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马太福音 第十九章(5)

马太福音——注释 by 佚名

【太19:13】“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

﹝文意批注﹞“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表示求主给他们祝福。

“门徒就责备那些人,”门徒想必是因认为小孩子微小、幼稚、无知,不应为此小事阻延主耶稣上耶路撒冷的行程。

﹝灵意批注﹞‘按手’的属灵意义有二:(1)按手者与被按手者联合为一(参提前5:22);(2)从按手者传递祝福给被按手者(参提后1:6)。

﹝话中之光﹞在人的天然观念里头,常满了分别尊卑、贵贱、大小的思想(参雅2:1-7)。 信徒也常不知不觉中,有贵重这个,轻看那个的情形(参林前4:6);然而敬畏主的人,不可按外貌待人(参雅2:1)。

【太19:14】“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

﹝文意批注﹞像小孩子‘这样的人’,是指像小孩子的纯真、谦卑、依赖,这是进天国的要件(参十八3)。

﹝话中之光﹞(一)在教会中,没有一件事是小到让我们的主不足挂怀的,因此事无大小,都可带到主面前。

(二)在教会中,也没有一个人是太伟大到一个地步,认为某些事对他们来说,是太小的事,而不屑去作。

(三)凡自觉一无所有,谦卑地来求主的人,必为主所喜爱。

【太19:15】“耶稣给他们按手,就离开那地方去了。”

﹝话中之光﹞(一)主不但不计较我们的卑微,反而乐意与谦卑的人联合,并祝福我们。

(二)“就离开那地方去了,”表示机会不常有;我们应当抓住任何蒙恩的机会,求主施恩;莫等到祂‘离开’了,就来不及了。

【太19:16】“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有古卷作良善的夫子),我该作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

﹝文意批注﹞原文在本节开头有‘看哪’一词。

“有一个人,”这一个人是一个少年财主(参22节)。

“夫子,”表示他看待耶稣不是救人的‘救主’,而是教导人的‘师傅’(参约3:2)。

“我该作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这问话里包含了四个意思:(1)他认识‘得永生’的重要性;(2)他承认在自己里面没有永生;(3)他认为‘作善事’可得永生;(4)他不知道作甚么善事可得永生。

‘得永生’就是‘得救’(参25节),意即‘得着神永远的生命’,得以免去永远的沉沦(参约3:16)。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太19:13】“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 ﹝文意批注﹞“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表示求主给他们祝福。 “门徒就责备那些人,”门徒想必是因认为小孩子微小、幼稚、无知,不应为此小事阻延主耶稣上耶路撒冷的行程。 ﹝灵意批注﹞‘按手’的属灵意义有二:(1)按手者与被按手者联合为一(参提前5:22);(2)从按手者传递祝福给被按手者(参提后1:6)。 ﹝话中之光﹞在人的天然观念里头,常满了分别尊卑、贵贱、大小的思想(参雅2:1-7)。 信徒也常不知不觉中,有贵重这个,轻看那个的情形(参林前4:6);然而敬畏主的人,不可按外貌待人(参雅2:1)。 【太19:14】“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 ﹝文意批注﹞像小孩子‘这样的人’,是指像小孩子的纯真、谦卑、依赖,这是进天国的要件(参十八3)。 ﹝话中之光﹞(一)在教会中,没有一件事是小到让我们的主不足挂怀的,因此事无大小,都可带到主面前。 (二)在教会中,也没有一个人是太伟大到一个地步,认为某些事对他们来说,是太小的事,而不屑去作。 (三)凡自觉一无
所有,谦卑地来求主的人,必为主所喜爱。 【太19:15】“耶稣给他们按手,就离开那地方去了。” ﹝话中之光﹞(一)主不但不计较我们的卑微,反而乐意与谦卑的人联合,并祝福我们。 (二)“就离开那地方去了,”表示机会不常有;我们应当抓住任何蒙恩的机会,求主施恩;莫等到祂‘离开’了,就来不及了。 【太19:16】“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有古卷作良善的夫子),我该作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 ﹝文意批注﹞原文在本节开头有‘看哪’一词。 “有一个人,”这一个人是一个少年财主(参22节)。 “夫子,”表示他看待耶稣不是救人的‘救主’,而是教导人的‘师傅’(参约3:2)。 “我该作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这问话里包含了四个意思:(1)他认识‘得永生’的重要性;(2)他承认在自己里面没有永生;(3)他认为‘作善事’可得永生;(4)他不知道作甚么善事可得永生。 ‘得永生’就是‘得救’(参25节),意即‘得着神永远的生命’,得以免去永远的沉沦(参约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