城市,也许有些人的感受类似于陶渊明,不过陶氏有老家可以回,我们却无路可退。
也许到了举目仰望,实现另一种归回,追求另一种突破的时候了。
〖人性恶与人性善〗
看了这套书,对其中少年的叛逆经历感慨很多,是什么原因使纯良少年渐长后都有一个邪恶的倾向呢?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如果人性是本善的,我们不快乐时,只要勤于实践一些能带来快乐的原则就行;而少年叛逆时只要加以教化,恩慈和管教并举即可奏效。但如果人的本性是有罪的,我们或许需要找到一条治本之路。
本套书所反映的西方传统观念也是人性本恶,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生命靠着信仰能产生本质的改变,信仰能带来新生并在人的生命深处放下向善的能力,使人不仅知何为善,更给人能力去向善。如此,对于一个走上错路的人,人们不至于将他一棒打死,却能加以宽容、引导和关爱,期侍他的新生。本丛书故事之一的《乔·巴特力》说的就是这样以爱唤得浪子回头的故事。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快乐?〗
西方近现代文明立根基之初是以天道为本的。信仰就在于归回天道,与天道建立生生不息的生命交流。孙中山先生说,治理天下之根本在于:从神道而入人道。而《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为天道是“健”——生生不息的,所以仰望上天的君子,品格刚健,生机活泼地开拓和进取。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实在看到信仰是西方社会近现代成功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本丛书中可见,西方在从农村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深刻的精神危机,本丛书所反映的精神是促成他们成功度过这一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些精神的核心是奠基于信仰的。而信仰对于他们,套用一个前辈学人的话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少年查尔斯》的主人公查尔斯所说的一样:“没有什么能使人真正快乐,惟有信仰!”
过去中国读者能读到的西方经典童话许多都是产生于中世纪,背后也带着中世纪鬼神论的色彩,显得神秘而离奇。然而真正带给西方近现代早期的家庭和青少年祝福,并且具有现代性品质的是我们所发现的这个系列。
正是感恩的季节,也是收成的日子。深深感谢许多译者、插图画家和编者们,是他们的辛苦劳作使我们能将这些作品奉献给中文世界的读者,盼望它们能给多人带来丰盛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