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以斯帖记背景注释

17 以斯帖记背景注释

以斯帖记

122
瓦实提被废
1 亚哈随鲁 圣经在希伯来原文称为亚哈随鲁的君王,在希腊史书中名叫薛西(Xerxes);于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统治波斯。他的父亲是大利乌大帝,母亲是古列的女儿阿托萨(Atossa)。他从父亲手上继承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然于在位时虽多次尝试,却始终无法扩张版图。他彻底改变了古列和大利乌年间容忍其他宗教的一贯政策。他所信奉的和父亲一样是祆教,但他却比较敏感地认为宗教是叛乱的因由。按照历史的记载,他拆毁了不少的庙宇,作为对民族主义的遏制。不能攻取新的土地也造成了前所未见的经济张力。与希腊的战事不但不能提供掠物贡品或扩张贸易的机会,反而对国家经济造成消耗。现存与亚哈随鲁有关的碑铭共有二十多个,最重要者称为戴瓦碑文(Daiva Inscription)。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以斯拉记四6的注释。

11 从印度直到古实 波斯的版图从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谷开始,经近东延伸到北非洲,埃及、吕彼亚、古实(今苏丹)皆其属地。其领土在西北面包括了色雷斯(Thrace)、西古提人的地,整个小亚细亚,并往东横跨亚美尼亚、乌拉尔图、巴克特里亚(Bactria)。

1 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行省是波斯最主要之行政区域单位,其数目介乎二十与三十一个之间。因此经文所述的不是行省,而是较小的行政区域,或组成帝国的各个民族。

2 书珊城的宫 占地十英亩的王宫位于遗址北端的高地,称为阿帕达纳之处。王宫是大利乌王所建,他好几位继承人都曾使用这地方。考古学家在王宫的挖掘找到不少的设施,其中包括波斯王的听政厅。宫殿是个正方形的建筑物,边长超过三百五十呎,各有七十二根石柱,高度估计在六十五至八十呎之间。位于巴比伦东面约二百二十五哩的大书珊城,是建筑在三座山头上,俯瞰肖尔河。长久以来它一直是古以拦的首都。菱形的遗址周边长约二又四分之一哩,占地几达二百五十英亩。此外,城东山谷对面,又有一个占地二十英亩的商人特区。书珊只限于冬季作为波斯首都。夏季气温高达华氏一百四十度(60℃),因此朝廷迁往埃克拜坦那(Ecbatana)。

3 年代小注 亚哈随鲁于主前四八六年十一月,在父亲驾崩后即位。因此他在位第三年就是主前四八三年三月至四八二年三月。这段时期最轰动的事件是巴比伦两度生乱。主前四八四年规模较小,四八二年八月的则比较严重。

3 被邀请的官员 君王主办极尽铺张的盛宴是很常见的事。亚述王亚述巴尼帕一度宣称大宴十日款客七万。宾客名单详列的人来自亚述各地,又有外国显要、首都(卡拉)的百姓,以及王宫的眷属。波斯筵席曾有款待一万五千宾客的记录。以斯帖记的宾客包括玛代和波斯的贵族、政府中的大臣、高级军官,可能还有各省的总督。

4 给他们看了一百八十日 第5节所述的是另一个专为王宫干部而设的筵席。住在王宫的只有君王的家眷和政府官员,但本节的用语显示在王宫中服务的较低级官吏也在被邀请之列。这个为期六个月的藏品展示包括了两个宴会。以色列也有炫耀御用宝藏的例证(赛三十九2)。

5 御园的院子 这院子与「比坦」(bitanNIV:「宫」;和合本之「御园的院子」原文直译是「王的比坦的园子的内院」)相连,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源自亚喀得语的「比坦努」(bitanu),指王宫复合建筑中的某个独立建筑物。艾萨克哈顿的王宫复合建筑中的比坦努长一百五十呎,宽五十呎。学者相信它是君王专用的凉亭式帐篷。这建筑物经常是建于隐蔽的园子中央,园中种植了果树和遮荫树,又有水道、池子、小径──比较近似公园。植物园中往往种有很多珍奇的树木和花草。古列大帝的首都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就挖掘到这样一个园子。

6 园子的装饰 设宴的主要地点是凉亭外面排列了柱子的大型院子,地上铺了马赛克镶嵌画。马赛克镶嵌画在古典时代十分流行。所用的石块不是人工染色的,而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不同颜色的石块,就从那里进口,使镶嵌画可以有各种颜色。最早期的镶嵌画地面是用各种颜色的卵石,拼砌几何图案。要等到后期这些石块才切割成立方体(方格化),并且用来拼砌图画。古代近东所发现的镶嵌画,没有一个早于主前八世纪(位于小亚细亚的戈尔迪昂),但镶嵌工艺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纪已有存在的证据(出现于吾珥的王纛)。好几个形容园子装饰的字眼的意义都已隐晦难明,但盛宴的豪奢程度却是无可置疑的。所用的是最优等的布匹,最昂贵的染料(见:民四6的注释)。盛酒器皿的种类之多(但没有 NIV 所译的无柄高脚酒杯),亦反映了典型波斯的优雅作风。

6 白玉石 新国际本作「大理石」,有些译本把译作「阿拉巴斯特」(alabaster;和合本有时作「汉白玉」)。大理石必须从希腊进口,但在波斯时代引进到腓尼基之前,它并没有在当地出现的证据。大理石制的柱头(柱子顶部装饰性的部分)却要到主后第一、第二世纪才有在近东出现的考古证据。近东的阿拉巴斯特是类似碳酸钙的大理石(中文称为「条纹大理岩」),与欧洲产的阿拉巴斯特不同,后者是石膏的一种(中文称为「雪花石膏」)。圣经时代古代近东全区都用这种材料制造上等的器皿和建筑物的石柱。西拿基立的「无比宫殿」主要是用白色的石灰岩,虽然条纹大理岩也是可以供他使用的建材之一。

78 饮酒的礼节 这种欢庆宴会的礼节据称是君王饮酒时,所有人都要同饮。反之,本段容许宾客不遵守这准则,不必依照王的榜样,王每次举杯时都不得不陪同举杯。此外,还有「免费酒吧」服务,让他们随意喝酒。这时代的出土文物包括了一些制作精美的金杯。其中一个著名例证,制成有翼狮子的形状,其躯体后部展开成高脚酒杯的样式。

9 瓦实提 希罗多德和同时代的波斯记录,都没有提到瓦实提其人。只知她的名字是典型的波斯人名,但却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亚哈随鲁的妻子名叫阿默斯特里,她是亚哈随鲁继承人亚达薛西(主前四八三年生)的母亲。特西亚斯(Ctesias)叙述她在亚达薛西年间以太后身分,所做的几件残忍行径,又记载她死于主前四二四年。部分学者相信瓦实提和阿默斯特里是同一个波斯人名,分别用希伯来语和希腊语音译出来的结果。

9 为妇女设摆筵席 波斯王后拥有相当的产业,并且得到充足的供养,是已知的史实。但另一方面,却没有史料记录女子不与男子同宴,或专为一个性别而设的筵席。

9 亚哈随鲁王的内宫 亚哈随鲁奉行一夫一妻的政策,但没有取销禁宫。他虽然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位妻子,禁宫中却有超过三百六十名妃嫔。他有不少有案可稽的暧昧关系,很多宫廷秘辛都由此而起。

10 心中快乐 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人往往在醉酒之时作出重要决策,并且在酒醒后认可。

10 七个太监 太监在政府服务中,扮演多个很受重视的不同角色。其需求很大,因此波斯所收纳的贡品也包括了男童,去势后受训担任公职。这些人没有家室,因此能集中全副精神在工作上。监管王禁宫的工作往往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受过阉割,不会对禁宫中的女子构成危险,也不会和她们生下被误为王裔的子女。涉入叛乱阴谋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为他们没有后代能够继承大位。在波斯时代之前,亚述、乌拉尔图、玛代都有担任公职的太监。本节所列的人名,有四个出现于以拦文件之中,可见确实是当代常用的人名。按照希罗多德,亚哈随鲁的首席太监名叫黑尔莫蒂穆斯(Hermotimus)。希罗多德将亚哈随鲁身边的臣子形容为阿谀奉承的寄生虫,在王的面前只会说他们认为王会喜欢听的好话。

11 展示美貌 不必以为王要瓦实提做的,是无礼或不道德的行为(这是初期犹太教诠释的假设)。在某些东方社会中,禁宫是受严格隔离,法律禁止外人直视王室女子的脸面。这时代的波斯女子必须乘坐密闭的车辆出入,以免暴露于一般人的目光底下。当时的情况如果真是如此──约瑟夫亦持这看法──亚哈随鲁就是要求瓦实提做一些有失身分或侮辱她王室尊严的举动。把她暴露在王宫所有人面前,对她来说是远比不在贵官面前下跪更大的侮辱,但在礼节上的违犯却大致相等。

1314 询问知例明法的人 希罗多德记载波斯王有一个法官团,由终身任命的法官组成。波斯王倚靠他们诠译法律。色诺芬亦同样证实了这个法官团,是由七位主要顾问组成。

19 波斯和玛代人的例 「波斯和玛代人的例永不更改」的概念,除了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的记载以外,史料中再没有其他的例证。但至少可以上溯到汉摩拉比时代(主前十八世纪)的一个传统,是法官在作出判决之后,便不能修改。据此来看,本节所指的可能不是法律,而是裁决。希腊史料的记载互不相合。希罗多德表示波斯王有很大的自由改变主意,狄奥多罗斯则记录了一个大利乌三世(Darius III)无法收回成命的案例。臣子的地位低于君王,当然无权推翻波斯王的法令,而王本人亦会觉得重新考虑既定的法令是很没有面子的一回事。换言之,王室的行为准则排除了君王撤回命令的可能。

19 瓦实提所受的刑罚 瓦实提被判处的惩罚不是死刑或离婚,只是在内宫中降级,以致不可能再在亚哈随鲁的朝廷中有任何正式地位而已。此举的实际功效,是废除她一切的权力和威信,使她无望复得王的宠爱。

20 旨意传遍通国 波斯帝国素以通讯系统著称──二千多年后美国西部的快马邮递(Pony Express),亦与之相似。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这系统在每隔一日路程之处设有驿站,站中备有一人一马。他提到无论雪、雨、炎热、黑夜,都不能阻止这些人完成工作。

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是主前五世纪的希腊史家。《历史》(Histories,或作《波希战争史》,主前445年)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书中详细报导波斯与希腊之间战事,如马拉松、塞莫皮莱(Thermopylae)、萨拉米斯等战役。作为当代人物,他为这个时代的希腊和波斯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少宝贵数据。他虽以易于轻信谣言而遭受非难,其著作对于历史事件的报告和地方(如:巴比伦城)的描述,依然有极高的价值。希罗多德的著作更以引人入胜而备受推崇。其记载有时虽然互相矛盾,他仍被视作史实、地方、习俗的重要记录者。以斯帖记无数段落都可与希罗多德所记述的资料互作参较。其结果有时是澄清书中的记载,有时则使之更加混淆。

118
以斯帖被立为后
1 时间相隔 一般看法相信第一章所提到的,是筹备进攻希腊的会议。希罗多德提到亚哈随鲁在一个这样的会议中,发表了一篇惊天动地的言论,力主向希腊用兵。战事在主前四八一年春季发动,当年是亚哈随鲁第五年。他在西线从事战争,两年之久希腊和波斯在塞莫皮莱(主前480年八月二十八日)、萨拉米斯(主前480年九月二十二日)、布拉的、迈卡莱(Mykale;主前479年八月)等地多次战斗。主前四八年亚哈随鲁撤离希腊,在小亚细亚西岸的撒狄过冬。主前四七九年秋季才回到书珊,那时大约是他作王第七年的第七个月。他可能是冬天在撒狄时开始怀念瓦实提,于是着手找寻她的代替者。

3 寻找美貌的处女 当代惟一的另一个例证是萨桑王朝(Sassanid)的乔斯罗斯二世(Chosroes II;约主前600年)。他下令每省总督搜罗美貌少女,把她献给君王。

3 禁宫生涯 在君王的禁宫生活无疑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这些女子虽有一切物质上的安逸,在各方面备受娇养,却无法和丈夫发生亲密的关系。她们与王亲密的机会十分稀少,并且也不可能成为伴侣。禁宫的女子甚至受命照管禁宫的太监,虽然无疑能够成为她们的朋友,但和丈夫的特殊关系,以及在家庭环境下养育儿女,却是她们享受不到的乐趣。

5 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 这是有名望的家世。扫罗王也是便雅悯人基士的儿子,戴维时代扫罗的亲戚中也有一人名叫示每(撒下十六5)。至于本节的基士和示每是否塞缪尔记中的人物,还是讽刺性地另有其人,却很难确定。鉴于以斯帖记广泛使用讽刺笔法,后一个看法亦非不合适。有关其中微妙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可参看三章1节的注释。

6 时代角度 第二章发生在主前四七九或四七八年。尼布甲尼撒把约雅斤掳走时是主前五九七年,即差不多一百二十年前。故此合理的假定,是主前五九七年被掳者不是末底改本人,而是名单中的一位祖先。

9 当得的分 这不过是表示以斯帖所吃的是规定的饮食,由御厨所供应。

12 美容步骤的性质 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这程序每天用烟香熏女子,能使她的皮肤和衣物吸收其香气。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美容用的香炉,相信是作这用途。这看法虽然和经文的细节相合,这作法却要到现代才有使用的实证。香油可滋润皮肤,近东的干旱气候最能使皮肤干燥。没药是阿拉伯南部(今日之索马利亚和也门)的进口。当地人收集没药灌木(commiphora)表皮渗出来的胶脂,以之作为原料。

14 妃嫔 妾(和合本:「妃嫔」)是结婚时没有妆奁的女子。她们加入禁宫的理由不是与其他国家的政治联盟,也不是富豪家族笼络王室的手段。妃嫔是君王的眷属,因此会继续受到供养,但在将来得到王的注意却是不太可能(见二3的注释)。

16 时代坐标 亚哈随鲁在他作王第七年的第七个月(在希腊的战争之后),在撒狄小住后归回(见二1注释)。以斯帖在同年第十个月被召入宫。当时是主前四七八年一月至二月。波希战争结束后,希罗多德没有再记载什么有关亚哈随鲁的资料。因此这时代的史实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17 波斯记录中的以斯帖 同时代的波斯碑文和希腊史家,都没有提到过以斯帖其人,或与她有关的事件。

1923
末底改举报阴谋
19 朝门 考古学家在书珊城距离王宫的主殿东面大约一百码外,发现一个巨大的门楼。城门中间的通道长约五十呎。门楼外方筑有四塔,又有四根柱子(高约40呎)装饰通道通往宫殿复合建筑的房室;这房室占地一万二千方呎。按照城门之处由亚哈随鲁下令制造的碑文,这门是由他父亲大利乌所兴建。

23 挂在木头上 新国际本的「绞刑架」是经过诠释的翻译,希伯来原文只是模糊地形容某个木制之物而已(和合本:「木头」)。按照现存有关波斯习惯的数据,这大概不是指处死的方式。反之,学者一般的看法,认为这话所反映的,是将被处死者的尸首插在尖柱上示众的作法。

  波斯有刺刑的例证,阿默斯特里在她儿子亚达薛西在位之时处死因纳罗斯(吕彼亚的叛乱领袖),就是例子之一。死者尸身被雀鸟昆虫所食,不得埋葬。古代并没有执行绞刑的证据。

  如果本节所描述的真是处死方式的话,这方式可能是钉十字架(这是七十士译本的注释),希罗多德记载钉十字架是波斯人的作法。但必须同时提到的一点是,即使对希罗多德来说,亦只有尸身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

23 王室年表 古代近东各国都有记录王室年表的习惯,现存例证大部分来自主前第二千年纪中叶的赫人诸王,以及主前九至六世纪的亚述和巴比伦。年表亦可以详述战役之年表性王室碑文的姿态出现。此外,王室又编写年鉴,记载每年发生的大事。考古学家至今仍未发现任何来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年表。

115
哈曼的阴谋
1 亚甲族的哈曼 对末底改家世的描述令人联想起扫罗王(见二5的注释),同样,对哈曼的介绍,亦使他与古时扫罗故事之要角亚玛力王亚甲相连(见:撒上十五793233)。

1 哈曼的官位 以斯帖记虽然没有提到哈曼官居何职,研读本书的人经常以「维齐尔」(vizier)为他的头衔。波斯浮雕将侍立在王面前,手执君王兵器的高级官员称为哈札拉帕蒂什(hazarapatish,经常译作「千夫长」)。这人负责统率御用的侍卫,并且决定谁可以觐见君王。此外,波斯又有另一个称为「王之眼目」的重要官职。色诺芬记载这官员负责观察各省百姓,禀报所见一切。

2 跪拜礼 希罗多德记载官阶相等的波斯官员的见面礼是在亲嘴。官位稍低者则亲吻对方的脸颊。如果两者地位有极大的分别,规定的礼节则是拜伏于地。末底改拒绝跪拜不太可能与崇拜有关,因为没有证据显示他不愿在王的面前跪拜。并且以色列人也有屈膝致敬的案例。屈膝是崇拜的一部分,但其所以如此,却是因为此举本身是崇敬尊重的表示。本节的跪拜并非间接把对象奉为神明。末底改比较可能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和哈曼之间,在地位上有跪拜所间接显示的极大差异而已。

7 年代小注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是主前四七四年,当时以斯帖被立为后已经差不多四年了。尼散月在公历三月开始。亚达月是第十二个月,即在公历二月初开始。

7 掣普珥 普珥(pur[u])是巴比伦语中的「签」字。考古学家挖掘到一些这些泥制方块的例证。撒缦以色三世(主前九世纪)的维齐尔(大臣)雅哈利(Iahali)的签大约有一吋见方。这些泥签虽然状似骰子(后者至少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三千年纪),上面却只刻了字(好运气的祷文),没有数字圆点。掣签的用意是要为哈曼计划中的事务,找一个适宜付诸实行的吉日。至于决定月分的方法,学者其中一个臆测是将普珥掷在上面写了各月名称的版上,看它掉在哪个月的空格上。通常一个答案要连续出现三次才算有效。

89 波斯的宽容政策 历史学家一般的看法,认为波斯是比较宽容的政权。这评价主要是根据古列容许被掳者归回,重建庙宇的政策。但这决策背后的动机却不一定与宽容态度有关。不少经济、政治、宗教因素,都能成为支持这政策的理由。但这时距离古列的旨意已经有六十年之久,宽容不能消除叛乱,已成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古代的宗教迫害(如果存在)其根由都与政治和经济有关(可能今日也没有两样)。在哈曼的口中,需要诛灭的不是宗教团体或崇拜方式,而是一个种族。这种族的风俗习惯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其狂热程度使这民族濒于作乱。

9 哈曼提出的数额 一万他连得(按照大利乌所定的标准)约等于三百三十三吨。按照今日一盎司五美元的市价,这个数量的银子大约值五百六十万美元。但这数字若与同时代的数额相比,或能提供更加有用的比较。希罗多德记录了二十行省每年朝贡给大利乌的数额。纳贡最多的一省是亚述巴比伦,他们每年所献的数目约等于银子一千他连得(33吨)。而二十行省岁纳的总额则大约是一万三千他连得(按照大利乌所定的标准)。由此可见,本节所述的是个相当大的数目。哈曼认为这是发动他心目中之军事行动所需的经费(NIV 将第9节最后一句译作「我就将一万他连得银子,为执行此事的人纳入王的府库」,清楚证明他所提供的是军费)。另一个更有趣的比较,是里底亚人皮锡乌斯(Pythius)资助亚哈随鲁对希腊用兵的经费。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述,皮锡乌斯是全世界第二的富豪(仅次于亚哈随鲁),身价一万六千四百他连得银子。他把全副家产交由亚哈随鲁处置。最后一个比较如下:修昔提底斯记载在其黄金时代,雅典储备金的总额是银子九千他连得(=10,440波斯标准他连得)。

10 印章戒指 现有证据显示早期的波斯君王办理帝国公事时使用圆筒印章,处理私事时则使用平面印章或印章戒指。然而后者的使用在这时代日益普及。印章戒指上刻有王的正式印信,授权执行帝国的事务。考古学家只挖掘到寥寥几个这样的戒指。印章通常是用玉髓石制成,上面雕着君王在有翼日轮(代表阿胡拉马兹达)的保护下,作出英雄事迹(如:杀死恶兽等)的图画。波斯波利斯很多城堡泥版,都盖上了平面印章的戳记。

11 这银子仍赐给你 新国际本译作「收回你的钱吧」一语,原文直译是「银子是你的」(好几位解经家都观察到这一点;和合本:「这银子仍赐给你」),显示亚哈随鲁核准了这笔费用(留意四章7节假设银子已经过户)。这笔银子究竟是哈曼自己的财富,还是他可以动用的资金,并不清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库房和雇员。哈曼如果是省级的官员的话,他可能是将行省的资金调归国库。从那里开支出来的一切军费,都在王的核准之下执行。波斯波利斯的「库房文献」清楚描绘了司库的角色,司库的职务是分派工作小组,并发配粮食的开支。

12 年代小注 以色列人祝贺得拯救的重大庆典逾越节,是在尼散月十四日举行。这谕旨是在尼散月十三日写成,亦即是在十四日开始颁布。因此,犹大人是在庆贺从昔日仇敌埃及人手下得拯救之时,获悉新仇敌的新阴谋。

13 谕旨的性质 第9节清楚证明其用意是正式的军事行动(NIV 将第9节最后一句译作「我就将一万他连得银子,为执行此事的人纳入王的府库」,九章3节用一模一样的措词,来形容帮助犹大人的人)。由于每个省分都为波斯军队提供兵员,每个组成行省的小国都设有防营。我们不必假定谕旨是公开颁布,鼓励任何人等都得参与屠杀犹大人。反之,每一族人、每个防营、每个省分的军队都进入戒备状态,在某一日展开密集的军事行动。这行动不一定要在「一日之间」发生。本节的希伯来用语最好是译作「同一日」,表示这是一致的行动──每一省都在同一时间发动攻势。

117
以斯帖被召协助
1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 贯穿新旧约时代,头蒙泥土、灰尘、炉灰都是哀悼的典型表示。美索不达米亚和迦南也有此习例。很多哀悼礼仪都是活人与死者认同。头蒙灰尘象征埋葬和腐朽是很容易理解的。本节的所谓「麻衣」是用山羊或骆驼毛织造,很是粗糙不适,并且往往只是一条腰巾。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哀悼仪式,则包括撕裂衣服、哭泣、哀号。

2 不可进朝门的限制 希罗多德将朝门形容为社会制度下之受害人站立哭号,求王伸冤之处。照理当有法例防止申诉者涌入王宫,但古代史料皆没有这种法律的记录。

4 宫女和太监 这是王后两类的私人侍从。有关太监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一章10节的注释。

11 见王面的限制 见王面的限制是宫廷运作寻常而不可或缺的措施。希罗多德表示波斯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但有关死刑和金杖等细节,他却没有提及。很多解经家都奇怪以斯帖为什么不循正当途径求见,甚至稍加等待,看看会否被召(还有好几个月才到限期)。但哈曼如果是身任哈札拉帕蒂什一职的话(见三1的注释),以斯帖找他安排觐见事宜,整个计划便会受到危害。

11 金杖 在波斯浮雕中,坐朝的君王都是手握长型的令牌。

11 以斯帖无法觐见 一般想法或会以为以斯帖身为王后兼正室,应该有很多机会传话给王,但事实却未必如此。王后不常与王同寝,也不一同用膳。她有自己的住处。她有时虽会蒙召到听政室,却不能随意出入。

16 禁食 旧约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与向神恳求有关。其原则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个地步,恳求者集中精神于属灵景况上,肉身需要则退居幕后。如此,禁食是为使人净化,在神面前谦卑而设的(诗六十九10)。

114
以斯帖的恳求和哈曼的计谋
1 王宫的地形 王既坐在宝座上,他无疑是在听政室内。尽管书珊城以及其他波斯宫殿的遗址已有大规模的挖掘,本节的用语依然过于含糊,无法肯定是指王宫复合建筑的哪些地区。有关书珊王宫复合建筑的发现,可参看一章2节的注释。

3 亚哈随鲁允准所求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亚哈随鲁曾经两度以无限制承诺答允请求而后悔莫及。作出第一次承诺时,他在追求阿尔泰恩特(Artaynte)作他的情妇。她所求的是亚哈随鲁的妻子阿默斯特里亲手织成的美丽袍子,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不幸的事。阿默斯特里因此发现了奸情而谋求报复。她在亚哈随鲁的生日得到了机会。在得到同样的承诺之后,阿默斯特里索取阿尔泰恩特的母亲(因为她认为这一切都是这女子幕后策画的),并且残暴地把她切割得面目全非。此举导致女子的丈夫──亚哈随鲁的兄弟──发动政变。承诺国土一半的案例早至新亚述文学已经出现。文中提到亚述王会愿意将国土的一半送给能够治愈他儿子的人。

4 波斯的筵席 波斯王族很喜欢宴客,他们的宴会往往十分铺张。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典型的生日筵席的菜肴包括整只的牲口(牛、马、鸵鸟、骆驼,或驴子)。波斯人特别爱吃甜品,饮大量的酒。会中又有乐师和照顾一切细节的侍者。波斯的宴会通常威严而不混乱,并不鼓励呕吐之后继续暴食的行径。

14 木架 请参看二章23节的注释。

114
哈曼尊荣末底改
1 以斯帖记中的时机 在以斯帖记中,时机是十分有力的文学题旨。世人如哈曼者试图藉谋算和观兆控制时机,犹大的读者却看出时机是在幕后工作之神的手中。因此希罗多德放在亚哈随鲁的顾问阿塔巴努斯(Artabanus)口中的话,最是可圈可点。他在将要惨败收场的希腊战争的前夕说:「人是在时机的掌握之中,但时机却永不屈从人意。」这是哈曼快要学到的功课。

1 历史 请参看二章23节的注释。

8 王的朝服 按照色诺芬的记载,波斯王的袍子是紫色绣金的。在普卢塔克(Plutarch)的著作《塞密斯托克利兹》(Themistocles)中,流亡的斯巴达王(与亚哈随鲁同时)请求以头戴波斯王的冠冕骑马穿越撒狄,作为所得的礼物。普卢塔克又记载亚达薛西亦曾答允索取朝服的请求,但却在礼物之上加上条件,下令不得穿着。在希罗多德的笔下,亚哈随鲁有一件著名的袍子,勉为其难、不幸地给了他的情妇(见五3的注释)。

8 戴冠的御马 波斯波利斯的波斯浮雕上,有一匹双耳之间安着冠冕的马。

110
哈曼失势
7 御园 举行这筵席的地点大概与第一章的筵席相同(见一5的注释)。

8 以斯帖所靠的榻 波斯人的惯例是斜倚在躺椅上用膳。哈曼在绝望之际违犯了不得接近王后的严格规例。被发现在禁宫成员所靠的榻上,将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主前十一世纪,亚述禁止任何人走近禁宫成员七步之内。

8 蒙脸 被判死刑的犯人蒙着头,是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规例。但本节若是这意思,经文就应该作「头」不作「脸」了。按照某个亚述挽歌,蒙脸是对待死者的方法。由于挂在木架上通常是处置尸体而非执行死刑的办法(见二23的注释),哈曼脸被蒙上可以假定就是他已经死亡的意思。王所宣判的不是死刑。

117
犹大人得拯救
1 哈曼遗产赐给以斯帖 希罗多德列举了被王下令处决之人产业被充公的例子。他的另一个案例,更证明了亚哈随鲁这样把财产赐给以斯帖是很有可能的。阿尔泰恩特索取阿默斯特里亲手织成的袍子之后(见五3的注释),亚哈随鲁试图给她整个城市、大量黄金,甚至私人军队,希望能够换回袍子。

1 波斯记录中的末底改 博尔西帕(Borsippa)出土的一块版片提到一位波斯官员名叫玛尔杜卡(Marduka),有些学者认为他就是末底改。玛尔杜卡是一位会计师,于大利乌的末年至亚哈随鲁初年在世。按考证来自主前五五至四九九年之间,以拦文的波斯波利斯版片中,这名字经常出现,但在版片之中分别指好几个人。这几个人中究竟有没有一个是未升官之前的末底改,却无法肯定。现存史料之中没有提到有末底改其人,居于本书所述的高位。

2 印章戒指 请参看三章10节的注释。

9 年代小注 西弯月二十三日是主前四七四年的六月,距离谕旨颁布只有七十日。

910 有关省分与帝国版图的大小,可见一章1节注释。盖印的戒指,则请参三章10节注释。信使服务,请见一章20节注释。

11 谕旨中的对策 由于先前的谕旨不能取消便算,所用的对策是以新谕旨抵消旧谕旨。第一个谕旨撤回帝国对犹大人的保护,并且供应攻打他们的军费。第二个谕旨批准犹大人自组民兵,换言之,是撤回王室对受雇攻打犹大人之人的保障(但经费没有撤回)。王室的支持被抵消,犹大人攻打仇敌便算不上是针对王室的叛乱。哈曼的手下陷于与犹大人相同的境地,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攻击他们的人无需顾虑遭受政府的报复。

15 末底改的朝服 末底改朝服的颜色和材料,反映他贵冑的身分和高级的政治地位。只有和王关系亲密的人,才有权穿着王族的颜色。金「冠冕」是受宠信而非统治者的标记。

  希罗多德记载一位船长的建议挽救该船不致沉没,蒙亚哈随鲁赏赐金冠冕。这冠冕是金制的,因此不是缠头巾。这种头饰往往是缚在头上的,因此,最有可能是戴在前额的小冠。

17 成为犹大人 这用语只在圣经出现,有几个可能的诠释。非犹大人可能是借着皈信、声称(为可能得到的利益而「装扮成犹大人」),或合作(「支持犹大人」),而成为犹大人(和合本:「入了犹大籍」)。最后一点解释了犹大人后来战胜的理由:他们的民兵中,有很多愿意的支持者。

117
犹大人得胜
1 年代小注 这时已是主前四七三年二月底至三月初。

110 犹大人的仇敌 犹大人的仇敌是仍然参与哈曼阴谋攻击他们的人。这些人是哈曼所组织,由他提供经费的雇佣兵和戍防军。

  第710节暗示哈曼的儿子继续将乃父的阴谋付诸实行。希罗多德记载大利乌年间,一个高级官员兼王的亲信参与政变的罪名成立,他家族大部分因此被诛。此外,希罗多德又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描述刚比西斯驾崩后,两名术士试图夺取政权,但被大利乌与另外七人合谋刺杀。此事触发公愤,暴民将所能找到的术士尽行杀死。希罗多德甚至指出这日从此成为波斯历法中的重要节日。

1832
普珥日的设立
1832 普珥日 这经文虽然记述了普珥日庆典的来源,定期庆祝这日的证据却相隔很久才出现。次经的马喀比二书(十五36)是以斯帖记以外,最早提到这节日的文献。该书称亚达月十三日为末底改日之前的一日。主后一世纪约瑟夫称这节日为夫鲁赖乌斯(phrouraious)。稍后不久,米示拏(Mishnah)便用上了「普珥」一词。

2426 普珥 请参看三章7节的注释。

13
末底改
2 玛代和波斯王的历史 请参看二章23节的注释。

3 末底改的官职 本节虽说末底改的地位「仅次于王」(NIV;和合本:「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却没有提及他的正式官名。三章1节的注释讨论哈曼的职位时,已经谈及过其重要性足以称为仅次于王的各种官衔。

 

顶部 上页 | 下页

           
  
旧约 新约 专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