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提多书背景注释

57 提多书背景注释

提多书

导论

作者、目的、注释书 参提摩太前书的导论。保罗写给提多的信和提摩太前书一样,其功用似乎更多在显明提多的权威,而非仅为个人的信件。

背景状况 保罗把提多留在革哩底,以在那一带各城中确立 * 教会的领导(一5)。书信中对反对者的描述(一101114),很接近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论以弗所的话,显示那里的错谬已经迅速传到许多基督徒团体当中。保罗从前的反对者,就是他在加拉太所遇到主张割礼的团体,显然继续跟着他的脚踪来「纠正」他的信徒(一1014)。虽然他们赢得了不少他带领信主的人,但他们的观点最后终于失败;不过保罗在世的日子并没有看到他的观点得胜的光景(提后一15)。

以弗所的陶管


以弗所的高温浴场

_

14
前言

  这一段和提摩太前书相仿,保罗省略了好些其他书信皆有的特色(诸如:感恩,以及祷告的内容──较为少见),而直接讲到一些吩咐。

1 书信的开头一般是写寄信者的名字。在地位崇高的人家里作奴仆,声望亦颇高,而 * 旧约的先知常被称为「神的仆人」。犹太教相信,犹太人因着全体都在以色列中有份,所以蒙神拣选,必然得救;保罗将这个名词用来指所有在耶稣里的信徒,或许特别是为了要抵挡革哩底的假先知(一10,不过这本来就是他一向的用法)。

23 「永生」直译是「未来世界的生命」,该世界(按照犹太人的教导)将由 * 死人复活引进。神不能说谎,祂自创世以来便已经透过众先知说话,未来的复活可以从圣经最早的部分找到证明,这都符合一般犹太人的教导,是保罗的仇敌无法辩驳的(一10)。(* 斯多亚派教导,神的旨意不会改变,但按斯多亚式的道理,神比较缺乏自由,不像犹太教所讲,神可以与人的意志互动。相对来说,希腊神话中的神祇经常欺骗人类,不过这种对神的看法为哲学家所拒绝,也为犹太教所嘲讽。)

4 在写完寄信者的名字之后,便会提到收信者的名字,并且致问候之意。哲学家和 * 拉比会说,他们的 * 门徒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参:提摩太前书一2和提摩太后书一2

59
设立称职的长老
5 在* 旧约里,各个城市都是由「长老」来治理和审判,这些人是当地最聪明、经验最丰富的人。到了* 新约时期,* 会堂里有名望的长者便被称为「长老」。保罗并没有设立全新的领导体系,而是沿用当时文化中会堂的领袖制度,既方便,又合乎传统。在「各城」,指每个城市里不同的家庭 * 教会都当有自己的领袖。革哩底就像大部分的旧希腊一样,素来以城市之间的竞争出名。

6 「无可指责」(NASB)的要求,在古代对领袖非常重要(参:提前三2的注释)。「一个妇人的丈夫」,意思可能是「忠心的丈夫」;这个要求和对孩子的要求一样,表明他必须是个顾家的男人,是全家的领导者。这些都是古代受敬重之人的要素,一个人是否合适担任公职,要看他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旧约也强调,在一般情况之下,家人要有顺服的态度;参:申二十一20。)他们既是「长老」,「放荡不羁」(NASB;这个词的意思是浪费金钱,用在自己的嗜好上,如酗酒)是一种典型的恶行,通常指青年男子,不包括孩子,这些长老对已成年儿女的行为显然还有责任。在罗马世界,儿子必须尊重父亲,而父亲有法定权力,只要他们还活在世上,就可以管教自己的儿子。

7 「管家」是管理全家的人,常为奴隶或 * 自由人,必须对主人负责,交代自己如何管理他的财产;这个词尤其适合描绘家庭教会中的领袖。革哩底的酒神狄奥尼修斯的崇拜以醉酒出名,基督徒领袖的行为绝不可与之类似,让人混淆莫辨。有些人相当无知,把犹太教和狄奥尼修斯教混为一谈,而通常基督教被视为犹太教的一部分。凡是「酗酒」(KJVNASB)的人,也常有虐待、打架等劣行。

8 「乐意接待」意思是款待需要住处的旅客,招待他们吃住。(外出旅行的基督徒和犹太人一样,一般会携带推荐信,证明他们是可靠的人。)

酒神狄奥尼修斯的崁图


9 长老必须接受训练,驳倒当时流传的假教训,然后才能按立;有关此处的假教训,参一章1016节的注释。「道」在犹太教可能指 * 律法,但保罗是指使徒的信息(参:提后四2的注释)。

1016
邪恶的律法主义者
  此处的对头可能和保罗在其他地方遇到的对头有关系,他们所倡导的言论,有些可能来自当地对犹太教的了解,而 * 教会里也可能有相当强的犹太成分。革哩底是种族杂居之地,有很大的犹太殖民团体。

10 「说虚空话」(NASB)是古代许多伪知识分子的特色;参:提摩太前书一6和提摩太后书二14的注释。

11 「扰乱人的全家」(NASB),也许指这些假教师有机会进到人家里,而分化整个家庭(参:提后三67),但保罗的意思更可能为,他们「破坏了」(KJV)人的家。或许他们贬抑了当时文化的权威结构(多二45910);或许──这种可能性较小──他们持 * 禁欲立场,反对婚姻或婚姻中的性生活(参:提前四13、林前七17的注释)。这两种错误都不是巴勒斯坦犹太教或 * 散居地犹太教的特色,不过许多 * 爱色尼人是主张独身的。

  至于为「得利」而教导,参:提摩太前书六310的注释;受到这种指控的人,一般是教导道德的旅行教师,可能包括保罗在内(帖前二5)。在保罗之前很多年,曾有位作者指控革哩底人,说他们无论诚实或不诚实,个个贪图利益,超过所有其他地方的人。

12 保罗在此引用的话,来源有几种可能,最早的是主前第六世纪革哩底的诺萨斯(Knossos)一位教师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真正的来源比较可能是海希奥德〔Hesiod,译注:主前第八世纪希腊诗人〕,由主前第三世纪迦立马库〔Callimachus,译注:希腊诗人〕所写的《宙斯赞美诗》流传;革哩底声称当地有宙斯的出生地与坟墓。但亦有人认为,这些话是保罗当代的一位革哩底人说的,而他大可以用这句话来向提多说明。保罗显然不是在引用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不致认为说谎之人会是真先知。希腊逻辑学家曾以一名革哩底人的声明「革哩底人都是说谎的」来作游戏: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他就在说谎;但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按照推理,所有革哩底人都说实话──这固然合理,可是这名革哩底人却未说实话!)

  在保罗的时代,伊皮麦尼德享有美誉,被视为是旅行各处行神迹、教导人的先知;在希腊思想中,诗人与先知的灵感只有一线之别。虽然这句话似乎成为格言(有位注释家声称,「革哩底化」〔cretize〕成了「说谎」的俚语),但保罗或许知道伊皮麦尼德的著作,或许知道一本诗集,里面有他的语录(这种可能性更大,参:徒十七2729的注释)。

  革哩底还有自夸、背叛、贪婪等坏名声。「馋」与爱好享乐有关,与爱好知识相反,参:腓立比书三19的注释。

13 古代的人种志学者(ethnographers)认定,各个种族所具备的特色(包括好与坏),是由其文化所强调的特质来决定。革哩底的信徒都会听到这封信的诵读,而保罗则提到革哩底人负面的特色,由此可见,他和他们的关系一定非常之好,而且革哩底人也知道这是他们文化的特色;不过在一般状况之下,跨文化的事工要非常敏锐,而保罗在此处并不是要立下这方面的典范。

14 犹太人的「神话」(和合本:荒渺的言语)可能尤其指 haggadot,就是把圣经 * 叙事强化或作说明的故事。* 法利赛人,以及其他想要解释圣经的律法并应用到当代的人,不得不以个案作外围法律,细述* 旧约规条如何用在特殊的状况中;保罗在此显然将这类律法传统弃置不顾。

15 旧约 * 律法认为某些食物洁净,某些食物不洁净(参一14),但保罗按一般的用法,把洁净的术语延伸指道德与灵性的洁净(见:提前四35;参:罗十四14)。

16 在旧约里,「认识神」就是和祂有立约的关系;就个人而言,这是指向祂尽忠,因此与祂有亲密的关系。不过,这项声明倘若没有伴以公平待人、并顺服圣经,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何八23;耶二十二16)。

114
纯正的道理

  罗马人对少数人的宗教常具戒心,尤其对一些东方宗教,因它们的崇拜有神秘激情的成分;他们怀疑这些宗教否定传统的家庭价值观。故此,少数人的宗教常效法哲学家,劝勉信徒要遵守「家规」。这些规条规定,家中作长辈的当如何对待全家每一份子,尤其是妻子、孩子和奴隶。在「料理家务」的大题之下,这些规条亦延伸到如何对待父母、对国家的责任(三1),和对神祇的责任。由于 * 教会是在家里聚会,且被视为一个大家庭,以* 庇护人的家为中心延伸出去,因此这些吩咐自然延伸到教会内的各种关系中。

  早期基督徒采用罗马式的社会关系,这对教会向社会的见证很重要,可使对 * 福音的反感降至最低(二5810)。现代读者通常只明白自己文化的传统价值(如:美国中产阶级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叶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我们必须明白,保罗是在向当时传统的罗马价值观说话(包括当日家中蓄奴,不过这种制度与许多其他社会中的奴隶模式都不相同)。

1 由于假教师正在破坏家庭结构,在这个状况下,保罗所提供的「纯正」教导(参二15),特别强调家人的关系(二214)。所谓家庭是由组织和依从(如:奴隶与主人,* 受庇护者与 * 庇护人)的关系来定义,而不是按严格的血亲关系。

2 这个描述合乎罗马文化对可敬之老年人的理想:庄重、严肃、节制。

3 喜剧常以老妇为取笑的对象,她们爱讲闲话、言语无知的特色,尤其受到讥嘲(见:提前四7)。

4 老年妇人,尤其是母亲,教导女儿如何处理日常生活的事,早已成为习俗(就连古代的以色列也是如此,如:耶九20);有些哲学家想要指教妇女,他们甚至写 * 假名书信,冒充是女人所写,告诉妇女当有的言行举止。罗马母亲对女儿最重要的责任,似乎是帮助她得着合宜的教育(尤其是如何作好母亲),和找到如意郎君。「少年妇人」几乎一定是妻子,因为犹太人和希腊罗马社会一般不接受单身妇女,而男人的数目似乎总比女人多。犹太教和古代的道德家都强调,妻子应当爱丈夫,并养育儿女;许多墓碑都以这些特点为妇女最大的美德。

5 译为「明理」(NASB)的字,意思是「自我节制」(NIVNRSVTEV,和合本:谨守),或有操守,这是希腊的主要德行之一;用在妇女身上,意思便是「淑静」,因此暗示完全避免与性方面的不贞有任何瓜葛。在希腊的理想中,妇女应当待在家里,足不出户,因为她们乃是丈夫的眼目财产,惟独他能观赏。她们在自己所处的有限范围内管理家事,不过必须事事听从丈夫。保罗只说她们要「顺服」(NRSVTEV),而没有说「听从」(和 KJV 相反);妇女也应当安静、温顺、不参与社交。违反这些社会习俗,会让人找到把柄,说基督教不守社会规矩,而这指控必导致逼迫;这个在成长中的小小信仰团体若遭到太大的压力,其中的人可能觉得不值得如此受苦。

68 男人也应当自我谨守,提摩太曾被要求成为榜样,这是优秀的教师当有的表现。「善行」这个词,保罗有各种不同的用法(见一16,二14,三1814;提前二10,五10,六18;提后二21,三17)。

910 主人在法律上对家里的奴隶有绝对的权柄,不过许多家奴都有相当的自由,是农场或矿场的奴隶所没有的,他们的食衣住也相当充裕,胜过大部分的农人。一般主人对奴隶所持典型的看法为:奴隶都是懒惰的,总和主人顶嘴,而且一有机会便顺手牵羊。这种形像有时是正确的,尤其当工作的动机很弱之时;但保罗鼓励基督徒奴隶,不要让人对他们有这种印象。少数人的宗教容易被人视为具颠覆性,若要拨正偏见,基督徒更需加倍努力,避免平常遭人批评的缺失。有关奴隶的一般情况,参:腓利门书的注释。

11 信徒应当活得有尊严,以防堵捏造的指控(二810),他们只要按照 * 福音来生活,旁人便得以就近这信仰。有关对少数人之宗教的偏见,参二章114节的前言。神的恩典已经为众人预备了救恩(不过并非自动生效──参如一10),这个说法与犹太人的排他主义正相反,也与古代许多人所赞同的维持文化殊异性观点背道而驰(不过犹太教认为,一些公义的外邦人亦可得救,而哲学家和一些神秘宗教则会向传统的文化界线提出挑战)。

12 保罗在这里所用的伦理词汇,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和道德家最重视的美德。* 斐罗,这位自认属于亚历山太希腊社会的犹太哲学家,力图将犹太教以希腊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他的作品中曾出现几乎雷同的清单。

  犹太教将现今罪恶和痛苦充斥的世代,与未来的世代作对比,那时神的统治不再受到挑战,祂也将奖赏祂的子民。在历史上有一些压迫者曾利用这个道理,来让受压制者驯服,不过,对它最感兴趣的,还是受压迫者本人。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罗马人的欺压感到气馁,又因不能无拘无束的实践他们所相信的 * 律法,而深感失望;* 散居的犹太人和基督徒发现,处在异教横生的沼泽地,他们的道德观少人附从,而又常遭诬陷,偶尔还遭暴力相向。他们对未来的盼望,扎根于对神公义的信心。

13 在犹太教里,神最终的启示或「显现」,意味着现今世代的结束,和新世代的开始(参二12)。* 散居的犹太教常称神为「至大的神」,并视祂为「救主」。在希腊宗教里,后者常指拯救者或施惠者。按照此处最可能的文法,保罗是用这个属神的头衔来称耶稣。

14 在* 旧约里,神「救赎」了以色列人(即:释放他们脱离了埃及的奴役),使他们成为「特别的子民」(出十九5;申四20,七6,十四2;参:撒上十二22,撒下七24;诗一三五4);此处保罗把这些用语拿来指 * 教会。

  犹太教非常赞扬「热心」为神。虽然在这个时期,热心和 * 奋锐党最有关联,但保罗不太可能会隐指那个团体,何况革哩底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他的用法大概是指这个字的一般含义,即为律法或为神的缘故不和人妥协。(尽管可能性不大,但革哩底的犹太人或许曾受到古利奈〔Cyrene〕紧张情势的影响,位于北非海岸的这座城,是在革哩底的南边,不过两座城属于同一个罗马辖区。在保罗写这封信十年多之后,古利奈的紧张情势演变成暴动,又过了四十年左右,则爆发了全面的反叛。这样的革命情怀是巴勒斯坦的残余奋锐党人到那里后所挑起的。)

15~三8
生活见证的目的
  保罗在本段提出他们以生活作见证的目的(二5810):神希望人人得救,因祂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来完成救恩。如今若要平息世人对基督教的反感,惟一的途径就是活出无可指责的生活。

15 保罗鼓励提多,要将二章114节纯正的道传递下去。

1 效忠政府,服从当局,常与家人应有之责任的勉励放在一起(见二114的前言)。面对颠覆的诽谤,这方面的劝导和家人的责任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罗马人最憎恨反叛性强的信仰。

2 对待人最美善的境界,是能向每个人都流露恩慈,包括敌人在内;以这个吩咐作为保罗论人际关系的高潮,十分恰当。

34 哲学家有时会劝人效法神的性情;保罗在此用神对罪人施展慈爱、拯救他们为理由,说明基督徒为何应当善待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敌人在内。哲学家形容大多数人都「被情欲和宴乐奴役」,直到被哲学的真理所释放,才得脱离其捆绑;保罗同意他们对人类困境的评估,但是却认为另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三5)。

  保罗此处所用神「对人类所施的慈爱」一词,异教的道德家特别用来指人对人必须存有的同情;对保罗而言,神在* 基督里已经向人类显出同情。有时这个词也用在至高神身上,不过它更多用来指皇帝的慈惠。保罗表明,当代文化视为最宝贵的美德可以反映出神本身的性情。

5 * 爱色尼人和一些犹太人把 * 圣灵与洁净相连,主要的根据是以西结书三十六2527,那里说,神洁净百姓脱离偶像。巴勒斯坦的犹太教以* 浸礼表示决心皈依,因此这里浸礼成了皈信的自然象征(参:约三5的注释)。

6 有关圣灵的「浇灌」,参:约珥书二28(引用于徒二17)。

78 「称义」是指在神的法庭前「被判为义」,或「得以免罪」;按照 * 旧约和犹太人的教导,犯罪者必须定罪,只有无辜者才得免罪。但在旧约里,神因着立约的爱,曾应许要高举祂的子民,单因他们忠于祂,便宣告他们在义中;参:罗马书一17的注释。「后嗣」反映出旧约承受应许之地的意象,早期犹太教自然将这幅图画发展成进入未来的 * 国度。

  有关「永生」,参一章23节的注释;有关「盼望」,亦参二章13节的注释。保罗和犹太教一样,认为永生将在这世代的末了、死人* 复活、新世代开始之时完全实现。但是对保罗而言,这个盼望已经由 * 基督的复活掀开了序幕。

911
避免分裂和离间之人

  若要保持基督徒团体的和谐,使成员彼此和睦相待(三12;参:创二十六1822),要点之一便是不和离间之人来往,这些人的不顺服会破坏见证。

9 家谱和 * 律法的细节(包括犹太律法专家对希伯来字的拼法或重音标示的争论)实在是琐事,与 * 旧约真正关注的核心问题并无关系(参一10;提前一6;提后二14等的注释)。

1011 译为「喜好结党」(NASB)或「制造纷争」(NIV)的词,并不一定总是用来指负面的事;相关的名词乃指哲学家的不同派别,而 * 约瑟夫用它来指犹太教内不同的思想学派。但保罗在此是从负面来用它(加五20也相同;参:林前十一19),指分门结党,或分裂的倾向。他可能是指会众当中的假教师,或是他们的 * 门徒(参:多三9,连同一10)。

  犹太律法要求,在将一个人带到宗教团体面前公开管教之前,必须先在私下进行几次纠正;这个过程使犯规者能有充分的机会悔改。对不肯悔改的犯规之人,最严重的刑罚方式之一,就是将他赶出团体一段时间,或直等他肯真正 * 悔改。保罗只将这种刑罚用于最严重的情况,因此这里的纷争一定相当严重;那个人已经使自己自绝于团体之外。

1215
结尾诸事
12 尼哥波立在亚得里亚海靠希腊的一边,距意大利东岸约两百哩之遥。这个城靠近海岸,只建了约一世纪之久,并不是一座大城,也不是 * 冒名写信的人会注意到的地方。约三十年之后,* 斯多亚哲学家* 伊比德图(Epictetus)被逐离开罗马,便到这里定居,因此这座城在保罗的时代可能也举办过哲学辩论(因此基督徒有机会在那里作见证)。保罗显然是想继续前往罗马,他当时正要离开亚西亚,横越马其顿,到尼哥波立去等提多,而提多则在接到保罗的信后,要从革哩底往上走。冬天的时候无法航海,因此保罗会等在那里(见:提后四21的注释)。

  提多后来向北方去,到挞马太事奉(提后四10),那里可能从前已经开展过事工(罗十五19,提到同样的地区)。后来保罗从罗马打发推基古去找提摩太(提后四12),因此可能他打发亚提马去找提多。

  「亚提马」之名与希腊女神亚底米为复合字,不过由这一点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他是犹太人还是 * 外邦人。在这段时期,埃及和其他地方的犹太名字,有以「亚提-」为字根的复合字;参:犹太基督徒「亚波罗〔Apollos〕」,他的名字也取自希腊神祇亚波罗,情形与此处类似。

哥林多的亚波罗神庙遗迹

_

13 「律师」可以指犹太律法专家,但在* 散居之地,更可能指精通罗马法的学者。这类法学家受过 * 修辞的训练(就像亚波罗;见:徒十八24的注释),是有名望的人。相对来说,古代有些职业,如医生,有时则是奴隶;律师一般的社会地位都相当高。

  「西纳」和大部分名字一样,在犹太的墓碑上可以找到,因此根据他的职业并不能排除他是犹太人;或许他和亚波罗都是亚历山太犹太人当中受过教育的佼佼者。

  这一节成为小型的「推荐信」,让西纳和亚波罗能受到接待(见一8的注释),他们可能是将这封信带给提多的人。「帮助」意味着供应他们所需,提供他们路费,让他们能继续前往最后的旅行目标──也许是革哩底南方,也许是亚历山太。

14 此处保罗是在吩咐人要施舍(参:林后九68;加六610的注释)。

亚历山太的地下墓窟

_

15 信末的这种问安是当时的习惯,有时包括「凡爱我们的人」之类的话,以此来称呼那些适合接受一般问候的人。

亚历山太地下墓窟的主陵墓

_

 

顶部 上页 | 下页

           
  
旧约 新约 专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