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作者:约拿
二、时期:主前760年
三、背景
约拿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鸽子",是亚米太的儿子(1:1)。列王记下14:25中提到过约拿:1.在耶罗波安二世执政期间他是一位在北国以色列事奉的先知(主前793~753年);2.他来自迦特希弗城,该城位于加利利境内的拿撒勒以北三、四公里。但新约时代的法利赛人却信口雌黄地说加利利从未出过先知(约7:52)。约拿在以利沙之后不久开始他的先知事奉(比较王下13:14~19),与阿摩司处于同一时期(比较摩1:1),随后兴起的是先知何西阿(比较何1:1)。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指明其作者,但是本书的作者很可能就是约拿本人。
尼尼微人极可能在以下两位亚述王之一的统治时对约拿传讲的信息做出悔改的反应:1.亚达尼拿里(Adad~nirari三世,主前810~783年),其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转向一神信仰;2.亚述达焉(Ashurdan三世,主前771~754年),在此期间亚述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瘟疫(主前765年和759年)和一次日全蚀(主前763年),人们把这两件大事当做神施行审判的表现,这都为亚述的京城尼尼微接受约拿的信息做好了预备。尼尼微城位于加利利东北800多公里。
四、分段:
第一段:神首次呼召拿:1-2章
第二段:神再次呼召拿:3-4章
五、主题:《神的怜悯拯救世人》
六、目的:
(1)提醒神借人传悔改的信息
(2)提醒背道以列人、神借先知传悔改的信息
他们却不如尼尼微人,他们弃绝先知不悔改
本书的写作有以下3方面目的:1.向以色列和万国证实神借着人传讲悔改的信息所彰显的广阔无比的救赎宏恩和奇妙作为;2.通过约拿的经历表明以色列已经偏离了神起初呼召他们成为坐在黑暗中百姓的救赎之光的使命(创12:1~3;赛42:6~7;49:6);3.提醒背道的以色列人:神凭着自己的慈爱和怜悯曾经差遣许多忠心的先知向他们传讲悔改的信息,以使他们能免受因犯罪而必然招致的审判。以色列人不像尼尼微人,他们弃绝神的先知,不愿悔改接受神的怜悯。
正文:
【约拿书第一章:】
一、神呼召、人违背拿:1:1-17节
1、神的话临到约拿(呼召)
【拿:1:1-2节】
1:1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
1:2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分段标题】
(1)尼尼微罪恶甚大
(2)神命约拿呼喊罪中之人
【分节详解】
1:1
约拿:约拿是耶波安二世在位期间在北国以色列事奉的一位先知(王下14:23~25,参本书简介)。
1:2
往尼尼微大城去:神呼召约拿警告尼尼微人神将因他们的罪而施行审判。尼尼微是亚述国的京城,亚述是一个邪恶、残酷并道德败坏的民族(参鸿1:11;2:12~13;3:1,4,16,19)。以色列人恨恶亚述人,视他们为极大的威胁。
尼尼微人罪恶滔天,神命令约拿去做甚么?对罪人我可以……
1:1,2 约拿在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掌权期间(公元前793-753年)说预言(参王下14:25)。他也许曾是以利沙先知的门徒之一(参王下2:3)。
神命令约拿去尼尼微传道。尼尼微是亚述最重要的城市,亚述则是约拿时代正在兴起的世界强国。在50年内,尼尼微将成为幅员广大的亚述帝国的首都。约拿并未详述尼尼微的恶行,但先知那鸿说到尼尼微的罪有:(1)设谋攻击神(参鸿1:9);(2)剥削无助之人(参鸿2:12);(3)在战争中残酷不仁(参鸿2:12-13);(4)拜偶像、淫乱和行巫术(参鸿3:4)。神命令约拿往以色列东北部约八百公里的尼尼微城,去警告说审判将临,人若悔改便可得到怜悯和赦免。
约拿首次蒙召(一1~3)
约拿书的作者以平易的风格、简洁的文字,技巧地将约拿赴尼尼微的神圣使命与逃往他施并列,迅速地赢得我们的注意。他省略了不必要的枝节,却仍有足够的数据,让读者在序幕一拉开便立即能进入状况。
一1.
对当时希伯来文的读者而言,故事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展开。耶和华的话临到……的表达方式,在旧约圣经中作为神对先知说话的开场白,不下一百次。紧随着通常是神要先知传达的信息(如:珥一1;弥一1;番一1;该一1;亚一1;玛一1)。但有时也可能是神给先知的特定指示(如:撒下七4;王上十七2、8,二十一17)。在此则是后者。
神指示的对象是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可惜经文对约拿的背景只字未提。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约拿便是列王纪下十四25所提的先知。根据该节经文可得知几点事实。第一,约拿在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北国君王时,亦即公元前七八二/八一至七五三年间,甚为活跃。因此,与尼尼微有关的事件应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前半,而约拿和先知阿摩司及何西阿,应是同时代的人。约拿书未交代任何年代,部分学者因而认为作者不希望读者按字面去了解其作品。但是,另一可能是作者认为根本毋需明确交代事件发生于何时(参:王上十七2)。第二,约拿是迦特希弗人。约书亚记十九13提及,该城位于分给西布伦支派之地的边界。迦特希弗的旧址现为一称做Khirbetez-Zurra的土丘,位于加利利海(基烈湖)以西约十二哩,拿撒勒东北三哩之处131。表面的遗迹显示该地在公元前一五五○至六○○年间曾有人居住。正北是梅薛(Meshhed)村,相传约拿的墓便在此。第三,虽然圣经记载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十四24),约拿仍预言以色列的疆域会扩展。这点的重要性将于稍后评述。
一2.
往。原文在句首尚有命令式的语句"起来"(qum),但NIV和其他较近代的英译本(NEB、GNB)均予删除(译注:和合本仍保留了"起来")。希伯来文的动词qum虽然常指起身的动作(参:创二十四54),但用于命令式的语句时,则常与其他动词连接,意指必须赶紧行动132。神在此不见得是要求约拿起身,但祂指示约拿不可耽延往尼尼微一事。
尼尼微大城。约拿被指派前往亚述的城巿尼尼微,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日其遗址与伊拉克北部城巿摩苏尔(Mosul)隔河遥遥相对。自十九世纪中叶后,许多考古学家在遗址进行挖掘,为该城在公元前六一三年为玛代所灭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数据133。尼尼微大城一词,指的不仅仅是城墙内的部分,同时也包括附近的区域,很可能涵盖了往南二十哩的城巿迦拉(宁录)(参:创十11~12)。有关尼尼微大小的相关问题,见导论,59~63页。
在简短无比的指示中,约拿被差遣去斥责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虽然希伯来文的连接词ki,"因为",有时可作关系代名词或关系副词(创一10;王上二十一15),但它从未用来引进直接的谈话134。故而,JB所译的"告诉他们,他们的恶我已知道"应属有误。此处并未提及约拿向尼尼微宣告的确切用字为何。
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有些学者认为此处与创世记十八20~21相关联,并指出约拿书的作者引据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灭亡(创十八~十九)。艾伦评道:"约拿的角色就和被差往宣告所多玛灭亡的神的使者(创十九1、15)一样。较诸其他先知的经验,这才是约拿赴尼尼微的先例。"135然而,两者的关联实在极为薄弱。约拿以及前述创世记中神的使者所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136。
2、人的反映
【拿:1:3节】
1:3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分段标题】
(1)起来逃跑
(2)躲避耶和华
【分节详解】
神是圣洁,当看到尼尼微罪恶之大时,就呼召约拿先知起来到尼尼微去呼唤犯罪的罪恶大城,要悔改归神,但约拿的反映是,选择逃跑,躲避神,按自己的思想头脑,按已意行事,不顺从神,我们今天若神呼召时,我们当全然顺服不加已意,全然献上
1:3
约拿却……逃往:约拿逃避神的呼召,拒绝将神的信息传递给尼尼微,唯恐他们悔改而免遭神的审判(参4:1~2)。
1.约拿不愿神怜悯以色列以外的任何民族,特别不愿神恩待亚述。约拿忘记了神对以色列的计划是要他们成为外邦人的祝福,带领外邦人认识神(创12:1~3;比较赛49:3)。
2.基督已经呼召教会完成一项比约拿所受的更大的宣教使命--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比较太28:18~20;徒1:8)。然而,许多教会都像约拿一样,对宣教事工毫无兴趣,单单专注于在本土建立自己的国度。
1:3他施:他施是一座位于西班牙西南的城市,距离以色列大约四千多公里,所以,他施是一个与约拿当去的尼尼微方向完全相反的遥远之地。
如约拿一样逃避神的旨意,我想想,有时候我也会……
1:3 尼尼微城既强大又邪恶。约拿害怕亚述人的凶残,仇恨他们,甚至不想让他们获得神的怜悯。约拿怕尼尼微人悔改(4:2-3)的态度,反映出以色列人不愿与外邦人分享神的爱和怜悯,尽管这是神交给他们的使命(参创12:3)。他们跟约拿一样,不想外邦人得到神的恩惠。
明知道神的大能仍逃避,这约拿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也会这样?
1:3 约拿知道神给他的特别任务,却不肯去做。他施可能是腓尼基西部诸海港中的一个,而尼尼微是靠东面的城市。约拿打算走得远远的。当神向我们说话、给我们方向和指示时,有时候我们会害怕得逃跑,或者固执地避开。我们抱怨神要求得太多。对神那宽博的怜悯也许会又惊怕又愤怒,约拿也为此而逃跑了。但逃跑只会令他招致更多麻烦。至终约拿明白了最好还是遵命完成神起初所吩咐的事。不过到这时候,他已为逃避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开始便顺从神,这才是最上算的。
(一3.)
约拿的反应很迅速:原文所用的动词wayyaqom"他起来"在NIV(参AV)中被省略,和一开始神的命令语句相呼应(见前面第1节部分)。然而,接下来的字眼却戏剧化地透露,约拿无意遵循神的指示。神要他往东,他却逃往相反的方向。他想要去的地方是他施。
他施的确实地点尚待研究。在"列国名录"(创十1~32)中,他施和以利沙、基提、多单(可能是罗单的讹误;参:代上一7),并列为雅完的儿子。"这些人的后裔……分开居住"(创十5)。雅完和爱奥尼亚的希腊人有关,以利沙和基提与居比路有关,而罗单则与罗底有关137。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他施应位于地中海东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约在公元前一○○○年,腓尼基商人已拓展贸易远至西班牙,他施可能是他们西行拓展的一个据点。许多学者认为他施就是他索(Tartessos),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位于西班牙南部大西洋岸瓜达奎佛河(Guadalquivir)河口。除了两者名称相近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促使学者持此论点。首先,有些圣经经文指出他施十分遥远(诗七十二10;赛六十六19)。亚述王以撒哈顿(公元前680~669年)以楔形文字所写的碑文,亦予人相同的印象:"居住在海中的君王,近自居比路、雅完,远及他施,全都臣服本王脚下。"138其次,他施以产银、铁、锡、铅著称(耶十9;结二十七12),而在公元前一○○○年之后,当时上述矿产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伊比利亚半岛。虽然有人提出其他意见,但他施最可能的地点应在西班牙西南部139。
躲避耶和华。RSV所译的与原文较接近:"躲避耶和华的面"。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表示约拿认为逃避耶和华的面是可能的;逃往他施,耶和华就鞭长莫及。然而,约拿稍后承认耶和华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9),却与这种诠释相矛盾。而此诠释亦与旧约中所呈现的神之无所不在背道而驰:
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
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
飞到海极居住;
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
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7~10)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先知以利亚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合本作"我指着耶和华起誓"。)(王上十七1;参:王上十八15;耶十五19),用以指出他是耶和华的仆人(参NIV,"我所事奉的神")。约拿逃避耶和华之举,强烈表明了他不愿事奉神。他的行为无异于公然反叛神的主权140。这种举动必然震惊所有初次听闻此事或初读此经卷的人。与约拿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岂不是说:"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摩三8;参:耶二十9)吗?
他下到约帕。考古出土物显示地中海东岸的港口约帕(即今亚法〔Jaffa〕),至少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即已经人开发141。由于它是非利士沿岸在亚柯湾以南惟一的天然港口,遂成为附近区域──特别是耶路撒冷──的重要海港(参:代下二16;拉三7)。约拿在此地下到一条尽可能带他远离尼尼微的船。至于"往下"的主题,见二章6节的注释部分。
显然,此处并未解释约拿为何逃走;我们必须等到第四章的事件才能有所了解,目前则尚不知情。因此,我们应当节制我们的好奇心,避免妄加臆测,耐心地等候时机成熟时,作者自己告诉我们。
拿:1:4节-16节
3、神用海风阻拦约拿
(1)因约拿全船受连累
【拿1:4-6节】
1:4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1:5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1:6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
【分段标题】
①船几乎破裂
②货物抛海中
③约拿却睡觉
【分节详解】
只因约拿不顺服神,想逃跑,神却不放过他,就阻拦他的脚步,就因约拿先知自己的违背神坐船逃跑,以至于全船多人都跟着受连累,他自己却在睡大觉
1:4
大风:神在地中海上兴起狂风大浪,目的是要劝说约拿顺服他的呼召。约拿的悖逆使得船上水手的生命也面临着危险。如果我们不愿彻底委身于神和他的呼召,我们的家人和他人都将与我们一起受苦。
1:5
沉睡:当水手们的生命面临极大危险时,神的仆人却沉睡不醒。在今天的教会中也有一些人在沉睡,既使周围的人们在生活的风浪中灵里不断走向灭亡也漠不关心。
那时海陆的沟通是怎样的?
1:4 在定居应许之地之前,以色列人是游牧民族,迁移无定,为羊群逐水草而居。尽管他们不是航海的民族,但他们地处地中海沿岸,邻近航海强国腓尼基和非利士,因此与船只和水手有很多联系。约拿乘坐的船应是一艘有甲板的商船。
顺服与否只是我个人的事!看看约拿,你可仍会这么说?
1:4 约拿违背神的旨意,使全体船员的性命岌岌可危。我们顺服神的命令与否关系重大,因为我们的罪和不顺服,会殃及周围的人。
海浪翻腾,约拿却仍酣睡;难道他良心不会不安?但我们行事为人的标准就凭良心?还是……
1:4,5 在海浪翻腾之际,约拿却在舱底酣睡。他逃避神,良心竟丝毫不受责备。不过良心的内疚并不常是我们做事对错的晴雨表。我们不能用感觉来量度顺服神的程度,因为人可以罔顾现实。相反,我们要用神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生活和为人。
约拿和水手(一4~16)
约拿逃往他施的后果,在第一章其他的经节渐次展露。在船驶离约帕后,耶和华借着狂风进行干预。接着,信奉异教的水手表现得十分讨好,和形像毁损的先知约拿恰成对比。
全书各个部分中,作者的匠心独运以这部分最明显可见。作者借着反复使用一些关键词眼,技巧地将故事带入环环相扣、同一中心的模式中,而以9~10节为其中心。有关此结构进一步的讨论,见"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113~121页。
一4.
约拿的行为引起戏剧化的后果: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大风绝非偶然。作者颠倒了希伯来文通常的动词接名词之次序,而将耶和华置于句首,藉以强调大风之出处。
几乎破坏。原文的意思是"认为将破坏"。由于这是旧约中希伯来文动词hissab,"认为"惟一的一次以无生物为主词,故而许多学者建议应删除hissbahlhissaber142。但是,作者也可能是蓄意将字如此串连,因为它们发音相似,可产生类韵的效果。
一5.
水手和约拿对大风的不同反应,亦呈现鲜明的对比。此时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水手对绝望景况的反应。
水手便惧怕。惧怕的主题在4~16节向心对称结构的首、尾和中间,都显而易见。若将5、10、16节的第一句逐字译出,便可凸显其中的紧密关联,更可了解到水手从害怕狂风到敬畏耶和华之间的发展:
水手便惧怕(5节)
他们便大大惧怕(10节)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16节)143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水手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因此敬拜不同的神。在面临风暴时他们手足无措,所以各向各的神寻求帮助。然而在此事件结束之前,却已有了重大的改变:他们求告耶和华(14节)。
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水手们究竟抛出什么并不清楚;希伯来文的kelim可以是货物,也可以代表船上的器具(参:徒二十七19)。他们可能想让船轻些,以便安然渡过风暴;或者是把货物当作祭物以安抚大海(参一15,"海的狂浪")或被得罪的神祗。无论他们的动机为何,结果证明徒劳无功。有趣的是,船员的行动和前一节神使海上起大风对比。他们想要驾驭风暴,但他们的能力当然无法与神匹敌(参15节)。
而约拿呢?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约拿身上144。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往下的主题在此继续(参一3,二6)。约拿躺在底舱沉睡,希伯来文此处用的yeradam一字代表沉沉熟睡(参:创十五12;撒上二十六12)。因此,风暴来临时约拿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尤其是船上水手们慌乱的举动。
一6.
约拿的沉睡突然被船主打断。英译你怎能沉睡?(参"你在睡什么觉?"GNB),比"你是什么意思,睡觉的人?"(RSV;参AV、RV)为佳。讽刺的是约拿逃不过接下来的要求:起来,求告你的神!毕竟约拿在这艘船上的惟一原因是要躲避神的面。此外,借着重复使用命令式的qum"起来"和qra~"求告",船主的用字与神对约拿的首度呼召十分类似(2节),每个字似乎都在嘲讽约拿。
船主的请求另有暗示: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他十分明白神不是神话中的魔仆,只要摩擦神灯便可有求必应。有趣的是稍后尼尼微王也作了类似表示(三9),而"神的旨意可以不顾人的希望而自由运行"的主题,在第四章也特别重要。
(2)掣鉴掣出约拿来
【拿1:7节】
1:7船上的人彼此说,来吧,我们掣签,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
【分段标题】
①船主怕灭亡
②船员怕灾难
【分节详解】
船主因怕灭亡,就找灾祸降临的原因,让坐船的人各求告自己的神,找着约拿叫醒他求告神或许能免去死亡,众人都商议,让掣鉴,看是因谁这灾临到他们,所以就掣出约拿来,但约拿还以为自己敬畏神。
1:7
我们掣签:水手们很可能将做有记号的木棍或石子放在器皿中,从中挑出一个。神引导他们选出合适的签子,从而认出约拿是招致灾祸应该担罪的人。
掣签这方法也行得通?
1:7 船员掣签寻出有罪之人,这方法近于迷信。他们的办法能行得通,只因为神介入其中,为要让约拿知道自己根本跑不掉。
一7.
船上的人试图找出"天然"灾害的缘故,对二十世纪的读者而言,可能像是纯粹迷信。但是约拿书的作者已透露,风暴的起因,在神应归诸耶和华(4节),在人则是约拿。然而水手们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早已领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好掣签找出祸首145。正如意料中的,约拿被找出,这再度显示了神是一切的主宰。这灾其实就是"这罪恶"(现中、RSV、AV、RV)。第2节提到尼尼微的恶时,用的也是同一字raah。
(3)众人大大惧怕
【拿1:8-12节】
1:8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
1:9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1:10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
1:11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
1:12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分段标题】
①因约拿躲避神(神降灾)
②众人想让海浪平静(问约拿)
③约拿让人把他扔海里(宁愿死)
【分节详解】
约拿先知提耶和华神的名,并说他躲避神,众人就大大惧怕,不愿因一人而死亡,就问约拿看有什么办法使海浪平静,但约拿却不急,他说让众人把他扔在海里,海就平静,他宁愿死也不愿回转顺从神,因尼尼微是亚述的京城,他们残酷、败坏,以色列人恨恶他们,所以宁愿死不愿传,按己意行事,不懂神的心意,只愿万国万邦都悔改。
1:12
将我……抛在海中:约拿愿意以死拯救水手们的性命,这表明他已经为自己悖逆神和危害他人性命的做法感到非常愧疚。
既说敬畏神,但又躲避神──约拿如是,我们又是怎样?
1:9-12 我们不可能同时寻求神的爱,又躲避他。约拿很快认识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能避开神。约拿要回转向神,必先要停止走相反的路。神到底要求你做甚么?我们要更多得著神的爱和能力,必须甘心乐意承担他给我们的责任。如果不照他的话去做,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相信神(参约壹2:3-6)。
这时,约拿说出了真相……
1:12 约拿早知道风暴是冲著他不顺服来的,但是到船员们掣签掣出他来,他才说出真情。他情愿舍命救船上的人,却拒绝为尼尼微人作出同样的牺牲。他对亚述人的仇恨,深深地影响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一8.
约拿立刻便如同罪犯受审,只是情况有别于一般法庭的质询。问题并非由对案情了然于胸的律师,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而是由命在旦夕的水手,在呼啸的风暴中提出。他们以一连串的疑问炮轰约拿,而问题的简短程度亦与当时景况相符。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第一个问题,"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似嫌多余,因为罪犯已被指认146。但是,水手们可能是想证实掣签的结果。另外,他们可能认为这整个程序只是在找出那能够指认祸首的力量147。其余的问题目的显然在于了解这位他们不认识的乘客。"你以何事为业?"的原文,可以有两种解法。(1)你的职业为何?(参NIV、AV、RSV)(2)你在船上所为何事?(参GNB)对照前后文,应以后者较为可能(参:诗一○七23,RSV)。
一9.
约拿的回答只有部分被详细记载下来(参10节)。第一,他说自己是希伯来人,此词在异邦人环境时通常指以色列人148。第二,他说他的神是耶和华,天上的神。虽然"天上的神"一词被许多学者认为,代表着约拿书写作于波斯时期149,波顿(B.Porten)却指出,对那些可能是敬拜BaalShamem"天上的神"的腓尼基水手说话时,如此称谓可能是最恰当的150。约拿形容耶和华是沧海和旱地的创造者(参:诗九十五5),让水手们肯定他的神便是眼前危机的起因。我敬拜(见GNB、JB、NEB)其实就是和合本的"我敬畏"(参RSV、RV、AV)。鉴于约拿蓄意不顺服神,这话在水手听来益显空洞。
一10
. 约拿承认他敬畏耶和华之后,接着便是与惧怕有关的描述:他们就大大惧怕。作者在此用的是同语根直接受格(亦即动词和直接受词均源于希伯来文的同字根)151。这种可以强化动词意义的结构,同时亦见于第一章16节,三章2节,四章1节和6节。此外,我们亦不必依从某些人的意见而将最后一句:因为他告诉了他们删去。正如我们在第5节讨论的,作者的记叙并不拘泥于事情发生的顺序152。
一11~12.
水手们既已找出祸源,还必须解决这每下愈况的情形。他们询问约拿的意见。约拿的回答:将我抛在海中,令人回想起第4和5节。为了让水手们保命,约拿必须牺牲生命。第12节的最后一句,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回答了第7节几乎一样的问题,而这也将第7~12节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见下页"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
(4)众人敬畏神
【拿1:13-16节】
1:13然而那些人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1:14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1:15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1:16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分段标题】
①求告神
②按神意旨行
③抛出约拿(扔在海里)
【分节详解】
众人想维护约拿,但海浪却越来越翻腾,他们就求告神,不愿因约拿而死亡,神是不流无辜人的血,所以祈求按神的意旨行,当他们把约拿扔下水时海就平静了
那些水手竟这样尽力挽救约拿,那些非信徒是这样的服事人──怎不教我惭愧……
1:13 约拿不想去警告尼尼微人审判将到,水手们却尽力挽救约拿的性命,这些外邦水手显得比约拿更有同情心。非信徒若比信徒更愿意关怀与同情人,信徒们就该自觉羞愧。神要我们关心所有属他的百姓,无论是失丧的或是已蒙恩的。
神使用约拿的错去引导人归神,我相信;但要我如约拿般认错嘛,这……
1:14-16 约拿曾违背神,直等到他逃开后,才停止悖逆,全心顺服。那时船员们因为看到狂浪平静下来,而开始敬拜神。神能够使用我们的过错,去帮助其他人认识他。认罪也许是很痛苦的事,但却能成为有力的见证,引导未认识神的人归向神。外邦水手向神献祭祷告并许愿事奉他,做了整个以色列民族不去做的事,对以色列人来说实在是极大的讽刺。
13~14. 为了避免将约拿抛到海中,水手们尽力要把船靠岸。然而他们的努力只是徒劳。他们先前是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现在却一起求告耶和华。他们所说的"无辜人"(新译;和合:无辜血),并非表示约拿无罪;而是他们担心若将约拿抛下海中,便必须为约拿之死负责。他们和船主一样,体认到神的无上主权(6节):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最后约拿也必须认知这个事实(参:第四章)。
15~16. 当水手们依照约拿的指示,把他抛入海中后,立即便有预期的结果。水手们眼见海浪平息,满心畏惧;故事至此也再度强调他们的惊惧。然而此处还有一重大发展,他们现在敬畏耶和华(参9节)。因此,他们便向耶和华献祭和许愿(参:诗一一六17~18)。神的名字在16节中两度出现,强调了水手们如今对祂的身分十分熟悉。所以,虽然约拿不顺服神,但这些水手却承认约拿的神便是他们的神。
【拿:1;17节】
1:17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分段标题】
4、神安排大鱼
【分节详解】
当约拿仍不回转时,众人把他扔进海里,神却安排一条大鱼,把约拿吞了,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鱼顺服神,却没伤害约拿。
1:17
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神安排了一条大鱼拯救约拿的生命,这可能是一条大鲸;神奇迹般地保守了约拿,使他在大鱼腹中3日3夜仍然得以存活。
1.属世的非信徒和教会中的假先知都拒绝相信这个神迹,把它当做虚构的故事。但是,主耶稣自己却把它当做历史事实,他引用约拿的经历和大鱼说明他的受死、埋葬和复活(参太12:39~41)。
2.换言之,主耶稣把约拿在大鱼腹中的经历与他自己的受死和复活相提并论。主耶稣完全承认这是神根据自己在救赎历史中的圣善旨意而行的神迹。对于所有真正信神的人而言,这一点已经足以使人对约拿的经历的真确性无可置疑(参本书简介)。
这时,一条大鱼突然出现,看!把约拿吞下去了!哈,难道这不是一个小说情节吗?
1:17 许多人曾试图把这个神迹视为小说中的情节,但圣经并没有将它说成为一场梦境或神话故事。我们切勿将此神迹解释成可有可无的事,人不能从圣经中挑选出甚么神迹可信,甚么神迹不可信。这种态度会使我们怀疑圣经中的任何一部分,使我们不相信圣经是神真实可信的话。约拿的经历曾被耶稣引用来解释他自己的死和复活(参太12:39-40)。
一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正如约拿逃往他施受阻于神,神在此再度行使祂无上的权能。作者让我们确信,约拿的得救乃出于神。此处的动词wayman"他安排",NIV译为提供,同样亦见于第四章6、7、8节,而且每次都是指神随己意控制自然的能力。
这条充作约拿的救生艇的大鱼,引发许多的猜测。试图去了解此鱼是何种鱼显然毫无意义。希伯来原文并未比英译与中译的"大鱼"更具体,而希腊文译本用了ketos一字,某些译本的马太福音十二40将其译为"鲸"(AV、RV、RSV),但此字亦可作大鱼(参GNB、NIV)或海怪(RV边注,NEB、JB)解。
当然,许多现代读者对于约拿被鱼吞了,并在鱼腹中三日,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有人说,此一事件因为太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不可能真的发生。这自然便引发事件真伪的争论。
为了让现代读者易于接受这个故事,学者们真是绞尽脑汁。一些保守派的学者找到现代人被鱼吞了却仍存活的例子,藉以证明约拿经历之真实性。然而,此一方法并不令人信服163。另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全书都是文学的虚构作品,故而不应视之为史实。虽然此一立场普获支持,但问题在于约拿书作者是否认为其作品并非属实164。此外还有更巧妙,但也更不令人满意的创见。例如,约拿海上历劫归来,在一家叫做"鱼"的旅店中度过三日三夜。但是此一创见需要把经文窜改至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约拿书的现状必然导致的结论是:故事将约拿存活于鱼腹中一事,作奇迹般陈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约拿是否真在鱼腹中存活了三天?
如果我们认为神迹从未发生,那么约拿当然就不可能从鱼腹中回到旱地。这样的看法显然对问题已预设立场。作者相信此一神迹确曾发生,而他也要求读者同样地接受。因此,我们只有在二者中择一:接受现代的格言"若属神迹,必非史实";或是相信约拿书和其他圣经书卷作者的证言,在某些情况下确有神迹。选择何者,留待读者自行斟酌165。
在结束此一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一下作者如何呈现这个神迹。约拿奇特的获救经历,并未以大鱼或约拿在鱼腹中生动的描述来润色。事实上,大鱼仅在两节经文中被提及(一17,二10),而且均十分简略。作者对此极为奇特的事件,以低调处理,可见此事件并非用以加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如果不是确曾发生,作者又何必捏造呢?
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蓝迪斯指出,在古代近东神话中,三日三夜代表前往阴间所需的时间166。这固然值得注意,尤其是约拿的赞美诗曾屡次提及死后的世界。但是在旧约圣经中并无足够的证据显示,希伯来文的读者必须如此诠释三日三夜。因此,此说法只能视为一有趣的臆测
【约拿书第二章:】
二、神管教、人回转拿2:1-10节
1、向神祷告(在患难中)
【拿:2:1-9节】
2:1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神,
2:2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
2:3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
2:4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
2:5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
2:6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耶和华我的神阿,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
2:7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
2:8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
2:9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
【分段标题】
(1)求神应允2:1节
(2)仍要仰望2:3-4节
(3)求神搭救2:5-6节
(4)向神感恩2:7-9节
(5)向神还愿2:9节
(6)救恩出于神2:9节
【分节详解】
当约拿落在患难中,他才求告耶和华,求神应允,他认识到自己因不顺从被驱除,但他仍要仰望神,他感觉自己被淹没,就求神来搭救,认识到自己因发昏而逃避神,在患难中想起神恩,相信神必怜悯,向神献上感恩之祭,并且愿意还自己向神所许的愿,知道救恩出于耶和华,神要拯救尼尼微
2:1
1~10约拿……祷告:这一段记载了约拿为了脱离死亡所作的祷告以及随后献上的感谢。
1.在大鱼腹中,他发现自已仍然活着,于是就求告神。虽然他已经认定自已必死无疑(6节),但是神还是垂听了他的祷告,保全了他的性命。
2.信徒在一些似乎毫无指望的情形下仍然不应该绝望,我们必须呼求神的怜悯和帮助,将我们的生命交托在他的手中。
2:3
你将我投下深渊:约拿认识到自己悖逆了神,是神将他投到深海中。此时他最大的忧愁和恐惧就是他将永远从神面前被驱逐(4节)。
2:7
我就想念耶和华:"想念"神的意思是神在我们里面和周围如此真实地同在,以致我们可以随时在信、望、爱中呼求神。(比较申8:18)
2:7我的祷告……达到你的面前:当我们祷告时,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祷告已上达到神的面前。
2:9
感谢……献祭:就在约拿真诚地向神献上感谢和赞美的祭时(9节),神立刻为着他的缘故干预整个环境(10节)。
在鱼腹内的祷告神都听到,犯错后的祷告神也会听;你还有甚么不敢向神说的吗?
2章 这是感谢的祷告,而不是求解脱的祷告。约拿只是感谢他自己没被淹死,他竟以惊人的方式获救,死里逃生,自然会雀跃!就是在鱼腹之内,约拿的祷告神也听到了。我们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祷告,神都听得到。对于神来说,我们的罪永不会大到无法赦免,我们的困境也永不会太艰难。
传道人说在顺逆之时均要仰望神,在逆境中我就会,顺境时我就忘了!你呢?
2:1-7 约拿说:"我的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2:7)我们也常常如此,当生活变好的时候,便觉得神可有可无;当我们失去盼望的时候,便向他呼求。这种态度使我们与神的关系断断续续,灵命起起伏伏。持续不断、每日向神委身的态度,才能使我们与神建立稳固的关系。或顺或逆都仰望神,我们的属灵生命才会健壮。
约拿在鱼腹里……
2:2 约拿将自己在鱼腹中的处境描述得好像被活埋一般。
信奉虚无之神以取代神,我不会的;看其他东西比神还重要?我,我……
2:8 那些敬拜一文不值之偶像的人会失去神的恩典,也丢弃了从主而来的怜悯和指望。任何取代神的所谓荣耀,都是骗人的虚荣。我们常用空虚荒谬的东西来欺骗自己。我们要肯定,在生活中没有甚么东西可以取代神当得的地位。
约拿是为要摆脱痛苦而说要献祭给神吗?对于感谢神,其实我做得不多……
2:9 显然约拿不可能跟神讨价还价,他只是感谢神救了他的性命。困难应使我们抓紧神,而不是千方百计为摆脱痛苦而讨价还价。我们当感谢赞美神已经为我们做的一切,也要感激他的慈爱和怜悯。
知道神要我们做的事就不要逃避?不做不行吗?
2:9 非得有这个救命的神迹,约拿才肯按照神的命令去行。作为先知,约拿理当顺服神的话语,但他却逃避责任。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才保证遵守诺言。约拿的故事开始时是个悲剧,但倘若神允许他继续逃跑的话,更大的悲剧便会发生。我们若知道神要我们做甚么事情,就不要逃避。神不一定会像对待约拿那样来止住我们的脚步。
二1.
约拿……祷告耶和华他的神。希伯来文常见的动词hitpallel"祷告",仅见于此节和四章2节。他处则用的是qara~"求告"(如一5,三8)。
在鱼腹中。有人认为约拿的赞美诗不可能是他在鱼腹中作成的。这是因为这些人并不了解鱼的作用;这条鱼是约拿得救免于溺毙的工具。至于这首诗和全书其他部分的关系,见导论,67~73页。
二2~9.
这几节是诗的形式,和其前后的经文成一对照。希伯来文诗的确切特质为何,目前尚无定见。其主要特色是"平行句",亦即第二行借着重复的字句,和第一行相应和。所以,例如第2节的上下两部分都可见到约拿的求救和神的回应。至于诗的韵,学者们多朝下列几个方向研究(1)音节,(2)重音组合,或(3)节拍167。然而,学界迄今对于应遵循哪个方向,尚未达成共识。鉴于韵律的分析尚存有许多未定之数,有些学者竟然单凭着韵,就建议删除这首诗的某些用字遣词,的确相当令人惊讶168。
这首赞美诗另一个常被讨论的特性是,它运用了许多诗篇的字句169。然而这并非指约拿剽窃。约拿的诗显然切合他置身的景况,而且虽然他所用的许多字句与诗篇类似,但绝不雷同,只一处例外(二3;参:诗四十二7)。约拿很可能是经常在敬拜神时吟诵诗篇,因而对之耳熟能详,也因此影响了自己的用字遣词。
约拿的赞美诗可分为两部分:(1)2~7节记载他刚被抛入海的经历。他特别强调景况的危险,以及神愿意应允他求救的呼声。第2节和7节分别提到神聆听约拿的呼求,因此将这一部分的赞美诗紧密地连结在一起。(2)8~9节包含了约拿对耶和华的正面感受,以及他对于神救恩的个人响应。
二2.
在这首感恩诗一开始,约拿提到他被抛入海时曾求告神。此节上下两部分所提为同一事:约拿求救且神应允,却用略微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表达亦是希伯来文诗的典型。第2节概述了约拿感恩的原因,3~7节则详述所发生之事。
从阴间的深处(见NIV边注)。被译为深处的字,原文是beten,亦即"子宫"、"肚腹"之意。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指的是大鱼的胃。但是在第1节(希伯来文圣经则是第2节),却用另一字me"腹中"来表示鱼的内部。阴间一词的确切含义,引起颇多争议。然而,它可能指的是作恶者的去处,他们必须在该地一直到最后的审判170。约拿在此惧怕的并非死亡;而是怕可能被弃置在阴间,此后便与神隔绝。但是,虽然约拿在进入阴间的边缘,神却垂听他的呼求而拯救他。神应允求救的呼声,是诗篇常见的主题(参:诗十八6,一一八5,一二○1)。此处由第三人称(他应允)(和合本作"你")转为第二人称(你俯听),不必视为写作的不一致。同样的转变甚至见于现代的祷文。
二3.
约拿虽被水手抛在海中(一15),但他体认到这一切均出于神。此处再次强调了神的绝对主权,而约拿的用字亦生动地描绘了他沉入水底的情景。
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有些学者指出,msulah深渊一词是另外加入的,应予删除。这种主张乃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整个句子过于冗长,但这端视如何计量诗的韵律而定。若采用另一种计量韵律的方法,则无任何问题171。第二,就文法的角度而言,该名词应有个介系词来指出动作的方向,这点的确是个问题。然而,学者后来建议将该词视为注释字眼的作法,却同样问题丛生;而且,他们为何认为该词是后来才加入的,亦令人费解。
大水环绕我。nahar通常被译为"河流"或"溪",此处则用以表示水流172。诗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但那些描述并不意指身体的遭溺(如:诗六十九1~2、14~15,八十八6~7)。有些人便因此认为,这些字句并非是约拿亲身经历后所作,但并无足够理由支持其立场。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诗篇四十二7亦有完全一样的陈述(希伯来文圣经则在四十二8)。
二4.
在海中挣扎时,约拿的第一个念头是他已完全被神遗弃:我从你眼前被驱逐(参:诗三十一22,希伯来文圣经在第23节)。约拿早先欲逃往他施以躲避神的面,现在他发现自己注定要往阴间,永远与神隔绝。
有人指出本节下半的第二个字应修改为~ek"如何"。所以约拿所说的应是,"我如何再仰望你的圣殿?"(参RSV、JB)。至于目前的经文,MT用的是~ak"仍"。若保持此字不予更动,则下半节与上半节成对比: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参AV、RV)。虽然NIV将此句视为第4a节之直接延续,但约拿之所以如此说,也可能是因他在被鱼救了之后重获信心,认为自己必再度于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敬拜神。因此,第4b节可能不是约拿在海中时所作,而是在他获救之后。有趣的是,ab两部分的经文都有共同的要素:"看见"。
二5.
约拿的四周都是水,他成了海的囚犯: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或诸水漫至咽喉173,NIV边注);深渊围住我。甚至海草都缠绕住他。无论约拿如何挣扎,总无法从这水牢逃脱,溺死似乎是必然的。
二6.
到山根。虽然MT将这几个字作为第6节的起首,但一些英译本则将之当作5节的结尾(RSV、JB、NEB)。这些译本不把希伯来文介系词l译为"到",而译成"在"或"在……之中"。据说如此分节最适合诗的韵律。但是,为经文加添标点的中世纪马索拉学者们,极力要保存经文如传承下来的原貌,故而应以该版本为准。而GNB和NIV也因此遵照MT的分节。
在旧约全书中仅见于此处的qisbeharim山根,确切意义为何并不清楚。从上下文看来,它可能是延伸到海底的山的底部。
次经《德训篇》十六19可为此左证,该节经文提及山根和"大地的地基"174。因此,约拿已下到海的最深处。
但是约拿将自己下到海底也视为下到死亡的世界: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希伯来文名词~eres"地",在此含有"阴间"的特殊意义175。约拿将阴间想成和巴勒斯坦的城巿一样,有着重重的围栏和门闩,门禁森严,里面的人插翅难飞。所以一旦到了阴间,约拿将被永远禁锢。
约拿在勾勒他下往阴间的情景之后,转而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对比: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由于sahat一字可解作"坑"或"墓穴",且在希伯来文诗中,常与"阴间"对仗,所以在此应指死者的居所176。约拿往下之旅在此终于告一段落,并且有了逆转。约拿行动方向的改变,结束了自第一章开始即接连不断的往下之举。约拿自一章3节逃跑开始,便一直往下(参一3、5、12,二2),而且每一步都象征着他离神愈来愈远177。现在,约拿已沉到不能再低的谷底,耶和华便插手将他往上托。
二7.
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这句话有不同的翻译:"当我的灵在我里面发昏时"(RSV;参JB、吕译);"当我失去知觉时"(NEB);"当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快溜走的时候"(现中、GNB)。希伯来文动词hitattep带有发昏或失去知觉之意(参:诗一四二3,一四三4)。在失氧而濒临昏厥之际,约拿的思绪突然转向神。
我就想念耶和华。NIV在"想念"后,插入"你",这显然是采纳了达户(M.Dahood)的建议,将希伯来文的不变词~et改为~atta"你"178。但是这种改变事实上并不需要179。所以,"我就想念耶和华"(RSV)是较好的翻译。约拿不仅想念耶和华,他还向祂祷告(参:诗八十八2,一○二1)。第6节明显表示,约拿的祷告已蒙应允(参2节)。你的圣殿一词,同样亦出现于第4节末(参:诗十八6)。
二8.
虽然本节在希伯来文仅有五个字,但却造成许多问题。前三个字指的是那些拜偶像的人,诗篇三十一6亦有几乎相同的用语。译为"虚无之神"的字(GNB、NIV、RSV),其实就是"陷阱"的意思。后二字通常有下列两种解法:(1)"放弃了对你的忠信"(现中、GNB;参RSV、NEB);(2)"他们离弃了曾属他们的恩典"(JB;参AV、NIV)。之所以有这两种解法,关键在于hasdam一词,其名词hesed在此可能是"他们的忠实"或是"他们的慈爱"之意。前者指的是敬拜的人的忠实;后者则指神对信靠祂的人所施的慈爱。虽然选择不多,但以前者为佳。也可能此处第8节与9节是一对比,那么约拿所说的便是,敬拜偶像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发现偶像是多么的无能,结果就不再忠于或敬爱他们所谓的神。而敬拜耶和华的人则会永远觉得,祂是值得信靠且信实的。因此,这节最佳的译文应是:"那信奉虚无之偶像的人,将离弃对其偶像的忠诚。"
二9.
约拿在亲身经历了神救其脱离死亡的大能后,答应要献祭并将偿还所许的愿,以表达他的感恩。他的话语正好与水手在一章16节的反应相呼应。最后,约拿以精采的陈述将其个人的感恩带到高潮:救恩出于耶和华。没有别的话语能为约拿的感恩作更好的总结。耶和华是拯救的神!讽刺的是,就是这一事实让约拿在约拿书最后一章大为忿怒。
【拿:2:10节】
2:10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分段标题】
2、出离患难
(1)神吩咐鱼(权柄)
(2)鱼就顺从(吐出约拿)
【分节详解】
鱼在神手中掌管,因为是神所造就听神的话,将约拿完整无缺的吐出来,送上岸,人也要在神前顺从、听命
先知三天三夜在鱼腹中,人子(耶稣)也照样三天三夜在地里头。(参太十二39-40)换句话说,约拿的经历成为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象征。而且这个象征还可以再扩大一些。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对于信祂的人意味着:基督的死叫我们向罪也死了,同时藉着祂的复活,我们得到新生命。约拿当他浸沉到海底下时,也是一种受洗(浸)的过程,他的不顺服的老生活样式死了;当他被吐在岸上,代表他从此得了新的生命。如果我们想从约拿的故事中引用这个信息,我们必须进一步往下读,看他怎样做,怎样以新的生活方式使恩典表明出来。
2:10
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约拿书至此已经记载了七个神迹:
1.神使海中起大风浪(1:4)。
2.神引导掣签,掣出约拿(1:7)。
3.神使海中的风浪平息(1:15)。
4.神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1:17)。
5.神使约拿在大鱼腹中3日3夜得以存活(6节;1:17)。
6.神使大鱼将约拿带到陆地上。
7.神使大鱼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二10.
经文回到原本的散文体裁,记载约拿以非比寻常的方式狼狈地回到陆地: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二10)
耶和华吩咐鱼,没有话语记述,神的话语是鱼能明白吗?神又怎样来吩咐?这些似无答复的必要,因为鱼是在耶和华的引导下,把约拿吐出来。鱼是耶和华所使用的器皿,曾及时运载约拿,使先知的性命得以保全,完成了一项非常重大的使命。现在鱼也必乐意将这不消化的容纳物吐出来,一定倍觉轻松,扬长而去。
那旱地究竟在甚么地方,是在巴勒斯坦的约帕?还是在他施?都没有说明。约拿必须跋涉而行,甚至听到耶和华第二次的话,就向着尼尼微城走去。
【约拿书第三章:】
三、神呼召、人顺从拿3:1-10节
【拿:3:1-2节】
3:1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
3:2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分段标题】
1、二次蒙召"你起来"
(1)起来
(2)去尼尼微
(3)向居民宣告
(4)神吩咐的话
【分节详解】
第一次神呼召约拿他不去而逃跑,但在患难中认识神的作为,当神二次呼召时,神让他起来去尼尼微宣告神话时,他就顺从
3:2
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的话:神要约拿向尼尼微人宣讲神的信息。
1.神再次呼召约拿传讲毁灭和审判的信息(参4节)。无论尼尼微人接受与否,先知的责任就是传讲神的信息。
2.传道人也同样蒙召传讲神的全备信息(徒20:27;提后4:2)。他们必须忠实地传讲神的怜悯和震怒,神的赦免和定罪。传道人必须非常谨慎,不可淡化福音的本质,避而不谈神的话语中那些难懂的教义和伦理问题。他们传道的结果应当是使人离弃罪恶(参徒14:15)。
神一而再,再而三地吩咐约拿为他作工,我这不配事奉的人,神会用我吗?
3:1,2 约拿逃避神,但神再给他一次机会参与神的工作。你也许因为过去的失败而感到不配事奉,但事奉神不是自己挣来的一分工作。没人配事奉神,但神仍然让我们去完成他的工作。今天,你仍可能再有机会。
神召约拿宣讲信息,约拿的心情不难理解,怕自己所讲人不接受嘛;其实我也怕……
3:1,2 约拿要去宣讲的仅是神告诉他的信息──神要对世界上最强盛的城市之一施行审判。这虽不是最理想的任务,但是既然要把神的话带给他人,就不应该受社会压力的影响,更不要顾忌听众的反应。人一旦蒙召宣讲神的信息和真理,就不要考虑是否能讨人的喜悦。
三1~2.
除了"亚米太的儿子"(一1)被希伯来文senit"二次"(三1)取代之外,第一和第三章的起首文字完全雷同,一直到动词宣告之后,两者之间才有显著的差异。约拿在第一章2节被要求向尼尼微呼喊,原文的介系词al"向",有反对之意;在第三章2节,他被指示向该城宣告,原文的介系词是~el"向"(参RSV、NIV)。针对这一字之差的重要性,学者们的意见分歧。许多人认为,加在动词qara~之后时,用介系词al或是~el并无太大区别180。但是,沙森(J.M.Sasson)则大力主张,qara~al(参一2)可能带有"谴责"的弦外之音(参NEB),而qara~~el则仅是"向……宣告"181。这用字的微妙转变,可能是作者为约拿此行出人意表的结果,替读者预作准备。
我所吩咐你的话。此句强调约拿所宣告的,是出于神而非出于他自己182。JB和GNB依照七十士译本,均用了过去式:"我以前吩咐你的"和"我曾给你的信息"。但是,希伯来原文还可解为目前,"我现在给你的信息"(参Vulg.),或是指将来,"我将给你的信息"(参Syr.)。三者中以前者最不可能,因为作者若想用过去式,那么以动词"吩咐"的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当更为清楚183。
【拿:3:3-5节】
3:3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3:4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3:5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作披上麻布)
【分段标题】
2、往尼尼微去
(1)他起来
(2)去罪恶之城
(3)三日路程走了一日
(4)宣告悔改信息
【分节详解】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听从神,神吩咐就起来,神差遣就去传,神发令就宣告
3:3
极大的城:尼尼微城当时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十二万(参4:11)。
3:5
尼尼微人信服神:尼尼微人悔改了,信靠了真神。
1.尼尼微人接受了约拿的信息,相信他们如果不悔改就必灭亡。他们禁食(比较撒上7:6;撒下1:12)并且穿麻衣(一种通常由山羊毛做成的粗布;比较撒下3:31;王下19:1~2),这些都是他们真正悔改并且在神面前谦卑的外在表现。
2.主耶稣说过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将起来定那不肯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的罪(太12:41)。
用三天的路程,是指甚么?
3:3 希伯来经文中没有区分尼尼微城的中心地区和行政区域。中心地区是指城墙方圆约十三公里,居住人口约十七万五千的地区;行政区域则指四十八至九十六公里之间的区域。所以,只是参观这座尼尼微大城中心地区,也得花上三天的时间。
三3.
约拿的顺服在此被反复强调。作者不仅重复约拿首次蒙召时(一2;见一2~3的注释)的动词"起来"和"去"(见RSV、AV),而且还用了"照耶和华的话"一词(RSV、AV)。
尼尼微是极大的城一词,不应被视为表示约拿书的著书日期,在该城于公元前六一二年倾覆之后。作者仅仅表明在约拿往该地之时,该地为一大城(见导论,59~62页)。极大的城其实原文就是"神看为大城"。许多学者认为~lohim"神"在此意味着夸张的写法(参:创二十三6,三十8;出九28;撒上十四15;诗三十六7,八十11)。但依全书的情节看来,这句话最好解为"神看为重要的城"184。"有三日的路程"(AV)是横越该城所需的时间,也是一确切的陈述185。
这些关于尼尼微的描述,为约拿动身(3节)和他到达尼尼微(4节)间的故事,提供了适切的间奏。由于尼尼微距以色列约五百哩,或一个月的路程,这段该城的简短叙述,使第3、4节间有了平顺的转折186。它同时也为下一段故事设下场景。
180这主要是因为七十士译本并未区分两者。
181J.M.Sasson,'OnJonah'sTwoMissions',Henoch6(1984),pp.23~29;参Keil,p.389.
182旧约先知经常表明他们的信息直接来自神。若想得知先知用以表明上述事实所用之语句,见E.J.Young,MyServantstheProphets(Eerdmans,1952),pp.171~175,摘自以赛亚书的用语。其他先知书也可找到类似的用语。
183Price,pp.51~52.
184D.W.Thomas,'AConsiderationofSomeUnusualWaysofExpressingtheSuperlativeinHebrew',VT3(1953),pp.209~224,以相当的篇幅讨论用神的名字来表达夸张。他的结论是:"在旧约中,用神的名字单单为了加强形容的效果,我相信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十分难以找到任何明确的例子。"(p.218)。此外,此表达法在此的确切形式,并未见于旧约他处。在所有~ohim用于加强效果的例子中,仅在此处有l"对,向"这个介系词在其前的。
185有关尼尼微的大小,见导论,59~63页。1978年版NIV的翻译是,"花三日才能走遍",这表示三日是行遍该城大街小巷的时间。但希伯来原文的用字却不支持此一说法。1984年版的NIV则遵照Wiseman,'Jonah'sNineveh',p.38,的意见,译为"极大的城──访该城需三日的路程",亦即到达的一日,访城一日,以及离去的一日。
186并无必要像NEB一样,重新安排经文的次序。
约拿和尼尼微人(三4~10)
作者对约拿赴尼尼微之前的事件着墨甚多,令人惊讶的是,他对约拿在尼尼微的活动,竟然一笔带过(4节)。反而是尼尼微人的悔改,和神因此而回心转意(10节)占较显著的篇幅,而前者更是这一小段(5~9节)的核心所在。
三4.
约拿在尼尼微的事工,记载得出奇简洁。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有好几种解释。希伯来文的原意是"他开始进城,走了一日的路程并宣告"。大多数的解经家据此认为,约拿在进城一日后才开始宣告神的信息。另有一说是,约拿一进城便已宣告信息,而该城需要三日的路程才能横越(3节)。无论经文作何解释,显然约拿并未等到他到达尼尼微都会区的中心时,才宣告信息;在他进入尼尼微范围的第一天,便已告诉居民神要给他们的惩罚。
约拿信息的要旨,由一句话概述: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约拿极有可能向他遇见的人,说得更详尽;但作者淡化了约拿滔滔不绝的能力,而将信息浓缩为希伯来文的五个字。虽然有些学者偏好七十士译本的"三"日而非"四十"日,但前者可能是因抄写者误看至前一节的"三日"所致。"四十"这个数字并非任意而定的,在旧约中它常与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日子有关187。
必倾覆。动词hapak"倾覆"亦曾用于他处形容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创十九25;哀四6;摩四11)。此字的基本意义是"转",有时也用作"倒置"(王下二十一13,"将盘倒扣")。此外,它可以解为"转向"、"改变"(王上二十二34,"转过车来";耶十三23,"改变容貌",和合本作"改变皮肤")。由于此字含义广泛,故而在此处出现绝非偶然。虽然尼尼微并未倾覆,但也确曾经历了回转188。
三5.
由于神的审判迫在眉睫,尼尼微人莫不心惊。经文明显指出,在约拿宣告之后立即便有了响应。约拿宣告后作者紧接着描述百姓的反应,在先知的宣告和尼尼微人的悔改之间并未穿插其他事件。此外,经文亦未显示约拿在入城第一日后还继续宣告信息(参4节)。
尼尼微人信服神(原作"尼尼微百姓信奉神")有两种解法:(1)尼尼微人相信神的话语(NEB;参AV、RSV、GNB、NIV);(2)尼尼微人信奉神(JB)。希伯来文词组he~minb"信奉"却不仅是相信某人的话,还表示信靠某人189。重要的是,尼尼微人的反应,竟是神希望其子民做到(参:出十四31;代下二十20),却经常不可得的(参:民十四11,二十12;申一32;王下十七14;诗七十八22)。
尼尼微人既信服神,便宣告禁食,……穿麻衣。古代常以此表达忧伤、谦卑和悔罪,也就是真正悔改的表征。当先知以利亚斥责了以色列王亚哈后,亚哈也有类似的反应:"他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卧也穿着麻布,并且缓缓而行。"(王上二十一27;参:尼九1~2;赛十五3;但九3~4)。可能和约拿同时代的先知约珥,亦曾要求听见信息的人禁食且披上麻布,以表示悔改(珥一13~14)。所谓的麻布是一种粗糙的厚布,通常以山羊毛制成,穿上麻布即象征拒绝了世俗的安逸与欢娱。尼尼微人的反应是全体一致的:从最大的到至小的。没有任何的社会阶层认为自己不必在神面前谦卑。
【拿:3:6-9节】
3:6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3:7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什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3:8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3:9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
【分段标题】
3、尼尼微人悔改
(1)信服神
(2)宣告禁食
(3)披麻蒙灰
(4)从大到小
(5)君王下宝座
(6)宣告通城
①不可尝什么
②切切求告神
③离开所行的恶
④避免死亡
【分节详解】
神的能力,神在改变,一个罪恶大城市,先知约拿只走了一天的路程,宣告神吩咐的信息,这大城就回转信服神,从最大的到至小的,从君王到臣仆,都禁食不吃东西,牲畜也不许吃,披麻蒙灰,离开他们所行的恶,回转彻底,神就转意。
尼尼微城的人都能悔改,你还怕自己所传的别人不会听吗?
3:4-9 神的话语是给每一个人的。尽管尼尼微的百姓罪恶滔天,但他们信服接受神的信息,并且很快地悔改。我们简单地宣布我们对神的认识,就会为许多人愿意听从而感到惊讶。
三6.
作者将焦点转到尼尼微王身上,也为第5节的泛泛内容续添细节190。作者藉重复某些细节来加强他原先对尼尼微居民的描写──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真心为罪痛悔。
尼尼微王此一称号,仅见于约拿书。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表示约拿书写作于距亚述年代久远的波斯时代(约公元前539~331年);通常的称呼是"亚述王"(参:王下十九36)。然而,若约拿赴尼尼微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中叶,亦即亚述国势不振之时,那么"尼尼微王"的称号亦并非不合情理(见导论,63~64页)。
尼尼微王究竟听见什么,希伯来原文记载得含糊不明。dabar一字可以是"话语"、"事件"或"东西"。在此它可能指约拿宣告的确实内容,或是城中百姓的反应。王的行为构成了工整的交错模式:他起来,脱下,披上,坐下。王从宝座起身,将朝服换为麻布,而后坐在地上的灰中。王以此举,象征他的软弱和不配(参:伯二8、12~13)。
三7~8.
王和大臣共同下令给百姓和牲畜,也被许多学者认为,证明了约拿书的写作年代甚迟。他们基于两点理由指出,这种作法是波斯而非亚述的习俗。1.亚述历史并未记载(a)王和大臣共同下令,或(b)牲畜披上麻布。2.这两种习俗均曾见于波斯时代后期。虽然他们立论的基础似乎直指以色列被掳后为著书年代,但语言学的证据已经显示此种可能性并不高。我们只能假设,亚述史籍缺乏这些习俗的记录,乃是一不幸之巧合,或表示了此种习俗之罕见,由此益显尼尼微人反应之不寻常。而王和大臣下令的对象包括牲畜,则强调了下令者的确感到事态严重。此外必须提醒的是,公元前八世纪前半是亚述历史上文献最欠缺的时代之一。(更详尽的讨论,见导论,64~65页)。
王所下禁食的敕令包括两个与吃有关的动词。第一个动词可以适用于人和牲畜,就是taam"尝"。另一个则自字根raah衍生而来,意指"吃草"或"放牧",此字只适用于牛羊。有趣的是,两个动词都可和这段经文的其他用字连结,再次证明作者乐于文字游戏。动词"尝"和名词taam"敕令"拥有同根子音。同样,动词"吃草"一字也可以和第8、9节的形容词raah"恶"连结191。
王下令要百姓切切求告神,令人回想起先前有关祷告的陈述(一6、14,二2)。热切的祷告与禁食和披麻同时进行。最后,王要求臣民真诚悔改: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敬虔的外表并不能拯救尼尼微脱离迫近的毁灭;只有心灵和行为彻底的更新变化,或能提供一线生机。即使以色列人在祷告禁食时,神也曾警告他们切勿仅是表面敬虔(如:赛五十八3~9)。
三9.
就像信奉异教的船主(一6)和其船员(一14)一样,王和大臣体认到神有绝对的自由随己意而行。他们十分了解,敬虔的行为和祷告绝不能保证神一定饶恕(参:珥二13~14);神并无赦罪的义务。然而他们仍抱持一线希望,盼望神以怜悯对待他们,并且不发烈怒。尼尼微人全体彻底悔改(8节),很可能便促使神如此行。我们不至灭亡响应了早先异教水手的希望(一6、14)。
【拿:3:10节】
3:10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分段标题】
4、神察看
(1)见他们离开恶
(2)就不降灾
【分节详解】
神喜悦人回转,并不喜欢降灾发怒,而因神提醒人时,人却不回转,灾祸就降临,神用慧眼察看,他见尼尼微人离开他们所行的恶,并且悔改彻底,就后悔,不向他们降灾了
3:10
不把……灾祸降与他们了:因着尼尼微人的悔改,神就取消了施行审判的计划。
1.神的本意是向人厚施怜悯,而不是施行可怕的审判。神怜悯那些真心悔改的罪人。
2.本书体现了这样一条圣经真理:神不愿一人灭亡,而愿人人都悔改,罪得赦免并承受永生(参彼后3:9)。
神珍惜痛悔的心,看重人对他的回应,从他看待尼尼微人可看到;我们对神的回应又是怎样?
3:10 尼尼微的外邦百姓接受了约拿的信息,诚心悔改。神的话语对邪恶之人产生神迹般的作用。他们的悔改,正与以色列人的固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色列百姓已从先知那里听了许多信息,可就是拒绝悔改。尼尼微的百姓只不过听了一次神的信息,就有了这么大的改变。耶稣说,在最后的审判中,尼尼微人要站出来谴责以色列人不肯悔改(参太12:39-41)。不是我们听到了神的话语,神就会喜悦,他更喜悦我们对他的话作出顺服的回应。
神怎么说出口又收回不惩罚他们呢?
3:10 神以怜悯为怀,取消了既定的大惩罚。神曾应许过,他所宣告要惩罚的任何国家,如果悔改就会得救(参耶18:7-8)。神赦免了尼尼微,正如赦免了约拿一样。神审判的目的是惩治、挽救,而不是为了复仇。他随时准备向任何愿意寻求他的人表示同情。
10. 支配第9节的悔改主题,在此借着重复动词sub"离开恶道"和niham"后悔"而延续192。由于尼尼微人真心悔改,神便动了怜悯之心,不把所说的灾降给他们。可惜许多英译本将动词niham译作"悔改"(参AV、RV、RSV),而这自然让读者难以理解。神可能悔改吗?英文的repent"悔改"意指将行为由坏改好;希伯来文动词niham则指决定的改变,而且不一定是由坏变好。英文的动词relent"后悔"(JB,参NIV)较能适切地表达希伯来文原意。此外,耶利米书十八7~8说得很清楚,先知宣告的审判不是绝对的,而是条件性的:"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神在此转变心意并非代表祂的失败,反而显示祂永不改变的特质193。
对许多学者而言,尼尼微人悔改的迅速、范围和诚心,似乎完全不切实际。尼尼微的所有人口是不是可能对外邦先知的宣告,如此迅速地响应呢?此外,公元前八世纪的亚述编年史亦未记载此等事迹。此等重大史迹,理当会有记载才是。凡此种种,造成他们对故事的真实与否存有疑虑。
对这些疑问,可以有如下的解释。第一,我们必须再次强调(见导论,84~85页),公元前八世纪前半的亚述史籍十分缺少。很不幸我们对此时的亚述所知贫乏。第二,我们毋需将尼尼微人的悔改视为不寻常或出乎意外,尤其是如果约拿赴该城时,正如魏兹曼所说的194,正好是亚述丹三世(公元前772~755年)和亚述尼拉立五世(公元前754~745年)为王,国中乱象频仍之际。第三,经文并未指出,尼尼微人在悔改之后,成了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敬拜者。第一章在记叙异教的水手时,曾提到耶和华的名字;但这名字在第三章却付之阙如。虽然尼尼微人都已悔改,但并不代表他们改信耶和华。此外,他们的悔改虽被描述是真诚的,这并不意味着约拿的使命在他们身上有长久的果效。就算在以色列,悔改也不一定有持久的改变。例如亚哈王为拿伯之死而悔改,并得到神的饶恕(王上二十一27~29),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被称为以色列最恶的王之一(王上二十一25~26)。
【约拿书第四章】:
四、神爱惜、人不悦拿4:1-11节
【拿:4:1-4节】
4:1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
4:2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4:3耶和华阿,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4:4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分段标题】
1、约拿发怒
(1)对神不降灾想不通
(2)对自己逃避神还以为对
(3)向神求死
【分节详解】
只因尼尼微属亚述之城,以色人憎恶他们,所以约拿先知,听神的话,尼尼微大城罪恶甚大,四十日内就要倾覆,结果他宣传了一日神吩咐的信息,尼尼微大城全城都在悔改披麻蒙灰,神因罪人悔改而又后悔不降灾,约拿却是想不通,他想让神灭此城,神的心是愿人改,归向他,因为神有怜悯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就后悔不降灾,而约拿见神不降灾就向神发怒,还认为自己选择逃避对,并神不灭尼尼微他就在神前寻死,没有怜悯之心,不懂神的心意如何
4:1
约拿大大不悦:神定意赦免尼尼微人,约拿为此感到愤愤不平,他不愿意神恩待以色列的敌国。
1.约拿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他没有不顾一切地委身神的旨意,他更加关注的是以色列外在的安全。
2.今天的信徒可能会专注于教会的"成功",而不是圣经中所启示的神的旨意,计划和圣洁标准。
4:2
有恩典,有怜悯的神:神是一位有"恩典"(他渴望帮助人)、有"怜悯"(他与那些受伤的人一同伤痛)、"不轻易发怒"(他并不喜爱刑罚恶人)、"有丰盛的慈爱"(他非常仁爱,富于同情心)以及"后悔不降所说的灾"(当人悔改时,他乐意取消他要施行的审判)的神。整本圣经都启示了神的这些属性(参诗103:8;3111:4;3112:4;3145:8;3参"神的属性"一文)。
4:3
我死了……还好:约拿非常失望,情绪激动,宁愿死去。他感到神赦免尼尼微人的做法是与他和他的民族作对。
约拿竟因别人得救而生气?那时的人都是这样想的吗?
4:1 为甚么神拯救了尼尼微,约拿反而生气呢?在约拿时代,犹大人不想与外邦人分享神的信息,在保罗时代他们也是如此(参帖前2:14-16)。他们忘记了当初神要他们成为一个大族的目的是要他们同其他民族分享神的信息(参创22:18),成为万国的祝福。约拿认为神不应该将救恩白白赐给邪恶的异教民族,但这正是神所要做的,就是施恩给凡凭信心来到他面前的人。
恶人该有恶报,哪有这么便宜就得救?约拿是这样想,你不会这样吧?
4:1-3 约拿说出了不愿去尼尼微的原因。他不想让尼尼微人悔改,倒想让他们遭毁灭。约拿并不晓得,原来以色列的神也是普世之人的神。看见一些似乎极其不配的人转向神的时候,你是否也会同样感到吃惊呢?你的心是否也像约拿那样狭隘呢?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实际上我们原本也不配得到神的赦免。
神要约拿学一功课,也要我们学习学习,那是……
4:1-3 约拿不履行责任,远避尼尼微,不想传递神即将施行毁灭的信息。后来由于毁灭并没有来到,他便想寻死。他在鱼腹中时,神怜悯了他,可是他很快就忘记了这恩典。神救他时,他非常高兴,但是当尼尼微得救时,他却很生气。这里,神要约拿学习一条宝贵的教训,好领略神的怜悯和赦免。神的赦免不仅是给约拿和以色列,也要临到世上所有悔改相信他的人。
约拿为尼尼微得救而忿怒(四1~11)
在研究约拿书前后的一致性时,我们发现目前这部分和一章17节~二章10节十分相称。这使得约拿为自己得救而欢欣,和他为了尼尼微得救而忿怒,两者之间的对比益发震撼人心。的确,约拿对神和尼尼微人的严厉态度,在与第一、二章的事件相对照后,更应受谴责。
四1.
约拿在第三章后半即失去踪影,在此又突然出现。作者以明确的笔调形容约拿的反应:这事约拿大大不悦195。这显然与前一节经文成为强烈的对比,也预告了约拿书最后一部分的发展:神和约拿对于悔改的尼尼微人,态度完全相反。神不发烈怒(三9),约拿却甚发怒。这一部分最突出之处,便是耶和华和约拿的天壤之别。
四2~3.
约拿的简短祷告终于为他早先躲避使命(一3),提供了原因。一开始约拿就认为,他若奉召前往尼尼微宣告,必然造成神饶恕尼尼微人!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196?他的个人信念之所以如此,乃基于他对神的认识197:祢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这段对神的详尽描述,无疑出自出埃及记三十四6~7:耶和华在他(摩西)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类似的叙述亦见于旧约他处(如:尼九17;诗八十六15,一四五8;珥二13),显示约拿的陈述与希伯来人对神的正统认知相符。此外,神的慈爱和愿意饶恕,亦是与约拿同时代的先知何西阿劝勉百姓的重点(参:何三1~5,十一1~11,十四1~4)。
但是约拿在此却是严厉地批判神的属性,并且将它们视为令人遗憾的缺点。约拿的感受显然十分强烈,以至于他坚决表示生不如死: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稍后在第8节,他再度表达求死的意愿。就像以利亚在列王纪上十九4中一样,约拿此刻也觉得宁愿一死198。
鉴于约拿早先的经历,此刻他竟因神的恩典和怜悯而欲求死,实乃一大讽刺!他在面临死亡时,岂不曾受惠于这些神的属性吗(二7~8)?他难道不曾因救恩出于耶和华而欢喜吗(二9)?显然,他不知道自己的两次祷告有多么不一致。
虽然约拿的话语,为他的忿怒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这并非最终的答案。尼尼微人蒙恩,究竟为何会激怒约拿,仍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章其余的部分着手。
四4.
约拿求死的话一出,神的反应几乎是完全静默。神以极简短的问题(希伯来文仅有三字)来响应: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199?讽刺的是,约拿责备神不发烈怒,现在却反因自己的忿怒而遭神责问。在接下来的经文中,神给约拿酷热的气候以对付他的忿怒。这种处置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希伯来文动词harah不仅是"发怒",也可指"发热"。
【拿:4:5-9节】
4:5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4:6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
4:7次日黎明,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
4:8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4:9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
【分段标题】
2、神以蓖麻提醒约拿
(1)约拿要看城如何倾覆
(2)神安排蓖麻生与死
(3)神问约拿发怒合乎理吗?
【分节详解】
约拿求死却没有死,他就出城,为他搭棚要看尼尼微大城,神如何倾覆,正看之时神就安排一颗蓖麻长出来,使约拿可以成凉,约拿很高兴,但神又使虫把蓖麻咬死,约拿就被太阳晒得发昏,他就又在求死为不能因蓖麻乘凉而发怒求死,当神问他发怒合乎理时,他因发昏就说都合乎理对神不满意
4:6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神不仅没有因为约拿的错误弃绝他,反而满有恩慈地借着一棵迅速长成的蓖麻说服他,使他明白神爱以色列,也爱其他民族。
4:9
你……发怒合乎理吗:神借着蓖麻和炎热的东风(6~9节)显露出约拿关心自身民族利益而漠然不顾尼尼微人的自私心理。约拿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的安舒,而不是神对失丧民族的旨意。
我神是一位怎样的神,面对发怒的约拿竟还和颜悦色……
4:5-11 神温柔地对待约拿就像他待尼尼微、以色列民和我们一样。神可以因约拿大胆发怒而毁了他,但是他却温和地给了约拿一个教训。如果我们顺从神,他必来引导我们。那严厉的惩罚,只是为那些一再悖逆、抗拒他的人而预备的。
约拿为蓖麻枯死而气愤,我们为失去所爱的东西而哀;至于灵魂的失丧,就好像与我们无关……
4:9 约拿对蓖麻的枯萎很气愤,但对尼尼微人的福祉却漠不关心。我们许多人可能曾为宠物的死亡而哭泣,或者为那些锺爱的物品损坏而流泪,但我们曾否因一位朋友不认识神而哭泣呢?我们对自己的得失总是看得很重,而对周围人的属灵需要常常反应迟钝。
四5.
约拿无话可说。他在表达了不满之后,便离城往东,并找了合适的地方要观看尼尼微的下场200。约拿决心要不屈不挠,希望假以时日,神会重新考虑而对尼尼微人施以责罚。同时,为了遮蔽炙人的骄阳,约拿以树木的枝叶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和住棚节时所搭的类似(利二十三40~42)。约拿需要搭棚一事,显示在他这场不寻常的守望之处,极缺乏天然的遮荫。第6~11节便在同样的场景中继续。
四6.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AV作"瓠藤")。像大鱼一样(一17),这棵蓖麻也是神安排的,好让约拿免于日头曝晒的苦楚。救他脱离苦楚(字面意思即"救他脱离灾祸(邪恶)")很可能语带双关。动词lhassil"拯救"亦可读成lhasel"遮盖",而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显然也是如此翻译。另外,此句中的名词raah在约拿书他处亦曾出现过,用以表达"灾"(如一8)或"恶"(如一2)。所以,"救他脱离苦楚"可以解为"遮盖他脱离他的灾祸",意指日头的曝晒(参RSV、GNB、NIV);或解作"救他脱离他的罪恶",意指约拿不合理的发怒(参JB)。约拿对蓖麻的感受,以一句话便可概述,原文逐字译出是,"约拿因蓖麻而欢喜了大欢喜"201,他的心情也因神意外的供应而完全转变。
神安排的植物究竟为何,仍无法十分确定。在旧约全书中,希伯来文名词qiqayon仅出现于此段经文。罗宾森(B.P.Robinson)近来在针对此字所作的研究中指出202,约拿书最早期的译本均采纳下列三者之一。qiqayon在译成希腊文或拉丁文时,成了(1)瓠藤;或(2)常春藤;或(3)仅是音译,并未具体说明该植物的特性。在十六世纪又多了两种译法:(1)蓖麻,和(2)藤蔓。最后,因为翻译qiqayon实在问题层出不穷,一些近代的版本索性用一笼统的名称"植物"(RSV、GNB)。在众多选择中,应以爬藤植物较可能,或许是瓠藤的一种。当约拿棚顶的树叶因日晒而凋萎时,只有能攀爬的瓠藤可能以叶子重新覆盖棚顶,给予约拿新的遮蔽203。而qiqayon被一条虫子咬死,足证它的梗必然是柔软易弯曲的,像瓠藤一样。
四7.
然而,约拿却不能长久享受他的植物同伴所带来的凉爽。次日黎明,神安排一条虫子咬这棵植物,以至它枯槁。虽然第6、7节的起头几乎完全一样,它们却显露了神相反的两面:祂拯救和毁灭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在第6节(而非7节)借着提到神的名字──耶和华,被进一步强调,因为耶和华与怜悯和救恩特别相关204。在这样一卷强调神慈爱与怜悯的书中,却有植物被毁一事,似乎极不相称。但是这也很戏剧化地显示,神的主权不限于施行怜悯。祂是创造生命的神,也有权终止生命。此外,植物被虫咬死,而植物和虫都是神所安排的,象征着以色列未来将被亚述所灭。透过此一事件,神也凸显了约拿对尼尼微的敌意所为何来。
四8.
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同样形式的动词wayman"他安排"(NIV则作"供应"),亦用于一章17节(希伯来文圣经是二章1节),四章6、7节。日头曝晒约拿的头,益增他的痛苦。作者以同样的方式描述日头和咬死植物的虫子;两者均用动词wattak"它攻击":和合本前者用"曝晒",后者用"咬"。)。结果约拿发昏,可能是中暑了。凡此种种实在过于约拿所能忍受,于是他就像罗腾树下的以利亚,表达了求死的心志205。在希伯来原文,本节和第3节的结尾用字完全一样,但NIV则不然,此处作我死了会比活着还好。重要的是,约拿在第3节和第8节的心情虽然类似,但影响其心情的因素却迥然不同。约拿在第3节质问神拯救的权利;第8节则非难神毁灭的权利。
四9.
稍早时,神以一个问题来响应约拿求死的意愿,此处亦然。的确,除了几处小变动外206,希伯来原文此处的用字与第4节雷同: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故事至此再度强调忿怒的问题。
约拿上次发怒被神质问时沉默以对(参5节);这次约拿却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约拿已忍无可忍了。虽然他等候神改变对尼尼微人的处置,但神却表明了祂是多么的荒谬及令人费解。祂的行为前后完全不一致,祂一下给人慰藉,但马上又带来毁灭。约拿觉得这一切都不合情理;神的道路高过他的道路。如果神的所行必须如此不当,那么约拿认为活着便毫无意义;他生不如死。
【拿:4:10-11节】
4:10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
4:11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分段标题】
3、神爱惜、人也爱惜
(1)以蓖麻生死让人爱惜人
(2)神心爱惜回转之人
【分节详解】
神以爱的态度,容忍罪恶之城,使他们回转,也容忍约拿:"使他成熟、明白神的心意",借蓖麻为喻,告诉约拿他没种,也没养,蓖麻生死,他都爱惜,何况尼尼微大城那么多的灵魂,神岂能不爱惜,告诉约拿神爱惜,他也要爱惜所恨之人。
4:11
何况这尼尼微大城……我岂能不爱惜呢:神亲自表达了他对尼尼微人所存的极大慈爱。
1.这是一种出自造物主的爱,既使受造之物生活在罪恶之中并违背他的律法,但他的爱仍不止息;这是一种远超人间常情的爱(比较罗5:8)。
2.神对人的眷爱已经超出他子民的范围,广及世上每一个失丧的民族。当神差遣耶稣为世人受死(约3:16)以及主耶稣差遣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使万民做他的门徒时(太28:18~20),这条真理就已经完全显明。
在人眼中看为该死的东西,神却设法挽救;对待恶人,我们的态度应是……
4:10,11 有些时候,人希望审判和毁灭临到有罪之人的身上,因为邪恶之人理当马上受惩罚。但神的怜悯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我们想要审判的罪人,神却对他们满有同情,要设法把他们带到他的身边。你对那些特别邪恶的人持甚么态度呢?是想他们遭毁灭,还是希望他们经历神的怜悯和赦免呢?
读完一卷书,就完了嘛?不是?还要明白其意义?
4:11 水手向神求怜悯,神就救了他们;约拿于鱼腹中向神祷告,神也救了他。尼尼微人一回应约拿的宣告,便得到神的拯救,因为神垂听凡求告他的人。神按自己的旨意行事,他希望所有人都归向他、相信他并且得救。若留心神藉圣经向我们所发出的警告,我们便可得救;若以顺服的心回应,我们必得神的恩惠,并领受他的怜悯,而不是受惩罚。
四10~11.
但掌握全局的,还是耶和华。神以约拿对植物和对尼尼微人的态度来对比,强调真正荒谬不合理之处。约拿对一棵微不足道的植物充满怜悯,对尼尼微城的全城人口却心肠刚硬。他对神创造的一株小植物表达关切,却不在乎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都是照神的形像所造的人。所以,前后不一致的不是神,而是约拿。
此外,神指出尼尼微人不能像约拿想的一样,完全为自己的恶行负责,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一词,并非如许多解经家认为的,是指婴孩。魏兹曼表示,这应与个人作道德判断的能力有关207。最后,为了怕约拿对尼尼微的十二万居民还是缺乏怜悯,神提醒他城内尚有许多牲畜。或许神正指出,就算约拿不关心这些居民,他可能对牲畜会有一些同情心。
约拿书最后的几节经文,显然着重于神有权毁灭或拯救。对约拿而言,神饶恕尼尼微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恶,虽然这显然也是相关的因素;但主要仍在于他们将毁灭以色列。神怎可允许此事发生?这才是真正让约拿感到进退维谷的。
当我们回想到列王纪下十四25,约拿预言以色列的疆域在耶罗波安二世为王时,将会扩展,我们就更容易对约拿的经历感同身受了。约拿曾为以色列的利益贡献一己之力,此刻却身不由己地成为以色列未来灭亡的帮凶。
有鉴于此,那棵植物的枯槁便有其特殊意义。植物便如以色列的命运,神以此例证明祂是生命的源头,也有权将生命取走。就像船主(一6)和他的水手(一14),王和他的大臣(三9)一样,约拿被迫承认神的绝对主权。耶和华最终还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参:太二十1~16)。救恩出于耶和华。
总结:
学了约拿书对我们的教训,当神呼召时要清楚而顺从神,不要像约拿因恨尼尼微人,就逃避神的呼召,以至于被神管教找回,还得为神传扬神所吩咐的信息,神爱惜人的灵魂哪怕是我们的仇敌,只要神爱惜,我们也当爱惜,使他们早日悔改归向神,我们的顺从不要成为勉强,而要出于甘心,不要按我们的头脑做事,而要按神心意做事,使万国都得福。阿门!!!
----《圣经分段分节查经释经》张神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