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11-13章注释

二.用旧约的例子劝勉信徒要有信心(一一)

一一1 本章的主题,谈到因信心而产生的眼光和忍耐。经文介绍了旧约圣经里一些男女人物,他们有正确的属灵眼光,因为不肯摒弃他们的信仰,所以忍受了无比的羞辱和苦难。

本节并非信心的正式定义,而是告诉我们信心所产生的作用。信心使所望之事变得十分真实,就象已经被我们得着了;又提供了坚定的确据,使基督信仰中那些看不见、属灵的福气,成为全然确实的。换句话说,信心使我们在今天便经历将来,并使我们看见那不能看见的。

信心相信神是可信的;确信神所说的都真实,他所应许的必定兑现。

信心必须以神的启示为根据,以神的应许为基础。信心并非冒险瞎闯。信心先要有宇宙间最肯定的确据,并在神的话里找到这确据。信心不受可能与否所限,却想望那不可能的。有人这样说:「可能的尽头,是信心的起点。若事情还有一点儿的可能,就不能彰显神的荣耀。」

信心,强而有力的信心定睛

在应许上,

并单单仰望神;

信心无视各种绝境,

并高呼:「这必定实现。」

~佚名

在过信心生活的历程中,我们会遇上各种困难。神用严峻的处境来考验我们的信心,试验我们的信心是否真实(彼前一7)。然而,诚如穆勒所说:「困难正是信心的食粮。」

一一2 由于旧约先贤是凭信心生活而不是凭眼见,所以他们得到神的称许。本章的馀下部分,记载神给他们作的见证。

一一3 有关创世的事迹,我们只能凭信心来领受。创世时,只有神在场;他告诉我们世界如何造成。我们相信他的话,因此我们知道。麦库说:「神在万有出现之先已存在,他以谕令创造万有。这观念是超越人的理性,是不能论证的。我们只能凭信心接受。」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世人说:「看见才相信。」神则说:「相信就能够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约一一40)使徒约翰这样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的人,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13)在属灵的事情上,信心是先于认知的。

世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神说话,万物便出现。人类发现,万物基本上都是能量;这与神以说话创造世界的说法吻合。神说话时,能量便以声波的形式传送。声波转化成为物质,世界便因而出现了。

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能量是看不见的;同样地,原子、分子、气体,全都非肉眼所能看见,但他们并合起来却成为可见的。

希伯来书十一章3节所提示的创造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其内容从未修订过,也永远不会修订。

一一4 在信心伟人的行列中,并没有亚当与夏娃的分儿。夏娃要衡量神说的还是撒但说的是真话时,她选择相信撒但的话。不过,这并不否定他们最后仍因信而得救,从神取羊皮给他们做衣服可知。

亚伯一定曾得到一些启示,知道只有透过流血,人才可以亲近神。或许他是从父母处得知此事的;神用动物的毛皮给他父母作衣服后(创三21),他们与神的关系才得以恢复。无论如何,亚伯透过献祭的血与神接近来显示了他的信心。该隐所献的祭是蔬果等物品,是不用流血的。亚伯将因信藉恩典得救的真理表达了出来。该隐的行为代表了人类如何妄图透过善行来使自己得拯救。

卡亭指出:「神以亚伯为义,并不是因为亚伯个人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所献的祭是卓越的,并他献这祭时所表现的信心。」对我们也一样:我们不是因个人的品格或善行而得称为义,而是因为基督所献的祭是超卓的,并且我们接受了他。

亚伯为该隐所杀,因为律法憎恨恩典。自以为义的人,对于指出他不能救自己,而必须倚靠神慈爱和怜悯的真理,会感到厌恶不悦。

然而,亚伯的见证却持续下去:他因这信,仍旧说话。纵使一个有信心的人辞世多年,人仍好象能够听见他的声音。

一一5 以诺一生中必定有一个时刻,从神那里得到应许,知道自己毋须经历死亡而能到天上。直至那时候为止,人人都要经历死亡,只是有些人早一点,有些晚一点。历史中从没有人被接去而毋须经历死亡的。然而神却作了这样的应许,以诺也相信了。以诺所作的,是最为明智和合理的;受造者相信他的创造者,有什么比这更合理?

结果这应许应验了!以诺与看不见的神同行了三百年(创五21~24),跟着进入了永恒。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有信心的生命常得神喜悦;他喜爱人相信他。

一一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行善无论多寡,也不能弥补缺乏信心之不足。神已说话和行事,人若拒绝相信他,就是以他为说谎话的。「不信神的,就是将神当作说谎的。」(约壹五10)将神当作说谎的人,又岂能讨神的喜悦呢?

只有信心能让神得到应得的地位,又使人站在适当的位置上。麦敬道说:「信心大大地荣耀神,因为人的信心证明,这人相信神的眼光,过于相信自己。」

信心不单只是相信神存在,也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在神身上并没有任何问题导致人不能相信他,问题只在于人是否愿意相信他。

一一7 挪亚的信心,基于神将用洪水毁灭世界的警告(创六17)。在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洪水为患;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洪水灭世之前,根本就没有下雨这回事(创二5、6)。挪亚相信神,虽然他可能地处可航行的水道十分遥远,他仍做了一只方舟。他肯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然而,挪亚的信心得到赏赐:他全家得救,他的生命和见证定了那世代的罪,他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或许本书信的对象、初期的犹太裔基督徒,常会感到疑惑。如果他们所信的正确,为什么他们只是属于少数的一群呢?于是挪亚从旧约圣经中站出来提醒他们,在他的时代,只有八个人作了正确的选择,世上其它的人都灭亡了!

一一8 当神向亚伯拉罕显现,叫他离开本地时,可能他原只是一个生活在迦勒底的吾珥的偶像敬拜者。基于信心,他遵命离开本地父家;出去的时候,还不知他最终的目的地。无疑他的朋友会嘲笑他愚蠢,但他的态度却是:

我今出发前往未知之地──

就算可以也不愿知道究竟,

因我宁与神共赴黑暗境地,

也不愿独个儿走进光明;

我宁可凭信心与他同行,

也不愿独自凭己见奔跑前程。

~夏凯伦

信心的行动,往往给别人一种鲁莽不谨慎的感觉,但认识神的人却满意于神没有明确解释的引导,不介意不知前面要走什么路。

一一9 神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在确实的意义上,迦南地是属于亚伯拉罕的。然而,他确曾买下来的一块地,只是他葬身的坟墓而已。他不介意居无定所。他只是居住帐棚──表示他是寄居的。在他心目中,迦南地就好象异地一样。

跟他一同过寄居生活的,是他的儿子和孙子。他敬虔的榜样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纵然他们与他同蒙一个应许,知道这地是给他们的。

一一10 为什么亚伯拉罕对于田地产业这么不在意?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他不重视眼前的物质,反而重视那永恒的。在原文中,在城和根基之前都有一个定冠词──即那座城和那个根基。在信心的眼中,只有一座城配受重视,也只有一座城有坚固的根基。

神是这座属天大城的设计者,他也是建造者。这是一座模范城市,没有贫民区,没有受污染的空气或河流,也没有困扰现代大都市的任何问题。

一一11 因着信……撒拉,在差不多九十岁时还奇迹地能够怀孕。历史记载说明,当时她已过了生育的岁数。然而,她知道神曾应许她会得着一个婴孩,她晓得神不会食言。她有牢不可破的信心,知道他定会成就他的应许。

一一12 以撒出生时,亚伯拉罕已差不多九十九岁了。从人看来,他没有什么可能成为父亲的了,但神仍应许他有众多后裔。这事一定要成为事实。

亚伯拉罕透过以撒,成为众多地上的子孙、即希伯来民族的祖先。透过基督,他成为无数属灵后裔、即往后历代真信徒的祖先。大概海边的沙是指地上的子孙,天上的星则代表属天的后裔。

一一13 以色列众族长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他们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见应许的成就。例如,亚伯拉罕并没有见过他众多的子孙,希伯来人从未完全占据神应许给他们的土地。旧约的圣徒并没有目睹弥赛亚的应许应验。然而,他们远眺的眼光却把这些应许带到眼前,近至圣经形容他们是欢喜迎接。

他们知道这世界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乐于成为客旅和寄居的,并拒绝了安顿下来让自己过得舒服的主张。他们的希望,是能够走过尘世路而不受沾染。他们定意要向属天的圣地进发(诗八四5)。

一一14 他们的生命清楚表明,他们要找一个家乡。他们对神有信心,就产生一种要归家的意愿,因此迦南地的种种乐趣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心中总渴望要进到更美之地,是他们可以称为家的。

一一15 作者说他们在寻找家乡的时候,目的是要澄清所指望的并不是他们的出生地。亚伯拉罕若有意返回米所波大米,他是可以这样做的;然而对他来说,那里已不再是家乡了。

一一16 正确的解释是,他们正在寻找在天上的家乡。这颇为异乎寻常,因为神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大多是关于在地上物质的祝福。但他们同时也抱有属天的盼望,这个盼望使他们看世界为异地。

寄居者的心态,特别能得神的喜悦。达秘说:「那些心系天上,以属天产业为自己的分的人,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在那里他们会找到安息、满足、完全的平安。

一一17 作者提起亚伯拉罕所面对最严峻的信心考验。神吩咐他将独生的儿子以撒献在坛上。亚伯拉罕毫不犹豫,便顺命将自己最心爱的献上给神。难道他不察觉自己正落在极大的窘境中吗?神曾应许赐他无数的子孙。以撒是自己独生的儿子。这时候亚伯拉罕已经一百一十七岁,撒拉也一百零八岁了!

一一18 后裔不计其数的应许,必须透过以撒来成就。这正是困难所在:如果亚伯拉罕把以撒杀死,这应许又如何成就呢?这时候以撒大约是十七岁,尚未娶妻。

一一19 亚伯拉罕知道神应许了什么;这是最重要不过的。他认为神若要他把儿子杀了,神定会叫他从死里复活,以应验他的应许。

至当时为止,世上从未有过死人复活的记载,连一次也没有。事实上,复活的观念是亚伯拉罕首创的。他对神的应许充满信心,他推断神必使以撒复活。

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以撒。他已经认定以撒必须被杀。神因此嘉许他。然而,格连特很深刻地指出,主「使亚伯拉罕得免受创心碎,自己却饱尝丧子之痛」。他安排了一只羊来代替以撒,使这独生儿子得以回到父亲的家,抚慰父亲的心。

结束讨论这伟大的信心榜样之前,必须指出两点。第一,神从没有真正打算要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神从没有要求他的子民将人献上为祭。他试验亚伯拉罕的信心,要知道他的信心是真的;他于是撤回命令。

第二,亚伯拉罕相信神要赐他无数后裔的应许,但这信心所受的考验时期超过一百年。当这位一族之长首次得到应许说,神要赐他一个儿子时,他的年纪是七十五岁。他等了二十五年以撒才出生。亚伯拉罕带着以撒登摩利亚山,要在那里把他献给神的时候,以撒的年纪是十七岁。以撒四十岁才结婚,结婚二十年后才生下双生子。亚伯拉罕一百七十五岁逝世。离世的时候,他所有的后裔包括一个儿子(七十五岁),和两个孙儿(十五岁)。然而,他在世的时候,「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罗四20,21)。

一一20 西方人或许不容易明白,以下三节经文所记载的,以撒、雅各和约瑟的信心有什么了不起。例如,以撒能跻身信心伟人的行列,是因为他替雅各、以扫的将来祝福。这事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呢?

在孩子出生之前,主曾告诉利百加说,两个孩子要繁衍出两个民族来,而且大的(以扫)要服侍小的(雅各)。以扫得以撒的欢心,他既是长子,理应从父亲承受产业中最好的分。然而,以撒却两眼昏花,受利百加和雅各欺骗,将最好的祝福给了雅各。诡计揭发后,以撒大为震惊。但他没有忘记神的话,就是大的要服侍小的。虽然他偏爱以扫,却明白他偏心的取向定遭神阻挠。

一一21 雅各一生中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但毕竟他仍被尊为信心英雄。他的品格随着岁月日臻完美,最后在灿烂的荣耀中辞世。他给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祝福时,他是交叉按手祝福的,给兄长的祝福落在弟弟以法莲身上。虽然约瑟有异议,雅各却坚持祝福定要成立,因为这是主所定的。他的眼睛虽然昏花,属灵的眼光却是锐利的。雅各人生落幕时的场面,是他扶着杖头敬拜神。麦敬道以他一贯优美的风格来加以总结:

雅各的晚年,与他过往多事的日子有很大的对比。他的一生几经风暴,到晚年才享平静。日头在日间被云层、水气、雾气所遮罩;但在斜阳日落的时分,照耀出几抹金碧灿烂的光辉,并且要迎迓一个快乐的早晨。这就是雅各晚年的光景。他本是一个攻于心计、讨价还价、狡黠、筹谋、易变、畏缩、自私不信的人。但一切本性的污秽和属地的性情全都除去了。他在信心的祝福、在圣洁中把尊贵的分授予下一代。(注23)

一一22 约瑟在临终的时候,仍有顽强的信心。他相信神的应许,就是他会将以色列的子民从埃及领出来。信心使他预见出埃及的场面。他对这事是这么肯定,催使他吩咐子孙要把他的骸骨一同带走,返回迦南地安葬。林克安说:「因此,虽然身处埃及的繁华壮丽,他的心却不在那里。他与同胞一起,心系将来的荣耀福乐。」(注24)

一一23 本节所说的,不是摩西的信心,而是他的父母的信心。他们看着摩西,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这不单是外表上的俊美。他们所看见的,是个有特殊命途的孩子。摩西蒙神拣选去完成特别的事奉。他们既相信神的旨意必然成就,就有勇气,不怕王命,将孩子藏了三个月。

一一24 摩西因着信,放弃了一些贵胄应有的权利和享乐。他虽然在奢华的埃及王宫长大,人心渴想得到的一切他都可得到,但他却明白「拥有一切并不能带来满足,捐弃才可以带来平安」(文托尔)。

首先,他拒绝了埃及的名誉地位。他是法老女儿的养子,因此必然跻身上流社会,甚至可能成为法老的继承人。然而,他有更优秀的血统──神选民的一员。他不能放弃这尊贵的身分,去屈就于埃及的王室。他长大后便作出了抉择:他不愿为享受地上短暂的名誉地位,而隐藏自己真正的民族身分。结果如何呢?埃及的王陵里,并没有关于他的象形文字记载;然而,他却得以在神永存的圣经中永垂不朽。他没有成为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埃及木乃伊,却成了杰出的属神的人。

一一25 第二,他拒绝了埃及的种种享乐。对他来说,降卑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比短暂满足一己之欲的意义大得多。能够与自己的同胞同受苦害是荣幸,比法老宫中的种种享乐更可取。

一一26 第三,他放弃了埃及的财物。信心使他明白,从永恒的角度来看,埃及宝库内数不尽的财物其实毫无价值。因此他选择了忍受凌辱,跟后来弥赛亚所受的一样。在他来说,对神的忠心与对他子民的爱心,比法老所有的财富更有价值。他明白在他离世之后,这一切财富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一一27 此外,他也无视埃及的君王。因着信心他勇敢地不怕王怒,离开为奴之家。从此他与世上的政治权位分袂。他毫不畏惧法老,因为他十分敬畏神。他专注于:「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提前六15,16)

一一28 最后,他拒绝了埃及的宗教。他立了逾越节和行洒血的礼,断然与埃及的偶像崇拜永远决裂。他不顾埃及宗教的建制传统,公然作出挑战。对他来说,救恩是藉着羔羊的血而得的,不是靠尼罗河的河水。结果,以色列的长子得免于难,埃及的长子却遭灭命者所杀。

一一29 在希伯来逃难者的眼中,红海天险看来会带来灾难。他们前无去路,敌人却在后面穷追不舍。然而,他们服从神的指示,向前迈进,结果海水就在他们面前分开:「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乾地。」(出一四21)埃及人试图尾随,战车的轮子给卡着了,海水流返原位,法老的军队便被吞灭了。因此,对以色列人来说,红海是通往拯救的大道;对埃及人来说,却是引往灭亡的绝路。

一一30 攻取迦南地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就是铜墙铁壁的耶利哥城。诚然要攻取这个固若金汤的城堡,非用强大的兵力不可。然而,信心的方法却是与别不同的。神往往用人眼中看为愚拙的方法,来成就他的旨意。他吩咐百姓围城七日。到第七日,他们仍要围着城走七次。祭司要把号角吹响,百姓要大声呼喊,城墙就会倒塌了。军事专家定会认为这方法是荒谬的。然而,这方法却果然奏效!属灵争战的兵器,与世上的有别,因带着神的能力,故能攻取坚固的营垒(林后一○4)。

一一31 我们不知道妓女喇合在什么时候开始敬拜耶和华,但这事却是确实的。她放弃了迦南地的假宗教,归依犹太人的信仰。探子来到她家里的时候,她的信心面临严峻的考验。她要忠于国家和同胞,还是忠于耶和华呢?她决定站在耶和华的一边,纵使这样做相等于背叛自己的国家。她既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她和家里的人便得免于难,那些不顺从的邻居却都灭亡了。

一一32 在这里,作者问了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我又何必再说呢?他已经将旧约中有信心有忍耐的人物列出来,已经有足够说服力了。难道他还须列举更多例子来阐明他的论点吗?

当然,他手上还有更多例子,只是篇幅可真会太长了。假如一一细说,便会过于冗长,因此他只举出其中部分人物为例,列出一些在信心上受试验并得胜的例子。

首先是基甸,他的军队由三万二千人减至三百人。首先遭遣返的是那些胆怯的,然后是那些过于重视安舒的。基甸最后和一批最坚定的忠心追随者,击溃了米甸人。

然后是巴拉。获邀带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作战时,他要求一定要底波拉与他同往,才答应挥军上阵。虽然他有这懦弱的一面,但神知道他有真正的信靠,所以将他列入信心伟人的行列。

参孙也有明显的软弱。然而,纵是如此,神仍察觉出,他是基于信心的缘故,而能徒手杀死少壮狮子,在亚实基伦消灭三十个非利士人,用驴腮骨打死一千个非利士人,抬走迦萨的城门。最后拉倒了大衮庙时,杀死的非利士人比他生前更多。

虽然耶弗他是私生子,但他拯救了他的同胞脱离亚扪人的手。他的生平证实,信心可以使一个人超越出身和环境上的限制,并为神立下丰功伟绩。

大卫在与哥利亚的战斗中,在他以的高尚品格对待扫罗上,在占领锡安城邑上,以及其它无数事件中,都表现了他的信心。在诗篇里,他的忏悔、赞美、预言,都是他信心的结晶。

撒母耳是以色列的最后一位士师,也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先知。在他身处的时代,祭司的属灵操守沦丧;虽是如此,他却为全国同胞肩担起神人的角色。他是以色列历史中一位十分伟大的领袖。

此外还有众先知,他们是神尊贵的代言人,是良知的体现;他们不惜为诚信真实而牺牲生命;他们宁愿带着正直的良知归天,也不愿有歪良知而偷生人世。

一一33 作者不再列出信心伟人的名字,转而诉说他们的英勇事迹。

他们制伏了敌国。这里我们想起约书亚、众士师(他们其实是军事领袖)、大卫,还有其它人。

他们行了公义。君王如所罗门、亚萨、约沙法、约阿施、希西家和约西亚,虽然他们的统治并不完美,但却是合乎公义的。

他们得了应许。这可以是指神与他们立约,就象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所罗门的例子;也可以指应许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证实神的说话是真的。

他们堵了狮子的囗。但以理是很明显的例子(但六22),但不可遗漏的还有参孙(士一四5,6)和大卫(撒上一七34,35)。

一一34 他们灭了烈火的猛势。窑中的熊熊烈火,只能将捆缚三个希伯来少年的绳索烧断,使他们得释放(但三25),证明这原来是掩藏起来的祝福。

他们脱了刀剑的锋刃。大卫脱离了扫罗奸狡的攻击(撒上一九9,10),以利亚脱离了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耶洗别(王上一九1~3),以利沙脱离了叙利亚王的手(王下六15~19)。

他们将软弱变为刚强。在信心事迹的历史里,有不少软弱的例子。例如以笏是一个左撇子,然而他却刺杀了摩押王(士三12~22)。雅亿虽然是女子,却用帐棚的橛子杀死西西拉(士四21)。基甸在打败米甸人的经过中,使用了一击即破的瓦瓶子(士七20)。参孙只是用一块驴腮骨便击杀了一千个非利士人(士一五15)。他们都证实了一个真理,就是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林前一27)。

他们争战显出勇敢。信心会使人得到超凡的力量,并使他们能克胜各种难以克服的困境。

他们打退外邦的全军。虽然以色列的军队往往配备不足,兵源短缺,但却能取得胜利,使敌人大惑不解,令人感到惊讶。

一一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撒勒法的寡妇(王上一七22)和书念的妇人(王下四34)是其中的例子。

然而,信心有另一面的果效。信心除了带来丰功伟绩外,也有人因此而经历无比的苦难。在神的眼中,两者都同样宝贵。

他们有因为对主保持信心,所以受到残酷的折磨。他们只要背弃耶和华,就可以得着释放;不过,在他们心目中,受死而被接到荣耀里,胜过背叛神而偷生世上。在马加比时代,伊比芬尼将一位母亲和她七个儿子处死,且是要他们在亲眼目睹的情况下逐一杀害。他们拒绝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就是比苟延生命在世上更美的复活。莫礼信说:

这也是信心的果效。有时信心并不使某人得释放,反而使他在有得释放的机会时,勇敢地拒绝了。信心的表现,有时是接受,有时却是拒绝。信心会欣然接受一个得释放的机会,却拒绝另一个机会。人宁愿受折磨也不接受释放,这正是他们有信心的标志和证明。有些时候,最强而有力的信心表现,是断然拒绝接受宽大的处理。(注25)

一一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耶利米为了保持对神的信心,忍受了各种刑罚(耶二○1~6;三七15)。约瑟也一样,宁愿受苦遭监禁,也不肯犯罪(创三九20)。

一一37 他们被石头打死。耶稣提醒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方法,在殿和坛中间把撒迦利亚杀害的(太二三35)。

他们被锯锯死。传统流传说,玛拿西是用这方法来处死以赛亚的。

他们受试探。(注26)这大概是形容信徒面对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妥协、放弃信仰、犯罪,或以任何形式来否认他们的主。

他们被刀杀。先知乌利亚忠心地向约雅敬王宣告神的信息,结果便遭此毒手(耶二六23)。然而,这里所指的是,例如在玛加比时代发生的大屠杀。

他们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莫尔赫说:

只要他们否认神,并附从世人的虚谎,便大可以绫罗绸缎不缺,纵情声色享乐。然而,他们却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到处流浪,自知比绵羊山羊好不了多少;诚然,他们就象绵羊和山羊一样,随时会遭宰杀。(注27)

他们忍受贫穷、掠夺和迫害。

一一38 世界对这些人的待遇,就象他们是不配生存下去似的。然而,圣灵却突然在这里加上一句,指出事实却刚刚相反──世界不配有这些人。

他们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他们失去家园,与家人失散,象野兽般被追杀,被社会摒弃,受冷热之苦,经历困苦艰难,但他们决不否认他们的主。

一一39 神为这些旧约的信心英雄作见证,但他们仍未得着所应许的便离世了。他们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期待已久的弥赛亚降临,也无从享受他工作所带来的祝福。

一一40 因为神给我们预留了更美的事。他作了安排,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就罪来说,他们的良心从未感到完全;而且,他们未能享受在天上有完美荣耀的身体,要等到我们全都被提到天上去与主相遇的时候(帖前四13~18)。旧约圣徒的灵魂,在主面前已得以成全(来一二23),但他们要等到主回来接属他的人时,身体才会复活。那时候,他们就可以享受完全的、复活的荣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情况较旧约的信徒有利。然而,他们所面对的试验是何等艰巨,他们的胜利是何等扣人心弦!可别忘记他们英勇的事迹和坚定的忍耐!他们活在基督降世之前;我们却清楚得知十字架的荣耀。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生命的素质又如何呢?这正是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给我们的有力挑战。

三.劝勉信徒要在基督里有盼望(一二)

一二1 须谨记希伯来书是写给正面对逼迫的信徒的。他们既因基督的缘故放弃犹太教,便因此遭受强烈的反对。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因为神不喜悦,他们才会如此坎坷。他们可能会失望、放弃。最可悲的,是他们可能会回到种种的宗教仪式上去。

他们不应以为他们的苦难是前所未有的。第十一章提到的众多见证人,由于对主忠心,结果陷于重大的苦难中,而他们也忍受了。虽然他们的条件并不象我们有利,但仍百折不挠地忍耐下去。我们这些已享受更美信仰的人,岂不更应坚忍下去么?

他们就象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这并不是说,他们象观众一样察看世上发生的事。他们却是以信心和忍耐的生命向我们作见证,并给我们留下了极高标准的榜样。

本节经文常引发以下的疑问:「在天上的圣徒能察看我们在地上的生活,或知道地上发生什么事吗?」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有罪人得救时,他们是知道的:「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一五7)

基督徒的一生是一场赛跑,需要纪律与忍耐。我们必须除去一切妨碍我们的东西。重担本身未必是有害的,但却会阻碍我们长进;这些重担可以是拥有的财物、家庭关系、舒适安逸、耽于现状等。奥林匹克运动会没有规定在比赛时不准携带食物和饮品,不过赛跑者若携带了这些东西,他就必定不能取胜了。

我们也应当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这可以指任何一种罪,但最明显的,是不信的罪。我们必须完全相信神的应许,并绝对相信信心的生命必定得胜。

我们决不可以为这场赛跑只是轻而易举的短途赛,不应以为基督徒人生中,一切都是美好乐观的。我们必须作好准备,坚忍地悉力以赴,跨过种种的试验和引诱。

一二2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我们必须专心一致,定睛在赛跑的先驱者耶稣身上。布鲁斯说:

有一位明显地是与众不同的……他是第一个完完全全体现凭信心而活的人……,他毫无惧色地忍受了十字架无比的苦楚,无视所带来的耻辱;凭着信心,清晰地看见将来的喜乐和荣耀,把当时所受的痛苦和羞辱置诸脑后。(注28)

他是我们信心的创始者和先驱者,因为他是我们唯一完美的榜样,让我们知道信心的生命是怎样的。

他是我们信心的成终者。他不但开步跑,还胜利地完成赛事。他的赛道由天堂起至伯利恒,然后引往客西马尼和各各他山,最后从坟墓中出来,返回天上去。他并没有半点动摇或反悔。他把目光集中在将来的荣耀,到了时候,所有得赎的人都要聚集在他身边,与他永远在一起。这个期望使他能无视羞辱,忍受苦难与死亡;现在,他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一二3 作者笔锋一转,从赛跑转为谈论与罪的对抗。我们勇敢的首领,就是主耶稣,从没有人跟他一样,忍受罪人这样顶撞。每当我们快要疲倦灰心时,便应回想他所经历的一切。相比之下,我们所经历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二4 我们参与了一场无休止的与罪恶的相争。然而,我们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即尚未至死。他却已到了这地步!

一二5 这里开始阐述基督徒对受苦的观念。为什么信徒会遇上逼迫、考验、试炼、疾病、疼痛、忧伤、患难呢?是不是因为神发怒不悦而引致的呢?又或者只是意外呢?我们应如何反应呢?

以下几节经文指出,这一切事情都是神教化他儿女的步骤。虽然这一切并非来自神,但都经他批准,且由他支配,最终能荣耀他,使我们得益,并使其它人得祝福。

基督徒遭遇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患难看来是坏事,却是令人蒙福的途径;连失望也是他命定要我们经历的。神利用人生中的种种逆境,来模造我们,使我们有基督的样式。

作者鼓励希伯来的信徒回想箴言三章11至12节,神在书中称呼他们为儿子。他在这两节经文中提醒他们,不可轻看他的管教,或在受他责备时便灰心。如果他们反抗或放弃,便会失去这些管教要为他们带来的益处,没有学晓他的功课。

一二6 我们读到「责备」或「管教」时,多半会想起鞭打责罚。可是,这里所指的,却是训练或教养孩童;包括指导、管教、纠正、警告。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培养出基督徒的美德和除去恶行。在这段经文中,管教并不是因做错事要受惩罚,而是神透过患难而给予的训练。

箴言清楚说明,神给予管教,正好证明他的慈爱;没有儿子可以逃避他的管教。

一二7 如果我们顺服神的管教,就是让他透过执行纪律来模造我们,使我们有他的样式。如果我们打算回避他的管教,结果他可能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训练我们,给予更多的教导,即运用更难的方法。在神的学校里,有不同的级别,而我们只有在学了功课后才可以晋级。

因此,当试验来到时,我们应明白神是给我们儿子般的看待。在任何正常的父子关系中,父亲一定会锻练他的儿子,因为父亲爱儿子,希望他得到最好的。神既是这样爱我们,定不会让我们随便发展。

一二8 在属灵的事情上,没有经验过神管教的人,都是私子,不是真正的儿子。园丁不会修剪杂草,却会修剪葡萄树。在自然界如此,在属灵的事情上也没有例外。

一二9 我们多半人都经历过生身的父的管教。我们不会以为他们因为憎恨我们才管教我们。我们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因此我们敬重作父亲的。

故此,我们岂不更当敬重万灵的父给我们的锻练!神是一切属灵或有灵的存有物的父(或源头)。人是一个住在肉身内的灵。当我们臣服于神之下,我们就能够真正地享受生命。

一二10 生身父母的管教并不完全。他们的管教只是暂时的,只在我们孩提和青少年时期管教我们。倘若他们的管教当时并不见效的话,日后也就不能作些什么了。而且,他们是随己意管教我们,凭一己来衡量对与错;而有时他们可能是不对的。

然而,神的管教却永远是完全的。他的爱无限,他的智慧无误。他的管教从来都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永远都是为我们着想的。他的目的是要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没有人可以在神的学校以外训练出敬虔来。朱伟慈解释说:

神施行管教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而是要造就。他管教我们,好叫我们能「在他的圣洁上有分」。「使我们在……上有分」一句是有指向的,是指着纯净荣美的生命。他所燃点的火,并不是毫无保留,吞噬一切,连宝贵的东西也毁掉的烈火。那是炼净的火,炼金者安坐一旁,沈着地、满有耐性地、温柔地从疏忽大意中提炼出圣洁,从软弱中提炼出坚定来。神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要造就,只是有时候在施恩时,会用上令人不那么快意的方法。他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能结出圣灵的果子。他既爱我们,就不断为我们寻求美好的事物。(注29)

一二11 凡管教在施行时都是痛苦的;但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故此,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见证,就象韦达恒以下的见证:

象所有人一样,我们都希望经历光明顺畅,享受健康、快乐和成功。然而,我落在恐惧与失败中时,对神、生命和自己的认识,远较我在平坦康庄中所认识的为多。原来,在幽暗中隐含着宝贝。感谢神,幽暗总会消散。但在幽暗中所学习领会的,却能持之恒久。方尼伦主教说:「你以为会将神和你分开的艰难经历,只要你谦卑地忍受承担,便能发现原来那是使你与神合一的媒介。那使我们透不过气。自尊受损的事,比起那使我们兴奋鼓舞的事,对我们有更大裨益。」(注30)

还有司布真的见证:

我在安舒自在的日子,并在快乐的时候所经历的恩典,其数恐怕只微不足道。然而,我在忧伤、痛苦和悲叹中所得的一切益处,却不胜枚举。我所有的一切祝福,那一样不是从腹背受敌、水深火热的情况中经练得来的呢?患难,是我家最宝贵的设备。(注31)

一二12 信徒不应在人生的逆境中屈服下来。他们在信心上跌倒,会对其它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应把下垂的手振作起来,以服侍永活的基督;也应把发酸的腿挺起来,好作恒切祷告。

一二13 我们也应把蹒跚的脚,引往学习作基督门徒的直路上去。威廉斯说:

绝对跟随主的人,为软弱的弟兄开辟了信心的坦途;但那些没有绝对跟随的人,却令他人的道路变得崎岖,并使人变成属灵的跛子。(注32)

凌耳作了很好的描述:

一个长途跋涉、饱尝风霜的远行人,气虚力竭,没精打采地呆站着。他两肩下沈,双臂下垂,一双腿发软擅抖;他快要放弃,倒在地上了。天路客也会到此地步,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图象。

但在此时,有一个满有信心的人近前来,带着友善的微笑和坚定的语调说:「振作起来,挺直腰板,稳住四肢,鼓起勇气。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要前功尽废。路途的终点,是荣美的家乡。远眺之处,正是通往这家乡的直路;努力迈进吧;求那位伟大的医生,医治你的软弱……你的先驱者曾走过这条窄路,现已在天上的宫殿中;你的前辈已通过了;还有其它的同路人;你并不孤单;所以坚持下去就是了!你也会到达目的地,并赢得奖赏的。」

懂得用这话扶助疲乏人的人是有福的(赛五○4)。接受劝勉的人是有福的(来一三22)。信心纯一不杂,坚定不移,在受神严厉管教时不会被绊倒的人,他是更有福的。(注33)

一二14 基督徒每时刻都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当逼迫之风极盛,有人叛离信仰,志气消沈时,这劝勉益形重要。因为在这些时候,信徒很容易因沮丧与恐惧,而向最接近和最亲密的人发泄情绪。

我们应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这里所指的圣洁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应想起新约圣经提到信徒的圣洁,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信徒在信主时,在身分上就成为圣洁的;他从这个世界分别出来归神(林前一2;六11)。由于与基督的联合,他便永远成圣。马丁路德说:「我的圣洁存在天上」,正是这个意思。每当提到我们在神面前的身分时,基督就成了我们的圣洁。

此外,就是实质上的成圣(帖前四3;五23)。这是我们应该每天致力达到的。我们应与任何形式的邪恶分开。这种圣洁应是渐进的,即是说,我们应不断成长,愈来愈象主耶稣。

最后,就是完全的成圣。信徒往天家去的时候便得着完全的成圣。那时候,他可以永远摆脱罪恶。他的旧人会被除去,他的现状与身分得着完全的吻合。

那么,我们应追求那一种圣洁呢?明显地,我们应追求实质上的成圣。我们毋须追求身分上的成圣,因为我们重生时,已自动成圣了。我们也不会追求完全的成圣,因为我们见主面时自会到达这地步。然而,要达到实质上的或渐进的成圣,我们必须顺服且合作。信徒要不断追求这方面的圣洁,就证明我们此生并不能完全达到在实际上完全成圣的地步。(有关对成圣各个不同方面更详细的描写,请参考二章11节的注释。)

邬斯特说:

这劝勉是给那些脱离了圣殿敬拜礼仪,经历重生的犹太人的;他们持守圣徒的生活,坚执着新信仰,使那些同样脱离了圣殿敬拜礼仪、接触到新约的真理。但尚未重生得救的犹太人,得鼓励相信接受弥赛亚作他们的大祭司,而不会重返利未制度下那些没有意义的礼仪条文去。作者警告这些真正经历重生的犹太人,指出软弱的基督徒生命,会驱使未重生得救的犹太人远离真道。(注34)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没有实质上的成圣,我们就真的不能见主吗?是的,在某程度上确是如此;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是凭着过圣洁的生活,来换取得见神的权利。这经节的意思,是内里的新生命,必须有实质上的圣洁为佐证。信徒若不是愈来愈圣洁的话,他就是未得救的了。当圣灵进入一个人的生命,这个人就会过着分别为圣的生活,显出有圣灵的内住。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接受了基督的人,内里就有生命泉水在涌流。

一二15 跟着的两节经文似乎提醒我们要避免四样明显的罪。不过,从上文下理看来,这是针对离道反教的警告,所说的四样罪都与此有关。

首先,离道反教就是失了神的恩。这人的外表言谈都象个基督徒,他也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他从来没有重生得救。他虽然已十分接近救主,却从来没有接受他;他与救主的距离既是这样的接近,却又是这样的遥远。

离道反教是因有毒根生出来。这人与主的关系破裂了,并否定基督的信仰。他的叛离会传染开去。其它人因他的怨懑、疑惑、否定而受沾染。

一二16 离道反教与放纵私欲有密切关系。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也会在道德上犯严重的罪。他拒绝认罪,反而归咎主,并因此而叛离。彼得后书二章10,14,18节和犹大书8,16,18节将离道反教和性罪行相提并论。

最后,离道反教就是漠视信仰,以扫是一例。他不珍惜长子名分,情愿用这名分来交换一时的囗腹之欲。

一二17 后来以扫后悔失去了长子双分的产业,但却已经后悔莫及了。他的父亲不能反悔所作的祝福。

离道反教者的情况也一样。他毫不重视属灵的价值。他为了逃避辱骂、苦难或殉道,不惜否定基督。这样的人,是不能使他重新悔改的。他可能会后悔,却不会敬虔地悔改。

一二18 那些打算重新守律法的人,应回想神颁布律法时的情境何等可怕,并应从中吸取属灵教训。颁布律法的地点是确实的、可触摸的西乃山;当时整座山有火焰,并被幽暗笼罩着,所有的东西都模糊不清,朦胧昏暗,而且周围还刮着暴风。

一二19 除了这些大自然的混乱景象外,还有可怕的超自然现象。那里有角声,并有说话的声音,使人感到不寒而栗,听到的人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了。

一二20 神下了谕旨:「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注35)这谕旨使百姓完全丧失了勇气。他们明白,如果连无知无意的走兽也要被处死,那么,对于明白这个警告的人来说,更是必死无疑了。

一二21 整个场面极其可怕,令人生畏,连摩西也感到恐惧战兢。这一切把律法的性质和作用清楚地表明出来,又把神公义的要求和对罪的忿怒启示出来。律法的功用,不是要使人认识救恩,而是要使人认识罪。律法说明,由于罪的缘故,人神之间有一度鸿沟。律法的任务是定罪,带来幽暗沮丧。

一二22 信徒却不是来到令人生畏的西乃山,而是来就近恩典:

焚烧着的山与神秘的帷帐

既已消失,

我们心中的惧怕与罪疚也挥去;

现在天良有平安永不减退,

全赖坐在高天宝座上的羔羊。

~戴雅各

如今,每一个用神的宝血买赎回来的儿女都可以说:

对律法与神的可畏,

不再存在我里面;

我救主的顺服和血,

遮盖了我一切的罪愆。

~杜普莱迪

「原则上我们已达到的地步,与将来要完全实现并存到永远的情况没有分别。将来在今天已得到实现,我们今天已拥有明天。我们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选录)。

我们不是来到地上可摸的山。我们享有的权利,是能进入在天上的圣所里去。我们凭着信心,透过认罪、赞美、祷告,来到神跟前。我们可以随时进入至圣所,而不只是一年一次,并且知道我们常蒙悦纳。神不再说:「你要站在远处。」他说:「可以放胆近前来。」

律法有的是西乃山,信心有的却是锡安山。这属天的山象征恩典的所有祝福──藉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工作归给我们的一切祝福。

律法有在地上的耶路撒冷,但信心却有在天上的京城。永生神的城邑是在天上的,是有根有基的城,神是这城的设计者兼建造者。

我们进到神面前时,就是来到庄严的大会中。首先,那里有千万的天使。他们虽然没有犯罪,却不能与我们一起歌颂,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救恩所带来的喜乐」。

一二23 然后我们来参加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他们是教会的一分子,是基督的身体和新妇;他们都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离世的信徒,现正享受主的同在。有一天,他们的身体要从坟墓里复活,得着荣耀的模样,并与自己的灵合一。这正是他们所期待的一天。

我们凭信心看见审判众人的神。他不再藏在幽暗后;在信心的眼中,他的荣耀是超越的。

旧约的圣徒也在那里,因为那里有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他们因信得称为义,并且纯全无瑕,因为基督所成就的功,也归到他们的帐上。他们都在等候那一天,坟墓要交出自古以来受其管辖的人,那时他们都要得着荣耀的身体。

一二24 新约的中保耶稣也在那里。耶稣这位新约的中保,与旧约的中保摩西有所不同。摩西作为中间人,只是从神那里接受律法,然后颁布给以色列民。他是中间人,是百姓的代表,他向神献祭使约生效。

基督是新约的中保,意义深远得多。主耶稣必须先受死,神才可以按公义制定这新约。他用自己的血使这约得以成立,并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提前二6)。

他舍己命使属他的人得以承受新约的各样福气。他以自己的永生,保证属他的人必得享这些福气。他现今在神的右边工作,确保属他的人可以在仇视他们的世界里,得享这些福气。这一切都是他作为中保的工作。

主耶稣身负各各他的伤痕,现今被提升到神的右边,为王为救主了。

我们常仰望在高天之上,

为自己子民被杀的羔羊;

他的一切荣耀圣徒快将分尝,

要为主一同统治万疆。

~戴雅各

最后,那里有中保耶稣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基督升天后,把他在十字架流血所成就的一切呈献给神。这里不是说他确实将血带到天上去,而是指这血所成就的功绩已在圣所中得到承认。戴雅各再一次用诗句来表达真理:

他的宝血洒在那里,

在宝座上又在四周,

他的伤痕在天上宣告,

救恩工作已经成就。

圣经将他的宝血,与亚伯的血作比较。不管我们将后者理解为亚伯所献祭牲的血,还是亚伯遭该隐杀害时所流的血,基督的血都比亚伯所说的更美。亚伯之祭牲的血说:「暂时蒙遮盖」;基督的血则说:「永远得赦免」。亚伯自己的血高呼:「伸冤报仇」;基督的血宣称:「怜悯、饶恕、和好」。

一二25 第十二章结尾的几节经文,将神在西乃山的启示,与他在基督里并藉着基督所揭开的启示作一个比较。基督信仰有无与伦比的福气和荣耀,不容掉以轻心。神还在说话,向世人发出邀请,情真义切;弃绝他的,都要灭亡。

任何人不听从神透过律法说的话,都会受到应得的惩罚。人蒙受的益处愈大,责任也就愈大。神在基督里将最完善圆满的启示表明出来。神现今透过福音从天上说话,弃绝他的话的人比触犯律法的人,承担更大的责任,要逃罪是不可能的事。

一二26 在西乃山,神发声使地震动。但将来当他说话时,他的声音更要使天震动。先知哈该实际上已预言这事:「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该二6)

这一次震动的发生时间,是由圣徒被提直至基督的国结束。在基督降临作王之前,天地间的自然界要发生大灾祸。星宿会被挪移离开轨道,引发滔天巨变。然后,在基督千禧年国度结束之时,大地、星际宇宙及大气宇宙,都要在高温中销毁(彼后三10~12)。

一二27 神说「再一次」的时候,他预定这天地最终会完全被挪去。人以为眼可见、手可摸和可把弄的才是真实的,看不见的都不真实;但事情的发生把这样的神话打破。当神完成这筛选、震动的步骤后,只有那些真实的才可以常存。

一二28 将焦点放在可见的、实质的犹太教仪式的人,他们正在拿着一些会被震破的东西。真信徒却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单这一事已足以令我们对神产生热切的崇敬景仰。我们应该用虔诚、敬畏的心,不断地赞美他。

一二29 对于一切弃绝神的话的人,神乃是烈火。甚至是属他的人,他的圣洁和公义既是那样的高超,他们就应该对他存最崇高的敬意和尊崇。

四.鼓励信徒培养基督徒的德行(一三1~17)

一三1 这是希伯来书中谈到实践的部分,作者鼓励信徒培养六样的德行。首先是弟兄相爱的心。所有真正的信徒,彼此之间应有主内一家的关系,并且要在言语和行为上体现这关系(约壹三18)。

一三2 作者鼓励读者殷勤接待客旅。这里可能是指逃避逼迫的信徒,他们难以找到食物和栖身之所;接待他们当然是有危险的。本节也许只是一般的鼓励,劝勉读者接待任何有需要的信徒。

若接待客旅时,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那是足以叫人跃跃欲试的!这当然是指亚伯拉罕的经历,他曾接待三个人,原来他们是神的使者(创一八1~15)。(注36)纵使我们从来没有在家里接待过真正的天使,但我们或会接待一些人,他们的来到就是一个祝福,他们对我们一家的影响,也许有永恒的果效。

一三3 第三个鼓励,关于顾念遭监禁的信徒。意思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指那些因着为基督作见证而遭受监禁的人。他们需要食物、御寒衣物、精神食粮和鼓励。其它信徒所面对的试探,可能是避开与被捆绑的人为伍,以免受到牵连。他们应谨记,探访被捆绑的人,就等于探访基督。

信徒应同情那些遭苦害的人;再一次,意思肯定是指那些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读者不可有一种意向,就是回避因同情心而带来的危险。对于我们,应用本节,可包括同情所有受苦的圣徒。我们应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因此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苦害。

一三4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在罪进入世界之前,神已经引进婚姻,这也是他对人类圣洁的心意。禁欲主义者视婚娶为不洁的,部分基督徒则以其为笑柄和嘲讽的对象。这些态度都为圣经所禁止。

已经结婚的人,应忠于他们的誓言,并确保床也不可污秽。虽然现代人在这方面随便放任,然而在婚姻范围以外的性关系始终是罪。奸淫并不是病态,而是罪恶。而且对于这罪,神必要审判。没有任何一样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逍遥法外的。犯罪的人在这生中已经要面对神的审判──身体的病痛、破碎的家庭、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扭曲。再者,犯罪的人除非因基督流血而得赦免,否则神要用永恒的火来惩罚他。

宗教改革时代的主教喇提美尔用宣判性而又勇敢的言词,将以上的真理提醒淫逸的亨利八世。他将一本包装精致的圣经呈献给王。在圣经的封面上印有以下的字句:「神必审判私通和奸淫的人。」

一三5 第六样要培养的德行,就是知足。拥护犹太教的人,他们经常说:「我们有圣所、祭司、献祭,有优美的礼仪。你们有什么?」作者在这里安静地告诉信徒: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这也是笔者所要说的!基督徒所拥有的,与犹太教所给予最好的东西比较,简直是天渊之别──基督徒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他们已经有了基督,更夫复何求呢?

贪爱钱财,会严重地妨碍信徒成长。一块银币已足以盖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盲目,贪爱钱财足以破坏我们与神的关系,阻碍我们的灵命长进。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拥有那作出这应许的一位:「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在希腊文里,如果用上两个或以上的否定句式,就是表达强烈的否定意思。(这与英语的结构相反,在英语里,两个否定句表达正面的意思。)本节的结构带有极强烈的强调语气:句子用了五个否定句式来表示基督不会离弃属他的人!

一三6 诗篇一百一十八篇6节是属基督的人一个信心的认信:「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在基督里,我们有完全的安稳、保护和平安。

一三7 作者指示读者们要想念他们的领袖,就是传神之道给他们、在信仰上的教师。他们为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他们没有返回利未的制度去,而是执着他们所承认的道,坚持到底。他们中间有部分会为基督的缘故殉道。信徒应效法他们的信心,这信心使他们忠于基督和他的道理,并让神管理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蒙召肩负各样不同的事奉,但都一同蒙召过信心的生活。

一三8 本节与上一节的关系并不明显。或许,最简单的理解是看作这些领袖的教训、目标和信仰的总结。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的教训之精要。他们信仰的基础,就是认定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一三9 然后是警告信徒防备从假师傅来律法主义的教训。遵奉犹太教礼仪的人认为,圣洁与否在乎外在的礼仪,例如敬拜的仪式和洁净的食物。实情却是圣洁靠恩而得,并非靠律法。将食物分辨为洁净或不洁的律法,其制定的目的,是要让人在宗教仪式上达到洁净。然而,这与内里的圣洁是两回事。一个人在宗教仪式上洁净了,内心却可能仍充满憎恨和虚伪。只有神的恩典能够激励、策动信徒过圣洁的生活。救主为我们的罪受死,我们若爱他,就能「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二12)。毕竟,纵使饮食的规定繁复无穷,也不能使奉行的人得益处。

一三10 我们不可错失「我们有一祭坛」这句话所显出的胜利。在犹太教徒不断嘲讽下,这是基督徒有力的回答。我们的祭坛就是基督,因此,包括所有在他里面所赐的福气。与利未制度有关的人,不可享受基督信仰里更大的福气。他们必须先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基督为他们唯一的主和救主。

一三11 献祭规定,要宰杀一些牲畜,祭牲的血会由大祭司带入至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则会被带到营外烧了。营外指围绕会幕之外栏以外的地方。

一三12 在营外焚烧的牲畜只是预表;主耶稣才是预表的真象。耶稣就在耶路撒冷城墙以外被钉死。他是在有组织的犹太教阵营之外,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

一三13 对这书信的早期读者来说,本节的应用是: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应有清楚的了断。他们应一次过放弃在圣殿的种种祭祀,而前来领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作为他们完备的献祭。

对我们来说,本节的应用也类似:今天的营,就是教人靠行为、品格、礼仪或条文得救的整个宗教体系。这是现代教会的体系,其中有按人意定立的神职制度,辅助敬拜的物品,以及种种礼仪的装饰。这是腐化的基督教界,就是没有基督的教会。主耶稣既在营外,我们也当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一三14 对于那些在圣殿里供奉的人来说,耶路撒冷是珍如瑰宝的。从地理上来说,这城是他们「营」的中心。基督徒在地上却没有这样的城;他们心所系念的,是在天上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那里满有羔羊的荣耀。

一三15 在新约圣经中,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们是圣洁的祭司,都能进入神的圣所去敬拜(彼前二5);他们也是君尊的祭司,到世人当中作见证(彼前二9)。信徒作祭司所献的祭,最少有三种。第一,将他自己献上为祭(罗一二1)。本节所提到的是第二种:以颂赞为祭,透过主耶稣向神献的。我们一切的赞美和祷告,都是透过他来到神面前的;我们的大祭司,将一切不纯的杂质除去,并加上他自己的纯美。

我们祷告和赞美,

基督就加上纯全的香气;

凭着爱香气上升,

在神面前献呈。

~彼特玛莉

以颂赞为祭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神唯一接受的敬拜,是得赎之人嘴唇所发出的颂赞。

一三16 第三种祭就是奉献我们的财物。我们要用所有的物质资源来行善,并与有需要的人分享。这样的奉献生活是神所喜悦的。这与为自己屯积的做法相反。

蒙神膏立的祭司永不逝去,

在荣耀的主前昼夜侍立追随。

纵使怀疑不信似洪汛四泛,

神隐藏的祭司至终尤存不减。

神炼净的火,

要烧去他们属世的渣滓;

神恩慈的心,

他们热切慕爱。

他们敬拜的香气,

渗神至圣所每一角落;

他们颂恩的新歌,

环回天际穹苍。

~特尔斯脱根

一三17 在第7和8节,作者训示读者应记念他们以往的领袖。在这里,作者则教导读者依从他们现今的领袖。这应该是指地方教会的长老。他们在会众之中,是神的代表。神赐他们权柄,信徒应顺服这权柄。长老作为牧者,为群羊的灵魂时刻儆醒。他们将来要向神交账。交帐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快乐,也会感到忧愁,视乎由他们领导的人灵命长进的程度。他们若是忧忧愁愁地交帐,所受照顾的圣徒就要失去奖赏了。因此,尊重神所定下的权力次序,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

肆.结尾的祝福(一三18~25)

一三18 作者结束这书信时,要求读者为他祷告。从本节的下半部分推想,作者很可能曾经受到抨击。我们大可以猜想抨击他的人就是那些引诱众人以旧约方式敬拜的人。他申辩说,不管人对他有任何指责,他是良心无亏的,他的动机也纯正。

一三19 另一个要为他代祷的原因,就是他希望能快些回到他们那里去。所说的可能是指从牢狱中得释放。我们只能作这样的猜想。

一三20 他作出一段极美丽的祝福──与民数记六章24至26节;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4节;犹大书24至25节并列。祝福的源头是赐平安的神。前面已经说过,旧约的圣徒在良心上从来没有得着完全的平安。但在新约下,我们与神相和(罗五1),并得着神的平安(腓四7)。本节再解释,这平安是基督工作的成果。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证明他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果效,足以一次过解决罪的问题。

基督是好牧人,他为羊舍命(约一○11)。他是大牧人,成就了救赎工作,从死里复活(来一三20)。他是牧长,要回来奖赏他的仆人(彼前五4)。在诗篇二十二篇,我们看见他是好牧人;在诗篇二十三篇,他是大牧人;而在二十四篇,他是牧长。

他是根据那永远的约从死里复活的。邬斯特对这句话有这样的解释:

新约被称为永约,是与前约相比;前约是短暂的。在这永约下,为罪人受死的弥赛亚从死人中复活。如果他没有从死人中复活,就不能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了。有罪的人需要一个活着的祭司使他们这些相信主的罪人可以得生命,而不是一个只能偿还罪价但要死的祭司。因此,新约所给予的祭司,是那位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而又从死人中复活的。(注37)

一三21 在第20节开始的祷告,是希望圣徒能得到装备,在各样善事上…遵行神的旨意。在这里,人神之间有一个很美妙的配合。神在各样善事上装备我们。神又在我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他是藉着耶稣基督成就这事的。然后,我们遵行他的旨意。换句话说,他赐给我们行他旨意的意愿,又赐我们力量行他的旨意,然后我们遵行他的旨意;他则给我们奖赏。

这祷告结束时,承认耶稣基督是配得荣耀……直到永永远远。

主耶稣你配受称颂,

天上的颂赞岂能诉说得尽,

你何等配受赞美与敬奉,

何等配受万灵众生的尊崇。

~韦格蓝

一三22 作者催促读者留心他在本书中所说劝勉的话,就是放弃只看重仪式的宗教,要以纯净的动机紧靠基督。

他说只是略略地写了这信。诚然这是事实,因为关于利未制度下的种种礼仪,并这些礼仪的意义如何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全,可以写的还多着呢。

一三23 这里提到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许多人便以此证明本书的作者是保罗。此外,作者表示他打算与提摩太一同有远行,更加显示作者可能是保罗了。不过,我们既不能肯定,就只好存疑了。

一三24 作者向所有的基督徒领袖和众圣徒问安。我们不应忽视新约书信中信徒彼此之间的问安,并应学习在日常生活上实践。

有一些从义大利来的信徒与作者在一起,他们也向读者问安。这表示本信是写给意大利的信徒或是在意大利写的。

一三25 这卷谈到新约的书信,以恩惠的祝愿作结,至为合适: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这新约是无条件的、白白施恩的约。这约向世人宣告神藉着主耶稣基督牺牲的工作,向不配的罪人施予无限的恩惠。阿们。

附篇 希伯来书给今日信徒的信息

希伯来书对二十世纪的信徒有没有合时的教训呢?

虽然今日的犹太教,已不象初期教会时代一样是主要的宗教,但律法主义的精神已渗透了今日的基督教圈子。司可福在他着名的小册子《按正意分解真道》这样说:

教会犹太教化,比起各种影响加起来,更大地阻碍教会的进展,歪曲她的使命,并在属灵方面把她摧毁。这说法应没有多大的错。教会没有走在与世俗分开的路上,没有听从属天的呼召去跟随主。反而运用给犹太人的经文,来证明教会将目标降低是正确的,就是应对世界的文化有贡献,应聚敛财富,应有庄严的仪式,应兴建雄伟的教堂……并将平等的信徒群体分成「圣品人」和「平信徒」。(注38)

本书呼吁我们,任何宗教信仰没有尊基督为唯一的主和救主,又不认为他所完成的工作足以一次过付上罪的赎价,我们都要与他们分别出来。

希伯来书又教导我们,旧约各种象征所预表的意义,在基督身上一一得以实现。他是我们的大祭司,是我们的祭牲,是我们的祭坛。他在天上的圣所事奉,他祭司的职分永无终止。

本书也教导我们,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并且凭信心可以随时来到神面前。他们以自己、以颂赞和所拥有的财物为祭献给神。

巴伦说:

仪式主义者致力要在基督教会内推行利未祭司制度,只能看为用他们不圣洁的双手,将愿意与人和好、慈悲的神亲手撕裂为两半的幔子重新缝补,并对那些「因基督的血得亲近」的人说:「站开去,不可到神跟前来。」(注39)

希伯来书教导我们,我们拥有更美的约,更美的中保,更美的盼望,更美的应许,更美的家乡,更美的祭司,并更美的产业──比犹太教最好的东西还好。本书向我们保证,我们享有永恒的救赎、永恒的救恩、永恒的约,并永恒的产业。

对于离道反教的罪,本书作出严正的警告。任何人若自称是基督徒,与基督教会有联系,但后来离弃基督,加入与主的敌人同伙,就不可能使他重新悔改了。

希伯来书鼓励真正的基督徒行事要凭信心而不凭眼见,因为这才是讨基督喜悦的生命。本书又鼓励我们在苦难、试验和逼迫中要坚定地忍耐,这样我们便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奖赏。

希伯来书也提醒我们,基督徒既享有这么多权利,因而也有很特别的责任。基督既有各种超越的特质,基督徒便成为世上最受恩宠的人。基督徒若忽视这些恩惠,他们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面的时候,就要遭受损失。与在律法之下的人比较,神对信徒有更高的期望;在将来的日子,他还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一三13)

评注

1(三6)NU文本略去「坚持到底」几个字。

2( 三 1 8 ) 裴 雅 森 ( Arthur T. Pierson),无法取得进一步资料。

3(四15)有关基督能不能犯罪的教义,神学家的见解可用两句拉丁文来归纳:non posse peccare──不可能犯罪,和posse non peccare──可以不犯罪。正确的道理应是non posse peccare──他不能犯罪。

4( 四 16 ) 摩 根 ( G. Campbell Morgan),Choice Gleanings Calendar.

5(六2)两种洗礼的原文并不相同:「洗礼」的原文一般是baptisma;这里所用的字却是baptismoi,即「礼仪上的洁净之礼」。

6(六3)主要文本作:「就让我们如此行……」

7(六6)新英王钦定本的注脚有较好的翻译(因其形式和上下文都与前面的从句相同):「并已离弃真道。」

8(六18)大部分的抄本都作「我们……大得勉励」(直陈式的),而不是「我们……可以大得勉励」(虚拟式的)。前者是更肯定的。

9( 六 20 ) 安 伯 里 ( D. Anderson-Berry), Pictures in the Acts,页36及以下。

10(七20)雷思比(A. W. Rainsbury), Able to Save to the Uttermost, The Keswick Week, 1958,页78。

11(七21)韩达信(G. Henderson),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页86。

12(八6)谭姆士(W. H. Griffith Thomas), 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页103。

13(八8)韩达信(G. Henderson), Hebrews,页92。

14(九4)Thumiaterion一字,是指用来烧香的盛器或地方。

15(九11)NU文本作「那已来临的」。

16 (九13) 文托尔 (J. Gregory Mantle), Better Things,页109。

17(九15)邬斯特 (K.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页162,163。

18 (一○10) 蓝迪斯 (G. M. Landis), Epistle to the Hebrews: On to Maturity,页116。

19 (一○11) 布鲁斯 (A. B.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First Apology for Christianity,页34。

20 (一○37) 尹信 (Marvin Vincent),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II: 1150。

21 (一○37) 蒲乐克 (A. J. Pollock), Modernism Versus the Bible, 页19。

22 (一○38) NU文本作:「我的义人」。

23 (一一21) 麦敬道 (C. H. Mackin-tosh), 《摩西五经释义》,页133。

24 (一一22) 林克安 (William Lin-coln),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页106。

25 ( 一 一 35 ) 莫 礼 信 ( G. H. Morrison), Morrison on Luke,The Glasgow Pulpit Series, I:42。

26 (一一37) 批判性 ( NU ) 文本略去「受试探」一短句。

27 ( 一 一 37 ) 莫 尔 赫 ( W. G. Moorehead), Outline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Philippians to Hebrews,页248。

28 ( 一二2 ) 布鲁斯 (A. B. Bruce), Hebrews,页415,416。

29(一二10)朱伟慈(J. H. Jowett), Life in the Heights,页247, 248。

30( 一 二 11 ) 韦 达 恒 ( L. Weatherhead), Prescription for Anxiety,页32。

31( 一 二 11 ) 司 布 真 ( C. H. Spurgeon), Choice Gleanings Calendar.

32(一二13)威廉斯(G. Williams), The Student'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页989。

33(一二13)凌耳(G. H. Lang),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页240, 241。

34( 一 二 14 )邬 斯 特 ( Wuest ), Hebrews,页222。

35(一二20)大部分的抄本,包括最古老的抄本,都没有「或用箭射死」一句,所以很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36(一三2)一般相信在这三位之中,有一位是耶和华的使者,即在道成肉身前的基督。

37(一三20)邬斯特(Wuest), Hebrews,页242。

38(附篇)司可福(C. I. Scofield), Rightly Dividing the Word of Truth,页17。

39(附篇)巴伦(David Baron), The New Order of Priesthood,页39, 40。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