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帖撒罗尼迦前书背景注释

53 帖撒罗尼迦前书背景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

导论

作者 大部分学者承认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保罗书信;且大半认为它是保罗现存的头一封书信。

日期 帖撒罗尼迦前书和后书可能是保罗现存最早的书信,在他向帖撒罗尼迦人传福音之后不久,因此大约为主后五十年,距耶稣 * 复活不到二十年。

背景状况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扬耶稣是 * 弥赛亚(犹太人的王),当时有人指控他,说他倡导在该撒之外另有一位王(徒十七7)。保罗离开之后,幼嫩的帖撒罗尼迦 * 教会仍然受到逼迫,但他鼓励他们持定未来盼望的应许,甚至连已死的人也有这盼望(帖前四1318)。保罗用了许多耶稣的话,和犹太 * 启示文学的题材,这些都已成为早期基督信仰运动的一部分。

形式 大多数保罗书信都有一段感恩的话,有些注释家认为,在这封书信里,保罗的感恩从一章2节一直延伸至三章13节;因此他们把这封信归类为「感恩书信」,属古代一种特殊的信件类型。有些人则将它归类为「安慰书信」,或「教诲书信」(指导他们如何行);信中也包含「称赞书信」的成分,赞许帖撒罗尼迦人,以及一些「友谊书信」的特色。帖撒罗尼迦前书和大多数古代信件一样,是各种类型的综合,从各个类型中取用题目,不在乎形式的分类;不过它最接近的类型,是教诲书信。

合一性 今天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一封书信(第四、五章语气的改变,是保罗的特色,其他这类书信也有此特色),只有二章1416节例外,有些学者认为(以内容为理由),这是后来加在保罗书信之内的。不过,第一至三章似乎呈现些许交错式(倒转平行)的结构:感恩(一25,三910)、苦难中的得胜(一610,三68)、使徒的关怀(二1131720),及受苦(二1416,三15),由此看来,这几节也应当属于原书。

注释书 I. Howard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NCB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3) 非常有用;F. F. Bruce, 1 and 2 Thessalonians WBC 45 (Waco, Tex.: Word, 1982)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NICNT, rev. ed.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91) 也颇有用。文章方面,Abraham J. Malherbe, " 'Gentle as a Nurse': The Cynic Background to I Thess ii," Novum Testamentum 12 (April 1970): 20317,可代表对本书信极重要的研究进展;详见 Abraham Malherbe, Paul and the Thessalonians: The Philosophic Tradition of Pastoral Care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7)

保罗雕像

110
前言与感恩

  保罗的感恩之言究竟在哪里(或有没有)中断,并不清楚;因为保罗写作不是按照段落,而是随着他的思想转进或 * 离题,我们很难照今天的专题讨论,将他的信作出大纲。

1 这是信头标准的开始写法。「西番努」是西拉的拉丁名字,因为他是罗马公民;犹太人若具罗马民籍,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取犹太名字(* 亚兰文),和发音相近的拉丁名字。

2 感恩是古代信件常见的特色。第210节是序言,惯用的开场白,为要赢得读者的好感,而保罗也同时希望能鼓励他们;他极尽颂德* 修辞之能(即:称赞对方的词汇)。有关祷告中的「提到」,参:腓立比书一34的注释。

34 「蒙拣选的」(4节)是犹太人特别用来指他们自己的词汇;保罗在此用来指 * 教会,而其中有许多皈依的 * 外邦人。

5 道德训勉的书信常会提醒读者他们已经知道的事。以读者亲眼见过的事为理由,是驳不倒的论证技巧。

6 哲学家要学生效法他们,在道德训勉的书信中常会出现这类呼吁;但保罗则说,他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犹太人常把 * 圣灵与神的感动相连,可能意指得到启示,或神秘难言的喜乐(也许是在充满欢乐的崇拜之中),不过圣灵和其他的活动也有关系。大部分异教文化对犹太人带领异教徒皈依,脱离他们祖宗传统的宗教,都感到十分忿怒;既然基督徒大多数原先都是 * 外邦人的背景,他们所遭到的敌视必定更厉害。

7 亚该亚在马其顿以南,对附近省分所发生的事应当很清楚。

8 旅客一般会传报消息,而其他 * 教会的人可能是透过腓立比的使者知道帖撒罗尼迦人的情形,因为他们也来自马其顿,要把资助的款项送去给保罗(林后十一9;腓四1516);也可能是透过其他的犹太或基督徒旅客。参:诗篇十九4

9 犹太典籍常用类似保罗在这里所用的词汇,描述异教徒皈依犹太教所要做的巨大改变;罗马作家* 塔西图斯批评犹太教,说他们使 * 皈依者藐视神碉,因而弃绝自己的国族和家庭。不过,在帖撒罗尼迦可能有人曾接受外国宗教。在帖撒罗尼迦的主要宗教为埃及的塞拉庇斯和伊西斯,以及较传统的希腊神碉,如狄奥尼修斯;有些上层人士支持爱琴海撒摩特拉斯岛上的宗教卡比拉斯(Cabirus)。

10 到了末日,所有死去的义人都将复活(这是但以理书十二12等处的犹太经典明文教导的),而耶稣的 * 复活则是整件事的肇端;因此,当帖撒罗尼迦人复活的时候,耶稣将拯救他们脱离忿怒。* 旧约常用「忿怒」来指神在历史中的审判,但这个词汇也常有延伸的含义,如保罗书信和 * 新约的用法,指末后主的日子,就是审判之日,神倾倒忿怒之时,新约中说,那时基督要回来刑罚恶人(如:赛十三913,二十六20,三十27;番一18;罗二5)。

手持高脚杯和葡萄的狄奥尼修斯雕像

112
使徒来访的本质
  演说和书信的开头,常有一段明显的 * 叙事部分,重述导致演说或写作的事件。保罗的写法与其他的道德训勉文字相仿,把合宜与不合宜的生活方式并列,作为对比(「不是……而是……」)。
  早期的注释家以为,在这一段里保罗是在响应那些反对他的人,其实并不一定。不过既然 * 帖撒罗尼迦的教会受过逼迫,他极可能会猜想,当他不在的时候,有人会故技重施,来攻击他。游走各地的哲学家常会遭到批评,因此他们发展出一些讲法,是他们经常会强调的题材──无论是否是在为自己辩护;就像保罗在此所用到的题材。马赫伯(Malherbe)曾指出,有一位晚保罗一代的演说家狄奥.屈梭多模,他责备大部分的
  * 犬儒派(游行乞讨的哲学家),说他们论调错误、品德不洁、欺哄人(二3)、谄媚人(二5)、沽名钓誉(二6)、贪爱钱财(二5)。另一方面,狄奥.屈梭多模又注意到,真正的哲学家是温和的,有如乳母(二7)。

12 狄奥.屈梭多模批评假哲学家,说他们畏惧受到大众的羞辱,又形容他们的言论空洞无物。他说,真正的哲学家即使遭到人的反对,仍然放胆直言。保罗和他的同伴在来到帖撒罗尼迦之前不久,刚在腓立比受到「羞辱」(NIVTEV)或「虐待」(NASBNRSV);这个词汇意味着他们遭到丑化,被人凌辱,还未受审判,就被当众剥衣鞭打(徒十六2223)。

3 伪哲学家遭人指责,说他们讲论错误,品德不洁,欺哄别人。此处的「不洁(和合本:污秽)」可能是指一种哲学思想,即一个人应当用理性来净化自己的心思,使它脱离情欲的辖制。在四章7节,它是指性的不洁,可是此处的上下文似乎不是这个意思。有人抱怨犹太教和东方宗教诱骗妇女脱离她们丈夫的宗教,可能在帖撒罗尼迦也有人指控支持埃及、犹太、基督徒宗教团体的人;参:使徒行传十七4。不过此处这个词的含义可能是一般的哲学用法,不需要太过分去揣测。
  古代地中海一带有许多以宗教和哲学为名却招摇撞骗的人,因此真正的哲学家必须极力将自己和冒牌货区分出来,否认自己和他们一样。

4 无论是否真有人用这些指控来反对保罗和他的同伴,这种对比的形式(不是……而是)总是强调重点的常用方式。讨神喜悦而不求人的喜欢,是 * 散居之犹太人的重要伦理观。神的授权与感动是明确的标记,让人知道不是冒牌货;不过并非凡自称有神感动的人都会得着人的信任。

5 尽管本信的开头(一210)讲了许多赞许的话,但保罗否认自己会作不实的谄媚。假哲学家常犯谄媚的毛病,这可使他们在乞讨的时候多得一些钱;煽动群众的政治家也会讨好大众,「向什么人就作什么人」(参:林前九1923的注释)。但多数哲学家和道德家抱怨说,谄媚对听众没有好处;虽然讲话应当温柔,但真正的教师应该勇敢指出人的错误。因此,对谄媚的轻视乃是古代道德作品最常见的特色(亦参:箴二十八23,二十九5)。

6 圣人说自己因有智慧而有权管理万有。求自己的荣耀会被人从负面来看。

7 虽然谄媚是不当行的(二5),但狄奥.屈梭多模等人也瞧不起粗鄙的 * 犬儒派,他们向人乞讨,还咒诅施主;在责备的时候仍应当掺入赞美,让自己的话显得柔和,使听众乐意响应。(现存的保罗书信,没有一封完全是「责备的信」,就是古代 * 修辞学最严厉的责备形式。)
  富有的罗马人常有奴隶或自由的乳母来照管小孩,有些低阶层的罗马人也有这种作法,不过为数较少。按照教育水平较高之罗马人的理想,只要他们有能力,会让乳母也受教育,以致她们可以教导小孩;不过,乳母最重要的特点则是温柔。她们常是小孩最爱的对象,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常会把原为奴隶的乳母释放,还她们自由。最严苛的 * 犬儒派批评那些像乳母或老人一般温柔的人;其他哲学家,如狄奥.屈梭多模,则坚称这种温柔是应当培养的品德。
  许多道德家,如 * 蒲鲁他克,主张母亲要亲自乳养孩子,而不要交给作奶娘的下人,这无疑是大多数人的作法,因为一般人根本请不起乳母。因此,这个比方可能是指哺乳的母亲,不过保罗所有的读者也都知道乳母的习俗。这个比方──无论指乳母或哺乳的母亲──并不影响保罗的重点:温柔。地中海东岸一带的人很少用乳母,他们常认为母亲比父亲更有爱心(参 * 马喀比四书十五4),不过罗马文化常强调母亲的严格。

8 狄奥.屈梭多模宣称,真正的哲学家(他说,就像他自己)不会在意个人的安危,只会讲诚实话,为了让听众得益处。热恋中的男女也会说:「我爱你……你就像是我的灵魂一样」(Apuleius Metamorphoses 5.6)。保罗和大部分如此写的作者不同,因他确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曾为了他们而奋不顾身。

9 帖撒罗尼迦基督徒都是穷人(参:林后八12),不像哥林多人会反对劳力的工作(参:林前九6的注释)。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腓立比人曾给他馈赠(腓四1516),但他仍然需要做工。他可能在市场摆摊子,因此虽然他在那里的时间很短(徒十七2),但也能可做了一些工作,得着一些顾客。这段时期许多犹太教师在教导之外,都有另一份工作,常常是从他们的父亲学来的。
  「晚上与白天」是常用的词组,可能指晚上的一部分时间与白天的一部分时间。用劳力做工的人,日初便开始工作,常一边工作一边和访客谈话;但是,午后不久,保罗便可以更多直接做福音工作。

1011 虽然罗马人看重父亲的威严,但古代对父亲的描写(包括罗马人在内)多半仍强调他们对孩子的爱、宽容和关切。真正的哲学家把他们对听众的关切与父亲和乳母(二7)的爱相比,* 门徒也常视教师如父亲。

12 「配得」可能指与所尊崇之人的荣誉或标准相符(参:西一1011的注释);犹太智慧文献有时讲到义人「配得过神」。帖撒罗尼迦新信主的基督徒不再参与一般人尊崇皇帝的宗教仪式(一9),因此神的「* 国」对他们可能具政治意味;他们若承认自己单单效忠于神的国,可能会付出代价(参:徒十七7的注释)。

1316
帖撒罗尼迦人接待的本质与代价
  有些学者认为本段不是保罗所写,但事实却正相反,这一段能反映出保罗对 * 末世的期待,即以色列快要受到审判。这些学者的解释并不正确,因为保罗在此并未否定余民将得救,也没有否认以色列在末时会归向神(罗十一)。保罗的话反倒十分符合耶稣言论集对末世的说法(即耶稣讲论末世的话语集),这也是他在同一封信的后面所用到的(帖前四13~五11)。* 离题是古代书信写作的标准特色。

13 古代典籍中有许多故事记载,有些人拒绝神的使者,以为他们是骗子;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人能正视他和他同伴的身分,予以接待,表示感谢。

14 一般都是以鼓励人效法好榜样来教导品德。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在当地受人迫害,一如犹大人被当地的非基督徒迫害(众人的使徒保罗可以作证;加一16)。保罗的读者与地方上的犹太群体有摩擦,也大有可能(徒十七57);犹太人虽然不是反对教会的「主力」(徒十七8),应该就是第1516节所形容的犹太人的反对势力。

15 犹太人发扬祖先杀害先知的陋习,比旧约的记载更激烈。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对峙加剧(见:徒二十一2022注译,描述写这封信的前后十年间是什么状况),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反对那些有心传福音、操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也随之加剧。
  犹太人因着民族风俗,在不友善的环境下常常团结一致,导致外邦人常常指控犹太人是仇恨的民族。不过,保罗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只是讲到犹太人反对犹太基督徒向外邦人传福音。

16 「恶贯满盈」(NASB)是 * 旧约的概念(如:创十五16),耶稣也曾使用(太二十三32)。与保罗在别处的教导(罗十一)合并来看,「忿怒临到他们直到终极」(直译)意思可能为「忿怒已经临到他们,直到末时」(参:路二十一923),而不是「永远」,也可能只是一种相当于「全然」或「最终」(参:「终于」,NIVNRSVTEV)的自然讲法。
  旧约的先知说,在经过许多次审判之后,以色列的余民会全心归向神,然后惦将使惦的子民复兴,引进在惦掌管之下的新世代(如:耶二十九1114;结三十四1131;何十四47;摩九1115)。

17~三10
思念朋友
  在说服听众的演说中,表达情感亦是很合宜的,何况在给朋友的信中;保罗的信充满感情,而这一段更是最清楚的例子。

17 友谊的信通常会表示渴想见到对方,并且常提到,他们只是身体分开,心灵并未隔离。今天我们会说:「我的心和你们同在。」保罗越过老套的说法,而抗议道(直译):「我们没有你们,简直孤苦零丁」(参 NRSV);哲学家固然强调温柔,但他们或许也会认为这种说法过分用情了。

18 古人有时会说,「命运」拦阻了他们。就地理而言,保罗离马其顿很近,这里「* 撒但的拦阻」(KJV)必定是指一些具体的障碍,阻挡他回到帖撒罗尼迦──或许是他在二章1416节所提犹太人的反对,或许是市府官员的反对,以及对他的朋友带来的后果(徒十七89)。

1920 这段时期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学都以冠冕和花环来形容奖赏;不是指皇帝的王冠,而是指得胜者的花冠。冠冕(参:赛二十八5,六十二3)和花环(参:赛六十一3)有时在* 旧约和古代犹太教是未来奖赏的象征。然而,只要帖撒罗尼迦人蒙保守,便已是保罗的奖赏(参:约翰三书4节类似的话)。

12 友谊之信有时会表达很想见到对方;虽然这种说法是普通形式,也常是真心话,可比拟现代为各种场合设计的问候卡。提摩太,或许包括西拉,曾陪伴保罗到雅典,然后他又差他们回到马其顿,而他独自在雅典工作。路加在使徒行传里没有提到这些细节(徒十七1416,十八5),这是可以了解的;凡是写 * 叙事故事的人,都知道在细节上要有所取舍,才能写得引人入胜。但是这些记载有许多雷同之处令人吃惊,而差异处暗示,路加不是单单依据这封信写作。

用橄榄叶镀金制成的冠冕



34 耶稣、* 旧约和一些犹太 * 启示文学的作者都预言,在这个世代结束之前会有一段灾难时期。这些苦难会伴随着 * 福音的宣扬(根据耶稣的话;参:可十三911),也会促成以色列的 * 悔改(根据旧约,如:耶三十7;但十二1;参:申四30;赛二十六2021)。如果此处是指这件事,基督徒便将忍受这灾难,但是必将避过主再来时神的忿怒(一10,五9;参:徒十四22)。

58 古代的信件作者常说,倘若不能很快收到回信,他们就会感到难过;这种埋怨只是在显示他们的爱。由于信件是由旅客携带的,所以保罗不可能期待从他们得到消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他;他派人到他们那里去还比较容易。而他埋怨说无法得知他们的消息,乃是表达关爱之意,就像父母的担心一样。有关第8节的「活着」,参二章8节的注释。

910 保罗是重拾(或是完成,或是加上)感恩(参一2的注释);参:诗篇一一六12。大部分人是晚上睡觉,而晚上祷告,在* 旧约与犹太文学中则是表示格外虔诚(在旧约中,如:诗二十二2,四十二8,六十三6,七十七26,一一九55148)。他们信仰所「缺少的」(三10),可能是充足的盼望(三6;参一3,五8),而保罗在四章13节至五章11节便是尝试供应他们的需要。

1113
保罗的祷告
  大部分书信中,祷告都紧接在感恩之后;由于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祷告是从三章11节开始,有些注释家认为,保罗到三章910节才结束感恩。但保罗可能只是在此信中采用另一种格式,与后来书信所用较通俗的形式不同。

11 「祈愿的祷告」(「但愿神……」是向所代祷的人说话),犹太教视为真实的祈祷,祈求的人期待神会垂听。保罗在第11节继续想念的主题。

主后二世纪的帖撒罗尼迦广场


12 感恩与祷告的内容可能引介出以下书信将谈的题目,保罗书信尤然;他在四章9节重提「爱」,四章12节重提「教外的人」。

13 * 旧约、犹太教和耶稣的教导都瞻望未来的盼望,并且现世因着这盼望而有意义,让人能够忍耐。这里的「圣徒」或「圣者」可能指神的子民(四14),或圣天使(亚十四5),两者在犹太典籍中都常被称为「圣者」,保罗通常用这个词指前者。

18
性的纯洁
  这整个段落的问题是奸淫(四6)。保罗可能听见会众中的某件事,也可能因着异教对性的松散而担心,而他在以邪淫出名的哥林多住得愈久,就愈发担心。未婚的希腊男子(即:三十岁以下的希腊人)一般都会嫖妓,也会和奴隶并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对这种行为丝毫不予责难。

12 这是古代犹太人和基督徒的用语,学者称之为传统化:将早先某位教师的话传下去。保罗和他的同伴在帖撒罗尼迦花了许多时间,将耶稣的话教导初信者,他在四章13节至五章11节中,显然用到其中的某些话。

3 希腊和罗马都容许人与娼妓和奴隶性交;罗马法不容许婚前性行为,除非是一位贵族和一位上层社会的妇女性交(被称为 stuprum)。犹太教则十分严格,性交只限于婚姻之内(虽然犹太典籍显示,有些犹太人在婚前或婚外确曾落入引诱)。保罗将所有不道德的性行为都加以定罪,不过他在四章6节则举出一个明确的例子。他的观点与 * 旧约一致,即若婚前与非自己未婚妻的人发生性关系,就是向自己的未婚妻犯了奸淫,与其他的奸淫罪并无二致(申二十二1329)。这说法并不意味着犹太教容许与未婚妻在婚前性交;旧约认为婚姻乃是一种约;而它认定,若婚前与非自己未婚妻之人性交,便是犯了死罪,得罪了自己的未婚妻。

阿西娜的大理石像


4 在希腊文学和 * 散居犹太人的文学中,「器皿」(KJVNASB)一般是「身体」的象征性说法(NIVNRSV);有时会用来指一个人的妻子(在某些犹太文献中,以及彼前三7的解释中)。此处的意思可能指「身体」,不过尚没有定论。

5 有些 * 散居的犹太作者受到 * 禁欲式希腊罗马之理想的影响,认为性只是为生育,而性欲是不许可的,即使对自己的妻子亦然。保罗在别处曾提到,婚姻是惟一能倾泻性欲的范围(林前七29),因此他所反对的应该只是淫乱的性欲(帖前四6),而不是婚姻中的性欢。犹太人认为几乎所有的 * 外邦人都是犯淫乱的(后期 * 拉比甚至说,外邦妇女超过三岁零一天,就有可能不是处女);大部分外邦男子的确都犯了淫乱。虽然保罗的读者按族裔多半是外邦人,但他希望他们明白,在灵里他们并不是外邦人,因为他们已经皈依了圣经的信仰(参:罗二29)。

6 淫乱,或如一般人所讲的「偷妻」,在罗马法之下会遭到放逐的刑罚;有时候,遭人捉奸的男女可能当场被打死。但是,淫乱似乎相当普遍,通常也没有处罚;不过,倘若丈夫知道自己的妻子犯了奸淫,照法律就必须把她休掉,否则他自己会受到控诉,被指为「皮条客」。巴勒斯坦的犹太教不再按旧约的规定将犯淫乱的人处死,可是犹太人相信,他们虽然无法处以死刑,神却会行刑(尤其在审判之日时)。

7 按古代的文化,一般庙宇都会认为,若有人刚性交完,就宗教仪式而言便属不洁净,需过一段时间才能入庙。此种不洁净的比方更可以延伸,用犯淫乱的罪来指灵里的不洁。
  「成圣」(NASB)或「圣洁」,是指「分别」出来归给神;以色列在旧约里是「分别出来」的,因此他们受到训诫,要过分别的生活(要圣洁,像神圣洁一样;如:利二十2426)。

8 * 圣灵在犹太经典中主要的角色包括感动人说* 预言,及洁净义人;后者在* 爱色尼人的文献中尤其重要,主要的根据是以西结书三十六2527
  即使有人对圣灵这方面的角色不熟悉,然而从保罗所用的称呼(圣灵)也可以明白他的要点;旧约的作者只有两次称神的灵为「圣灵」,但到了保罗的时代,这个称呼已经十分普及,直译可作「圣洁之灵」。保罗所想到的,是那位洁净神的子民、将其分别出来的灵(帖前四7)。

912
对自己人和外人的行为


910 道德家常会写「爱家庭」等类的题目。就保罗而言,所有基督徒都属于一个家,因此应当以家人之爱相待。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的一个大城。

11 安份主义(quietism──只顾自己的事──而且只关注自己所属的哲学团体,这是 * 以彼古罗派的主要思想,不过第一世纪时许多人存这样的思想,而对公众事务或政治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彻底的安份主义遭到社会大众的批评,而拘泥于自己的习俗、只顾自己族裔的犹太人,也遭到类似的批评。
  不过,「安静度日」的原则,对第一世纪罗马帝国内受迫害的少数群体而言,不啻是智慧的劝告,以免引起大众的争议。有些作者,如 * 蒲鲁他克,鼓励智能人参与国家的事务,但他们也劝某些人(如:在政治圈声望已经很高的人)不要再积极参政。保罗要他的读者不去引人注目,却不是避去修道。

12 拥有土地的贵族轻视劳工,但是古代世界中,劳力却是大部分人谋生的惟一方式。虽然帖撒罗尼迦 * 教会可能有几位富裕的 * 庇护人(徒十七49),但保罗在那里似乎没有遇到人反对他的劳力观,像在哥林多一样。如果保罗是想到有些人可能会向富裕的人求恩,善待外人(「以合宜的行为待外人」,NASBNRSV)大概是指藉施舍,或不乞讨来作见证。在街上乞讨的,通常是最穷的人,没有任何财产;但犬儒派以乞讨维生的生活方式,似乎也吸引了一些人(参:帖后三1112的注释)。

1318
对丧失亲人者的安慰
  古代非商业性的信件,有一种格式很常见,就是「安慰的信」。保罗在信中的这段安慰之言中,采用犹太人的 * 启示文学主题,而且是直接引用耶稣的教导。
  启示文学的许多主题,保罗都未提到,而他所用的部分,则与后来福音书所载耶稣的教导传统吻合,因此他的来源为何,几乎无可置疑,参四章15节。早期教会有不少先知,故有许多预言;保罗和福音书作者不可能不引用耶稣的预言,却去用某个人所说的一则预言;福音书作者也不可能知道帖撒罗尼迦前书的内容,即使他们知道,亦不会以它为范本来报导耶稣的教训。
  在安慰人的时候,提到犹太人对未来的盼望是很自然的,犹太人的墓碑可以为证。
  这封信提到当地的逼迫(一6,二1416,三36),有些学者认为,由此看来,保罗走了之后死的这些人可能是殉道者。在主后五十年左右,殉道是罕有的事件,并非常态;然而,只要有少数的例外事件,便足以让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满腹疑云。

13 哲学家常会「安慰」收信者说:「不要哀伤」,或「不要过分哀恸」,因为「这样毫无益处」。但保罗的重点却不在此;他认为基督徒不必像异教徒一样,为同为基督徒的人哀伤,因为基督徒是有指望的人。许多异教徒相信,死人会到地下去,活在阴间的影子世界,他们不像哲学家一般,对死亡存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异教徒多半都会忧伤,而犹太人和其他近东人会采用让人渲泄伤痛的仪式。「睡觉」是描述死亡的常用委婉语。

14 保罗和许多犹太人一样,相信灵魂将在天堂,直到身体 * 复活的那日,而在复活之日,灵魂与身体会重新结合(林后五110)。许多古代的作者认为,大气圈的上层(「最清新的高空」,就是纯洁的灵魂居住之处)和下层(就是「天空」),是不一样的。因此,保罗讲到主从「高天」降下,意思是最高的天(四16),而在「空中」,即大气圈的下层,与惦的子民相遇(四17)。

15 在此「主的话」是指耶稣的一段话(参:路二十二61;徒二十35;林前七10)。耶稣曾提及惦的「临到」(如:太二十四27),这个词可以指一位君王或王室成员的莅临,将有盛大的欢迎场面。

1617 在* 旧约里,号角(羊角制的号)主要是用来召集会众,或下达作战命令;在这里可能两个含义都有。罗马军队在战争时也用号角;犹太人认为,末时以色列将由号角声召聚,而号角也将同时用于最后的争战中(犹太人日常的祷告;* 昆兰战争卷)。米迦勒,犹太文献中的天使长,是以色列的守护天使,因此在犹太文献中象征最后的争战;此处耶稣似乎视米迦勒的角色为信徒(即神的子民)之护卫者。
  「云」、「号」可能包括「天使长」,都隐指耶稣论末时的话(太二十四3031);在空中的相遇可能是指聚集的群众与惦会合(太二十四31)。犹太教传统将死人* 复活与这世代的结束、* 国度的开始相连,而读者必定会以为这里是指这个意思,因为没有明文指出有别的含义。就王室成员的「临到」而言(参:帖前四15的注释),空中的「相遇」一般是指某城的使者出城迎接那位贵族,并护送他来到该城。在这个比方中,原本单属「主」该撒和他使者之尊荣,却另有所属,可能会引起地方官的敌意(参二12,五3;徒十七7)。
  「呼喊」无疑是元帅所发出的开战之声(摩二2),这个比方在* 旧约中是将神比作战士(赛四十二13;参:以号角传达胜利的呼声,诗四十七589),也用于指惦的子嗣(赛三十一4;参:亚十四34)。最早的 * 新约资料把旧约中神将在主的日子临到的说法,直接用到耶稣身上;犹太教却认为,这个角色是属于神的,而非属于 * 弥赛亚的。「云」的比方,一方面用于神审判之日的临到(如:结三十3,三十二7;珥二2;通常云是指战场与掠夺时的烟云),一方面用于 * 人子的临到(但七13)。

主后一世纪墓柱上的雕刻


18 安慰之信的作者常劝勉读者,要用他们的话来「安慰」(KJVNASB;或「劝慰」、「鼓励」)自己和别人。同样,犹太人承认,委身于神的仆人在面对苦难和殉道时,可以彼此激励(马喀比二书七5)。旧约大部分的先知虽然极力描绘审判的严厉,但也为公义的余民写下安慰和盼望之言,而保罗对读者讲论未来,信息中充满了盼望,因他们就是那群余民。

111
要儆醒
  保罗继续谈论主的临到(四1318),结尾同样是劝他们要彼此安慰或鼓励(四18,五11)。

1 此处保罗引用耶稣的另一段话(后来记在徒一7;作者通常在引用时,会用相近的话来说)。末时的时间无人知道,这类思想在其他犹太人圈子中也司空见惯;至于义人是否可以促使末时早些临到,还是末世只在神命定的时刻才会临到,教师们常辩论不休,不过大多数人都同意,人不会知道末时的时间。不过,有些人作出繁复的表列,来预测末时何时会出现;保罗却不采用这类理论。

2 这一节是耶稣的另一段话(太二十四43;亦出现于彼后三10;启三3,十六15)。「主的日子」在* 旧约里是神的日子,指末时的审判(有时早一些的审判为其预表,不过最后的形式则为终极的大灾难)。犹太人的 * 启示文学常说,末时将于人想不到的时候临到,然而却会有征兆。保罗并不是说,主的日子之前没有征兆(帖后二24),只是说,这些无法准确告知人时间,也不会让恶人心生警惕(帖前五34)。

3 这些「生产之苦」不是马太福音二十四8的长期痛苦,而是主的日子最后的毁灭性痛苦,如以赛亚书十三8所言。生产之苦是痛苦与毁灭常用的比方(诗四十八6;赛二十一3,二十六1718,四十二14;耶四31,六24,十三21,二十二23,四十九2224,五十43;何十三13)。突然的毁灭也是圣经常见的概念(赛四十七11;耶六26),恶人在出乎意料的时刻受到审判,是犹太人启示文学惯用的题材;但是保罗在此可能主要反映出耶稣的教导(太二十四3644)。
  犹太人很清楚何为假太平:在旧约中,假先知预言平安,却导致犹太人亡国(如:耶六14);主前一世纪罗马将军庞贝进入耶路撒冷,假装带来和平;而在保罗写此信大约二十年之后,得胜的假预言导致耶路撒冷人遭提多手下的罗马军队大肆杀戮。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读者可能以为,他的话是在攻击从前罗马皇帝的声明,他们声称,罗马已经使整个帝国达到了和平与安全(pax et securitas)。像这类的教导听来像是反叛的言论,可能会令基督徒遭到逼迫(徒十七7)。

45 这几节的背景很自然:保罗将主的日子临到比作夜间的贼(参2节的注释)。贼通常是晚上偷偷进屋,可是在耶稣里的信徒却是在主的日子之白昼中。保罗将白天与光、晚上与暗作模拟,是运用当时善与恶的一般比方。「……的众子」(NIVNASB)或「……的儿女」(KJVNRSV)是「具……特色之人」的说法。

67 晚上是睡觉的时间,也是醉酒荒宴的时刻。保罗除了明显使用马太福音二十四43之外,还可能用到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4249和二十六45的话。其他道德教师也用过「保持清醒」之类的比方。

8 除了参加狂欢宴会的人之外,罗马守卫和其他守夜的人(如牧羊人),是晚上惟一保持清醒的人。保罗的武器比方可能也反映出犹太人标准的末世前最后之战的想法,而道德学家也常用军事比方讲述他们与情欲的斗争(参:罗十三12的注释;亦参:弗六1020的注释)。

9 虽然「拯救」可以指「脱离」,但上下文若是在讲最后的拯救(正如此处),它就一定与义人的身体 * 复活相连。犹太教将这种复活,与神临到时将忿怒倾倒在* 外邦人和不顺服的犹太人身上,两件事并列,认为会同时发生。

10 「睡觉」的比方,参四章13节的注释(这里不可能是指五章57节的比方,那是指属黑暗的人)。

11 参四章18节的注释。

1222
在神子民中当如何行
  第1215节是讲彼此当如何相待;第1622节是谈共同的(及一部分私下的)敬拜(参:弗五1821对共同敬拜的类似劝勉,接下来便论到家规)。

1213 用来称「管辖」(NASBNRSV)或「在上管理」(KJVNIV)帖撒罗尼迦基督徒的字(和合本:治理),在希腊罗马世界主要是指 * 庇护人,他们支持 * 受庇护者,或某些宗教团体。倘若这里是指这群人,他们便是开放自己家庭的基督徒,让 * 教会在其中聚会,并按自己的力量在金钱和政治方面帮助教会(帖撒罗尼迦的庇护人可能包括耶孙,徒十七59)。
  他们可以「责备」(不单是「教导」,NASBTEV),这不算不寻常,因为他们可能是会众中比较富有的,因此受过较好的教育。
  古代大多数人根本是文盲;而凡是受过训练,且有时间去读圣经的人,要劝诫人就并非难事,因为在犹太人的会堂或教会中,劝诫人都是以圣经为根据。
  如果没有人特别富裕,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必须尽力履行庇护人的功能,这些家庭教会就会在小一点的房子里聚会,会众或许很拥挤;不过会众中可能总有一些较富裕的人(徒十七4)。

14 「不守规矩」(KJVNASB)的人是未受适当管教的人──「闲懒者」(NIVNRSV),他们可以做工,却不肯去做(参四11;帖后三78)。「内心脆弱的人」(NASBNRSV)或「胆小的」(NIVTEV)特别是指自我诋毁的人,他们的自我形像很差。参:以赛亚书三十五34

15 可与耶稣的教导比较(太五39);有些犹太教师也劝人不要报复(参:罗十二17的注释)。

16 希腊伦理学家常会列出简洁的要点,就像保罗在此所写的话。许多圣经的诗篇将喜乐与庆典和敬拜相连(如:诗九14,三十三1,四十七1,九十五2,一四九15);因此这里自然将喜乐与祷告和感恩相提并论。

17 犹太教最严格、最敬虔的人也不会整天祷告;不过他们会定时、忠心、多方的祷告。「不住祷告」可能是指这一类的祷告,或者存着祷告的态度过日子,不单只在团体敬拜,或个人安静的时间才祷告。

18 那些认为万事是由命运之神或某个神碉主宰的异教徒,会以为对凡临到自己的事都应当接受,并且心存感谢。就保罗而言,凡是相信神的主权与大爱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感恩。

1920 早期犹太教多半将 * 圣灵与 * 预言相连;保罗不希望有人藐视真正受感而说的信息。译为「消灭」的名词,通常是指灭火,这正适合 * 旧约的一个比方,刻画先知无法压抑神的感动(耶二十9)。

2122 按上下文看,「凡事试验」(NIV)可能指要试验预言之类的话(五1920),保留好的,拒绝坏的。或许由于某些希腊宗教的信徒在神秘经验中会受感说话,因此保罗警告帖撒罗尼迦人,不要把他们的受感说话与异教徒的作法混为一谈;不过,在旧约里面已经有判断预言真假的事。在旧约中,许多先知是在有经验的先知之下受教,经由他们的指导来分辨圣灵的感动(撒上十九20);由于早期基督徒会众没有机会遇到这类有经验的先知,因此,透过同样有先知恩赐之人彼此来查验,乃属必要(参:林前十四29的注释)。

2328
末了的话
2325 有关「祈愿祷告」,请参三章11节的注释。保罗在此按犹太人一般的方式(参如:申六5;路十27),列出人各种不同的结构,以强调全人,不过他用的词汇是当时的文化用来描述人的各个部分(他在别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区分,如:林前七34,十四1415)。他并不像有些哲学家,把人的结构详加分析,将灵魂分为二(* 西塞罗)、三(* 柏拉图、* 斐罗),或八(* 斯多亚派)部分。保罗和大部分犹太作者与 * 旧约一样,视人为一个整体,在死亡时身体和灵魂分开;若他们指出各个部分,只是作为强调的说法。
  后来华伦提努(Valentinian,译注:二世纪)的 * 诺斯底派将魂与灵的区分大作文章,他们主要受到中期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把人分为「属魂人」与「属灵人」,而保罗在此并没有这种思想;他们的区分极端到一个地步,以致否定身为道的耶稣会完全成为肉身,或取了肉身。坡西多纽(Posidonius,译注:二世纪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译注:二世纪罗马皇帝,斯多亚派哲学家)等人则倡导一种三元论(三部分);后期 * 撒玛利亚人也主张将人分为三部分,不过他们并不用保罗在此所用的词汇。晚期犹太教中的神秘派,称为秘术派,将魂分为十部分,包括三而一的三个一组成分。古代埃及人的思想也似乎承认人有不同的成分,把身体和 bakaakh 分开。

26 亲吻是向亲人或所尊敬的人问安时,很普通的示爱方式;参:罗马书十六16的注释。

2728 许多人不能阅读,因此若要全会众都能明白,把他的信读出来是惟一的方法。

 

顶部 上页 | 下页

           
  
旧约 新约 专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