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灵魂和肉体的相辅相成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灵魂和肉体的相辅相成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有二派,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 但是这并没有把人的灵魂和肉体二元化。 耶稣说过,“你们的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假如我们以心灵的愿意来代表孟子的性善话,孟子从来没有把灵魂和肉体二元化,也没有否定过肉体。 又假如我们以肉体的软弱来代表荀子的性恶话,荀子也从来没有把灵魂和肉体二元化,也没有否定过肉体。 现在我们引证二人的著作来说明。

孟子主张人性原善,其善性的基础来自诗经烝民篇。 该篇一开始就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天生众民其性原善,因为是天生的。 但是善美不需要否定物质,此善美“有物有则”。 善美和物质可以相辅相存,灵魂和肉体可以相辅相成。 孟子虽提善性但是没有否定肉身。 他还主张锻炼身体筋骨,而不是消灭物质的身体。 例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从这二段可以看到,孟子提到心志和筋骨体肤及其身等,没有分裂。 仁义礼智根于心,从心到面,背,及四体。 精神和肉体没有分开,只有相辅相成。 “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身乃一个人的心和身体也。 所以孟子主张,“修身以俟之,以立命也。” 意思是,一个人不管是长命或短命,都要修养心身以等待天命执行正道。 孟子没有把心身二元化,也没有否定心或否定身,只是心身修养,相辅相成。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意思是,人的形体外貌,是先天。 只有圣人才能以高尚的修养来体现这先天的形貌。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在他的性恶篇,荀子也没有把心和身二元化,或者把性恶的肉体否定掉。 相反的,荀子主张修养,如性恶篇所提的,“故陶人埏埴而为器。 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工人琢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 “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

荀子不但没有因人性恶而否定身体,反因把身心当作修养的目标,好像制造陶瓷的人,要埏击埴粘,即击粘土而成陶器,像木工造器具。 这些都是修养身心而成器的,不像色声味利等都是天生人体的需要。 所以人的身心,好像弯曲的木要被处理后才能正直,好像矿砂要被提炼后才能成钝金。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万然后利。” 钝金还要经过磨后才有利。

在劝学篇,荀子指出学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修身篇,提到身的地位,如,“善在身”,“以修身自强”,“身劳而心安,为之”,“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夫师以身为正仪”,“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富贵而体恭”,等句子,都提及身体及身心的修养。

论语内也有身的提起,如,“吾曰三省吾身。” 大学则因明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书有,“反求诸其身”,“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身心相辅相成的例子很多。 中国传统哲理没有用科学的逻辑来分析分裂,使身心二元化,然后否定心或否定身。 中国的辩证法,有阴阳的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如李约瑟博士说,阴阳的学说是中国科学的起源,其重要性在于辩证法。

西方的逻辑性辩证法有危机,因为脱离了人性和大自然而走上极端。 中国的辩证法有,“至诚之道”,“动乎四体”,“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在身心修养过程,即精神与物质的交感情况景地,要“能尽物之性”后,才“可以与天地参矣”。 则尘土的人,可以天人合一。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灵魂和肉体的相辅相成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有二派,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 但是这并没有把人的灵魂和肉体二元化。 耶稣说过,“你们的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假如我们以心灵的愿意来代表孟子的性善话,孟子从来没有把灵魂和肉体二元化,也没有否定过肉体。 又假如我们以肉体的软弱来代表荀子的性恶话,荀子也从来没有把灵魂和肉体二元化,也没有否定过肉体。 现在我们引证二人的著作来说明。 孟子主张人性原善,其善性的基础来自诗经烝民篇。 该篇一开始就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天生众民其性原善,因为是天生的。 但是善美不需要否定物质,此善美“有物有则”。 善美和物质可以相辅相存,灵魂和肉体可以相辅相成。 孟子虽提善性但是没有否定肉身。 他还主张锻炼身体筋骨,而不是消灭物质的身体。 例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从这二段可以看到,孟子提到心志和筋骨体肤及其身等,没有分裂。 仁义礼智根于心,从心到面,背,及四体。 精神和肉体没有分开,只有相辅相成
。 “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身乃一个人的心和身体也。 所以孟子主张,“修身以俟之,以立命也。” 意思是,一个人不管是长命或短命,都要修养心身以等待天命执行正道。 孟子没有把心身二元化,也没有否定心或否定身,只是心身修养,相辅相成。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意思是,人的形体外貌,是先天。 只有圣人才能以高尚的修养来体现这先天的形貌。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在他的性恶篇,荀子也没有把心和身二元化,或者把性恶的肉体否定掉。 相反的,荀子主张修养,如性恶篇所提的,“故陶人埏埴而为器。 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工人琢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 “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 荀子不但没有因人性恶而否定身体,反因把身心当作修养的目标,好像制造陶瓷的人,要埏击埴粘,即击粘土而成陶器,像木工造器具。 这些都是修养身心而成器的,不像色声味利等都是天生人体的需要。 所以人的身心,好像弯曲的木要被处理后才能正直,好
像矿砂要被提炼后才能成钝金。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万然后利。” 钝金还要经过磨后才有利。 在劝学篇,荀子指出学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修身篇,提到身的地位,如,“善在身”,“以修身自强”,“身劳而心安,为之”,“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夫师以身为正仪”,“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富贵而体恭”,等句子,都提及身体及身心的修养。 论语内也有身的提起,如,“吾曰三省吾身。” 大学则因明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书有,“反求诸其身”,“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身心相辅相成的例子很多。 中国传统哲理没有用科学的逻辑来分析分裂,使身心二元化,然后否定心或否定身。 中国的辩证法,有阴阳的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如李约瑟博士说,阴阳的学说是中国科学的起源,其重要性在于辩证法。 西方的逻辑性辩证法有危机,因为脱离了人性和大自然而走上极端。 中国的辩证法有,“至诚之道”,“动乎四体”,“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在身心修养过程,即精神与物质的交感情况景地,要“能尽物之性”后,才“可以与天地参矣”。 则尘土的人,可以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