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神学(Thessalonians,FirstAndSecond,Theologyof)
保罗的帖撒罗尼迦书信,正好证明保罗并非一个只躲在象牙塔内思想的神学家。这位耶稣基督的仆人曾经为耶稣的缘故,在受人唆摆的外邦人和敌对的犹太人手中,经历种种的苦待(林后十一23-27;帖前二2;参徒十四4-5、19)。这位矢志传扬福音的使徒,曾经在路司得被称为神,又在特罗亚使一个死去的少年人复生,更在包括帖撒罗尼迦的许多地方引起骚动(徒十四12,二十10-12,十七5-9)。尽管有些人因为他在加拉太书和哥林多书信中的某些字句,不幸地以为这位伟大的外邦人使徒是一个专权的人,我们仍然鼓励读者透过研读这封写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书信,从另一方面去了解保罗。
在正典中的位置
这两封编排在保罗着作中接近末尾的书信非常宝贵,它们是帮助我们了解保罗思想和心境的重要资料。研究圣经的人都应该知道,新约书卷现时排列的次序,并非按照它们成书日期的先后,而是依据某些较为神学性的原则。以保罗书信为例,负责整理新约的初期信徒将罗马书列为保罗着作的第一卷,是为了让它作为救恩论的一个总结。在它之后是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它们均是处理信徒对救恩含义了解不足而引发的问题。接着的是以弗所书、腓立比书和歌罗西书,它们一般被称为『监狱书信』,内容主要是阐释基督论对教会生活所带来的不同启示。在这七封书信和那些写给个人的书信(提摩太前后书和腓利门书)之间,便是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这两封几乎被人漏掉的简短书信,主要是处理末世观如何影响教会。它们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们可能是新约圣经中最早期的文献——主后50年代初期成书。然而,它们的重要性却经常备受忽视,因为许多基督教神学家都将注意力放在救恩论上。同时,有一些解经家往往将这两封书信连同但以理书和启示录合并起来,预测末世的种种事情。但只要细读这两封书信,我们便会发现它们涉及更广的范围,包括使徒保罗根据信徒在基督里的生命蜕变为基础,处理早期教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历史和文学问题
这两封书信引起近期不少学者的讨论,牵涉的主题甚广,包括作者身分、书信次序、风格和神学的一致性。尽管有些学者根据风格和语调的问题,强烈地否定保罗是帖撒罗尼迦后书的作者,但当我们对有关的论据作全面的检视之后,便会发觉他们的臆测成分居多。关于两封帖撒罗尼迦书信的次序问题,实在并不容易完全化解,因为信徒受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似乎已成过去(帖前一6,二14-16,三2-5),但在后书里,信徒又好像正受到逼迫(帖后一4-8)。对此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会对次序有不同的结论。尽管帖撒罗尼迦后二章15节所指的信,可能就是帖撒罗尼迦前书(帖后二2可能暗示在两封真迹的书信之间,出现一些冒名的假信),但这两封书信本身还是欠缺足够的资料来确定次序的问题。
有人比较两封书信后,认为两者的神学并不一致。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保罗对教会的信徒提出的末世问题,作出不同的反应或回应。此外,对于有人认为这两封书信——或是其中一封——是特别针对诸如诺斯底派或犹太人基督徒等强大外来势力之说法,我们亦难从书信本身找到确凿的证据。这些看法主要是由书信以外的其他资料推敲出来。
写作背景
帖撒罗尼迦前书显然是在保罗匆忙离开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到达亚该亚(大概就是哥林多)之后所写的(参徒十七1至十八1)。保罗因提摩太带来帖撒罗尼迦的好消息便大大放心(帖前三6)。他写这封信,一方面是为了回应他们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他们作一般的劝勉,帮助他们过诚实无伪的生活。这封书信连同哥林多前书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供对比的独特研究。哥林多前书十六章5至12节给人的感觉是,保罗和他的宣教同工并不急于要前往哥林多,他们只一心想去马其顿(林前十六5)。另一个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正面评价,是作者指出他们的信心不单在马其顿,更在亚该亚和别的地方传开了(帖前一7-8)。这是两个邻近地区省会的一个较量!帖撒罗尼迦后书所能提供的资料很少,值得留意的,就只有保罗得知该教会正面对外来的敌意攻击(帖后一4-8)。即使在宣教的初期,这种敌意已经存在(徒十七5-13)。痛苦、损失和患难,往往是孕育重要神学思想的温床;保罗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这两封书信,正是最佳的例子。
主题
保罗书信的主题总是令人兴味盎然的,这两封帖撒罗尼迦书信当然也不例外。
保罗的三点式重点即使熟悉哥林多前书十三章那着名三大美德——信、望、爱——的人,都未必会觉察保罗经常采用类似的『三点』思想来写他的书信,又或是运用这个着名的『三常』来支持某个神学重点。在『三点』中排列最后的那一项,通常就是信中所强调的重点。以哥林多前书为例,它的神学重点就是鼓励信徒真实地活出爱,这亦是『救恩三点』(称义、成圣、得荣耀)中的第二点。罗马书五至八章所强调的同一个重点:信、望、爱亦是以相同的次序出现(罗五1、2、5)。然而,帖撒罗尼迦前书的主旨是末世;在这里次序却是信、爱、望(帖前一3)。在『归向』、『服侍』和『等候』(帖前一9-10)这三个动词组合中,亦明显反映出它的重点。
今生的盼望本书虽以盼望为重点,并不表示保罗不关心信徒的成圣问题(帖前三12-13,四3-4、7,五23;帖后一10,二13)。因着神在基督里已经给世界带来新的盼望,保罗就能够从基督徒的复活和得荣耀(帖前四14-17;帖后一10),以及神对罪恶的审判(帖前五2-3;帖后一6-9)这最终的角度,来看这世上的苦难。
既考虑到这终极的事实,保罗便劝勉他的读者要在生活中行出圣洁的典范(帖前四3-7,五23;帖后三13-14),以及要有爱心、信心、和平、刚强、纯洁、忍耐和勤恳的表现(帖前四1-7、9-11,五6-22;帖后三6-13)。
效法的榜样不过,保罗向读者提出的劝勉,并非单是参考意见而已。他本身也是在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长,当然明白任何老师,无论是耶路撒冷的犹太拉比,或是大数城的斯多噶哲学家,言教都必须配以身教作为基础。于是,保罗采用了『效法』这个专门概念来激励他的读者学效或模仿他,以他的行事为人作为生活的榜样(帖前一6-7,二l4;帖后三7-9;参腓三17)。可是,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是最高的典范。他本人也不过是效法基督的榜样,所以,他的读者当然也要效法基督(帖前二14-16;参腓三1-18)。
保罗既然要效法基督,就意味着他要在他所教导的信徒生命中有份。因此,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同时以女性(母亲,二7)和男性(父亲,二11)的角色,来描述他与读者的关系。不过,形容保罗与这群信徒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措辞,可能是parakalein/paraklesis(即『安慰』、『扶持』等)这词组。它们乃描述一个人极之关心另一个人的幸福,亦用于约翰福音,来描述圣灵为信徒担当的角色(有关parakletos一词的含义,可参约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同时请参考耶稣在约壹二1的角色,以及约十四16中『另外……一位』的含义)。事实上,保罗是效法基督和圣灵的榜样,对帖撒罗尼迦教会承担了一个地上劝慰者的角色。有感于这个观念在帖撒罗尼迦前书所构成的重要意义,有学者甚至考虑在原则上应把这封书信归类为『劝慰信』(LetterofConsolation)。
来生的盼望然而,这两封信的神学重点是关乎帖撒罗尼迦信徒将来的盼望。他们急欲追问的问题,似乎是有关主再来(parousia,『来』或『降临』,参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帖后二1、8-9)的时间。既然基督徒也会死,亦需埋葬,如非基督徒一样,那么来生与耶稣同在这盼望在哪里?
保罗的答案非常清晰。死亡不能使盼望幻灭,因为死亡并非基督徒的终结(帖前四13)。正如古尔曼(OscarCullmann)所阐释的,保罗提出的答案并不是甚么含糊的希腊式永生不灭理论;人的灵魂并非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长出翅膀,然后被吸纳进入宇宙之中。反之,死人将要复活(帖前四16)!所有基督徒都会与耶稣相遇。那些仍在生的人则会从地上被取去或提到空中,永远与他们的主在一起(帖前四17)。
这里用了一个涉及空间的专门用语——『被提』(SnatchedAway/Caughtup)(harpazein,帖前四17)。它的拉丁对等字词rapere衍生了英文字词“rapture”(『被提』)的理论。上个世纪的时代论解经家便试图将帖撒罗尼迦书信的这个主题,套入他们对启示录的诠释中。但由于启示录没有相应的字眼,他们惟有将它插在该书的三至四章之间。不管我们如何理解『被提』,重要的是了解保罗的用意——他要安慰丧失亲人的信徒(四18),
说明信徒无论是死了或活着,都永远与耶稣同在,永远安稳。
这段经文亦引起人死后状态的问题。有人便提出『魂睡』(SoulSleep)的理论。可是,要简略地澄清两个问题。首先,灵魂不灭是一个希腊观念;根据上述理论,后来被引入基督教的复活观中。其次,『睡』一词暗示一个人死后,亦有时间的因素存在。这两个观念都未必和保罗着作中的思想,或是他在这里所用的喻意手法吻合。
他的重点其实是要确保帖撒罗尼迦信徒不为死去的信徒担忧;后者在神的手中得享安稳。然而,保罗在这里运用了睡觉的意象,劝勉他们在还活着时要认真生活,不要浪费生命(参帖前五6)。同时,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也不用惊慌,因为一切都由神掌管,包括事情出现的时间(帖前五1-4)。但是,这里没有为读者提供任何末世的时间表;保罗只是提醒他们,要随时准备主的『降临』,但它的时间却在神的手中(帖前四16形容为『号吹响』;五2-3表示是在夜间突如其来,或如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
不过,这种不够明确的末世神学似乎未能满足教会中某些信徒的需要。因此,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再提醒他们,不要轻信一些谬称主何时再来(parousia,帖后二2)的失实流言,甚或是一封冒名的书信。时间还未临到,有关的征兆或条件的配合仍未出现!他们不应被胡乱的猜测所欺骗(帖后二11)。世界将会愈趋败坏,直至罪恶失控,一个无法无天的沉沦之子将要控制大局、自称为神(经文用『坐在神的殿里』的字词来象征,帖后二4)。信徒却不可忘记是神掌管一切,是祂拦阻罪恶的蔓延(帖后二6),直至祂所定的时间到了,撒但的工作便会彻底灭绝(帖后二8-10)。
因此,保罗在这两封书信的重点,不在于告诉信徒主再来的过程,而在于向信徒保证,他们与神永不分离,而且人类历史乃掌握在神的手中,而非操控在邪恶和逼迫的势力手里。
作者并没有尝试在这两封早期的书信中阐扬基督论或三一论。神、耶稣和圣灵最终如一(帖前一2-5;帖后二13-16);在基督耶稣里作工的,其实就是独一的神(帖前二13-14,五18);耶稣的死和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元素,也是基督徒盼望和真实生活之基础(帖前一10,二14-6,四14)。
对保罗来说,传福音与信徒的生活见证是分不开的(帖前一8,二13-16,四11,五12-22;帖后一3-4、11-12)。对于他们生活上的美好见证,保罗非常喜悦(帖前一6-7)。他十分关心他们的福祉,遂呼求神向逼迫他们的人施报(帖前一5-10)。由于他深信基督徒的生活见证是向普世宣教的基础,因此,他逼切地一再劝勉信徒,要在一切端正和美善的事上竭力,远离所有令人犯罪和闲懒的诱惑(帖前二2-6、9-11,三4-5、10、13,四1-12,五12-23;帖后一3-4、11,二13-15,三3-5、9-10、12-14)。信中满是劝勉与代祷的优美结合,反映保罗十分关注信徒在基督里的灵命,他的关怀之情跃然纸上。
GeraldL.Borch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