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哥林多后书背景注释

48 哥林多后书背景注释

哥林多后书

导论

作者与合一性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同意哥林多后书是保罗所写,但它究竟是一封信,还是几封信的集成,学者的意见却差异甚大。对本书的分隔法,有些建议获得的支持较多;从语气而言,最明显的区分是第一至九章和十至十三章,后者一变而成热烈的辩护。不过,古代的信件收集在一起时,尽管常会除去信头与信尾,可是仍会保留每一封信之间的分别(如:* 西塞罗、* 辛尼加)。把哥林多后书分为两封信,从解读证据而言虽有可能,但是想要把它分开的人必须提出证明,而主张其合一性的人却无此需要。

背景状况 学者们对 * 新约某些书卷的背景争议极大,哥林多后书即是其中之一。若要重塑当年的问题为何,则牵涉到全书的合一性。所有的人都同意,保罗是针对反对他的人带来的紧张情势而写──至少十至十三章是如此;至于反对者究竟是怎样的人,看法则有差异。诺斯底派(虽然在保罗之后半个世纪,完整的 * 诺斯底主义才开始出现在各种文献里)、巴勒斯坦的犹太基督徒、非巴勒斯坦的犹太基督徒等人,都曾被提出来作反对保罗的人。保罗在十一章22节提到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代,至少澄清他们是犹太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分争纯粹是犹太人的问题。分争似乎是因对工作的观点不同而引起,并不是一般所谓的神学问题:保罗以仆人的模样在他们当中劳苦工作,而指控他的人自视甚高,比较类似古代以高阶层人士作领导人的想法,与保罗的观点并不相同。

目的 保罗想重新建立他带领信主之人对他的信心,以及亲密的关系。因此他写了一封自我推荐的信,这是一种特殊的荐信形式,在面对指控的时候非常需要。第十至十三章是对哥林多人提出的反讽性自我辩解。这封书信包含了古代书信体的几种要素:责备、安慰和(最重要的)友情。另一个关注焦点,则是保罗为耶路撒冷的穷人向哥林多基督徒要求捐款的事(八至九章)。后来到哥林多而反对保罗、想取代他的宣教士,会为自己募款,但他却从来没有这样做;可是这点却触怒了会众中的上层人士,他们认为,会众应当付费用给教师,而教师不应当藉做粗工来过日子(富有的人瞧不起工匠)。

注释书 许多书颇有帮助,以下几本特别有价值:C. K. Barrett, A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HNTC 8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F. F. Bruce, 1 and 2 Corinthians, NCB (1971; reprint,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0)。较详尽的作品有,Victor Paul Furnish, II Corinthians, AB 32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4)Ralph P. Martin, 2 Corinthians, WBC 40 (Waco, Tex.: Word, 1986),高程度的学生会用得着。更深入研讨细节的作品有,John T. Fitzgerald, Cracks in an Earthen Vessel, SBLDS 99 (Atlanta: Scholars, 1988),这本书是最有用的作品之一(本书用到他的一些看法);H. D. Betz, 2 Corinthians 8-9, Hermeneia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5),对第八、九章中许多要点也很有帮助;亦可参 Peter Marshall, Enmity in Corinth: Social Conventions in Paul's Relations with the Corinthians (Tu/bingen, Germany: J. C. B. Mohr, 1987)


哥林多的草场崁图



幸运女神头戴第一世纪的哥林多城墙作冠冕


17
开头的问安

12 保罗一开头是采用标准的书信格式;参:新约书信的导论,和罗马书一17

3 古代若所写的信较长,通常会有一段祈祷词,或向某位神祇献上感谢(保罗的长信几乎皆是如此)。犹太人的祷告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便是以「颂赞归于神,祂……」之类的祝祷或赞美为开头,这是因神的作为而归荣耀给祂的作法。一般 * 会堂的祷告称神为「怜悯的父」(如 TEV 此处的翻译),意思便是「发怜悯的父(和合本:发慈悲)」(参:「富同情心的父」,NIV)。

4 神最后是藉 * 弥赛亚的临到来安慰祂的百姓(如:赛四十1,四十九13),不过当他们在今世遇到艰难时,神也会安慰他们(如:诗九十四19)。患难能教导人如何对待别人,这项原则根源于 * 旧约(出二十三9)。保罗在这一节里所得到特别的安慰,是看见提多安好,并带来哥林多人的好消息(林后七46713;参二23)。

5 有些犹太人讲到「弥赛亚的产难」,是指末世之前神的子民将经历的一段苦难,注释家自然会以这样的观点来解读「我们有份于基督的许多患难」(TEV)(保罗在八2223似乎也是指这个意思)。但是这里的含义不只如此。犹太人也相信,他们全体同尝了从前之人的经历。他们在亚伯拉罕里面同蒙拣选,与他们的祖先在出埃及时一同蒙救赎……等。保罗相信,跟随耶稣的人在祂的十字架里有份,而且关系更为亲密,因祂的 * 灵住在他们里面。

  希腊哲学家常教导说,人要漠视痛苦;保罗则教导,痛苦乃是让人更加信赖神的帮助。

67 在希腊罗马的传统中,圣徒忍受从神而来的苦难,他们的德行就能成为榜样,帮助别人。保罗认为,在神托付给他和其他基督见证人的工作上,哥林多人也有份;他们是借着祈祷(一11)来分尝保罗的苦难与得胜。这种合为一体的经历,或许可以找到其他的例子,但是非常罕见;而实际上,哥林多人对保罗工作的支持程度,或许及不上他的期望(十~十三章)。古代书信的一种标准模式是「安慰信」;保罗或许希望在本信中表达安慰(二7),因为他曾经写过一封令他们难过的信(二4,七713)。

811
保罗的患难
  演说与书信常会有一段简短的 * 叙事段落(一8~二13),一般是在前言之后,解释该次演说或书信的前因后果。

8 「亚西亚」是罗马的一省,现今的西土耳其,首府为以弗所,保罗这个时期的宣教以该城为总部(林前十六8)。有些学者认为,保罗这时候是被关在以弗所的监狱中,不过他可能只是指在那里长期遭到的反对,而其高潮则为使徒行传十九2341所记载的暴动。

910 「带着死罪」或「我们内心判断必死无疑」(NASB)可能是象征性的说法,指一个判死刑的人,在赴十架刑场时,身上带着死刑的罪名;至少这是指保罗已经接受了殉道的呼召,这是耶稣对所有跟随者发出的要求(可八3438)。犹太人每天在祷告中都颂赞神的能力,说祂「有大能使死人复活」。保罗不单有殉道的心志,也预尝了* 复活的能力,因他曾在死亡边缘得以逃脱;早期基督徒都读* 旧约,故自然会有这类预期式的想法,因知道神从前在历史上曾施行拯救,而其高峰便是耶稣的救赎。

11 哥林多基督徒的祈祷能够影响保罗的工作,而透过他的事工,神的荣耀至终会得着彰显,这乃是他的目标,而这目标的前提,便是绝对相信神正在世界上工作。古代许多异教徒试图以献祭和祭物来交换恩惠,这里却与此无关。保罗的信心与委身的深度,按照犹太人的标准可算是非常敬虔。

1222
保罗不去的理由
  古代接待旅客十分重要,而若能招待有名的上宾,更是荣幸。保罗没有前去,看来好像未遵照诺言──如此便有损他的名声和正直,同时似乎也藐视了他们接待的心意。* 修辞学家(受过训的演说家)建议,在提出较严肃的指责(十至十三章)之前,必须要先自我辩护,以除去听众对自己可能怀有的负面态度。

1214 古代许多信件是以称赞或责备为要点;道德学家一方面会责备学生,一方面也会鼓励他们。在讲演或书信的开头先说赞誉的话也很常见,这能帮助听众更愿接纳演说或书信的内容。古代作者有时会很委婉的赞许自己(如,* 蒲鲁他克的「如何自我称赞而不惹起反感」),但是保罗所夸的(一12aNIV)乃是他的门徒。在当时,无论是否遭人攻击,道德学家一般都会为自己的动机辩护,因为有太多人口是心非;但如果第十至十三章是哥林多后书的一部分(参导论),那么保罗在此便已经是在向反对他的人提出辩护。

15 这一节的意思是,保罗曾经去过哥林多一次,而他曾经想要再回去,在灵性上帮助他们。富有的施主把礼物分赐给缺乏的人,会受到极大的赞扬;而保罗确信,他可以分赐他们属灵的好处,这是实言,并非夸口。不过他不像属世的施主(或第十至十三章中的反对者),他一点都不会要求人的吹捧(一24)。

16 从亚西亚的特罗亚(一8),可以搭船到马其顿,然后再由陆路到哥林多,保罗从前曾这样走过(徒十六1112),他也打算再走这条路(林前十六5),最后他终于这样做了(徒二十13)。

17 保罗不能兑现他曾经表达过的意愿。而如他在一章23节所说,他决定不在哥林多停留,是要「宽容」他们;而他差派提多送去一封严厉的信(一23~二11,七712)。后来提多没有照原先的约定,到特罗亚与他们会合,保罗便为他十分担心(因为古时旅行相当危险),于是往马其顿而去(二1213)。在那里,保罗终于与提多会面,从他得知了哥林多人的好消息(七516)。

1820 * 离题是古代写作时常见的事,保罗在此离题(一1822),向他们保证,他不去,是有很好的理由;他乃是神的代表,一定会信守诺言,而他所传的 * 福音也同样是诚信的。「阿们」乃是祷告结束时正面的肯定语,而基督成为那真正诚信之神在圣经里所有应许的「阿们」与「是的」。

21 译为「站立得稳」(NIV)或「建立」(NASBNRSV)或「确认」(和合本:坚固)的字,是商业用语,确认一宗买卖;因此它与第22节的「付头款」有关(「付订金」,NIV;和合本:作凭据)。

  在* 旧约里,「膏」是将橄榄油倒在人的头上,证实神已经将那人分别出来,作祂的工(作君王、祭司等);保罗在此是用来作比喻。一章21节和一章22节都显示,神可为保罗的正直作证。

22 文件和商品的瓶子都会用蜡封住,表明外人不能去动。文件卷成捆,绑着的绳子浇上热蜡,作见证人的印章盖在其上,干后即成封蜡。保罗的意思是,神可为他与他的同工所做的事工作见证(参三23)。犹太教一般会将 * 圣灵与末世相连(如:结三十九2829;珥二28);保罗说,他们目前已有圣灵作为「头款」(「凭据」,NASB;「订金」,NIV;「第一笔分期付款」,NRSV),先尝到来世的滋味。

23~二13
保罗迟去是为宽容他们
  保罗改变心意,自己不去,只派提多带一封信去,是为了让他们不致受到他严厉的对待(林前四21)。

2324 社会上地位较高的人常对属下很高傲,并期待他们阿谀奉承,甚至摇尾乞怜。保罗和世上权贵(以及十至十三章反对他之人)的模式截然不同,他视所带领信主的人为他的同工。

14 保罗的信显示对犯罪者给予严厉的管教(二510)。这位犯罪者与哥林多前书五15是否为同一人,学者的意见不同;无论如何,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之后曾又写一封信,要哥林多人管教他(就是差提多送去的这封)。此信很可能已经遗失。有些学者认为,这封介于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之间的信,就是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他们相信,这部分原来属于另一封信。可是这一段没有提到特定的犯罪者,因此极有可能中间的那封信已经遗失。若哥林多人把这封信搞丢了,没有人会怪他们。

57 「众人」无疑是称整个信众的说法(如 * 死海古卷)。* 法利赛式犹太教也强调要接纳 * 悔改的犯罪者。不过,按死海古卷看来,有些团体定下一段惩罚的时间,然后悔改者才能完全回到团体当中,而按罗马和希腊的法律,既定了案就必须执行。哥林多的基督徒可能因此不知道当怎样对待那位悔改的人。

8 「确认」(KJV;「重新肯定」,NASBNIVNRSV)是法律上常用的一个词,指确认宣判;此处反倒要哥林多人确认他们的爱。

911 落入 * 撒但的「阴谋」(KJV;「诡计」,NASBNIV)可能指让受管教的人在* 悔改之后仍留在撒但的手中(参:林前五5)。犹太教对撒但最基本的信念为,牠是说谎者,而且善于伪装。

12 但是保罗从提多得到好消息,知道他们肯合作,而且那人已经悔改(二1213,七516)。特罗亚即是亚历山太特罗亚,为亚西亚的海港,在那里可搭船往马其顿,再步行或乘船到哥林多。「敞开的门」意指自由传道(参:林前十六9的注释);保罗在特罗亚停留了相当一段时间,甚至在那里留下一些东西(提后四13)。

13 保罗与提多可能沿路经各 * 教会时,会互相打听行踪,正如犹太人在旅行的时候,会向当地犹太人团体打听自己亲人的下落。

1417
基督得胜的见证人

  * 离题是古代书信常见的笔法。保罗在此离题,为他工作的诚信辩护(这是希腊罗马道德家常谈的题目),直到七章4节为止。

  有人认为二章14节至七章4节并不是离题,而是另一封信,被无意插入保罗的一封信中,但这看法并不可取,因为最早的书信是写在书卷上(抄本乃是后来的事),排除了偶尔插入的可能性。这一段若视为自然的离题,比另一封信更为合情合理。

1416 罗马的征服者会领着蒙羞的战俘作「胜利游行」。基督也已经得胜,如今正带领相信祂的人,有如祂的俘虏(此比喻和作基督的奴仆类似);参:诗篇六十八18,用于以弗所书四8

  罗马议会一般会下令,在胜利游行之前先要群众举行感谢的盛会,让胜利者大得荣光,而失败者大受羞辱。可是在保罗的比喻中,被基督俘虏的基督徒却满有荣光(参:林前四9等),而作为战俘的他,乃是在献上感谢!

  * 旧约和古代世界其他地方,献祭时都要焚香,以盖住烧肉的臭味,罗马胜利游行中亦相仿。(德训篇二十四15描述智慧有如馨香的「香气」;保罗和为耶稣基督作见证的人在此扮演了该书中归与智慧的角色,不过他在此不太像要暗指该书;此比喻乃是出乎自然),承认自己的不足(出三11),和神的全备性(出三14;参:林后三5),在旧约中有先例。

17 专业的演讲者常受到指责,说他们为利益而更改真理(就像商人为赚钱而将杂质掺入货品)。在某些团体中,哲学家也受到类似的责难,因为他们大多是靠教导维生,而 * 犬儒派人士则以乞讨过活。一般大众常会认为,游走各地的教师和圣哲乃是耍嘴皮的人,因为这种人为数不少。所以许多哲学家和道德家认为,必须要否定这种指控,保罗在这里正是如此。

16
来自神的推荐
1 犹太人出外旅行常会带着推荐信,表明犹太家主可以信任他们,招待他们住宿。在希腊罗马社会,高阶层的 * 庇护人会写信,推荐他们的属下;这类推荐信自然胜过自我举荐。一位受人信任的人,便可以为别人写信(徒十五2527,十八27;林前十六3),而差派者也可以用这类信件授权给使者(徒九2)。当有必要为自己辩护,或讲明道理时,自我举荐被视为是可接受的(参五12的注释)。

23 最早的 * 律法是神用指头写在石版上的(出三十一18;申五22),但先知应许神要赐下新的律法(赛二3),是写在心版上(耶三十一3134),而这正是律法的本意(申三十61114)。以西结预言说,神会将祂子民的硬心──就是石心──挪去,将祂的话写在柔软的肉心上,这是 * 圣灵要做的工作(结十一1920,三十六2627)。* 旧约先知会以自己的蒙召作为权柄的来源,而有些希腊哲学家为了要将自己与耍嘴皮的人(二17)分别出来,也声称他们的话来自神明,不仅是出于人而已。

45 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有时候提到神,说祂是充充足足的一位。

6 希腊罗马的合法学者将律法的字句和含义作区分。犹太教师有时对律法每个字母的细节都非常留意,这种作法可能与此处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字句是指写成之律法,因它对道德过犯只是宣布死刑,所以是「叫人死」。然而,* 圣灵将律法的道德写在神子民的心上,这是出于神的恩赐(结三十六2627)。

718
两个约的荣光
  罗马帝国内凡了解犹太教的人都知道,摩西是犹太人重要的领袖;许多人认为他是「神人」,就像古代的英雄,从神那里得到特别的能力。可是在基督里所启示出来的荣光,比所启示给摩西的更大──较为奥妙;因此,像保罗之类的 * 使徒,从某个角度而言,超越了摩西。此处保罗是在响应哥林多人的批评(可能是由十一章13节那位高傲的反对者所提出的);保罗比摩西更伟大──但原因乃是他传讲的信息比摩西的信息更伟大。如果反对他的人以摩西作为权威(参十一22),保罗在此显然令他们站不住脚。

7 摩西瞻仰神的荣耀之后,回来时皮肤放光,以致百姓都怕他(出三十四293035)。犹太传统将这个 * 叙事大为夸张,因此保罗的读者可能听过有关这段话另外的说法,不过他们能够了解,他的说明乃是按照 * 七十士译本的出埃及记。

8 先知们曾将新约与旧约作比较,而夸赞新约(耶三十一3134),并提到 * 圣灵和 * 律法的内心化,视为理想状况(结三十六2627)。所以没有人能否定,人心中的圣灵要比人眼前的律法书更好。

911 保罗按照犹太人 qal vahomer 「岂不更好」的原则来辩论:倘若在石版上的律法已经显示极大的荣光,那么圣灵的律荣光岂不是更加大了?

12 保罗在本书的这一段中,继续解释他的信心(四116)。道德家和其他演说者常会用到他在这里所说的「大胆」(NASB NRSV)一字,来说明他们乃是直话直说;藉此他们声明,他们不是像煽动者,为得群众支持而讲谄媚的话,他们讲话不顾群众的反应如何。

13 摩西的荣光必须遮掩,保罗的话语却是敞开的(12节);那个荣光最终会消失,保罗信息的荣光却不然,是透过 * 圣灵所启示,会常住在信徒心中。在保罗的时代,犹太男人不会蒙头,除非他们受到羞辱,或感到哀恸。

14 摩西的律法在* 会堂中经常诵读。惟有那在基督里的新约,才能将荣光公开启示出来,因圣灵会将它放在人心中。犹太人一般相信,将来圣灵会临到(与现今世上缺乏圣灵的现象成对比)。

1516 保罗说,律法内的全备荣光,人并无法听见(从摩西以来,人的本性并未改变),除非他转向基督(三1416),才有律法写在心版上(耶三十一3134)。同样,摩西既与神关系亲密,他本人就不需要帕子(出三十四34)。

17 保罗是采用标准的犹太诠释法,将律法头一次赐下时的人物,与新约中的人物作对照:这段经文论摩西时所讲的「主」,与今日的「* 圣灵」可互相对照。

18 希腊人有许多故事讲到人「改变形像」或「转化」,但希腊哲学家讲到,可藉由默想神的事而朝神性变化。* 死海古卷讲到义人反映出神的荣光。虽然保罗可能是借用这类和文化有关的比喻向读者说明(扣除其中神化的说法),不过他所用比喻的基础,只是摩西曾反映出神的荣光,就如此段上下文所示。凡在新约之下的人,对神荣光的看见,比摩西更加清楚(出三十三20);因此,他们就像摩西一样,也被改变,因着圣灵而能反映出神的荣光。有关「镜子」(NASBNRSV),请参:哥林多前书十三12的注释。

16
神荣光的真正使者
12 商人有时会「搀假」(参 NASB 此处),把便宜的东西混入,以蒙骗顾客;哲学家常指控专业演说家行径也类似,因为他们关心演讲的技巧过于内容的正确。保罗和优秀的希腊罗马教师一样,否定这样的指控能用在他本人和他的同工身上。

34 保罗继续他在三章118节所作的说明:对有些人,福音乃是蒙上帕子的(三13);基督是神荣耀完全的启示(参三18)。如此一来,基督便符合了犹太传统所赋予「智慧」的地位──具先存性与神性。有些犹太教师没有刻意指 * 撒但为「今世的神」(NIV),不过大部分教师承认,万国(除了他们之外所有的人)都被撒但属下的灵界势力所掌控。

5 在希腊罗马世界中,高官的奴仆有时比大多数自由人更有尊荣,能动用的财富更多。保罗称自己是「基督的奴仆」(如:罗一1),这乃是尊贵的头衔,就像 * 旧约称先知为「神的仆人」。可是保罗在此用雇用的仆人为比喻:耶稣将他借给他们,为耶稣而服事他们。像保罗一般的道德教师,随时都要准备驳斥一些哲学家的指控,说他们在自我吹嘘,保罗在此似乎是在否定这样的指控。

6 在头一次创造的时候,神说有光就有了光(创一3);同样,祂可以使祂荣耀的光照在人心中,就是那些比摩西看见更大荣光──那在基督里的荣光──之人。在各种犹太典籍中,创世记一3的「光」,可代表神的律法、义,或神本身;参:约翰福音一4的注释。

718
肉体毁坏,荣光长存
  耶稣见证人的信息比摩西的信息更伟大,因为摩西的荣光会消退,而 * 律法可能会遭忽略,但是神的荣耀会藉耶稣的见证人传下去,即使他们过世也不消逝。

7 许多希腊作者认为,哲学家能安于苦难,便是具特殊能力的表现。哲学家固然常被高举为强者,不受试探所动,但保罗提醒读者,他的能力惟独从神而来。

  「属土的」或「泥」瓶,与铜作的相反,很容易被丢掉,因为泥土到处都是,这种容器很便宜,可随用随丢,一旦破了,或沾染了不洁,就会被弃置;若将宝贝放在里面,会是很奇怪的事。有些希腊作者将身体描写成灵魂的容器,但对保罗而言,成对比的不是身体与灵魂,而是人性与神。

89 * 斯多亚派哲学家常会将他们所受的苦列出来,显示他们委身于随遇而安的生活,坚忍不拔,以作为其他人的榜样。因此,他们无论遇到疾病、艰难、死亡等等,都能安然自处。犹太人常以过去的先知与殉道者作为坚忍的榜样。

1012 有关保罗预尝基督之死与 * 复活,请参一章910节的注释;此处的荣耀乃是基督借着 * 圣灵活在保罗和其他信徒的里面,从上下文便可看出。保罗所谓「身上带着」耶稣的死,一般是用来指护棺者,意指保罗不单传扬耶稣的死,也因着每天面对逼迫,而随身带着耶稣的死。他所用来讲耶稣的「死」之字,包括一个已死或快死之人发出的臭味与腐败;因此保罗是用非常生动的话来描述他如何参与基督的苦难。

13 保罗在此提出诗篇一一六10的一种译法,是最常见的 * 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译本)校订本的用法。犹太教师接受依据极短词组所作的论证,而保罗引用此句话,是要设定一项原则,来解释为什么他大胆宣扬基督,不因反对而气馁。

14 犹太教相信末世会有 * 复活,那时每个人都会复起,到神面前接受审判(参五10)。有些哥林多人虽然承认基督曾经复活,但是对未来的复活与审判却存疑,尤其不相信身体的复活;这种概念是希腊思想所没有的(参:林前十五的注释)。

15 * 旧约曾预言,在末时,* 外邦人也会感谢神,而保罗热切渴望看见这个 * 预言在他的时代中便实现(一11)。

16 有些希腊思想家(以及少数希腊化的犹太人作家)跟随* 柏拉图,把身体的分解与灵魂的存续区分开来。* 斯多亚派圣人强调,能带来影响的是内在的选择,而非外在的环境。保罗尽量采用哥林多人的希腊用语,这位宣教士试图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服他们,预尝之复活的荣耀甚至已显在预尝的死之中(参四712的注释)。

1718 柏拉图以及其后的许多哲学家都将今世的短暂与永恒作对比,这是正确的。到了保罗的时代,许多柏拉图派认为,有关身体的事很沉重,把灵魂拖累住,但是灵魂乃是轻的;一旦身体死后,它就得自由,会升到纯净的高天,就是它的源起之处。保罗在此将这比喻颠倒过来,但也许一方面他乃是在用文字游戏,少数精通希伯来文的犹太读者可能会看得出来:「荣耀」与「重量、沉重」乃是同一个希伯来字。

  柏拉图相信,理念的世界是真实而不改变的世界,但属感官、短暂、且会改变的世界,只是影子世界。保罗并未否定可见世界的真实性,但是却同意说,它是会腐朽的,而那看不见的世界才是永恒的。不过,他在作此声明之时,仍然是在比较自己的事工与摩西的事工:他所教导的,不是外面刻在石头上的律法,而是 * 圣灵将律法写在那「里面的人」(三~四章)。

110
现今与未来的生命
  * 法利赛人接受灵魂的不朽与未来身体的 * 复活,而许多犹太作者描述死后在天堂的经历,是预尝复活之后乐园中的滋味。保罗与现今的一些读者不同,他接受死后灵魂的持续,以及身体的复活,感到毫无困难。

  凡认为保罗在写完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之后观点有所改变的人,应当将腓立比书一2123与腓立比书三2021拿来比较,保罗在那里写到这两种看法,而这两部则被公认是属同一封信。

  在义人的灵魂能长存方面,保罗和他的希腊读者可说见解略同(四1618),不过他很快就将他们带回那未来的盼望,就是这观点的基础。保罗与希腊的圣哲一样,能坦然面对死亡;但与他们不同的是,他存着身体复活的盼望。

1 希腊作者描写身体有如器皿、房屋、帐棚,亦常将其比作坟墓;保罗则说,未来会有更美好的身体。

24 「叹息」可能暗指出埃及记二23* 七十士译本用同一个字);也可能与产痛有关(罗八2223),由一些犹太教导看来,* 复活之前会有一段受苦的时期,被描述为生产之苦。无论如何,叹息乃是陷在痛苦中的表现。

  保罗在此所期盼的,并不是死亡(而希腊人视身体为坟墓的看法,有时甚至让人认为,倘若活得太艰辛,自杀便是可以接受的),而是复活,那时他会得着一个新的身体。希腊人常裸体运动,但所有犹太人──除了那些附从希腊习俗的人之外──都视当众裸裎是极恐怖的事。因此,对保罗而言,「赤身」乃是比喻极不好的情况。

5 译为「保证物」(NASB)或「抵押品」(NIV;和合本:「凭据」)的字,是商业用语,指「头款」,分期付款的第一笔。旧约(如:赛四十四3;结三十九29)和早期犹太教都将 * 圣灵的浇灌与来世相连,因此现今哥林多人对圣灵的经历,乃是未来 * 复活生命的先尝,「保证」(参 NRSVTEV)它必将实现(一22)。

69 犹太典籍提到,义人死后在天上,正预享一些未来的荣耀,同时等候复活。虽然这种光景不如复活(五4),但至少已经终止了现今的劳苦──以及保罗日日死式的殉道生涯(四810)。

10 哥林多人知道,保罗曾经被带到他们省长的「审判台」前(徒十八12),但是保罗在此所指的,则是标准的 * 旧约与犹太人审判之日的比方,神的宝座为其最终的审判席。保罗强调身体所行的要遭到审判,再度显明,他反对希腊人贬抑身体的观念丝毫不放松;他已经在哥林多前书六1214驳斥过这个概念。

1119
保罗劝人与神和好的事工

11 「敬畏主」是犹太经典中行义的一般动机,常与神会审判的认知相连(五10)。

12 在古代文化中,自荐常会惹人嫌恶(见三1;又参:箴二十五27,二十七2);若要这样做,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例如:为自己辩护,或为了让与自己认同的一群人感到有光彩。保罗此处采用四章1618节内在外在的对比,来反击他高傲的对手。

13 希腊圣哲常指称,别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颠狂」(TEV;这是「自我失控」〔KJVNASBNRSV〕的标准含义),但他们则认为,自己才真正合理(亦参:所罗门智慧书五4);同样,有神秘经历的人也常用这类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经验。保罗将自己向哥林多人的举止,与他在神面前的举止作一对比,可能是取自摩西在出埃及记三十四3334的作法(见:林后三718的注释);如果他认为自己的经历对他们有帮助,一定会更清楚讲明他与神相交的经验(参十二17的注释;参:林前十四1819)。

1415 保罗在此是指,凡是在基督里的人都有份于祂的死和 * 复活,因此可以在事工中预尝其滋味;见四章1012节的注释。

1617 新人的内心已经有份于基督的复活,其重要性大过这眼所能见而会腐朽的外在躯壳(参四1618的注释)。犹太人将「新造」一词用来指不同的东西。(例如:在后期 * 拉比经文里,凡带领人* 皈依者,会被视为创造了那位皈依者;新年既是一种新的开始,也有此意,因为罪不久之后就会在赎罪日中得到洁除。)但是在诸如 * 禧年书、* 死海古卷等早期的经典中,「新造」的用法乃是特指未来的世界。

  这是「新造」一词最明确的应用,因为它是论及 * 旧约中所提到将来世界中的生活(赛六十五1618)。对保罗而言,* 弥赛亚耶稣既已经来到,信徒便已经开始参与在未来世界的 * 复活生命中(参四1012的注释)。

1819 保罗讲到「我们」有「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是指他自己和他的同工,而不是指哥林多人现在的情形(五20)。保罗在此的文笔风格,能与希腊读者发生关联:希腊演说家常谈「和谐」的主题,劝人要和好、团结。译为「和好」的字,特别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此,就像在* 旧约中一样,人与神的和好必须以* 悔改和血祭(此处则为基督的死)为前提。

20~六10
基督受苦使者的请求

  在陈明他和他的同工都是基督的代表之后,保罗再度要求哥林多的基督徒,透过与他和好来与神和好(七2;参:太十40);由对待使者的态度,可反应出对差遣者的态度。

20 「使者」是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当时是指皇帝派到东方的特使。这个比喻符合「* 使徒」奉差传信息者的身分(见:林前十二2930的注释),与旧约中的先知无异(出七1)。先知传递的信息,常为律法式的合约,或采用宗主国(最大的)帕特使向藩属之王(受庇护者)传达信息之用语。此处的上下文为劝人与神和好,身为使者的保罗,要求哥林多人与作王的神谋和;对得罪皇帝而不反悔的受庇护国,皇帝一般都会予以惩罚,因此这类警告无人敢轻忽。

21 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在十字架承担罪的刑罚时,就成了罪的代表,而保罗和他的同工在传扬祂的信息时,就成了义的代表。这一节延伸了五章20节中代表的概念。

12 保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九8,其上下文是 * 弥赛亚的救赎,而保罗说,在基督里这时刻已经临到(五17)。他的论证与读者也很有关系:希腊圣哲常讨论,何时发言才为合宜,尤其是谈及和好(团结、和谐;见五1819的注释)的大胆言论。

3 「不得罪人」(KJV),对担任公职,或言行举止会影响所属团体之名声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古代政治理论家、演说家和小宗教团体常讨论的话题。这里的「职分」是指和好的职分(五18)。

45 哲学家常将他们遇到的困难列出,有时会以三个一组的方式来写,正如保罗在这里的写法;这些困难表可证实他们对随遇而安的委身,由此可显出他们所传话语的真诚。保罗的话有些基本上是同义词;就古代的 * 修辞风格而言,重复是为加深印象。

67 哲学家也常以德行表来描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成为读者的榜样。由于到处都有招摇撞骗之士,真正的教师必须强调自己的动机纯正,并且行止都是根据自己对真实的知识。保罗在此的自卫足以让希腊读者印象深刻,他会认为保罗与他们文化的讲话规矩脱节(见:林前二)。保罗所指的「兵器」可能是指左手拿的盾牌,和右手拿的矛或剑。

89 保罗又提到其他演说家在希腊罗马社会中可能谈及的道德问题。似非而是的说法,就是将表面看来彼此矛盾的事互相对照,乃是标准的文学与 * 修辞学技巧。有些哲学家(尤其是 * 犬儒派)常会使用似非而是的言论,以及类似的反讽技巧,最常用在对付指控他们之人的评论(疯狂、愚蠢、可耻),将之反过来,声称自己才是具真智慧、真财富(参:林前四8的注释)。他们宣称,愚人(非哲学家)的看法对他们毫无影响;* 斯多亚派常探讨他们缺乏世上名声的原因。

  不过许多哲学家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批评,以免自己的信息遭到抹黑;道德家甚至常试着从反对他们的不实指控中,寻找一些可学习的事。

  希腊和犹太典籍都强调要有好名声、无可指责,而大多数人都会在意群众的看法。此处的「为人所知」可能指为那位算账者────所知晓。「死」与「活」,见四章1012节,或许诗篇一一八1718亦相关。

10 工匠(保罗以皮革工人来谋生,徒十八3)虽然生活比农人要好,但仍十分辛苦,相当贫穷,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像保罗一般四处游走的人,则更是如此。* 犬儒派哲学家放弃所有财产,以追求所羡慕的生活方式,而他们视自己在灵里是丰富的。犬儒派和 * 斯多亚派哲学家声称,虽然他们没有什么财物,但全世界都属于他们,因为他们的朋友乃是拥有世界的神明;保罗乃是真神的仆人,因此更能用「样样都有」一语来形容自己。

11~七4
接待基督的使者
  哥林多人若不与保罗和好,就等于拒绝与神完全和好,因为保罗是神的代表(参:太十40)。在六章14节至七章1节中,保罗要哥林多人放弃与世界的密切联系;从六章1113节和七章24节看来,他的要点为,他们应当回转过来,加强与他和神其余真正代表之间的关系。因此,保罗在此向哥林多反对他的人作了点到为止的攻击。

1113 「自由说话的口」和「赤诚开敞的心」正符合保罗对「公开说话」的强调,这是古代演讲中很重要的题目(见三12的注释)。保罗此处的话充满关爱,再度要求他们回到他的爱中。

  流露至深的情感,并以激动的情绪来推理,在古代的演说和写作中并不罕见,甚至相当寻常。演说者会特意搅动听众的情绪;他们甚至常声称,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因为所要谈的题目太感动他们了(参:加四20)。当然,这些演说者应当是真情流露,而不是装出来的。

14 六章14节至七章1节,保罗乃是 * 离题,这是常见的文学形式;由于此段和 * 死海古卷经文的类似,而与保罗本身的风格不同,所以他可能是在用他从前读过的某篇讲章,或某种思想。他以申命记二十二10(参:利十九19)作六章14节(「负轭不平衡」,参 KJV)的依据,那一节的意思可能是强调* 律法禁止与异教徒通婚的规定(参:申七3;拉九12;尼十三25)。

  智慧与愚昧无法协调,这是希腊的格言;对 * 旧约和犹太人的思想而言,智慧与愚昧、义人与恶人、以色列和 * 外邦人的分野,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敬虔的犹太人和不太敬虔的犹太人可以一起工作,但是较敬虔的犹太人会有更多的禁戒。修辞式问题乃是 * 修辞言论常见的格式,保罗在第1416节连用了好几回。

15 「彼列」(Belial BeliarNRSV)是犹太人对 * 撒但的另一种说法。

1617 犹太人的 * 律法禁止在外邦人的节期,或可能与偶像沾染的任何方式,与他们做生意。犹太人并不会去干预异教庙宇,但是在保罗写哥林多后书之前二十年,有位皇帝想要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立一座偶像,犹太人便坚决反对,甚至反叛也在所不惜。

  保罗将哥林多基督徒描述为神的殿(林前三16,六19),与偶像没有关联(林前十2021),这类 * 旧约经文他大可随手捻来:第16节是引用利未记二十六12(上下文为神住在祂子民当中,二十六11);参类似的以西结书三十七2728和四十三7。第17节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二11,谈到 * 弥赛亚拯救时的新出埃及(五十二715);参:利未记十一314445和二十二46

18 神的子民是祂的儿女(如:赛四十三6;耶三19),到了末时,他们与祂的关系一定会恢复。保罗将几处经文的话混合在一起(可能包括塞缪尔记下七14),犹太作者有时会这样做;此处他可能也加入了自己预言的话(参:林前十四3738)。

1 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常会讲到内心的洁净、不玷污;不玷污的肉体通常是指礼仪上的洁净(洗手,或浸礼)。保罗在此是指身体与灵里的洁净(见五10和林前六20的注释)──与罪隔绝。

23 保罗的用词带着强烈的情感;见六章1113节。希腊罗马文学中,最强的委身说法,便是愿意与某人同死(在希腊文化之外,也有类似的说法;见:撒下十五21;约十三37,十五13)。

4 希腊罗马演说家常强调对听众的信心,为的是要拉近彼此的关系,并使他们更愿意听从。

516
保罗与哥林多人的和好

57 * 旧约经文强调神对祂子民的安慰(如:赛四十九13,五十一3,五十二9);保罗在此继续讲本书信一开头所谈的主题(一36)。保罗从特罗亚跨海到马其顿,找到了提多,就是他派到哥林多去,带着那封严厉书信的同工(二1213)。他感到安慰,不单是因提多平安,更因他们有良好的反应。

89 古代擅于演说与写作的教师警告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作公开的指责;如果在责备之时,同时亦加以称赞,别人比较听得进。在这类教师的专门用语中,「责备」乃是指要使人羞愧,而愿意 * 悔改。

10 异教的哲学家有时也像旧约(如:摩五611)和犹太人一样,会承认神的审判不单是表明公义,也是要让犯罪的人悔改。

1112 推砌相关的词汇,乃是希腊 * 修辞学所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可强化这些词汇所要表明的重点。

13 提多受到热情的款待;招待客旅是古代很看重的事,尤其在犹太人和基督徒当中。

14 自我推荐固然应当审慎为之,但为朋友夸口在古代则被视为理所当然。

1516 倘若哥林多人如此尊重提多,就代表他们视他有如保罗亲身的代表;对代表应当尊敬,就像对待差他的人一样。

19
乐捐的榜样
  保罗在此所推动的事──要人捐款──乃是一种象征,为了要促进犹太与 * 外邦 * 教会的合一(罗十五2526),并帮助真正穷困的人(加二10);他则特意避免要人为自己的事工捐款(林前九)。虽然他从前曾告诉哥林多人这方面的需要(林前十六13),但会众当中的高层人士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有所矛盾的作法。他们曾经希望保罗接受供应,就像一般的哲学教师一样,而不要去作卑微的工匠来维生(十二13;参:林前九);而保罗却与会众中的穷人认同,结果可能得罪了他有钱的朋友,因他们瞧不起工匠。所以保罗要在第八、九章中为收集捐款辩护。

1 道德作家常提供正面的榜样。公开演讲的人会用标准的 * 修辞学技巧,即所谓「比较」,其作用是刺激道德上的争竞。许多演说家,包括保罗在内,很会用古城或其他地区的对手为借镜,以激励听众发奋图强。马其顿和哥林多便是这样的较劲者。

2 有些希腊罗马贵族嘲笑生活简单的人,但另有些作者则赞许简朴生活,因过这种生活的人更能慷慨给予。马其顿并非穷苦之地,但是逼迫与放逐可能使那里的基督徒在财务上格外艰难。

3 捐款乃是根据一个人的能力而定(申十五14;参:结二69;多比雅书四816),但马其顿人超越了这项规定。

45 译为「参与」(NASB)、「分享」(NIVNRSV),或「相交」(KJV;和合本:有分)之词,在保罗的时代是商业术语,指「合伙」。

  它也可以指罗马商界的一种组织,称为「会社」(societas),其中的会员立下合约,为要达到会社的目的,必须提供所需要的东西。

  无论保罗是从正式的角度看这种「合伙」,还是从非正式的角度,马其顿人显然认为,能支持别人,就像接待客旅一样,是一项荣幸。此处译为「服务」(NIV)或「支持」(NASB;和合本:供给)的词,在犹太教是专门的用法,指将捐款分给穷人。

6 提多在他们当中的时候,不单谈到严厉书信上的事,也提到捐款的事。

7 他们当中有可贵的属灵恩赐(林前一57,十二28),还有其他各种神的工作。保罗运用赞美作为劝勉的基础,正如道德家的惯常作法。

8 由于古代常勉强人捐款,去做公益的工作(有时这种勉强的捐款会令不太宽裕的人破产,比缴税还要厉害),因此演说家和作者若要筹募基金,就要非常小心,必须强调捐款要出于乐意。(后来犹太教师甚至控诉收捐款的人,说这些人勉强穷人捐款,乃是「压迫穷人」。)保罗暗指他前面用过的 * 修辞技巧(八1)。

9 道德家常以榜样为例,保罗在此举出最大的榜样,要哥林多基督徒效法基督,用他们的财产来使穷人得富足。保罗就像当日犹太与非犹太的作者一样,在讲到财富时,既是指字面,又是指比方的说法,不过他的意思可能真的是指基督使信徒得到富足,因为他们彼此帮补(八14)。

1015
照力量捐赠
1012 哥林多人可能早已乐意支持耶路撒冷的 * 教会(林前十六13)。(注释家注意到,译为「去年」或「一年前」的词,可以指九到十五个月之前。)由于他们的教会比别的教会更富足(八12),他们已经捐了更多,而有人感到他们在捐款总数上所占的比例太高。保罗采用一个常用的辩论法,说明他们为何应当照原初的意愿去做:古代许多的论证都是由此处译为「益处」(NASB)或「何为最好」(NIV)(见如:林前六12)的标准来衡量;保罗在八章1315节说明其益处。* 旧约一般讲到礼物与祭物为「可蒙悦纳」,都是指所献上的是最好的(如:利一~四)。

13 哥林多基督徒可能觉得,他们的捐献占全额的比例太高,因而有所不满,但是哥林多乃是一座富裕的城市。而对「朋友」一词,常见的定义之一为「朋友能凡物共享」,而且是「平等的」,这原则甚至能应用于富有的 * 庇护人──他们以金钱支助贫穷的 * 受庇护者。古代的演说家与作者不但强调「和谐」(见五1819的注释),也强调「平等」,哥林多人不可能误会保罗的意思:他们信主之后,就成为其他基督徒的「朋友」,因此在基督的身体之内,需要作更均平的供应。

14 犹太智慧作者劝读者,在丰裕的时候要记得饥荒的日子(传道经十八25);虽然哥林多非常富有,那里的基督徒无法想象自己会贫穷,但保罗的原则与今天一些健康保险的说法类似:一旦他们有需要,别人便会前来供应。神总会使整个基督的身体得到充足的供应,而基督徒则需要保证,他们已经真正将所谓的「充足」分发出去了。

15 倘若八章14节听来太过理想,不像真事,保罗又提出神供应的原则,以旷野的吗哪为例:神乃是要每个人得着自己所需要的,不多也不少(出十六18)。

1624
送捐款的使者
1618 保罗在此是为提多和他的同工写推荐函(三1)。

19 地中海一带的 * 会堂,每年都会派当地最富声望的代表,把贡物送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去,同样,这一次的捐款也要办得毫无瑕疵:使者是由「众教会挑选」的。「挑选」一词可能暗示用举手投票,或(更松的)掣签的方式,这是希腊人常用的办法。

2021 希腊罗马文化极注重荣辱,他们的作者会强调,领袖和公众所托的管事者必须一无隐瞒,且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犹太教也强调,收慈善捐的人必须是行动正直者,以免遭到不实的指控。

  第21节反应出 * 七十士译本的箴言三4,以及根据它而来的格言;犹太教师强调,要在神和人面前行善。

22 犹太和希腊罗马的道德家都建议,领袖的人选要先在较低的职位上经过「试验」,才能赋予高官的位置。这位弟兄(与八章18节所提的不是同一位)已经在神的事工上通过考验。

2324 他们身为众教会的「特使」(直译,「使徒」;和合本:使者),便是这些教会所任命的代表。因此,他们很像各地犹太团体派出的代表,这些人每年都结伴而行,一同到耶路撒冷去,缴付圣殿税。提多是在这群特使当中代表保罗。因此他们应当受到款待,正如保罗和其他教会所受的接待一样。在古代的地中海一带,使者都受到尊重,备受礼遇。有关「夸奖」,请参七章14节的注释。

15
事先的夸奖
  每一个城市的公民,首先要忠于该城,而城与城之间常有激烈的竞争。保罗利用他们身为市民的骄傲,以确保这些富裕的哥林多人能尽上本分。哥林多是马其顿(其中包含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以南的亚该亚省之首府。因此,保罗在此采用表亲密(藉夸奖他们)和相互比较的 * 修辞技巧。不过,保罗夸奖哥林多人,是冒着自己名誉的危险。倘若十至十三章是属于同一封书信,保罗可能另有担心的理由(尤其参十二1618)!

615
撒种与收割
6 收割自己所撒的种,反映出古代的一句格言,这是古代许多与农业有关的比喻之一(参如:伯四8;箴十一18,二十二8;何八7,十12;德训篇七3;西塞罗;亚里士多德);少撒便少收的比喻,似乎广为流传。

7 保罗在此是引用标准的犹太智慧语;他劝勉的前半可能暗指出埃及记二十五2,三十五52122和申命记十五10(参:代上二十九69;拉二68),显示保罗已经有一套依据 * 旧约而架构的成熟捐献神学。「神喜爱捐得乐意的人」,是根据 * 七十士译本加在箴言二十二8之后的一句话(「神祝福甘心给予的人」)。译为「乐意」的词,在犹太典籍中常指对穷人的施舍。

8 「充足」(KJVNASB)是希腊哲学家的术语,通常是指圣哲在各样环境中都能知足。虽然有些希腊典籍强调,一个人可以不靠任何东西而自足,但大多数希腊思想家都同意保罗的说法,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必须先得满足,才谈得上自足。有关古代对产业和财富的看法,参:提摩太前书六310的注释。

9 这句话引自诗篇一一二9,在诗篇的上下文中是指义人的行为;因此保罗在九章89节可能是说,他们若撒种(捐钱)给穷人,这义行就会永远长存。

10 由于哥林多人要作义的「撒种者」(「分散」种子,9节),保罗便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五10:「那赐种给撒种的,赐粮给人吃的」,证明神能继续供应他们,因此他们能继续给予,以致得到更多义的报偿(9节)。保罗用第二处经文(赛五十五10)来支持第一处经文(诗一一二9,引于九9),以应用于他们的处境中;将同一钥字或观念的经文连在一起,是犹太解释学常见的作法。

1115 犹太人相信,神会听穷人的呼求(申十五910);保罗的读者能明白他的要点,即:他们帮助穷人,可以直接使神的荣耀得到称赞(林后九1112;参一11),而且由于耶路撒冷穷人的祈祷(九14),哥林多人也会蒙福。(因此,神的「恩赐」──15──可能指祂对哥林多人的供应,以致让他们能资助耶路撒冷的穷人。)

118
保罗和他的对手不同
  保罗在此话锋一转,本来是谨慎地表示关爱,突然变成向对手发言,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十至十三章是属于另一封信。有些人认为,保罗在写这些话之前得到了新的讯息,或者他是把真正的 * 痛责留到书信的最后才写。

12 保罗那封严厉的信(二4,七8;要到情况非常严重,才会写严厉的斥责信)引起一些会友的反感:古代的 * 修辞学家坚称,书信应当反映出写信者的真相,就如他当场临在一般。

  基督的「软弱(和合本:温柔)和温和(和合本:和平)」可能暗指后来马太福音十一29所载耶稣的话;这是对哥林多人埋怨保罗太软弱(林前二3)的最佳答复;希腊文化一般不会认为软弱是一种美德(参:现代的俗语「懦夫(wimp)」)。

35 希腊圣哲有时会形容他们与错误思想的对敌有如一场战争,所用的词汇与保罗在此相仿。保罗也像这些圣哲一样,声称自己在与错误的思想争战。「论证」(NIVNRSVTEV)或「猜想」(NASB;和合本:计谋)乃是 * 修辞学或哲学推理上的术语;在这个相当长的比喻中,战俘乃是人的思想。参:箴言二十一22

6 在战争结束之后,君王通常会将反叛的人处死(如:撒下十二31)。保罗的意思或许是,信徒必须加倍努力,以弥补过去不顺服之时所损失的时间。

7 哥林多人非常注重外表,就像一些诡辩家在演讲时十分看重讨好人与说服力,但是真正的哲学家常嘲讽这种态度(四1618)。哥林多 * 教会内较富有的成员醉心于希腊哲学,因此保罗在此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来斥责他们。

8 保罗的「权柄」在哥林多前书九5曾是个问题(那里同一个字一般译为「权利」);有些富裕的哥林多人攻击他,说他不合乎他们的文化标准(即:虽然他是位道德教师,却靠作工匠维生)。* 旧约先知蒙召,不单要建造,也要拆毁(如:耶一10),但保罗蒙召却只是要建立哥林多人(林后十二19,十三10)。

910 古代书信写作最基本的规则为,书信的内容应当与作者在场时的说法一致,因为从某个角度而言,书信便可代表写信者的临场。哲学家若在这方面失去一致性,一定会遭人非议。

  「又沉重又利害」(KJV),这种信必然出自受尊重的权威人士(罗马人看重一种称为 gravitas 的美德,其中含有严厉的成分),保罗的言语可能欠缺 * 修辞学的训练,无法让社会上的权贵感到折服。他的(按字面)「亲身出席」(KJVNRSV)也不让人刮目相看,或许意思是他的穿著并不像体面的哲学家,或许(更有可能)是指他的姿势略嫌笨拙,而在向大众演说时,姿势的重要性也是修辞学者所强调的。换言之,保罗的写作要比演说来得强。

11 哲学家和犹太教师常将话语和行为作对照;行为的分量更重。即使保罗在演说方面稍差,他的生活却可证实他所说的一切。

12 「比较」是标准的 * 修辞学与文学的技巧;在此保罗乃是嘲笑他的对手:他们如此愚蠢,竟没有发现一个人是不能拿自己与自己比较的。高阶层的 * 庇护人常会替社会地位较低的 * 受庇护者写推荐信,但是有时人不得不自我推荐;自我推荐要是能保持谦逊,也可为人接受,但保罗将他的对手描绘成自吹自擂,希腊文化则视此为丑事。

  保罗以挖苦的方式拒绝将自己与这些教师相比;挖苦是常见的辩论技巧。「比较」的规则之一,是不能将不同的项目拿来相比;然而在十章1318节,这些不同点都对他有利。

1316 在地中海一带,修辞学与哲学的教师常因学生和学费彼此竞争。自我广告的方式之一,便是与同行的对手相比,而显出自己的优秀;保罗用古代文学的讽刺法,用他对手的宣传反过来攻击他们,既加以驳斥,又挖苦他们的吹嘘方式。「范围」(NASB)或「合式的限度」(NIV;和合本:界限)有时用来指公仆在一个地区的服务;保罗这样讲,也可能是借用罗马皇帝征服的用语(参十36)。

17 有关杰里迈亚书九2324,请参:哥林多前书一2631

18 保罗是应用杰里迈亚书九24,他注意到,自荐显然是不通的──除非,像保罗一样,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被逼着要这样做(如:为自己辩护)。向群众演讲的人会用到自我推荐,但是他们知道,这样做必须十分谨慎,而且要有合适的理由,否则便会造成反感。

十一115
应对假使徒的夸口

  保罗自居卑微,甘心做社会上低下的工作(十一7),但他的对手正好相反,自我吹捧。所以保罗按古代自我称赞的格式,仿照他的对手列出自己可夸口的事,以挖苦他们。而同时,他将他对手的价值观反转过来,受神 * 国度价值观的光照,这是另一种常见的文学技巧,称为讽刺文(十一1633)。

十一1 在希腊文学里,「颠狂」(此处「愚妄」)有时是神明对狂傲者的惩罚,因此有些注释家认为,哥林多反对的人曾指控保罗,说他高傲、颠狂。但较有可能的是,他只是表示,他乃是为了* 修辞的缘故而假作颠狂(善用各种文体乃是修辞学的训练之一),其实真正在夸口的是那些反对他的人,因此他们才真正颠狂了。

十一2 为神的子民存着如神一般的嫉妒(参:出二十5),会被视为敬虔(参:民二十五11)。作父亲的要在婚礼中将女儿许配给人,保罗在此将哥林多 * 教会比作女儿(林前四1415),由他许配给基督(参:犹太人描绘说,神将祂的儿子以色列与 * 律法联姻)。有些注释家视保罗为男傧相,把新娘带到,而非父亲许配女儿。

十一3 有一些犹太典籍说,* 撒但假装成善良的天使(参十一14),以性来诱惑夏娃。这里既提到许配童女的比方(十一2,可能是许配给基督──新亚当),保罗心中可能稍微想到此传统说法。但更明确的乃是以圣经创世记第三章为背景,那里记载蛇诱惑了夏娃。保罗将他的对手描写成淫荡的人,去引诱已经许配人的童女,这种罪在罗马法之下会被判放逐,在* 旧约里则判死刑(申二十二2327)。

十一4 旧约与后来的犹太文学常描绘假先知为自称有神的 * 灵,但却是被另一种灵所驱策的人。保罗对他们居然能接受这种恶人的对待(亦参十一1920),作了讽刺性的称赞,他用的是古代常见的讥讽技巧。

十一56 * 修辞学在希腊罗马社会是很重要的,哥林多也包括在内(参:林前一5的注释)。运用修辞学显出一个人受过教育,值得富有的人听从。然而哲学家常强调,他们拥有真知识,胜过那些讲得天花乱坠的人,他们的思想能够影响希腊社会;保罗以后者的模式自居,来为自己辩护,指出前者的不是。

  保罗说他「言语不精练」(NASB)并不一定意指他是很差的讲员;最好的讲员也会谦称自己讲得不好,以免听众期望过高。他似乎受到别人的指控,说他修辞的技巧不足;不过,他的写作所流露出的繁复修辞技巧,则胜过当时大多数的人;但无论他多么努力,究竟不像从小就受修辞训练的贵族子弟,或许某些表达方式别人觉得很自然,而对他并不容易(参十10的注释)。

十一7 教师一般都有 * 庇护人资助,或靠收学费,甚至以乞食维生,但是从来没有人去和工人一起做工(林前九6)。保罗的对头以哥林多基督徒中较高阶层的感受为理由,说保罗去做工匠,令他们尴尬;至少他们是专业人士,能够付得起钱。保罗可能特意不拿他们的钱,以免别人误以为他是普通的说教者,为赚钱而教导,或许他也不想让人以为他是倚赖他们的 * 受庇护人。

  「卑微」在犹太人是美德,但希腊人则将它视为「羞辱」,只适用于那些低阶层的人。

十一8 保罗甘居低阶层;他成为哥林多人的仆人,与他的对头所服事的对象不同(十一15)。从雇主得工价,但实际上却在为别人工作,当然会被视为不诚实,因此保罗用「抢夺」(和合本:亏负)一语;抢匪则比低阶层的人还要不如!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战役之后,得胜的一方「掠夺」吃败仗之仇敌。由这个角度来看,本节下面提到的「工价」(KJVNASB)或许可指「军人的工资」。

十一9 * 庇护人可能视靠他们接济的 * 受庇护人为「负担」。有时教师会是富有人家的受庇护人,但保罗并没有靠任何人,因此他不是哥林多 * 教会的受庇护人,他对他们没有责任。

十一1012 夸口若不是单为自己,乃是为了别人的缘故,就能被接纳。例如:* 蒲鲁他克认为,倘若在自誉之中也称赞听众,便是可行的。

十一1315 有些犹太教的典籍描写 * 撒但假装成天使,或别的样子(如:向 * 拉比扮成美丽的妇女,向乔布的妻子扮成乞丐;其中一种说法,见十一3的注释);犹太教认为撒但是欺哄者。虽然以赛亚书十四章和以西结书二十八章的上下文并非特别指撒但(这与今日一般的看法不同),不过许多犹太典籍都教导说,撒但和其他邪灵原来乃是天使,后来在创世记六13时堕落了。

十一1621
保罗为夸口道歉
十一1618 * 修辞学教师(如昆帝良)和道德家(如蒲鲁他克)警告读者,除非万不得已,为了辩护,或其他正当的理由(如以自己为榜样来激励别人),否则绝不可自夸。有些智者觉得夸口是恰当的,但一般人都感到厌恶。写自传的人要想法降低别人对他们自称的反感。保罗的对头显然让他大有攻讦的机会──这一点显出他们缺乏* 修辞的技巧。

十一1920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打人的脸,就像朝人吐唾液一样,对那人是很大的污辱(参:太五39的注释)。「占便宜」(NASBNIV;和合本:掳掠)有时指性侵害,是很严重的侵犯。在上层人士的理想中(为保罗的对头所赞同),若一个人真有高贵的气度,就配享自由,这种人绝对不能容忍作人的奴隶。

十一21 保罗继续以上的反讽(十一1920),承认他的「羞辱」或「不名誉」──在讲求地位的社会中,这是最严重的事。他再度使用「比较」的 * 修辞技巧,来讥嘲那些自夸之人,他们是自我按立的 * 使徒,到哥林多来破坏他的地位。

十一2233
在患难中夸口

  贵族通常会以身世、成就等等夸口,但一般不会以患难夸口。有些哲学家将自己忍受的苦难列出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在其他的情境下,受苦清单可能证明某人效忠于某事;如:查理顿(Chariton)写的爱情小说中,露西彼的信中记着她为爱人克利多弗受了各式各样的苦。可是凡列出所受的苦,证明自己能忍耐的人,多半都是在为自己的力量夸口,而不是夸自己的软弱。对保罗而言,凡夸口的应当为 * 天国的美好(十17)而夸口,为神的荣耀而谦卑自己。

十一22 在希腊罗马文化下的哥林多,* 教会承认它的根源来自犹太教;而旅行的犹太基督徒,尤其是生长于巴勒斯坦的那些人,会自称他们的传统比保罗更早。这里「他们是……?我也是」的推理,似乎在古代很有说服力(参如:* 约瑟夫《生活》40§199)。「以色列人」和「亚伯拉罕的后裔」,在古代犹太教的说法里,可以指任何一个犹太人;「希伯来人」也许指同样的意思,不过亦可能特别指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参:腓三5的注释)。

十一23 此处译为「仆人」的字,可能是尊敬的说法(「公使(minister)」,KJVNRSV);倘若在这里有「基督的奴仆」之意,就是指居高位的奴仆(见:罗一1的注释)。至于「疯狂」(NASB),请参:哥林多后书十一1的注释。保罗所夸的头一项,就是哥林多人对他的责备:他卑微的「劳力」(十一7的注释)。有些哲学家以不在乎被人打为夸口;犹太人称赞为信仰遭鞭打或殉道的人。

十一24 在犹太法律之下,有些罪(如不遵守安息日,或作假先知)要被人用石头打死(由于罗马的限制,犹太人无法正式执行死刑,所以他们通常是将犯了死罪的人赶逐出去)。还有一些较轻的罪,只需要用鞭子打三十九下(申二十五23);* 会堂是审判的地方,鞭打则由在会堂里服事的人执行。违犯节期或礼仪律法的人,会先受到警告,若仍执意不改而屡次违规,才会遭到刑罚。

十一25 罗马公民不应该用棍打,可是官员有时会不管这些规定(参:徒十六22)。有关保罗被石头打,参:使徒行传十四19。经常旅行的人明白会有沈船的危险,而古代认为淹死在海中是最可怕的死法(一部分是由于异教徒相信,死在海里的亡魂会永远不得安息,因为没有经过正式的埋葬)。当时没有救生船(参:徒二十七30的注释)或救生衣,所以船若沈了,遇难的人会在水中待很长一段时间,有时无法存活。

十一26 旅行在古代是极危险的活动;后来有一犹太典籍甚至说,祭司一星期要花两天为旅人的安全禁食祷告。从海港到内陆的城市常以河流来连接,而强盗常会攻击进来的船只,小亚细亚一带尤其厉害;保罗在此也可能指越过暴涨急流的危险。走陆路的时候,强盗是最可怕的危险,这也是许多团体夜间不行路的理由。当时海盗不像更早的时期那样常见;在帝国统治的期间,陆上的强盗虽然也减少一些,但仍然是危险的主要来源。而保罗所遭「危险」的最高潮,却是「在假弟兄当中的危险」(KJV),这可能是指着他的对头的讽刺说法。

十一27 不得睡或许是由于晚上旅行可能面对危险(晚上很少能进行事工,因为大家都很早睡,只有守更的人和参加饮酒作乐宴会的人例外,不过有些人可能到很晚还在讲故事或聊天);不眠症或许有可能(参十一2829),不过在这段清单里面不太可能列入(第28节的焦虑之后倒比较合适)。深入小亚细亚内地的人会面对「寒冷」;再加上「赤身露体」(有时是指衣服不够,就像此处),会非常艰苦。

十一28 保罗为神的子民感到「焦虑」(NRSV〔和合本:挂心〕;此字在马太福音六34译为「担忧」〔和合本:忧虑〕),是出于爱(十一2930),正如从前* 旧约的先知为以色列着急一样。哲学家强调,不应当焦虑(腓四6同),可是保罗的焦虑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自私(林后二13,七56;林前七32──同一个字;帖前三5)。

十一2931 保罗与「软弱」之人的认同,会再次得罪哥林多 * 教会中在社会上有权有势的领袖,他们会视之为地位卑微的表现。保罗以软弱为夸口,将他对头的立场完全翻转过来。

十一32 主后三十四至三十九年亚哩达王四世管辖拿巴提,就是叙利亚大马色附近的地区,也可能统管了大马色(他死于3940年)。如果他并没有直接治理大马色,他也极可能运用他的政治势力,影响辖区以外的地方。从东方来的商队大部分都必须经过他的国家,因此这个国家是近东一带最强盛、最富有的小国。

拿巴提人的润滑油瓶



十一33 保罗提到的「窗户」可能是沿城墙而盖的一间屋子的;许多屋子都沿城墙而盖。保罗的办法来自 * 旧约(书二15;参:撒上十九12)。使徒行传九25提到这次的脱逃。这绝不是高阶层的人会夸口的那种英雄作风,因为他们并不认为惹上权威人士有什么价值,甚至为基督也不值得。

十二110
启示与软弱

十二1 虽然保罗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讲到自己属灵的经历(如:林前十四18),但亦可看出,他就像许多 * 旧约的先知一样,经常得到异象与启示。与保罗同时代的一些犹太作者会积极蕴育异象的经历,借着禁食或不睡等方式,但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保罗刻意追求异象;他反倒是「被提上去」的(2节;参:启四2的注释)。

十二24 「十四年前」可能是在保罗归主十年之后。后期犹太教师有时会用「那人」指「你」或「我」,因此保罗可能在此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自己的经历,以免显得炫耀。有些希腊作者认为,如果不好意思公开谈自己的经验,不妨借用别人的身分来描述;而有些犹太 * 启示文学作者也采取类似作法,将自己的异象透过从前英雄的口说出来,而且以他们的名义写作。若有人因保罗得到启示而称赞他,他绝对不会接受,他只夸自己的软弱(参:箴二十七2)。

  希腊作者讲到灵魂的上升,尤其在死后,犹太的神秘主义者与启示文学作家也这么说。犹太人中的见异象者有时会将他们对天堂的神秘经验描写成「被提」;或许他们的意思是指,他们的灵魂看见了天堂,但有时他们所描述的经历非常生动,似乎他们的全人都被提上了天(结二2,三1424,八3,十一124),有些典籍特别声明,身体也参与在这样的经历中(如:* 以诺一书)。(犹太人升天的故事有时强调升天有危险,好像四位 * 拉比的故事,只有一位全身而返。但除了* 斐罗之外,所有犹太人的故事不是假别人之名,就是在保罗之后所写,因此,在保罗的时代,犹太神秘经历的本质究竟为何,很难清楚捕捉。)

  神所赐的异象,与一些希腊术士、并今日许多文化中行奇事之人、鬼灵附身之人的经历都不同;他们讲灵魂出窍,在星际间旅游;连深受希腊思想影响的犹太哲学家斐罗,都认为奥秘的经验乃是灵魂遇到神的经历,并不只是在地的上方游荡。

  在犹太经文中,「乐园」,就是与地狱(* 炼狱)相反的新伊甸园,来世会出现在地上,但现今则保留在天上。不同的经典对于所见的天共有几层,有不同的说法(从三到三百六十五);三与七是最常见的数目,而人们常以为,乐园就在这几层天中的某一层里。保罗的「第三层天」可能意味着他的思想是天有三层,而乐园是在最高的一层。(较低的天空被视为较低层的「天」)。许多希腊读者认为,纯洁的灵魂死后会升到最高的天,因此哥林多的基督徒一定会了解保罗此处的话。

  在希腊 * 神秘宗教里,神祇的启示也「不可说」;有些犹太作者,如 * 约瑟夫和 * 斐罗,将这种说法应用到神最高的智能,或神的名身上。

十二56 有一种常见的 * 修辞技巧是说:「我可以如此说,但我不愿意」;保罗在此是运用这种技巧(在腓利门书第19节亦然)。保罗的对头为自己的异象夸口,而他在此又胜他们一筹,但是他仍然显明,他们的夸口乃是愚拙的。

十二78 常有人认为此处的「肉体」指身体的疾病(如:加四13)(如 TEV),但其实并不一定;保罗可能暗指「以色列肋下的荆棘」,就是神留下来的迦南人,以免以色列人高抬自己(民三十三55;士二3;参:书二十三13;结二十八24)。

  学者为保罗的「刺」究竟是什么,有诸多辩论,但是从上下文与保罗在这节提到的「攻击」看来(参:林前四11),也有可能是指他不断受到的逼迫;这个「* 撒但的差役」可能是反讽式的说法,以羞辱他的对头(十一1415)。此处神的主权胜过撒但和牠的使者,正如 * 旧约与大多数犹太人的想法。

十二810 哲学家常讲到自我的满足,或是能忍受试炼,或是能面对平静无事。保罗此处的思想却截然不同。神的恩典才带来满足,能供应保罗所需要的力量。

  在异教里面,神的能力主要是透过奇事显明;对保罗而言,一个自觉软弱的人,惟有倚赖神的能力才能忍受试炼。在异教庙宇中神迹的报告,形式与保罗这里的请求相同(8节),但是结果则为神祇显现,医治了那人。

  虽然保罗行过许多神迹(十二12),他却不以自己的神迹自夸,但他的对头可能会以他们所行的神迹夸口;保罗则是以自己的软弱夸口。

十二1118
保罗最后的讽刺
十二11 许多古代作者都认为,自誉必须不得罪人,因此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之,主要是在为自己辩护之时。哲学家通常认为,一般的演说家「算不了甚么」,有些人可能将这个词用在保罗身上。

十二12 要读者思考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是将自誉可能引起的反感稍微转移,例如:早期希腊的 * 修辞学家伊索克雷特(Isocrates)。

十二13 哥林多 * 教会内的富裕人士希望有一位他们能引以为傲的 * 使徒──能配合他们高阶层的地位,作一位专业的道德教师。因此他们希望保罗不要去工作,而接受他们的供应,成为他们的 * 受庇护人,或受供养者(参:林前九)。

  保罗避免受教会中富有之人的支使(参:哥林多前书导论的背景介绍),因此接受其他人的支持;此处他用讽刺来回答:「饶恕我吧!」

十二1415 富裕的哥林多人希望保罗成为他们的 * 受庇护人,而由他们作他的 * 庇护人(十二13),但保罗提醒他们,他乃是他们的父亲(林前四15)。因此,他将两方的地位倒转过来:他拒绝他们的支持,并不因为他对社会现状无知,而是因为他们乃是受他供应,而非他们来供应他。

  罗马的父亲一旦宣声某个孩子是他的,作父母的就必须供养孩子长大成人,并帮助年轻夫妇建立家室。在罗马人的家中,受庇护人与孩子都被视为受供应者。

十二1618 那些批评保罗不接受他们供应的人(一旦被接受,可能在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当中,他们的信仰便显得更值得尊重),显然接受了保罗对头的论点,反对他为耶路撒冷的穷人募款(八~九章)。在保罗的论点里,这件事几乎出现在最后,因此他为穷人募款的事,可能是他对头的主要指控:这位保罗不接受你们的供应,其实这样作乃是合乎社会风气的;而他竟然向你们要钱,去帮助你们不认得的人!

十二19~十三4
保罗要来管教

  保罗上次在他们中间是「软弱的」,但现在他会刚硬起来(十三3)。

十二19 「分诉」,或辩护,是写作的标准模式,但保罗说明,他反讽式的辩护,以及 * 修辞学的展露,都是出于爱哥林多人的缘故,而不是真要为自己辩解。

十二20 希腊罗马道德家最常讲的题目便是「和谐」;他们会责备争闹、嫉妒等等。古代作者也斥责发怒等态度。哥林多人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即使按照他们自己文化的伦理,也无法办到。

十二21 哥林多 * 教会有权势的人假装谦卑,就像他们的异教同僚一样;但如果他们从前担心保罗过分自居卑下(十一7),他们糟糕的属灵状况(十二20)则会令他更加羞惭。他为他们的夸口竟至如此(九3)!

十三12 摩西的律法(申十七6,十九15)和其后所有的犹太(与基督徒──太十八16;提前五19)的律法,都要求至少要有两名见证人,控诉才能成立。

  保罗将他下一次去哥林多视为法庭之争(参:林前六34),并向他们保证,他一定会赢。

十三34 由于犹太教讲先知所论的神,保罗在此提及「基督在他里面说话」,可能是强调他有先知的恩赐。

  保罗常要哥林多人思想神的能力在十字架的软弱中如何彰显出来(林前一18~二8),主要是因为哥林多基督徒,像他们的异教文化一样,看重 * 修辞与行神迹的能力,就是演说家与术士吸引人之处,而不看重至高的神。

十三510
真正的能力与软弱

十三56 哲学家通常鼓励人自我反省或测试。保罗所传的是真正的 * 福音,又有基督在他里面(十三34),但哥林多人则要省察,看基督是否在他们里面;如果基督在他们里面,也就一定在保罗里面,因为他是他们属灵的父亲。

十三79 哲学家通常推理道,别人如何看他们,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许多人主张,应当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为何,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是为了能将别人带入哲学中。保罗对于别人如何看他并不在意,只希望他的朋友得以建立。

十三10 保罗在这方面的权威,请参十章8节的注释。

十三1114
结尾的话
十三11 这段结尾的劝勉要他们合一,符合希腊罗马的「和谐」演说,因此连哥林多的异教徒也会同意其道德训词。

十三12 亲嘴是家人或朋友之间表达亲密的动作。

十三13 书信常包括转达其他人的问安,就是那些在作者身边的人。

十三14 大半犹太人认为 * 圣灵是先知的灵,从神而来的神力。因此,当保罗在此把耶稣、父神,与圣灵并列,很可能意谓他相信耶稣是神,同时圣灵也像父与子一样有位格。

 

顶部 上页 | 下页

           
  
旧约 新约 专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