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希伯来原文里,撒母耳记上下只是一卷书。古老的旧约希腊文译本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为一卷历史着作,并把它分成4部分,称为‘王国书卷’。拉丁文圣经保留这种划分,称这4个分部为‘列王纪’。自第十六世纪以来,希伯来文圣经也把原来的撒母耳记分为两部分,称之为撒母耳记上、下。

圣经文本
 
不幸地,撒母耳记的标准希伯来文版(马所拉抄本)保存得不好(例如撒上 13:1>撒上十三1)。古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跟希伯来文本常有出入,因此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一些有用的希伯来文证据,也可以从昆兰抄本(死海古卷)中获得。别的古代译本间或可以使用。在影响深远之处,新国际译本中的旁注列出了这些资料来源作参考(例如:撒下 13:39>撒下十三39,撒下 14:4>十四4)。

撒母耳记之研究

学者发现研究撒母耳记有3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个是版本问题。我们是否要根据标准的希伯来文版本,还是古旧的希腊文译本,或昆兰古卷,或其他有出入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之间都有一些差异。第二个是文学写作上的问题。撒母耳记各个部分背后,是否参考着不同的文件或传统?若是,我们应否把它们筛选出来,作个别的研究?第三个是历史方面的问题。事件的发生是否完全如撒母耳记的记载呢?还是我们要把历史跟非历史划分出来呢?3个问题有时候同时出现,例如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这故事在一个重要的希腊文版本中,比希伯来文短得多,而许多学者认为较短的是原来的版本。希伯来文版的记载可能使用了最少一个额外的原始资料文件。若是这样,这个额外的资料在历史方面又是否同样地准确呢?
对于这些专门的问题,我们必须查看较详尽的注释书。对于本注释而言,新国际译本已获接受为注解的基础;新国际译本通常是严格地根据希伯来文版本。其次,本注释认为所有圣经故事应根据圣经中的记载来研究。许多近期的研究都强调研经者需要视圣经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同时并没有否定圣经作者使用了许多不同来源的资料。第三,本注释也视这些故事为历史性的。我们没有否定其中有历史问题存在。然而,圣经作者无疑是认为他们所记载的都是历史事实;我们若要了解他们的目的和信息,就必须采取他们的立场。这个时期的以色列历史在外证方面只有很少,但本书可提供两个论点,以支持撒母耳记在历史上具有一般的准确性。第一,撒母耳记的一般描述很合情理,并且也配合其历史背景。例如,以色列王国的创始必定无可避免地是困难和富争论性的──这正是书中所描述的。此外,非利士人的活动是完全可以相信的。第二,各个主要人物的描述听来似是真确的。尤其是大卫,他被真实地描述为一个极有能力和魅力的人,但却有一些十分明显的软弱和错失。虽然圣经对他抱同情的态度,却没有把他理想化。
写作年代、作者与写作目的
书名中的撒母耳是指书中第一个主要人物,但他并不是本书作者;他的死早已在撒母耳记上二十五章1节记载了。我们不知道谁是作者,但他不可能早于所罗门逝世前──接近主前第十世纪末──写作此书,因为撒母耳记上二十七章6节显示作者认识分裂后的王国。学者一般同意撒母耳记上下并非独立成书,而是由约书亚至列王纪这一系列连续书卷的一部分。若是这样,整份历史作品的作者便是在被掳至巴比伦的时候(主前第六世纪)写作本书的。有些经文,例如撒母耳记上九章9节和撒母耳记下十三章18节,暗示作者活着的时期远比他所记载的事件晚得多。然而,他使用了许多古旧而真确的原始资料文件,他更提及其中一份文件的名称(撒下 1:18>撒下一18)。
因此,若要探究本书作者的目的,我们便要视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为一个整体,来思想其写作目的。这些书卷记载了自征服迦南至被掳的一段以色列历史。那是一个包含胜利、成功、衰落和败亡的时期。

主 题

作者希望在历史事件上,显出神的干预和神的计划。这些书卷特别是对君王统治作出评论,那最终是一个失败的制度,但却为弥赛亚的盼望奠下了基础。在这个较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撒母耳记所记载的是首两位君王──扫罗和大卫。大卫是以色列中最伟大的君王,书中对他广为人知的成就也有详尽的描述。然而,他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他的统治也绝非毫无困难。撒母耳记解释了这幅图画的两面,并说明神如何与大卫和其他重要的人物互相交往,藉以掌管以色列的历史。它的信息是一个悔改的呼召!因为神的子民正在被掳时期,为他们昔日所犯的罪而受苦。这也是一个信心的呼召,叫读者想起神如何拣选以色列,如何在每个不同时代供应他们所需,向他们信实守约,并应许未来有大君王到来。

应用纲要

撒母耳记提醒我们属神的儿女当省察,不要像以色列人厌弃神的管治,当专心仰赖神并反省我们向神的每个宗教行为都是出自纯一的心。而大卫与家人的事迹,更可见圣经看重个人与家人的关系,不能齐家就不能治国。所以我们也当留意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否合乎神的心意,免得被事业破坏了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