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21-22章注释
十四.新天新地(二一1~二二5)
二一1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章的内容是单描述永恒的情况,还是千禧年和永恒二者并列。由于千禧年和永恒在很多方面相似,因此在使徒约翰的书卷中,二者很多时候似是二合为一,并不足为奇。
这里将永恒称为新天新地,但跟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至25节所说的新天新地不同。以赛亚书说的是千禧年的时候,因为那时罪与死亡仍然存在。但在永恒里,就不再有罪和死亡。
二一2 约翰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圣经从来没有说明这城会降在地上,因此有人认为这城会悬挂在新地的半空中。城门上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虽然得赎的以色列并不是教会的一分子,但仍可以进入城里去。经文一直将教会(新妇、羔羊的妻,9节)、以色列(12节)和外邦列国(24节)区分清楚。
二一3 约翰听见从宝座发出的宣告说:「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既作他的子民,就得以享受与他亲密的关系,且是远胜所想的。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关系更近更亲。
二一4、5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这句话,并不是指在天上会有眼泪。这是用富诗意的手法,表示不会再有眼泪!此外也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对神的子民来说,这一切永远终止。
那位坐宝座的,要将一切都更新。他的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且必定实现。
二一6 永恒的开始,标志着神在我们身处之世界上的计划已结束。就如阿拉法与俄梅戛是希腊文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一样,他是初,是终;是创造者,也是一切被造物的归宿;是创始者,也是成终者;是永恒的那一位。是他将生命泉的水(救恩)白白赐给凡渴望得饮的人。
二一7 他亲自祝福得胜的人,让他们承受一切产业,并与他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就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上文已提到,得胜者就是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的人(约壹五5)。他因信心的缘故而胜过世界(约壹五4)。
二一8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得胜的。有些是胆怯的,不敢承认基督;有些是不信的,不肯相信这位罪人的救主;有些是罪人(见新英王钦定本注脚和大部分抄本),凡留在自己罪中的人,不管他是否有这里提及的各种明显的过犯;可憎的,放纵自己而行各种讨厌的败德行为;杀人的,恶毒而又凶残的杀人者;淫乱的,犯通奸和其它形式的性罪行者;行邪术的,与邪灵互通的;拜偶像的,敬拜其它的形象,羞辱神;和一切说谎话的,习惯欺骗人的。这些人最终的结局,就是火湖。
二一9 负责执行七碗审判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邀请约翰进一步、更仔细地观看新耶路撒冷,他称其为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意思可能是这城就是新妇的居所。
二一10、11 约翰被圣灵感动,被带到一座高大的山,又再看见那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这城散发出神的荣耀,和贵重宝石的光芒。
二一12、13 这城由巨大的城墙围绕,墙中共有十二个门,由十二位天使看守,并在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每一个方向都有三门。
「十二」这个数字,在全卷书中共出现了二十一次,本章中则出现了七次。一般的理解认为,十二是代表政府或治理。
二一14 城墙的十二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也许这是因为他们教导关于基督的真理,因而奠下了教会的根基(弗二20)。
二一15、16 天使拿着一根金苇子作量度的尺用,并量得该城无论长、宽、高都是四千里(约1400-1500哩)。不管这城是立方体或角锥体,其范围实远超过复兴后的以色列。
二一17 城墙的厚度是一百四十四肘。所谓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表示天使在第9节和15节所用的量度单位,是人所用的单位。
二一18 所谓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虽然不容易想象,但其目的是要描绘出一幅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图画。这的确是成功的。
二一19、20 十二层根基用各样宝石来修饰,这些宝石与大祭司胸牌上的类似,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我们无从将这些宝石逐一清楚辨别,也不能肯定每一种宝石的属灵含义。
二一21 十二个门就是十二颗珍珠,使人想起教会就是一颗极贵重的珍珠,救主为要得到它而将一切变卖(太一三45、46)。
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象明透的玻璃,那是形容一种毫无玷污的荣耀。
二一22、23 然而,有些东西却没有在城中出现。城里毋须设圣殿,因为主神,全能者和羔羊都已在中间。其中没有日月,因为有神的荣耀将城照亮,羔羊是城的灯。
二一24 外邦列国得享其荣美,地上的君王要来向主朝贡。
二一25 城门也不会关上,因为这里是完全安全的,且容许自由进出。在那里原没有黑夜;那里没有日落的地方。
二一26 上文已提到,列国的财富要汇集在这城,包括他们一切的荣耀、尊贵。
二一27 一切不洁净的都不得进入,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可以。
二二1、2 在街道当中,有一道生命水的河,是明亮的,乃是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种了生命树,结出十二种果子,可以给人享用。这表示在每一个季节里,神的供应都不会断绝。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象征他们要得着永远的医治。
二二3~5 裴雅森概述说:
「以后再没有咒诅」,是完全的无罪;
「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是完全的统治;
「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是完全的事奉;
「也要见他的面」,是完全的相交;
「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是完全的相似;
「不再有黑夜」,是完全的祝福;
「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是完全的荣耀。(注31)
十五.结束的警告、劝慰、邀请和祝福(二二6~21)
二二6 这位负责解说的天使再一次提醒约翰,他所揭示的一切都是可信的。主……神已差遣他的使者,将那必要快成的事的全貌指示他仆人。
二二7 这一切的高潮,就是救主荣耀的再来。他向我们保证,他必快来。快来可以指即将或突然来临。但即将来临的意思较为可取。对于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每一个人,他都给予特别的祝福。我们遵守这预言的方法,就是在他必再来的盼望中过活。
二二8、9 约翰既听见、看见这些事,就俯伏在这位天使的脚前要拜他,但天使却禁止。天使也只是被造之物;只有神当受敬拜。
二二10 约翰不可封了这书上的预言,因为成就的日期近了。将预言封上,就是把揭示预言的时间延迟。
二二11 成就之日来临的时候,不义的会仍旧是死不悔改。当主重临大地时,污秽的不再有机会改变。然而为义的会继续活出义行,圣洁的会继续在圣洁中活着。
二二12、13 主再次宣称他必快来,这次还加上一句承诺: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他再次介绍自己是阿拉法,是俄梅戛。那创造一切的创造者,会为时间的舞台拉下布幕。
二二14 本节可作:「那些遵守他诫命的人有福了」,或「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无论那一个版本都不是指人可以藉行为得救,而是指行为乃是得救的果子和证据。只有真信徒才可以到生命树那里,并能进那永恒的城。
二二15 永远被拒于天堂门外的,是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说谎骗人的。这里的犬类,可以是指男妓(申二三18)、不洁的外邦人(太一五26),或犹太教徒(腓三2)。
二二16 主差遣他的使者将信息带给众教会。他形容自己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就他的神性来说,他是大卫的创造者;就他的人性来说,他是大卫的后裔。明亮的晨星在太阳升起之前,出现于天际之间。同样,基督会象明亮的晨星一样先向教会显现,那就是教会被提的时候。然后他会象公义的日头一样来到大地,其光线有医治的能力(玛四2)。
二二17 本节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经文由头到尾都是一个福音的呼吁,圣灵和新妇,以及听见的人,都促请一切囗渴的人来到基督那里得拯救。另一种理解,就是最先的两个来,是祈求基督再来;继而有两次邀请,呼吁未得救的人来到他那里取生命的水(救恩),以准备好等候他回来。
二二18、19 如有任何人在这书的预言上加添什么,书上所说的灾祸就会临到他身上。由于本书的内容与整本圣经交织在一起,所以,本节其实是指斥任何窜改圣经的企图。若有人从这书上的预言,删去什么,也会遭同样的审判。这并不是指解经上轻微的差距,而是指公然地质疑圣经的启示来源和完整性。所宣判的惩罚乃是永远沉沦。神必从……生命树……删去他的分。(注32)这是指他会永远失去得享永远生命者所得的福分。
二二20 启示录以应许和祝福来结束。应许就是主耶稣必快来。上文已提到,这可以指即将或突然。对突然回来的盼望,并不象对即将回来的盼望一样,足以引发相同的期望和警醒。每一个得赎的人,都会对这有福的盼望作出反应,说:「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
创世记的内容是起源,启示录的内容是结局。在第一卷书所引介的内容,在最后一卷书谈到其成就与实现。请留意以下的对照:
创世记
启示录
创造天地(创一1)
天地遭毁灭 (启二○下)
创造新天新地(启二一1)
撒但的权势在地上开展(创三1~7)
撒但被扔在火湖里(启二○10)
罪的来到(创三1~7)
罪的消除(启二一27)
宣布对一切被造物的咒诅(创三17~19)
消除这咒诅(启二二3)
失去到生命树那里的权利(创三24下)
恢复到生命树那里的权利(启二二2,19)
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创三24上)
人类获欢迎返天堂(乐园) (启二二1~7)
死临到世间(创二17;五5)
永不再有死亡(启二一4)
头一个亚当的婚姻( 创四1)
未后的亚当的婚姻(启一九7)
悲哀临到人类(创三16)
永不再有悲哀(启二一 4)
二二21 我们来到这卷奇妙的启示和神的圣言的最后一个祝福。本书充满了神猛烈的审判,却以平静的话作结。
约翰的祝愿是主耶稣的恩惠常与神的子民同在。有趣的是,在各抄本中,本节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1.在NU文本中,约翰祝愿基督的恩惠与所有人同在──这与启示录一直强调神的忿怒要临到众人的主题不符。
2.传统的文本(TR,KJV, NKJV)比较可取。所祝愿的,是基督的恩惠与「你们众人」同在──因为很多启示录的读者和听者都是真正的信徒。
3.在主要文本和新英王钦定本的注脚,有最为可取的译法,与全卷书中圣徒与罪人的强烈对比相符:「愿主耶稣的恩惠与众圣徒同在。阿们。」
评注
1(简介)福音书和启示录所用的动词是ekkentsan;在七十士译本的撒迦利亚书中,这字作katorchesanto。
2(简介)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字母都有数值意义。例如aleph和alpha的数值是1,beth和beta是2等。因此,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可以计算的数值。希腊文耶稣的名字(Iesous),加起来的数值是888(八代表新的开始和复活)。一般认为将兽的名字加起来,数值会等于666。根据这方法,只要将「尼禄凯撒(Nero Caesar)」的名字作轻微修改,就会计算出666来。不过,还有其它名字在计算后会等于666,所以,我们不应妄下结论。
3(一5)在新英王钦定本文本中,启示录有很多备注,这是第一个。最早的抄本(NU)及主要文本(M)的字眼,一致地与TR, KJV及NKJV文本的相异。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一本希腊文新约圣经(1516年)的刊印者伊拉斯姆只拥有一套启示录的文本,而这文本是有错误的。因此,他需要经常在注脚说明许多细小的差异。幸好新约圣经其它书卷的主要抄本,与日后大批发现的抄本内容大致吻合。本注释只着眼于重要的变动。我们相信,将NU和M文本合并一起来读,就能够知道原文的全貌。当两者有歧异时,主要文本(M)就比较可取。
4(一8)NU及M文本没有「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这句。和合本同。
5(一10)「主的日子」的希腊文是he emera tou Kuriou;「主日」则是he Kuriake hemera(教会一字“kirk,church”亦由此而来)。
6( 一 1 3 ) 麦 汉 祺 ( J. H. McConkey),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Series of Outline Studies in the Apocalypse,页9。
7( 二 1 ) 华 富 德 ( J. F. Walvoord), The Revelation of Jesus Christ,页50~100。
8(二14、15)蒲爱娜(E. E. Pohle), Dr. C. I. Scofield's Question Box,页89。
9(二20)主要文本作「你的妻子(或妇人)耶洗别」。
10(三7)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11( 三 20 ) 崔 仁 翟 ( R. C. Trench),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Seven Churches in Asia,页225。
12( 四3 )华富德 (Walvoord), Revelation,页104。
13(五9、10)NU及M文本在此有「他们」,即长老颂赞的内容并非与他们自己有关,而是关于他人的。可能暗示他们是天上的使者。
14(五9、10)NU文本作「国度」。
15(六1、2)新美国标准本作「你来(并)看」,NU及M文本没有「并看」二字。
16(六10)希腊原文Despotes是个强烈的字眼(但并没有英文衍生词的负面意义)。
17( 八 5 ) 史 伟 慈 ( H. B. Swete),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页109。
18(八13)「天使」与「鹰」的希腊原文字形相似(angelos及aetos),因此会在抄写上产生错误。「鹰」是正确的。
19(九16、17)大多数的抄本作「一万万」(即一亿)。
20(九18、19)史咸顿(H. Smith), The Revelation: An Expository Outline,页57。
21(九20、21)希腊文是pharmakon,即「药物、药水、毒品」(比较英文字pharmacy)。
22(一一6) 麦汉祺(McConkey), The Book of Revelation,页68、69。
23(一一15)「国」在新美国标准本为复数,NU及M版本作「国(单数)……已成了」。
24(一三3)司可福研用本圣经,页1342。
25( 一 四4、5 )潘 德 科(J. D.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页300。
26(一五3、4)有些文本作「众圣徒」,但支持不足。NU及M版本作「万国」。
27( 一 五3、4)裴 雅 森(A. T. Pierson), Knowing the Scriptures,页248。
28(一六16)「哈米吉多顿」源于希伯来文「哈」(山)米吉多。大多数版本只作「米吉多」。
29(一九8)1611年版本作「圣徒的义」。传道者常把这义解释为归于圣徒的「基督的义」。虽然这是正确的道理,但希腊文dikaiomata一字说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字是复数的(并不是抽象的单数字dikaiosune)。再者,这字的字尾显示「被动语态」,这里表示一些完成了的事(在这里就是指「义行」)。这段经文的主题并不是救恩。
30( 一 九 10 ) 雷历( C. C. Ryrie), The Ryrie Study Bible, NJKV,页1953。
31(二二3~5)裴雅森(Pierson), The Ministry of Keswick, First Series,页144。
32(二二18、19)新美国标准本作「生命册」不作「生命树」,但这译法没有希腊文抄本的支持。伊拉斯姆的希腊文启示录并没有最后的六节经文,因此他要从拉丁文的武加大(Latin Vulgate)译本翻译过来。经文的记载是至为不幸的,破坏了文艺的整全性,就是根据神的计划,人在创世记第三章开始不得接近生命树,而在整本圣经最后的部分,他的圣徒可以再次到生命树那里去。
名目词汇索引
二划
卜威廉Booth, William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三划
大主教亚历山大Archbishop Alexander
土西拉Drusilla
马太亨利Henry, M
马丁路德Luther, M
马加比Maccabeus, J
马加洛斯 Machaerus
马吉安Marcion
马查理Marsh, C H
马尔舒Marsh, F E
马德逊Matheson, G
卫斯理约翰Wesley, J
卫素珊Wesley, S
四划
反马吉安主义序论Anti-Marcionite Prologue
巴列特Barrett, G S
巴西理得派Basilides
巴斯德Baxter, J S
贝格Bigg, C
孔尼白Conybeare
戈登的髑髅地Gorden Calvary
文托尔Mantle J G
巴吉特Paget, C
比勒Pella
比勒俄Piraeus
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
韦利可斯基Velikosky,
韦格蓝Wigram F T
韦连士Williams, A L
韦纪蒂Wilkinson, Kate B
韦亚瑟Way, A
韦达恒Weatherhead, Leslie
韦禾达Wright, W C
韦慕夫Weymouth
尹信Vincent, M
巴伦Baron, D
瓦伦提尼安派Valantinus
瓦格纳Wagner
五划
白顿Barton, B
白斯Bates
白伟思Bewes, R
白各克Blaiklock, E M
白列新Bliss, PP
白洛克Brookes,J H
白德Pitt, F W
白礼杰Blaikie, W G
布斯伟Boswell, J
布雷德福Bradford, G
布朗宁夫人Browning, Mrs E B
布鲁斯Bruce, A B
布特曼Bultman
本纳尼Bennett, L A
本仁约翰Bunyan, J
加尔文Calvin, J
加斯图Castor
加汉Gahan, C
卡泰灵Casterline, H A
卡亭Cutting, G
邓尼Denny, J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以彼流Epirus
以土买人Idumean
以撒华特Watts, I
艾理国主教Bishop Ellicott
艾理奥Elliot, J
艾朗赛Ironside, H A
艾蒂夫人Mrs. Eddy
甘格来Kennedy, G
甘纳第Kennedy, H A A
兰格Lange, J P
尼禄Nero
卢斯金Ruskin, J
卢德福Rutherford, S
史杰拿Schiller
史葛Scott, W
史约瑟Scriven, J
史廓治Scroggie, W G
史大卫Smith, D
史咸顿Smith, H
史密夫Smith, W M
史图加Stalker, J
史丹利Stanley, C
史坦顿Stanton
史道克Stock, E
史乐民Strauss, L
史特朗Strong, A H
史达德Studd, C T
史伟慈Swete, H B
圣伯纳德St. Bernand
司布真Spurgeon, C H
司可福Scofield, C I
司徒雅各Stewart, J S
司徒德Stott, J W R
司徒达Stuart, C E
他提安Tatian
台伯河Tiber
田得理Tindley, C A
六划
有争执经antilegomena
安东尼亚Antonia
安德逊爵士Anderson, Sir R
安汝慈Paxson, R
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 of Antioch
安格Unger, M F
安伯里Berry, D A
亚歌Akks
亚奎那Aquinas, T
亚基老Archelaus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他那修Athanasius
亚兹素Azizus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西赛罗Cicero
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
达秘Darby, J N
丢尼修Dionysius
多米田Domitian
多利米Ptolemy
伊迪岳Eadie, J
伊米撒Emesa
伊比德图Epictetus
伊比文尼迪Epimenides
伊比芬尼Epiphanes, Antiochus
伊拉斯姆Erasmus
伊格那修Ignatius
伊利诺Illinois
优西比乌Eusebius
纪邦Gibbon, E
纪霍德Gifford, E H
任杰Inge, Dean
庄嬲Johnson, S L
约瑟夫Josephus
约翰纽顿Newton, J
朱伟慈Jowett, J H
刚也Konya
自由派Liberal
自由派罗马天主教Liberal Roman Catholicism
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s
迈耳Meyer, F B
迈耶斯Myers, F W H
全国基督教协进会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朴定乔Pettingill, W
孙德生Sanders, J O
华富得Walvoord, J F
华菲德Warfield, B B
华德伟Watson, D
华特逊Watson J B
伍斯敦Wolston, W T P
伍夏庭Wood, G R H
伍德荣Woodring, H C
毕加灵Pickering, H
七划
克蓝麦Archbishop Crammer
克劳狄Claudius
克荪安Cousin, A R
克罗斯比Crosby, F
伯克尔Barker, H P
伯恩斯Barnes, A
伯纳德(克勒福)Bernard of Chairvaux
伯大巴喇Bethabora
伯芬Bevan, F
伯格史达Bickersteth E H
伯基特Burkitt
邦纳Bonar, H
邦兹Bounds, E M
狄克逊Dixon, F W
狄奥多勒Theodoret
杜达Dodd, C H
杜宁Downie, H K
杜林孟Drummond, H
杜普莱迪Toplady, A M
佛鲁得Froude, J A
希律安提巴Herod Antipas
希列拉比Hielel, Rabbi
希坡律陀Hippolytus
何义博Hiebert, D E
何治Hodge, C
何格Hogg, C F
何勒Hole, F B
何斯坦Holsten
何力生Homrighansen
犹利安Julian
利斯布Lesbos
李罗伯Lee, R G
李尼Lilley
李德尔Little, R
李斯Rees, P
李南Renan, E
麦卡尼MaCartney, C E
麦柯理MaCaulay, J C
麦乔治MacDonald, G
麦敬道Mackintosh, C H
麦卡伦Maclaren, A
麦彻恩McCheyne, R M
麦根连McClain, A J
麦汉祺McConkey, J H
麦库McCue
麦艾特McCully, E
麦库里McCully, T E
麦查理Meigs, C D
麦蓝伯Midlane, A
麦森姆Midley, S
麦勒Miller, J G
纽曼Newman, F W
更正教Protestantism
苏理曼Salmon, G
苏艾雷Sauer, E
汤健斯Tomkins, W N
汤恩比Toynbee, A
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八划
欧尔福Alford, H
欧德曼Erdman, C R
屈梭多模Chrysostom, J
居普良Cyprian
底音Dium
非尼伦Fenelon
范伯Faber, F W
范兰德Fernald, J C
范兰姆Frame, J E
该撒利亚的傅米里安Fumilian of Caesarea
肯特Hunter, J
凯弗高Havergal, F R
凯菜Kelly, T
凯理Kelly, W
凯勋Kevan, E F
祁泰灵Kettering, C
祁赖斯Kleist
金尔King, G
林克安Lincoln, W
现代主义Modernism
帕皮亚Papias
彼特玛莉Peters, M B
彼特拉Petra
波勒士Pollux
坡旅甲Polycarp
庞培大帝Pompeii
拉格兰德Ragland, T G
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罗伦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罗伯逊Robertson, A T
罗杰斯Rogers, E W
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
罗斯Rouss
罗云柯拉Rowan, Ora
舍吉拿Shekinah
卓岳尔Traill
邬斯特Wuest, K
杨庭道Young, D T
九划
拜伦Byron
查达域Chadwick, S
查普利Chappel, C G
杰佛夫约翰Griffith John
柯芬妮Clephane, F C
柯靳格Okenga
柯威廉Orr, W W
费利Ferre, N
费德雷Findlay
费安妮Flint, A J
费保罗Flint, V P
费廉思Philips, J B
贺尔Hall
重言法Hendiady
侯丽莎Hewitt, E E
侯生Howson
科勒菜治Coleridge
科林斯地峡运动会Isthmian Games
耶鲁的波顿Borden of Yale
耶路撒冷的欧利罗Cyril of Jerusalem
耶和华见证人会Jehovah’s Witness
耶柔米Jerome
钟士林Jones, C
钟思理Jones, E S
钟斯Jones, J C
新正统派Neo-Orthodox
俄利根Origen
俄朗迪河Orontes, River
柏勒Bellett, J G
柏尔Pare
柏尔克Parker, J
洛浜孙Robinson, J A T
洛杰斯Rodgers, W H
宣信Simpson, A B
施米尔马格Schleiermacher
施蕴度Swindoll, C
威伯福士Wilberforce, W
威廉斯Williams, G
十划
晏布斯Ambrose
晏斯唐运动Armstrongism
晏诺慈Arnot, C W
班豪斯Barnhouse, D G
班格尔Bengel, J A
贾艾梅Carmichael, A
哥林多的丢尼修Dionysius of Corinth
高劳Clow, W M
高斯Coates, C A
高亚伦Cole, A
高德Godet, F L
高伯恩Green, B
高连Green, M
格士图河Cestrus, River
格兰菲德Cranfield, C E B
格连特Grant, F W
格林Green, S
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
顾艾格Cragg, H W
顾思伟Criswell, W A
顾斯比Goodspeed
顾域Govett, R
顾拔Grubb, N
顾楝乐Guthrie, D
海法Haifa
海格斯培Hegesippus
夏励加Harnack
夏维Harve
夏仁达Harris, R
夏理信Harrison, N B
夏云斯Havner, V
荷马Homer
晓顿Houghton
爱任纽Irenaeus
殉道士犹斯丁Martyr Justin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诺克斯Knox, J
凌耳Lang, G H
宾克Pink, A W
特尔斯脱根Tersteegen, G
特土良Tertullian
特基林Trogyllium
神的广播教会Radio Church of God
神智会Theosophy
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
莫罗Mauro, P
莫法特Moffatt
莫尔赫Moorehead, W G
莫拉维亚Moravian
莫礼士Morris, L
莫礼信Morrison, G H
十一划
章伯斯Chambers, O
基督教普爱会Christadelphianism
基督教神学派Christian Savence
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 Science
基督教合一学会United School of Christianity
康达Conder, J
盖伯励Gabriel, C H
盖伯林Gaebelein, A C
郭楝Gordon, A J
郭德理Guthrie, J
赦伯特Herbertg, G
梅斯Mace, A
梅亚Mayor, J B
梅勒Miller, J R
密尔Mill, J S
培克Peake, A S
雪莱Shelley
陶恕Tozer, A W
崔仁治夫人Trench, Mrs J A
崔仁翟Trench, R C
唯灵论Spiritism
十二划
雅典拿哥拉Athenagoras, the Athenian
博艾斯Boice, J M
博雷亨Boreham, F W
博施Bosch
博义斯Boys, John
喀特欧Garver, G W
葛斯祺Guest, E
韩理哲Heinrici
韩达信Henderson, G
曾连斯Jennings, F C
喇提美尔Latimer
彭比利Papini
彭达生Patterson, F G
普林尼Pliny
普林姆Plummer, A
普尔Poole
萨洛尼卡Saloniki
舒密德Schmidt
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提奥非勒Theophylact
联合基督教会United Church of Christ
普救论Universalism
十三划
奥莱山特Alexander
奥卡印第安人Auca Indians
奥杜邦Audubon
奥古斯丁Augustine
奥林匹斯的麦托丢Methodius of Olympus
奥哈拉O’Hara, G
奥尔信Olson, T
奥斯华.史密斯Smith, O
鲍尔朗Brown
詹姆逊Jameison
蓝迪斯Landis, G M
蓝斯基Lenski, R C H
蓝赛爵士Ramsey, W Sir
雷西Lacey, H
雷德福Lightfoot, J B
雷思比Rainsburry, A W
雷思福Rainsford, M
雷德Reid, R J
雷特欧Ridout, S
雷历Ryrie, C C
路西弗Lucifer
路克Luck, G C
赖恩融Lyall, L T
赖尔Ryle, J C
温岳达Van Oosterzee, J J
温恩奥Van Ryn, A
温尼Vine, W E
蒲爱娜Pohle, E E
蒲乐克Pollock, A J
十四划
翟斯田逊Christenson, L
赫勒海Hellespont
赫马士Hermas
赫思Huss, J
赫胥黎Huxley, T
裴艾玛Piechynska, E
裴雅森Pierson, A T
谭普尔Temple
谭姆士Thomas, W H G
十五划
德鲁雷Drury, T W
慕迪Moody, D L
慕尔Moule, H C G
摩尔Moore, C G
摩根Morgan, G C
摩门教Mormonism
潘代诺Pantaenus
潘德科Pentecost, J D
十六划
霍石Fausset
霍雷登Ford, L
霍士德Foster, H
穆勒Muller, G
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 C
穆里Murry, M
薛弗尔Chafer, L S
薛恩Zahn, T
十八划
戴理Dale, R W
戴伟舒Davis, J M
戴森姆Davis, S
戴伟森Davison, F
戴雅各Deck, J G
戴克里提皇Emperor Diocletian
戴德生Taylor, J H
魏斯科Westcott, B F
魏思桐Weston, H G
魏承格Wiesinger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