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列王 10章至36章

2· 列王 10章至36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所罗门尸骨未寒,辉煌的国度已衰落瓦解。它是沿着昔日支派的裂痕而分裂的:那是在耶路撒冷之上,一条从东至西的裂痕,南面是犹大、便雅悯和西缅(很久以前已被犹大吸纳),还有当地利未支派的人。但这分裂一般视为大卫的支派相对于其余的支派,因而南部称为‘犹大’,而其余大部分的支派则自称为‘以色列’(10:16>十16)。
这使以色列一名的使用,在历代志余下篇幅中产生了混淆。在最广义上,以色列指神的子民,包括南北二部,而且并没有贬义。在政治上,那是指北面的王国。当以色列一词指北国的人民时,其意义不一定是坏的,因为其中有真正的以色列人(11:13-17>十一13-17,28:9-25>二十八9-25,30:11>三十11;王上 19:18>王上十九18),甚至北国的第一位君王耶罗波安,也是按着神的心意而背叛罗波安的(10:15>十15,11:4>十一4)。但以色列通常是指锐意脱离大卫王朝和所罗门圣殿制度及其君王的政治势力,尽管实际上神不再允许他们那样做(13:8-12>十三8-12);更甚的是,一些君王如亚哈和他的家,不但抛弃大卫/所罗门的理想模式,还把外邦诸神引入国中(23:17>二十三17; 王上 16:30-33>王上十六30-33)。
然而,历代志作者只有在北国的历史与南国有关时,才会提及北国,因为南国的大卫家系会再延续300年和20个王朝。他的目的是显出大卫和所罗门的理想,怎样为其继任人所跟从或弃绝,并展示出祝福和惩罚怎样因应国情而临到。

十1至十二16 罗波安
罗波安刚就任时,愚昧自大,引致耶和华说北国背叛他是正确的(10:15>十15,11:4>十一4)。列王纪上十二章1至24节和十四章21至31节只说出他的坏处。历代志作者则从别的来源附加了资料,说在起初的灾难之后,曾有一段成功统治的时间,然后有第二次的灾难,继而是悔改和复兴。纵然罗波安所娶的妻,许多都是大卫家族里的人(11:18-21>十一18-21),但这并不使罗波安成为大卫的君王,而列王纪的评论是对的,它指罗波安的治理,处处都显得不成功。历代志作者的记述较公平,虽然最终结论跟列王纪一样(12:14>十二14),但仍比较公平地给本书余下的内容定下了模式:罪带来灾难;悔改则引往祝福。
十1-19 王国分裂
示剑自古已是政治和宗教重地,因此是‘全以色列’立王聚会的适当地点(1节)。引致罗波安失败的最初3个因素(作者预期读者已知道 王上 11:26-40>王上十一26-40的背景),在于拿八的儿子耶罗波安,那是有影响力的名字(2节)。众支派以耶罗波安为他们当然的领袖,带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抽重税和服苦役(4节)。服苦役照例并不会影响真正生来是以色列人的(8:9>八9),但事实似乎不然(18节; 王上 5:13-14>王上五13-14, 王上 11:28>十一28)。
罗波安咨询了年老的和年轻的顾问,而年轻人固执的意见得胜了。罗波安背着敬重长者的圣经原则而行(参 赛 3:4-5>赛三4-5),虽然说得公道一点,那是因为那些‘少年人’是与他一同长大的(8节),而他们必已得势近40年(12:13>十二13)。耶罗波安和北方众支派既看见罗波安不让步,便起来叛变,这样,第三个因素,即先知亚希雅的预言( 王上 11:29-39>王上十一29-39),便再浮现,使罗波安大感失望和挫败。神已说过这事会发生,而它实在发生了(15节)。叛变的呼喊讽刺地与历代志上十二章18节唱反调(16节)。罗波安仍不愿意接受事实,差遣掌管服苦役者的长官,厉行引起民愤的政策,结果带来了可悲的后果(18节)。

十一1-23 罗波安的顺从
企图再一次以武力使以色列重新联合起来的,被神禁止了,罗波安也听命退兵,这使他得到称许(1-4节)。这次的顺从必是后来蒙祝福的原因:巩固城邑的计划(5-12节),宗教生活的突破(13-17节),及皇室家庭的繁茂(18-23节)。虽然‘罗波安与耶罗波安时常争战’(12:15>十二15),坚固城所形成的防线(6-7节),似乎并非用作抵御北国,而是抵抗南面和入侵(参12:1-4>十二1-4之注释)。圣经已谈及耶罗波安所设立的另一个宗教(参 王上 12:25-33>王上十二25-33),这便解释了敬畏神的以色列人为何大都从北国走到南国来。用牛犊来代表耶和华已是坏透的了(比较 出 32:4>出三十二4),而以公山羊来代表本地的鬼魔则是更过分(15节)。罗波安的家庭不但庞大,且按我们的标准看来,是属于同系繁殖的(18、20节);鉴于所罗门娶妻放纵( 王上 11:1-8>王上十一1-8),罗波安现在如此做法无疑已被看成美德,而第23节说罗波安为众子‘多寻妻子’,似乎更应作‘求问众妻子的许多神明’(耶路撒冷圣经)。
罗波安的顺从,并带来的祝福,维持了3年(17节)──但不足以影响最后的判决,就是针对‘罗波安行恶’的审判(12:14>十二14)。

十二1-16 罗波安执政的晚期
从第1节我们不难看见骄傲与自信(那是谦卑和信靠的反面),这态度引致第1节下的罪,继而是2至4节的惩罚。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始创人示撒,把埃及重新团结起来(按罗波安在以色列所作的看来,这是讽刺),现在并且要向东北面扩展,无疑是与耶罗波安和以东王、亚兰王共谋( 王上 11:14-40>王上十一14-40)。入侵的详情并非来自列王纪(3-8节);历代志作者从资料所描述的军队十分庞大,纵然‘六万’(3节)大概应作‘六千’,而示撒本身有关此战役的记载,列出他夺取的城邑超过150座。耶路撒冷不在其中,因此第7节的预言得着了应验,而示撒从圣殿和王宫夺去宝物便离开了(9节)。
罗波安任内影响最深远的事,就是王国的分裂(10>十章)。历代志首先加上关乎罗波安的事件,以表明原则,就是‘顺从带来祝福’(11>十一章),而现在再加上一些事实,表明那原则就是‘不顺从带来惩罚’和‘悔改带来复兴’。第十二章包含了许多经典的用词,历代志常使用这些用语来作出教训,例如:‘得罪’(2节),第5节那报复性的‘离弃’(并参1节),‘自卑’(6、7、12节);而第6节下显出了真心认罪和悔改的意思──‘耶和华是公义的’,也是‘对的’,而‘我们是错的’。奠定此教训基础的,是所罗门的祷告(6:24-25>六24-25)和神的答覆(7:14>七14)。然而,事实仍然是,第十一章虽然有祝福,第十二章有复兴[或许由于‘犹大中间有善益的事’(12节,11:13-17>十一13-17),并且由于王的悔改],但罗波安叫人想起的,仍是一个把王国分裂的王,并且是‘行恶’的王(14节)。


十三1至十四1 亚比雅

历代志谈论亚比雅的篇幅,是列王纪的3倍;列王纪只简单交代他是个行恶的王( 王上 15:1-8>王上十五1-8)。他母亲对他的影响肯定不会是好的(15:16>十五16)。除了历代志所谈及的事件之外,他毫不出色。
北国与南国之间的战争,对于谁应管辖整个民族,似乎比不上霸占土地来得重要,而犹大此次看来是较成功的一方(4上、19节)。但亚比雅看来要在此战争中落败;第3节所列出的数字,显出犹大与以色列的军力怎样悬殊(参导论)。亚比雅藉此机会说出一番值得我们留意的话,这番话指出历代志神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亚比雅是向‘以色列众人’说话(4节);虽然他开始时称呼耶罗波安,但不久便无礼地把他降为第三人称,好像耶罗波安并不在场一样(6、8节)。重要的是众民的忠顺,而他们若忠于耶和华,就必知道惦已藉着‘盐约’(5节;大概指永约,参 民 18:19>民十八19),把治权交给大卫家。这情况在前朝出错,因为其中一方出现叛变,而另一方施行愚政。(第7节那些‘无赖的匪徒’,无论是拥着罗波安而‘说服’他,还是拥着耶罗波安,叫他‘背叛’罗波安,亚比雅的观点仍是一样的。)在那情况下,这造反是源自神计划的一部分。但现在事情已回复正常:在大卫的宝座上有一位真正的君王,在所罗门殿里有真正的敬拜,他们不能再托辞,去寻找人来取代他(8-12节)。
这时犹大不单有正确的神学理论,也有正确的态度(14下、18节),因此历代志作者删除了列王纪的结语( 王上 15:3>王上十五3),而以正面的论点来结束,指出了神的赐福(19-21节)。


十四2至十六14 亚撒

像处理亚比雅的事迹一样,历代志作者记述亚撒的事迹,比列王纪的篇幅超出3倍( 王上 15:9-24>王上十五9-24)。其中又有一些含糊的记载,使现代读者感到困惑,其中多半是关乎日期的,虽然也有关于神学的含义。为方便研读,以下的列表是从王国分裂的日期算起的。
根据经文的记载,日期似是如下: <a=d200>t426a
问题是根据列王纪上十六章6节和8节,巴沙是在王国分裂后第四十六年逝世的。因此,以下有另一个大纲,假设十五章19节和十六章1节所提及的,并不是亚撒执政的年份,而是从王国分裂开始计算的日子: <a=d200>t426b
日期配合恰当,但本身却有问题存在:对于计算日期的方法(王国分裂后第若干年),就只有十五章19节和十六章1节两个例子;此外,经文明明指出,这些年份并非南国的年份,而是亚撒执政的年份。不过问题仍是悬而未决。以下会再谈及相关的事情(参15:11>十五11、15:19>19,16:12>十六12之注释,及16:1-14>十六1-14附注的‘年代问题’)。
十四2-15 君王的心
历代志作者引述了列王纪上十五章11节,说‘亚撒行……正的事’后,他便在十四章3节至十五章15节详述那正义的事,资料取自不同的来源。一些宗教(2-5节)和军事(6-8节)上的事情,既显出亚撒的顺服,也显出神的赐福,并两次使用‘平安’这经典的字词(6、7节;参 代上 22:9>代上二十二9)。经文中也出现作者喜用的字词‘寻求’(4节,比较7节),而人所寻求的耶和华,被称为亚撒的神、以色列历史上的神,及以色列民的神(2、4、7节)。
犹大被敌方的万军入侵,亚撒动员的军队便受到考验。此处所记载的数目,似乎十分庞大(参导论);敌人的数目远超过神的子民,因此以色列人必须信靠神。这里的敌人未能确定是谁──有许多不同的建议,有说是由一个路比人将军率领的埃及军队(比较16:8>十六8)。

第11节
第11节那段令人难忘的话,显出亚撒在极端危险的时候(正如在任何时刻一样),如何全心倚靠着耶和华,而明显地,这位神就是使他们得胜的耶和华(12-14节)。


十五1-19 耶和华的话

本章大部分源于列王纪以外的资料(15:1-15>十五1-15)。表面看来,亚撒利雅的预言是在亚撒得胜之后发出的;预言似乎是指向另一次的更新,是在十四章3至5节那一次更新之后的,而这更新的典礼中包括‘掳物’的奉献(11节)。另一方面,1至15节可能是详述十四章2至7节的行动。
亚撒利雅的信息先是浅显,就是历代志中所谓‘报应式’的教训(2节)。虽然这段信息称为‘预言’(8节),但当中大部分的动词都可以是将来或过去时态的(3-6节),并且往往被视为士师记的回顾,不单切合此中的描述,也是以‘报应’为主题:那时(4节)像现在(2节)一样,重点在于寻求和被寻见。值得注意的,是透过亚撒利雅说话的神,明显就是亚撒的神、以色列民的神,也是列祖的神(参14:2-7>十四2-7)。最终在亚撒第十五年举行的立约典礼(10节)包括所有人的(留意8-15节中‘全地’、‘众人’等字词),并且也是寻求耶和华(12、13、15节)。
末后4节经文──历代志作者再次参考列王纪( 王上 15:13-15>王上十五13-15)──但也引起了两个问题。

第17节
第17节似乎与十四章3节互相矛盾;然而,十四章2至8节是关乎犹大的,而本节的‘以色列’可能指亚撒其后夺得的北方领土(比较8节)。
第19节
第19节似乎跟列王纪上十五章16节和32节相冲突,但列王纪所指的无疑是亚撒和巴沙之间不断的‘冷战’,这冷战直至十六章1节的攻击,才爆发成公然的冲突( 15:19>十五19的‘更多’一词应该删掉。这看法当然对上述亚撒执政的第二个年代表较为有利)。


十六1-14 世人的声音

巴沙的攻击是给亚撒的一个试验(1节),而他在这次试验中将会失败。在这段期间,北国与北方的亚兰,多半时候都互相为敌的;犹大与亚兰的协定,在政治上是智慧的做法,亚撒可为此而付上金银(但金银从何而来?),事实上他也曾这样做,并且十分有效(2-6节)。世人大都会同意这是明显要做的事。然而,这却是亚撒不‘求耶和华’(12节)的开始。在下文中(7-10节),请留意另一位先知的出现;他的教训是说亚撒的智慧似乎带来了良好的结果,但信靠神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里重复简单的教训──信靠神,那是基本的圣经教导,并且从过去的历史中得到肯定;报应必临到;而神的君王首次因反叛而逼迫神的先知。这与12节下的固执是同出一辙的。
附注 年代问题
若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十六章1节(亚撒在位第三十六年;上文第一个年代表),则他的患病是颇为迅速的报应(第三十九年;12节)。但这并不能解释这个年代表的有关疑问,也不能解释第三十五年发生的事(15:19>十五19),以及为何哈拿尼预言亚撒的惩罚是战争(16:9>十六9),而不是患病。另一方面,十六章1节若指南国第三十六年(第二个年代表),则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年代表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它可以显明,有时因果报应是比人所想象的为慢,也不甚明显。


十七1至二十一1 约沙法

约沙法执政的记述,某些方面跟其父十分相似,但这里未有像亚撒长期反叛引来可悲的结果,也没有提供像亚撒年代的架构(记载含糊的)。约沙法的记述也较详尽,并有两个显着的特征。列王纪上二十二章首40节讲述约沙法与亚哈联盟的( 代下 18>代下十八章),然后再用10节经文交代他在位的概况,便结束了列王纪的记载;历代志则用了双倍的篇幅,显出了约沙法的重要性。此外,历代志从列王纪转载的两件主要事件(一长一短: 王上 22:1-40>王上二十二1-40、 王上 22:48-49>48-49),都没有把约沙法放在有利的位置上,而历代志作者更在其上加上先知们非难的评语,然而到底作者仍视约沙法为一位伟大的贤君,堪称第二个所罗门。
十七1-19 约沙法的伟大
历代志作者取了列王纪上十五章24节下作引言,描述约沙法的良善和伟大。两种美德典型地交织在他的故事中:正如一般人的看法,能力与繁荣被视为祝福,而这祝福是由于人忠心地寻求神(2-6节);第3节可能译作‘他行他父亲初行的道’,即指亚撒(修订标准译本)。(‘第三年’,7节,是亚撒逝世那年,即父子共同执政之后,约沙法开始独掌朝政;参以下附注的‘年代问题’。)他的宗教教育计划(7-9节)和对神及其律法的爱护,加上他教导子民(4节),使他的财富和尊荣在列国(10-11节)及犹大中是着名的(5节),军队的名单则补充了第1至2节的军事安排资料(12-19节)。在约沙法身上,也看见类似的发展。他明显培养自己对神的信心,而这是一个‘有行为的信心’(参 雅 2:22>雅二22),表现出活跃而非沉寂的宗教:他‘寻求……神,遵行他的诫命’(4节),而他的行为使子民因其管治而蒙福。
附注 年代问题
此处约沙法执政的年日(17:7>十七7,20:31>二十31)是由亚撒患病时算起,即‘共同执政’,自主前873/872年开始;列王纪下三章1节和八章16节暗示较短的执政年期,当是从主前870/869年,亚撒逝世时算起。


十八1至十九3 攻取基列的拉末之役

故事主线是根据列王纪上二十二章,但记约沙法的伟大(18:1>十八1)和为他的尊荣而设的筵席(18:2>十八2),显示作者开始在这故事中稍有更动,使南国的王(而非北国的王)成为故事的中心人物;故事结束时提到的事件和预言,并非关于亚哈(像 王上 22:36-39>王上二十二36-39),而是关乎约沙法(19:1-3>十九1-3)。
十八章1节上回顾第十七章,是十分正面的引言;十八章1节下展望那非常不理想的后事。约沙法儿子约兰和亚哈女儿亚他利雅的结亲,将带来无尽的烦恼。军事上的联盟也同样是愚蠢的( 18:3>十八3)。故事的结局透露,基列的拉末原来是落在亚兰手中(18:30>十八30),我们因而知道,历代志作者看见亚撒的命运,又在其子身上重复了──一个好的开始,一个愚昧的结局,加上一个先知的出现。先知在亚撒王的时候说:‘你不应与亚兰联手对抗以色列’(比较 16:1-9>十六1-9,哈拿尼),而在约沙法的时候则说:‘你不应与以色列联手对抗亚兰’(比较19:1-3>十九1-3,哈拿尼的儿子耶户)。
然而,约沙法不止是放大了的亚撒。先知米该雅在第16节所说的话,暗示约沙法的个性。他像牧人一样关怀‘以色列众民’,以为带领羊群的方法就是与亚哈联盟(18:3>十八3),他认为两人之间的分歧并不碍事。西底家的预言说这是正确的,但结果证明他错了(18:10>十八10、18:34>34);米该雅的预言说这方法行不通,并暗示在事件背后有更坏的恶兆(18:16-22>十八16-22);耶户的预言告诉约沙法,他心虽宽大,却需要识别力,并对恶人毫不留情(19:2>十九2;比较 太 10:16>太十16)。
关乎这些预言,到十九章1至3节还指出两点。就米该雅的预言看,约沙法确实‘平平安安的回家去’(此处的‘平平安安的回……到宫里去’跟18:16>十八16的用字相同)。关于耶户的预言,我们要留意耶和华的愤怒实际上在何时和怎样临到。


十九4-11 约沙法的法律改革

这几节经文似乎与第十七章一致。两段经文都不是来自列王纪,两段都是关乎约沙法,这是指一位像所罗门那样伟大和良善的君王,他所达致的成就;这一段描述约沙法怎样治理他的民。为何两段叙述编排在不同的地方?也许这是为了平息十九章2节所提到神的愤怒;又或许这是要进一步与亚撒的故事平行,亚撒也显然在一段先知信息之后,进行了第二次的改革(15:8-15>十五8-15)。
第6-10节
第6-10节大致上与申命记十六章18节至十七章13节的规定一致。约沙法对审听民间诉讼甚表关注,使人想起撒母耳的事迹( 撒上 7:15-17>撒上七15-17);而他深深关怀子民之福祉,其性情也在这事上显露无遗。


二十1-30 犹大被侵

这段事迹只在历代志中出现;与列王纪下三章的事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大的分别。此处所记述的入侵,不可能是十九章2节宣告的‘耶和华的愤怒’,但这事似乎有神的准许,为要证明惦的拯救,而不是从惦而来的惩罚。
至于侵略者是谁,他们从哪里来,经文并未清楚交代,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一队‘大军’(2节),从死海那边上来。关于我们的英雄(他确实是英雄),作者指出的第一件事,是约沙法‘惧怕’(3节)。故事已指出,他发现要坚强站立何等困难;也许因为他缺乏那种力量,以致在列王纪作者眼中,他显然并不是大英雄。但他的惧怕使他‘寻求耶和华’;此外,他也发现全国人民也都前来,与他一起寻求耶和华(3-4节)──无疑这是他勤政爱民的结果(从17>十七和19>十九章可见)。
在会众面前,他基于过去的历史作出祷告,他提到所罗门(9节, 6: 28>六28、 6: 34>34)、大卫(6节; 代上 29:11-12>代上二十九11-12)、约书亚(7节上)和亚伯拉罕(7节下)的事迹,并应用于当时的处境(10-11节)。祷告的高潮带来祝福,因约沙法的软弱反成了得着祝福的必然途径(12节)。同样叫人难忘的,是利未人雅哈悉所说那充满灵感的话──这次是引述申命记二十章2至4节:‘要摆阵站着,看耶和华为你们施行拯救’(17节,或作‘看耶和华为你们得胜’,参修订标准译本)。翌日早晨的事,在约沙法而言,足显出亚撒在相同处境下同样是‘有行为的信心’(‘我们仰赖你,奉你的名来攻击这大军’,<a=14:11>十四11)。在耶和华而言,这是一次使惦的名得大荣耀的胜利(20-26节)。
二十31至二十一1 约沙法执政告终
在二十章31节,历代志再次与列王纪汇合( 王上 22:41-50>王上二十二41-50),虽然亏损也有些差异。本段有4点引起质疑。
第31节
第31节似乎跟列王纪下三章1节和八章16节不同,但请参看十七章1至9节附注的‘年代问题’。
第33节
第33节跟十七章6节的说法不一样,但作者与当时的读者并不因此感到奇怪;约沙法是废除‘邱坛’的人,但25年后,有些邱坛瞒过了他的眼睛。‘以色列诸王记’(34节)可能并不是圣经中的‘列王纪’。
第35-37节
第35-37节跟列王纪上二十二章48至49节内容不同,但那可能只是故事的上半部──他另一次愚昧地与北国联盟,难怪在二十章1至30节那次信靠神而得胜后,又提及约沙法的软弱。列王纪是从亏损说起,显出这王最后得了教训,不再与亚哈家有任何协议。至于犹大国,二者已蒙受足够了(正如21>二十一章继续指出)。


二十一2-20 约兰

历代志记载的篇幅是列王纪的两倍( 王下 8:16-24>王下八16-24),其中强调昏君所作的坏事。约兰跟上一代的对比,见于第2至4节;一个贤君承受的强大家族,是神赐福的记号,但在他儿子邪恶的治下,却成为了头一个灾难(4节; 士 9:1-6>士九1-6是先例,却不能引用来证明那是正当的)。约兰所继承的国位‘以色列’是不含贬意的(2、4节),但其后却成为一个贬义的‘以色列’(6节;参导论及  10:1>十1至36:23>三十六23之引言)。转变是在何时发生的?转捩点在于他与‘亚哈的女儿’亚他利雅结亲,因着这段婚姻,两个皇室开始多有交往(留意一些君王的名字在两国都同样流行),尤其是南国开始信奉已影响北国的外邦宗教。约兰没有效法他父亲的善道(12节),却放任而行,因为正是约沙法愚昧地助长这些联盟。
纵使约兰无信,耶和华的约却确保神不会因大卫后裔行恶堕落,而毁灭他们(7节)。但他们仍须为所犯的罪作出补偿,而这种补偿是由耶和华而来的。以利亚的信件并不见于列王纪(11-19节),这信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以利亚并非一位‘写作的先知’,不曾在南方说预言。然而,这信确实把十分典型的‘北方’处境套用在南国中。那是明明地关乎报应的(‘你犯了罪,因此你要受苦’)。并引述例子加以强调:8至11节与16至17节描述约兰本身的罪,以及他使别人堕落而引致的灾难。所有他所想望的──权力、家庭、健康、尊敬,及标志着神赐福顺服之人的东西──他都失去了。他死后并没有得着任何尊荣或记念,历代志作者更假设没有人想知道更多关于他的东西(对比  16:11>十六11与对比 20:34>二十34)。

二十二1-9 亚哈谢
这次历代志作者大大删减了列王纪下八章25节至九章29节。新国际译本(及中文和合本)澄清了其他译本可能会误导之处,在二十一章17节指出那是‘亚哈谢’,又在此处第2节交代另一记载作‘二十二岁’,还有‘孙女’的身分。
这是关乎第二位继任之‘昏君’的故事,指出了这时期破坏犹大的东西,就是北国的影响(3-4节),尤其是亚他利雅的影响。她先是王后,后是王太后,加上她本身极强的个性,使她权倾朝野。虽然第5节的事迹跟约沙法几乎丧命的事件十分相似(18>十八章),但亚哈谢像约兰一样,应被视为约沙法的对照(9节;比较21:12>二十一12)。也许最触目的事件,就是亚哈谢的败亡(7节)。报应之神藉着耶户来压倒他,而根据列王纪的记载,耶户是把他连同随行的人一并铲除,血腥地重演了耶户主要的计划──清除北国的皇室。但从南国的角度看,耶户对付亚哈谢家,跟对付亚哈家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约兰要负责任,因为是他进行大屠杀(21:4>二十一4),他的家在二十一章16至17节要忍受的痛苦,现在再次发生。事件加上亚哈谢的死,意味大卫再没有后裔可以治理国家(9节),神与大卫所立的永约险些儿毁坏了(21:7>二十一7)。但正如约兰的故事所显示,耶和华一直管理这事,因此亚哈谢的事件也是‘出乎神’的(7节)。至于犹大的沦亡,也许我们应看成是神所引致的‘逆转’,像在十章15节一样(并比较 代上 10:14>代上十14)。

第8-9节
第8-9节跟列王纪的记载不同。在某程度上,两处经文可以调合:亚哈谢的死可能是先于他的家人和随从,如列王纪下九至十章所说的(第9节不应有‘其后’的含义),而作者可能已假设读者知道亚哈谢是葬于耶路撒冷的( 王下 9:28>王下九28)。


二十二10至二十三31 亚他利雅

本部分以亚哈谢之死开始,以他母亲亚他利雅之死结束。亚他利雅的‘执政’是不正常的。作者并没有用一般的方式来介绍或作结语。她的国位不属于犹大国,更休说她是属于大卫家。她不知道当她自己即位时,一个藏在圣殿中的童子已作了真正的犹大王(23:3>二十三3、23:7>7、23:10>10)。至于她6年的统治,作者只以半句话来交代,而整章经文只为了交代她逝世那天发生的事。
犹大在亚他利雅的丈夫和儿子治下的衰落,至此已达致谷底。事情就像两个世纪以前,即扫罗的时候那样,而那是多年不断出现的危机;神的子民为了邻国外邦人看为有价值的事物,出卖自己,直至一天只有大卫家可以拯救他们。这里已是第四次王室全被屠杀,只留下一个余种(22:10-11>二十二10-11;比较  21:4>二十一4、21:16-17>16-17,22:8>二十二8),但这恶谋也意味着,在神的计划中,最后和最没有可能的人,结果会成为惦所拣选的人,像大卫一样( 代上 2:15>代上二15)。本文与路加福音第一章之相似,不应忽略。
第二十三章大部分从列王纪下十一章而来,但历代志作者却有他独特的见解。耶何耶大的计划极其周详远大,是过于人所能想象的。他把有影响力的领袖召集起来(23:1>二十三1),又招聚犹大各地的人(23:2>二十三2),对于他所作的事,声称是来自耶和华的权柄(23:3>二十三3),并指称约阿施已是犹大王(23:11>二十三11)──把列王纪的版本夸大了。连续被3任国君所弃绝的,却因神和惦忠心的子民暗地里保存下来(像约阿施一样)。现在旧事重提:3次立约(23:1>二十三1、23:3>3、23:16>16),重新确定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基本关系。众民支持这行动(23:12>二十三12),说明了亚他利雅的灭亡,而她所引入的外邦思想已遭摒弃,所有百姓都遵守大卫和昔日摩西的律例(23:16-18>二十三16-18)。这样,国位和圣殿都回复原样,这大变革带来了欢乐和安静(23:18-21>二十三18-21)。但从人的角度说,那是危险的事情。


二十四1-27 约阿施

因着约阿施的登基,我们再次看见‘耶和华的国在大卫子孙手中’(13:8>十三8),因前3位君王实际上都落在亚哈女儿的手中。约阿施之后的3位君王都以仁政开始,虽然直至第三位王,即乌西雅,我们才可看见一些伟大的德政。
二十四1-16 好开始
约阿施前半部的统治,在头3节已概述了,因为历代志往往以家庭(3节)为神给顺服之人的赏赐(2节)。4次面临灭绝的皇族,现在开始再次建立起来了。
约阿施成功的修殿工程,是他向神的事奉,并从神而得的赏赐。本段的背景是列王纪下十二章。我们暂时不谈5节下至7节这段奇怪的经文。作者直接而颇为详尽地描述圣殿重修的工程。有3节经文需要注解:税捐(9节)是出埃及记三十章11至16节和三十八章25至26节所规定的;第10节的‘欢欢喜喜’肯定了这工程,跟摩西时代建会幕,及大卫与所罗门建殿的工程,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出 36:4-7>出三十六4-7),同时也重复了约阿施登基时群众的回应(23:1>二十三1);各样器皿则是圣殿工程完成后才制造的(14节)──直至那时止,所有金钱都是用在主要的建殿的工作上( 王下 12:13>王下十二13)。
第5下-7节
在第5下-7节,利未人不愿意收集税款,原因可能是约阿施既采取了主动,大家便期望他先显出皇室的慷慨,使捐献的行动热闹起来,正如大卫所作的。他们不可寄望圣殿有钱可用作基金,困境皆因亚他利雅和她‘众子’(7节;即伙伴;参 22:10>二十二10)的破坏。他们显然达成协议:收集捐献(5节)变成了自由奉献(8-9节),按着历代志的中心神学思想──‘寻求耶和华’,作者可能要嘉许约阿施,因为他期望耶何耶大有‘寻求’的心(6节)。
二十四17-27 坏收场
再一次,历代志是基于列王纪下十二章写成的。它也描绘出以色列史中重复的模式;亚他利雅,然后是二十四章1至16节的约阿施,然后是二十四章17至27节的约阿施,带领着以色列人经历朝代的起与伏,像扫罗而后大卫和所罗门,而后罗波安。
耶何耶大的逝世,标志着约阿施的改变(17节,比较2节)。‘犹大的众首领’大概是昔日亚他利雅党派的人(7节),再起来使王与众民堕落(17-18节)。神的灵感动耶何耶大的儿子,他就带出像先知那样浅白的信息,使用历代志先知所常用的用字。最显着的是‘离弃’一字:第18节引往第20节,然后往第24节,再往第25节,全都有着‘以牙还牙’报应式的字句。同样,约阿施既谋害撒迦利亚(21节),并把他杀了(22节),他自己也被谋害被杀(25节)。约阿施吩咐撒迦利亚的父亲去‘寻求’一事(参6节注释),也成为了报应:第22节的‘鉴察伸冤’就是‘把你寻找出来’。然而,耶和华的报应并不是无可避免的;神差遣先知来,就是要提醒以色列人,他们可以悔改(19节)。


二十五1-28 亚玛谢

亚玛谢的事迹像他父亲一样,有‘好开始/坏收场’。两者也有不同之处:约阿施需要有力的引导,亚玛谢则有神藉着先知给他明白的话语。此事可见于列王纪下十四章,但历代志有更详尽的记载(15-16节)。
二十五1-13 好开始
‘心不专诚’可指亚玛谢起初做得对,后来却走错了路;但更有可能的是(像6-9节所暗示的)一开始他对神的信靠便不甚稳固。在第4节,他确实是细心守护律法( 申 24:16>申二十四16),但这事将产生讽刺性的回响(参下文第13节的注释)。
相对于此处详尽的记述,列王纪下十四章7节只是粗略地记载亚玛谢对以东之战。亚玛谢鉴于军队不够壮大(比较 14:8>十四8;比较  17:14-18>十七14-18),便从北国聘请雇佣兵,但却因而受到本章的两位先知谴责。亚比雅(13:8-12>十三8-12)和亚撒(14:11>十四11)可能已告诉他原因为何。他抱怨说,若他作应作的事,便会有金钱上的损失,这也许表示着他没有完全的信心,但无论如何,他也按着先知的话去行了。结果是对他有益的。一般来说,历代志作者指出因果关系的例子,都是简单和急促的,因此此处也可见顺服带来的是得胜(11-12节)。但生活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而亚玛谢的顺服,也引致雇佣兵得到以东之掠物的希望幻灭,而那可能是他们参战的主要诱因,于是转而在犹大抢掠(10、13节)。然而,这本不该产生极大的困厄,但可能使亚玛谢对下一位先知的话更不恭听;他无疑期望能像约伯那样能出乎意料之外地蒙福(7-9节)。

二十五14-28 坏收场
第二位先知提出责备,因为亚玛谢竟把外邦的神带回来(15节)。责备中似乎不单埋怨他犯罪,更说他无理(为何敬奉那些使本国失败的神呢?),但也许他认为这次胜利表示这些神明已转而帮助他。他从不受欢迎的忠告,转向兴味相投的献议(16-17节;比较罗波安,10:8>十8;和亚哈,18:7>十八7),并准备第二次打仗,这次是对付以色列。有不少原因导致这战争:亚玛谢因为报复那些被遣散之雇佣兵所作的破坏(13节);他因为在先前的战役得胜而过分自信(19节;这是以色列的约阿施的看法),并且这是神因他‘寻求以东的神’而施以惩罚(20节;比较15-16节)。结果,亚玛谢受到敌人入侵、战败、被掳,并且耶路撒冷被毁坏和抢掠(21-24节)。
第25节
第25节那奇特的记述(南国的日期与北国有关)反映出独特的处境。在随后10年里,亚玛谢被软禁在撒玛利亚作人质,到了经文所指的时候──‘约阿施死后’──他才返回耶路撒冷,度过他执政的余下15年。与此同时,犹大众民因面对着史无前例的难题,就是既有君王,实质没有君王,于是亚玛谢的儿子乌西雅摄政(参26:7>二十六7之注释)。那些密谋杀害亚玛谢的人,只是使他父亲约阿施的命运重演(24:25>二十四25),并显出报应并非常常都是即时临到的──在这情况里,谋反似乎已酝酿了最少25年(27节)。


二十六1-23 乌西雅

在列王纪中,乌西雅的名字是亚撒利雅,意思是‘耶和华/帮助’;此处的名字:‘耶和华/力量’,特别适切于历代志的故事版本,其中虽也多处谈及帮助,却更多谈及力量(比较8节)。在16岁那年,他父亲被掳,乌西雅开始摄政;10年后,父亲回来,两人便共同执政;亚玛谢于15年后被杀,他才独力掌政;跟着他开始了余下27年长期的统治,期间取回和重建以拉他(1-2节)。这事件,并他晚年受麻疯病折磨(21节),是神分别表示称许与不悦,实际上是列王纪中谈及乌西雅的整幅图画( 王下 14:21-22>王下十四21-22, 王下 15:1-7>十五1-7)。这指出他是另一个有‘好开始/坏收场’的君王,像先前两位君王一样;撒迦利雅对他的影响,也是回应约阿施(即耶何耶大的影响,比较5节与24:2>二十四2)美好的前半生。然而,乌西雅是比约阿施和亚玛谢更伟大的君王。历史告诉我们,乌西雅与同期的北国君王耶罗波安二世,都因超级大国亚述失势而得益,两国都因此而得到真正的繁荣,势力扩展。圣经告诉我们,‘乌西雅王崩的那年’( 赛 6:1>赛六1),以赛亚得见耶和华坐在宝座上的异象,标志着他52年统治的结束,也是一个重要世纪的结束。
二十六1-15 好开始
以拉得的建设,既象征了神的赐福,也表示乌西雅的才能为他带来了福荫。这事意味着国土扩阔,与犹大国的贸易也进一步拓展了,比起从所罗门以来所作的跨进了一步(8:17-18>八17-18),也显出乌西雅是有识之士。
历代志描述了成就背后的特质:把他与亚玛谢比较(4节),这并不是对亚玛谢的虚假评语,而是把焦点放在他行为正直的事上;历代志作者以乌西雅‘寻求’神来表达他个人的敬虔态度(5节);在同一节中,也指出撒迦利亚的指引,为的是表示他也谦卑地接受好意见。结果是这个深具远见的人,为他的子民带来了许多福祉,不单是军事上的,更是在农业上得着极大的利益──这当然都是国民生活的基础(6-15节)。在此背后有3个钥词,并且两度得着肯定(7-8、15节),那就是帮助、名声、强盛。

二十六16-23 坏收场
乌西雅的强盛(‘在耶和华里强盛’),导致他的沦亡(14节)。列王纪谈及他长大麻疯的事;历代志则为此补上原因。在圣殿里烧香(16节)是祭司的特权( 出 30:1-10>出三十1-10)。北国第一位君王就是因为轻视这规定而受责备( 王上 12:28>王上十二28至 王上 13:5>十三5)。意图行这礼仪,已是恶事(18节);受谴责而发怒,更带来惩罚(19节)。
报应很快便临到。但其中一些特征使今次事件跟先前的事例有所分别。乌西雅绝对不像前人那样‘离弃’耶和华,他却是来到以色列宗教的中心,而不是在别处,就在那里,他的行动显出了不忠(18节)。这也不能归咎于他的年轻或不成熟;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他所受的苦极可能并不是现今的麻疯病,而是一种皮肤病,这病使人不能在以色列的公众场合出现。他的惩罚是被逐于圣殿和王宫以外(21节),并在他余下的日子,不能再为他的子民服务。就此保罗的话带有适切的警告( 林前 9:27>林前九27)。


二十七1-9 约坦

约坦‘效法他父乌西雅一切所行的’(2节),除了乌西雅晚年彻底的失败以外;他一般的生活、义行,得着势力(6节),在城里城外建设,赢取战事和接受进贡,在在都与他父亲十分相似。历代志作者强调这些蒙祝福的标志,却删除了他被以色列攻击的消极记载(比较 王下 15:37>王下十五37),以致在他的记述中,约坦执政期间的事件,一切都是正面的,使他成为170年以来──自亚比雅始──第一位没有坏记录的王。在前3任君王之后──其中每一任都有好的开始,坏的收场──约坦是头一位只有美好政绩的王,跟后来的3位王一样;他是一位完美的君王,与他的儿子成为强烈对比,因他儿子的统治完全是一场灾难。
然而,‘百姓’已是他们正义之王的对照(2节)。历代志不仅是列王的记录,而这些王的事迹表明了顺从者得赏赐,不顺从者受惩罚的简单原则。在约兰(21:19-20>二十一19-20)和亚他利雅(23:21>二十三21)统治期间,已有良善的百姓不赞成他们昏庸的君王;现在则是百姓中间有人行恶(虽然他们的王是义的)。因此,国民因约坦的缘故而蒙福,却继续犯罪,没有受罚,直至‘那拦阻的被除去’( 帖后 2:7>帖后二7),而亚哈斯的即位,显露出君王与百姓同样败坏。他们是摩西所预见的一个世代,他们以为‘我虽然行事心里顽梗……却还是平安’( 申 29:19>申二十九19),但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全然错误的(参下文)。

二十八1-27 亚哈斯
历代志作者把列王纪下十六章1至20节的记载重写,并强调亚哈斯父子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这位没有犯错的约坦,作者突然转而描写亚哈斯,而亚哈斯并没有一件好事可以提出;他甚至比一个世纪以前,亚他利雅时代那3位君王还要坏。这记载指出了他的不忠(22节),更谈到耶和华的敬拜,实际上是怎样给外邦诸神的敬拜取代了(24-25节)。百姓的不忠现在也显露出来了,用上述摩西的预言来说,结果是他们发现自己‘从本地拔出来,扔在别的地上’( 申 29:28>申二十九28)。因此,亚哈斯的统治既叫人想起北国起初脱离南国时的不忠,也预期130年后会被逐出境。
历代志作者甚少谈到南国边境以北的事,但这时候,他指出那里正在发生的两件事。以色列诸王拒绝大卫家的统治已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他们最终被击败,并被亚述的侵略者掳去了。作者并没有提及这事件,只是描述北方没有王。然而,北国的民并不像他们的王,他们仍与南国‘一家亲’,而当神派遣先知,他们甚至会为自己的罪悔改。
因此,南国现在就像北国从前一样,处于极恶劣的环境,而北国则乐于得着复兴,像南国曾经历的境况。希西家来到路口,一切已准备就绪,他就像一个新的所罗门,而‘全以色列’的复兴也即将开始。

二十八1-8 被掳
南国从前的王,没有一个像亚哈斯那么坏。除了第1节上之外,此处并没有序言,而首4节便列出了他愈来愈不忠于神的态度和行为。由于他的行为包括‘那可憎的事’(即以色列人初进迦南时,耶和华把迦南人逐出的原因(3节)),难怪犹大也开始被逐(5、8节)。
亚兰与以色列的攻击,从列王纪下十六章5与9节可以看见,但是没有显着成功,不过已足够让历代志作者阐明他的要点。一方面,最终的被掳,只是将来更大规模被掳的预尝。另一方面,第5-6节似乎是刻意反映亚比雅在十三章11至12节和15至17节的话:离弃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会使人战败被杀,并且被交在仇敌的手里──以色列如是,犹大也如是。

二十八9-15 众邻舍
从好几方面来看,在撒玛利亚的一幕是值得注意的。首先,那里不仅有一位真正的‘先知’,他实际上更是备受注意(9、13节)。其次,亚比雅的谋反显出犹大现在是有罪的,像昔日的以色列一样(参上文5-6节之注释),但并不表示以色列现在已无可指摘──绝不是这样:神对两国都十分愤怒(9、11、13节)。跟着,在撒玛利亚出现的‘几个族长’(12节)暗指北国君王的帝系已结束;因此,北国的平民可以跟他们在南方的‘弟兄’和解与重聚(8、11、15节;新国际译本所用的‘亲属’和‘本国人’把这要点削弱了,比较11:4>十一4)。
第13节
第13节似乎指出他们不单为这事件后悔,更是为北国所有的罪而后悔。最后,
第15节
第15节那涉及撒玛利亚人和耶利哥人的好行为,预示了耶稣在路加福音(路 10:25-37>十25-37)所说的比喻。两件事都能显出,神施行的恩典可以使惦的子民大为吃惊。
二十八16-27 亚哈斯求助于亚述
当时北国仍有希望。但亚哈斯的犹大还要下沉至其最深的深渊。非利士的入侵(18节),叫人想起扫罗的日子,也追想惟有听从神的明君(当时是大卫,现在是希西家),才可以拯救子民。然而,人民和君王都违抗神(19节),他们拒绝向唯一能帮助他们的求助,所以亚述带给亚哈斯麻烦,并不是给予他帮助(16、20、21节),为此他们也不感惊讶。他最后一次向外邦诸神的求问,甚至完全把圣殿关闭(12-25节),使南国也经历北国的命运( 12:8-9>十二8-9)。南国仍有一线希望,就是亚哈斯逝世时,仍有一位有识见的人,不让他葬在诸王的坟墓中(27节)。
二十九1至三十二33 希西家
圣经用了两个不同的方法,来述说希西家的故事。历代志作者重写列王纪时,他把关乎希西家之宗教改革的4节经文( 王下 18:3-6>王下十八3-6),写成84节( 代下 29>代下二十九至 代下 31>三十一),并把其余的事迹( 王下 18:7>王下十八7至20:21>二十21)缩减至三分之一的篇幅( 代下 12>代下十二)。这并非只因为他对圣殿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第二十八章已暗示了亚述日益接近的威胁;亚述衰弱,而乌西雅有机会壮大的日子早已过去,亚述一直在吞并近东的小国,包括以色列,而历代志作者对希西家头3章的记载,我们存记在心,就是亚述即将入侵了( 32:1>三十二1)。
亚哈斯在位时,犹大几乎灭亡,而以色列则已被毁。希西家执政,让两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跟扫罗执政之结束不无相同之处。从‘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29:2>二十九2)这句话(不只是一个公式),以致二十九至三十一章整个段落──其中显出许多跟所罗门之工作相似之处(7>七至<a=9>九章),此处许多地方都叫人想起昔日那段日子。对历代志作者来说,希西家是自那个黄金时代以来,最伟大的一位大卫家君王。
二十九1-19 洁净圣殿
作者把约坦与乌西雅比较,又把乌西雅与亚玛谢比较( 27:2>二十七2, 26:4>二十六4),但希西家则与13代以前的大卫相比(2节),并且从第3节开始,他的工作跟所罗门极相似。这工作大概是在他即位后的‘元年正月’起始,而不是在他登基之后立即开始(3、17节),他正式地向所有宗教领袖说话──‘利未人’(5节)必已包括祭司,而祭司当然是从利未支派而出──要求他们把亚哈斯在圣殿所作的破坏修补。亚哈斯恐有麻烦,因而转向别的神,但希西家清楚知道,犹大的困难是不信神,而不信的态度才是这些麻烦的根源;这些麻烦现在已包括耶利米书二十九章18节所谈及的忧虑、惊骇与嗤笑(8节),还有北国和南国第一次的被掳(9节)。现在那些忠信的人都在宝座和圣殿中,神的愤怒会转离(10-11节)。圣殿中所有污秽之物都搬到城东的山谷,准备烧毁(16节; 15:16>十五16)。这工作共需时16天(17节;参下文<a=30:3>三十3之注释)。
二十九20-36 重新建立圣殿的敬拜
圣殿重开的典礼,以献祭开始(20-24节)。‘赎罪祭’是为洁净过往的罪,而‘燔祭’则为未来的日子献上。
第21-24节
第21-24节可能指出,赎罪祭是为君王、圣殿和国民(南国)的罪而献上,但希西家却把北国也包括在内。作者跟着描述敬拜者的赞美(25-30节),而赞美与献燔祭同时进行(27节)。其后全会众把祭物带来(31-36节)。正如在摩西、大卫和所罗门时期类似的事件,读者不能忽略其中洋溢着甘心乐意、丰富和喜乐。群众的行动由希西家领头;他继而‘传讲’众先知(包括大卫!)所说的话,而这些话是耶和华的话(25节);这一切最终是源于‘神为众民所预备的’(36节)。


三十1-12 劝民守逾越节

圣殿重开以后,第一个定期在圣殿举行的节期是逾越节。列王纪并没有提及此事。有人认为这是历代志作者杜撰的,为使他那时的圣殿仪式显得合理,并可加强他笔下希西家的形象。但这论点毫无根据,而本章跟希西家其余的事迹完全吻合,因为他尝试藉节期把南北两地的民聚集起来。这是神子民的一个新开始,逾越节是最适切不过的时机(5节)。希西家决定在第二个月守节,并不是随意的决定;不像耶罗波安起初与犹大决裂后,为北国创出另一个宗教那样糊涂( 王上 12:32-33>王上十二32-33)。众人都同意希西家的决定,也因着在许多方面,他们都未能在正式的节期准备好守节(3节,29:17>二十九17),所以他们应利用律法的宽限,延迟一个月守逾越节( 民 9:9-11>民九9-11)。这宽限是为礼仪上不洁的人而设的,例如因摸了死尸,或离家太远──这样安排,正适合一个远离了神,又因接触外邦宗教而不洁的国民。
第6-9节
第6-9节的劝喻,用字很像王向宗教领袖所说的话(29:5-11>二十九5-11)──是向‘全以色列’,即以色列和犹大发出的(6节)。历代志作者强调,迅速的报应有积极作用,如此每个世代都可以有新的开始(8节)。北方以色列人的反应各有不同,但对于所有来聚集的人来说,那一次亦像二十九章36节所说的,是神的恩典把他们带来的(12节)。
三十13-27 庆祝逾越节
无酵节和逾越节是一起举行的;无酵节或逾越节,都可用来指这个合并的节期。无论祭司感到惭愧的原因是甚么(15节),这里强调的是皇室领导的需要,并提醒我们,在神的安排下,君王和祭司都是不可少的。
第15-20节
第15-20节礼仪的违反(不可能是作者捏造的,参30:1-12>三十1-12之注释),既无先例,描写也颇特列,因为当时正值重建圣殿,坚立这群关系重大的国民。但希西家超越了一般常规,好像是另一位所罗门,眼光超越了律法的框框,看见了律例中的精髓,因此他以七章14节那伟大的祷告,为子民祈祷,第27节是这里的高潮,叫人想起所罗门昔日那伟大的祷告。
第23节
第23节额外的7天,使人想起初期的典礼(7:8-10>七8-10),自所罗门的日子至今,现在是首次有从以色列各地而来的代表出席。


三十一1-10 慷慨的捐献

那应许人富裕,却不能赐福的假神,最终都被弃绝(1节)。惟有回到真神那里,才能经历本章的丰盛和厚恩。希西家在此看见的,是要继续敬拜神;他已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像大卫和所罗门一样( 代上 23>代上二十三至 代上 26>二十六; 代下 8:12-14>代下八12-14),他派定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并为他们和圣殿,供应他们所需( 代上 29:3>代上二十九3; 代下 9:10-11>代下九10-11);他又要求众民分担圣职人员的薪俸(2-4节)。就像昔日一样,慷慨的捐献随之而来,并且多年没有稍减。第一个月,圣殿重开了;第二个月,守逾越节;第三个月,开始收割禾稼(七七节),直至第七个月,采摘葡萄(住棚节;5-7节)。希西家祝福以色列人,正如他先前伟大的君王所行的(8节,6:3>六3; 代上 16:2>代上十六2),因为他们慷慨捐献,众人也能见证(10节; 代上 29:6-9>代上二十九6-9;比较 出 36:2-7>出三十六2-7)。
三十一11-21 忠心的管理
‘供给事奉人员’的原则一旦通过,系西家便转而处理实际的仓库存储(11-13节),分派发放给城里的人(14-18节)和城郊的人(19节)。行政管理工作看似俗务,却是属于‘神殿的事’(21节),正如他所办理的其他事务一样,小心周全地办妥。官僚主义很容易成为灵属生命的敌人,但有些制度妨碍工作流程,另一些制度却提高效率,两种组织制度是有分别的。


三十二1-23 亚述的入侵

希西家‘为现今的机会’而得到君王的位分( 斯 4:14>斯四14),有两个意义。就本国而言,这是南北两国更新的大好时机。就国际情势来看,亚述已兵临城下,而列王纪下十八章17节至十九章36节的战役(在此把另一场攻击简化成另一次的攻击),使犹大面亡国的威胁。这种威胁是本章的主题,按着二十九至三十一章的宗教改革来看:列王纪说这是发生在希西家第十四年( 王下 18:13>王下十八13),历代志则说这是在希西家作了‘虔诚的事以后’(1节)。
希西家顽强地抗敌(2-8节)。列王纪下十八章14节所指出的,并非希西家畏惧西拿基立,而是拖延时间,好进行第1至8节的防御工作。耶路撒冷中有人认为,这样做会取代了信靠神的信心( 赛 22:8-11>赛二十二8-11),但希西家认为,这只是表达出他的信靠。西拿基立所说的话(9-15节)显出他对自己的敌人所知甚少,因为他认为那是羞辱耶和华的事,但其实是顺服惦(12节)。真正羞辱神的是亚述人(16-19节,使人想起 诗 2:2>诗二2),他们叫神的子民相信,神现在必不会为自己的名而争辩。因此,那毁灭的使者(比较 代上 21:15>代上二十一15; 出 12:12>出十二12)以不可知的灾难来答覆第20节的祷告;这事迹与亚拿基立被杀,都记载在世俗的历史中。请注意在每位君王治下,好与坏的报应怎样发生,又怎样记下。希西家的祝福──围攻得解脱──是他14年前开始之改革所得的回报;而亚拿基立的惩罚和被杀,是在他围攻犹大后第二十年才发生的。历代志把整件事缩短了,用了神的认许──以色列的平安(22节)与希西家的尊大(23节)──来结束这故事。
三十二24-33 希西家执政的结束
本段的事迹可能与刚叙述的事件同时发生,而不是随后才发生:‘那时希西家病得要死……’。像上一部分一样,这幅自所罗门以来最伟大之君王的图画,应可警告我们,不要把赏与罚的道理过分简化。圣经没有说他的病是由于他犯罪(24节上);另一方面,祷告带来医治,并有‘兆头’显示医治的临到(24节下;经文假设我们知道王下二十1-11的事迹)。骄傲带来了‘愤怒’(25节),也许这是指上述的入侵;谦卑反令入侵者撤退──但后来的另一次入侵却是成功的(26节)。希西家的伟大正像所罗门一样(27-29节)。那着名的引水道──把源源不绝的泉水引入城内,就是‘西罗亚泉水’──适切地象征了希西家取用神的资源;他父亲亚哈斯因不愿意信靠神,拒绝建这水道(30节; 赛 8:6>赛八6)。但他仍通不过考验,后来的事就发生在巴比伦大使到来的时候;巴比伦大使表面上是对他领受的那‘兆头’(那个天文现象)感到兴趣,大概也说出了两国联盟的可能性(31节; 王下 20:12-19>王下二十12-19)。然而,他的碑文仍显出他是卓越、伟大和良善的人。


三十三1-20 玛拿西

列王纪下二十一章1至9节指出玛拿西的所有缺点,而历代志作者所附加的,只是突显了这些缺点。玛拿西与其父形成强烈的对比,像在他们以前的约坦和亚哈斯一样:好王,跟着是坏王;其后,是十分好的王与十分坏的王。但历代志作者所绘画的图画有点不同。他加插了玛拿西悔改的故事,因而改变了上述的模式;他所描述的,并不是整个邪恶的统治之后长期的恶果,而是指出玛拿西前半那邪恶的统治后可见的即时结果。而在玛拿西的一生中,他看见了另一个模式,就是亚哈斯之后有希西家,这模式也从较早期──扫罗之后有大卫,和较后期──被掳之后有复兴──反映出来。
三十三1-9 玛拿西的罪
玛拿西这样长的任期 ── 比乌西雅还要长 ── 一般被视为神赐福的象征。但玛拿西一点也没有减少行恶,正如列王纪所记载,跟他的任期似乎极不吻合。难怪历代志作者在列王纪下二十一章11至18节之上,在此处加上第11至20节。但他首先描绘出玛拿西比他祖父亚哈斯更坏,他行巫术,又观兆占星,而先前关闭了的圣殿,现在都被亵渎了(比较 申 18:9-13>申十八9-13)。无疑这些做法不单因为他的刚强,并且被视为求达到政治目的──巩固玛拿西的地位──的宗教手段。他没有从历史学到,这样的做法正是失去领土的原因(2、8节);他这种自毁的愚行,比迦南人更甚(9节)。
三十三10-20 玛拿西的悔改
列王纪说,玛拿西的罪恶甚大,长远来说使犹大和耶路撒冷难逃被毁的命运,这事发生在他死后50年( 王下 23:26-27>王下二十三26-27, 王下 24:3-4>二十四3-4)。历代志作者对即时的后果更感兴趣,因而把高潮放在玛拿西不听神的警戒(10节),马上引来第11节的羞辱。这显然是预先表明了巴比伦帝国崛起后,会把许多以色列人掳去多年。在玛拿西执政期间,长期被迫认亚述为大君,因为学者指出许多不同的史实,说他可能越了界线而受到亚述的惩罚。
他悔改后的改革,是蒙祝福的印证(14-17节)。他的‘祷告’(18-19节;比较13节)现已失传;次经中的《玛拿西的祈祷》是一份后期的作品。新约中一段密切相关的经文,是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一章15至16节,描述神怜悯罪人中之罪魁。

三十三21-25 亚们
在历代志中,这段关于亚们作王的记载是最短的,几乎只是前一段的附录。此处只是描述亚们把玛拿西晚年所行的善事破坏了,而他儿子约西亚的任务,是把亚们在位期间所行的恶事更正;在列王纪中,亚们只是在玛拿西的恶事上再行恶,而约西亚则要针对这两代君王所行的恶,拨乱归正。对于第24节的谋反,我们缺乏资料,而第25节的‘国民’是指甚么人,也不能确定。
三十四1至三十五27 约西亚
约西亚的记载,篇幅与列王纪相若( 王下 22:1>王下二十二1至 王下 23:30>二十三30),但重点却有所不同,虽然两卷书同样视他为十分伟大的人物。在列王纪中,他的改革全都与‘律法书’的发现有关;他在着名的逾越节庆典只是略略地提及,但他却被描绘为犹大国中最伟大的君主,并且是犹大国历史的高峰( 王下 23:25>王下二十三25)。对历代志作者来说,希西家是更重要的君王,自他以后,犹大国运一直走向下坡。同时,他不能给约西亚‘遵着耶和华律法……而行的善事’(35:26>三十五26)太高度的赞扬,而这些事远早于在圣殿中寻得律法书已开始。
三十四章1至8节所提供的日期(约西亚第八、十二、十八年),引起了疑问:列王纪与历代志对于约西亚的改革何时开始,是否有不同的意见?对于哪一卷书是按年代记述,哪一卷书是纲要式的记述,解经者各持己见。无论如何,故事的背景是亚述处于衰落期,使约西亚有更大的行动自由,也消除了犹大所承受的压力(无论是好是坏;希西家所享受到‘全以色列’的团结,是约西亚所不能见的),并且导致一些主要势力再度结盟,因此埃及和巴比伦不久便成了他们必须考虑的势力(35:20-21>三十五20-21,36:5-6>三十六5-6)。


三十四1-13 改革者约西亚

历代志作者,在两方面补充了列王纪下二十二章1至7节的记载:约西亚在重修圣殿前,已显出敬虔,一旦开始修殿后,所使用的方法也甚彻底。就是希西家也没有因这种不偏左右的敬虔而受称赞(2节)。‘尚且年幼’无疑是指他在20岁之前个人对神的寻求(‘到了第十二年’,3节)。他早期的改革是影响深远的(4-7节);北部以色列的亚述君王在别的战线受攻击,但不能阻止约西亚权力向北扩展(6节)。历代志作者一贯地视工人和乐师作利未人,在神的殿里事奉(9-13节)。
三十四14-33 发现律法书
‘律法书’的发现,可能是约西亚敬虔的回报,但这回报并不使他感到舒泰。我们不知道在那个时期,律法书被放置在错的地方,也不知道这书的确实内容;而多半人认为那是申命记的一部分,其中的第十二、十六、二十七和二十八章跟此处所遵从的律例十分接近。也许所包括的,是圣经中更多的书卷。
约西亚的性格突出了另一个标记(比较第2节),就是他主动地以书上的话求问耶和华(21节)。女先知户勒大的回应(23-28节)是不寻常的,因为书上所宣告的咒诅( 申 27>申二十七至 申 28>二十八;也许还包括 利 26>利二十六),是关乎约西亚时代之前所犯的罪(25节),而惩罚是在他以后才临到的(28节),约西亚将会‘平平安安的归到坟墓’,意思是他免于经历耶路撒冷的灭亡,纵然他会在战场上受伤而死(35:23-24>三十五23-24)。但国家却不能幸免此灾;他的心不像他王的心。‘所有的百姓’(30节),从前是用以表示一种共同的意愿,现在王要‘使’他们愿意事奉神(32-33节)。


三十五1-19 庆祝逾越节

对于这件令人注目的事,从前的历史只以3节经文来记述( 王下 23:21-23>王下二十三21-23)。对约西亚来说,这庆典自然是在他更新以色列与耶和华之间的约后,随即举行的( 34:29-32>三十四29-32)。他热心地要在正确的日子,谨守种种职责(1-4节)。把约柜放在圣殿中这句奇怪的话(约柜何时被抬了出来?为何不早些把它放回圣殿中?),可能指刻意地重演会幕或圣殿的落成典礼。历代志作者可能看希西家为更伟大的君王,但约西亚所献的牲畜,数量比希西家所献的更庞大(6-9节),而仪式是追溯至摩西的定例(12节),不单是按大卫的规定(15节);这事件在整个君主政制的历史里是独有的(18节)。
三十五20-27 约西亚之死
在列王纪之记载( 王下 23:29-30>王下二十三29-30)以外的另一个附录,是约西亚在13年后的逝世。他的死是由于他的不顺服,但情况却颇为奇怪。迦基米施是亚述与其埃及联盟约定集合的地方(20节),他们意图要抵挡巴比伦日益壮大的势力。无论约西亚偏袒某一方的做法正确与否,埃及王的话却被说成是来自神的信息(22节;至于不像是神之代言人所说类似的话,比较36:23>三十六23; 王下 18:25>王下十八25; 约 11:49-52>约十一49-52)。在某程度上,他必定已得到确证,这信息是他应该注意的。他的死得到众民深深的哀悼。
三十六1-23 末后诸王
历代志结束时,把列王纪所记载的最后4任君王的事迹,一气呵成地述说出来。在犹大,约西亚由3个儿子和一个孙儿继任。此处全以他们在位的名字来称呼(比较 代上 3:15-16>代上三15-16; 王下 24:17>王下二十四17)。对于约西亚的长子约哈难,圣经没有提供别的资料。似乎是第四子沙龙首先即位作王,称为约哈斯,3个月后,他被约西亚的次子以利雅敬/约雅敬所取代,而约雅敬在11年后由他儿子耶哥尼雅/约雅斤继任;最后是约西亚余下的儿子,玛探雅/西底家。这些君王的更替,跟国际舞台的发展有关。亚述正处于末期的衰落,巴比伦急欲加促其衰亡,埃及则希望它残喘下去。在主前609年的几个月内,约西亚被杀,约哈斯被掳,约雅敬继任,这全都由埃及一手促成。但在4年后的迦基米施之战,埃及给巴比伦打败了,而巴比伦人又在主前597年,约雅敬死后3个月,把他年幼的儿子约雅斤掳去,并使西底家登位,作为这王国的末代君王,直至西底家也背叛巴比伦而被废去。
历代志作者既然把许多的细节删掉,我们便应留意他仍留下的事迹是甚么。作者没有记载这些王的逝世,只是他们逐一从场景中消失,因此,他所记载的是大卫王朝的没落。他也记载了所罗门圣殿被抢掠,并最后遭破坏。我们于此清楚可见,无论这些事件代表了甚么长期的惩罚,它们同时也是那最后一段历史中所犯之罪的即时报应。然而,以色列经历了这一切,仍然存活,国民和国土也都存在。即使本书以三十六章21节作结,而没有加上古列容许他们回归重建的话,末后几节亦已明明地指出这一点。


三十六1-4 约哈斯

到了约西亚的时候,亚述帝国已支配了近东一带超过一个世纪。但亚述末后的年日,都要靠赖埃及法老尼哥的支撑,而约西亚就是死在尼哥手上(35:20-24>三十五20-24)。因为某些原因,约西亚的第四子越过了3位兄长(也许约哈难已死),而继任成为约哈斯王。
第3节
第3节中所要求的贡银,几乎可以确定是从圣殿的府库而来(参7、10、18节),而3个月后,尼哥又把约哈斯废掉,而以其兄长约雅敬取而代之。祭司制度与君主政体都快要结束了。约哈斯被掳至埃及,再次预尝那将要临到大规模的流放。
三十六5-8 约雅敬
在约雅敬执政期间,巴比伦取得了埃及地区的控制权( 王下 24:7>王下二十四7)。约雅敬臣服于巴比伦(6节),可能并非他在位末期的事(有人认为第6节有这暗示),他甚至并没有往巴比伦去,更遑论他在那里逝世( 王下 24:1>王下二十四1、 王下 24:6>6)。但历代志作者两次用了充满判决意味的字眼──‘带到巴比伦去’,第6节是谈及约雅敬;第7节是谈及圣殿的财物被掳,以及圣殿和王位的结局,正在逐渐酝酿。
三十六9-10 约雅斤
约雅斤执政的事迹,此处缩略至比前两位君王更短。巴比伦王‘差遣人’到他那里,似乎是由于他背叛巴比伦,并且因为巴比伦王亲自来到( 王下 24:10-12>王下二十四10-12)。对历代志作者来说,唯一重要的事,也是圣殿的财物,并坐在宝座上的那位被掳‘到巴比伦去’。
三十六11-21 西底家
西底家执政的记载,并入了王国没落的故事中。作者指出了他的罪(12节),但这也是国民的罪(14节);此时暗示了约西亚的改革并没有实质的果效,而最后令人无法忍受的打击,是众民拒绝聆听和信靠神的话语(16节)。用七章14节那常提起的话来说,他们是不自卑(12节),不回转(13节),而终于得不到医治(‘无法可救了’16节)。经文强调这一切都是出于神(15-17节),而惦所作的,是把所罗门圣殿中剩下的,和大卫国度里的所有人,都‘带到巴比伦去’(18、20节)。‘除了国中极贫穷的人以外,没有剩下的’( 王下 24:14>王下二十四14),但历代志作者所展示的图画,是一片已渺无人迹的土地。
第20-21节
然而,第20-21节指出,神有意存留在巴比伦的余民作其子民,惦的土地也会存留,而土地的荒凉,实际上只是它过了安息年很久了,并且这些事件只是确证,而没有违背惦的话( 耶 25:11>耶二十五11)。
三十六22-23 后记
这两节经文是以斯拉记开始的经文,加插在这里(不知道是谁写下的),不是要把两段历史连系起来。事实上,历代志的信息没有这两节也是完整的,因为前两节经文已说出复兴的应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