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经文: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走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二十二6)
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六4)
父母对子女在情感、社会、认知和灵命的发展皆有极大的影响。有些教养子女的方式有助于成全子女,其他方式则因要求太多、太快,或因助长孩子的依赖,以致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在现代技术挂帅的社会中,一切都讲求方法,甚至连教养子女也不例外。许多作父母的拼命读“教养子女大权”,听取“专家”意见,生怕子女若教养不好,自己要负全责。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专家的意见仍需要批判,且需顾及各个家庭的独特性质与需要。换言之,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最好的”教养子女的方式。我们希望儿女可以长大成熟,但“成熟”不只是个人的自足、独立,也包括了成全他人的能力。因此,身为父母亲,不要只学一些技巧来“管理、控制”子女,更是要本身就努力成为一个真实成熟、言教身教合一的人——一个成熟的男人/父亲、女人/母亲。本文拟从教养子女的理论以及一群大学生受父母教养的经验,帮助读者省思、规划自己教养子女的方式。盼望未来当子女长大之后,我们身为父母的,没有任何的后悔。
基督徒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教会也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教导父母如何在主里教养子女,促成父母彼此学习、彼此扶持,另一方面则透过儿童和青少年团契帮助我们的子女把思想价值和道德行为建立在基督信仰的根基上。然而,严格地说,教会、学校、社会和国家固然能提供父母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让孩子在身心灵各方面健康地成长,但一点不减轻父母的责任,也不减轻每一个孩子自己的责任。
在保罗时代的希腊和罗马社会里,父亲诚然是一家之主。他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任意殴打孩子、丢弃孩子,甚至置残障的婴孩于死地。然而神却藉着保罗给了我们一个超越时代与文化限制的通则:就是作父亲的(当然也包括母亲),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近二三十年来,专家学者在研究教养子女的模式时,所注重的四大特点,和这个经节颇为吻合。这四个重点包括:双向的沟通、身心的顾惜、行为的约束和成熟的要求。
“惹气”这个字在中文翻得很好,就是激怒对方,惹他生气的意思。但是要如何才能不激怒子女呢?许多讲解这段经文的人都有不同的领受。我们将从“双向的沟通”和“身心的顾惜”这两方面来看它。
(一)双向的沟通(two-waycommunication):《雅各书》第一章十九节提到“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的沟通原则。我们对一般人当如此,对自己的子女也应当如此。在和子女沟通时,倾听他们,与他们商量,向他们解释原因,尊重他们,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而不随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在一个讲究**、鼓励个人独立思考判断的民主社会里,尤其重要。譬如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吃东西、买衣服、看电视、交朋友、选学校时,父母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当父母对孩子有所要求,或孩子做错事被管教时,父母也能向他们解释原因,从这些状况中,我们可以判断亲子之间的沟通是不是双向。
(二)身心的顾惜(affectiveexpression):父母关心子女身心的福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直接而正面的互动:当孩子生病时照顾他们;遇到困难时支持他们;受到挫折时鼓励他们;失败时安慰他们;成功时夸奖他们;彷徨时开导他们;在那稍纵即逝、有话要说的片刻认真倾听他们;在穿着、饮食、娱乐等方面合宜地满足他们;这一切都表示父母对子女身心的顾惜。这些表现说起来容易,但我们扪心自问,也许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却长期不在他们的身边,或把他们送回国内去,或请旁人代为照顾;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没有鼓励,只有责备;当孩子成功高兴时,我们却不当它是一回事。如此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正面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身心的顾惜。
父母积极地努力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使其符合父母的标准。譬如说,在一个众人聚集的场合里,有些父母任凭他们的子女跑来跑去,大声尖叫、如入无人之地。或者是孩子一面吵,父母一面叫他不要吵,但是父母的话对孩子而言,简直像“耳边风”一样。这都表示父母没有用心去管制孩子的行为。等到孩子已进了青少年期才要来约束他们、管教他们,未免迟了一些。其实,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应当自小就开始,可从他们每日饮食和睡眠,甚至看电视的习惯培养起。它们都牵涉到健康、平衡、自我约束(self-control)、守纪律(regulation)等非常重要的美德。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有两三岁大时,作父母的都无法管束他们的行为,等他们到了十四五时,我们怎么可能管得动呢?
华人所居住之地,大众媒体,如电影、电视、网际网络、音乐、杂志等普遍极为发达,尺度则宽窄不一。这些媒体对我们可以有非常好,也可以有非常坏的影响。看多了暴力的镜头不但会显著地促使一个人对暴力现象变得麻木而没有反应,也提升了这个人从事暴力的倾向。如今电动玩具和网际网络上的暴力节目愈来愈多,也愈来愈逼真。我们可以想象使人有所谓“虚拟真实”(virtualreality)这种临场感的暴力电动游戏,会带给人多可怕的影响。
一些有关电视与性的研究则发现,年轻人爱看的电视节目常把性当作是一种娱乐、身材外貌是主要的吸引,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非夫妻的男女关系之间。而看多了热门电视节目的年轻人对性的态度会变得更加随便。如今因着网际网络的缘故,孩子不但容易接触一些暴力和**的节目,也很容易接触一些背景复杂、心计不正的人。我们固然期待政府能管制,业者能自律,但最根本的大概还得靠父母自小对子女合宜的约束。如果我们从小对孩子在娱乐上管得太紧或太松,长大以后难免会有麻烦。兄弟姊妹,我们应当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管束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
就体罚(spanking)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有争议性的问题。根据《华府邮报》(4/27/99)的报道,当时全美国(USA)大约有一半的十二岁孩子,三分之一的十四岁孩子和五分之一的十六岁孩子仍受父母的体罚。如果这是一般美国家庭的数字,那么它在华人家庭之间一定更高。自联合国宣告一九七九年为国际儿童年以来,许多欧、美的国家在联合国儿童权益委员会(CommitteeontheRightsoftheChild)的推动下已经或正在考虑立法禁止体罚。在各个社会中,少数孩童受父母过度体罚甚至虐待的案例常是有心人士推动禁止体罚的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常常体罚孩子的父母可能需要承担自己管教不当、缺乏身教的责任,而习惯性的体罚或许能看到立即的效果,但负面作用又大又多。然而圣经并没有完全反对体罚。《箴言》第十三章二十四节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希伯来书》第十二章五至十一节亦反应相同的原则。对那些不排除用体罚的方式来管教子女的父母,需要先了解每一个孩子对不同的管教方式会有不同的回应:鼓励或奖赏正面的行为、让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暂停一些权益、禁足和口头严厉纠正等,都可能收到比体罚更好的效果。基本上“能不体罚就不体罚“仍不失一个好的原则。
二、
成熟的要求(maturityexpectation)
父母对子女在智识、人际关系、情感和灵命的成长有所要求。譬如说,考试要在某一个水平以上,待人要有礼节、在家里要帮忙家事或养成灵修的习惯等,都是成熟的要求。华人父母多半对子女的课业和某些才艺上的要求很高。有些父母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能抓住所有学习的机会,不但功课要优等,最好能上天才儿童班,或跳级升班。放学以后,不是赶学钢琴、小提琴,就是学游泳、跳芭蕾。海外华人的子女周末多要上中文学校,基督徒家庭则另加教会聚会。孩子每天都被压得满满的,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有时,我们特别偏爱功课好或有特殊才艺的孩子,而造成其他孩子心怀不平。显然我们应当对孩子身心灵的成熟有所要求,但要避免太快、太多或偏心的危险。
身为一个基督徒父母,如果我们在教养孩子时,要能兼顾“约束行为的教训”、“不惹气的沟通”“成熟要求的督责”以及“身心顾惜的养育”,才能教养出一个健康、成熟爱主的孩子来。
根据这四个教养子女的重点,一般的父母亲教养子女的方法可分为纵容型、忽略型、独裁型和权威型四大类。以下将从圣经和一些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这些类型形成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结果。
圣经里面提到祭司以利有两个儿子,不但抢夺百姓的祭物,还和在会幕前伺候的妇人苟合行淫,以利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没有讲。但他却尊重儿子到一个地步,甚至过于耶和华。所以儿子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一般,还是我行我素。这是一个纵容型的典型例子(参撒上二至四章)。
纵容型父母的教养观是对子女的要求很低,让子女有极高的自主权,甚至到予取予求的地步,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爱去哪里就去哪里,孩子整天盯着电视机,父母亲顶多讲两句,舍不得骂,更不用说严格执行了。若父母婚姻不和谐、家境很富有、排行为家中独生子女或老幺的,较可能有这一类的教养方式。这类的孩子从小就有自己决定一件事要怎么做的能力,同时有一种强烈抗拒被人束缚的倾向。造成他们成长之后在性格上既独立却又容易举棋不定的矛盾。脾气较差,不妥协、不合群、不负责。以致于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挫败感,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大。在择偶时,倾向于选择能干型的对象来照顾自己,但婚后则很容易因着受不了配偶的束缚而产生种种的抗拒。
大卫对子女的管教介乎纵容型于忽略之间。他对长子暗嫩**女儿他玛这件事情除了生闷气以外,一句话也没有吭(参撒下十三1-21)。过了两年,押沙龙设计杀死暗嫩(参撒下十三23-33),流亡国外三年以后回国(参撒下十三37、38),居然等了两年之久仍见不到大卫一面(参撒下十四28)。大卫有这些孩子就好像没有这些孩子一样,属于忽略型的表现。
家庭子女众多、子女排行中间、家庭经济不好、双亲受教育程度低、忙于事业、父母都上班的“钥匙儿”(编案:因父母上班而独留在家的孩子),以及单亲家庭等都可能倾向忽略型的教养方式。在这一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对自己很没有把握,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做事情不是太独立就是太依赖。不太能掌握中庸之道。
有的长久被忽略,以致不喜欢受人太大的注意,也不喜欢和别人竞争,有时甚至变得有点孤僻。在人群当中,往往是不发一言,没有主见。常下不了决定,也不喜欢太表现自己。很怕得罪人,惹别人生气,所以讲话特别谨慎,也较循规蹈矩。
有的变得较依赖性,对周遭事情漠不关心,对自己信心不足,少抒发自己的意见。希望别人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而缺少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容易受独裁式的领袖、团体或激进派所影响。
圣经对约拿单的描写是相当正面的,没提到任何的缺点。但他的父亲扫罗却是嫉妒、不讲理、无赖、霸道、口出恶言,是个典型的独裁型父亲。这对父子的关系也证实歹竹可以出好笋。父母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子女的未来(参撒上十八至二十章)。
“独裁型”是相当传统而高压的教养方式,也是许多华人青少年对父母的感受。这一类的父母容易用强迫或体罚方式来控制子女行为,而不太向子女解释理由,也很少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这种方式下教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很柔顺、尊重权威,但缺乏独立性以及温暖、敞开、亲密的经历。也可能心中充满了反叛,在团体中间很容易唱反调,为反对而反对。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着父母从不允许他看电视、看小说漫画,不准到外面旅行,心中那种欲望可能越强烈,一有机会就专门做这些事情。
由于父母的要求太严格,这类的孩子可能变成完美主义者,对己对人的要求都高,对于自己很在意的事或物,只要有一点瑕疵,毫不考虑就修改甚至重做,因而常会有挫折感。有的在表面上可能很顺从父母,心中却满了怨恨,用伤害自己的方法来报复父母,或表达在其他人际关系上;有的变得没有自信、不善表达,容易服从独裁者的强势领导,想象力不丰富,没有意见,也没有创造力。有的想早早脱离父母的掌心,或选择就读很远的学校,或早早就草率地结婚,以致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六章所强调的教养子女模式属于这一类,最有助于成全子女。它强调子女在合理的限制内发展自主能力;用(双向)讲理的方式来引导子女的行为,并且态度坚决,使子女有所依循。
在保罗的书信中(参帖前二7-12;林前四14-五8),我们看到一个权威型的好榜样。他待初代教会的信徒,如同自己亲爱的孩子。他对哥林多教会有高的约束——威胁要带着刑杖到他们那里去(参林前四21),而且要他们把行淫的人赶出去、交给撒但(参林前五2、5);他与众教会有许多的沟通,常有书信往来——不但知道众教会的情况,也常写信劝勉、安慰、嘱咐(参帖前二11)、警戒他们(参林前四14)。他对信徒有高的期许——行事为人当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参帖前二12);他更对他们的身心灵有极高的顾惜——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疼爱他们,愿意为他们舍命(参帖前二7、8)。
权威型的父母,有的注重灵命品德,有的注重学业,有的两者并重。有些严父慈母互相配合,有些轮流唱黑脸和白脸,只要能同心,且不极端,果效都很好,他们的孩子常常心存感恩,且愿意长大离开家庭后,仍以父母为榜样。这样的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作息、做功课、学才艺、买玩具、看电视、选科系、交朋友的事上,按着孩子的年龄而有所调整。在孩子六岁前,父母单向的告诉(telling)孩子该做什么,高度地控制,给予清楚的方向和密切的督导。当子女年龄介于七至十二岁之间时,父母转成双向地教导(teaching)孩子、示范(coaching)该做什么,与孩子有所讨论、讲道理,甚至直接参与子女的活动,支持仍高,控制逐渐减低。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期以后,父母授权(delegating)给孩子,孩子有高度的独立与自主,甚至可反过来成全父母。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独立思考,能真诚与人沟通,尊重他人意见;为人处事懂得拿捏,有分寸,不会为所欲为,可兼顾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性格乐观,有主见,有自信,但不钻牛角尖。
我们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可以用危(险)机(会)重重来形容。要让孩子在身心灵各方面都可以长大成熟、健康、爱主,谈何容易。然而现代研究教养子女的结果印证,《以弗所书》第六章四节乃是教养子女的要诀。求主帮助我们每一位父母沟通而不惹子女的气、教训而对子女行为有约束、督责而对子女的行为有要求、养育而对子女的身心有顾惜,以至他们可以像主耶稣一样,在智慧、身量、人和神喜爱的心一起增长。
在夫妻恳谈与小组分享中,你可自由挑选任何题目来分享。每一题分享的时间不要太长。等大家都分享过了以后,再按着时间的许可,继续第二轮、第三轮的分享……
一、《以弗所书》第六章四节的养育之道,对我最大的提醒是什么?
二、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模式属哪一类,有何明显或深远的影响?
三、我个人目前教养子女的模式属哪一类,结果如何?
四、我们夫妻在教养子女的理念上有何异同之处,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些异同?对婚姻和亲子关系有何影响?
五、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在哪一方面重复我目前教养子女的方式?
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在教养子女的哪一方面作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