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救法的自定
基督教伦理学 by 马特生
第一节得救的意义
照sooteeria一字基本的观念讲,意思是说救拔人生,脱离危险的威胁,而又安置于有助于自由健全的发展境界。在七十士译本中,此字亦有救人脱离身体灾祸之意(士十五:18;撒上十一:9、13)。此字亦指以色列民族所得的大拯救,即经过红海(出十四:13),及被掳之后归回(赛四十五:17)。此字有消极与积极两方面的意思,即一面由恶劣情形之中救拔出来,一面赐予所需要的益处。此字用得最富意义的,是在太一:21:「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此处罪恶二字,在原文为:「hamartiokon」,意即没有达到目的。所以这节经文实在的意思是说,耶稣要为人挪移那些阻挡人生达不到真正目的的障碍,又要把人安置在一种地位,使他可以完成人生的真正意义,耶稣救人脱离失败的境地。我们也要注意,耶稣救人由罪中出来,不是仍然是罪中生活。拯救不是一种武断的司法行动,乃是真正救人脱离那些束缚人生的事物。罪恶就是束缚人生的,基督教自命具有制服罪恶的方法。
拯救并非就地域而言,由一地迁移至另一地。它并非一种人寿保险,等到死时方可兑现。拯救乃是同时救人在道德上脱离罪的权势,也脱离罪的刑罚。只要我们把那些与拯救的名词,如:悔改、重生、信心、成圣等想想,便不难看出它的伦理性。从伦理一方面看,拯救尚未达到完成之境。基督徒是「渐长」的(彼前二:2),要努力作成一得救的工夫」(腓二:12),是常有进步的(罗十三:11)。基督徒应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在得救的进程上,上帝的形像当在人心日近完全恢复的境地(林前三:18)。
品格与救法彼此密切相关。救法中包含伦理的品格,品格是由救法完成的。在基督徒生活中也有罪,他能诚心地祷告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但他伦理态度的中心趋向,比起他没有经验过救恩之前,大不相同。他下了最大的决心。在基督徒生活中也许有根多的罪,然而他还是向着基督徒理想欢欣鼓舞的迈进,衷心诚意的努力实行。基督教的救法,乃是道德的救法,藉着这种救法,人之品格得以变化。有时,也许我们把一种情感的冲动,当作真正的归正,真正的得救。真正的得救乃是整个的品格经过改变,人要下定决心,无论遇见任何试诱和反抗,都要向着基督徒的理想前进,义无反顾。单有畏惧罪恶刑罚的心,也不算救法。单是惧怕犯罪所生结果的人,不一定可得救,因为得救的人,对于罪的整个态度,与以前根本不同。
第二节归正
归正包含有悔改和相信两方面的意思。归正的经验中含有伦理的意义,这是很显然的。拉丁文的convertere(此乃英文conversion一字,即此处译作归正者,所由生出的字根。──译者)原有转变之意。故归正乃指人生改变前进的方向,也是说明人生如何处理调度。在得救的进程中,归正乃要引起人对于心思和态度之注意。归正是说明人生经验中的转变;由反神的、反伦理的,私心的方向,转变到属神的、道德的,服务的方向,就一个归正了的人说,人生围绕着耶稣基督完整的组织起来了。
归正也能在一定的时间,取一种危机的方式发生。但它也能取一种渐进的形式,不断地离开世界,归向上帝。要紧的要看人在目前选择何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归正大多在青春期间发生,约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一段时期中。然而这样一种人格的转变,也许发生须在较晚的时期。把人生的兴趣和志愿完全改了,自然也能在人生任何时期中发生。要紧的不是一个人能否指定一个时期,说他的生活起了改变,乃是他的人生一般所取的方向,以及他是否继续不断地离开罪恶,归向上帝。
要知道归正是如何发生的,保罗是一个最好说明的例子。这位使徒从前逼迫教会,杀害信徒。后来些完全改变态度,作了异邦人的大使徒。像这样的一种改变,在基督教历史上屡见不鲜。这种归正总是由罪恶转向公义,是一种有伦理含义的经验。由归正所带来的是新的伦理态度。
在好些教会中,好用开奋兴会的方法引人归正。奋兴会也有益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而且也有人真地藉着这样的方法归正了,也是很明显的事实。悔改的心,很多是由此发动的。但奋兴运动的弱点就在于此:在发动悔改心意之后,就此止步不前,甚至结成假归正之果。其它由奋兴运动而生的危险亦屡见不鲜。有时把自然的情感冲动误认为归正。在奋兴会上群众心理多被激发,而主领奋兴会的又多系意志很强的人格,结果每当奋兴家或群众催眠术的吸引力消散之后,受感动的个人亦随之失去独立的能力,灵性生活并不健全,所以由奋兴而得悔改归正的,退步是常有的事,退步的原因不外乎以上所叙述的各种危险。奋兴运动也常为宗教经验制成一种固定的模型,硬说上帝的圣灵定要如何工作。刻板的宗教经验,总是难有生气的。归正应该包含有人格完全改变的意义,使人的生活所取态度与前截然不同。
第三节悔改
「归正」与「悔改」之间的关联,已包含在上文说明之中。归正有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一面离开罪,一面归向上帝。「相信」说明归向上帝的意思,「悔改」说明离开罪恶的意思。由此看来,悔改即相信的反面。悔改有「改变心思」的意思。意思乃是说,人生对于罪的关系改变了态度。悔改是「向一个新的顺服,满心计划,努力追求。」悔改包含有人生整个的人格,精神生活的每一方面。悔改的人承认罪就是罪,无意躲闪逃避,不但在上帝面前承认,有时也在人面前承认。把今日社会情形较之往日,可谓最缺少罪的感觉。这并不是因为在今日社会中少有罪,乃是因为对罪的感觉是随道德的进步增长的。有敏锐的罪恶感的人,不是罪人,乃是圣人。真正的悔改,首先有罪恶的感觉,即承认罪就是罪。其次一种悔改的标记,是为罪忧伤。这种为罪忧伤的心,乃随人生气质之各异,而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但总离不了一种对于罪恶厌恶的心。这种忧伤也不仅是为罪的结果,也是为罪的自身。为罪所生的后果忧伤,与为罪的自身忧伤,乃迥然两件事。真正的悔改,必是为罪的自身忧伤。悔改的第三个标志,乃是羡慕由罪中得释放。
悔改乃是一种使人格完整的经验,因为其中包含有新的忠诚。一个有悔改心的人,再不愿意犯罪,有一个坚定与罪脱离关系的志愿。他惟愿脱离的,不但是罪的结果,也是罪的自身。那位有了悔改心的浪子(路十五),即失去了远离父家的愿望。
我们也要知道,在相信之先,必得要有悔改。悔改是信心生长的园地。因着有相信的心,人能得着赦罪的确实证据。基督教并不主张,没有悔改的心,赦罪是可能的事,是以罪得赦免的教理,并不违反道德,也不抹煞道德。
人生也许在经过一个危机之中,悔改的经验格外显着,但这种经验,是通过基督徒全部生活的,悔改是基督徒人生的品格,不单是一种行动,要把悔改视为一种人生格式,并非一种插曲。我们不可把悔改视为一次行动,或一连串的单独行动。悔改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忧伤痛悔的人,品格中所含的统一性。至于说悔改中含有伦理的意义,这个事实是很显然的,可不言而喻。我们只要把悔改的经验加以描述,便知分晓。
第四节信心
归正的积极方面,即人心归向上帝的方面,我们称之为信心。信心也就是人的心灵响应上帝。信心也像悔改,包括整个的人格,精神生活的每一方面。蒲郎(WiIiamAdamsBrown)界说信心为:「各人将自己交托给那位不能看见,却永远活着而又将他那满有恩典品格,藉着人类的救主基督显现出来的上帝。」(ChristianTheologyOutline,P.381)
信心是一种包含人生整个人格在内的经验。信心包含理智、情感、意志。信心并非与理智分离。然而它也不单是一件理智认可的事,也不单是同意某种教理教义。信心不仅是主张正统。一个人也许是十足的正统派,然而仍旧没有信心。也许他从未否认过教会所定的一个教理或教义,然而仍旧缺少信心,但信心也与理智有关。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人或某事有信心,他须得多少知道关乎那人或那事的一些事。所以知识也是信心的一种要素。而且信心是以知识为根据的,信心与知识到底是不会相互抵触的。凡我所知道的真理,一定是与我所信仰的对象关联的。把信仰视为「相信你所知道不会是真的」,总不能令人满意。保罗所说的「奥秘」,人常以为有无需运用理智之意(参弗一:8-9,三:14-19)但使徒保罗所说的奥秘」,并非盲目无知的感情作用。在那些第一世纪的奥秘宗教中,所谓奥秘固有此种意义。但保罗心目中之所谓奥秘,乃指上帝将他自己启示出来的大事实,是何等的使人感觉奇异,唤起敬虔。保罗所讲的奥秘,是以知识,或说启示为根据,即上帝的爱藉基督彰显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如此无穷无尽,是人所不可能测度的。历代信经固然讲到上帝之「不可理解」,但这也并非说,上帝完全不能为人所知,乃是说我们知道上帝,不是全然出自理解。我们对于上帝所有知识是实在的,也真正是知识。使徒彼得劝勉读者:「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故,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信心并非轻信,我们要防备,总不要叫我们信心流于轻信、妄信的地步。我们的信心生活要有力,必得切实相信这宇宙而来的知识为根据,又要与我们所有的各种知识相吻合。
理智是有限的。人的心思不能理解星球所占有的空间,人心的灵有何实质,以及动植物界生长何以可能。这些我们都不能了解,但相信他们,并非坠入迷信的境界。同样,人的理解对于属神的事也是有限的,却不必流于迷信。
在人格的关系中,要想有像数学一样的证明,是不可能的,宗教既包含此种人格的关系。信心的证据总不能数学或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然而我们却确实的相信它是真的。如果信心证据能证明,便不算为信心了。一个人也许不能事先证明他的朋友将要如何欢迎接待他,然而他并不因此而失去确切相信的心。
理性与信心并不相反。你不能说,在理性所不能达到的境地,于是开始运用信心。人在往上帝那里去的路上,并非一半用理性,然后用信心完成那另一半。上帝并非离人逻辑思想的尾端还有好远,一定要借信心才可以把那最后一段距离征服。神人之间,惟藉信心方有交通可言。然而在信心之中,常含有一部分的理性,理性亦常司规范信心的职务。理性对于信心是大有助益的。因为他常将信心中空洞不合事理的部分加以消灭,使得信心纯洁真实,不致流于迷信。宗教之得以由法术中解放出来,都要归功于理性。理性也指明许多用原始方法,决定什么是属神旨意的愚妄。理性认为信心,不便流于轻信。信心中理性愈多愈好,这样的信心,也必生动有力。理性也如同信心一样,乃上帝赐人的恩物,我们也要珍惜它,并善用之。
信心也不仅限于宗教的范围。在人生其它范围以内,信心也有它的地位。在知识论(Epistemology)的范围以内,人不知费了几多思想和努力,但似乎总不能超出我们相信能以知道具体的一点以外。人类一切合作的企图,均建立在信心以上。许多企图之可能成功,如果没有信心,任何企图都不能创始,更不能继续前进。在人格的关系当中,信心尤为重要。人生许多活动,均由信心发生。对于制造汽车,建筑桥梁,修筑道路的工程,外科医生的手术,以及药剂师的技能,我们都得有相信的心。我们不能先事证明以上所举那些技术人员必要成功我们所期望的。因为这样证明,实为事实所不许。我们本着信心与上帝交往,实与人生其它对人对物的关系无大差别,在信心经验中,理智固有其它位,且理智并不因有赖乎信心,而减少其尊严。「信心简直就是理性增长到了饱含勇毅的地步。」(L.p.Jacks:Religicusperplexities(p.19)
信心也包含人格情感的方面。在新约中。常由信心发生依靠的感觉。爱上帝必得依靠上帝。信徒仰赖上帝要以慈父的心对待每一个悔改的罪人。依靠包含信任。依靠也不单在信徒的内心经验中发现,连在一切身外事物上,信徒也依靠上帝必要用智能仁爱引领管治,使之终于达到善美的目的。人有相信的心,自必发生依靠的感觉。
人心若不依靠上帝,总不能得到平安。自然界循经常不变之律,总是这样无情,而且对于人生所欲追求达到的目的,显然漠不关心,也毫不留意于人生的价值。社会固有相当的可靠成分,但它的可靠性缺欠不少。杀害先知们和耶稣的,就是社会。而是依靠上帝的爱,我们才能找着一种稳定人生的能力。在万事交相打击之下,我们唯有依靠上帝的忠实不变,才能得着力量,勇往直前。人心除了依靠上帝,总不能得着平安。
依靠并非愚蒙。有人讲道反对用避雷针,以为这是表明缺少依靠上帝。同样.也有人反对人寿保险,但上帝赐人理智,乃是叫人好好利用。人能用成圣了的理智与上帝合作。也应该如此合作。但基督徒所有的最后目的,不是依靠自己所能达到的,而是依靠上帝的忠信。
我们已经指明,信心亦包含人格的意志方面,按希伯来文讲,信心有忠信可靠的意思。哈巴谷先知写着:「义人因信得生」(二:4),这话为保罗和路德的神学思想作了先锋。信心的第一要义是要忠信,有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意思。「义人必因其忠信而得生,意谓他坚决的依靠耶和华。在人类历史的长期进程中,那些依仗他们自己的权势才能,而轻视道德的民族和个人,都灭亡了。他们不能得生,得生的是义人,是那些尊重公理,敬畏上帝的人。这样的人虽说受苦很多,甚至有时似乎无法生存,他们仍然生活,他们生活是因着他们的忠信,即坚决的依赖那位永远活着的上帝,他活着即他们生命的保证。这是旧约中最深奥不过的一个意思。」(Dummelow,Commentary,p.590)在新约中,「信心」也常有忠信的意思(参彼前一:21)。信心有忠信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一个人相信某人或某事,就是切慕某人或某事所代表的理想。相信一个恶人是不可能的。一个值得别人相信的人,必有什么为人所爱慕敬重的理想。照样,人信上帝,也是因为要诚心归向上帝圣善的旨意。信上帝而同时又爱罪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信心的经验中,自必有一种伦理的要素。
信心包含有相信、依赖、顺服上帝的各种意思。信心乃是为规范人生所信之道。或说,乃是人赖以活着所信之道。信心是基督徒人生的原则。信心也是基督徒的世界观。像这样的信心,自必有伦理的含义,无需辩论。
圣经称信心为上帝的恩赐(弗二:8)。是上帝所赐,并非为人所造成。路德解释这个意思,写着说:「我相信藉着我自己的理性和能力,不能相信耶稣基督是我的主,或接近他。」(基督徒要学问答解释信经第三段的话)信心并非由人的想象中产生出来的。人为属灵的环境所包围,信心就是由于这种环境所发出的呼声而发生的响应。换言之,信心是由信心的对象所产生出来的。信心不是由人自己制造出来的,但上帝藉着那些启示他自己的工具临到人,信心即由此而生。人对朋友有信心,也不是由自己产生的,乃是由那朋友的友谊在他心中所唤起的响应。同样,在人心中生起信心的,也是上帝向人显现他自己的客观事实。如此说来,信心并不是人心中想象的虚构,乃是对于上帝在基督里面所启示出来的,应有的反响。
第五节复和
复和包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面指因罪而使神人分离,一面指上帝为人类所造成的和平境地。上面讲过罪使人远离上帝。基督教供给人类一种救法,使这种隔离消灭。「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罗五:1)上帝的爱在基督里面,已将那隔断神人关系的事挪移开了。人既得称为义,复和便算成功了。但为这种复和所付的代价是很大的。格挖利可为这最大的代价作证。为要造成这种复和的状态,上帝藉着基督受苦,完成正义的要求。复和说明上帝以新的态度对人,人亦以新的态度对上帝。上帝与人,从前是彼此疏远隔阂的,现在和好了,开始以恩情好意彼此对待。我们也不要以为在复和的条件没有完成以先,上帝不爱人类。「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能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八:5)上帝爱一切的人,连最大的罪人也爱,这一事实乃是我们与他复和的最后依据。在复和之先,上帝爱罪人,是向他表示哀怜,以悲悯的心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在复和以后,上帝爱人乃是满怀高兴,以喜悦的心情爱那为他所喜爱的人。
要检讨复和如何作成的经过,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我们所要知道的,乃是其中所包含的伦理意义。人因复和过犯得以赦免,但这与罪恶的捆绑得到解放有密切的相关。一个不得解放的良心,与一个软弱无能的意志是相连的。人因罪得赦免有确实的证据,良心得到平安,意志得到力量,在道德上向前奋斗。在人想到上帝向他发怒之时,他心中感觉恐惧不安,在这种情形之下,绝难有充分的力量,从事道德的奋斗。靠主得喜乐的,具有力量(尼八:10)。与上帝复和乃得救程序中最客观的一种经验,其中也包含有伦理的意义。基督教福音乃从新开头的福音,这样一种新的开始,乃整顿道德所少不了的先决条件。
第六节重生
基督教不单在人前表彰耶稣,以他为人之师表,供人则范。基督教也不止于修正外表的行为。基督教倡言内心的变化。指望一棵树结好果子,必先把它作成一棵好树。这种人生内心的变化,称为重生,或称新生。「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重生乃上帝在人心中所作成的工作,为使人生遵循新的原则。从上帝创造的原动力方面看,重生所注重的乃是基督徒经验中所开始的转变。
在基督徒生活中固然也有罪,但原则上讲罪已被征服,无论是对上帝、对人、或对己,都开始一个新的态度。在基督里面的生活,从质的方面说来,是完全的。虽说基督徒生活中,仍免不了不时有「老亚当」出现,但一种完全的生命,却已经为他所享有了。一口磁石化了的针,虽说有时摇晃不定,但终归是指向两极的。基督徒人生的中心连属于上帝,归向上帝,当以上帝的事为念,虽说有时也免不了有方向不甚准确的地方。
重生并不改变人身体上的组织。保罗说:「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二:14)他并没有意思说,一个作基督徒的人要改换一付新的脑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思想。保罗的意思乃是说,作基督徒的人有一种新的经验,这种新经验能便他领会从前不能领会的一些事情。
宗教心理学也许能解明一些这种内心变化所经过的途径。然而要解明那运用这些心理律来造成这内心变化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则不是宗教心理学所能作到的。心理律并非能力。不过是一种式样。心理学不能抹煞上帝,正如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中不能抹煞上帝。心理学也许能为那基督徒人生中的内心变化,提供几个解答,然而基督徒仍然要说,只是因为上帝的灵与他的灵发生了接触,才有这种变化之可能。重生自然包含有伦理的意义。由这种经验中,发生出好些新的伦理态度来。
第七节成圣
成圣是一种逐渐的进程,说明基督徒人生向着那理想的境地前行发展。成圣是基督徒生活向前进行,向罪夸胜。换言之,成圣就是基督徒生活之生长和发展。我们所领受的基督徒生活并非是已经完成了的结果。基督徒的生活不但是恩赐,也是事工。所谓事工,就是成圣。基督徒要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3)。
关于基督徒生活,路德有这样的话说:「它不是义,乃是义中生长,不是健康,乃是医治,不是既成,乃是将成,不是休息,乃是操练;我们还没有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境地,我们只是朝着那方向进行;这进程尚未完成,乃是正在进行之中;这还不是终止之处,乃是在路上前行;一切的一切都算不得荣光焕发,但一切都在洁除整理之中。」(HoImanEd.111,p.31)
在得救的程序各步骤上,并无所谓时间的秩序。以上所讲每一名词均有其肯定的着重点,但一切无非都是说明一种生活的进程,其间时间秩序并非重要。成圣源于悔改。悔改、信心、重生、归正,这种种名词,无非都是说明那同一生活过程的不同概念。悔改说明离开罪恶。信心注重转向上帝。重生指明上帝为得救之源。归正说明人生前进所取的方向。我们需要这些名词说明基督徒生活的各种不同景象,但我们亦需记得,这些都是同一生活进程的不同方面。对于这种得救的方法,纵令是不多了解,也不难看出基督徒的经验是不与伦理行为脱离关系的。由基督徒经验自然要产生道德的行为。在基督徒经验中,固不会产生邀功免过的善行,但善行必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出来。好的树,只因其性是好的,自必结出好的果子。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上一页下一页
第一节得救的意义 照sooteeria一字基本的观念讲,意思是说救拔人生,脱离危险的威胁,而又安置于有助于自由健全的发展境界。在七十士译本中,此字亦有救人脱离身体灾祸之意(士十五:18;撒上十一:9、13)。此字亦指以色列民族所得的大拯救,即经过红海(出十四:13),及被掳之后归回(赛四十五:17)。此字有消极与积极两方面的意思,即一面由恶劣情形之中救拔出来,一面赐予所需要的益处。此字用得最富意义的,是在太一:21:「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此处罪恶二字,在原文为:「hamartiokon」,意即没有达到目的。所以这节经文实在的意思是说,耶稣要为人挪移那些阻挡人生达不到真正目的的障碍,又要把人安置在一种地位,使他可以完成人生的真正意义,耶稣救人脱离失败的境地。我们也要注意,耶稣救人由罪中出来,不是仍然是罪中生活。拯救不是一种武断的司法行动,乃是真正救人脱离那些束缚人生的事物。罪恶就是束缚人生的,基督教自命具有制服罪恶的方法。 拯救并非就地域而言,由一地迁移至另一地。它并非一种人寿保险,等到死时方可兑现。拯救乃是同时救人在道德上脱离罪的权势,也脱离罪的
刑罚。只要我们把那些与拯救的名词,如:悔改、重生、信心、成圣等想想,便不难看出它的伦理性。从伦理一方面看,拯救尚未达到完成之境。基督徒是「渐长」的(彼前二:2),要努力作成一得救的工夫」(腓二:12),是常有进步的(罗十三:11)。基督徒应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在得救的进程上,上帝的形像当在人心日近完全恢复的境地(林前三:18)。 品格与救法彼此密切相关。救法中包含伦理的品格,品格是由救法完成的。在基督徒生活中也有罪,他能诚心地祷告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但他伦理态度的中心趋向,比起他没有经验过救恩之前,大不相同。他下了最大的决心。在基督徒生活中也许有根多的罪,然而他还是向着基督徒理想欢欣鼓舞的迈进,衷心诚意的努力实行。基督教的救法,乃是道德的救法,藉着这种救法,人之品格得以变化。有时,也许我们把一种情感的冲动,当作真正的归正,真正的得救。真正的得救乃是整个的品格经过改变,人要下定决心,无论遇见任何试诱和反抗,都要向着基督徒的理想前进,义无反顾。单有畏惧罪恶刑罚的心,也不算救法。单是惧怕犯罪所生结果的人,不一定可得救,因为得救的人,对于罪的整个态度,与以
前根本不同。 第二节归正 归正包含有悔改和相信两方面的意思。归正的经验中含有伦理的意义,这是很显然的。拉丁文的convertere(此乃英文conversion一字,即此处译作归正者,所由生出的字根。──译者)原有转变之意。故归正乃指人生改变前进的方向,也是说明人生如何处理调度。在得救的进程中,归正乃要引起人对于心思和态度之注意。归正是说明人生经验中的转变;由反神的、反伦理的,私心的方向,转变到属神的、道德的,服务的方向,就一个归正了的人说,人生围绕着耶稣基督完整的组织起来了。 归正也能在一定的时间,取一种危机的方式发生。但它也能取一种渐进的形式,不断地离开世界,归向上帝。要紧的要看人在目前选择何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归正大多在青春期间发生,约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一段时期中。然而这样一种人格的转变,也许发生须在较晚的时期。把人生的兴趣和志愿完全改了,自然也能在人生任何时期中发生。要紧的不是一个人能否指定一个时期,说他的生活起了改变,乃是他的人生一般所取的方向,以及他是否继续不断地离开罪恶,归向上帝。 要知道归正是如何发生的,保罗是一个最好说明的例子。这位使徒从前逼迫教会,杀害信徒。
后来些完全改变态度,作了异邦人的大使徒。像这样的一种改变,在基督教历史上屡见不鲜。这种归正总是由罪恶转向公义,是一种有伦理含义的经验。由归正所带来的是新的伦理态度。 在好些教会中,好用开奋兴会的方法引人归正。奋兴会也有益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而且也有人真地藉着这样的方法归正了,也是很明显的事实。悔改的心,很多是由此发动的。但奋兴运动的弱点就在于此:在发动悔改心意之后,就此止步不前,甚至结成假归正之果。其它由奋兴运动而生的危险亦屡见不鲜。有时把自然的情感冲动误认为归正。在奋兴会上群众心理多被激发,而主领奋兴会的又多系意志很强的人格,结果每当奋兴家或群众催眠术的吸引力消散之后,受感动的个人亦随之失去独立的能力,灵性生活并不健全,所以由奋兴而得悔改归正的,退步是常有的事,退步的原因不外乎以上所叙述的各种危险。奋兴运动也常为宗教经验制成一种固定的模型,硬说上帝的圣灵定要如何工作。刻板的宗教经验,总是难有生气的。归正应该包含有人格完全改变的意义,使人的生活所取态度与前截然不同。 第三节悔改 「归正」与「悔改」之间的关联,已包含在上文说明之中。归正有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一面离开罪,一面归向
上帝。「相信」说明归向上帝的意思,「悔改」说明离开罪恶的意思。由此看来,悔改即相信的反面。悔改有「改变心思」的意思。意思乃是说,人生对于罪的关系改变了态度。悔改是「向一个新的顺服,满心计划,努力追求。」悔改包含有人生整个的人格,精神生活的每一方面。悔改的人承认罪就是罪,无意躲闪逃避,不但在上帝面前承认,有时也在人面前承认。把今日社会情形较之往日,可谓最缺少罪的感觉。这并不是因为在今日社会中少有罪,乃是因为对罪的感觉是随道德的进步增长的。有敏锐的罪恶感的人,不是罪人,乃是圣人。真正的悔改,首先有罪恶的感觉,即承认罪就是罪。其次一种悔改的标记,是为罪忧伤。这种为罪忧伤的心,乃随人生气质之各异,而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但总离不了一种对于罪恶厌恶的心。这种忧伤也不仅是为罪的结果,也是为罪的自身。为罪所生的后果忧伤,与为罪的自身忧伤,乃迥然两件事。真正的悔改,必是为罪的自身忧伤。悔改的第三个标志,乃是羡慕由罪中得释放。 悔改乃是一种使人格完整的经验,因为其中包含有新的忠诚。一个有悔改心的人,再不愿意犯罪,有一个坚定与罪脱离关系的志愿。他惟愿脱离的,不但是罪的结果,也是罪的自身。那位有了悔改心的浪子
(路十五),即失去了远离父家的愿望。 我们也要知道,在相信之先,必得要有悔改。悔改是信心生长的园地。因着有相信的心,人能得着赦罪的确实证据。基督教并不主张,没有悔改的心,赦罪是可能的事,是以罪得赦免的教理,并不违反道德,也不抹煞道德。 人生也许在经过一个危机之中,悔改的经验格外显着,但这种经验,是通过基督徒全部生活的,悔改是基督徒人生的品格,不单是一种行动,要把悔改视为一种人生格式,并非一种插曲。我们不可把悔改视为一次行动,或一连串的单独行动。悔改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忧伤痛悔的人,品格中所含的统一性。至于说悔改中含有伦理的意义,这个事实是很显然的,可不言而喻。我们只要把悔改的经验加以描述,便知分晓。 第四节信心 归正的积极方面,即人心归向上帝的方面,我们称之为信心。信心也就是人的心灵响应上帝。信心也像悔改,包括整个的人格,精神生活的每一方面。蒲郎(WiIiamAdamsBrown)界说信心为:「各人将自己交托给那位不能看见,却永远活着而又将他那满有恩典品格,藉着人类的救主基督显现出来的上帝。」(ChristianTheologyOutline,P.381) 信心是一种包含人生整
个人格在内的经验。信心包含理智、情感、意志。信心并非与理智分离。然而它也不单是一件理智认可的事,也不单是同意某种教理教义。信心不仅是主张正统。一个人也许是十足的正统派,然而仍旧没有信心。也许他从未否认过教会所定的一个教理或教义,然而仍旧缺少信心,但信心也与理智有关。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人或某事有信心,他须得多少知道关乎那人或那事的一些事。所以知识也是信心的一种要素。而且信心是以知识为根据的,信心与知识到底是不会相互抵触的。凡我所知道的真理,一定是与我所信仰的对象关联的。把信仰视为「相信你所知道不会是真的」,总不能令人满意。保罗所说的「奥秘」,人常以为有无需运用理智之意(参弗一:8-9,三:14-19)但使徒保罗所说的奥秘」,并非盲目无知的感情作用。在那些第一世纪的奥秘宗教中,所谓奥秘固有此种意义。但保罗心目中之所谓奥秘,乃指上帝将他自己启示出来的大事实,是何等的使人感觉奇异,唤起敬虔。保罗所讲的奥秘,是以知识,或说启示为根据,即上帝的爱藉基督彰显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如此无穷无尽,是人所不可能测度的。历代信经固然讲到上帝之「不可理解」,但这也并非说,上帝完全不能为人所知,乃是说我们知道上帝
,不是全然出自理解。我们对于上帝所有知识是实在的,也真正是知识。使徒彼得劝勉读者:「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故,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信心并非轻信,我们要防备,总不要叫我们信心流于轻信、妄信的地步。我们的信心生活要有力,必得切实相信这宇宙而来的知识为根据,又要与我们所有的各种知识相吻合。 理智是有限的。人的心思不能理解星球所占有的空间,人心的灵有何实质,以及动植物界生长何以可能。这些我们都不能了解,但相信他们,并非坠入迷信的境界。同样,人的理解对于属神的事也是有限的,却不必流于迷信。 在人格的关系中,要想有像数学一样的证明,是不可能的,宗教既包含此种人格的关系。信心的证据总不能数学或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然而我们却确实的相信它是真的。如果信心证据能证明,便不算为信心了。一个人也许不能事先证明他的朋友将要如何欢迎接待他,然而他并不因此而失去确切相信的心。 理性与信心并不相反。你不能说,在理性所不能达到的境地,于是开始运用信心。人在往上帝那里去的路上,并非一半用理性,然后用信心完成那另一半。上帝并非离人逻辑思想的尾端还有好远,一定要借信心才可以把那最后一段
距离征服。神人之间,惟藉信心方有交通可言。然而在信心之中,常含有一部分的理性,理性亦常司规范信心的职务。理性对于信心是大有助益的。因为他常将信心中空洞不合事理的部分加以消灭,使得信心纯洁真实,不致流于迷信。宗教之得以由法术中解放出来,都要归功于理性。理性也指明许多用原始方法,决定什么是属神旨意的愚妄。理性认为信心,不便流于轻信。信心中理性愈多愈好,这样的信心,也必生动有力。理性也如同信心一样,乃上帝赐人的恩物,我们也要珍惜它,并善用之。 信心也不仅限于宗教的范围。在人生其它范围以内,信心也有它的地位。在知识论(Epistemology)的范围以内,人不知费了几多思想和努力,但似乎总不能超出我们相信能以知道具体的一点以外。人类一切合作的企图,均建立在信心以上。许多企图之可能成功,如果没有信心,任何企图都不能创始,更不能继续前进。在人格的关系当中,信心尤为重要。人生许多活动,均由信心发生。对于制造汽车,建筑桥梁,修筑道路的工程,外科医生的手术,以及药剂师的技能,我们都得有相信的心。我们不能先事证明以上所举那些技术人员必要成功我们所期望的。因为这样证明,实为事实所不许。我们本着信心与上帝交
往,实与人生其它对人对物的关系无大差别,在信心经验中,理智固有其它位,且理智并不因有赖乎信心,而减少其尊严。「信心简直就是理性增长到了饱含勇毅的地步。」(L.p.Jacks:Religicusperplexities(p.19) 信心也包含人格情感的方面。在新约中。常由信心发生依靠的感觉。爱上帝必得依靠上帝。信徒仰赖上帝要以慈父的心对待每一个悔改的罪人。依靠包含信任。依靠也不单在信徒的内心经验中发现,连在一切身外事物上,信徒也依靠上帝必要用智能仁爱引领管治,使之终于达到善美的目的。人有相信的心,自必发生依靠的感觉。 人心若不依靠上帝,总不能得到平安。自然界循经常不变之律,总是这样无情,而且对于人生所欲追求达到的目的,显然漠不关心,也毫不留意于人生的价值。社会固有相当的可靠成分,但它的可靠性缺欠不少。杀害先知们和耶稣的,就是社会。而是依靠上帝的爱,我们才能找着一种稳定人生的能力。在万事交相打击之下,我们唯有依靠上帝的忠实不变,才能得着力量,勇往直前。人心除了依靠上帝,总不能得着平安。 依靠并非愚蒙。有人讲道反对用避雷针,以为这是表明缺少依靠上帝。同样.也有人反对人寿保险,但上帝赐人
理智,乃是叫人好好利用。人能用成圣了的理智与上帝合作。也应该如此合作。但基督徒所有的最后目的,不是依靠自己所能达到的,而是依靠上帝的忠信。 我们已经指明,信心亦包含人格的意志方面,按希伯来文讲,信心有忠信可靠的意思。哈巴谷先知写着:「义人因信得生」(二:4),这话为保罗和路德的神学思想作了先锋。信心的第一要义是要忠信,有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意思。「义人必因其忠信而得生,意谓他坚决的依靠耶和华。在人类历史的长期进程中,那些依仗他们自己的权势才能,而轻视道德的民族和个人,都灭亡了。他们不能得生,得生的是义人,是那些尊重公理,敬畏上帝的人。这样的人虽说受苦很多,甚至有时似乎无法生存,他们仍然生活,他们生活是因着他们的忠信,即坚决的依赖那位永远活着的上帝,他活着即他们生命的保证。这是旧约中最深奥不过的一个意思。」(Dummelow,Commentary,p.590)在新约中,「信心」也常有忠信的意思(参彼前一:21)。信心有忠信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一个人相信某人或某事,就是切慕某人或某事所代表的理想。相信一个恶人是不可能的。一个值得别人相信的人,必有什么为人所爱慕敬重的理想。照样,人信上帝,也
是因为要诚心归向上帝圣善的旨意。信上帝而同时又爱罪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信心的经验中,自必有一种伦理的要素。 信心包含有相信、依赖、顺服上帝的各种意思。信心乃是为规范人生所信之道。或说,乃是人赖以活着所信之道。信心是基督徒人生的原则。信心也是基督徒的世界观。像这样的信心,自必有伦理的含义,无需辩论。 圣经称信心为上帝的恩赐(弗二:8)。是上帝所赐,并非为人所造成。路德解释这个意思,写着说:「我相信藉着我自己的理性和能力,不能相信耶稣基督是我的主,或接近他。」(基督徒要学问答解释信经第三段的话)信心并非由人的想象中产生出来的。人为属灵的环境所包围,信心就是由于这种环境所发出的呼声而发生的响应。换言之,信心是由信心的对象所产生出来的。信心不是由人自己制造出来的,但上帝藉着那些启示他自己的工具临到人,信心即由此而生。人对朋友有信心,也不是由自己产生的,乃是由那朋友的友谊在他心中所唤起的响应。同样,在人心中生起信心的,也是上帝向人显现他自己的客观事实。如此说来,信心并不是人心中想象的虚构,乃是对于上帝在基督里面所启示出来的,应有的反响。 第五节复和 复和包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面指因罪
而使神人分离,一面指上帝为人类所造成的和平境地。上面讲过罪使人远离上帝。基督教供给人类一种救法,使这种隔离消灭。「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罗五:1)上帝的爱在基督里面,已将那隔断神人关系的事挪移开了。人既得称为义,复和便算成功了。但为这种复和所付的代价是很大的。格挖利可为这最大的代价作证。为要造成这种复和的状态,上帝藉着基督受苦,完成正义的要求。复和说明上帝以新的态度对人,人亦以新的态度对上帝。上帝与人,从前是彼此疏远隔阂的,现在和好了,开始以恩情好意彼此对待。我们也不要以为在复和的条件没有完成以先,上帝不爱人类。「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能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八:5)上帝爱一切的人,连最大的罪人也爱,这一事实乃是我们与他复和的最后依据。在复和之先,上帝爱罪人,是向他表示哀怜,以悲悯的心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在复和以后,上帝爱人乃是满怀高兴,以喜悦的心情爱那为他所喜爱的人。 要检讨复和如何作成的经过,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我们所要知道的,
乃是其中所包含的伦理意义。人因复和过犯得以赦免,但这与罪恶的捆绑得到解放有密切的相关。一个不得解放的良心,与一个软弱无能的意志是相连的。人因罪得赦免有确实的证据,良心得到平安,意志得到力量,在道德上向前奋斗。在人想到上帝向他发怒之时,他心中感觉恐惧不安,在这种情形之下,绝难有充分的力量,从事道德的奋斗。靠主得喜乐的,具有力量(尼八:10)。与上帝复和乃得救程序中最客观的一种经验,其中也包含有伦理的意义。基督教福音乃从新开头的福音,这样一种新的开始,乃整顿道德所少不了的先决条件。 第六节重生 基督教不单在人前表彰耶稣,以他为人之师表,供人则范。基督教也不止于修正外表的行为。基督教倡言内心的变化。指望一棵树结好果子,必先把它作成一棵好树。这种人生内心的变化,称为重生,或称新生。「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重生乃上帝在人心中所作成的工作,为使人生遵循新的原则。从上帝创造的原动力方面看,重生所注重的乃是基督徒经验中所开始的转变。 在基督徒生活中固然也有罪,但原则上讲罪已被征服,无论是对上帝、对人、或对己,都开始一个新的态度。在基督里面的生活,从质的方面说来,是完全的。虽
说基督徒生活中,仍免不了不时有「老亚当」出现,但一种完全的生命,却已经为他所享有了。一口磁石化了的针,虽说有时摇晃不定,但终归是指向两极的。基督徒人生的中心连属于上帝,归向上帝,当以上帝的事为念,虽说有时也免不了有方向不甚准确的地方。 重生并不改变人身体上的组织。保罗说:「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二:14)他并没有意思说,一个作基督徒的人要改换一付新的脑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思想。保罗的意思乃是说,作基督徒的人有一种新的经验,这种新经验能便他领会从前不能领会的一些事情。 宗教心理学也许能解明一些这种内心变化所经过的途径。然而要解明那运用这些心理律来造成这内心变化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则不是宗教心理学所能作到的。心理律并非能力。不过是一种式样。心理学不能抹煞上帝,正如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中不能抹煞上帝。心理学也许能为那基督徒人生中的内心变化,提供几个解答,然而基督徒仍然要说,只是因为上帝的灵与他的灵发生了接触,才有这种变化之可能。重生自然包含有伦理的意义。由这种经验中,发生出好些新的伦理态度来。 第七节成圣 成圣是一种逐渐的进程,说明基督徒人生向着那理想的境地前行
发展。成圣是基督徒生活向前进行,向罪夸胜。换言之,成圣就是基督徒生活之生长和发展。我们所领受的基督徒生活并非是已经完成了的结果。基督徒的生活不但是恩赐,也是事工。所谓事工,就是成圣。基督徒要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3)。 关于基督徒生活,路德有这样的话说:「它不是义,乃是义中生长,不是健康,乃是医治,不是既成,乃是将成,不是休息,乃是操练;我们还没有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境地,我们只是朝着那方向进行;这进程尚未完成,乃是正在进行之中;这还不是终止之处,乃是在路上前行;一切的一切都算不得荣光焕发,但一切都在洁除整理之中。」(HoImanEd.111,p.31) 在得救的程序各步骤上,并无所谓时间的秩序。以上所讲每一名词均有其肯定的着重点,但一切无非都是说明一种生活的进程,其间时间秩序并非重要。成圣源于悔改。悔改、信心、重生、归正,这种种名词,无非都是说明那同一生活过程的不同概念。悔改说明离开罪恶。信心注重转向上帝。重生指明上帝为得救之源。归正说明人生前进所取的方向。我们需要这些名词说明基督徒生活的各种不同景象,但我们亦需记得,这些都是同一生活进程的不同方面。对于这种得救
的方法,纵令是不多了解,也不难看出基督徒的经验是不与伦理行为脱离关系的。由基督徒经验自然要产生道德的行为。在基督徒经验中,固不会产生邀功免过的善行,但善行必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出来。好的树,只因其性是好的,自必结出好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