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基督徒的典范(3:13—22)

前面我们讲到基督徒的生活标志,接着彼得说“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告诉我们基督徒平安的保障是建于我们的善行:

一:基督徒的保障(3:13—15上)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彼得对旧约的经文熟知,虽非经文之原句,但深显他对旧约经文之练达,便使人联想到塞50:9“主耶和华要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再者,他针对当时基督徒面临逼害,彼得谈及不必惊慌时想到赛8:13“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

本段经文告诉我们三个重要信息:

1、首先指出“你们若是热心行善”

“热心”原指“热心人”指不妥协党的人,专指当时反对罗马的法利赛极端党而言,含有一种心思专一,目标单纯之意,这里说“热心行善”行善为美事,但人们对行善的态度不一,有人说:行善事劳神伤财的重担,或是令人厌烦的事,或是心中有恶欲作的事,但一提到善行当付出价值时,却有止步不前。

“热心”是指当时法利赛人中的奋锐一党的人狂热的爱国者,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和手段,视死如归,愿为国家为民族重获自由,甘愿舍弃一切,为国为民从容就义。彼得告诉我们基督徒对于善行应以那狂热的爱国者那股热情,去广行善事。“没有热爱的心,其心则不纯,缺乏热忱的灵法,其灵法则迷失”----西黎爵士,一个人充满热爱善心之情,那么其他的恶事对他则无能为力。

2、“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

讲到基督徒对受苦的态度,,对于受苦有两种类型,第一类因为我们是人,故此便有人所受的苦难,如生老病死,及精神上的压力及痛苦等,另一类是因为信仰而来的苦难,因基督徒被人讥笑,藐视,毁谤,被逼迫,被压迫,与苦害,为原则,为真理而不惜重大的牺牲,甘愿受苦,刻苦心身过基督徒清贫的生活,为义行而受苦难,虽苦而甜,虽痛而乐,因基督早已告诉我们“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控告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0-12)

3、“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

基督徒以上帝及耶稣基督为生活最高权威,他们绝不因敌人的威吓而低头,却因迫害而向基督表示敬畏,以致在他心中尊基督为圣,以透过基督与上帝建立密不可分的生命关系。一个人若只注意地上的财富及舒适的享受,他就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打击和伤害的人,因世界上的物质如过眼云烟,转眼即逝。相反地人若心中尊主基督为大,为圣,在他的生命中,最宝贵的是与上帝所建立的永恒关系,这关系是世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夺去的。

所以基督徒虽处苦难之中,仍福乐光盈,当因基督受苦时,他是表达向基督的一片忠诚,同时是分享基督的苦难。当苦难是生老病死,所引起时,对他生命中的宝藏都丝毫无损。人生在世,人人都会受苦,对基督徒来说,苦难却伤害不了我们与上帝之间永恒的关系。

二、为基督答辩(3:15下—16)

15节中提出“回答”原指犯人的答辩之意,,后成为术语,指维护基督徒信仰的辨证学。迫害者对基督徒教义常是对敌视的,诋毁的信徒必须深明真理,才能答复他们关于重生的救恩,以后所存的盼望。为这“缘由”即合理的申明,而辩护,彼得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辩护

1、必须合理

基督徒是为所信奉的“道”做辩护,这道即是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是在“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1:13)我们必须能为本身的行为与信仰给人以合理的解释,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信的是谁?而不是什么,必须在心智和属灵上做好准备,为自己的信仰作出有力的答辩。

2、必须以温柔的态度作辩护

在维护我们的信仰中,有些人以一种不可一世,傲不可挡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的信仰,对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愚不可及的老顽固,而欲将自己的信仰和见解强硬的塞在别人的脑袋中,我们必须以温柔的态度对询问者持平心静气的态度作耐心细致的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知以综。以谦和,满有爱心的态度来推介基督教。切记世上没有一个完全晓知全部真理的人,要知“好高之路固多,攀登之途却异“欲使人归向基督,必须以好言相劝,强蛮的顽辩,只有促使人回避或远离基督。

3、必须以敬畏的心作辩

基督徒为真理辩护时,必须存着对神的敬畏,对人的尊敬,言语必须柔和,使上帝也可用喜乐之心来聆听。在神学上的争辩最易令人大动肝火,宗教见解的差异最易使双方互相敌视,无论在介绍基督或为真道辩护时我们必须以爱心行事。

4、我们必须知道

基督徒的生活是我们信仰的最佳最有力的辩护,让我们的行为能无愧于良心,让我们无暇及清高的生活来面对批评,这种行动必能堵塞流言与无稽的批评,只有无愧的良心,叫那诬告你们的人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基督徒的圣洁生活能令他人更容易成为相信上帝的人。

三、基督受苦的榜样(3:17-18)

上帝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行恶受苦,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

彼得在这里着重鼓励那些为信仰的缘故,而受无理对待的基督徒,在苦难中应知道我们有一位受苦的主。在这两节经文中,彼得精辟的剖析了基督受苦的工作意义,实为基督徒的榜样。

1、彼得强调耶稣所成就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

基督一次为罪受死是新约的主要信息,不仅是一个榜样最重要的是他的十字架,乃为我们成就了赎罪之功,基督救恩的完备乃在于“一次”一次为罪人受死(罗6:10)一次将自己献上(来7:27)担当多人的罪,便一次献上自己(来9:28)籍基督一次献上身体,我们便得以成圣(来10:10)籍着十字架,上帝一次解决了全人类的罪,无论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上所犯的任何罪恶全部被解决。

2、强调为罪而献上的祭

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弗前15:3)为我们的罪舍己(加1:4)是为我们而献祭(来5:1-3)是我们的赎罪祭(约一2:2)

罪-----破坏了上帝与人间的和谐,罪-----把人带入死亡,罪-----使人陷入孤独寂寞痛苦之中。

“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他的死是惨烈的,他的死是实在的,籍着十字架所成就的,我们与上帝有了一个新的关系。

3、强调这祭的代赎性

基督一次为罪而死,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义人代替不义的人受苦,真是难述之大爱,基督为我们受苦竟代替了那该受苦的人而使他们不受苦,是为了恢复人类与上帝已失去的关系,而不惜牺牲自己,只有那不问理由的宽恕,才能诋毁毫无借口而犯的罪。

4、强调基督的受苦要领我们到上帝面前

这里提“领”有两个活生生的背景:

A、犹太的背景

“领”那些作祭司的道上帝面前,出29:4“要使亚伦和他的儿子到会幕门口来,用水洗身”告诉我们在旧约律法中,只有祭司们才可以到上帝面前,在圣殿里普通的的老百姓只能涉足外邦和以色列院,只有大祭司才可进入至圣所,但耶稣基督领我们到上帝面前,为人类开辟了一条又新又活通往上帝的大道。

B、希腊的背景

在新约中共用了三次,意思是“领入”有进入的权柄,已经进入的结果。籍着耶稣基督,我们能够进入我们现在所给的恩典中(罗5:2)籍耶稣基督我们可以进到父的面前(弗2:18)籍着基督我们可以无胆无惧,笃信不疑的来到上帝面前(弗3:12)在希腊之中,更有一个特殊意义,即?内有一官员他有权决定别人可见进见皇帝,耶稣基地便是这位引见者,透过他,我们才可以到上帝面前。

5、彼得在这节经文中,强调基督的工作是完全得胜的

“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基督已完全得胜,死亡和阴间他已胜过,便升上高天,坐在上帝的右边,连天使,有权柄的,有能力的都顺从了他(3:22)天上及地下都在基督的管理之下,在人与上帝之间他开辟了新关系,籍着死将福音带到死人中,籍着复活他克服了死亡,万有都归在他的权下,受苦的基督,成了得胜的基督被钉的基督,成了被加冕的基督。被羞辱的基督,成了荣耀的基督。

四、下到阴间(19:--20:4:6)

他籍圣灵曾去传道给那监狱里的灵听,就是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籍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

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他们的灵魂却告诉上帝活着。

此数节经文是新约中最难解释的经文,在使徒信经中曾言“下到阴间”这里说“曾去传道给那监狱里的灵听”“阴间”监狱地狱。。是最令人误解的地方。新约圣洁所要表明的乃是耶稣下到阴间,而不是下到地狱,在使徒行传2:27,按现在的译法是“因你不必将我的灵魂撒在阴间”地狱是刑罚恶人的地方,而阴间是所有死人暂时聚集之地。

犹太人对人死后的概念,他们并以为天堂和地狱作为死后的归宿,相反的他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在一个幽暗的世界里游荡,那是个没有光明,没有喜乐,没有生气这就是阴间的所在,所有的死人都会到这地方(参看38:18,诗6:5,30:9,88:10-12、115:17)。犹太人的思想中死后所去的世界就是这么灰暗,健忘。人与生命,光明及上帝相隔绝。

在这意念中慢慢地演进,存在了不同的阶级及格局,有人认为这是永远的归宿。另一些人认为这只不过权充监狱,暂作拘留之用,直到上帝最后的审判来临,上帝的愤怒临到,(赛24:21—22,彼后2:4,启20:1-7)我们当必须明白问题结症

不在地狱而在阴间,即基督曾下到这灰暗的死人世界中。

有人籍以诺书12:1,12,13言以诺曾下到阴间,向堕落的天使宣讲其悲惨结局,但不少学者认为此种解释难以成立。

从上下文来看监狱里的灵,是指挪亚时代不顺命的人而言,那灵“监狱”二字,乃指那些在无形世界中脱离身体的灵魂要审判的情况而言,(参看彼后2:4—9|)那么基督向他们传道时到底传的什么,对这解释只能说基督肉体被治死,灵性复活后他曾在灵性状态中向那些从前不信从,现在有接纳福音可能的灵传道,至于基督降入阴间之说,可参看传2:27,31,罗10:6-8,弗4:8-10)

在这节经文分歧意见颇多,有人认为耶稣下阴间是向那挪亚对不顺从的灵宣告,有人认为是向堕落的天使宣告他们悲惨的结局,有人认为则强调基督只向那些义人宣讲,乃引领他们出阴间而到上帝的乐园中。有学者认为彼得的意思乃是耶稣基督在死后与复活前这一段时间,曾往死人中去宣讲福音,这段经文是言基督“下到阴间”反映了宇宙乃是三个方面的概念,即天堂在天空之上,阴间是在地球之下,这教义表明了三项亘古长存的真理。

1、基督下到阴间说明他的死亡就不是一个骗局,他的确经历了死亡且从死里复活“下到阴间”的教义,将基督的人性表露无疑,因他与我们人类一样,尝了死的滋味。

2、基督下到阴间他的得胜是宇宙性,保罗说:万口称颂,万膝下拜,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或地底下的(腓2:10)启示录记载无论在天上的地上的,或地底下的活物,皆要歌颂(启5:13)那升上天上的就是首先降到地下的那一位(弗4:9-10)整个宇宙皆归顺于基督这概念在新约中渐渐的生根成长。

3、基督下到阴间的宣讲使宇宙中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闻上帝恩惠的信息,这段经文给基督教信仰的一项疑难,提出解答---那些在基督未降生以前而离世,又未曾听闻福音者的命运到底如何?犹?曾如此说过:“主,以色列圣洁的上帝纪念他的死人,就是那些睡在泥土中的人,他曾下到他们中间,向他们宣讲大好的信息”下到阴间的教义,给我们保存了一个极宝贵的真理,从皆有机会看见基督接触救恩。

这段经文包含了三项真理---耶稣基督不但尝了死味,更克服了死亡,基督的得胜是宇宙性的,上帝的恩典遍布整个宇宙。

五、基督徒的洗礼(3:21—22)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籍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愧的良心。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神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

1、水是得救工具的象征,水也是圣灵的象征

挪亚一家八口都顺从了神进入方舟,籍着水得了救。挪亚在方舟中安然渡过洪水,象征信徒经过洗礼安然进入教会,加入教会的团契,洗礼的意义本在于除掉肉体上的污秽,不仅是肉体洁净,而在心灵中只求在神面前有无愧的良心,信徒要清楚他的良知,在受洗时发誓断然弃绝世界,情欲和魔鬼,归顺基督,开始新的生活。

人洗礼不但表明除去肉体的污秽,更是整个心灵上的属灵的洁净,洗礼对人的身体(犯罪的工具)心灵犯罪的动力,同时得以洁净(弗5:25)“要用水籍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沾污皱纹等类得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2、洗礼是向上帝立约

常存清洁的良心,承认自己视死如归,效忠于基督,接纳侍奉上帝的条件,并接纳各项权利及应许,同时承认愿意承担各项义务和需求。

3、洗礼的效用完全基于耶稣基督的复活

复活的主将洁净的恩典给予我们,基督的复活是我们称义的根据,因基督已进入天堂,在神的右边,众天使和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他也给我们能力和权柄,以致服从于基督(参林前15:27,弗1:22,腓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