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与它」、「与他」或「与祂」?
父亲给孩子什么?
我们都希望传承给孩子最好的,让他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成为对的人。但如果父亲没立志以好榜样传给孩子,他就不会知道自己给孩子的是什么,这样的父亲有可能给的是:追求别人所要的。但别人所要的,通常他们自己并不加以判别,便囫囵吞枣般的让自己的孩子也照着去作,这是父亲缺乏智慧的作法。因为别人所要的他们自己还来不及自我评估,并且我们周围大部分的人都只在相互模倣而已。若不幸,父亲追求的是别人有,我也要有的东西,那么在他还没拥有前,他会很痛苦的期待,及至拥有时,也不见得满足,这样的追求与拥有,与其说是父亲的个人满足,不如说是父亲的虚荣拥有。作为父亲,跟孩子相处的有限时光中,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人所拥有的,谁知道能支持多久?
我有一个朋友想成家,经同事介绍在中部买了一栋透天别墅,每个月要缴五万多元的房贷,未来十五年,他的生活可以预知一定过得十分沈重。谁知在去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时,在几秒钟之间,房子震垮了,那一刻,他的心也跟着震碎。
拥有房子并不是坏事,因为有房子是好的,有房子之后可以继续朝向建立幸福的家庭迈进。但有否可能一个男人在有了房子之后,不知不觉就疏忽了更可贵使家庭幸福的责任?除非父亲能建立评估的习惯,在评估中仔细看看,所需要的一切是否真有其必要,否则不是永恒必要的东西,却如此以卖命的方式去拥有,这样的拥有是父亲的贪婪而非尽责。因为男人所付出的和至终所得到的,一定会有自我考核的一天,希望当那一天临到,其感受不会令他恒久不满。
属灵的活人?属物质的死人?
为何一般人会倾向优先拥有物质的满足,才会追求心灵的满足呢?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很少认识自己,更可能的是人从未遇见过上帝。因为人从没遇见过上帝,他就不能使自己拥有属于「人」的正确形像。但人的生命若有上帝,他就会是属于有「灵」的活人,而不是属于「物质」的死人。
我曾是个「属物质」的死人
男人可能很少发现自己是怎样属物质的,但只要我们更多自我反省,就能得知这事实。来看我的例子吧!倘若我不认识我是谁?也不明白我作丈夫跟妻子是怎样的关系?那么,我将一直是个「属物质」的死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过去几年「属物质」的我常是把人当作物质来对待。我结婚第二年,有一天妻子开车出去,不幸发生车祸,车子差点掉进悬崖。由于我刚结婚,不知如何当丈夫,当她打电话向我求救时,在本能上我很心疼这部新车,因此一听到妻子出车祸,人还健在,就直觉反应没关系,接着便说:「车子有没有怎样?」当时我的妻子简直快气爆了,因为她需要的是安慰,但我关心的却是车子。她无法接受在我心中,车子竟比妻子还重要,对妻子而言,这样的丈夫算不算是一个「属物质」的死人呢?当然是,因为我把车子的地位看得比妻子还高,并且把妻子当作是死的物质来对待。在还没认识上帝之前,我确定自己就是如此一位属物质的死人。
从前没有认清自己是谁,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待人的我,已经把「对人」的一切关系都一概当作是「对待物质」了,这是很不好的失败经历。作为父亲,对孩子所行的一切,我们是否也像这样是用属物质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呢?但愿你不是。一个有反省习惯的父亲,不会使亲子关系维持在「唯物主义」的层面上,因为有反省的父亲所看重的不是物质,而是比物质更高层面的生命。要成为好父亲应看父亲的成长环境如何?是否从小到大,他所看重的是尊贵的生命,如果是,那么他所给孩子的,就不会只是物质,因为只给物质的父亲不算是个好父亲。
倘若父亲曾遇见上帝,让他超越物质的眼界,使其拥有正确「人」的形像,那么父亲就不会在属物质中,把自己溶入物质里并把人当作物质来对待,因为他本身是人,是个有生命力,而不是很「物质化」的人。
属灵的责任
以前我在学园传道会工作五年,其中有很好的「婚姻家庭」课程。在当中我上了一课「父亲的责任」,之后我才醒悟过来什么叫父亲?在上课之前,明确的说,我真不知父亲是要负责的。直到上完课后,我的理智「醒悟了」,才知道自己应负怎样的责任。在那一堂「父亲的责任」中,老师所教导父亲要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属灵的责任。然而什么是属灵的责任?属灵的责任就像「房子」跟「家庭」的关系一样,房子和家庭外表的意思都相同,但本质却不同。试想谁要拥有漂亮的房子,只要他提供足够金钱便可办到;但谁若想要建立幸福的家庭,他非提供「属灵」的支援,亦即与上帝良好的关系不可。父亲给予孩子拥有认识上帝、并爱上帝的心,就是让孩子拥有属灵关系的开始,这就是父亲属灵的责任。
「属灵」的关系
爱迪生曾说:「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在大学里,也不在最高学府里,而是在家中餐桌前,父亲跟孩子谈话的时刻。」是的,我相信正是如此。我确信自己有许多的经验可以教导我的孩子,他们可以因着我的失败,避免再重蹈覆辙一次;他们也可以因着我成功的经验,再经历成功一次。除非我跟他们有时间上的交集,否则我便不能把这些「产业」有效的传承给他们,因为我跟孩子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不是「属物质」的关系,而是「属灵」的关系。
「父亲与它」
孩子若有属灵关系,当时间继续前进,如此有属灵关系的孩子有一天也会变成父亲。到那时这位父亲就不会把人都当作物质来对待,因为从小他有属灵生命的开始,他懂得如何把「人」当作是「人」,而不会把「人」当作是「物质」。在人与人中,他跟人的关系是「与他」的关系,而不是「与它」的关系。
若不幸父亲与孩子有「与它」关系的产生,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它」是指没有人性,也没有需求的「物质」,甚至「它」是没有资格被满足的怪物。「父亲与它」的关系是:父亲先利用「它」,利用完后,丢弃「它」,但父亲绝不会满足「它」。
「孩子」不是「它」;「它」也不是「孩子」
父亲应了解「孩子」不是「它」,「它」也不是「孩子」,如此,就能避免伤害的产生。否则在属物质的想法中,父亲就有很大的盲点,以为「自己」才是「人」,其余的都是「物质」,只有「父亲」才有需要,其它的「人」都不应该有需要,这就是缺乏属灵生命的人所带来的伤害。
其实在「与它」的关系中,父亲若视孩子为「它」,将来有一天父亲老的时候也会被孩子视为更大的「它」,因为生命是如此传承下去的。因此父亲若诚实反省自己所拥有的,并避免物质化的传承,那么有一天他与孩子属物质的关系就会消去,亲子间甜蜜的关系也会永远保持。
确实,有属灵关系的人才能反映上帝的形像,恢复自己是「人」的正常功能。因为自己是人,因而能把人视为是「他」而非「它」;相反的,一个不认识上帝的人,与祂没有关系的人,就只能面对物质,崇拜物质,最后敬拜物质的结果就使他成为属物质的死人。
威胁是如此产生的
有一天当我回想以前所上过的「婚姻家庭」课程时,第一课是谈到「夫妻合一中的五大威胁」。我就想到婚姻怎么会有威胁呢?婚姻的产生,难道不是彼此以爱开始的吗?为什么相爱几年之后会有威胁出现呢?难道在婚姻发展过程中,夫妻所投资给对方的不是建设性的益处,而是毁灭性的伤害?如果是,那么投资的益处是如何转变成为威胁的呢?我发现威胁的发生都是当配偶把对方视为「物质」时,威胁就会慢慢产生。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人视为是人,才能消除这威胁。
约会
再来谈谈我的例子。星期一晚上是我孩子最喜欢的时刻,因为我们有一个约会。我带他们先去小杂货店,买自己喜欢吃的点心,然后陪他们散步到神学院的礼堂,因为在半山上,那里的视野非常好。这一晚从头至尾我以仆人的身分服事孩子。在约会中,我的孩子每人可以问我三个问题。他们都很会问,譬如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会搬来这里?」、「爸爸,你为什么要写书?」、「爸爸,将来我们要搬到哪里?」藉著回答,我们之间产生了很好的父子沟通情谊。约会的每一个关系都是「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也是我了解他们,他们了解我的时刻。这样的约会与问答所获得的价值,远超过我们在教室或课业中所得到的知识,约会留给我们家人极好的回忆!
「与它」变成「与他」
父亲拥有与孩子怎样的关系,正是他反映上帝形像的结果。所以父亲一定要先建立起「与上帝」的关系,如此他的一生才不会缺少「人」的正确形像,并且之后所建立的每个「与它」关系,都将成为扎实的「人与人」关系,因而祝福便会不断产生。
父亲不要急着建立一切的关系,若是「与上帝」的第一优先尚未建立好,就不要急着展开其他关系。稍微等一等,因为建立「与祂」的关系并不难,只要打开心门,接受耶稣作救主并遵行祂的旨意,如此这位父亲在属灵关系中,就能使每个「与它」变成「与他」,因为「他」已拥有了「祂」。
「我」与「祂」在关系中都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要怎样与上帝建立永久的关系呢?通常关系的建立是两方面的。父亲若要成功的建立起与上帝永久的关系,两者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若父亲只想负百分之五十,那么另外百分之五十就不是父亲的责任了,如果无需负责,那么这部分所产生的结果便是随便、可有可无的关系。而可有可无是「与它」,却不是「与祂」的关系。因此,父亲若要与上帝有恒久的关系,其间双方永续保持承诺乃是必然的条件。这点在夫妻间,作妻子的最能了解。举一个例子,看看到大陆投资的台湾商人(丈夫),若他对妻子只承诺百分之五十的爱,如此妻子会满意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意味着丈夫另外百分之五十的爱可以在大陆任意挥霍,若是可以,那么他对台湾的妻子就是严重的伤害。「与上帝」永恒关系的建立也是如此,双方在承诺上都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然而上帝已对我们承诺了百分之百的爱,因祂已为我们付出完全救赎的代价,因此剩下百分之百的责任,也是我们要负的。
人的承诺纪律如何?
「与祂」建立关系有很多种型式,其中有一种是只要一秒钟就可以完成,因为只要说:「我信上帝」就能。但这样的关系也仅维持一秒钟而已;然而「与祂」也可以有另一种型式,亦即一生之久,除非这人每秒钟都在作承诺「我信上帝」。若每秒钟都在信守承诺,那么「我」与「祂」两者间的关系,就不只是上帝存在的问题而已,而是这人对承诺的遵守纪律如何。换言之,在「我」与「祂」的关系中,人的承诺纪律,绝不比上帝存在的重要性低。但真正「我」的纪律如何呢?我是个常对「自我」信守承诺的人吗?我的纪律会显示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怎样与「别人」或与「上帝」建立关系的呢?若「我」不是承语百分之百属于上帝,那么「我」就容许那些不是属于上帝的部分被其他所取代,如果「我」有不属于上帝部分,这部分也会使「我」陷入属物质的试探之中。
属灵的身分
要与上帝有良好的关系,与其说这是信仰的追寻,倒不如说这是人生长期的纪律训练。然而纪律却是很难得的特质,因此谁若有良好的纪律承诺,我相信他便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像到大陆投资的台湾商人,面对外面看得见的女色吸引,及看不见的台湾妻儿,若他可以承诺妻子,拒绝大陆美色的诱惑,这是很了不起的决定。丈夫在试探中有「怎样」拒绝谤惑的纪律表现,便也是他「如何」对妻子信守承诺的表现。丈夫若可以信守承诺,这就是真正丈夫爱妻子——「他爱她」的关系;丈夫若真正用属灵的身分,「人」的形像面对配偶,他的妻子就一定是个被尊重的人,而非被倾泄私欲的物质。
「为何」与「如何」
父亲「为何」能在属物质的世界中脱颖而出,继续保持承诺于家人呢?他若能承诺妻子,他的内心一定明白「为何」要爱自己家人的意义。父亲愈清楚「为何」的意义,便愈知道「如何」去作。但父亲常常落入一个陷阱,就是想跨越「为何」的部分,直接跳入「如何」的范围。亦即,想要直接弄懂怎样爱孩子,但却不问自己「为何」要爱孩子?不明白「为何」的人,他的「怎样」动力也会大大减低。
为何要先与上帝建立「与祂」的关系
父亲「为何」要先「与祂」建立关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父亲心中若有「与祂」的目标,就不会使亲子沦入「与它」的无知陷阱。为了避免父亲眼中的孩子从「他」变成「它」,父亲就有必要先与上帝建立关系。如此属物质的「父亲」首先被改变,成为反映上帝形像的「父亲」,「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就不会是「父亲与它」的关系,而是「他与他」的关系,这是父亲优先与上帝建立关系所得的祝福。因为从上帝(与祂),父亲可以反映祂的爱给孩子,但从物质(与它),父亲就只能传承物质给孩子。
缺乏认识,对自我也会是盲目
我相信任何关系的深浅都可由暸解对方多少来衡量。上帝了解我们至深,以至于为我们付出死的代价,如此认识我们的上帝确实可以成为我们深交的朋友。但我们认识祂吗?因为这也是我们「与祂」建立深交关系的条件之一,并且「与他」意义的产生乃是来自于「与祂」关系的开始。认识上帝是我们百分之百的责任,因为我们一旦有自由意志,就有百分之百的权利去认识祂,我们若放弃这权利,便也同时放弃我们「与祂」建立深交关系的可能。一个认识上帝的人,出现了一个深度的关系,他对「认识」的本身所反映的会是有深度的.,相反的,缺乏认识的人对一切也都是肤浅的。甚至于他对「自我」的认识也会是盲目的。想想看一面玻璃,背面加上银粉,人就看不见玻璃了,所看到的乃是镜中的自己;同样,在人的眼前若放上两个银钱挡住视线,他也看不到自己,而只是看到钱而已。
对我,祢为何彰显自己如此之多呢?
正如神学家帕斯卡所说的:「一个认识自己,却不认识上帝的人,上帝会向他彰显自己;但一个不认识自己,却说自己认识上帝的人,上帝也会向他隐藏自己。」所以面对同样的世界,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一种声音说:「上帝啊!对我,祢为何隐藏自己如此之多呢?」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说:「上帝啊!对我,为何祢彰显自己如此之多呢?」这两种人都因为对自己及对上帝的认识深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差别。
寻找真实的自我
「与祂」的关系建立,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上帝的过程;而认识上帝也是认识自我的另一面。想想看一个患癌症的病患,在患病时,他正在寻找一位刚强、坚定的「我」,他不希望软弱的「我」如此病逝。但真正永恒刚强的「我」在哪里?在软弱的病患身上似乎看不到,因为真正刚强者只有真神上帝。所以一个认清自我软弱的人,盼望刚强的「我」能出现,亦即他心中正盼望自己可以倚靠上帝,让上帝来救「我」。软弱的人比平常人较容易遇见上帝,因为人的末路是上帝之路的起头。是的,软弱者认识上帝的原因是因为他认识自己。一个只认识自己是刚强的人,却未发现自己有软弱的另一面,那是一项错觉,因为软弱是人真实自我形像的另一面。
认识自己的软弱、认识上帝的刚强
能认识自己是软弱的父亲,并非不好,因为唯有如此,他才可以用同理心去了解孩子的处境。一个能了解别人的人,他是有牧者心肠的人,他能给予别人适时的帮助,而善意的帮助,对每个人都有需要。正如马丁路德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乞丐,靠赖上帝的恩典而活。」一个永不忘记自己是真实软弱的人,他一定会寻求并依靠上帝的恩典而活,这种对「自我」软弱的认知是「与祂」建立关系的必要条件。所以认识真正的刚强者——上帝,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何等的软弱;同时,认识真正的软弱者——自己,我们也才会知道上帝是何等的刚强。
一个不认识邻居的人,也必定不认识上帝
能认识上帝多深是「与祂」建立多深关系的指标。一个有深刻「与祂」深交经验的人,是个认识上帝的人,这人必能正确展开与周遭一切的关系。正如美国柯林顿总统在廿世纪最后一次全美早餐祈祷会中,对各国代表致词曾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想一个问题,我们要为这世界负怎样的责任。一个不认识自己邻居的人,也必定不认识上帝。」是的,我们与邻居的关系,就是「我与他」的关系,我们若要有良好的「与他」关系,正如柯林顿所言,必要建立「与祂」的关系在先,否则我们不能产生「与他」的正常关系。对于邻居,我们最亲近的邻居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孩子。
能认识上帝的人,是被爱的人
最接近我们的邻居,就是我们的孩子。有一天我问儿子:「你认识我吗?」他回答:「你是我爸爸。」接着我问:「还有呢?」他又回答:「你每天都跟妈妈读圣经、讲道、写日记,你很爱我。」对于这问题:「你认识我吗?」儿子的每个回答都在反映他自己。他的回答是:「我是你儿子,你写日记,我是被你所爱的。」儿子认识父亲的过程就是他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样的认识也是他了解自己被爱的过程。我确信自己跟儿子是「我与他」的关系,因为我已学会用上帝的爱来爱他,当他体会这份爱长大之后,相信他也会反映我的形像,把这份爱传承到别人身上。
是上帝隐藏自己吗?
我们应建立「与祂」的关系,优先于「与他」的关系,如此才不会使「与他」,沦为「与它」。但我们要从哪里建立「与祂」的关系呢?最好的方法乃是从研读圣经开始,因为上帝已在圣经中清楚对世人启示祂自己。亲爱的父亲们!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权利去认识祂,拥有如此权利的我们对祂就不会一无所知。若说上帝隐藏自己,使人无法得知,这是不当的说法,因为我们若放弃认识上帝,才会对祂一无所知。
记得廿年前当我还是高中生时,牧师鼓励我买一本圣经,我便照着去做,并认真研读,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自己与上帝之间属灵关系的开始,从而也明白了耶稣为我而死的意义,从那时起,我便建立了「与祂」关系的开始。以这个基础为垫脚石,我学会了帮助孩子也「与祂」建立关系。你知道吗?这几年来我的感受是:心中有上帝的孩子,对人的看法是有属灵深度的,那深度也是超越属物质之上的领域,这与不认识上帝的人截然不同。
被爱是「与祂」建立关系的必然结果
作父亲的,若保持纪律的态度认识祂,并对自己信守承诺要「与祂」建立深度关系,便能因认识上帝而反映祂的爱,同时也会了解自己究竟是谁。天天以纪律的心认识上帝,这是「人」的正常表现,因此我们要以信守承诺的心去认识祂,如此就会明白自己是怎样天天被上帝所爱,被爱是「与祂」建立关系的必然结果。
拥有正确的「与祂」关系是孩子最好的祝福
反省自己跟孩子的关系乃是父亲神圣的责任,特别对从己而出的孩子更是如此。我们当自问自己作为父亲,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与他」还是「与它」呢?除非我们已认识上帝,从而建立正确「人」的形像,否则不论与谁我们都不能拥有「与他」的关系,这些「他」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从我们而出的孩子。当你拥有正确的「与祂」关系,相信你一定懂得如何爱你的孩子,因为「与他」是父亲最正确待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