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事情的演变,有其来龙去脉;每一句话语的流露,也有其前因后果。这就意味着,故往今来,人间的一言一行,都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背景密切相关相联的;孤立或单独地评论一句话或一件事,都很难避免片面性,甚至陷于错误与荒谬。
我们领悟或解释圣经中的言论和纪事,也离不开这一个原则。因此,在查考圣经的言论和纪事时,应当尽可能地注意历史背景。
或有人说:圣经是神的话语,"安定在天直到永远",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有价值,都可应用。这话说得很好,但不完全。当知道这个信念并不需要排除对于历史背景的研究。经上有一句启发性很强的话,说:"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提前1∶8)。全本圣经岂不发出同样的要求吗?我们的愿望就是要将圣经解得更为正确,更为合宜。
注意历史背景,究竟有什么益处?我们从两方面回答:
(1)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领会神说话、作事的用意所在:
先举一个比方。假定说,圣经不将始祖亚当与夏娃的犯罪经过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而只说到亚当躲藏在树林里,耶和华去寻找他,又问他说:"你在哪里"?试想一想,如果只是孤立地读这句话、看这件事,而且按字面直解起来,这会发生什么结果?我们势必看不清楚神发问的用意何在,甚至会作出这样一种错谬的结论:耶和华在当时,一定不知道亚当躲在什么地方,需要开口发问,等亚当回答了,神才知道。于此可见,神并不是一位全知的神呀!……今天谁也不会作如此糊涂的设想,而且能够明白神对亚当发问的用意,懂得神的目的是要促使亚当认识自己所犯的罪与犯罪之后所处的地位和光景。试问为什么我们能够不陷于误解?正是因为圣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背景)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
还有一例:哥林多前书十六章二十节说:"众弟兄都问你们安。你们要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这里一共用了两个"要"字,分明是嘱咐的口气。请问,我们应当如何解释才合乎情理?只有一个正确的答复,那就是承认"亲嘴问安"乃是哥林多地方的风俗习惯。此外,还必须看清,保罗所写三个短句,用了二个"要"字,而其中的重点乃在于"彼此务要圣洁"。如果否定这个解释,而将保罗的话一字不漏地搬到中国教会里来,当作普遍的教导来传讲,试问其后果将会怎样?这么一想就不难明白,注意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分别取舍,乃是决不可少的事了。
(2)能使我们学知就事论事,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可免是非模糊不清:
申命记二十二章九至十一节教导以色列人说:"不可把两样种子种在你的葡萄园里……;不可并用牛驴耕地;不可穿羊毛细麻两样掺杂料作的衣服。"改用概括的话来说,就是:"异种不同园,牛驴不同轭,毛麻不同织。"
经上这些话,乃是"话中有话"的。除了在动机上、信仰上、品德上、搭配上要求选民"纯一和纯洁"那个意义上之外,还有"不准许以色列民和外族人通婚"的意义。在以斯拉记九章十章中,这个意义显得非常突出。
然而,我们手中的圣经却又让我们知道:外族人喇合氏和路得氏被接纳,进入了以色列民族的民籍中去,而且受到了不平凡的称赞。又让十分贤德和智慧的女子以斯帖进入外邦,与外邦君王亚哈随鲁结婚,而且神竟用她完成了挽救民族的惊人大事。此事详记于一卷特称以斯帖记的书中。
应当问一下:圣经记载这些历史事例的用意何在?向我们说明什么道理?
妥当的答复是:正是圣经自己要我们注意历史背景,要就事论事,要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
还向我们说明什么?
圣经再要我们看到:神作事有其"普遍法则",又有其"特殊法则"。单单看到二个法则中的一个,不但是不够的,而且是有害的,对于神在经上所记的某些作法和说法,我们将会无法读懂、读通。
神是掌管历史的神,而我们这些人,却是历史长路上某一特定阶段的人。神和他的书要我们注意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他要我们从不同的时代背景看出他的旨意,计划和引导来。
一位先哲说过一句名言,意义深刻。他说:"在特定的时候,神对特定的人说特定的话,并给以特定的引导……。"这四个"特定"所包含的深意是有分量的,给人的启发是很大的。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要。神对亲近他的人不但说话,且要说特定的话,给以特定的指引。神的特定指引和作为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为人所理解,我们却应学会信任神的大智大慧。同时让我们注意,神的"特殊法则"并不准许我们用小聪明、小算盘去干扰他的心意引导和作为。他既不要"凡火",也不要"异样的香"(参利10∶1,2,出30∶9)。
我们的先人和我们是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神的引导和安排不是完全一样的。然而,一件事却又是完全相同的,先人和我们都要受到神和历史的审判;而神所下的判断不但是最后的,且是最细、最准又最公道的(参林前4∶1-5,林后5∶10,启20∶11-15,耶17∶10)。为此,我们的动机如何、德行怎样、脚步对否,乃是最关紧要的事。
如何解释圣经呢?务要注意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理解圣经言论和纪事的第五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