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

第二段

上一篇   下一篇

分裂王國史(王上十二至王下十七) 


一. 王國分裂(王上十二至十六)

所羅門死後,聯合王國分裂為南北二國。在以後的日子,南北國常內亂,兄弟閱牆。北國(以色列)存在約兩個世紀,由九個朝代的二十個王統治,其間國力衰微,並有弒君篡位的情況,綜述北國所有王全是反叛神的,故先滅於外敵手中。南國則延續三個半世紀,由大衛一系的十九個王治理,但有一段短時期,由亞他利雅奪位,其中多有崇神之賢君,致國壽較長。

在士師時期,南北眾支派之間長久以來各自為政,甚至互有戰爭,因此,一分為二並不足為奇。但其近因則是北方支派差遣代表,商談有關王權的問題時,羅波安不聽國中老臣忠諫,苛刻百姓(王上十二6-11)。於是,較早前起義、反抗所羅門的人民英雄耶羅波安,率領十支派反叛,自命為王,以示劍為京(王上十二25)(後在暗利朝遷京撒瑪利亞,十六24),是為北國,並在但及伯特利各鑄金牛,又立邱壇,防止百姓南渡耶京聖殿拜祭,與只得二支派支持之南國羅波安對峙(王上十二26-33)。

本書作者以先知的角度觀國史之演變,故先述北國耶羅波蒙先知奉神之權能治病後也不敬拜神(王上十三1-6,33),也記述其子蒙先知亞希雅預言其背神之災(十四上);然而南國的羅波安也不行神看為正的事(王上十四下)。此後南北國互相仇恨,常常內戰(王上十五6,7,32),北國數王違背神之國運全在先知亞希雅及耶戶之預言中(王上十五29;十六12;王下九36;十七23;廿四2),南國的亞撒卻一生事奉神(王上十五14)。

暗利是在以色列國歷史上的第三次篡位,建立了「暗利王朝」,歷四代而亡(包括亞哈、亞哈謝和約蘭),共四十四年,以色列得以回復王朝的穩定狀態。本書記載暗利只是寥寥八節的篇幅(王上十六21-28),但在一般歷史書中,他是以色列諸王中頗受重視的一人。在暗利的統治下,以色列不但和腓尼基及猶大締結盟誼,從摩押人的勒石中,知道暗利曾收服摩押人俯首稱臣,又殖民其地。所以暗利王被推翻後多年,亞述人仍稱以色列為「暗利家」。

 

二. 以利亞和亞哈(王上十七至廿二)

作者由王上十七章至廿二章皆記載先知以利亞一生之事蹟,在以色列史中以利亞時代為一興盛之時代。作者身為先知,故對此段時代特別敏感。以利亞一生之事跡在北國惡王亞哈統治下發生。當時北國道德淪喪,人心荒蕪,如同天久未雨,以利亞適當其時應運興起。他性如烈火,信息亦如火灼人,熱心如火,能力如火,故其生平不離「火」字。他的外號是「烈火先知」,他的造就是多方的:1. 基立溪邊(王上十七3);2. 撒勒法寡婦家(十七8);3. 迦密山頂(十八20);4. 何烈山洞(十九8);5. 拿伯葡萄園(廿一17)。他的得勝也是多方面的:1. 勝亞哈王(十八1-19);2. 戰勝百姓(十八24-29,30-40);3. 戰勝巴力先知(十八22-40);4. 戰勝天然(十八41-45)。

北國亞哈王應驗先知之話遭神報應,南國約沙法與北國禾好為結束。兩國經多年流血內戰,在此苟延殘喘一會,然而不久彼此仇恨敵對之火又再復燃。

 

三. 以利亞和以利沙(王下一至八)

  以利亞在亞哈謝王時繼續顯出他有屬神的權能(王下一)。在約但河畔,於五十多位從伯特利、吉甲、耶利哥三「先知學校」來送別的門徒面前,以利亞把「衣」傳給以利沙,「時代使命」的負擔便放在以利沙肩上。以利沙深感力小任重道遠,遂求雙倍的靈覆蔭他;隨即火車火馬把「烈火先知」接到「耶和華是神」的居所去(王下二)。以利沙蒙雙倍之靈,他日後的工作(按聖經記錄計算)剛是以利亞之雙倍(以利亞行八個神蹟,以利沙則行十六個)(王下三至十三)。

  作者因有先知的身份故特別注重先知以利沙的事蹟,那是約沙法與亞哈時代的一段插曲,顯出神並沒有在以色列國宗教與道德敗壞時減去人聽轉回真神之要道。以利亞與以利沙二人構成以色列一偉大「口傳先知」時代,也同時是一偉大神蹟時代。

 

四. 北國以色列的衰亡(王下九至十七)

南北兩國繼續和好,南國之亞哈謝與北國約蘭結盟合政亞蘭。約蘭之將軍耶戶由先知膏立為王(王下九1-13),之後,他發動政變,先殺約蘭篡位,後殺亞哈謝(王下九14-29)。耶戶接著進行整肅,把耶洗別、亞哈和亞哈謝的家族,並敬奉巴力的所有人殺掉(王下九30至十36),背後卻是神藉著耶戶之手殺耶洗別,應驗先知以利亞之預言(王下九36),可見以色列的國運全在神的手中,也全在藉先知所預言之話裡(王下九下至十)。耶戶的王朝在以色列國中最為長久,歷時共九十年;而歷任的王則包括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

亞哈謝之母亞他利雅為毒辣婦人,既為北國暗利的後裔,見子死後起來剿滅王室(王下十一1),如同摩鬼般推翻神應允大衛王室之約(撒下七)。神卻預備約示巴和耶何耶大這對夫婦,從要遭害的諸王子中救出約阿施,藏在聖殿中。亞他利雅執政6年以後,忠心的祭司耶何耶大發動反政變,把年幼的約阿施擁上王位(王下十一),神之約是不能推翻的。

由於耶戶的政變,以色列積弱半個世紀,亞蘭人乘機將耶戶之子約哈斯的勢力削弱,只剩下一支小型的軍隊(王下十三1-7)。

九世紀初,亞述東山再起,舒緩了以色列和猶大的困境。亞述大軍擊敗亞蘭,大患一除,以色列和猶大於是獲得戲劇性的振興。耶戶的子孫,亦即以色列王約阿施,重新收復從前給亞蘭人奪去的各城(王下十三25)。以利沙死於約阿施在位期間(王下十三20)。在南方,亞瑪謝再度擊敗以東(王下十四7)。但亞瑪謝和約阿施又重點兩國的戰火,北國再度戰勝(王下十四8-14)。

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的領導下一度享有繁盛,王國的版圖達到所羅門時代的幅員(王下十四23-28)。同時代的猶大王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也在耶路撒冷加強軍禦,同時採取攻勢,向南擴展國土(王下十四21、22,十五1-7)。

然而,在兩國的歷史上,這樣的復興只不過是輝煌的夕陽而已。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展開一連串的災難,在以色列的滅亡和猶大向亞述的霸權臣服時,而達到巔峰。北國方面,接續作王的均昏庸無能,又兼你奪我爭,弒君篡位每朝皆有,僅在10年多的日子,內戰和無政府狀態的交替中,先後出現了五個王(王下十五)。國勢轉弱,南北兩國均曾向亞述王繳交重稅(王下十五19、20,十六7-10)。後來,以色列和亞蘭人結盟以逐退亞述,並試圖強迫猶大王亞哈斯參戰;亞哈斯於是向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求救。聯盟被破壞,以色列和猶大淪為附庸。以色列王何細亞一旦感到安全無虞,就變節投靠埃及。然而,此舉對於北國來說,儼如自取滅亡。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隨即報復,以色列國的政治史於722B.C.就此告終。這片土地由其他異族遷入(王下十七)。

  綜觀北國速亡之因有三:1. 離棄真神,崇拜偶像(十七7-12)──歷代諸王無一敬拜真神,盡皆行神眼中看為惡者,屢犯耶羅波安所陷他們的罪裡;2. 不肯聽先知的話(十七13,23)──起先有亞希雅、耶戶,繼有以利亞、以利沙,復有王耶羅波安二世時之何西阿、阿摩司等先知屢施忠諫亦歸無效;3. 君王昏庸無道──國中除耶羅波安一世、二世、耶戶等外餘皆為無能之君,只曉淫佚奢侈,不能建國圖強。

  而南國國祚延長百有餘年,其因有五:1. 歷代皆有賢能之君興起;2. 二十王中有八位是敬畏神的;3. 有先知與祭司為宗教領袖,復有耶路撒冷為敬拜中樞,把人心聯結在一起;4. 歷代只有大衛一朝,眾人矢志效忠王朝;5. 神與大衛家立約,應許大衛永遠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