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喜樂、名譽和財富的虛空(二)
二1 所羅門發覺尋求智慧不能得到滿足後,轉而尋求喜樂。他想:人若能享受足夠的喜樂就會快樂,這點似乎很合理。喜樂的定義是指愉悅的感覺,是來自個人慾望的滿足。所以,他決定玩樂一番,嘗試經歷人所知的每個感官的刺激。他飲盡歡樂之杯,最後,他的心就無欲無求。
不過,尋求最終都失敗了。他下結論說:日光之下的喜樂也是虛空。他的失望正與下面的詩句呼應:
我曾來到破裂水池,希望痛快飽飲,池水全都流失,令我蒙羞呻吟。13
~B. E.
這是否暗示神反對祂的子民享樂呢?不是!事實上,相反才是。神想祂的子民有美好的人生,但祂想我們明白在這世上是不能找到真喜樂的,惟有在日光之上才能。在祂“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祂“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一六11)。在這意義上,神是最大的享樂主義者或喜樂愛好者!
電影、電視和廣告所傳播的大謊話是,人不用靠神就能憑自己在地上建立天堂。但所羅門明白世界所能給予的只是污水池和抽水馬桶的水箱,惟有神能給予生命的活泉。
二2 他回想起一切虛空的嬉笑,發覺全是狂妄,他一切美好時光盡是虛空。事實也是這樣。笑聲背後是憂傷,那些要令身邊人快樂的人常都最需要個別的幫助。
葛培理在《幸福之訣》一書中講述一個受困擾的病人向精神病醫生尋求協助的故事。他感到極大沮喪,想盡辦法也沒用。每天起來總是感到十分灰心和憂傷,情況一天比一天惡化,甚至陷入絕望之中。他不想長此下去。臨離開辦公室前,精神病醫生告訴他當地劇院的節目。表演的是一名意大利小丑,他每晚弄得觀眾開懷大笑,前俯後仰。醫生認為最好的醫治就是讓病人去看小丑表演,等他狂笑數小時後,就忘記煩腦。於是建議病人看表演去。儘管去看意大利小丑的表演吧!誰知那病人一臉羞愧的表情,喃喃地說:“我就是那個小丑了!”他也能指着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人生中,我們花了多少時候看着其它人,幻想他們沒有問題、煩腦和需要呢?
二3 接着,舊約中揮霍成性的所羅門轉而談到酒。他成為品嚐上乘陳年佳釀的專家。也許,他若能體驗無上的味覺享受,他整個人就會感到鬆弛和滿足。
他很聰明,因為他的享樂是有節制的,從“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可以知道。換言之,他不會放縱自己,陷入酗酒無度的景況;更不用擔心他會喝烈酒甚至上癮,又或者在尋求現實的過程中變成癮君子,因為他實在太聰明了!
另一樣他嘗試的就是愚昧──這無害而令人愉快的荒謬行為。他決定探究愚昧到底是什麼一回事,以防萬一尋求智慧解決不了問題。有時候,呆子似乎比智者更快樂,所以他不想掛萬漏一。他專心於瑣事、愛好和娛樂之中。在日光之下轉瞬即逝的人生中,以這種方法尋求最好的生活方式,可算是極盡的手段。但他找不到答案。
二4,5 所以,所羅門決定大興土木。如果智慧、喜樂、美酒或愚昧並不是關鍵,那麼財產肯定是答案。他興建金碧輝煌的房屋,栽種遼闊的葡萄園。從我們所知所羅門的建造計劃中,肯定他是不吝一文的。他興建一望無際的莊園,裏面有庭園和園囿──不折不扣的樂園。各樣果木樹的果園點綴周圍的風景。我們不難想象他帶領朋友到處遊覽時,友人的驚歎熱衷之言使他不禁自滿起來。
所羅門的賓客中,大概無人敢向他說象莊信向一位百萬富翁所說的那番話,而那富翁跟所羅門一樣自負。莊信參觀完那些金碧輝煌、壯觀無比的莊園後,下評語說:“這一切叫人不願死去。”
世上仍有許多自欺欺人的百萬富翁,就象安徒生寫的故事《國王的新衣》裏的國王一樣。國王巡遊時,穿上一件新衣,他想路人相信那件是極美的衣裳,但有個小孩子看出他是完全赤裸。
二6 宏偉的莊園在炎熱干燥的夏季需要灌溉,所以,所羅門建了導水管、湖泊和池塘,包括所有必需的運河、溝渠和槽,用作輸水。
如果累積財富能保證平安和快樂,這樣他就成功了。不過,象我們一樣,他必須明白到真正的快樂是來自無欲無求的高尚品格,而不是瘋狂地累積財富。他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賽五五2)。
二7 這麼宏偉的莊園,自然需要大批的僕婢負責打理,所以,所羅門王僱用了男女僕婢,甚至有生在家中的──依當時的文化,這是一種地位特別重要的象征。對所羅門來說,象大多數人一樣,有人服侍是偉大的一面。坐着桌邊總比站着服侍大。有一個比所羅門更大的來到世上,作眾僕之僕,並向我們顯示出在祂的國裏,真正的偉大是要作眾人之僕(可一○43~45;路九24~27)。
所羅門擁有耶路撒冷人前所未有的最大批牛群羊群,這些牛羊全在他的牧場裏飼養。如果名聲是快樂人生的鑰匙,那麼他已拿着鑰匙了。但事實不然,他並沒有找到。有人說:“我要求在生命中能享受一切的東西;我得賜予的生命,使我能享受一切的東西。”
二8 至於他的財富又如何?他擁有很多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這些可能指所征收的稅項或者征服土地得來的財寶,又或者指顯貴人來朝時上貢的藝術品,例如示巴女王。
他又嘗試追求音樂。他們說,音樂有迷人的魅力,所以,他搜羅最好唱歌的男女。耶路撒冷的報章極力讚揚這些公開的音樂會。當然所羅門王也有私人的演出,如宴樂、室樂合奏等等,只要你數得出都有。不過,我相信他對音樂的失望,莊_______信在《拿素拉斯的歷史──亞比西尼亞王子》這著作中描述得最貼切:
我也可以召來琵琶手和歌者,但那昨天令我歡悅的美歌,今天卻叫我疲累,想明天教我厭倦不已。在我內心已沒有想象力,又厭膩所曾享有的快樂,不再感到歡娛。人裏頭必有內藏的感受,是外在享受無法滿足的,或說人有慾望本能,是他感到快樂前必須先得到滿足的。15
於是他又嘗試從性慾尋求滿足。不單美酒(3節)、樂曲(8節),還有女人。美酒、女人和樂曲!英文聖經新英王欽定本中譯成“樂器”一詞,原意實際上不知道,譯法主要是按文脈而定。新美國標準本把最後一句譯成“男人尋歡作樂的對象──許多妃嬪。”聖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即使未曾證實):所羅王擁有妃七百和嬪三百(王上
一一3)。他是否視這為取樂之道?只須想想在後宮內滿是嫉妒、閒語、背後說人的壞話就知道!
不過,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裏,有種錯覺以為追求性慾是快樂和滿足的捷徑。在神所定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裏,這可以是真的。但性慾泛濫只導致痛苦和自毀。今日受性慾困擾的受害者感到被騙,有寫道:
我以為自己想要性,以為性就是令人目眩的頭獎,就象照亮全世界的彈球機。但一切結束時,我才恍然受騙。我回想: “ 就是這樣? 真的就是這樣?”16
二9 所以所羅門就日見昌盛,在追求名聲的梯子上,比所有前人都爬得高,所得的滿足也比他們多──因為不論所得的滿足是什麼都值得。在他經歷所有嘗試和涉獵後,他天賦的智慧仍然存留,沒有失去頭腦。
二10 他尋求滿足的過程中,並沒有限制支出。眼所求的東西就買下來;如果想找什麼娛樂,就儘管享用。從這些無止境的購買東西、所做的事中,他找到滿足感。這種短暫的快樂是他努力追求歡樂和佔有所得的分。
二11 後來他察看所做的事、所勞碌的功,結果怎樣呢?都是虛空、無益,都是捕風。日光之下,他找不到永久的滿足。他找到的象路德找到的一樣,都是:“全世界的王國什麼也不是,只象餵狗的麵包皮而已。”他已完全感到厭倦。有名的漫畫家巴頓也很厭倦。他寫道:
我沒有什麼困難,有許多朋友,有很大成就。我娶了妻,又再娶,不斷更換房屋,到過世界上的大國遊玩,但我厭倦了用不同的方法去填滿一日二十四小時。17
一個小說的主角更進一步說明尋求快樂和佔有,並不能滿足人心的事實。只要他想要某些東西,就能立刻得到:他想要一楝房屋,就有佣人侍立在門前;他想要名牌轎車,就有聘有司機的轎車。初時他感到興高采烈,但不久就開始感到乏味了。他向一名侍從說:“我想擺脫它,我想創造東西,想受苦。我寧願在地獄也不願在這裏。”那侍從答道:“你認為你現今在那裏呢?”18
這就是當代的社會──物質主義的地獄,企圖用不能帶來永恆快樂的東西去滿足人心。
二12 所羅門尋求的結果是令人灰心的,於是他開始轉念觀看做智慧人還是愚昧人。他決定仔細研究一下。因為人生就是追逐泡影,究竟生活得謹慎與另一個極端──在狂妄和愚昧中活得快樂,那一樣有利呢?身為專制的君主,又是有智慧和財富的王,所羅門站在有利位置去找出答案。如果他找不到,以後繼承他的人還有機會嗎?在王以後而來的人將不會在這方面有什麼新發現。
二13 他的總結是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行在光明中,能看見路上的危險。另一方面,愚昧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落在溝和陷阱裏。
二14 即使智慧人的眼目能看見他將要去的地方,這點比愚昧人優勝,但最後的分別是什麼呢?最終兩者都會死去,不能因智慧的多寡而延壽或倖免。這就是這兩等人的終局。
二15 當所羅門明白到他和愚昧人最終都是同一結局,就奇怪為何自己要重視他生命中的智慧?智慧僅有的可取之處就是照亮道路。此外,就沒有什麼優點了。因此,尋求智慧也是徒然。
二16,17 他在這兩節繼續討論這點。葬禮之後,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迅速被遺忘。一代或兩代之內,仿佛從沒有生存過。今日似乎很重要的名字和面孔,他日漸被忘卻。就永久的名譽而言,智慧人並不比愚昧人好。
名譽轉瞬即逝,世人將迅速地被忘記,這種令人膽顫心驚的發現使所羅門恨惡生命。他並沒有在日光之下,從人類各種活動中尋得滿足和成就,反而只找到悲傷。這使他感到煩惱,因為他發現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曾聞名邇遐的昔日運動員說:
當我在一場大賽中首次取得決定性的一分,全場立時響起歡呼聲,這是我生命中最興奮的時刻。不過,當晚我在寂靜的房間內,有莫名的無用感突襲我。究竟這有什麼價值呢?究竟有沒有什麼比為取分而活更好呢?這些想法是我尋求滿足感的開始。我心中知道除了神自己,就無人能滿足我的需要。事後不久,我在基督裏找到了我在世上永遠都找不到的東西。19
二18 令所羅門感到極不公平的就是他不能享用積聚得來的財富。司徒德寫道:
死亡是快樂樹根上的蟲子,它破壞快樂,使歡悅之情冷卻下來。因為當人經過數年辛勞後,想坐下來收割勞碌得來的果子時,死亡就奪去人的生命。20
並且他還要把得來的全部留給他的繼承人。
二19 令人煩惱的是那個繼承人可能不是智慧人。他可能是個揮霍者、笨蛋、花花公子或者無業游民。儘管這樣,他必繼承那些財產。他掌有浪費財產之權,他是不用勞碌或計劃就能得到這些財產。這真使所羅門煩惱。也許他有預感這事會發生在他家中;也許所羅門預感自己的兒子羅波安會因愚昧,把自己勞碌得來的全部揮霍淨盡。歷史告訴我們,羅波安真的這樣。他拒絕垂聽年長顧問大臣的話,因而加速了國家的分裂。埃及人入侵猶大時,他試圖給與庫房的財寶,來收買他們。金盾牌增益埃及的金庫,羅波安要用銅盾牌代替金盾牌(參看代下一二9,10)。
二20 傳道者想到自己終生的工作和財富將來要留給一個不配得的繼承人時,就感到灰心絕望。這似乎是愚蠢、不相稱的,使他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的。
二21 整個想法使他感到痛苦:一個人借着明智的投資、精明的生意決策和有技巧的行動積聚財富,卻因死亡被迫把這些留給一個為此從沒幹過一點工作或付出一點憂慮的人。除了諷刺和大患之外,還有什麼呢?縱使所羅門得到這樣的結論,天下間的父母仍然是樂意用一輩子中最寶貴的時期來積聚財富,然後留給他們的兒女。他們無私地認為這是他們的道德責任。不過,詹姆遜、霍石和鮑爾朗認為:“世上的父母所謂為子女的設想,主要是源自自私。”21因為父母第一個想法是為自己年老時能過奢華生活鋪路。他們的子女只能在父母死後和根據繼承法去繼承父母所留下的。
從基督徒的角度看,父母是無理由為了留錢給子女而工作、節衣縮食、儲蓄和犧牲。其實,傳給子女的最好遺產是屬靈的,而不是錢財。通常遺囑上留下來的錢財都引致家庭出現嚴重的嫉妒和不團結,而不是快樂與和諧的家庭生活。子女突然成為一大筆遺產的繼承人,在屬靈生命和道德上反而受到破壞。幾乎其它的邪惡都隨之而來,不能倖免。屬靈的做法是現在就把錢財放在屬神工作之上,不要留給有時不配得、不懂感謝,甚至未得救的子女。馬丁路德深信自己能把家庭交給神,就正如他深信自己曾交託自己。他在最後的遺囑上寫道:
我主我神啊!我感謝祢!因為祢喜使我在地上做個貧窮、欠缺的人。我沒有留下任何房屋、土地或錢財。祢給了我妻子兒女,現在我把他們歸還給祢。主啊!求祢培育、教導和保守他們,正如祢為我所作的。
二22 所羅門下結論,認為人在日光之下一切的勞碌累心都是沒有價值的。他努力奮鬥、埋頭苦幹,終日憂心如焚、怒氣沖沖,但到底為了什麼?他死後五分鐘跟事前有何不同?
除了啟示外,我們都得到相同的結論。但我們從聖經裏知道我們能夠為神和永恆而活。我們知道一切為祂所作的都將要得到賞賜。我們的勞碌在主裏必不徒然(林前一五58)。
二23 那人在墳墓以外找不到任何盼望,但他的日子充滿痛苦和令人煩惱的勞苦,徹夜又輾轉反側,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事。生命是極大的挫敗,充滿了令人憂慮和累心的事。
二24 就是這樣,那個合乎邏輯的人生哲理是──在日光之下整個生命就是在飲食和勞碌中尋找快樂。傳道者並不是鼓吹暴飲暴食和酗酒,而是盡可能在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裏尋找快樂。即使這也是出於神的手──人要享受平常生活的恩惠、可口美味的食物和提神的飲料,也可享受勞碌得來的滿足感。人是沒有享福的能力,除非神賜給他。
較後的另一傳道者使徒保羅確定所羅門的看法。他說若死人不復活,那麼生活的上策就是“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女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一五32)。
所羅門重申吃喝和從其它途徑尋求快樂的能力都是來自神,若沒有祂,我們就不能享受最普通的快樂。我們的食物、胃口、消化能力、視覺、聽覺、嗅覺、記憶能力、健康、精神狀態,和一切使我們有正常、愉快經歷的東西都是仰賴神的。
二25 本節裏,他重申自己比任何人更能夠享受這一切東西。洛克菲勒每星期收入約有一百萬美元,但他所有的醫生准他吃的只值幾毛錢。他一個傳記作者說,他節食的生活連窮人也鄙視:
今天他的體重是一百磅以下,他只淺嘗一切(早餐):一滴咖啡、一茶匙的穀類食物、一叉的雞蛋和一小片豌豆。22
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卻沒有能力享受食物。
二26 最後,傳道者覺得自己察覺到生命中一個普通原則,就是神賞賜義人,懲罰罪人。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但對慣性犯罪的罪人,神就使他勞苦,他所收聚和堆積的只眼白白看着它們被神所喜悅的人拿走。有什麼比這更徒勞和令人沮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