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篇

第137篇

上一篇   下一篇

主那與別不同的歌

    由於13節的時態最自然的理解是過去時態,而這3節都有「在那裏」(和合本12節略去此字詞),因此,詩人此刻應該正是回想往事發生的情景。他是被擄歸回的一分子,此詩是憶述他昔日的被擄。

 

1-4 未唱出的歌

    對滿懷哀傷的被擄者來說,記憶是痛苦的(7),喜樂已成為過去(2),因為擄掠的人要他們唱歌和作樂(3)。但主的歌是用來陳說真理和用以敬拜,而非音樂會的一個節目。而且,這正是應該哭泣的時間。人生並無永無止境的喜樂。此外,邀請他們去唱歌的背後動機其實是想他們落地生根──你們如今是巴比倫人了!但他們不能忘記,也不願歸附。他們是在「外邦」(4)

5-6

家是心所屬的地方如今,事情變得個人化。每一個人都要抉擇本身所屬的國籍,然後按此決定而生活──在思想上(「忘記……記念」),在行為上(「手」)和在心靈上(「喜樂」)。他住在巴比倫,家卻在耶路撒冷(腓三20)

7-9 主那與別不同的歌

    然而,他們會唱一首歌,而且,當他們離開那絲毫無損的巴比倫,回到一片頹垣敗瓦的耶路撒冷時,他們還會再唱它。1.將以東人留給主(7),直譯是「記念以東人」(參一三二1:「記念大衛」),這是一個向法官申訴的法定語句。當耶路撒冷飽受摧毀的時候(10-14),以東人故意參與破壞和幸災樂禍。詩人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要求;亦沒有構思或策劃任何報復行動。一切都交在作為審判者的神面前。2.89節,巴比倫亦面對公正的裁決,同時。從聖經的啟示看,巴比倫「將要被滅」(耶五十一563個動詞與8-9節的相同)。出現在第89節的「有福」,必須按照上文下理來理解:它在大部分情況應解作「有福的/神所賜福的」(三十二1);它亦經常被用來表示「快樂/個人的滿足」(1);有時,從它的基本含意「正直」引伸出來,它可以解釋為「公義/

行義」(箴十四21;詩一3)

    詩人並沒有求神如何對付巴比倫,卻指出(有誰能夠反駁他?),當巴比倫照他所待耶路撒冷的方式同樣遭報,那就是公義。那位全地的審判者(創十八25)將會成就此事(羅二5-6)。第8節這節認為巴比倫照它所待耶路撒冷的行為遭報就是公義(「你待我們的」)。他們看見的毀滅,便是證明這世界是由一位聖潔的神憑公義掌管的證據;公義審判將會是巴比倫所得的分。第9節這節記錄了巴比倫人殘酷的「公義」(參王下八12;賽十三16),他們所做的,將會照樣報應在他們身上。詩人是否表示他想這樣成就呢?不,他只是把一定發生的事講出來。這是我們在神所管治的世界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