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十八)浪子的比喻4

耶稣所讲的比喻 by 谢迦勒

耶稣所讲的比喻之(十八)——浪子的比喻4

(路15:11-24,,25-32)

二.慈爱的父亲:20下-24

1.急切的等候(20节下)“相离还远”

圣经说,相离还远的时候,父亲就首先看见了。为什么不是仆人先看见,而是父亲先看见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这个时候的浪子与几年前离家出走的时候,可以说样子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初走的时候,是穿着名牌西装,戴着礼帽,大腹便便,坐着马车,拉着财宝出门。而现在大路上经过的那个‘乞丐’衣衫褴褛,满身猪粪,蓬头垢面,走路连双鞋都没有。谁也不可能想象到眼前这个乞丐竟会是当初带着万贯家财离家出走的二少爷。那么,这位父亲又怎么会知道这位就是他的儿子呢?这是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做仆人的无法比拟的,也是全世界无人能比的。我们做父母的都有体会,我们的心总是特别多的专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极其有感觉,看一个人走路的样子就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哪怕在朦胧的路灯下,仅看个背影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甚至不用眼看,从上楼梯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浪子离家之后,在外花天酒地、放荡度日的时候,他可从来没有想到父亲。可是,自从他离开家的那一天,父亲却天天都在思念他,日思夜想,急切地盼他能早日回家。在这个故事中,家中只剩下一个大儿子了,其实,不论家中剩下几个儿子,只要有一个儿子在外面做浪子,父亲的心就无法快乐起来。于是,这位老父亲无法安心坐在家里,常常带着仆人来到大路旁往远方眺望,盼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他每天清早满怀希望而去,傍晚常常都是失望而归,日复一日。但是,这位父亲从来没有绝望。突然有一天,他看见大路上又走过一个邋里邋遢的乞丐,可是走路的姿势却酷似自己的小儿子,父亲揉揉眼睛,再看看身影和朦朦胧胧的五官轮廓,可以确定眼前走过来的乞丐,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儿子。此事,这位父亲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不顾一切地连忙跑过去,一把就将儿子搂在怀里,连连不住的亲他。也顾不得嫌儿子满身的猪粪臭、满脸污垢脏了。这个场面,就好像我们在电视新闻里看见被拐卖的孩子被警/察解救出来之后与父母相见时的情形一样,父母都是高兴地喜极而泣、失声痛哭。

这个比喻中的老父亲很明显就是指我们的天父,自从人类堕落之后,天父也是天天在天上急切地盼望我们罪人能够像这位浪子一样尽早回家。有一个喻道故事说,有一个悖逆的孩子离家出走,一段时间之后忍饥挨饿受了苦了想到了回家。可是他又不好意思面对父亲。于是他选择深夜回家。到了家门口,发现自己没有钥匙,又不敢喊门,犹犹豫豫的在门外徘徊好久。最后,他试着推一下,一推,门竟然开了。他感到很奇怪,心想,晚上不关门睡觉多危险啊。他赶忙进厨房找东西充饥,发出的声响惊醒了父亲。父子相见,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高兴地抱着他,又喊醒了全家的人,半夜里像过节似的。饭后,浪子对爸爸说,你们怎么这么粗心,今晚忘了关门就睡觉了。爸爸说,孩子,不是我们粗心,而是自从你离开家那天,我们就一直再没有关过门,就怕你哪天突然回来进不来家,在外面受冻。天父也是这样,自从人类堕落之后,天家的门就一直向罪人敞开着,随时等候浪子回家。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上帝希望人人都能得救,并且又是这么迫切,何不直接赦免了所有人的罪,不管人类信不信祂,都让他们自动得救多好啊,这不是更显得神的恩典大吗?从神的能力上说,祂是宇宙独一的主宰,祂无论怎么做,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反对。但是,从神的属性上说,祂是真理的本体,祂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受自己的约束。人类犯罪就带来了死亡,上帝要解决罪和死的问题,不能像彼拉多过逾越节时特赦犯人似的,只用一句话就宣判罪犯无罪。彼拉多自己不用拿出什么代价,只要说一句话就行。可是,上帝要解决的是死的本质问题,若不流血罪就不能得到赦免。主耶稣道成肉身,并且以无罪之身代替罪人死,就已经在肉身中定了罪案(就是关于罪本质的案子)。但是,并没有立刻执行这个结果。为什么不立刻执行呢?就是为了给罪人悔改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上帝当时立刻对‘罪’执行死刑的话,那么所有罪还在身上,罪还没有离开自己的人都会因为对罪的审判而一同灭亡。上帝给人留下了悔改的机会,一旦等到上帝预定的数目已满,神就会执行最终的审判结果。在启示录20章里,我们不但看见罪人要按着自己所行的灭亡,凡名字没有记载在生命册上的人都要灭亡,就是连‘死亡’本身也要被审判丢进火湖了,罪的结果就被彻底解决了。

2.永不改变的爱(20节下)

“跑”、“抱”、“连连亲嘴”,这一系列的动作都体现父亲不变的爱。如果这些爱的动作是做在一个听话的孩子身上,我们觉得还好理解,因为听话的孩子当然招父亲喜欢嘛。可是,这位父亲的爱竟是做在一个非常悖逆的孩子身上。照外人看,这样的孩子如果饿死在外面,大家都会觉得那也是他咎由自取,是活该。可是,身为父亲的,无论孩子怎么惹自己伤心,父亲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父亲对孩子的爱如同是本能、是天性一般地蕴含在自己生命中。

圣经中另外还记载了一个父亲以永远的爱爱逆子的故事,那就是大卫爱押沙龙的故事。押沙龙杀了他的哥哥暗嫩,不错,前面暗嫩自己也确实不好。但是,押沙龙不应该越过父亲私自用诡计处理此事,他瞒着父亲杀死哥哥这样做对父亲也是极大的伤害。押沙龙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所以杀死哥哥之后就逃到了基述姥爷家躲避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其实大卫还是很思念这个儿子的,天天切切地想念押沙龙。大卫的部下约押也能看出来大卫的心,【撒下14:1】 洗鲁雅的儿子约押,知道王心里想念押沙龙。于是,他就替押沙龙向大卫求情。大卫也原谅了押沙龙,让约押把押沙龙带回耶路撒冷。回到耶路撒冷,大卫没有立刻与押沙龙见面,是要观察押沙龙有无悔意,可是发现押沙龙并无悔意,竟然只顾梳妆打扮、娶妻生子,享受快乐人生。两年之后,押沙龙想请约押向大卫说情,用火烧麦田的方法,并且要对大卫说的那些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不但不感恩,竟然还充满怨气,不认识自己的错。他说“……我若有罪……”,也说明他仍不服气,还不认为自己用诡计杀哥哥是犯罪。即使是这样,大卫还是原谅了他,与他亲嘴和好。父亲如此宽宏大量,赦免了他如此重大的罪,他还不应该痛改前非,从新开始吗?哪想到这个逆子后面还有更毒的诡计,杀死哥哥了还不罢休,还要恶毒地杀死深深爱他的父亲。为了这个计划能够成功,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并用假冒伪善的手段欺骗了许多百姓。当他看到时机一成熟,就立刻宣布自己做王。那日反叛的势派甚大,接着他就率众开始杀向耶路撒冷。大卫听见后,立刻逃跑了。

押沙龙进了耶路撒冷之后发现大卫不在,就召集谋士为他出主意。他首先听了谋士的主意,在皇宫的平顶上当着众人的面公开亲近大卫的妃嫔,羞辱他的父亲。接下来的对话里也能看出,押沙龙是非要置大卫于死地不可。若不是上帝亲自插手,破坏了亚希多弗的计谋,大卫就死于他手里了。后来,在双方持续的交战中,上帝是一直站在大卫这一边。在最后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出战前,大卫还不忘再次嘱咐官兵‘一定要宽待押沙龙’。可是,约押替大卫着想,私自杀死了挂在橡树枝上的押沙龙,结束了内战。可以说,这一仗的胜利对全国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对大卫来说,更是!因为押沙龙主要就是要杀掉大卫。现在大卫可以重新登基为王了。非常让我们稀奇的是,大卫两次看到报信的从战场上回来,他首先问的都不是战争胜败问题,而是第一句就问:“押沙龙平安不平安?”。当他从第二个人口中得知押沙龙已死。王就像个精神病人似的,嘴里反反复复地念叨:“我儿押沙龙啊,我儿啊……,我儿,我儿押沙龙,……我恨不得替你去死,我儿,我儿……”。看到这一幕,真是令人心酸又感动,因为这就是父亲的心。对待一个非要杀死自己的逆子,竟然他还愿意替这样的孩子去死。

神爱罪人的爱岂不就像是大卫爱押沙龙的爱吗?永不改变。人犯罪与神为仇,神还是爱我们。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有人可能认为,好人和歹人是交织在一起生存的,他们的土地也是相互交替着的。上帝只要降雨在义人的地里,那么,就不可避免也得将在恶人的地里。太阳光只要照在好人身上,就不可避免也得照在歹人身上。或许上帝并不是因为爱他们,想降雨给他们,想照他们,只是没办法避开他们而已。这样想就错了。上帝若不爱恶人、歹人,若不想给他们阳光、雨露,完全是有能力避开他们的。《出埃及记》中就记载过上帝向埃及地降灾的时候,虽然以色列人也生活在埃及的土地上,上帝却区分埃及人与以色列人。只降灾在埃及人的身上。甚至连亮光也能只照以色列人身上,埃及人那边却是黑暗。当然,这次是因为法老太狂妄了,一次一次说过放以色列人走,见灾祸一松缓他马上就反悔耍赖,又不肯放以色列人出去,上帝为了带出自己的百姓才不得不审判埃及。但是,从历史上看,上帝极少使用这样的能力,因为上帝有丰盛的慈爱与怜悯,不轻易发怒。

正像保罗在路司得时向该城的百姓介绍上帝:【徒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虽然他们还不认识真神上帝,甚至还因不明白而去敬拜偶像宙斯。但是上帝依然赐给他们阳光雨露滋润百物,五谷丰登赏赐丰年。因为上帝用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不仅是人类,就算是一只麻雀、一朵小花都蒙上帝恩典天天的庇佑。

保罗到了雅典,看见在雅典城到处都是偶像。就算是这样一个极其得罪神的罪恶之城,上帝仍然爱他们,打法保罗劝他们悔改。【徒17: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17: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还有,尼尼微也是一个罪恶滔天的大城,上帝也爱他们,亲自打法约拿去劝他们悔改,约拿自己想逃避,上帝也不允许,最终还是改变约拿的私心,让他去尼尼微。因为神爱世人,惟愿人人都得救,不愿有一人沉沦。上帝的爱就如同这位比喻中的父亲一样,是以永远的爱爱每一个失丧孩子。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耶稣所讲的比喻之(十八)——浪子的比喻4 (路15:11-24,,25-32) 二.慈爱的父亲:20下-24 1.急切的等候(20节下)“相离还远” 圣经说,相离还远的时候,父亲就首先看见了。为什么不是仆人先看见,而是父亲先看见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这个时候的浪子与几年前离家出走的时候,可以说样子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初走的时候,是穿着名牌西装,戴着礼帽,大腹便便,坐着马车,拉着财宝出门。而现在大路上经过的那个‘乞丐’衣衫褴褛,满身猪粪,蓬头垢面,走路连双鞋都没有。谁也不可能想象到眼前这个乞丐竟会是当初带着万贯家财离家出走的二少爷。那么,这位父亲又怎么会知道这位就是他的儿子呢?这是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做仆人的无法比拟的,也是全世界无人能比的。我们做父母的都有体会,我们的心总是特别多的专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极其有感觉,看一个人走路的样子就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哪怕在朦胧的路灯下,仅看个背影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甚至不用眼看,从上楼梯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浪子离家之后,在外花天酒地、放荡度日的时候,他可从来没有想到父亲
。可是,自从他离开家的那一天,父亲却天天都在思念他,日思夜想,急切地盼他能早日回家。在这个故事中,家中只剩下一个大儿子了,其实,不论家中剩下几个儿子,只要有一个儿子在外面做浪子,父亲的心就无法快乐起来。于是,这位老父亲无法安心坐在家里,常常带着仆人来到大路旁往远方眺望,盼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他每天清早满怀希望而去,傍晚常常都是失望而归,日复一日。但是,这位父亲从来没有绝望。突然有一天,他看见大路上又走过一个邋里邋遢的乞丐,可是走路的姿势却酷似自己的小儿子,父亲揉揉眼睛,再看看身影和朦朦胧胧的五官轮廓,可以确定眼前走过来的乞丐,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儿子。此事,这位父亲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不顾一切地连忙跑过去,一把就将儿子搂在怀里,连连不住的亲他。也顾不得嫌儿子满身的猪粪臭、满脸污垢脏了。这个场面,就好像我们在电视新闻里看见被拐卖的孩子被警察解救出来之后与父母相见时的情形一样,父母都是高兴地喜极而泣、失声痛哭。 这个比喻中的老父亲很明显就是指我们的天父,自从人类堕落之后,天父也是天天在天上急切地盼望我们罪人能够像这位浪子一样尽早回家。有一个喻道故事说,有一个悖逆的孩子
离家出走,一段时间之后忍饥挨饿受了苦了想到了回家。可是他又不好意思面对父亲。于是他选择深夜回家。到了家门口,发现自己没有钥匙,又不敢喊门,犹犹豫豫的在门外徘徊好久。最后,他试着推一下,一推,门竟然开了。他感到很奇怪,心想,晚上不关门睡觉多危险啊。他赶忙进厨房找东西充饥,发出的声响惊醒了父亲。父子相见,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高兴地抱着他,又喊醒了全家的人,半夜里像过节似的。饭后,浪子对爸爸说,你们怎么这么粗心,今晚忘了关门就睡觉了。爸爸说,孩子,不是我们粗心,而是自从你离开家那天,我们就一直再没有关过门,就怕你哪天突然回来进不来家,在外面受冻。天父也是这样,自从人类堕落之后,天家的门就一直向罪人敞开着,随时等候浪子回家。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上帝希望人人都能得救,并且又是这么迫切,何不直接赦免了所有人的罪,不管人类信不信祂,都让他们自动得救多好啊,这不是更显得神的恩典大吗?从神的能力上说,祂是宇宙独一的主宰,祂无论怎么做,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反对。但是,从神的属性上说,祂是真理的本体,祂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受自己的约束。人类犯罪就带来了死亡,上帝要解决罪和死的问题,不能像彼拉多过逾越节时特赦犯
人似的,只用一句话就宣判罪犯无罪。彼拉多自己不用拿出什么代价,只要说一句话就行。可是,上帝要解决的是死的本质问题,若不流血罪就不能得到赦免。主耶稣道成肉身,并且以无罪之身代替罪人死,就已经在肉身中定了罪案(就是关于罪本质的案子)。但是,并没有立刻执行这个结果。为什么不立刻执行呢?就是为了给罪人悔改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上帝当时立刻对‘罪’执行死刑的话,那么所有罪还在身上,罪还没有离开自己的人都会因为对罪的审判而一同灭亡。上帝给人留下了悔改的机会,一旦等到上帝预定的数目已满,神就会执行最终的审判结果。在启示录20章里,我们不但看见罪人要按着自己所行的灭亡,凡名字没有记载在生命册上的人都要灭亡,就是连‘死亡’本身也要被审判丢进火湖了,罪的结果就被彻底解决了。 2.永不改变的爱(20节下) “跑”、“抱”、“连连亲嘴”,这一系列的动作都体现父亲不变的爱。如果这些爱的动作是做在一个听话的孩子身上,我们觉得还好理解,因为听话的孩子当然招父亲喜欢嘛。可是,这位父亲的爱竟是做在一个非常悖逆的孩子身上。照外人看,这样的孩子如果饿死在外面,大家都会觉得那也是他咎由自取,是活该。可是,身为父亲的
,无论孩子怎么惹自己伤心,父亲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父亲对孩子的爱如同是本能、是天性一般地蕴含在自己生命中。 圣经中另外还记载了一个父亲以永远的爱爱逆子的故事,那就是大卫爱押沙龙的故事。押沙龙杀了他的哥哥暗嫩,不错,前面暗嫩自己也确实不好。但是,押沙龙不应该越过父亲私自用诡计处理此事,他瞒着父亲杀死哥哥这样做对父亲也是极大的伤害。押沙龙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所以杀死哥哥之后就逃到了基述姥爷家躲避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其实大卫还是很思念这个儿子的,天天切切地想念押沙龙。大卫的部下约押也能看出来大卫的心,【撒下14:1】 洗鲁雅的儿子约押,知道王心里想念押沙龙。于是,他就替押沙龙向大卫求情。大卫也原谅了押沙龙,让约押把押沙龙带回耶路撒冷。回到耶路撒冷,大卫没有立刻与押沙龙见面,是要观察押沙龙有无悔意,可是发现押沙龙并无悔意,竟然只顾梳妆打扮、娶妻生子,享受快乐人生。两年之后,押沙龙想请约押向大卫说情,用火烧麦田的方法,并且要对大卫说的那些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不但不感恩,竟然还充满怨气,不认识自己的错。他说“……我若有罪……”,也说明他仍不服气,还不认为自己用诡计杀哥哥是犯罪。即使是这样,
大卫还是原谅了他,与他亲嘴和好。父亲如此宽宏大量,赦免了他如此重大的罪,他还不应该痛改前非,从新开始吗?哪想到这个逆子后面还有更毒的诡计,杀死哥哥了还不罢休,还要恶毒地杀死深深爱他的父亲。为了这个计划能够成功,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并用假冒伪善的手段欺骗了许多百姓。当他看到时机一成熟,就立刻宣布自己做王。那日反叛的势派甚大,接着他就率众开始杀向耶路撒冷。大卫听见后,立刻逃跑了。 押沙龙进了耶路撒冷之后发现大卫不在,就召集谋士为他出主意。他首先听了谋士的主意,在皇宫的平顶上当着众人的面公开亲近大卫的妃嫔,羞辱他的父亲。接下来的对话里也能看出,押沙龙是非要置大卫于死地不可。若不是上帝亲自插手,破坏了亚希多弗的计谋,大卫就死于他手里了。后来,在双方持续的交战中,上帝是一直站在大卫这一边。在最后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出战前,大卫还不忘再次嘱咐官兵‘一定要宽待押沙龙’。可是,约押替大卫着想,私自杀死了挂在橡树枝上的押沙龙,结束了内战。可以说,这一仗的胜利对全国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对大卫来说,更是!因为押沙龙主要就是要杀掉大卫。现在大卫可以重新登基为王了。非常让我们稀奇的是,大卫两次看到报信的从战
场上回来,他首先问的都不是战争胜败问题,而是第一句就问:“押沙龙平安不平安?”。当他从第二个人口中得知押沙龙已死。王就像个精神病人似的,嘴里反反复复地念叨:“我儿押沙龙啊,我儿啊……,我儿,我儿押沙龙,……我恨不得替你去死,我儿,我儿……”。看到这一幕,真是令人心酸又感动,因为这就是父亲的心。对待一个非要杀死自己的逆子,竟然他还愿意替这样的孩子去死。 神爱罪人的爱岂不就像是大卫爱押沙龙的爱吗?永不改变。人犯罪与神为仇,神还是爱我们。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有人可能认为,好人和歹人是交织在一起生存的,他们的土地也是相互交替着的。上帝只要降雨在义人的地里,那么,就不可避免也得将在恶人的地里。太阳光只要照在好人身上,就不可避免也得照在歹人身上。或许上帝并不是因为爱他们,想降雨给他们,想照他们,只是没办法避开他们而已。这样想就错了。上帝若不爱恶人、歹人,若不想给他们阳光、雨露,完全是有能力避开他们的。《出埃及记》中就记载过上帝向埃及地降灾的时候,虽然以色列人也生活在埃及的土地上,上帝却区分埃及人与以色列人。只降灾在埃及人的身上。甚至连亮光也能只照以色列人身上,
埃及人那边却是黑暗。当然,这次是因为法老太狂妄了,一次一次说过放以色列人走,见灾祸一松缓他马上就反悔耍赖,又不肯放以色列人出去,上帝为了带出自己的百姓才不得不审判埃及。但是,从历史上看,上帝极少使用这样的能力,因为上帝有丰盛的慈爱与怜悯,不轻易发怒。 正像保罗在路司得时向该城的百姓介绍上帝:【徒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虽然他们还不认识真神上帝,甚至还因不明白而去敬拜偶像宙斯。但是上帝依然赐给他们阳光雨露滋润百物,五谷丰登赏赐丰年。因为上帝用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不仅是人类,就算是一只麻雀、一朵小花都蒙上帝恩典天天的庇佑。 保罗到了雅典,看见在雅典城到处都是偶像。就算是这样一个极其得罪神的罪恶之城,上帝仍然爱他们,打法保罗劝他们悔改。【徒17: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17: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还有,尼尼微也是一个罪恶滔天的大城,上帝也爱他们,亲自打法约拿去劝他们悔改,约拿自己想逃避,上帝也不允许,最终还是改变约拿的私心,让他
去尼尼微。因为神爱世人,惟愿人人都得救,不愿有一人沉沦。上帝的爱就如同这位比喻中的父亲一样,是以永远的爱爱每一个失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