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祷告的比喻(5-13节) 主借简单的祷告文,将祷告的精神与重点教训我们;接着,就以一个比喻将祷告的态度与行动指示我们。
这就是说,我们祷告,不但方向要正确,还得配合积极的行动,这样就必能“有求必应”了。
1.
比喻。
这个比喻,是以某夜在一个没有饮食店的小乡村中,所发生的一件常见的故事为背景的。
在这故事里,论到三个朋友:
(1)夜访之友。
这人从远方来,欲投宿在朋友的家中。
抵达朋友的家时,已是“半夜”,这时他之饥饿、疲乏是可想见的了。
(2)夜求之友。
这人突有朋友夜间来造访,满心欢喜,并十分热忱地接待。
可是他发现,自己却没有留下任何食物可以给朋友充饥。
于是不得不去求助于另外一个朋友。
(3)夜助之友。
当他的明友来“惜饼”时,已是深夜,他与孩子们都已上床睡觉了。
他对朋友的求助如何反应呢?
主介绍说:“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也会“因他情词迫切地直求”而给他的。
2.
意义。
主借这比喻向我们指出,我们的祷告一定能蒙神的应允,只要我们的祷告能具有这“夜求之友”的特点:
(1)合理的求。
他对朋友的需要,有爱心帮助,却没有力量达成,因此转向另一朋友求。
为何向他求?
因为这人是他的“朋友”,他对这朋友有信心。
这人对朋友既有爱心与信心,这不正是合理的、正常的事吗?
所以我们把自己不能解决的正当事去向主求,这在主看来,是“把祂当朋友看待”,是祂所喜悦的,因这是合理的。
(2)热情的求。
这代求之人的热情显然可见;他半夜有客来,仍愿热情招待;发现自己无饼了,并不敷衍了事,乃是半夜去求助于朋友;这时虽然朋友已睡,房门已关,但是他却“情词迫切地直求”,深深地打动了朋友的心。
这样热情的朋友,朋友是决不会不答应他的请求的。
所以祷告若是出于真心的需要,必定是“情词迫切地直求”。
这种热心的请求,连地上的朋友都不忍心拒绝,更何况是那位“也不打盹,也不睡觉”的“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呢(诗121:4;雅1:5)?
所以合理和热切恒久的祷告,是一定有结果的祷告。
这两者缺其一,都会使祷告落空。
因为合理而不热切的祷告,表明我们自己并不真正希望有所得,所以主就不会给。
热切而不合理的祷告,是妄求,主当然也不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