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罪恶观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by 龚天民

人为何会有痛苦?这是许多宗教想要解答的一个主题。人在今世的各种痛苦,一定有其来源,探本溯源,是一个研究宗教者必做的一件大事。

基督教的罪恶观

在诸宗教中,基督教讲罪最多,基督教的主要教义集中在人人有罪,耶稣救人离罪的道理上。不单耶稣讲罪,使徒们更讲罪,尤其是保罗。因此,如说基督教是一个专讲罪的宗教,也不会太过。

什么是罪?罪不是物质体;物质或能引诱人犯罪,但它本身并非是罪。有的宗教修行者,努力摧残自己的身体,以为这个肉体是罪,妨碍人修道上进。但基督教却认为身体是上帝的殿,人必须妥予保养(林前三17,殿字的解释甚多)。有人以为罪是由动物遗留的兽性所致,因人与兽在太初时原为一体。但野兽无道德生活,无精神生活,何况人兽有别,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以为罪是人欲达到某种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却无法达成时,便就是罪。但当知判断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不易,因人、地而异,在甲地算是极道德,在乙地也许分文不值呢!

基督教以为罪是一种心灵上的产物。既不能见,亦不能摸,唯有籍着人的行动,才能将罪表明出来。罪是人在思想上、言语上和行为上,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

罪如何发生?基督教极清楚地告诉人罪的起源及其经过情形。当始祖亚当与夏娃夫妇二人在伊甸园逍遥自在时,不料魔鬼突来引诱,最后始祖终归失败,违抗上帝的吩咐,我行我素,擅自摘下「禁果」来吃,于是原罪便进入了世界(详情请阅创世记第三章)。经文:「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都犯了罪。」(罗五12)

原罪进入世界前,始祖在善与恶两者之间,站于平衡地位,他们既能择善,也能择恶,这要看他们的态度与存心如何。上帝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赋与他们能自由思想的意志力,因上帝绝不愿造出一个如同木偶般的人,完全由祂操纵。

罪的起源有三个过程:一、外来的试探。魔鬼怂恿始祖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你们不一定死。」。(创三1、4)今日,人在犯罪前也会受试探,彷佛有声音说:「不一定会。……」二、人内心的反应。始祖经试探后,心中起了反应,想到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能。」(创三6)这是食、色、智的三大引诱。圣经说:「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壹二16)三、人采取行动向试探投降。圣经说:夏娃「摘下果子吃了;又给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创三6)。如始祖坚持不摘不吃,当然魔鬼无计可施;但可惜他们终于向试探屈服,为人类带来了原罪。因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所以都生来带有原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罗五12)

罪的种类究竟有多少?如以人为中心,可从三方看。一、对上帝:凡不信祂存在、创造,不信祂为天父,不守祂的十条诫命,不信耶稣为救主等,都是罪。二、对别人:凡犯杀人、**、强盗、偷窃、欺诈、说谎、恼怒、仇恨、分争、恶骂、不爱父母、尊长、妻儿、以及不爱人……等都是罪。耶稣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企图自杀,一味追求个人视觉、听觉快乐及肉体享受的,都是罪。圣经说:「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一29-32)

在基督教中,另有一种亵渎圣灵的罪相当严重。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可三29、29)大致来说,凡明知耶稣救恩,且亦曾亲身体验过,但以后却反叛耶稣,且横加污辱亵渎便是犯了亵渎圣灵的罪。

犯罪的结果如何?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从上帝来的刑罚:始祖犯罪后,即被上帝赶出乐园,以后与上无关系,此即与上帝断绝了属灵的交通。以后的人类也步此后尘,被上帝弃绝。圣经说:「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创五5)亚当虽活至将近千岁,仍不免一死。「死」,就是上帝对犯罪人类的最大刑罚。「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这个死按它的过程又分灵死、身死、最后进入永死。灵死是人与上帝断绝了灵性上的交通,身死是人的肉体要衰老死去,永死是在世界末日时,凡不信靠耶稣者,都要按此人的罪行受永死的刑罚。二、从人来的刑罚:人若犯罪,必定要受国家的法律制裁,大则死罪,小则坐牢罚款。

基督教极清楚地告诉人,原罪是由始祖传来。因此,人诞生后便带有此原罪。人自小起,便有犯罪的倾向,如三、四岁小孩便会说谎、贪婪。从今日人类猛烈地犯罪看来,足证圣经的道理不错,世人都犯了罪,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无人不犯。

始祖未犯罪前,人性是善,犯罪后,在善上又加了恶,成为具有善恶二性。圣经特别指出人系根据上帝形像及被吹入上帝灵气而成,因此,在人性中尚存有「是非之心」等部份(罗二15)。所以,人只要有机会,仍有悔改信真神的可能。至于魔鬼,全身是恶,当然绝无懊悔向善归回真神的可能了。

基督教的整个信仰思想体系,是以上帝为出发点、为中心的,因此,在论及罪恶时,当然也首先注重人与上帝的关系如何,这点请注意。

佛教的无明与业力

凡信佛教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某种痛苦、问题,急待解决。因此,信佛教,努力修行,以期达到解脱这个痛苦的大目的。这个痛苦,佛虽未用「罪恶」两字来表示,但却有她自己的专门术语,即是「无明、业力、轮回」。佛教以为人因有这些东西缠身,所以才生出无量痛苦,人若能从无明、业力和轮回得到解脱,便不再有这些苦楚了。不必说,无明、业力的含义与基督教的「原罪」完全不同,本人亦无意把它们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但只是想要说明佛教所讲的痛苦根源为何?

佛教以为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因缘所生,例如橘子是「因」,泥土、阳光和水分原是「缘」,它们扶助种子生长。以后开花结果,结出橘子,就是「果」。佛教站在这个「缘起论」的立场,便大声说:「宇宙间无神,神由何因缘所生?」(关于缘起论详情及其缺点,在此不论,但请阅本书第七篇基督教与佛教的世界观中佛教部份)。佛教既不讲神,不信神,因此它的教义完全是以「人」为出发点、为中心、为起首的。这点请注意,因这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佛教思想全盘的了解。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痛感人生是苦,于廿九岁时毅然弃家外出修行,以人生的问题为中心,独自在森林中沉思默想。人为何会有痛苦?如何才能除去痛苦?解脱痛苦后的境界究竟如何?万物从何而来……?这一大堆问题,把释迦缠了六年之久,在参考了印度原有婆罗门教的思想以后,释迦终于想出了一套理论,对以上的许多问题,有了他自己的解释。佛教以后称此为「开悟」、「成佛」。但不过是他的一种宗教心灵觉醒,,为自己的苦恼问题,找到答案,建立了一种较有系统的学说罢了。不必说,他的学说信者自信,无需大惊小怪。

释迦以为人生来是苦,苦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无明」。佛教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的整个过程与痛苦起源。人因有无明,才缘「行」,行又缘「识」,识又缘「名,名色又缘「六入」,六入又缘「触」,触又缘「受」,受又缘「爱」,爱又缘「取」,取又缘「有」,有又缘「生」,生又缘「老死」。人因有无明,所以最终必有老死。人为何会有老死?因有无明。以上这些专门术语,有各种解释,但都不外说明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各种发展情形。佛教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二谛,便是解释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方面的道理。

无明,便是佛教主张人生痛苦的根源。佛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成当说因缘法与缘生说,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舍经卷第十二)无明究竟是什么呢?已故日本姊崎正治博士说:「如分一切的心作用,其归宿为无明,人生一切的动摇变化,对归于此一因,从无明到行,行以下则为渴爱,结果生出执着,而产生生存的的各种劳苦了。(根本佛教二三七页)无明的本质到底为何?佛教对亡未作具体答复,也根本无法答复。日本佛教学者冈邦俊教授倒也说得十分爽直:「无明的事实虽已究明,但无这个东西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却仍没有弄明白。」(神观与济观一九八页)

佛教对一切事物都讲缘起法,这个缘那个,那个缘这个,缘来缘去。但无明究由什么「因」,什么「缘」缘起而有的呢?佛教始终答不出来。只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中有句含糊的话:「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如此解释,人之所以有无明是忽然而生,但「忽然」的说法毕竟太笼统,可以「忽然」,但也可以「不」。忽然有客来,忽然地震,但绝不会整天整夜忽然有客,忽然下雨,这种场合,已不能称是忽然了。「忽然」该是突发事,意料外事,佛教既说人人有无明,无人不有,但如果说都忽然一律发生在全世界每个人身上,便说不通了。

其实,无明这个道理也非释迦首创,是他参考了印度教的思想而来。印度教以为最高神「梵」具有「明」与「无明」,它们是无始无终,永远存在。明是指悟的方面,无明是指迷的方面;当迷方面的无明活动时,便生出千变万化的现象界。佛教以后把无明用作迷的根源,且用在人的方面了。释迦想了六年,最后终于采取了「无明说」为人生苦恼的起程,由此再来发挥他的十二因缘道理,这样,佛教也就轻易解决答复了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个难题了。但它的脆弱处,是经不起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无法向人清楚交代无明的起源何来。既然连佛教自己也说不清楚,那我们也只好让无明继续「无」明下去了。

人在今世为何会有痛苦?无明是根本原因。其次,佛教也讲人有痛苦,是由于前生「业力」所致。业的梵文是Karma,意为「行为」或「动作」。小乘佛教「有部」,以为业是宇宙生命的原理,是人死后去转轮回的本体,它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气质(性格)。有人以为业的本质是由于意志的表面性互流而成立。小乘的「业感缘起论」便是专以业来说明宇宙万物之生成变化的。

大乘佛教不以业作为宇宙生命的原理,因大乘讲「空」(Sunya),道理高过「业感缘起论」。大乘佛**只用「业」来说明人为何今世会有苦乐贫富等悬殊的原因。业分成十善业与十恶业:人在前世如行善业,今生便富贵荣华,享福快乐;如行恶业,则困苦贫穷,潦倒不堪。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恶业则是把十善头上的「不」字取去,而成杀生偷盗、……邪见。

我国的佛**几乎都用业来衡量整个人生生活过程。如见某人(或自己)贫苦无,或疾病、痛苦,都说成是生来命苦,前生恶业所致。相反的,如丰衣足食,诸事一帆风顺,都说成是前生善业所成。结果造成后者看不起前者,而前者的「苦命」更是无法在人前抬头,有的甚至走上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地步,因为生来命苦,努力有何用呢?但构成一个人的现在祸福贫富状态,其背景到底是否便是如此简单,都可推在业力上面。我想,明眼人稍加留意观察,便能找出真正原因的答案,用不着我再来解释了。其实,业力思想也原为印度婆罗门教所有,佛教不过予以袭用罢了。

除无明与业力外,佛教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轮回,共分六道,一切的神、鬼人、畜生等都在此轮回中辗转不停,在六道中变来变去,永不止息,痛苦莫名。其实,这个轮回思想也是佛教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信仰不过从原有的天道、祖道和第三道的三道予以扩充至六道罢了。佛教以为人如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首先必须非除去无明不可,如欲除无明,则必须相信佛教不可。在下篇我们将计讨论佛教用何方法来除去无明。至于六道轮回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人为何会有痛苦?这是许多宗教想要解答的一个主题。人在今世的各种痛苦,一定有其来源,探本溯源,是一个研究宗教者必做的一件大事。 基督教的罪恶观 在诸宗教中,基督教讲罪最多,基督教的主要教义集中在人人有罪,耶稣救人离罪的道理上。不单耶稣讲罪,使徒们更讲罪,尤其是保罗。因此,如说基督教是一个专讲罪的宗教,也不会太过。 什么是罪?罪不是物质体;物质或能引诱人犯罪,但它本身并非是罪。有的宗教修行者,努力摧残自己的身体,以为这个肉体是罪,妨碍人修道上进。但基督教却认为身体是上帝的殿,人必须妥予保养(林前三17,殿字的解释甚多)。有人以为罪是由动物遗留的兽性所致,因人与兽在太初时原为一体。但野兽无道德生活,无精神生活,何况人兽有别,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以为罪是人欲达到某种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却无法达成时,便就是罪。但当知判断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不易,因人、地而异,在甲地算是极道德,在乙地也许分文不值呢! 基督教以为罪是一种心灵上的产物。既不能见,亦不能摸,唯有籍着人的行动,才能将罪表明出来。罪是人在思想上、言语上和行为上,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 罪如何发生?基督教极清楚地告
诉人罪的起源及其经过情形。当始祖亚当与夏娃夫妇二人在伊甸园逍遥自在时,不料魔鬼突来引诱,最后始祖终归失败,违抗上帝的吩咐,我行我素,擅自摘下「禁果」来吃,于是原罪便进入了世界(详情请阅创世记第三章)。经文:「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都犯了罪。」(罗五12) 原罪进入世界前,始祖在善与恶两者之间,站于平衡地位,他们既能择善,也能择恶,这要看他们的态度与存心如何。上帝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赋与他们能自由思想的意志力,因上帝绝不愿造出一个如同木偶般的人,完全由祂操纵。 罪的起源有三个过程:一、外来的试探。魔鬼怂恿始祖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你们不一定死。」。(创三1、4)今日,人在犯罪前也会受试探,彷佛有声音说:「不一定会。……」二、人内心的反应。始祖经试探后,心中起了反应,想到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能。」(创三6)这是食、色、智的三大引诱。圣经说:「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壹二16)三、人采取行动向试探投降
。圣经说:夏娃「摘下果子吃了;又给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创三6)。如始祖坚持不摘不吃,当然魔鬼无计可施;但可惜他们终于向试探屈服,为人类带来了原罪。因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所以都生来带有原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罗五12) 罪的种类究竟有多少?如以人为中心,可从三方看。一、对上帝:凡不信祂存在、创造,不信祂为天父,不守祂的十条诫命,不信耶稣为救主等,都是罪。二、对别人:凡犯杀人、**、强盗、偷窃、欺诈、说谎、恼怒、仇恨、分争、恶骂、不爱父母、尊长、妻儿、以及不爱人……等都是罪。耶稣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企图自杀,一味追求个人视觉、听觉快乐及肉体享受的,都是罪。圣经说:「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
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一29-32) 在基督教中,另有一种亵渎圣灵的罪相当严重。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可三29、29)大致来说,凡明知耶稣救恩,且亦曾亲身体验过,但以后却反叛耶稣,且横加污辱亵渎便是犯了亵渎圣灵的罪。 犯罪的结果如何?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从上帝来的刑罚:始祖犯罪后,即被上帝赶出乐园,以后与上无关系,此即与上帝断绝了属灵的交通。以后的人类也步此后尘,被上帝弃绝。圣经说:「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创五5)亚当虽活至将近千岁,仍不免一死。「死」,就是上帝对犯罪人类的最大刑罚。「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这个死按它的过程又分灵死、身死、最后进入永死。灵死是人与上帝断绝了灵性上的交通,身死是人的肉体要衰老死去,永死是在世界末日时,凡不信靠耶稣者,都要按此人的罪行受永死的刑罚。二、从人来的刑罚:人若犯罪,必定要受国家的法律制裁,大则死罪,小则坐牢罚款。 基督教极清楚地告诉人,原罪是由始祖传来。因此,人诞生后
便带有此原罪。人自小起,便有犯罪的倾向,如三、四岁小孩便会说谎、贪婪。从今日人类猛烈地犯罪看来,足证圣经的道理不错,世人都犯了罪,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无人不犯。 始祖未犯罪前,人性是善,犯罪后,在善上又加了恶,成为具有善恶二性。圣经特别指出人系根据上帝形像及被吹入上帝灵气而成,因此,在人性中尚存有「是非之心」等部份(罗二15)。所以,人只要有机会,仍有悔改信真神的可能。至于魔鬼,全身是恶,当然绝无懊悔向善归回真神的可能了。 基督教的整个信仰思想体系,是以上帝为出发点、为中心的,因此,在论及罪恶时,当然也首先注重人与上帝的关系如何,这点请注意。 佛教的无明与业力 凡信佛教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某种痛苦、问题,急待解决。因此,信佛教,努力修行,以期达到解脱这个痛苦的大目的。这个痛苦,佛虽未用「罪恶」两字来表示,但却有她自己的专门术语,即是「无明、业力、轮回」。佛教以为人因有这些东西缠身,所以才生出无量痛苦,人若能从无明、业力和轮回得到解脱,便不再有这些苦楚了。不必说,无明、业力的含义与基督教的「原罪」完全不同,本人亦无意把它们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但只是想要说明佛教所讲的
痛苦根源为何? 佛教以为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因缘所生,例如橘子是「因」,泥土、阳光和水分原是「缘」,它们扶助种子生长。以后开花结果,结出橘子,就是「果」。佛教站在这个「缘起论」的立场,便大声说:「宇宙间无神,神由何因缘所生?」(关于缘起论详情及其缺点,在此不论,但请阅本书第七篇基督教与佛教的世界观中佛教部份)。佛教既不讲神,不信神,因此它的教义完全是以「人」为出发点、为中心、为起首的。这点请注意,因这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佛教思想全盘的了解。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痛感人生是苦,于廿九岁时毅然弃家外出修行,以人生的问题为中心,独自在森林中沉思默想。人为何会有痛苦?如何才能除去痛苦?解脱痛苦后的境界究竟如何?万物从何而来……?这一大堆问题,把释迦缠了六年之久,在参考了印度原有婆罗门教的思想以后,释迦终于想出了一套理论,对以上的许多问题,有了他自己的解释。佛教以后称此为「开悟」、「成佛」。但不过是他的一种宗教心灵觉醒,,为自己的苦恼问题,找到答案,建立了一种较有系统的学说罢了。不必说,他的学说信者自信,无需大惊小怪。 释迦以为人生来是苦,苦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无明」。佛教用「十二因缘」来说
明人生的整个过程与痛苦起源。人因有无明,才缘「行」,行又缘「识」,识又缘「名,名色又缘「六入」,六入又缘「触」,触又缘「受」,受又缘「爱」,爱又缘「取」,取又缘「有」,有又缘「生」,生又缘「老死」。人因有无明,所以最终必有老死。人为何会有老死?因有无明。以上这些专门术语,有各种解释,但都不外说明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各种发展情形。佛教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二谛,便是解释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方面的道理。 无明,便是佛教主张人生痛苦的根源。佛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成当说因缘法与缘生说,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舍经卷第十二)无明究竟是什么呢?已故日本姊崎正治博士说:「如分一切的心作用,其归宿为无明,人生一切的动摇变化,对归于此一因,从无明到行,行以下则为渴爱,结果生出执着,而产生生存的的各种劳苦了。(根本佛教二三七页)无明的本质到底为何?佛教对亡未作具体答复,也根本无法答复。日本佛教学者冈邦俊教授倒也说得十分爽直:「无明的事实虽已究明,但无这个东西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却仍没有弄明白。」(神观与济观一九八页) 佛教对一
切事物都讲缘起法,这个缘那个,那个缘这个,缘来缘去。但无明究由什么「因」,什么「缘」缘起而有的呢?佛教始终答不出来。只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中有句含糊的话:「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如此解释,人之所以有无明是忽然而生,但「忽然」的说法毕竟太笼统,可以「忽然」,但也可以「不」。忽然有客来,忽然地震,但绝不会整天整夜忽然有客,忽然下雨,这种场合,已不能称是忽然了。「忽然」该是突发事,意料外事,佛教既说人人有无明,无人不有,但如果说都忽然一律发生在全世界每个人身上,便说不通了。 其实,无明这个道理也非释迦首创,是他参考了印度教的思想而来。印度教以为最高神「梵」具有「明」与「无明」,它们是无始无终,永远存在。明是指悟的方面,无明是指迷的方面;当迷方面的无明活动时,便生出千变万化的现象界。佛教以后把无明用作迷的根源,且用在人的方面了。释迦想了六年,最后终于采取了「无明说」为人生苦恼的起程,由此再来发挥他的十二因缘道理,这样,佛教也就轻易解决答复了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个难题了。但它的脆弱处,是经不起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无法向人清楚交代无明的起源何来。既然连佛教自己也说不清
楚,那我们也只好让无明继续「无」明下去了。 人在今世为何会有痛苦?无明是根本原因。其次,佛教也讲人有痛苦,是由于前生「业力」所致。业的梵文是Karma,意为「行为」或「动作」。小乘佛教「有部」,以为业是宇宙生命的原理,是人死后去转轮回的本体,它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气质(性格)。有人以为业的本质是由于意志的表面性互流而成立。小乘的「业感缘起论」便是专以业来说明宇宙万物之生成变化的。 大乘佛教不以业作为宇宙生命的原理,因大乘讲「空」(Sunya),道理高过「业感缘起论」。大乘佛**只用「业」来说明人为何今世会有苦乐贫富等悬殊的原因。业分成十善业与十恶业:人在前世如行善业,今生便富贵荣华,享福快乐;如行恶业,则困苦贫穷,潦倒不堪。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恶业则是把十善头上的「不」字取去,而成杀生偷盗、……邪见。 我国的佛**几乎都用业来衡量整个人生生活过程。如见某人(或自己)贫苦无,或疾病、痛苦,都说成是生来命苦,前生恶业所致。相反的,如丰衣足食,诸事一帆风顺,都说成是前生善业所成。结果造成后者看不起
前者,而前者的「苦命」更是无法在人前抬头,有的甚至走上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地步,因为生来命苦,努力有何用呢?但构成一个人的现在祸福贫富状态,其背景到底是否便是如此简单,都可推在业力上面。我想,明眼人稍加留意观察,便能找出真正原因的答案,用不着我再来解释了。其实,业力思想也原为印度婆罗门教所有,佛教不过予以袭用罢了。 除无明与业力外,佛教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轮回,共分六道,一切的神、鬼人、畜生等都在此轮回中辗转不停,在六道中变来变去,永不止息,痛苦莫名。其实,这个轮回思想也是佛教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信仰不过从原有的天道、祖道和第三道的三道予以扩充至六道罢了。佛教以为人如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首先必须非除去无明不可,如欲除无明,则必须相信佛教不可。在下篇我们将计讨论佛教用何方法来除去无明。至于六道轮回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