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第十一至十五章 掃羅為王 掃羅是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人。在士師時代, 便雅憫支派險被消滅, 基比亞亦遭慘禍(行士十九至廿一章) 。
掃羅生得高大, 英俊, 謙卑。登位之始, 他輝煌的成就為大勝亞捫人。關於這個新興國家的任何疑懼都消散後, 以色列國運日趨強大。於是撒母耳就嚴重地警告百姓與國王, 叫他們不要忘記神, 當時有神奇的大雷證明撒母耳的話(十二章) 。
掃羅第一次的錯誤, 詳載十三章: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 驕傲代替謙卑, 擅自獻祭, 這是掃羅自尊妄為的初期跡象。獻祭原是祭司的專職。
掃羅第二次的錯誤, 詳載十四章:他禁止行軍時進食, 這是一個愚蠢的命令。他定約拿單的死罪, 可謂毫無意義。他的行動令百姓看見他們的王是何等的蠢。
掃羅第三次的錯誤, 詳載十五章:在亞瑪力王的事上, 他故意不服從神;因此撒母耳就向他宣告惡耗說:「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 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
1-13節: 以色列人此時易受其他部族的侵略和劫掠,住在約旦河以東的亞捫人就上來攻擊他們。掃羅領導人民,與這好戰的部族爭戰,有助於他統一全族,亦證明他有軍事領導的才能。他救人民免受亞捫人的羞辱以後,他的王位得以鞏固,他也沒有計較曾譏誚他的人。
3節: 亞捫王拿轄為甚麼給基列雅比人七天寬限,讓他們去搬救兵?因為以色列人仍然是一盤散沙,他深信不會有人上來援助這城。他想兵不血刃,不戰而奪城。也許他還未完成備戰攻城,因為圍城可能需時甚長。
6節: 烈怒難收常常使人以言語或暴行傷害別人,但是因抗拒罪行和受到苦待而發怒,並不為錯。掃羅因亞捫人恫嚇凌辱同胞而發怒,聖靈使用掃羅的義怒,使同胞獲得自由與公平。你若被不公平的事或是罪惡激怒,應當求神,使你把烈怒用有益的方式發泄出來,才會達致正面的結果。
8節: 猶大是以色列族的十二支派之一,聖經很多時都把它與其餘十一個支派分開來提,有幾個原因。猶大是最大的支派(參民1:20-46),以色列的君王大多數皆出於這個支派(參創49:8-12)。後來全族被充滿敵意的外族擄去一世紀以後,猶大是歸回神、能回到聖地的少數支派之一。彌賽亞也要從這個支派而出(參彌5:2)。
14節: 掃羅在拉瑪已經受撒母耳膏立(10:1),以後在米斯巴被公開揀選(10:17-27)。他打敗亞捫人之後,民心歸向他,確定了他的王位,全體百姓此時都承認他的統治。
15節: 以色列人立掃羅作第一任的王,向神獻平安祭。利未記第三章有關於獻這些祭的規定。獻平安祭是表示感恩戴德,象徵認識神並遵照祂命令生活之人得到平安。神雖然不願意祂的子民立人作王,他們卻藉著獻祭表明神仍是他們真正的王。可惜,正如神所預言的(8:7-19),百姓這種誠心並未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