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第三讲

上一篇   下一篇

 素祭及其意义

 

素祭(利21-16

 

前言

 

当敬拜者来到神面前献素祭时,乃是承认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神来的。如今从他生命所有的东西里面取一部份献给神,表示他知道生命一切的源头是从神来的。

 

素祭(也是礼物的意思)可以是个人的敬拜,或者是公众的敬拜。公众敬拜的场合如:在会幕内为12支派献上的12个陈设饼。五旬节的献禾捆为摇祭(利2315)。五旬节的两个摇祭的饼(利2317)。个人敬拜的场合:任何时候神的子民愿意都可以来到神面献素祭。一般都是在献燔祭以后,按着就献素祭。因为一个人借着燔祭来到神的面前罪得赦免,很自然的就知道,他不属于自己,乃是神所买赎而来的,因此借着素祭把自己献在神面前。

 

素祭从来是不与赎罪祭或赎愆祭一起出现的。素祭既然强调生命的源头是从神来的,所以所奉献给神的就是他生命中最好的一部份。素祭常伴随着酒,象征着最好的部份是属于神的,因为酒是作物里提出来的精华。

 

当一个敬拜者把神所赐给他的东西里面最好的一部份拿出来献给神,并除掉代表腐化的酵,这代表了敬拜者的全然奉献,是神所喜悦的。

 

本文

 

I. 神要求祂的百姓把他们所有的一部份承献给神,来彰显他们奉献的心(利21414

素祭一般是由谷物、橄榄油和乳香混合而成。谷物可以是没有烤过的细面(2l),在烤炉里面烤好的无酵细面饼或无酵薄饼(24),在平板锅上煎过的薄饼(25),在油中炸过的饼(27),或者是在收成刚开始的时候,烘了的禾穗子(214,路得记214告诉我们这是一道好吃的食物)。

 

素祭,它是从"给与"这个动词来的,因此素祭指的就是带到神面前来的礼物(参创3213,雅各带给他哥哥以扫的礼物就是这个字)。另外这个字也是用在列王纪上421,那里提到所罗门统管的诸国都向他进贡,这里的进贡就是  ,表达附庸国向与她立约的宗主国朝贡。所以素祭的意思就是表示神的百姓向与他立约的神的顺服,一个附庸向宗主的忠心与敬献,以及承认从神那里得着了好处。

 

一个特别的场合是把初熟之物作素祭献给神(21214)初熟之物不但有"最早",且有"最好"的意思。所以一个敬拜者把他第一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带到神面前来敬拜神乃是宣告他一切所有的都是神所赐的。借着这个祭神也是表明他眷顾祂仆人的心。除了象征性的把一小部分烧在坛上作为记念以外(2912),神清楚表明剩下的部分归于亚伦和他的子孙(210)这在献给耶和华的祭中是至圣的,因为是至圣的,所以平常人(包括敬拜的人)不可以吃,只有祭司可以吃,祭司吃代表耶和华接受这样的祭。

 

若一个人极端的贫穷,甚至无力献上斑鸠或是雏鸽为赎罪祭(参利114),那么他可以用素祭来代替,因为是用来作赎罪祭之用,所以这时不得加上油或乳香(利511-13,参利21)。

 

献素祭时常有奠祭(drink offering)一同举行,奠祭是用最好的酒(民15510)浇奠在素祭上或是燔祭上或是平安祭上献给耶和华(民287155)。保罗说: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腓217)。奠祭乃是在凭信心所献的素祭之上加添上更美的祭(酒乃是作物中最好的部分)。

 

II. 神要求所献上之物没有任何败坏(利24-711-1315

素祭中不可有酵(24),可能是因酵在诗篇714被用来形容残暴的人,在诗篇7321用来形容心里发酸。另外一个可能乃是迦南地的外邦人所献的祭是有酵的祭(参摩44-5)。另外,素祭里面也不可以加蜜(211),很可能这甜份容易使谷物很快的变酸,也可能因外那人的祭祀里面有蜜。

 

神规定所献之物不可以有酵,保罗在哥林多前书56-8告诉我们来到神面前,若有自夸、恶毒、邪恶的酵,则我们的敬拜不得神的接纳,我们来到神面前献上礼物时,若是含有骄傲、不情愿、任何的恶心则不是神所要的。神要求素祭上要加上盐,是要提醒敬拜者,神与他所立的约是永约,神必不拋弃他,敬拜者也要永远在神面前忠心。因为盐象征不朽坏与久远。

 

III. 这样的献上是神所悦纳的(利22-38-1016

当一个信徒用上述的心态把神给他的东西里第一且最好的一部份献给神时,祭司要从其中取出一把来烧在坛上,作为献给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在坛上烧掉是象征神的悦纳。剩下的素祭归给祭司,祇有祭司可以吃,献祭者不可吃。因为收成里最好的是要献给神的而不是留下来纵容自己。这是真心奉献的道理。

 

新约中的应用

本章的主旨在强调:神要求他的子民把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有中最好的献给神来彰显他们奉献的心,以及对神丰富的赐与的一个感恩的心。新约里,保罗把同样的神的心意借着罗马书121再次告诉了我们「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

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排力比人在基督里尽

心尽力供给保罗的需用是「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腓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