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圣经学者,一般认为约拿的故事是历史性的。但现代学者为了多种不同的原因,倾向于把故事当作神话、比喻,或寓言,而不是历史。
一个故事的训诲,不一定需要或依靠其历史性。例如,耶稣的比喻无论是否「真有其事」,都具训诲的价值。无论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十30—35)是否有准确的历史性,又或者事件本身是否历史,比喻仍会说出它要说的。同理,约拿的故事亦可以单用来传达教训。但是,若要决定作者是否原本就想要说历史,便得检视其他细节了。
历史解释。若考虑故事的表面,自然会认为它是历史性的。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实际上是生活在耶罗波安二世的时代(王下十四25)。这故事用来介绍先知的说话,与其他书卷无异:「耶和华的话临到约拿……」(拿一1)表达形式不是异象或梦境,而是「往尼尼微」的处境,包括买票、上船、目的地、启程的海港等细节,似乎都是历史资料。遇风浪、船员的反应、他们的外邦习俗,甚至向耶和华呼求及献祭,都是以历史细节的姿态来表达。整体而论(除了某些困难,下文讨论),这听起来很像一个历史性的故事。
说到「大鱼」(一般认为是鲸鱼)的情节,使人觉得这并不是普通故事,而必须把另一因素放在考虑之列。耶稣用了约拿在鱼腹的三日三夜作为「记号」,象征他的埋葬和复活(暗示:太十二 39、40)。有些视约拿书为历史的学者,认为耶稣是把这故事与他的复活放在同一历史层面上。有些人更以此作反面的推论——如果约拿故事不是真实的,耶稣复活也不真实:不过这是谬误的推理,因耶稣用这个比喻,乃取其正面意义,而不会考虑其反面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也要考虑耶稣一句关于约拿往尼尼微的说话:「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太十二41)。在同一段中,耶稣提及示巴女皇访问所罗门,显示他认为约拿到尼尼微传道,同样是历史性的事件(大十二 41、42:参路十一 29、32)。
那些反对约拿书为历史记录的人,向上述立场提出以下挑战。第一(也是最强的论点)就是「鲸鱼」的故事。某几本书直接了当地说——鲸鱼不能吞下一个人:但近期研究指出有一种鲸鱼的咽喉,足够容下一个人。不过,约拿是无可能在鱼腹活三天的,因为在鱼腹内会缺氧,且有胃酸。所以有人就此作出一些回应,其中包括一些在鱼腹内仍能生存的例子。事实上,有关一17及二10的争论,常常使人忘记研究约拿书的信息。
另一个反对的论点,是约拿就算活在鱼腹中亦无可能写出二1-9的诗歌,但这种推理是不成立的。反对的人认为约拿书是文学性的创作,但却否定约拿可以「创作」这首诗歌。无可置疑,约拿因在鱼腹当然会祷告。按照常理,这故事一定在事件之后写下来,约拿为甚能不能在事后所写的祷告中,以诗体表现出来呢?
还有一个关于尼尼微的点论。按照三3,尼尼微是个大城,约有六十哩的直径(也许是圆周)。我们已知道尼尼微的位置,部份城墙亦已经出土,但种种证据显示,这不是一座大城。有些解释家认为,三3是指一个「更大的尼尼微」,包括附近的城邑。施密夫(G.A.Smith)是圣经地理的一个着名学者,他的研究十分细致,认为「六十里」是指「更大的尼尼微」的地界。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证据,指出曾有这个地理或政治区域出现。
三3的动词暗示尼尼微城已不再存在:「尼尼微(曾)是极大的城。倘若约拿是耶罗波安二世(七九三至七五三)那时代的人,他是没有可能在尼尼微陷落(六一二)后仍生存并写下这一句。但是,这可能是文士的修正或单是说故事所用的惯用语。
比较严肃的论点,是尼尼微悔改一事,其细节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约拿用什么语言传道呢?难道他奇迹地学会了亚述话?或者是尼尼微人奇迹地明白希伯来话?或者发生了一个奇迹,把信息翻释出来?王下令人畜都不可吃草喝水,但畜牲怎能听懂?那又有何宗教上的意义呢?为何动物也要披上麻衣?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什么证据证明尼尼微曾有这次宗教悔改?亚述王何时被称为尼尼微王呢(三6)?因为这些问题,约拿书的历史性面对很强的挑战。那些维护约拿书历史性的学者,作出了若干答辩。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对两种立场仍有所保留。
神话、寓言,及比喻的解释。把三者组合起来,不是说它们性质相同,而是这三个进路,通常都对约拿书抱非历史性的观点。
(1)神话。神话企图以历史形式,表达有关人类状态或自然起源(常涉及神明)的真理。古代的神话,记录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或自然界本身在耕种与收成的季节中挣扎,并常以神明间的斗争呈现出来。在古代的迦南,「海」就是其中一个神,而海怪(这里是一条大鱼,其他则是海兽)就是破坏的力量:「尼尼微」一词可与「鱼」相比(楔形文字Nina)。然而,约拿书就算与神话语言有关,但却没有明显可见的神话布局。
(2)寓言。寓言是传达教训的故事,每个细节都有助了解整体息信。所以,耶稣的以喻(太十三37—43)中,撒种的人、种籽田地、麦子、稗子、仇敌、收成、收成的人,全都有象征意义。在此,「约拿」解作「鸽子」,是以色列的象征(何十一 11:诗七十四19),但其他细节则不太明显。以色列不顺服神,不肯向外邦传讲真理(逃往他施作象征):于是耶和华惩罚以色列,他便被掳异邦(约拿困于鱼腹)。到被掳之后,以色列很不愿意地向外邦人作见证,但却未真正明白耶和华对「尼尼徽人」的心意。这个理论很精巧,但难以使人信服。若清楚地与寓言的例子相比,约拿的故事就差了一大截,因为它没有引导人解开它的信息。
(3)比喻。比喻是象征一个道德或属灵真理的小故事:与寓言不同(常有人把两者等同),它不是每一细节都有解释。因此若把约拿书当作比喻,其信息是说明约拿(一个人或以色列人或其他听众)不愿把神的信息告诉「尼尼微」,以及约拿不能够明白耶和华的心意。耶和华的拣选是一个工具而非目的,神的心意,是耶和华对亚伯兰的一句话:「地上万族必因你得福」(创十二3),但却被以色列人遗忘。明显地,寓言与比喻的解释都有相同的信息,但后者不必要求每一细节都有意义,所以比较恰当。
那一种解释正确?这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若采用历史解释,便要面对一些仍末能完满解决的问题。若采用比喻或宗教故事的解释,又要面对耶稣在福音书内应用约拿书的问题。我们若认真肯定耶稣的话有权威性,就不能随意把这些经文搁置一旁。
我们的选择动机是极重要的。倘若我们因为神迹难以接受,便采用比喻或象征的解释,那么,我们的决定便是基于一个与圣经相违的先设而作出。不过,因文学体裁的理由,若认为此书是要说一个比喻或故事,那是绝对可能的。
有一个研究圣经的稳妥原则是——就算是历史记述,宗教信息比历史细节更重要。圣经不单是一本历史书,它不是用来满足人对古代近东的好奇心:圣经是神的灵所默示,倾向于教义、灵性和道德的目的。约拿书是正典中的一卷,研究时必须首先留意它的宗教信息。在这一点,历史和比喻的解释便重叠起来,两个进路都产生了相同的教训:耶和华关心外邦人,他吩咐他的仆人去向外邦人宣讲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