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的遗言
1。时候到了,是约书亚大将军离开人生舞台的时候了。
当亚伯拉罕离世的时候,圣经没有记载他留下什么遗言,不过我们从他的死学到一个功课。我说:“亚伯拉罕的死不是完了,他只是走完了异乡客的生涯,进入上帝为他好安息的地方。”(《异乡客之亚伯拉罕》第十一课)
当以撒离世前,因信他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撒祝福。(创二十七:4,来十一:20)
当雅各离世前,他召集了十二个儿子,他对每个孩子的过去提纲挈领地下结语,也对未来有预言性的暗示。(《敬虔度日之约瑟》第十课)
当约瑟离世前,他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要他们把自己的骸骨从埃及搬回迦南地去安葬,这是一个信心的遗言(来十一:22)。在书二十四:12,我们终于看到以色列人把他的骸骨埋葬在示剑。(《敬虔度日之约瑟》第十一课)
当神人摩西离世前,他作了一首歌唱给以色列全会众,用灰暗的言词描绘以色列的前途,(申三十二章)然后对他们说:“我今日所警教你们的,你们都要放在心上;要吩咐你们的子孙谨守遵行这律法上的话。因为这不是虚空、与你们无关的事,乃是你们的生命;在你们过约旦河要得为业的地上必因这事日子得以长久。”(申三十二:46 - 47)最后,他逐一地给每个支派说预言和祝福。(申三十三章)
当约书亚离世前,他又有什么话要对以色列人说呢?这是我们今天的功课。
2。书二十三:1 - 2 “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安静,不与四围的一切仇敌争战,已经多日。约书亚年纪老迈,就把以色列众人的长老、族长、审判官,并官长都召了来,对他们说:‘我年纪已经老迈。’”
“约书亚年纪老迈”-- 约书亚是在一百一十岁离世(书二十四:29),现在是几岁呢?这要看他接任摩西的时候是多大年纪。在第十七课(书十三:1 - 7),我这样说:
“。。我们知道他活到110岁(书二十四:29),也知道南征北伐花了七年的时间(从书十四:10的推算)。在第二课我说,“出埃及后在利非订,约书亚被令与亚玛力人争战,他至少有二、三十岁了,跟随摩西四十年,所以这时(接任摩西的职位)的约书亚应该是六、七十岁的人。。”如果接任的时候是六、七十岁,打了七年的仗,现在他最多也不超过八十,算得是“年纪老迈”吗?也许我们应该把他接任的年纪推迟至八、九十,现在是将近一百岁的人了。”
“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安静,不与四围的一切仇敌争战,已经多日。”-- “已经多日”指的应该是几年了。现在一切安静,没有争战实在不是好的征兆。以色列各支派已经分得地业,照道理他们不应该按兵不动,而是重整旗鼓跟敌人争战,把未得之地夺取。这是为什么我在上一课说,以色列人经过七年的南征北伐后,他们开始有厌战的心态。现在约书亚在离世之前,把以色列人的全部领袖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训话。对教会来说,这是一个提示:当教会在社区里太平无事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基督徒既然是世界的光和盐,是世界的“良心”,教会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怎么可能在一个污秽淫乱的世界里平安无事,除非教会一声不响,既不是光,也不是盐,和世界和平相处,跟世俗采取妥协的态度?
3。书二十三:3 - 16 “ 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因你们的缘故向那些国所行的一切事,你们亲眼看见了,因那为你们争战的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我所剪除和所剩下的各国,从约旦河起到日落之处的大海,我已经拈阄分给你们各支派为业。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去,使他们离开你们,你们就必得他们的地为业,正如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所应许的。所以,你们要大大壮胆,谨守遵行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不可偏离左右。不可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搀杂。他们的神,你们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着他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只要照着你们到今日所行的,专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因为耶和华已经把又大又强的国民从你们面前赶出;直到今日,没有一人在你们面前站立得住。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照他所应许的,为你们争战。你们要分外谨慎,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你们若稍微转去,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联络,彼此结亲,互相往来,你们要确实知道,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不再将他们从你们眼前赶出;他们却要成为你们的网罗,机槛、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直到你们在耶和华你们上帝所赐的这美地上灭亡。我现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你们是一心一意地知道,耶和华你们上帝所应许赐福与你们的话没有一句落空,都应验在你们身上了。耶和华你们上帝所应许的一切福气怎样临到你们身上,耶和华也必照样使各样祸患临到你们身上,直到把你们从耶和华你们上帝所赐的这美地上除灭。你们若违背耶和华你们上帝吩咐你们所守的约,去事奉别神,叩拜他,耶和华的怒气必向你们发作,使你们在他所赐的美地上速速灭亡。”
在约书亚的这段训话(遗言)里,他十三次提到“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的名。这是以色列民的上帝,是历史中的上帝;我们不用怕强权暴政,我们要怕的是这一位上帝。
约书亚的训话分成三部分:
A。回顾过去:(第3 - 5, 9 - 10,14节)
“为你们争战的是耶和华上帝”-- 这是一个必要的提醒,免得以色列人给胜利冲昏的头脑,洋洋得意,以为是因着他们有组织、有纪律、人强马壮的军队,打赢了这场战争。摩西曾对他们说:“耶和华你的上帝将这些国民从你们撵出以后,你心里不可说:‘耶和华将我领进来得这地是因我的义。’其实,耶和华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是因他们的恶。你进去的他们的地,并不是因你的义,也不是因你心里正直,乃是因这些国民的恶。。。”(申九:4 - 5)现在的霸权有的也打起“公义”的旗帜出师,他们应该把《约书亚记》多读几遍,免得重蹈覆辄。
“耶和华上帝所应许赐福与你们的话没有一句落空。。”-- 耶和华是信实的上帝,是个守约的上帝,“耶和华你的上帝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又因耶和华坚定他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应许的话。”(申九:5)“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二:13)教会的事工是一场属灵的争战,耶稣基督是我们争战的元帅,我们可以放心,他所应许赐福给教会的话没有一句会落空。
B。谨慎现在:(第6 - 8,11 - 13节)
“要大大壮胆,谨守遵行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不可偏离左右。不可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搀杂。他们的神,你们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着他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约书亚的隐忧,他怕各支派不把敌人灭绝净尽,以致被诱惑敬拜他们的神,与敌人搀杂。今天的教会是和敌人和平相处,和世俗妥协吗?
“只要。。专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不要”是消极的命令,“只要”是积极的命令。教会也是一样,不要专靠财力,物力,人力。。。要专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你们要分外谨慎,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你们若稍微转去,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联络,彼此结亲,互相往来,你们要确实知道,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不再将他们从你们眼前赶出;他们却要成为你们的网罗,机槛、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直到你们在耶和华你们上帝所赐的这美地上灭亡。”-- 谨慎现在,免得落入试探,甚至灭亡。新约何尝不是一样的教导我们要谨慎现在。来十二:15 - 17 “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上帝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又说:“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我们爱上帝是不能分心的,你知道什么是“不谨慎”的爱吗?____________________圣经说,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耶和华上帝。(申六:5,太二十二:37)
C。瞻望将来:(第10 ,13 - 16节)
将来是祸,还是福,是速速灭亡,还是福气临到,就全看今天以色列人怎样回应耶和华上帝的话。
“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照他所应许的,为你们争战。”--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是修辞用法,但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在士师记第七 - 八章,基甸以三百人击杀米甸的十三万五千军队,不是印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教会不要怕人数少,资源缺,只要我们谨慎现在,装备自己,我们还是可以作主的工,因为这是上帝国度的事业。
“你们若违背耶和华你们上帝吩咐你们所守的约,去事奉别神,叩拜他,耶和华的怒气必向你们发作,使你们在他所赐的美地上速速灭亡。”-- 来十二:28 说:“因为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我们千万不要把他的话视为耳边风。
约书亚的这番话其实是摩西在申二十七至三十章对以色列人说的“违命必受咒诅,遵命必然蒙福”的翻版。在下文我们将看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立石为约,正如摩西在摩押平原和他们立约一样。
约书亚就要退出人生舞台,他不像摩西拣选装备了一个接班人,以色列十二支派将要群龙无首,这个松散的联盟将会四分五裂吗?他们相信耶和华说的:“一人必追赶千人”吗?
《灵命日粮》2000年2月28日记载了以下这则故事:
“我曾看过一只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与一只小鸟形势易位。这只帝王蝶着实逼小鸟遁逃!这是个奇观,但不难理解。这种蝶受其造物主的保护,会散发出令小鸟不适的气味。我猜想这是为何它能勇敢地驱逐小鸟,而其他种类的蝴蝶反被追逐。
主同样装备他的子女,使我们勇敢地处身于险恶世界之中。虽然我们所面临的敌人貌似强大,但凭着上帝特别的供应我们能抵挡他们。这并不是说上帝总是保护自己的儿女免受肉体的伤害或死亡。但当他的儿女与他共同奋斗并遵循他的旨意时,他就能所向无敌直到完成他世间的工作。
你觉得这种帮助“驱逐”敌人的保护如何呢?全凭信靠上帝。约书亚告诉上帝的子民说如果他们服从上帝,没人可以抵挡他们(书二十三:10)那位为他们争战的同一位上帝也会为我们争战。只要我们按照他的方式和要求行事,他就会给我们应付任何挑战的力量。(腓四:13)
的确,只要我们每天从主哪里摄取力量,主就会给我们勇气。”
-- Martin R De Hann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