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第三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士師時期的政治背境(二)

廿二節“約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華與他們同在”,約瑟家是指以法蓮和瑪那西兩個支派,而伯特利原是劃分給便雅憫支派的,但因為它是位於以法蓮支派領土的南部邊界,為使自己的領土不受威脅,所以他們也合力去攻打。“伯特利”的意思是“神的殿,天的門”,因為雅各布布布布布布曾在這裏夢見天梯,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因而叫這地作“伯特利”。在士師時代,伯特利是個重要的地方,因為聖所就設在那裏。廿三到廿六節記載了這次攻城的戰略,先派探子前去,後來真的把城攻下了,這次得勝的主要原因是耶和華與他們同在,而那個因通風報信而免禍的人,帶著全家往“赫人”的地方定居,”赫人”是西元前1800年至1200 年間小亞細亞的一個大帝國,人種是屬於印歐族,這個出賣伯特利的人可能是個流落在伯特利的赫人,免禍後就帶同全家返回故土。他築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路斯原是伯特利的舊名。廿七節經文中提到的伯善、他納、多珥、以伯蓮、米吉多等地方,都是迦南地的堅固城池,伯善在北面,與約旦穀連接,以伯蓮、他納、米吉多在南面,可以俯瞰伊斯得倫平原,多珥在地中海岸迦密山的南部,在士師時期,以色列的勢力有時強有時弱,當以色列人強盛時,就控制了先前未能佔領的外族城邑,並強逼居民進貢和服徭役做苦工。廿九節的基色是位於耶路撒冷北面十八哩的地方,在以法蓮支派領土的西南面,這是個堅固的城,圍牆厚度有十四尺,如果從約帕去耶路撒冷,一定要經過這裏,基色人能抵抗以色列人的管理,一直沒有被趕走,直至所羅門王時代,它才歸入色以列國的版圖。

三十、三十一節經文中提到的基倫和拿哈拉,這兩座城的所在我們今天仍未曉得,亞設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其中一個支派,他們未能趕出亞柯、西頓、亞黑拉亞革悉、黑巴、亞弗革和利合的居民,亞柯是位於迦密山山脈的北部,對著海法城,西頓是一個腓尼基城市,是文化藝術的中心。

在新約時期,它的地位僅次於推羅,而亞黑拉的位置目前仍未能確定,亞革悉是位於亞柯北面約十哩的地方,利合已證實是在距離亞柯約七哩的內陸,那裏有好的水源。亞設支派雖然已分得土地,但因為無法趕走境內的迦南人,結果要散居在這些迦南人當中。三十三節人所提的拿弗他利以色列其中一個支派,他們分得領土,但也沒有趕出伯士麥和伯亞納的居民,伯士麥是 “太陽之殿” 的意思,明顯是個崇拜日神的地方,“伯亞納” 的意思是“亞納的神龕”,亞納是迦南地掌管生殖和戰爭的神祗,這是兩個偶像崇拜很興盛的城。三十四節經文裏“亞摩利人”和“迦南人”是同等意思的,考古學家從一些亞述文件中,發現這名詞是指那些由米所波大米平原來的人,但是以色列其中一個支派,這支派比亞設和拿弗他利支派更慘,他們分得領土,卻被驅逐到另一處低地,他們住在瑣拉和以實陶這些小地區裏,所以後來但支派大部份的人遷徙到拉億的地方,那是約旦河的源頭。三十五節的“希烈”意思是“日山”,有人以為也是指太陽之殿的意思,這地方與瑣拉相對,亞雅倫是位於亞雅倫穀,距離耶路稱為沙拉賓,位於亞雅倫西北約三哩的地方,約瑟支派雖然未能趕出亞摩利人,但他控制了局勢,使亞摩利人服苦役。三十六節的“亞克拉濱”是蠍子的意思,亞克拉濱坡的地勢從死海南端開始,地勢慢慢升起直至猶太南部的山區,形成“尋”曠野的北部邊界,在聖經時代,這也是以東人和猶大人之間的邊界,在士師記第一章所記載的時代,那時亞摩利人佔領了亞克拉濱坡北面的山谷,那山谷的房子是由天然磐石中開僻出來的,“西拉”這個字在希伯來文就是“石”的意思。

當時的以色列各支派若不奮力作戰,就會為自己種下禍根,長年受外敵威脅。同樣在信仰生活裏我們也要奮力對付罪(生活、生命中不潔的事物或習慣),不能容讓魔鬼有機可乘,如果處處對罪妥協包容,只會為自己種下禍根,隨時受魔鬼的控訴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