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上一篇   下一篇

  4.1在以色列,所有肋未支派的男子一生下来就是司祭。同时该部族的每一家族被安排了某种形式的劳务。这是在描述肋未支派的人口普查中的教诲。肋未人献身侍奉天主,他们的一生(以及子孙的一生),只要他们存在,就要提醒以色列人,他们是一群主要侍奉天主的子民。

    到了基督的时代,以色列的司祭们在圣殿中依然有其地位。然而教会自始就没有受到司祭职权的限制。在教友中,我们不再另要“天主之屋”(若2:19;默21:22):耶稣就是我们的“新圣殿”,在他之内“至高者天主显示给我们”(哥2:9)。从此教会不再需要“圣殿中的司祭”来确认各种仪式,也就不再要“肋未人”了。新教会需要的是信徒的‘公仆’和领路人,使每位信徒都能成为新团体的一部分,使教会便是“活着的生动的教会”,成为耶稣在世上的躯体和精神。(弗4:11—12)。

    多少世纪以来,教会在不断地发展:许多国家的人民曾跟随着自己的帝王,加入了这新的宗教并接受洗礼。对大多数人来说,虽没有听见信德真诚的呼唤,却都感受到了宗教的必要性。基督思想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深深地渗透到她的艺术、音乐、建筑和精神领域。很多人皈依为基督徒仅仅是因为基督仪式代替了古老的宗教崇拜。

    如果我们用基督的意识观念来回顾教会的发展,就会发现和以色列早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一个拥有宗教的民族因着信徒形成的隐形的网而充满活力。随着基督宗教团体的发展壮大,教堂仪式取代了私宅中的聚会,使得神职人员的工作更具挑战性:新的形式迫使人们回顾旧约的景观:人们需要大量称职的“神职人员”来为那些“洗礼过的信徒”服务。

    直到二十世纪洗礼的意义才重新得以审度和解释。梵二会议之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教会团体需要负责人,但不一定所有的负责人都必须是神职人员-从青年时代起他们便进入修院,立志献身教会,因受环境限制,或多或少与外界现实生活脱节。其实团体的负责人完全可以从教友中选出,担任领导职务。

    送到营帐外面(5:2):确实我们应切记,这只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叙述事情本身。营帐代表神圣的地方:也就是圣殿。用这种方式可表达出,哪些人是不能进入圣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