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课 以斯帖记 之三
圣经课程 by 巴斯德
题示:重读本书一次,试找出其表记之教训。
我从没有离开我的圣经——约翰·本仁
我是只记一本书的人——约翰·卫斯理
在抬上那本圣经是给你的,对我来说,它不只是一卷书那样简单,它常对我讲说话,就像我一个好朋友那样。
——拿破仑
我们若紧守圣经的原则,则我们国家必会繁盛;但若是漠视它的教训及权威,就无人可以预测国家会落在什么样的悲惨命运。甚至有一日我们的荣耀会给自己的恶迹败行所埋葬。
——但以理·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
表记之教训
我们不单要欣赏本书戏剧性冲突之情节,其丰盛之表记教训也是不容错过的。
在波期之犹太人
首先,毫无疑问地,整批留在波斯地之犹太人,就是预表那些属世的基督徒。
我们已经解释过本书为何没有提及神的名字,但愈是思想,就愈发觉这问题不简单,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提神的名字,是作者故意如此的。
为什么说是故意呢?好,我们想一想,当犹太人(为数几百万)的生存死亡,全系于一发之间,他们会不呼求神吗?再者,在他们的历史中,有那几件事比他们突间仇敌被杀,犹太人得生的消息更叫人兴奋?他们能禁得住不大声感谢神吗?
没有,绝没有,他们那两次惊天动地的经历是空前的,怎可能完全没有提到神的名字?是因为作者属灵上的迟钝吗?或是由于某种不可饶恕的「无心之失」?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唯一之理由乃是——其缄默乃是故意的。
为什么其缄默是故意的?我们略为回顾一下距他们不远之历史。在以斯帖前五十年,波斯王古列就曾下令,准许所有的犹太人回国建造圣殿(参拉一2~4)。
以斯拉清楚地指出几件事:
(1)这是为应验耶利米之预言者。
(2)表明七十年之刑罚已满,应回到自己的国家(耶廿九10,并廿五11、12)。
(3)先知以赛亚亦老早就把古列之降生,及他们重回耶路撒冷之事,清楚地预言了(赛四十四28等)。
他们亲眼看见神的预言成就,又亲耳听到先知们的呼召,总不能推说不知道吧!但这么多年过了,他们在那里呢?在波斯地!他们本应回锡安的,却留连物质生活安定之波斯地:而只有「剩下之犹太人」回去。更岂有此理的,是他们会为「甘心乐意」回去的人祝福,而自己却满足于波斯国。他们一方面知道应该回犹太地,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波斯之安乐窝,这是绝对之双重标准,双重人格典型。既不愿返去面对颓垣败瓦之乡,又不能完全割弃那蒙福立约之地;思想上承认耶和华是唯一之真神,心头却眷恋着地上物质的享受。
这就是属世基督徒最活生生的一个预表,他们自称是重生得救,但不肯为着基督的缘故而与世界割离,他们一方面要作神的儿女,另一方面又要作世界的养子,那有这样如意的算盘?
神会怎样对待这一类型的基督徒?就像他对待昔日留在波斯的犹太人一样——不让他的名字与他们联在一起!当然,神仍像以往一样,看顾着这些爱波斯的犹太人,当他们遇到厄难,他仍会伸手搭救,但仅此而已,他不愿自己的名字与一些不存真心诚意的子民联在一起。
愿没有神的名字出现在以斯帖记这个功课,如火印一样烙在我们的心版上:神不会让他的名字与属世基督徒联在一起的。千百年来,神一直为全人类预备救恩,及传递救恩信息的媒介,这是人类能拥有的最高价值。唯有那些为着基督的缘故而向世界死的基督徒,他要「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17)
但那些光是口里叫「主啊,主啊」的人,他们若真是得救,也像是「火里面抽出的一根柴」,仅仅得救而已。最后得胜的,神把他的名字「写在他们的额上」,一直眷恋世俗的,却没有这份荣耀。
我们可以再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波斯地的犹太人,他们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犹太民族,就这一点来看,就更可以了解为什么神的名字不在本书内出现。我们且引用一作者的文字来说明:
「这些波斯地之犹太人正好预表他们后来拒绝了基督的那些人,自从主后七十年,他们被赶离耶路撒冷之后,便被分散于万邦,屡受灭族之威胁。神的名字离开他们达一千九百多年。在这期间,神作了不知多少大工,却没有一次跟他们有关。神的教会兴起了,但不是藉着他们的手;神的战场需要勇士,但不是呼召他们,神的名字没有跟他们联在一起,这都是因为他们离弃了基督。」
虽然如此,在另一方面:
「他仍在看顾着这些被赶散的背逆之民,哈曼曾设下阴谋,结果只害了自己,真愿那些憎恨犹太人的都好好记着,尽管表面看来,犹太人已经给神忘记,但我们若加害于他们,神断然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一定要报复。」
他们之不信,不能叫神失信,他仍是那位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十二3)耶和华仍然是以色列的神。翻开近代史看,我们就不敢轻易地苦害神的子民,从没有一民族像犹太人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罗马尼亚与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受逼害那么深,神看不见吗?不,德国人因着昔日跟从希特拉来苦害犹太人,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希特拉与昔日之哈曼一样,同死于自己的阴谋上。
哈曼
他是预表到「罪恶之子」的,可分六点说明:
(1)他的名字:七章六节以斯帖称他为「恶人哈曼」,这称谓在希伯来文(每一字母均代表某一数字的)之总数,刚是六百六十六,这是敌基督的数字(启十三18)。
(2)他的权柄:他的地位高至一切臣仆都要跪拜他,这跟启示录预言的「兽」之权能是一样的,而但以理亦预言到那兽有「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但七8)
(3)他的骄傲:他叫细利斯(妻子)及所有朋友来,为要炫耀其成就(五11),再看他对末底改之态度(五13,六7~9),这就与保罗所说的「罪人之子」吻合:「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帖后二4)
(5)他的阴谋:他要使犹太人在羞辱中完全灭绝,因此在政治上便用各种手段来使自己的地位崇高,以遂其愿;但以理书九章之「魔君」亦是要犹太人受大患难(但九26、27)。
(6)他的结局,当其得势时,他是无所不用其极,但也只有几年的光景而已(比较二16和三7),灭亡就速速来到。而且连他所爱的十个儿子也与他一同被挂(九7~14)敌基督是一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帖后二8),并且与他一同灭亡的,还有地上之「十王」(但七:启十七)。哈曼不正好是预表了那「罪恶之子」吗?
以斯帖
她是预表教会的,可分四方面来说明:
(1)她的先祖:以斯帖是犹太人的后裔,但父母早亡。基督的教会也是如此,救主是犹太人,经典是属犹太人的。第一间教会是犹太教会,但教会自建立后不久,其犹太之先祖就慢慢地过去了;基督使律法过去了,摩西的律法不复存在,就如以斯帖之先祖一早就过去一样。
(2)她的容貌:神使以斯帖之美貌胜过当时的人,就如他赐给教会之美貌,也是无可比拟的,而其中之最者,实为基督本身,我们因着他之义袍,可以「在他里面称义」,蒙「悦纳」。日后还要作他之新妇,教会就是那「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弗五27)。
(3)她的升高:她作了当时最显赫的波斯王的妻子,就如教会要作「万王之王」的新妇一样。
(4)她的代求:以斯帖是第三日晋见亚哈随鲁王,基督亦是第三日升天见父,为我们献赎罪祭。按律法以斯帖这样作是必死无疑,但她却因着王之恩典而被悦纳,如教会不能按律法得神喜悦一样。犹太人因着以斯帖之代求而得生,我们亦因着基督之代赎代求而称义(启五8)。
末底改
末底改是预表了在大灾难中仍存留的犹太人,可从四方面证明:
(1)拒绝下拜: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不肯向哈曼(敌基督)下拜(三4),就如末后犹太人就是至死,也不肯向兽下拜,或受其印记。
(2)禁食哭泣:先是末底改,然后是其他的犹太人一起为着生命而禁食哭泣。末后犹太人要仰望「他们手所扎的」,就各归各家,禁食祷告认罪(亚十二10~14)。
(3)至终得救:末底改与他的同胞,不至死于哈曼手中,是因为神拯救他们。末后「神的忿怒」倾倒地上之前,雅各家却得蒙保守救赎。
(4)升为至高:末后犹太人亦要被升为至高,万民要以耶路撒冷作中心,「流归这山」,那时「大卫之子」要作王,管理列国。
这就完结了旧约之历史书,亦来到犹太王国史之最后一页了。
附录一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的重要时期
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都是记犹太人由巴比伦归回,重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并在本上恢复自己的国家,所包括之年代约有一百年,自主前五三六——四三二年。
最后三位先知:哈该、撒迦利亚与玛拉基,均生于这时代,并参予犹太复兴运动的工作。
两个显明的时期
(1)主前五三六——五一六年,共二十年:
省长所罗巴伯与大祭司约书亚,在这一个时期中重建圣殿,亦即重建国民生活的中心(拉三一六)。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是属于这一个时期的人物。
(2)主前四五七——四三二年,共廿五年:
省长尼希米与祭司以斯拉,在这一个时期重建圣殿,使耶路撒冷成为设防的城市。先知玛拉基是属于这一个时期或再稍后的人物。
以斯拉记兼述两时期的历史。
尼希米记仅及第二时期。
以斯帖记是叙述介于这两个时期中的历史。
三次返国
(1)第一次是在主前五三六年。与所罗巴伯一同返国者,计有:犹太人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人,仆人七千三百三十七人,唱歌者二百人,马七百三十六匹,骡二百四十五头,骆驼四百三十五头,驴六千七百二十头,与自耶路撒冷所掳去的金银器皿五千四百件。
(2)第二次是在主前四五七年。与以斯拉一同返国者,计有:男子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并携金子一百他连得,银子七百五十他连得,其中包括王所奉献者。妇女与孩童是否同行,未详。旅途共四月。
(3)第三次是在主前四四四年。与省长尼希米同行者有武装卫队,他们去帮助重建圣城,并防卫耶路撒冷。修建费用系由国库支付。
附录二以斯帖记在圣经中的地位
以斯帖在希伯来圣经中,列于第二部之第三类,此指传写本而言也。至所传卷子本则与所罗门歌、路得、耶利米哀歌、传道并列为五经。以斯帖之列于五经,曾经犹太之有权力者,与古代之基督教会,大加辩论,然后始定。至主后第二世纪有犹太之学者曰,以斯帖书不染人手意,即圣洁宜列经之意也。而有时古代圣经,亦有不将以斯帖书列入圣经者。直至最晚之时,始大众承认以斯帖为列经之书也。
著书之时与著书之人
以斯帖书,据其辞句观之,盖为晚出之书,与其他希伯来之经文,大约相似。而其文笔则与亚兰之文字为更近。据一、二节所载,则波斯之版图,盖已历多年矣。而三章八节所谓有一族之民,散处天下州邑,可见散住者已非一日。盖已久矣,是书之精义,盖言,当此之时,有一大灾巨难,将发现于希伯来与异邦人之中。以斯帖书,大约为主前二世纪之前半世纪人所著者。若自其著书之意观之,可知作者为犹太人与波斯亦有关系。书中种族之意见,较之宗教之观念为深。以列于圣经之书,而书中未尝提及上帝之圣名,是则最可怪诧者也。是书之特性,乃是世俗之意见,其不应列入圣经之中,似亦有充分之理由,故为后人所议及之也。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上一页下一页
题示:重读本书一次,试找出其表记之教训。 我从没有离开我的圣经——约翰·本仁 我是只记一本书的人——约翰·卫斯理 在抬上那本圣经是给你的,对我来说,它不只是一卷书那样简单,它常对我讲说话,就像我一个好朋友那样。 ——拿破仑 我们若紧守圣经的原则,则我们国家必会繁盛;但若是漠视它的教训及权威,就无人可以预测国家会落在什么样的悲惨命运。甚至有一日我们的荣耀会给自己的恶迹败行所埋葬。 ——但以理·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 表记之教训 我们不单要欣赏本书戏剧性冲突之情节,其丰盛之表记教训也是不容错过的。 在波期之犹太人 首先,毫无疑问地,整批留在波斯地之犹太人,就是预表那些属世的基督徒。 我们已经解释过本书为何没有提及神的名字,但愈是思想,就愈发觉这问题不简单,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提神的名字,是作者故意如此的。 为什么说是故意呢?好,我们想一想,当犹太人(为数几百万)的生存死亡,全系于一发之间,他们会不呼求神吗?再者,在他们的历史中,有那几件事比他们突间仇敌被杀,犹太人得生的消息更叫人兴奋?他们能禁得住
不大声感谢神吗? 没有,绝没有,他们那两次惊天动地的经历是空前的,怎可能完全没有提到神的名字?是因为作者属灵上的迟钝吗?或是由于某种不可饶恕的「无心之失」?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唯一之理由乃是——其缄默乃是故意的。 为什么其缄默是故意的?我们略为回顾一下距他们不远之历史。在以斯帖前五十年,波斯王古列就曾下令,准许所有的犹太人回国建造圣殿(参拉一2~4)。 以斯拉清楚地指出几件事: (1)这是为应验耶利米之预言者。 (2)表明七十年之刑罚已满,应回到自己的国家(耶廿九10,并廿五11、12)。 (3)先知以赛亚亦老早就把古列之降生,及他们重回耶路撒冷之事,清楚地预言了(赛四十四28等)。 他们亲眼看见神的预言成就,又亲耳听到先知们的呼召,总不能推说不知道吧!但这么多年过了,他们在那里呢?在波斯地!他们本应回锡安的,却留连物质生活安定之波斯地:而只有「剩下之犹太人」回去。更岂有此理的,是他们会为「甘心乐意」回去的人祝福,而自己却满足于波斯国。他们一方面知道应该回犹太地,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波斯之安乐窝,这是绝对之双重标准,双重人格典型。既不愿返去面对颓垣败瓦之乡,又不能完全
割弃那蒙福立约之地;思想上承认耶和华是唯一之真神,心头却眷恋着地上物质的享受。 这就是属世基督徒最活生生的一个预表,他们自称是重生得救,但不肯为着基督的缘故而与世界割离,他们一方面要作神的儿女,另一方面又要作世界的养子,那有这样如意的算盘? 神会怎样对待这一类型的基督徒?就像他对待昔日留在波斯的犹太人一样——不让他的名字与他们联在一起!当然,神仍像以往一样,看顾着这些爱波斯的犹太人,当他们遇到厄难,他仍会伸手搭救,但仅此而已,他不愿自己的名字与一些不存真心诚意的子民联在一起。 愿没有神的名字出现在以斯帖记这个功课,如火印一样烙在我们的心版上:神不会让他的名字与属世基督徒联在一起的。千百年来,神一直为全人类预备救恩,及传递救恩信息的媒介,这是人类能拥有的最高价值。唯有那些为着基督的缘故而向世界死的基督徒,他要「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17) 但那些光是口里叫「主啊,主啊」的人,他们若真是得救,也像是「火里面抽出的一根柴」,仅仅得救而已。最后得胜的,神把他的名字「写在他们的额上」,一直眷恋世俗的,却没有这份荣耀。 我们可以再从另一角度来看
这些波斯地的犹太人,他们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犹太民族,就这一点来看,就更可以了解为什么神的名字不在本书内出现。我们且引用一作者的文字来说明: 「这些波斯地之犹太人正好预表他们后来拒绝了基督的那些人,自从主后七十年,他们被赶离耶路撒冷之后,便被分散于万邦,屡受灭族之威胁。神的名字离开他们达一千九百多年。在这期间,神作了不知多少大工,却没有一次跟他们有关。神的教会兴起了,但不是藉着他们的手;神的战场需要勇士,但不是呼召他们,神的名字没有跟他们联在一起,这都是因为他们离弃了基督。」 虽然如此,在另一方面: 「他仍在看顾着这些被赶散的背逆之民,哈曼曾设下阴谋,结果只害了自己,真愿那些憎恨犹太人的都好好记着,尽管表面看来,犹太人已经给神忘记,但我们若加害于他们,神断然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一定要报复。」 他们之不信,不能叫神失信,他仍是那位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十二3)耶和华仍然是以色列的神。翻开近代史看,我们就不敢轻易地苦害神的子民,从没有一民族像犹太人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罗马尼亚与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受逼害那么深,神看不见吗?不,德国人因着昔日跟从希特拉来苦
害犹太人,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希特拉与昔日之哈曼一样,同死于自己的阴谋上。 哈曼 他是预表到「罪恶之子」的,可分六点说明: (1)他的名字:七章六节以斯帖称他为「恶人哈曼」,这称谓在希伯来文(每一字母均代表某一数字的)之总数,刚是六百六十六,这是敌基督的数字(启十三18)。 (2)他的权柄:他的地位高至一切臣仆都要跪拜他,这跟启示录预言的「兽」之权能是一样的,而但以理亦预言到那兽有「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但七8) (3)他的骄傲:他叫细利斯(妻子)及所有朋友来,为要炫耀其成就(五11),再看他对末底改之态度(五13,六7~9),这就与保罗所说的「罪人之子」吻合:「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帖后二4) (5)他的阴谋:他要使犹太人在羞辱中完全灭绝,因此在政治上便用各种手段来使自己的地位崇高,以遂其愿;但以理书九章之「魔君」亦是要犹太人受大患难(但九26、27)。 (6)他的结局,当其得势时,他是无所不用其极,但也只有几年的光景而已(比较二16和三7),灭亡就速速来到。而且连他所爱的十个儿子也与他一同被挂(九7~14)敌基督是一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帖后二8
),并且与他一同灭亡的,还有地上之「十王」(但七:启十七)。哈曼不正好是预表了那「罪恶之子」吗? 以斯帖 她是预表教会的,可分四方面来说明: (1)她的先祖:以斯帖是犹太人的后裔,但父母早亡。基督的教会也是如此,救主是犹太人,经典是属犹太人的。第一间教会是犹太教会,但教会自建立后不久,其犹太之先祖就慢慢地过去了;基督使律法过去了,摩西的律法不复存在,就如以斯帖之先祖一早就过去一样。 (2)她的容貌:神使以斯帖之美貌胜过当时的人,就如他赐给教会之美貌,也是无可比拟的,而其中之最者,实为基督本身,我们因着他之义袍,可以「在他里面称义」,蒙「悦纳」。日后还要作他之新妇,教会就是那「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弗五27)。 (3)她的升高:她作了当时最显赫的波斯王的妻子,就如教会要作「万王之王」的新妇一样。 (4)她的代求:以斯帖是第三日晋见亚哈随鲁王,基督亦是第三日升天见父,为我们献赎罪祭。按律法以斯帖这样作是必死无疑,但她却因着王之恩典而被悦纳,如教会不能按律法得神喜悦一样。犹太人因着以斯帖之代求而得生,我们亦因着基督之代赎代求而称义(启五8)。 末底改 末底
改是预表了在大灾难中仍存留的犹太人,可从四方面证明: (1)拒绝下拜: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不肯向哈曼(敌基督)下拜(三4),就如末后犹太人就是至死,也不肯向兽下拜,或受其印记。 (2)禁食哭泣:先是末底改,然后是其他的犹太人一起为着生命而禁食哭泣。末后犹太人要仰望「他们手所扎的」,就各归各家,禁食祷告认罪(亚十二10~14)。 (3)至终得救:末底改与他的同胞,不至死于哈曼手中,是因为神拯救他们。末后「神的忿怒」倾倒地上之前,雅各家却得蒙保守救赎。 (4)升为至高:末后犹太人亦要被升为至高,万民要以耶路撒冷作中心,「流归这山」,那时「大卫之子」要作王,管理列国。 这就完结了旧约之历史书,亦来到犹太王国史之最后一页了。 附录一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的重要时期 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都是记犹太人由巴比伦归回,重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并在本上恢复自己的国家,所包括之年代约有一百年,自主前五三六——四三二年。 最后三位先知:哈该、撒迦利亚与玛拉基,均生于这时代,并参予犹太复兴运动的工作。 两个显明的时期 (1)主前五三六——五一六年,共二十年:
省长所罗巴伯与大祭司约书亚,在这一个时期中重建圣殿,亦即重建国民生活的中心(拉三一六)。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是属于这一个时期的人物。 (2)主前四五七——四三二年,共廿五年: 省长尼希米与祭司以斯拉,在这一个时期重建圣殿,使耶路撒冷成为设防的城市。先知玛拉基是属于这一个时期或再稍后的人物。 以斯拉记兼述两时期的历史。 尼希米记仅及第二时期。 以斯帖记是叙述介于这两个时期中的历史。 三次返国 (1)第一次是在主前五三六年。与所罗巴伯一同返国者,计有:犹太人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人,仆人七千三百三十七人,唱歌者二百人,马七百三十六匹,骡二百四十五头,骆驼四百三十五头,驴六千七百二十头,与自耶路撒冷所掳去的金银器皿五千四百件。 (2)第二次是在主前四五七年。与以斯拉一同返国者,计有:男子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并携金子一百他连得,银子七百五十他连得,其中包括王所奉献者。妇女与孩童是否同行,未详。旅途共四月。 (3)第三次是在主前四四四年。与省长尼希米同行者有武装卫队,他们去帮助重建圣城,并防卫耶路撒冷。修建费用系由国库支付。 附录二以斯帖记在圣经中的地位 以斯帖在希伯来圣经
中,列于第二部之第三类,此指传写本而言也。至所传卷子本则与所罗门歌、路得、耶利米哀歌、传道并列为五经。以斯帖之列于五经,曾经犹太之有权力者,与古代之基督教会,大加辩论,然后始定。至主后第二世纪有犹太之学者曰,以斯帖书不染人手意,即圣洁宜列经之意也。而有时古代圣经,亦有不将以斯帖书列入圣经者。直至最晚之时,始大众承认以斯帖为列经之书也。 著书之时与著书之人 以斯帖书,据其辞句观之,盖为晚出之书,与其他希伯来之经文,大约相似。而其文笔则与亚兰之文字为更近。据一、二节所载,则波斯之版图,盖已历多年矣。而三章八节所谓有一族之民,散处天下州邑,可见散住者已非一日。盖已久矣,是书之精义,盖言,当此之时,有一大灾巨难,将发现于希伯来与异邦人之中。以斯帖书,大约为主前二世纪之前半世纪人所著者。若自其著书之意观之,可知作者为犹太人与波斯亦有关系。书中种族之意见,较之宗教之观念为深。以列于圣经之书,而书中未尝提及上帝之圣名,是则最可怪诧者也。是书之特性,乃是世俗之意见,其不应列入圣经之中,似亦有充分之理由,故为后人所议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