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注释
壹.问候(一1、2)
一1 西门彼得形容自己是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再一次,他朴实又谦卑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自愿选择成为仆人,并由神选召成为使徒。他没有用任何浮夸的称号,或用什么来突显自己的地位。他只是满心感激地强调他事奉复活救主的责任。
我们对收信人的唯一认识,就是他们与彼得和他的同工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这可能暗指彼得正写书信给外邦的信徒,他们与一切信主的犹太人接受相同的信心;这信心是毫无缺欠的。所有蒙神恩典拯救的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是男是女,奴隶或自由人,在神面前都一同得接纳。
信心是指当他们信奉基督信仰时所接受的一切。他进一步解释,这信心是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而有的。他的意思是,神是公义的,将这信心同样地赐给一切相信主耶稣的人。基督的受死、埋葬、复活,预备了一个公义的基础,让神可以因着信向罪人施恩。罪价已还清,现在神可以称一切相信他儿子的罪人为义了。
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这称谓,表明主耶稣绝对的神性,这在新约圣经中屡见不鲜。如果他根本不是神,那么这些话就毫无意义了。
一2 彼得为读者作了个高超的祷告,就是愿恩惠、平安,因他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多多的加给他们。他希望他们能够在每一日的生活中,因着神坚固和赐能力的恩惠(恩典),可以得着这认识。他希望他们的心,能蒙神那超乎一切理解的平安所保守。然而,他所冀盼的不是他们一点一点地得着!他希望这些恩典能多多的加给他们,而不是一点一点地赐与。
这些恩典如何能多多的加增呢?就是透过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我们认识神愈深,就愈能够经历恩惠、平安。住在至高者的隐密处,远胜于偶尔朝见神。能体会神恩惠、平安之奥秘的,是住在神圣所中的人,而不是住在外围的人。
贰.呼召信徒培养坚强的基督徒品格(一3~21)
一3 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对这段经文产生莫大的兴趣,因为经文告诉我们可以怎样保守自己在今生不致跌倒,并确保能凯旋地进入永生。
首先,彼得向我们保证,神已经将一切所需的赐下,好叫我们能过圣洁的生活。这赐予是他权能的明证: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他的能力首先把我们拯救过来;自此,他的神能也不断使我们有能力过圣洁的生活。这里的次序是──先是生命,继而是虔敬的事。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罪人脱离罪的惩罚和权势,叫人不致灭亡,不再被玷污。
所谓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包括基督那大祭司的工作、圣灵的工作、天使代表我们所行的事奉、我们信主时所得到的新生命,以及神的道的指引。
过圣洁生活的能力,来自认识那……召我们的主。神的神能是圣洁的源头,认识他就是得圣洁的途径。认识他就是永生(约一七3);而在认识他上成长,就是在圣洁上成长。我们愈认识他,就会跟他愈相似。
一个彼得经常提起的主题,就是关于我们的呼召。他提醒我们:(1)我们乃是蒙呼召离开黑暗,进入他的奇妙光明中(彼前二9);(2)我们是蒙召跟从基督受苦的脚踪(彼前二21);(3)我们是蒙召以祝福回敬辱骂(彼前三9);(4)我们蒙召进入他永远的荣耀里(彼前五10);(5)我们是蒙他的荣耀和美德所召(彼后一3)。最后一点的意思,是指他藉着向我们揭示自己的荣美来召我们。大数的扫罗是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看见神的荣耀而蒙召的。一位较后期的门徒作见证说:「我瞻仰他的脸,其后我便对一切与他不相似的事物失去兴趣。」他是蒙他的荣耀和卓越的美德所呼召。
一4 神透过自己的大能,赐给我们叫我们能过圣洁生活的「一切……的事」,包括他圣言中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据估计,圣经中最少有三万个应许。本仁约翰曾说:「生命的路途上委实撒满了神的应许,以致我们每走一步都踏在神的应许上。」
彼得在他的两封书信中提到七种宝贵的东西,最后一种就是神的应许。我们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彼前一7)。基督所流的血是宝贵的(彼前一19)。基督这活石,在神的眼中是宝贵的(彼前二4)。基督作为房角石,也是宝贵的(彼前二6)。对一切相信的人来说,他是宝贵的(彼前二7)。那不会毁坏的装饰,就是温柔安静的心,在神眼中是极宝贵的(彼前三4)。最后,神的应许是宝贵的(彼后一4)。
让我们来想一想那些关乎圣洁生活的应许:(1)脱离罪的辖制(罗六14);(2)够用的恩典(林后一二9);(3)遵行命令的能力(腓四13);(4)胜过魔鬼(雅四7);(5)受试探时有出路(林前一○13);(6)只要认罪就可得赦免(约壹一9)──而且,罪孽不会被记念(耶三一34);(7)我们求告神就蒙搭救(诗五○15)。
难怪彼得说神的应许是又宝贵又极大的了!这些应许能够令信徒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我们抵挡试探所需的一切,神已应许要完全赐给我们了。当强烈的欲望袭来,我们可以按应许向神求助。这些应许使我们能脱离世上的败坏──在性方面的罪、醉酒、污秽、苦恼、背信和争竞。
积极的一方面就是,凭着这些应许,我们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基本上,在我们信主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事实。然后,当我们在生活中实际地享受神的应许时,我们便愈来愈与神相似。例如,他应许说我们愈多想他,就与他愈相似(林后三18)。只要我们研读圣经,从圣经的启示下研读认识基督,并学效跟随他,我们便使这应许成为事实。在这过程中,圣灵模造我们有他的样式,叫我们荣上加荣。
一5 第3至4节显示,过圣洁生活所需的一切,神早已赐给我们了。他既已这样做,我们便必须努力培养运用。神不会勉强我们,或单方面地使我们成为圣洁。我们必须渴望并立志成圣,并且克己不懈。
论到基督徒的品格时,彼得认为信心是必然已有的。毕竟,他的对象是基督徒,是那些已经因对主耶稣投以信心而得救的人。因此,他并没有叫他们要培养信心;他假定他们都已经拥有信心。
所需要的,是在这信心上再加七种圣洁的要素,并不是逐一加上去,而是在每一时刻都全面地表现这些美德。
奥尔信的父亲过去常用以下的演绎方式,将这段经文念给他的儿子们听: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大卫的勇毅;有了大卫的勇毅,又要加上所罗门的知识;有了所罗门的知识,又要加上约伯的忍耐;有了约伯的忍耐,又要加上但以理的虔敬;有了但以理的虔敬,又要加上约拿单爱弟兄的心;有了约拿单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约翰的爱心。(注2)
蓝斯基则这样说:
这七种德行,是用来与假先知(二1)及他们的假信仰生活作对照的。他们所有的不是德行而是耻辱;不是知识而是鲁莽无知;不是节制而是放荡淫乱;不是在善事上忍耐而是在恶事上坚持;不是虔敬而是不虔;不是爱弟兄的而是憎恨神的儿女;不是真正的爱心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注3)
第一种品格是德行。这可以是指虔诚的行为,生活上的善行,或高尚的道德操守;然而,这一切似乎都给其后的「虔敬」所涵盖了。这里所说的德行,也可以指在敌对的世人面前表现属灵的勇气,坚守公义正直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想到殉道者的勇气。大主教克蓝麦被勒令签署放弃信仰声明,否则便会被烧死。起初他拒绝签署,然而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用右手签署了放弃信仰声明。后来,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便叫负责行刑的人把火点起来。应他的要求,他的双手并没有给绑起来。于是他将他的右手伸入火焰之中,并说:「这就是签了名的手,因此应先受刑罚。这只手犯了罪!灭亡吧,卑贱的右手!」(注4)
有了勇气,必须加上知识,尤其是对属灵真理的知识。这里所强调的,是研读神的话和行其中律例典章的重要。
藉着圣经更认识耶稣,
与我主灵里相通。
一言一字都闻主声,
每句每行我承认。
~侯丽莎
透过对圣经教导的体验,我们就能够建立一套欧德曼所说的「实践基督信仰内容的技巧」。
一6 神呼召每一个基督徒过有节制的生活。有人将节制形容为在圣灵的策动下,用意志去控制的能力。我们在祷告、读经、时间运用、控制肉体,以及奉献自己等各方面,都必须要有纪律。
保罗是实践节制的人。「所以我奔跑,不象无定向的;我斗拳,不象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九26,27)
杰出的鸟类学家奥杜邦为了要更认识世上各种雀鸟,不惜长时间处于令人难受的环境中。李罗伯这样形容他:
当与工作的成果相比时,身体上的难受在他眼中完全算不得什么。他会在黑暗及烟雾中,动也不动地蹲伏上不知多少时间;只要能够对某一种雀鸟有多一点认识,那么多个星期的苦候,对他来说是完全值得的。他会站在水深及颈的死水中,屏息静气地等候;而在他不动声息地守候之时,有无数的毒蛇和鳄鱼在他面前游来游去。
他喜形于色地说:「这当然不好受。但那又何妨呢?我已清楚看见那雀鸟的一动一静了!」为了取得资料绘下雀鸟图片,他是什么也在所不计的。(注5)
由于有别人作榜样,由于这个快将灭亡的世界有刻不容缓的需要,由于有失见证的危险,我们应自我克制,以致能将最好的献给基督。
有了节制便应该加上忍耐,即是在逼迫与逆境中坚持恒忍。我们不可忘记,基督徒的人生就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锲而不舍。只在开始之时一鼓作气是不足够的;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到底。有人以为相信基督,就会不断经历身处颠峰的兴奋;这是不切实际的。基督徒需要面对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不足挂齿的杂务,差强人意的处境,刻骨铭心的忧伤,以及无可补救的失败。忍耐就是当一切都似乎对我们不利时,仍然撑持下去,奋勇向前。
下一种美德就是虔敬。我们的生命应当效法神,在实际的生活上表现出圣洁来。我们的品行应有超凡脱俗的素质,令人能察觉到我们确是天父的儿女;作为神家里的人,我们应该都有着神的形象。保罗提醒我们:「……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四8)
一7 爱弟兄的心使世人认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一三35)
爱弟兄的心带来爱所有人的心。这基本上并非情感方面的事,而是意志方面的事。这并不是我们要去经历情感上的亢奋,而是我们要去遵守的诫命。从新约圣经的角度看,爱是超自然的。非信徒根本不能够按神的吩咐去爱别人,因为他没有神的生命。只有神的生命才足以使一个人去爱他的仇敌,并会为处决他的人祝祷。爱的表现,在于付出。例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约三16)「……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五25)我们可以为别人付出时间、才干、财宝和生命,以表示我们的爱。
麦艾特是五名在厄瓜多尔被奥卡印第安人杀死的青年宣教士之一、麦库里是他的父亲。一天晚上,当我们跪下来一起祷告时,他这样说:「主啊,让我可以活下去,亲眼看见那些杀害我孩子的人信主,让我可以拥抱他们,告诉他们我爱他们,因为他们爱我的基督。」当你能够这样为那些杀害你的亲生儿子的人祷告,你所拥有的就是基督徒的爱。
这七种美德,圆满地包涵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
一8 在作门徒的道路上,信徒不可能停留在原有位置,因为不进则退。前进的可以得着力量,得蒙保守;后退的会遇上危险,遭遇失败。
没有坚持在基督徒品格上追求长进发展,就会引致闲懒、不结果子、眼瞎、短视和善忘。
闲懒。与神有相交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果效的生命。在圣灵的引导下,信徒会放下没有益处的活动,确保生命收到最大的益处。否则,我们就只是在打空拳,徒劳无功。
不结果子。纵使对我们主耶稣基督有很多的认识,但仍可能在这认识上不结果子。知而不行,必然的结果就是闲懒无用。死海之所以是死海,正是因为只有汇入而没有流出;在属灵的范畴里,这样的情况也扼杀了结果子的能力。
一9 短视。有些程度上的视力受损,可被称为眼瞎。这里特别提到眼瞎的一种,就是短视;短视的人只为眼前而活,并不顾念将来。他只专注于物质的事,却忽略了属灵的事。
眼瞎。没有第5至7节所说七种特质的人,都是眼瞎的。他看不见在生命中什么是主要的,不懂得分辨什么是有真正属灵价值的,只活在漆黑一片的世界里。
善忘。最后,缺少那七种德行的人,是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他已蒙救赎这一事实,对他已失去了影响力。他又回到曾被救赎离开的境地去。神以自己的儿子来为他赎罪,现在他却视这些罪为儿戏等闲。
一10 因此,彼得劝勉他的读者,要对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这是神救赎计划的两方面。拣选是指他对人个别地拣选,那是带权能和永恒的拣选,使这些人成为属乎他自己的。恩召是指他在特定的时空采取行动,实践他的拣选。在神创造世界之先,我们已蒙拣选;在我们信主之时,我们是蒙了恩召。在时间次序上来说,是先有拣选,然后才有恩召。但从我们的经验上看,我们是先认识他的恩召,然后才知道原来基督早在永恒之初拣选了我们。
我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本身已是坚定不移的了;神永恒的计划是不会打折扣的。然而,我们却可以透过更多效法我们的主,使这恩召和拣选得到确定。藉着结出圣灵的果子,我们可以无可置疑地证明自己确实是属乎他的。圣洁的生活,证明我们确实是蒙恩得救的人。
致力过圣洁的生活,可以保守自己不至于失脚。当然,我们永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基督所作成的工,已经将我们从这境况中拯救出来。这里所指的,是陷在罪恶、羞耻和无用之中。如果我们没有在神的事上长进,便会陷在危险之中,生命有受严重损害之虞。但如果我们保守自己在圣灵中行,我们便不会失去服侍主的资格。神保守一切为主奋力向前的基督徒。属灵上的闲懒与眼瞎,是危险之所在。
一11 在灵里不断长进的,不但得享安全,还蒙应许得以丰丰富富的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得在这里所讨论的,不是我们能否进入神的国,而是如何进去。得以进入神天上的国的唯一凭据,是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然而,有部分信徒会以更丰盛的姿态进入这天上的国。信徒各自所得的奖赏,会有程度上的差别。根据这里所说,所得的奖赏会视乎信徒效法救主的程度而定。
一12 当彼得想到这些事在今生和永恒的意义时,他便决意要不断提醒信徒关乎培养基督徒品格的重要。纵使信徒在这方面已有所认识,他们仍需常常接受提醒。我们也一样。虽然我们在已有的真道上坚固,但总会有注意力被分散或忘怀的时候。故此,我们有必要经常重提这真理。
一13 彼得不单希望,并且认为有责任趁他还在世的时候,透过不断的提醒来激发圣徒。他既快将辞世,便感到是时候唤醒信徒以免他们在灵里昏睡了。
一14 主已经指示彼得他将离世,也已说明了离世的方式(约二一18,19)。这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位年迈的使徒知道,随着事情的发展,他是快将离世的了。这使他更坚决地认定,要用他尚余的时间,关心神子民在属灵方面的福祉。
他形容自己的死亡为放下在世上的居所,或脱离身体或帐棚。四处周游的人,以帐棚为临时居所;同样地,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在世上寄居时的居所。当我们死亡时,这帐棚便要拆掉。在被提时,信徒身体要复活并改变。圣经将这永恒和荣耀的身体形容为房屋(林后五1)。
虽然彼得获指示他快将离世,但这并不否定基督快将回来接他的圣徒的真理。真正属神的教会,一直以来都准备基督会随时回来。彼得从主得了特别的启示,才知道当主再来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一15 彼得不但决意要提醒圣徒灵命长进的重要,自己也采取行动,将这些提醒笔录下来,使后世可以时常记念。信徒可以凭着他所写下来的,随时提醒自己。结果,彼得的书信成为男女信徒灵程上的亮光,迄今已近二十世纪;这果效还要持续下去,直到救主再来。此外,根据可靠的古老传说,马可又将他属灵的师傅使徒彼得的亲眼见证笔录下来,这样就写成马可福音。
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于此清晰可见。文字记录可以传之久远。透过文字记录,一个人纵使已经化为黄土,他的工作仍然产生果效。
彼得在原文里用来谈到他去世的字,演变而成今日英文的exodus(大批地离开)一字。路加福音九章31节形容基督离世,所用的也是这个字。所以,死亡并非不再存在,而是离开某处,到别一处去。
这几节经文对我们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经文揭示,对一个属于神而又快将离世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这几样和这些事共出现了四次,即第8、9、12和15节。站在永恒世界的边境来看基督信仰,会发觉其中那些伟大而又基要的真理,确有无比的价值。
一16 本章结尾的几节经文,论到基督在荣耀中再来的确实性。彼得首先辩明使徒的见证是确实的,继而辩明预言必定成就。彼得在这里好象把新旧两约连系起来,并告诉他的读者要掌握这合而为一的见证。
他强调,众使徒的见证是根据事实而不是神话。他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读者时,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或神话。
他特别提到的事件,就是基督在山上变象一事。有三位使徒目睹这事,他们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大能和降临是表达「在大能中降临」或「有能力的降临」的文学手法(注6)。基督在山上变象,是他在大能中降临,统管全地的预演。马太对这事的记录,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马太福音十六章28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紧接的经节记述了登山变象的事。在山上,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主耶稣的荣耀,即将来他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时的荣耀。这三位使徒在他们有生之年看见了人子在他国里降临的荣耀。这样,主在马太福音十六章28节所说的话,在十七章1至8节已实现了。
彼得在这里强调,使徒对登山变象的记述,并不是基于虚言(在希腊文中,这字解作神话)。这正是部分现代神学家用来攻击圣经的字眼。他们建议应将圣经「非神话化」。布特曼提出新约圣经中有「神话虚构的成分」。洛浜孙则呼吁基督徒要承认圣经中有很多篇幅都含有神话的成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踏出了痛苦但果断的一步,就是承认圣经中的确包含了「神话」,这是宗教真理的其中一种重要形式。除了极端的基要派之外,所有人都逐渐承认,创世记中关于创造及人类堕落的故事,只是虚构的神话而不是历史记载,目的是要表述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最深真理;毕竟就因这目的,所以虚构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如果要捍卫基督教的真理,就必须承认、强调这些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这样就可以避免人类学和宇宙哲学所提供的另类解释的挑战。没有作出这样分辨的人,是将自己置于赫胥黎及其一派的人股掌之中,任由鱼肉。(注7)
为驳斥虚构神话的指控,彼得为登山变象提供了三个证据:亲眼看见的见证;亲耳听见的见证;以及亲身经历的见证。
首先关于亲眼看见方面,使徒们亲眼见过主的威荣。约翰作见证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
一17 然后是亲耳听见的见证。使徒们听见神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个听得见的、对主耶稣的推崇,从极大荣光之中临到他;这极大荣光就是荣光闪耀的云彩,称为舍吉拿(Shekinah),标志着神的同在。
一18 彼得在提到雅各、约翰和他自己的时候,强调当他们同主在圣山的时候,清楚听见神的声音。这是三个人一同作的见证,根据马太福音十八章16节,这种见证是真实可靠的。
最后,彼得还加上亲身经历的见证。我们同他在圣山。这是真实生活上的事,所以是无可置疑的。
到底登山变象是在那个山上发生,我们并不知道。如果这山为人所知道,可能现在山上已建满了神坛祠庙了。(注8)这山被称为圣山,不是因为山本身是神圣的,而是因为神拣选这山作为神圣事件的场地。
一19 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旧约的先知早已预言,基督要在能力和极大的荣耀中降临。登山变象时所发生的一切,确定了这些预言。使徒们所看见的,并没有推翻旧约先知的预言,也没有使预言更肯定,只是证明预言都是真确的。在这里,神让使徒们有机会预先窥见基督将来国度的荣耀。
格连特对本节余下部分的翻译,有助我们了解经文的意思:
「……你们心里留意这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留意格连特在这里用了加插句的句式。按照他的翻译,你们心里应与留意连接。换句话说,我们应在心中加以留意。中文圣经和合本及很多其它的译本作: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这译法在释经上构成实际的困难。
先知的预言就是照耀的灯。暗处就是这个世界。天发亮代表现今教会时代的结束(罗一三12)。晨星的出现,代表基督再来接他的圣徒。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常将先知的……预言放在面前,心里珍而重之,因为这些预言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如同明灯照耀,直至这个时代结束,基督在云彩中降临,将等候他回来的子民接回天家。
一20 在本章的最后两节,彼得强调圣经中的预言乃是源自神,并不是出于人意;这些预言是神的启示。
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或作「没有出于私意的」)。这句话引来各种各样的诠释。有一些是荒谬的,例如认为诠释圣经是教会的专利,信徒个人不应研读圣经!
另外有些解释本身所说的或许是对的,却并不是这段经文的意思。例如,没有一节圣经可以单独抽出来加以诠释,而是必须按上文下理及其它经文来理解。
然而,彼得所针对的是预言的来源,不是神发出预言后人怎样去解释。他所指出的就是当先知坐下来写预言的时候,并不是随私意解说事件或将自己的结论记下来。换句话说,解说(注9)并不是指读圣经的人如何解释圣经的字句;而是指圣经的内容是怎样得来的。杨庭道说:
因此,按正确的解释来说,这节经文……坚称圣经其实并不是源于人的。圣经的内容,是神的见解,并非人的见解。我们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段经文代表了大卫的观点,或是保罗或彼得的观点。其实,严格说来,这些经文都并非人的观点,而全都是神对事物的见解。没有任何一段圣经预言是某人的个人见解,他们只是在圣灵的感动下说话而已。(注10)
因此,将解说译成「来源」是颇正确的,而从上文下理来看,相信这是更为适合的。
一21 本节确认在第20节所作的解释。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正如有人说:「他们(圣经作者)并非将自己的见解编录成文,经文也不是以人的幻想、洞察,或猜测而写成的。」
事实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注11)出神的话来。神运用我们不能完全明白的方法,指示这些人写出每一个字,却没有减损这些作者的个人特色或风格。这是讨论神默示的其中一节主要经文。今天多数人拒绝圣经权威,我们有必要坚持圣经是完全逐字的默示,是无谬误的圣言。
所谓逐字默示,是指由四十多位作者所写的圣言,全都是神呼气而成的(参看林前二13)。神并不是只提供一个大纲或一些基本观念,然后让作者随意成文。他们所写的一字一句,都是来自圣灵的。
所谓完全默示,就是指整本圣经,由创世记至启示录,全都是来自神的,都是神的话语(参看提后三16)。至于无谬误的意思,是指神话语的整体,其原文无论在义理方面,或是在历史、科学、事件发生的年代次序,以及其它各方面,都是完全没有谬误的。
叁.预料会出现假师傅(二)
二1 第一章结束的时候,彼得提到旧约的先知,他们并不是随己意说话,而是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现在他指出,除了在旧约时代的真先知之外,还有假先知。在基督徒时代既有真正的教师,也必有假师傅。
这些假师傅在教会内占一席位。他们以福音的使者自居。这正是危机所在。如果他们公开表明自己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别人便会晓得加以防备。可是,他们却是欺骗能手。他们携着圣经,运用正统的术语,只是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却是截然不同的。一名自由派(新派)神学院院长说出了他们的策略:
教会要经常而毋须正式否定她们过往所持守的观点;可以改变固有的信念,而她们的神学家往往能透过重新诠释,找出种种途径来保持与昔日信念的延续。
顾思伟这样形容假师傅:
……一个温文有礼、和蔼可亲、态度讨好、一派学者风范的人,并自称是基督的追随者。他在讲台上传道,编写精审的着作,并在宗教杂志上刊登文章。他是从内部攻击基督信仰。他使教会和学校成为一切不洁及可憎的家伙的聚居处。他用了撒都该人的酵,使全团面发起来。(注12)
那里有这些假师傅呢?以下列举的,是一些最明显的团体:
自由派及新正统派复原教
自由派罗马天主教
神体一位论及普救派
耶和华见证人会
摩门教
基督教科学会
基督教合一学会
基督教普爱会
晏斯唐运动
他们虽然自称是公义的使者,却在讲说圣经真理的同时,私自引进戕害灵魂的异端。这是刻意地将真假混杂,以图哄骗。他们主要是对整体教义不断加以否定。以下所举的例子,是上述一些派别所否定的信念:
他们否定圣经是神完全逐字的默示,他们否定三位一体、基督的神性、基督为童女所生,以及他的死是为罪人代赎。他们尤其激烈地否定基督流血的价值。他们否定他的肉身复活,否定有永恒的审判、因信主耶稣基督而得救恩的恩典,和圣经中神迹的真实性。
现今流行的假教训尚有:
「虚己」理论──这异端指基督将自己的神性倒空了。换句话说,他能够犯罪、犯错等。
还有「神已死论」、进化论、普世得救、炼狱、为死人祷告等等。
这些假师傅最终的罪,是连买他们的主也否认。当然,他们或会为耶稣说一些好话,提到他的「神性」、他崇高的道德和超卓的典范;然而,他们并不承认他就是神,是独一的救主。
费利写道:「耶稣从来都不是、也从未成为神……称耶稣是神,就是用偶像来代替道成肉身。」(注13)
卫理公会会督甘格来抱同样的见解:
我可以坦白地承认,我并不喜欢这说法(即基督是神),而且这说法是极不准确的。我会这样说,其实是神在基督里;因为我相信,从新约圣经整体的见证看来,虽有极多的见证证明耶稣是超凡神圣的,但却否定他就是神。(注14)
透过林林总总的途径,假师傅否认买他们的主。我们必须在这里稍稍停顿,提醒自己,彼得所说的这些假师傅虽然是主所买的,他们却从未曾蒙主的救赎。新约圣经清楚区别买赎与救赎。全人类都被买赎,但并不是全人类都蒙救赎。只有那些接受耶稣基督为主为救主,并承认他所流之宝血的功效的,才得救赎(彼前一18、19)。
马太福音十三章44节将主耶稣比喻为一个人,变卖他一切所有的去买一块田。同一章第38节清楚说明,田地就是世界。因此,主藉着在十字架上受死,将世界并一切在世上的人买回来。然而,他却没有将整个世界救赎。虽然他所成就的工作足以将全人类救赎,但救赎却只有在那些肯悔改、相信和接受他的人身上才能生效。
这些假师傅最终的结局,显示他们从没有真正重生。他们自取速速的灭亡,要在火湖里永远受罚。
二2 彼得预言,他们将吸引一大群追随者。他们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扬弃圣经的道德标准,鼓励放纵肉体。以下是两个例子。
圣公会主教洛滨孙这样写道:
……没有一件事永远都是「错」的。例如,我们不能先下判断,认为「婚前性关系」或「离婚」本身就是错的或有罪的。诚然在一百宗个案中,有九十九甚至一百宗都是错的,但它们并不是本质上错的或有罪的,因为唯一本质上的罪恶是缺少爱。(注15)
美国全国基督教协会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负责任的自由》(“Called to Responsible Freedom”),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劝导青年人:
在个人的层面来说,性行为被看为合乎义和圣洁的,并不是两人在法律上的表面婚姻关系,而是两人在内心对另一方的感觉。从这角度来衡量,只是牵着手也可以是很大的错误,而亲密的性行为却可以是正确和美善的。(注16)
在假师傅的教导及鼓吹之下,这些行为结果使真道受到毁谤。不信的人因而极之鄙视基督信仰。
二3 无论在性以及金钱方面,这些假师傅都是贪婪的。他们选择神职工作,是因为他们认为有利可图。他们心中的大计,就是要招揽一大群跟随者,这样就能够增加他们的收益。
他们捏造言语,以便在别人身上取利。达秘说:「当魔鬼手携圣经的时候,他是再邪恶不过的了。」这些人手中拿着圣经,俨然为义道的使者,囗唱家传户晓的福音诗歌,并流利地运用圣经的术语。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用来掩人耳目,为他们异端的教导和败德的行为作假。
留着给这些信仰内奸的,是骇人的审判。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刑罚已如弓在弦,蓄势待发。他们的灭亡并没有被忽略,而是已准备妥当,随时如狮子扑兔临到。
二4 从本节至第10节,彼得举出在旧约圣经中,神审判离经背道者的三个例子──天使、大洪水以前的人,并所多玛和蛾摩拉城。
可以推断犯了罪的天使,即在犹大书6节所提到的。从这节经文可知:(1)他们没有守着本位。(2)他们离开自己的住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但却有十足的理由相信,他们就是创世记六章2节所提到的「神的儿子们」:「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在约伯记一章6节和二章1节,天使被称为神的众子。从创世记第六章可推断,神的儿子们离开了原本分派给他们的天使本位,放弃了天上的居所,换取了地上的居所,并娶人类的女子为妻。他们所生的孩子称为英武有名的人(犹太传统称为nephilim,音尼非念,意即「堕落的人」;创六4)。从创世记六章3节可知,神对这些不正常的性关系感到极不喜悦。
反对这种见解的人一般认为,天使是没有性别的,所以不可能结婚。可是,圣经并没有这样说。圣经只是说在天上他们并不嫁娶(可一二25)。在旧约圣经中,天使经常以人的形象出现。例如,罗得在所多玛接待的两名天使(创一九1),创世记十九章5、10、及12节都形容他们为人。他们有脚(2节)和手(10节);他们能吃东西(3节);他们并且能运用体力(10、16节)。从所多玛人变态的欲望可知,这些天使是有身体,可作泄欲工具的(5节)。
神对这些天使公然地叛离他所设立的秩序,感到十分忿怒。他们的结局就是被丢在地狱里,在一片黑暗的坑里等候最后的审判。
二5 说明神直接介入惩罚罪恶的第二个例证,是在洪水中灭亡的人。他们确实罪大恶极。他们终日所思所想的,尽都是恶(创六5)。在神的眼中,世界是败坏的,满了强暴(创六11~13)。主后悔造人在地上(创六6)。他心里忧伤至极,所以决定要把他们除灭(创六7)。他并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使洪水临到世上,将一切不敬虔的世人消灭。
只有挪亚和他的一家在主眼前蒙恩,他们得以在方舟里避难。当神发烈怒带来暴风雨时,他们得保安然无恙。
圣经形容挪亚是传义道的。无疑当他建造方舟时,槌子每一下的敲击,都对周围正在讥诮的旁观者发出警告,劝他们从罪中回转,否则便要就自己的恶行面对神的审判。
二6 神毫不留情地施行审判的第三个例证,关乎所多玛和蛾摩拉城。这两个城市约位于今日死海的南部,是性反常罪行的渊薮。那里的人以同性恋为家常琐事。罗马书一章26至27节说明了这罪:
……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在神眼中,这种放纵的堕落并不是病态,而是罪恶。他为了向后来的历世历代显示他极其憎恶同性恋,于是降下火与硫磺来摧毁所多玛和蛾摩拉(创一九24),使二城化为灰烬。毁灭是这么彻底,时至今天,这两个城的实际位置仍是个谜。对任何企图将这罪恶合法化,或以其为病态而加以自圆其说的人,这两个城的遭遇实在是一个监戒。
今日的自由(新)派神职人员,对性反常的罪愈来愈公开表示支持。有一位联合基督教会的人员在《社会行动》中,建议教会不应该再在神学院收生、按立牧者,和聘用教会职员方面歧视同性恋人士。九十名圣公会牧师最近议决,成年人在双方同意下进行的同性恋行为,在道德上无分善恶。在将这罪合法化的过程中,假师傅是站在前线的。
本书信在处理离经背道的课题时,每多涉及道德败坏的情况,这并非出于偶然;两者往往是形影相随的。离经背道的肇因,往往就是在道德上犯了错。例如,某人在性方面犯了严重的罪。他没有承认自己的罪,藉着基督的血得以洁净;相反,他决意摒弃对神的认识,因这认识使他深受责备,他并且活在毫不敬虔的生活中。蒲乐克提到一次,他碰上一位青年人,这人曾称自己是基督徒,但现在却充满了怀疑和否认。蒲乐克问他:「朋友,你最近耽于何种罪呢?」这位青年人垂着头,即时中止了对话,面有愧色地走了。(注17)
二7 将不虔不义的人消灭的这位神,会搭救义人。彼得用罗得的经验来做例证。如果我们只有旧约圣经对罗得的记述,我们断不会认为他是个真信徒。在创世记的记录中,他就象个争名逐位的机会主义者。为了要在众人中得到名誉地位,连罪恶与败坏也可以忍受。然而,彼得在神的默示下告诉我们,他是个义人,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神知道罗得有真信心,知道他喜爱公义,恨恶罪恶。
二8 虽然表面上罗得并不象个义人,但他的确是个义人。彼得为了要强调这一点,便重申罗得因在所多玛的所见所闻,内心天天伤痛。周遭邪恶的败德情况,使罗得深感痛苦。
二9 所以,结论就是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并惩罚不敬虔的人。他能够拯救他的百姓脱离试探,同时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
恶人要留给地狱(9节),地狱也专为恶人而预备(17节)。另一方面,基业要留给信徒,信徒得蒙保守,可以得着这基业(彼前一4,5)。上述两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10 神有能力将恶人限制起来,等候最终的审判。本章经文所针对的人物假师傅,情况更是如此;他们的生命被性欲的污秽所污染,他们提倡与政府主治之人作对,大胆地侮辱政府高层。
众所周知,假宗教领袖虽以基督的使者自居,但道德标准却往往很低落。他们不但自己耽于变态的活动,还公开地提倡这些放荡行为。美国马里兰州巴尔迪摩市一间女子学校的圣公会校牧这样写道:
对于自己的性行为、思想及欲望,我们都应宽松一点,且不应再感到内疚。我所指的,是不管你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还是杂交者……性,就是乐趣……意思就是,毋须受任何规条所牵制,没有任何指定或禁忌。可以这样说,这游戏并无任何规则。(注18)
另一要点是,自由派的宗教领袖,通常会成为鼓吹用暴力推翻政府的运动的先锋。主张现代主义的牧师,经常与政治颠覆活动有联系。美国费城长老区会的教会及社区事务主任说:「如果一切非暴力方法都不能奏效,我们便不应完全排除这方法(就是鼓吹教会信徒使用炸弹和手榴弹)。」
这些人是大胆而任性的。他们似是毫无约束地对一切循正式途径建立的权力,作出无耻的对抗。他们在辱骂统治者的时候,措辞无所不用其极。虽然圣经明说世上的政权是神所立的(罗一三1),并禁止人毁谤统治者(徒二三5),但这些教训对他们却没有丝毫的作用。他们喜欢用挑衅性的话来谴责在尊位的(这词在希腊文的意思是「荣耀」或「尊荣的人」),务求语出惊人。在尊位的是个统称,可以包括一切蒙神赐予权力的天使或世人。这里大概是指世上的统治者。
二11 这些自称是神职人员的人,胆大妄为,其行径连天使也不取。虽然天使的力量权能比人更大,但也不敢用毁谤的话在主面前控告在尊位的人。这里所说那些在尊位的,应该是指那些有权力与地位的天使。
一般认为,这里对天使粗略的描述,与犹大书9节相同:「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尚且不敢用毁谤的话罪责他;只说:『主责备你吧!』」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何会为摩西的尸首发生争执。这里的重点是:米迦勒承认撒但有掌管恶魔之权,撒但无权管辖米迦勒,米迦勒也不会斥责他。故此,连圣天使也不敢为的,这些人却胆大妄为。何等不可思议!试想这种越轨的行为,将要面对怎样的审判!
二12 这些离经背道的宗教领袖,跟毫无理性的牲畜无异。人与牲畜的分别在于人有思考能力;然而,他们没有运用这能力,满足身体的欲望似乎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意义。很多牲畜的命运,似乎不过就是等候被宰杀。这些假师傅,向着在前面的败坏直冲,完全听不到神对他们的真正呼召──就是要他们荣耀神并永远与他同乐。
他们毁谤所不晓得的事。他们无知的表现,莫过于批评圣经。由于他们没有神的生命,因此他们完全不能够明白神的话语、他处事的手法,和他的作为(林前二14)。然而,他们却以属灵事物的专家自居。他们尽力所能明白的,也比不上一个谦卑安静在主面前领受教训的信徒。
他们会象牲畜一样遭毁灭。他们既选择活象牲畜,也就会象牲畜般死亡。他们的死并不是在世上消灭,而是在不光彩及绝望之中死亡。
二13 他们因行不义,就招致杀身之祸。费廉思这样意译:「他们因自己的恶行而招致不幸的结局,他们要自食其果。」
他们这样无耻,又肆无忌惮,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犯罪作恶。大部分人都会等到有黑暗遮掩时才作恶(约三19);故此,酒吧和妓院通常都是灯光昏暗的(帖前五7)。但假师傅却连要把罪掩藏起来的限制也打破了。
他们与基督徒一起坐席的时候,是基督徒中间的污点和瑕疵,就是说他们是不体面的、不洁的入侵者;他们只知纵情地暴饮暴食。犹大在描述这些人时这样说:「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或作玷污),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犹12)。在初期教会时代,当假师傅参加与主餐一起举行的爱宴时,他们是毫无节制的,且完全不理会这宴席的属灵意义。有爱心的人通常会顾及他人,但他们只顾自己。
二14 使人更反感的,就是他们满眼是淫色,止不住犯罪。这里所形容的人,本应负责宣讲圣经的教训、执行教会的规定和劝导会众;可是,他们的眼却到处寻找通奸的妇人。在神职「外袍」的掩饰下,他们色欲的渴求似是永无止境的。
他们引诱那心不坚固的人。他们或许会乱用圣经,让罪得以开脱。他们或许会辩解说,所谓是与非,很多时是受文化背景影响的。又或者他们会温文地向受蒙骗的人保证,只要动机是出自爱心,就没有任何行动是错误的。那些心不坚固的人,很容易会认为,对于一个宗教领袖来说,某一件事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么对一个平信徒来说,这事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了。
他们心中习惯了贪婪。他们不是外行人,而是在诱惑人的学问上有过人的训练。贪婪一词固然可以包括任何过分的欲望,但经文在这里所指的,主要是淫欲。
当彼得想到这种卑劣的基督教的膺品,以及基督的圣名受这些离经背道者的罪玷污时,他慨叹一句:被咒诅的种类!彼得并不是在咒诅他们;他只是预见他们要面对神烈怒的咒诅。
二15 这些假师傅有几方面与比珥之子巴兰一样。他们假装神的代言人(民二二38)。他们勾引别人犯罪(启二14)。然而,最主要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是利用圣职来获取财利。巴兰是米甸人,他是先知,受摩押王的聘请,要咒诅以色列。他的动机完全是为了钱财。
二16 有一次,巴兰正准备去咒诅以色列的时候,他和所骑的驴子遇见耶和华的使者(即主耶稣在道成肉身之前的其中一种显现方式)。那驴子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前进。当巴兰鞭打驴子时,驴子竟用人的话来责备他(民二二15~34)。这是叫人感到惊讶的现象──不能说话的驴竟然以人言说话(且比它的主人更有分寸!)。但这神迹并没有将巴兰从他的狂妄中唤醒过来。
蓝斯基说:
巴兰是一个可怕的例子,说明一个身为「先知」的人如何灭亡。主人蒙神指示他有什么不可作,又蒙神藉一头不能说话的驴向他说话;阻止他犯错,但他却不顾一切,坚持要得到他以为可以透过不义来得到的东西,结果便自招灭亡。(注19)
今天,神没有用不能说话的动物来责备假师傅。然而,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他经常用其它方法来责备他们的狂妄与愚昧,并鼓励他们转回正确的路──这方法就是基督。神常常用卑微信徒简单的见证来使这些人自觉羞愧;他们以拥有高人一等的知识和神圣地位为傲。有时候,一个被圣灵充满的「平信徒」引用一节圣经或发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就足以使现今的巴兰羞愧至无地自容。
二17 彼得将假师傅比喻为没有水的泉源。有需要的人到他们那里去,指望得到振作和抚慰,满足属灵上的饥渴;可是却失望而回。他们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逼的雾气。雾气(雨云)叫人以为快要下雨,可以滋润久经乾旱的土地。然而,狂风一来,云雾便消散。于是,希望顿成泡影,乾枯的舌头没有得着满足。
为这些宗教骗子存留的,是阴间的幽暗。他们佯作福音的使者,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好信息给予别人。信众希望从他们那里得饼,得到的却是石头。这种欺骗的报应,就是永永远远落在墨黑的幽暗里。(注20)
二18 他们说虚妄矜夸的大话,或照诺克斯的翻译,他们用「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句子」。很多自由派传道人和异端人士的言论,正是这样。他们是精湛的演说家,用华丽夸饰的辞令使听众入神。他们旁征博引的言论,将不懂分辨的听众吸引住。由于他们讲道的内容贫乏,所以便用教条和说服力来补救。不过,在整篇讲章里,他们其实并没有说过什么。以下引述当今一位着名神学家的讲道,来举例说明这种贫乏无效果的讲道是怎样的:
这不是对等与否的关系,而是两者相似的关系。这正是我们想的,即是我们所表达对神的真知识。虽然凭信心我们知道也记得,这里所说的相似,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相似」。然而,我们也知道也记得,并也是凭着信心,这里所说的相似,既用了这两个字,也可以透过我们所认识的相似来理解。这样在我们的脑海中,并当我们提到相似时,与神真实启示中的相似类同(就其本身来说,其实并不相似)。当我们谈到这是相似的关系时,我们所想所说的并非错谬,而是正确的。
这些假师傅的策略,就是准许人在各种各样的欲望喜好上放纵,藉此来引诱人。他们教导说,我们肉身的各种欲望既是神所赐的,就不应加以节制;如果加以节制,就会对个性造成严重的失衡。因此,他们鼓吹在结婚前争取性经验,婚后也毋须保持贞洁。
受他们引诱的人是那些刚才脱离(注21)妄行的人。未得救的人过去在各种有罪的逸乐中放纵自己;然而他们的心意有所改变。他们决定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并要参加教会。可惜他们没有到相信圣经的教会去,反而参加了这些假牧人的崇拜。他们没有听见因信基督而得救的福音,反而听见讲者如何将罪恶抵消,并鼓励纵容罪恶。这一切叫他们感到万分惊讶;他们一直以为罪是错的,以为教会反对罪恶。现在,他们知道罪已在宗教上获得批准!
二19 这些离经背道的牧者大谈自由;然而,他们所指的自由是摆脱神的主权,是自由地犯罪。事实上,这绝不是自由,而是受到最严重的制伏。他们自己却作败坏的奴仆。他们被恶欲恶习所箝制,没有能力摆脱。
二20 由本节至22节所说的,并不是假师傅的情况,而是受他们影响者的情况。这些人已经改过迁善,却并未重生得救。他们因局部地认识……基督和基督徒原则,已经离弃犯罪的生活,开始在道德生活上加以整顿。
其后,他们受到假师傅的影响;这些假师傅讥讽在道德上严守清规的主张,并致力要从道德规范中得解放。这些人本来已暂时从罪里得释放,现在又返回这些罪中。事实上,由于宗教规范在他们身上已失效,没有任何东西再可以约束他们,所以他们比以前更沉沦了。因此,他们末后的景况,的确比先前的更不好了。
二21 一个人领受的权利愈多,责任就愈大。一个人对基督徒的标准认识得愈多,就愈有责任活得合乎这些标准。晓得神圣洁的要求,却回到世俗的污秽上去,倒不如从来不晓得为妙。
二22 这些人证明俗语说得真不错,就是狗转过来吃它所吐的秽物(箴二六11),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辊。彼得用狗和猪作比喻,是有重要意义的。根据摩西的律法,两者都是不洁的动物。这句俗语没有显示它们在本质上曾经历任何改变。它们从所吐的和泥里获释前是不洁的,而当它们返回去时仍然是不洁的。
彼得所描写的人也是这样。他们经验了在道德上改过自新,但却从没有接受新生命。象马太福音十一章43至45节所说的,他们的屋子里面空闲,打扫乾净,修饰好了,但却从来没有邀请救主进去住。那原本被赶出来的污鬼便回去,并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住进这空房子。结果,这房子末后的情况,比原本更坏。
我们不可用这段经文来教导说,真信徒有可能会从恩典中堕落,以致失丧。这些人从没有成为真信徒。他们从没有接受新生命。他们末后的景况证明,他们的本质仍然是不洁、邪恶的。这里的教训是:单有改过自新不但是不足够,而且是危险的,因为这样会令人受骗,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人只能够透过重生,才能得到新生命。他只有透过向神悔改和相信主耶稣基督,才能够重生。
肆.预料会出现好讥诮的人(三)
三1 彼得从第二章对假师傅的讨论,转而论到在末后的日子,必定会出现好讥诮的人。正如前一封书信一样,彼得在这里首先鼓励他的读者要持守圣经。
三2 他们应谨记在旧约圣经中圣先知的预言,以及新约圣经保存的、由使徒所传的主救主的命令。在流行背离信仰的日子里,圣经是唯一真正的保障。
三3 众先知与使徒联合所作的见证,就是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基督徒应该谨记这一点。他们不应为这些人既骄傲又亵渎的否定而感到困惑。相反,他们应视这些人为清晰的例证,表示这时代的末期已经近了。
这些好讥诮的人乃是随从自己的私欲。他们既已拒绝认识神,便肆无忌惮地纵情追逐欲望。他们鼓吹纵容罪恶,完全不理会将来的审判。
三4 他们主要的讥诮重点,是与基督的再来有关。他们的态度是:「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意思是「这应许怎会成就呢?」然而,他们说的主降临是指什么呢?
他们是不是指基督再来接他的圣徒,即我们所说的教会被提呢(帖前四13~18)?这是主再来的第一阶段;好讥诮的人对此是否有认识也成疑问。
他们是指基督与他的圣徒回来,在全地上建立国度的时候吗(帖前三13)?这想法可能存在他们的思想中。
然而,从这段经文的其它部分清楚看到,他们所指的,是神在这地上进行的最后审判,即一般所谓的世界末日。他们所想的,是在千禧年结束时,天地都要被大火烧毁的情景。
他们的意思其实是这样:「你们这些基督徒一直在恫吓我们,警告说这世界将面临可怕的审判。你们说,神将介入人类的历史中,惩罚恶人,并毁灭全地。其实,这全都是废话。我们没有怕的。我们大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下去。人类历史中既没有神曾介入的证据,哪我们又何须相信他将会介入?」
他们的结论,乃是基于一个很轻率的假设:「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他们认为,大自然始终如一地随一贯不变的定律发展,并没有超自然的介入,一切都有合乎自然的解释。
他们相信均变论的定律。这定律指出,大自然现时的各种变化过程,由古至今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和幅度演变,这些变化过程已足以解释古往今来的各种变化。
均变论定律与普通的进化论理论有重要的关连。各类生物是由先存在的品种不断衍生而成的理论,建基于一个假定,就是周围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颇为一贯稳定的。如果地球曾受灾变冲击的话,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预先假定就会受到质疑。
三5 好讥诮的人故意忘记一件事──大洪水。神确曾介入过人类的事,他介入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惩罚恶行。洪水既曾发生过,就有可能再发生。
圣经对这些人有一点令人不安的指控,就是他们是故意忘记的。他们自以为学识渊博,有客观思维。他们自夸信服科学研究。然而,事实上他们乃是故意忽略一个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洪水。他们大概应该去修读地质学吧!
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已消灭了。天和地都是因神的命而有的;神说了,它们便出现(来一一3)。彼得说,地是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我们得承认,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并不能完全领会。从创世记一章2节可知,地面曾一度为水所覆盖。在第6节,圣经说神造了穹苍或天空,将地面上的水和覆盖全地的水气或云雾分开。由此我们可以假定,地球由一层厚厚的水气覆盖,其中并没有生物。穹苍提供了澄清的空间,让生物可以呼吸。创世记一章9节记载地球各大洲由海洋所分开;这可能就是从水而出的意思(请参看诗二四2)。
不管彼得这句话在科学上有任何暗示,我们确知道地球是一个充满水分、为云雾覆盖的世界;地球四分之三的表面是海洋,而大部分地方为水气罩着。据现时所知,地球是唯一充满水分的行星,因此也是唯一能维持人类生命的行星。
三6 从创始的时候起,地球就储存了自我摧毁的工具。在地底下的深处有水,海洋中有水,天上的云也有水。最后,神将天上和地上的水都释放了(创七11),大地遭洪水淹没,方舟以外的一切生灵都被消灭了。
好批评的人故意不理会这历史事实。有趣的是,洪水之说近年却是他们猛烈攻击的重点。然而,洪水的记录早已留在地壳上,存留于古今中外的传统里,而最重要的,是写在神的圣言上。
三7 神创造这地时,已安排足够的水来消灭全地。同样地,他也在天地间安排了足够的火来把天地消灭。
在这个核子时代,我们知道物质其实是一堆给储存起来的能量。将一颗原子核心分裂,会有大量的能量猛烈地释放出来。因此,世上一切的物质都蕴含着大量的爆炸潜能。现在,主将这一切聚合在一起(西一17:「万有也靠他而立」)。只要他撤回他的控制,一切的原素都会熔化。在现阶段,天地得保存,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三8 为什么神的审判迟迟还未到呢?首先,我们不应忘记,神不受时间限制。他并不象我们般活在时间中间。毕竟,时间是由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但神却不受这关系所限制。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他可以将一日扩展至一千年,也可以将一千年压缩为一日。他可以将他的作为分期完成,也可以一气呵成。
三9 神已应许,他会用审判来为不虔之人的历史划上句号。即使是看来有点迟延,也不是由于神并不忠于他的应许,而是由于他忍耐宽容。他不愿有任何一人沉沦。他所期望的,是人人都悔改。他有意将施恩的时期延长,为了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得救的机会。
以赛亚书六十一章2节提到耶和华的恩年和他报仇的日子。这显示他喜爱施怜悯,审判是他不寻常的工作(赛二八21)。可以看出,他将他的忍耐延长至一千年之久,并将他的审判凝聚在一天之内。
他在大洪水之前,共等了一百二十年。现在,他要用火毁灭世界之前,已等了几千年。
三10 但主的日子要……来到。主的日子指神施行审判的任何时期。在旧约圣经中,这是用来形容神惩罚行恶的人,并向他的敌人夸胜的任何时间(赛二12;一三6、9;结一三5;三○3;珥一15;二1、11、31;三14;摩五18、20;俄15;番一7、14;亚一四1;玛四5)。在新约圣经中,这是指分为几个阶段的一段时期:
1.这是指大灾难时期,为期七年,神会在这期间审判不信的以色列人(帖前五2;帖后二2,NU文本)。
2.这包括他回到地上来的时候;那时他要报应一切不认识神和不顺从主耶稣的福音的人(帖后一7~10)。
3.这是用来指千禧年;那时,基督要用铁杖统治全地(徒二20)。
4.这是指天地最终被火消毁。这个正是本章的意思。
要象贼来到一样──即是无从预测的,又具破坏力的。天必……废去。这肯定是指大气层的天,也可以是指星空宇宙的天,却不可能指第三重天,即神的居所。当天在大响声中废去时,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有形质的是指物质的各个构成部分。所有物质都会在这个类似宇宙核灾的灾劫中被摧毁。
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注22)不单自然界的创造物会被烧尽,一切文明的创造也会被摧毁。世上各个名都大城、巍峨雄伟的建筑物,和杰出的科学产品,全都包括在彻底摧毁之列。
三11 到这里,彼得将焦点从好讥诮的人转到圣徒,并极力地提醒他们留心所肩负的责任。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万物都离不开消亡湮没的结局。人类所夸耀、毕生致力追求的事物,顶多也不过在刹那间留存。为追求物质而活,就是为追求短暂的而活。我们不难判断,应将注意力从这世界的浮华事物与玩意儿,转去致力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应该为永恒而并非短暂的而活,重视属灵而不是物质的事物,选择永存而不是必逝的东西,这可不用多说吧。
三12 信徒也应该有所期待。他们应等候且渴望神的日子来到。有人用「加快神的日子来到」这句话来教导说,我们可以藉着过热心坚定的事奉生活,来加快主再来的实现。不过,这教训有两个问题。第一,神的日子并不是主再来的日子。第二,即使两者是等同的,仍有理由怀疑基督再来的时间,会否因信徒的热心程度而更改。
神的日子是指一个永恒的状态。这个状态随着主的日子的最后阶段出现,那时天地都已被废去。神的日子是他得着最后和完全的胜利的那日。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应默默等待和热切期待的日子。
彼得在谈到神的日子时,并不是说一切要到那日才发生,而是说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物质并不是等到在神的日子时才完全消灭。事实上,这最终的审判必须先发生,然后神的日子才可以来到。
三13 彼得在第12节劝勉信徒要等候神的日子来到。本节里他们则被形容为等候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这证明神的日子是指永恒,到那时会有新天新地。
在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节和六十六章22节,新天新地是用来形容千禧年和永恒的。我们知道上述的经文包括了千禧年,因为那时罪仍存留(赛六五20),而且还会有婴孩出生(六五23)。彼得则用新天新地来单单指永恒;那时候,现有的天地都已废去了。
彼得说在新天新地里,有义居住在其中。现在,恩典藉着义作了王(罗五21)。在千禧年里,义要作王(赛三二1);在永恒里,义要居住在其中。基督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国度时,会用铁杖来统治,也会秉公行义。从这方面看来,义要作王。但在永恒里,就毋须再用铁杖了。因为义是自然必然的事。那时候,不会再有罪来破坏这祥和美丽的景象了。
三14 有关新天新地的真理,应能加深我们「向主」过圣洁生活的意愿。这不单是我们应持守的真理,还应该能约束我们。既知道我们快将要站在神面前,我们的内心便应渴望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在道德上是清洁的。此理应驱使我们致力达到安然的地步,而不是争逐不安。
三15 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他迟迟未施行审判,是为了要让人有足够的机会得蒙拯救。当我们眼见人类的罪恶昭彰时,我们会不期然地问,主还怎能按捺得住。他的忍耐宽容程度确是叫人惊叹。然而,他这样是有理由的。他并不希望看见恶人死亡。他渴望看见人从他们的恶行中回转并且得救。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这段提及保罗的话中,有几点很有意思:
1.首先,彼得称呼保罗为我们所亲爱的兄弟。须知保罗曾在安提阿当着众人责备彼得装假(加二11~21)。显然地,彼得以谦卑的心接受了这次责备。我们应能接受别人的纠正,心里不存任何仇恨。
2.彼得承认保罗写的书信,是神赐给他有智慧。这肯定地暗示,彼得认为保罗所写的书信是神所默示的。
3.明显地,彼得书信的读者,也读过一封或多封保罗书信。这些书信可能是直接写给他们的,也可能是在周围传阅的。
保罗在那一封信中提到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呢?罗马书二章4节说:「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三16 保罗在他一切的信上所论到的真理,也是彼得在他两封信中所处理的;所论的真理包括重生、基督的神性、他虽然无罪却受苦、他代替罪人受死、他的复活、他的升天、他的再来、主的日子和永恒的国度。
这些圣经真理中有些难明白的地方,例如三位一体、神的拣选与人的自由意志、受苦的奥秘等。纵使我们发觉圣经中有些记载超越我们的理解,也不应感到困扰。神的话语是无限的、不能穷尽的。当我们研读圣经时,我们应信任神是全知的,他所知的往往是我们永远没法参透的。
彼得说信中有些难明白的时,并不是要批评保罗所写的。并不是保罗的行文风格使人难以明白,而是他所处理的题目并不容易。伯恩斯写道:「彼得所指的,并不是难以明白保罗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困难之处在于他所教导的伟大真理并不容易理解。」(注23)
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并没有凭信心接受这些难明白的真理,反而要强解,以致自取沉沦。例如,有些异端将律法强解为得救的途径,而不是用来揭示罪恶的工具。另有一些以受浸为进入天堂的通行证。他们不单强解保罗书信,也强解其它经文。
请留意,彼得在这里将保罗的书信与别的经书一样看齐,就是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在当时已有的部分。他承认保罗书信是由神所默示的圣经的一部分。
三17 信徒必须经常防范错谬的危险。经常有假师傅混淆并伪冒真理的事实,应足以叫我们有所警惕。毫无戒心的人,容易会受恶人的错谬所吸引控制,以致不能在属灵的路上站立得稳。
三18 彼得再一次教导,在属灵的事上不断长进,是防范假师傅影响的最好方法。长进必须是两方面的──在恩典上和在知识上。恩典就是在生活上彰显圣灵的果子。在恩典上长进,并不是增加头脑的知识,或无休止地参加活动;而是愈来愈有主耶稣的模样。知识是指透过圣经对主的认识。在知识上长进,就是更多地研读并服从他的话语、作为和方式。
然而,彼得不打算在劝勉圣徒之后便结束这书信。高潮应是将荣耀归给救主。因此,我们看见这段美丽的赞美辞: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毕竟,我们存在的最终原因,就是要荣耀他;故此,这结语为这封信作结,是最合适不过的。
评注
1(简介)何力生(E.G. Homrighausen), The Second Epistle of Peter, Exposition, IB, XII, 1957,页166。
2(一5)引自作者的朋友奥尔信的讲道。
3(一5)蓝斯基(R.C.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页266。
4(一5)这著名的故事经常为人所缕述。例如S.M. Houghton的Sketches from Church History,页114~116。
5(一6)李罗伯(Robert G. Lee), Seven Swords and Other Messages,页46。
6(一16)当我们用两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意思,例如「面红」和「耳热」表示非常激烈,这就称为重言法(源自希腊文,即二词一意)。圣经时常用这种表达方式,这里就是一例;我们应懂得这种语文方式。
7(一16)洛宾孙(J.A.T. Robinson), Honest to God,页32、33。
8(一18)罗马天主教的传统认为,登山变象的地点是在他泊山,山上也的确建有神坛。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泊山并非高山,但福音书却说这山是「高山」。此外,在主的时代,他泊山上很可能有罗马兵丁驻扎,所以绝非进行这样私人启示的适当地点!黑门山乃位于加利利的北面,是一座高山,山顶积雪,登山变象的事很可能在这里发生。
9(一20)希腊文epilusis可以译成「来源」,也可译成「解说」。
10(一20)杨庭道(D. T. Young), The Unveiled Evangel,页13、14。
11(一21)批判性文本(NU)译为「人从神的角度说话。」
12(二1)顾思伟(W.A. Criswell),The Evangel, Largo, FL, Nov.49, 页1。
13(二1)费利(Nels Ferre), The Sun and the Umbrella,页35、112。
14(二1)甘格来(Gerald Kennedy), God's Good News,页125。
15(二2)洛宾孙(Robinson), Honest,页118。
16(二2)美国全国基督教协会, Called to Reponsible Freedom,页11。
17(二6)蒲乐克(A.J. Pollock), Why I Believe the Bible is the Word of God,页23。
18(二10)美国Pageant Magazine,一九六五年十月号。
19(二16)蓝斯基(Lenski), Interpretation,页326、327。
20(二17)NU文本缺了「永远」一词,但极相似的犹大书13节则不缺。
21(二18)NU文本为「仅仅脱离的」。
22(三10)NU文本并不是「烧尽」(katakaesetai),而是「被找到」(heurethesetai),大概是指「完全坍塌」之意。
23(三16)伯恩斯(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X:268。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