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第十二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甸(三)

士師記七章第一第二節記載面對著十三萬二千米甸大軍,神說基甸的三萬二千人太多,這是神不願他們因著軍力大而自恃,祂要讓百姓學習信靠神。第三節說神叫基甸讓每個人可按自己的意願離去。五到八節,說到剩下來的一萬人神叫基甸帶他們到水邊,那些用手捧著餂水喝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神對基甸說,我要用這餂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神為甚麼揀選那些用手捧著餂水喝的人去出戰呢?不同的解經家有不同解釋,但結論都是一樣,就是神用方法使出戰的人數可以大大減低,好叫祂的恩典顯明出來。

九到廿五節描述了大戰前夕基甸的情況,神知道基甸內心的不安,神透過米甸人的對話來為基甸壯膽,於是叫基甸帶著普拉潛入敵營,普拉是基甸的侍從(又或是替他拿兵器的),他們在敵營中,聽到米甸人的對話,一人夢見大麥餅輥入米甸營中,把營傾覆。大麥在巴勒斯坦是很低賤的農作物,可比喻作窮困的以色列,帳幕代表著遊牧民族米甸,這夢是預言貧乏的以色列會把米甸大軍傾覆,這個,這個夢表露了米甸人心中的恐懼。基甸知道了這情況後,便充滿信心準備出擊了。

七章十九到八章廿一節記載了這場戰爭的情形,基甸把三百人分作三隊,目的是讓敵人以為他們同時從三路進攻,他利用了羊角、空瓶和火把。經文說“第二更才換更的時候”,大概是晚上十時至午夜,以色列人吹起號角,打破手中瓶假裝是兵器的傾軋聲,米甸人驚醒,以為戰爭已開始了,就慌亂起來,在混亂中不分敵友互相撕殺,以色列人乘機殺敵人,米甸人和他們的盟軍慌忙逃跑,逃到伯哈示他,伯哈示他是荊棘之家的意思,位於約但平原內,而亞伯米何拉意思是舞蹈的田野,也是在約但平原。這場仗以色列人大獲全勝。雖然以色列人打了場勝仗,但支派與支派之間卻出現了意氣之爭,第八章第一節說以法蓮支派惱怒基甸作戰時沒有召集他們,也許是懷疑得勝分擄物時剝奪了他們的分,基甸跟以法蓮人說他們的成就更大,因為他們擄獲米甸的首領,而自己的族人只不過作了些預備工作,基甸謙卑的態度滿足了法蓮人,平息了一場風波。

接著基甸和三百人追趕米甸王,渡過約旦河,對疏割人說“求你們拿餅來”,疏割是迦得支派的所得地,但城裏的首領並不理會,還出言奚落,於是基甸揚言打敗米甸王后會來懲罰他們。他們繼續追趕米甸王,途中經過毘努伊勒,這是位於疏割東面不遠的城,基甸向這城的首領提出同樣要求(請給他們餅充饑),而得到的也是拒絕,基甸就揚言當平平安安回來時,要拆毀這樓,意思是要拆除他們的安全保障。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帶著剩下的軍兵逃到加各,這已接近他們的老家,就以為基甸不會追來,警覺性就鬆懈了。不料基甸窮追不捨,原來米甸人與以色列人曾在他泊山有過戰爭,十八十九節告訴我們基甸這次追擊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主要是為報他家族的血仇,經文接著說,他吩咐長子去殺西巴和撒慕拿,但基甸的長子益帖卻怕,不敢去殺這兩王,結果是基甸起來殺了這二王,並奪了他們的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這月牙圈乃是帶有宗教色彩的飾物。

基甸能夠戰勝米甸人,證明是有一位神的靈與他同在,所以人民想立他作王,這是第一次記載以色列人要立世襲的君王,但基甸拒絕了,因為他認識到擁有王權的是耶和華神,不過也有解經家認為他的拒絕只是故作姿態,事實上他已運用君王般的特權,例如把兒子起名叫亞比米勒,亞比米勒就是“我父是王”的意思。廿九節指出基甸把從米甸人得來的金耳環子弟兵約十七公斤金子)製造了一個以弗得了(以弗得是大祭司的服飾,在出埃及記廿八章有記載),後來以色列人去敬拜這以弗得,基甸這種做法為他的家和以色列人都引來大禍。

總結基甸的生平,他對米甸人的戰爭是成功的,但在屬靈的事上卻失敗。他公報私仇殺米甸兩王,他懷恨疏割和毘努伊勒兩城,就將毘努伊勒城的男人都殺光,更做以弗得導致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的罪惡中,這都可成為我們的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