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 约拿奉差遣到尼尼微,却逃往他施。4 遭遇风暴11 被丢入海洋,17 被一条鱼吞下。
1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
约拿。关于约拿的身份,见本卷序言。
亚米太。源于希伯来语'emeth ,意为“忠诚”,或“真理”,亚米太只在这里和王下14:25提到。
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他们的恶。那鸿说尼尼微是个“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鸿3:1;参第19节)。但这座城市不是毫无希望的。它还“没有完全沉湎于罪恶之中”(《先知与君王》265页)。
达到。这个词及类似的词语,曾用来描述洪水以前世界的罪恶(创6:5,11),以及所多玛和蛾摩拉居民的罪孽(创18:20,21)。当时他们的宽容时期都行将结束。现在尼尼微的情况也是这样(见但4:17注释)。
我面前。参创18:20,21。上帝给每一个国家都记了帐。他们都有一个考验的时期。上帝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效忠,使各国都配合作执行上天的计划。
3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起来。约拿起身,没有服从上帝,却违背惦。他像那个青年的官,不肯让自己意志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太19:21,22)。约拿像耶稣“门徒中有好些人”,认为上帝的命令“甚难,谁能听呢?”所以像他们一样,他觉得在这种情形下,至少不该“和惦同行”(约6:60,66)。先知没有认识到,当上帝要人依照惦的旨意履行职责时,惦会赐给他们力量去承担。上帝的每一条命令,都伴随着实行的力量。先知错在没有“先求惦的国,和惦的义”(见太6:33)。他不喜欢交给他的任务,要离开上帝的圣工。要不是上帝施恩干预,他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生命。
他施。一般认为他施就是古典时期西班牙南岸的塔帖苏斯(Tartessus)。该城以其财富而闻名,与腓尼基城市推罗和其他地方进行大笔出口银,铁,锡和铅的贸易(见结27:12)。约拿希望到那个遥远的都市,逃避自己的责任,遏制良心的声音。
躲避耶和华。直译为“躲避耶和华的面”。这是不可能的事(见诗139:7-12)!
下到约帕。即现在的雅法(Jaffa),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34英里(54.4公里)的海岸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犹太人的唯一重要港口。所罗门的圣殿以及后来圣殿的重建所需要的木材,都曾通过约帕运往耶路撒冷(见代下2:16;拉3:7)。
4 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大风。尽管约拿要躲开上帝,上帝并没有放弃他。惦设法藉着“一连串的考验和神奇的安排”,改变约拿的态度和行为(见《先知与君王》266、267页)。
请注意上帝利用简单的大自然媒介来实行自己的旨意:大风(拿1:4),大鱼(拿1:17),蓖麻(拿4:6),虫子(拿4:7),风和日头(拿4:8)。
几乎破坏。可译为“船以为会被破坏”。如果这样翻译,那就是生动的拟人手法。
5 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哀求自己的神。没有说明水手的国籍和信仰。一些可能是腓尼基人,其它人则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有不同的信仰。
货物。希伯来语是kelim (“器皿”、“容器”、“用具”)。不能确定有没有把货物连同设备都扔掉。
底舱。希伯来语是yarkah (“背面”),常用来指最僻之处。
沉睡。希伯来语是radam (“打鼾”,“深睡”)。约拿沉睡的原因不明。
6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
船主。直译为“水手长”。“水手”一词来自表示“绑”的词根。该词根派生出名词“绳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断定约拿答应了这个要求。
7 船上的人彼此说:“来吧,我们掣签,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
掣签。水手们觉得有人触动了神的怒气。上帝控制着他们审查谁是事主的方法,所以“掣出约拿来”。
关于掣签的是非问题,见结21:21注释。
8 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
一连串的提问生动地表现了船上激动的情形。
9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上帝。”
希伯来人。这是外人常用来对以色列人的称呼(创39:14;40:15;41:12;出1:16;2:7;3:18;撒上4:6)。其渊源见创14:13注释。
耶和华(Yahweh),上帝的名字(见本书卷一171、172页)。“上帝”('Elohim )和“主”('Adonai )是神的称号。'elohim 常用来指假神(出18:11等)。Yahweh 则专指真神。
那创造沧海旱地。这是表达伟大真神的特征之一(耶10:10-12)。
天上的上帝。见创24:7,但2:37,44。
我们不知道水手们以前是否经了解约拿之上帝的大能(见出15:13-16;书5:1;撒上4:5-9)。但是在这种生死关头,他们无疑按自己的异教观念理解耶和华品性,故惊恐万状。
10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
你做的是什么事呢?这是惊叫,而不是询问。
11 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
我们当向你怎样行, 他们认为约拿是唯一认识耶和华,知道如何弥补过错的人。
海浪越发翻腾。这个希伯来语习语表示风暴越来越厉害。
12 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不知约拿这时是否受了圣灵的感动。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勇敢的举动。他不愿意牵累别人。约拿所缺乏的是道德的勇气(第2,3节),而不是肉体的勇气。
13 然而那些人竭力汤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那些人竭力荡桨。也许有人怀疑约拿的上帝是否要求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
要把船拢岸。古时船只通常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故离陆地不远。
14 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水手们战战兢兢,惟恐因处死一个敬拜耶和华的人而进一步冒犯惦。他们不是向他们自己的神,而是向耶和华祈祷。
15 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参太8:26。海浪突然平静下来。水手们看出这是出于上帝的干预。
16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大大敬畏耶和华。这次上帝的大能在自然界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约拿的话又如此醒目地实现(第12节),难怪水手们有这样的反应。
向耶和华献祭。人们按自己有限的认识,做了他们认为最恰当的事。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安排(manah) ,参但1:5,10。
大鱼。没有说明这条鱼是专门为此造出来的,还是上帝利用了已经存在的、能吞下人的大鱼。不必对此进行推测。我们不知道是什么鱼。希伯来语用的是类指的“鱼”。《新约》太12:40提到这件事时,是用希腊词kētos(“海怪“,与拿1:17七十士译本相同)来表示鱼的。英KJV版把它译为“鲸”。
三日三夜。究竟有多长时间,引起了很多的探讨,因为耶稣宣布:“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太12:40)根据希伯来语的用法,这不一定表示整整三个24小时,即72个小时。关于这个问题,见太12:40注释。在希伯来语和七十士译本中,拿1:17是拿2:1。
第一章补充注释
尼尼微(亚述语是Ninua)是亚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圣经记载该城是宁录所建造的(见创10:11注释)。考古证据也证明其久远性。在亚述数百年的历史中,尼尼微几度成为国家的首都。公元前九世纪到七世纪的帝国时期,特别是西拿基立的执政期间,它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最辉煌的城市。根据他对城市总布局和王宫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个古代的大都市。自从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和玛代人摧毁了尼尼微以后,这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其位置被人遗忘,直到在19世纪中重新发现(见本书卷一109页)。
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在今日的摩苏尔城对面。古道是沿着城市西墙的,形成了额外的一层防御。后来河流改道,现位于旧河床西约3/4英里。
在尼尼微的范围里,有两堆废墟覆盖着这座古城的主要王宫和殿宇。一堆是Nebi Yunus,下面是沙哈顿的王宫。另一堆是Kuyunjik,包含着西拿基立和亚述巴尼拔王宫的遗址。Nebi Yunus 基本上未经发掘。上面有一个村落和穆斯林所传先知约拿的坟墓,故考古学家无法进行挖掘。Kuyunjik则几度经过发掘。自从1840年博塔(Botta)开始在这个土堆上的进行挖掘以来,至今已发现西拿基立和亚述巴尼拔的部分宫殿。莱亚德(英考古学家和政治家,1817-1894)和拉桑在亚述巴尼拔的宫殿里,发现了一个国王的图书馆,藏有20,000个泥版,现在是大英博物馆的主要藏品之一。这些文献为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古尼尼微的规模可以相当准确地认定,因为在废墟中城墙仍然可以辨认。从很远就能看到长长的山丘状城墙,当中被原先的城门截断。总长约71/2英里(约
一个八边形的泥柱描述了西拿基立的建筑活动,提到有15个城门,其中七个在南墙和东墙,三个在北墙,五个在西墙。亨利·莱亚德在挖掘时发现了一个被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北门。门旁是巨大的公牛。他让这些公牛留在原处。来访者依然能够看到。城墙内有的二座小山,其上有了望塔,总高度约
按一个人占地
因此有些现代的解经家即认定拿4:11的“十二万多人”单指孩子,而仅限于尼尼微市区,故视《约拿书》为虚构的。根据这个城市的实际规模,最好把拿4:11解释为不能辨别是非的百姓(见该节注释)。“十二万多人”如果指城市的总人口,那就比较合理。因为现代的摩苏尔比尼尼微稍大,人口已达她的两倍多。
拿3:3所说“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可能是指走遍城市的街道,与里面所有的居民接触,需要花三天的时间。
拿3:4 所说“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也不大可能指他走了一整天才到达城市的某一个地方发出警告。这节经文可以被理解为约拿在第一天开始工作,宣布信息,结果“尼尼微人信服上帝”(拿3:5)。
还要记住,对于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来说,尼尼微在规模上是他们所知道的任何西亚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以色列的王国的首都撒玛利亚,面积也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