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篇

第120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一二至一三六篇 朝聖者的讚美詩

    也許這是在整卷詩篇中最可愛的一組詩歌。第一二至一三四篇被稱為「上行之詩」,編者沒有給予這名稱任何解釋,我們也不能完全掌握箇中的意思。「上行」原文亦作「梯級/臺階」(出二十26;王上十19;參王下二十9;摩九6);或作從巴比倫「上來的行程;甚至是思想的浮現(結十一5)。「臺階」一詞在猶太人的傳統裏,引發他們想象利未人的詩班在希律時代的聖殿中,一邊唱歌一邊拾級而上,由女院直往以色列院,然而這傳統說法卻沒有聲稱這詩班僅僅或主要頌唱這些詩歌。在尼希米記三章15節和十二章17節中出現的「臺階」,令人推想這些詩歌是在節日中巡行往聖殿的人所唱的,這種理解更為合理。鍚安──耶路撒冷──聖殿的主題也支持這解釋。

    有人擴大這解釋,把這組詩篇與從巴比倫被擄歸回的路程拉上關係。若單單以以斯拉記中有一次使用這字詞,便認為這是從巴比倫歸回故土的專有名詞,就太欠說服力了。但這理論與被擄歸回的意境的確頗為吻合;這組詩篇某些枝節,也很配合被擄歸回的題材。

    這組詩篇可能是結集成所謂「朝聖者的讚美詩」──一本特別為結伴同行的朝聖者,在每年往錫安的朝聖節日中歌唱所用的詩歌集(出二十三17;參撒上一3;路二41)。這組詩篇當然適用於這些場合。每首詩篇也當然有其本身的出處,而且在編入「上行之詩」選集前已被人應用。但現在已很難追查根源,即使做得到,用途也不大。朝聖者的讚美詩是經過很巧妙的編纂,而每一篇詩篇在今天處境下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上行之詩」以5組詩篇組成,每組各有3篇詩篇,另外加上一三五篇及一三六篇。頭4(一二至一三一篇)有以下的特點:每組的第一首詩篇描寫痛苦的處境;每組的第二首則強調神的能力,祂保守/釋放/建立/給予希望;而每組的第三首則以安全保障為主題:在錫安(一二二,一二五,一二八篇);在神裏面(一三一篇)。朝向錫安的方向感與作為朝聖者之讚美詩的性質非常吻合。整套詩集以朝聖者定睛於目標為重點。

第一三二至一三四篇是到達時的詩篇──在錫安的方舟,在錫安的團契、在錫安的祝福。朝聖者從一個敵視(一二)、黑暗(「基達」,一二○5,意思是「黑」)的世界起程,最終進入一個迥然不同的「夜間」(一三四篇),擁有神殿的保障和神的祝福。

 

第一二至一二二篇 第一組三部曲:當困難來到時

    不同道的人(一二)與危機四伏的處境(一二一篇)威脅著朝聖者,但在耶路撒冷的城垣內可找到平安(一二二篇)

 

第一二 眾敵圍繞下的禱告

1

    1節的詞組次序是:「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這是此詩篇給我們的圖畫:在困難中禱告,在神的保護下站穩。沒有理由相信第34節是對著敵人說的。正如箴言二十章22節和羅馬書十二章19節所教導的,要將苦難帶到神面前,而且心裏確信將來要發生的事:由「勇士」射出的「利箭」(4)必能射中目標:惡人自有惡報;在利箭背後有「炭火」,就是恨惡罪的神帶著報應的公義。但這一切交神定奪和處置的途中,詩人仍要住在沒有平安的世界裏(5-7)。「米設」位於偏遠的北方(創十2),「基達」(耶二10)在以攔亞拉伯曠野,兩地距離太遠,詩人無可能住在這兩處地方。這裏隱喻詩人離家鄉很遠,住在危險的世界中。即使在這世界裏,詩人願與人和睦(因他本性是如此:7節直譯「我是和睦」;參一4),他也想與人分享,但世界始終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