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课 诗歌书
圣经课程 by 巴斯德
平行法(Parallelism)是希伯来诗的一个特色,诗中子句与子句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它们不是用最后一个字来作韵脚,而是用思想或意义来构成诗章的节奏。因此能找出子句与子句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希伯来诗有莫大的重要。有时在一些复杂的平行句子内,我们会发现只有母句,而子句没有明言,是故意省去的,我们若要它意思完全,就得另行加上去。这也算是修词学上的「隐晦法」之一吧;无论怎样,我们若肯加以研究,这种「哲人隐语」就会显得十分有意义。
——皮雅逊博士
回顾
构成旧约圣经前一部分的十七卷历史书,我们是看过了,而另一组较小的诗歌书正在我们的眼前,共有五卷——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它们都是多姿多采的「经验之谈」;但在我们研究它们之前,略为回顾一下走过的路是极有帮助的。我们曾经走过奇异灿烂的道路,间中或有险峻多石的弯角,也有叫人叹息唏嘘的荒地,但经过了死荫的幽谷,我们总会踏上宽敞开朗的平原,特别将来我们读先知书的时候,以色列人的过去及将来便会有不同的解释及亮光。从最后三本历史书我们看父神把他子民从应许地赶出来。但先知书告诉我们,有一天神不单要招聚他们回来,且要确立他们的国度,超越乎万国。在我们读过的十七卷历史书中,有许多功课我们是要谨记的,它会帮助我们对诗歌书及先知书的了解有莫大的关系。
正如我们说过,十七卷历史书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共五卷,即创世记至申命记,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怎样预备进住迦南。第二部分共十二卷,即约书亚记至以斯帖记,我们看见以色列人占领迦南,而以国破被掳为结束。十二卷又可以分为两组,前九卷和后三卷:前九卷(约书亚记至历代志下)论及整个国家是在迦南地,后三卷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则只有极小部分的「余种」是留在那里,其他都被逐至异邦。现在就让我们牢记这三组书:五卷、九卷,及三卷:
预备:创世记至申命记
占领:约书亚记至历代志下
被逐:以斯拉记至以斯帖记
我们也说过,每卷书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或中心意义,可以用一词来代表,我们若能重新温习它一下也是十分有益的。举例说,撒母耳记下的中心信息是关于大卫王四十年的统治,我们可以用「坚立」一词来概括它,因为撒母耳记上是论到由神治到王治的过渡时期;扫罗王被废后,神透过与大伦立的约而接受并坚立了以色列人王治的制度。其它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来作代表:
创世记:失落
出埃及记:拯救
利未记:奉献
民数记:引导
申命记:目标
约书亚记:占领
士师记,路得记:衰败
撒母耳记上:过渡
撒母耳记下:坚立
列王纪上:分裂
列王纪下:分散
历代志上下:回顾
以斯拉记恢复
尼希米记:重建
以斯帖记:保护
诗歌书
现在我们翻到诗歌书了,但在我们逐卷研究之前,有关希伯来人诗的特色是要先说明一下的。
前面十七卷书是属于历史性的,而这五卷诗歌书则是属于经验性的。历史书是以整个国家为大前题,而诗歌书则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主体。前十七卷是关于希伯来民族的,这五卷是关于每一个人心的。
这五卷一般称作「诗歌书」的,并不是旧约圣经中唯一的诗歌,后面我们会看到,在先知书中有不少杰出的诗歌。不过这并不影响到这五卷书——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被称为诗歌书。
我们要弄清楚,「诗歌书」之所以被称为诗歌,只是指它的形式而言,却不意味着它们只是人的「灵感结晶」。它们虽是无与伦比的文学巨构,却绝非海市蜃楼,镜花水月。它们都是反映着人类真实的经验,人生问题的挣扎,和对至高者的追寻。尤其是对日光下一切事物的虚幻的体验,及对真神的体验,更是诗歌书中常见之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神让这些经验藉着诗歌流传下来,是要叫后代的人有所匡助,得以借镜。神藉着先圣们的一生叫我们学习人生,知道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因此这些诗歌书实在是我们最宝贵的属灵宝库。
灵程进阶
在分卷研究之前,还有一点是要说明的,就是这五卷诗歌书分别指出了属灵生命长进的几个阶段。我们读圣经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它的属灵意义,好叫我们有所得益。我们前面说过,神怎样控制了写圣经的人,他也管制着安排圣经次序的人,这五卷书正好说明了此点。它们把一个灵程进阶的步骤都完备地显明出来了。我们若更换圣经书卷的次序,属灵真理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
在约伯记,我们看见老我生命的钉死。藉着如火的试炼及对神新的认识,约伯的老我来到了尽头,他开始学会了看自己如神看他一样。他用了神的观点及角度来看事物,老我的生命,包括了自我的善、自我的推理、自我的宗教,及自我的一切都在苦难下来到了死胡同。这个起初被称为「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的约伯(一8),最后说:「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四十二6)
在诗篇中我们看到在神里面的新生命,那是满有赞美、祷告、代求、感恩、崇拜、信心、仰望、爱心、敬畏、喜乐、赞叹,与及一切新生命所有的感情。
跟着来的是箴言和传道书。读箴言我们如身在神的学校,学习一切属天的,却是非常实用的智慧,对我们在地之生命有莫大裨益;传道书则教导我们不要为日光之下能朽坏的事物费心费力,应以天上的事为念。最后雅歌带我们进到最后的阶段——与基督联合,进入他丰盛的爱里。由此我们可以看见,这五卷书分别把老我生命的钉死,新生命的样式,在神的学校的操练与学习,属世缠累的摆脱,和最后与基督亲密的联合等五个阶段都表明出来了,这真理岂不完满和美丽?
更要注意的是,这灵程进阶实在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真实经验,我们若未经历约伯记的功课,就不能进入雅歌书之境地。死亡是够平静的,但死就困难了。老我的生命被钉死之前,一定有挣扎,但「经历这一切之后」,就有丰盛的报偿!
有一个不知名的基督徒这样说:「灵程的第一步就是懊悔自己的败坏和美德,第二步是藉着对神儿子的信心来生活,弥赛亚怎样活在信心的能力内,我们也要怎样活;第三步是让自己的意志降服于基督,因为他才是神的智慧;第四步是脱离这世代的形式、风俗;而最后就是进入基督里面,与他完全的联合起来。」
重要的问题
上面我们说过,十七卷历史书均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表明它的主旨;照样的,五卷诗歌书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信息:
约伯记:受苦的福气
诗篇:赞美的祷告
箴言:真理的学习
传道书:虚幻的认识
雅歌:联合的福乐
希伯来诗歌
希伯来人的诗歌跟我们中国人的诗有很大的不同,是需要略加说明的。中国文学中的旧诗很讲究声韵,它差不多成了诗体的最显著特征,在朗诵的时候,它的音韵及节奏能把诗的美感衬托得更动人,不单叫人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也能引发读者的思想,帮助意境的传递。自白话文学兴起后,新诗就蓬勃起来。它不多不少总是摆脱了韵律的限制,刻意追求诗境的塑造;但超逸的诗境再加上悦耳的韵律,到底是构成诗歌不朽的两个重要因素,新诗旧诗都没有分别。
在希伯来的诗歌中就完全不同了,它不讲究韵律,不管是韵脚的音调平行,或是节奏的时间平行都不是重要的,它讲究的是思想的平行,这个思想平行约可分成三类:完成的、反衬的,和积聚的。
完成的平行法(CompletiveParallelism):这方法的运用通常都是以每两句或两组句为一小组的诗体,我们且称第一句为母句,第二句为子句,当子句与母句在意义上是相近,而子句把母句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推展,使其更完满的,我们就说它是完成的平行法;现看下面两个例子作参考:
义人要发旺如棕树,生长如利巴嫩的香柏树。(诗九十二12)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篇十九7)
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诗三十11)
在每一组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后半跟前半是相近的,却不是相同,它们也不是空洞的重覆;子句给母句加上色彩,使之更丰富,发展得更完满。我们再从诗篇第一篇第一节来看一个三重平行法的例子:(按希伯来文之次序排列)
福哉斯人,不从恶人的计谋,
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第一句感叹话是同属于后面三句子句的,而每句句子中有三个词语均是同属一类,可相辅相成,使母句的意义充实而完备,这三重平行的结构乃是:
不从恶人计谋
不站罪人道路
不坐亵慢人座位
这结构清楚明朗,不解自明。第一句之「不从」只是说及意愿上不同意;第二句「不站」关系较密切,即不愿被看作是他们的同路人;到第三句之「不坐」就更表明立场坚定,界限分明了。同样的,第二组词恶人、罪人,和亵慢人,其罪恶之程度也是渐进的,亵慢人不单是不认识神的人(英译),更是付诸行动来攻击神了。第三组词也是如此:第一句之计谋(英译是参谋),是指其思想,第二句之道路,是指一个人所选择之行为法则,第三句之座位,已是指一个人之固定思想形态了。
现在我们看反衬平行法,箴言书满了这种结构: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箴三5)
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二十七6)
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三十5)
奸恶人的房屋必倾倒,正直人的帐棚必兴盛。(箴十四11)
恶人必多受苦楚,惟独倚靠耶和华的,必有慈爱四面环绕他。(诗三十二10)
上面每一组诗里面,子句的意思均是跟母句相反的。在有些情形之下,子句并不一定跟母句是处于对立的地位——像上列第一个例子,子句只是从一反面说到母句的意义,它们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但无论怎样,子句总是在一反衬的地位,它跟完成平行法有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把母句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推展。试看上述第四个例子,恶人坚固如房屋的结构,必然倾败,但义人轻盈如帐棚的,却要兴盛。在每一组平行句子里,字句的运用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的。我们且看看下面四个句子,作者运用两组完成平行法来构成一组反衬平行法:
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
你就是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
但谦卑人心承受地土,
以丰盛的平安为乐。
(诗三十七10一11)
但下面的例子是反衬平行法的连续运用:
我的仆人心得吃,你们却饥饿;
我的仆人心得喝,你们却干渴;
我的仆人心欢喜,你们却蒙羞。
(赛六十五13)
现在我们要看别一种平行法的运用了,那就是积聚平行法。诗中每一句泳淹坏囊馑蓟壑烈煌曷母叻澹佣鼓且灰馑急泶锏猛耆⒚骼省?br>
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
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
(箴三十17)
在这四句里,主体是眼睛(按钦定本之排列,第一句应译作「眼睛戏笑父亲的」),作者用两对句子——两组完成平行法——来拱托出主题,把那一类眼睛的特性及结局都描写清楚了。
我们再在诗篇二十一篇来看另一个例子,下面四句诗是由两组完成平行法的句子构成,从而把一个完整的意思积聚而成。
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
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
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
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
(诗二十一1~2)
这四句诗美丽的发展也是明显的;第一句的「能力」,到第二句变成「救恩」;第一句的「欢喜」,到第二句却是「何其大」。第三句「心里所愿」,变成第四句的「嘴唇所求」;同样第三句「你已经赐给他」,到第四句便成了「你未尝不应允」。(最后一句在希伯来文的文法中,是最重的强调法,同样的,我们在旧约常读到「耶和华断十以他为无罪」,其意思乃是强调出耶和华绝对肯定地要定那人为有罪。)
我们再看多一个积聚平行法的运用,这次是用两种反衬平行法来带出一个意思。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题到(英译作高举)耶和华我们神的名;
他们都屈身仆倒,
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
(诗二十7~8)
现在我们要暂时离开诗歌书,转到以赛亚书中一处非常有名的经文。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
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
(赛五十五6~7)
这里是由三对完成平行句子来构成一整体,且让我们来注意它们的发展。在第一句,作者只是鼓励人去「寻找」神,因为耶和华还是「可寻找」的;第二句作者便叫我们「求告他」,因为耶和华实在是「相近」的。第三句作者便特别劝告「恶人」(一种积极地行恶的人)要离弃他们的「道路」(习惯性的行为);到第四句是专指「不义的人」了,作者劝他们要「除掉自己的意念」;第五句作者叫人都要「归向」耶和华,因为他是有「怜悯」的;最后一句是全段的高潮,「我们的神」必「广行赦免」,所以人都「当归向」他。这个发展是美丽而有力的,读者都会被它吸引。
在积聚平行法下,我们也要注意它是有好几种形式的,其中一种叫「内弯平行法」,最显着的例子莫如诗篇一百三十五篇十五至十八节一段了。
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
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
造它的要和他一样,凡靠它的也要如此。
我们这样排列它,并不是要适合「内弯平行法」的名堂,只要留意句子对偶的情形就可以了解;它第一行跟最后一行是首尾呼应的,第一句是「外邦的偶像」,而最后一句则是异教徒的另一名称「凡靠他(偶像)的」;然后第二句跟最后的第二句也是如此,它们都是论到偶像的制造,一句是人所造的偶像,另一句是造偶像的人;跟着是第三句和最尾的第三句,它们都论到偶像的口,前者论有口不能言,后者论有口没有气;最后是中间的两句,首句论有眼却没有视觉的功能,次句论有耳却没有听觉的功能。
我们看一个较简单的内弯平行法的例子,是记载在何西亚书十三章十四节:
我必救赎他们脱离阴间,救赎他们脱离死亡;
死亡啊,你的灾害在哪里呢,阴间哪,你的毁灭在哪里呢。
这里也是首尾二句互相呼应,中间二句彼此配搭。我们试从诗篇五十一篇第一节看多一个例子。(按钦定本之次序)
神啊,求你怜恤我,按你的慈爱,
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
到这里我们要略加说明一下,我们所说的完成平行法,反衬平行法,及积聚平行法(CompletiveParallelism,ContrastiveParallelism,andConstructiveParallelism)一般是称作「同义平行法」,「相对平行法」,及「综合平行法」(SynonymousParallelism,AntitheticParallelism,andSyntheticParallelism),我们觉得这几个名词有点不大妥当。从上面列举的例子我们知道,那些所谓「同义平行」其实极少是同义的;第二类的所谓「相对平行」,它们也不一定是彼此对立的;至于第三类之所谓「综合平行」,事实上它们是积聚的成分居多;故此我们宁可改用这些较近原义的名词——完成、反衬、积聚——,这三个是要好好记住的。
为何我们要研究这一些呢?它们并不纯是诗的体裁这么简单,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解释诗的原义。任何语言的诗都难免有隐晦的字句,了解其平行的关系,就能看见它们是彼此解释的。在平行的句子内,有时一句是象征式的,另一句却是字义的;有时母句说及正面的意思,而子句就说及反面的意思;也有时候第一句的意义隐晦难明,但第二句就清楚明白到叫人无可能误解其意;我们试看一个例子,当我们读到「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就不禁会问:「在哪一个圣殿里?是天上的呢,还是地上的?」但当我们了解希伯来诗的平行特征后,立刻就知道那是在天上的圣殿。
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
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
(诗十一4)
凑巧地,这句可从历史的背境而知道它是指天上的圣殿,因为在写此诗时(大卫之诗),圣殿还未开始建造。不过无论怎样,这例子也足够说明平行法在释经上的效用了。
现在我要看一个较困难的例子——诗篇第十篇四节:「恶人面带骄傲说,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我们若参照一下希伯来文圣经,就知道有好几个字是中文和合本加上去的,换句话说,是原文所没有的;若按原文直译,大约就是这样:「恶人在他傲慢的嘲笑——他必不追究——没有神——他一切的思想」。这样看来,我们就加了这么多字:「说」、「耶和华」,「都以为」(「傲慢的嘲笑」或「嚣拔的嘲笑」,和合本译作「面带骄傲」,可能是受钦定本的影响)。昔日译和合本的人怎么会知道要加这字来使其意思清楚易明呢,这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平行之关系,我们且按直译的方法来排列一下:
恶人在他傲慢的嘲笑——
「他必不追究」,
「没有神」——
这就是他一切的思想。
用平行法来解释它,我们立刻就看见诗人怎样描写恶人外面的嘲笑(第一句),到内心的思想(第二句);作者也指出恶人的思想逻辑:先是否定神的审判——他必不追究,因他的谬论是「没有神」。
有关希伯来诗体的平行法,我们还有最后一点要说的:这种特别的诗体能使我们把它译成任何一种文字,而不会破坏其美与义。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比把诗从一种文字译到另一种文字来得困难的了,大多数文字的诗都有它的韵律及节奏的,这就是我们几乎无法跨越的语言篱笆,外国人若不懂中文,你就是说上大半天也不能叫他们领略到中文诗词歌赋的美,甚至是民间的山歌也无办法,其中尤以中文的「赋」最是徒呼奈何;它的意思或许能说清楚了,但它的平平仄仄你要怎么译法?赋而不讲平仄,那就成了「迷你散文」!不再是赋了。
也许我们会说这是中文的特征吧了,其它语文或没这个困难。譬如说,我要把两句押韵的英文诗译成希腊文,每句是由八个音节组成的。英文诗中第一句最末一个字是God,第二句最末一个字是trod,它们都是单音字,换句话说每一句其余的还有七个音节。好了,在希腊文,God是Theos,共两个音节,但trod却是Periepatesen,起码有六个音节,第二句就只余下两个音节,那还能译成同八音节的句子?换句话说,硬要把我之英文诗译成希腊文,我的韵脚及音节都会受到破坏。
但在翻译希伯来诗就没有这个困难了。圣经上之五本诗歌书是全人类祈祷、赞美及智慧的宝库,其中尤以诗篇为然,神就在他全智的引导及启示下,有了这种奇妙的安排和预备,使它能成为全人类的恩典,我们能不赞美他的预备,承认圣经是他无误的启示?
下面一首诗你觉得如何?
就是树也有盼望,
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
嫩枝生长不息;
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
干也死在土中;
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
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
但人死亡消灭,
他气绝,竟在何处呢?
海中的水绝尽,
江河消散干涸,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
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
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
我因委曲呼叫,却不蒙应允,
我呼求,却不得公断。
他剥去我的荣光,
摘去我头上的冠冕。
他在四围攻击我,
我便归于死亡,
将我的指望如树拔出来。
他的忿怒向我发作,
以我为敌人。
他的军旅一齐上来,
修筑战路攻击我,
在我帐棚的四围安营,
他把我的弟兄隔在远处,
使我所认识的全然与我生疏,
我的亲戚与我断绝,
我的密友都忘记我。
我呼唤仆人,
虽用口求他,他还是不答。
连小孩子也藐视我,
我若起来,他们都嘲笑我,
*****
我朋友啊,可怜我,可怜我,
因为神的手攻击我。
*****
唯愿我的言语现在写上,
都记录在书上;
用铁笔镌刻,
用铅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远。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
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
我自己要见他,
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
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
这样的诗歌岂不引人入胜?它是从约伯记辑选出来的;约伯记是五本诗歌的第一本,也是我们现在开始要看的一本。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上一页下一页
平行法(Parallelism)是希伯来诗的一个特色,诗中子句与子句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它们不是用最后一个字来作韵脚,而是用思想或意义来构成诗章的节奏。因此能找出子句与子句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希伯来诗有莫大的重要。有时在一些复杂的平行句子内,我们会发现只有母句,而子句没有明言,是故意省去的,我们若要它意思完全,就得另行加上去。这也算是修词学上的「隐晦法」之一吧;无论怎样,我们若肯加以研究,这种「哲人隐语」就会显得十分有意义。 ——皮雅逊博士 回顾 构成旧约圣经前一部分的十七卷历史书,我们是看过了,而另一组较小的诗歌书正在我们的眼前,共有五卷——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它们都是多姿多采的「经验之谈」;但在我们研究它们之前,略为回顾一下走过的路是极有帮助的。我们曾经走过奇异灿烂的道路,间中或有险峻多石的弯角,也有叫人叹息唏嘘的荒地,但经过了死荫的幽谷,我们总会踏上宽敞开朗的平原,特别将来我们读先知书的时候,以色列人的过去及将来便会有不同的解释及亮光。从最后三本历史书我们看父神把他子民从应许地赶出来。但先知书告诉我们,有一天神不单要招聚他们回来,且要确立他们的国度,超越乎
万国。在我们读过的十七卷历史书中,有许多功课我们是要谨记的,它会帮助我们对诗歌书及先知书的了解有莫大的关系。 正如我们说过,十七卷历史书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共五卷,即创世记至申命记,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怎样预备进住迦南。第二部分共十二卷,即约书亚记至以斯帖记,我们看见以色列人占领迦南,而以国破被掳为结束。十二卷又可以分为两组,前九卷和后三卷:前九卷(约书亚记至历代志下)论及整个国家是在迦南地,后三卷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则只有极小部分的「余种」是留在那里,其他都被逐至异邦。现在就让我们牢记这三组书:五卷、九卷,及三卷: 预备:创世记至申命记 占领:约书亚记至历代志下 被逐:以斯拉记至以斯帖记 我们也说过,每卷书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或中心意义,可以用一词来代表,我们若能重新温习它一下也是十分有益的。举例说,撒母耳记下的中心信息是关于大卫王四十年的统治,我们可以用「坚立」一词来概括它,因为撒母耳记上是论到由神治到王治的过渡时期;扫罗王被废后,神透过与大伦立的约而接受并坚立了以色列人王治的制度。其它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来作代表: 创世记:失落 出埃及记:拯救 利未记:奉献
民数记:引导 申命记:目标 约书亚记:占领 士师记,路得记:衰败 撒母耳记上:过渡 撒母耳记下:坚立 列王纪上:分裂 列王纪下:分散 历代志上下:回顾 以斯拉记恢复 尼希米记:重建 以斯帖记:保护 诗歌书 现在我们翻到诗歌书了,但在我们逐卷研究之前,有关希伯来人诗的特色是要先说明一下的。 前面十七卷书是属于历史性的,而这五卷诗歌书则是属于经验性的。历史书是以整个国家为大前题,而诗歌书则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主体。前十七卷是关于希伯来民族的,这五卷是关于每一个人心的。 这五卷一般称作「诗歌书」的,并不是旧约圣经中唯一的诗歌,后面我们会看到,在先知书中有不少杰出的诗歌。不过这并不影响到这五卷书——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被称为诗歌书。 我们要弄清楚,「诗歌书」之所以被称为诗歌,只是指它的形式而言,却不意味着它们只是人的「灵感结晶」。它们虽是无与伦比的文学巨构,却绝非海市蜃楼,镜花水月。它们都是反映着人类真实的经验,人生问题的挣扎,和对至高者的追寻。尤其是对日光下一切事物的虚幻的体验,及对真神的体验,更是诗歌书中常见之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神让这些经验藉
着诗歌流传下来,是要叫后代的人有所匡助,得以借镜。神藉着先圣们的一生叫我们学习人生,知道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因此这些诗歌书实在是我们最宝贵的属灵宝库。 灵程进阶 在分卷研究之前,还有一点是要说明的,就是这五卷诗歌书分别指出了属灵生命长进的几个阶段。我们读圣经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它的属灵意义,好叫我们有所得益。我们前面说过,神怎样控制了写圣经的人,他也管制着安排圣经次序的人,这五卷书正好说明了此点。它们把一个灵程进阶的步骤都完备地显明出来了。我们若更换圣经书卷的次序,属灵真理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 在约伯记,我们看见老我生命的钉死。藉着如火的试炼及对神新的认识,约伯的老我来到了尽头,他开始学会了看自己如神看他一样。他用了神的观点及角度来看事物,老我的生命,包括了自我的善、自我的推理、自我的宗教,及自我的一切都在苦难下来到了死胡同。这个起初被称为「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的约伯(一8),最后说:「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四十二6) 在诗篇中我们看到在神里面的新生命,那是满有赞美、祷告、代求、感恩、崇拜、信心、仰望、爱心、敬畏、喜乐、赞叹,与及一切新生命
所有的感情。 跟着来的是箴言和传道书。读箴言我们如身在神的学校,学习一切属天的,却是非常实用的智慧,对我们在地之生命有莫大裨益;传道书则教导我们不要为日光之下能朽坏的事物费心费力,应以天上的事为念。最后雅歌带我们进到最后的阶段——与基督联合,进入他丰盛的爱里。由此我们可以看见,这五卷书分别把老我生命的钉死,新生命的样式,在神的学校的操练与学习,属世缠累的摆脱,和最后与基督亲密的联合等五个阶段都表明出来了,这真理岂不完满和美丽? 更要注意的是,这灵程进阶实在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真实经验,我们若未经历约伯记的功课,就不能进入雅歌书之境地。死亡是够平静的,但死就困难了。老我的生命被钉死之前,一定有挣扎,但「经历这一切之后」,就有丰盛的报偿! 有一个不知名的基督徒这样说:「灵程的第一步就是懊悔自己的败坏和美德,第二步是藉着对神儿子的信心来生活,弥赛亚怎样活在信心的能力内,我们也要怎样活;第三步是让自己的意志降服于基督,因为他才是神的智慧;第四步是脱离这世代的形式、风俗;而最后就是进入基督里面,与他完全的联合起来。」 重要的问题 上面我们说过,十七卷历史书均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表明它的主旨;照
样的,五卷诗歌书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信息: 约伯记:受苦的福气 诗篇:赞美的祷告 箴言:真理的学习 传道书:虚幻的认识 雅歌:联合的福乐 希伯来诗歌 希伯来人的诗歌跟我们中国人的诗有很大的不同,是需要略加说明的。中国文学中的旧诗很讲究声韵,它差不多成了诗体的最显著特征,在朗诵的时候,它的音韵及节奏能把诗的美感衬托得更动人,不单叫人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也能引发读者的思想,帮助意境的传递。自白话文学兴起后,新诗就蓬勃起来。它不多不少总是摆脱了韵律的限制,刻意追求诗境的塑造;但超逸的诗境再加上悦耳的韵律,到底是构成诗歌不朽的两个重要因素,新诗旧诗都没有分别。 在希伯来的诗歌中就完全不同了,它不讲究韵律,不管是韵脚的音调平行,或是节奏的时间平行都不是重要的,它讲究的是思想的平行,这个思想平行约可分成三类:完成的、反衬的,和积聚的。 完成的平行法(CompletiveParallelism):这方法的运用通常都是以每两句或两组句为一小组的诗体,我们且称第一句为母句,第二句为子句,当子句与母句在意义上是相近,而子句把母句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推展,使其更完满的,我们就说它是完成的平
行法;现看下面两个例子作参考: 义人要发旺如棕树,生长如利巴嫩的香柏树。(诗九十二12)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篇十九7) 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诗三十11) 在每一组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后半跟前半是相近的,却不是相同,它们也不是空洞的重覆;子句给母句加上色彩,使之更丰富,发展得更完满。我们再从诗篇第一篇第一节来看一个三重平行法的例子:(按希伯来文之次序排列) 福哉斯人,不从恶人的计谋, 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第一句感叹话是同属于后面三句子句的,而每句句子中有三个词语均是同属一类,可相辅相成,使母句的意义充实而完备,这三重平行的结构乃是: 不从恶人计谋 不站罪人道路 不坐亵慢人座位 这结构清楚明朗,不解自明。第一句之「不从」只是说及意愿上不同意;第二句「不站」关系较密切,即不愿被看作是他们的同路人;到第三句之「不坐」就更表明立场坚定,界限分明了。同样的,第二组词恶人、罪人,和亵慢人,其罪恶之程
度也是渐进的,亵慢人不单是不认识神的人(英译),更是付诸行动来攻击神了。第三组词也是如此:第一句之计谋(英译是参谋),是指其思想,第二句之道路,是指一个人所选择之行为法则,第三句之座位,已是指一个人之固定思想形态了。 现在我们看反衬平行法,箴言书满了这种结构: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箴三5) 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二十七6) 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三十5) 奸恶人的房屋必倾倒,正直人的帐棚必兴盛。(箴十四11) 恶人必多受苦楚,惟独倚靠耶和华的,必有慈爱四面环绕他。(诗三十二10) 上面每一组诗里面,子句的意思均是跟母句相反的。在有些情形之下,子句并不一定跟母句是处于对立的地位——像上列第一个例子,子句只是从一反面说到母句的意义,它们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但无论怎样,子句总是在一反衬的地位,它跟完成平行法有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把母句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推展。试看上述第四个例子,恶人坚固如房屋的结构,必然倾败,但义人轻盈如帐棚的,却要兴盛。在每一组平行句子里,字句的运用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的。我们且看看下面四个句子,作者运用两
组完成平行法来构成一组反衬平行法: 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 你就是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 但谦卑人心承受地土, 以丰盛的平安为乐。 (诗三十七10一11) 但下面的例子是反衬平行法的连续运用: 我的仆人心得吃,你们却饥饿; 我的仆人心得喝,你们却干渴; 我的仆人心欢喜,你们却蒙羞。 (赛六十五13) 现在我们要看别一种平行法的运用了,那就是积聚平行法。诗中每一句泳淹坏囊馑蓟壑烈煌曷母叻澹佣鼓且灰馑急泶锏猛耆⒚骼省?br> 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 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 (箴三十17) 在这四句里,主体是眼睛(按钦定本之排列,第一句应译作「眼睛戏笑父亲的」),作者用两对句子——两组完成平行法——来拱托出主题,把那一类眼睛的特性及结局都描写清楚了。 我们再在诗篇二十一篇来看另一个例子,下面四句诗是由两组完成平行法的句子构成,从而把一个完整的意思积聚而成。 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 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 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 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 (诗二十一1
~2) 这四句诗美丽的发展也是明显的;第一句的「能力」,到第二句变成「救恩」;第一句的「欢喜」,到第二句却是「何其大」。第三句「心里所愿」,变成第四句的「嘴唇所求」;同样第三句「你已经赐给他」,到第四句便成了「你未尝不应允」。(最后一句在希伯来文的文法中,是最重的强调法,同样的,我们在旧约常读到「耶和华断十以他为无罪」,其意思乃是强调出耶和华绝对肯定地要定那人为有罪。) 我们再看多一个积聚平行法的运用,这次是用两种反衬平行法来带出一个意思。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题到(英译作高举)耶和华我们神的名; 他们都屈身仆倒, 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 (诗二十7~8) 现在我们要暂时离开诗歌书,转到以赛亚书中一处非常有名的经文。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 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 (赛五十五6~7) 这里是由三对完成平行句子来构成一整体,且让我们来注意它们的发展。在第一句,作者只是鼓励人去「寻找」神,因为耶和华还是「可寻找」的;第二句作者便叫我们
「求告他」,因为耶和华实在是「相近」的。第三句作者便特别劝告「恶人」(一种积极地行恶的人)要离弃他们的「道路」(习惯性的行为);到第四句是专指「不义的人」了,作者劝他们要「除掉自己的意念」;第五句作者叫人都要「归向」耶和华,因为他是有「怜悯」的;最后一句是全段的高潮,「我们的神」必「广行赦免」,所以人都「当归向」他。这个发展是美丽而有力的,读者都会被它吸引。 在积聚平行法下,我们也要注意它是有好几种形式的,其中一种叫「内弯平行法」,最显着的例子莫如诗篇一百三十五篇十五至十八节一段了。 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 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 造它的要和他一样,凡靠它的也要如此。 我们这样排列它,并不是要适合「内弯平行法」的名堂,只要留意句子对偶的情形就可以了解;它第一行跟最后一行是首尾呼应的,第一句是「外邦的偶像」,而最后一句则是异教徒的另一名称「凡靠他(偶像)的」;然后第二句跟最后的第二句也是如此,它们都是论到偶像的制造,一句是人所造的偶像,另一句是造偶像的人;跟着是第三句和最尾的第三句,它们都论到偶像的口,前者论有口不能言,
后者论有口没有气;最后是中间的两句,首句论有眼却没有视觉的功能,次句论有耳却没有听觉的功能。 我们看一个较简单的内弯平行法的例子,是记载在何西亚书十三章十四节: 我必救赎他们脱离阴间,救赎他们脱离死亡; 死亡啊,你的灾害在哪里呢,阴间哪,你的毁灭在哪里呢。 这里也是首尾二句互相呼应,中间二句彼此配搭。我们试从诗篇五十一篇第一节看多一个例子。(按钦定本之次序) 神啊,求你怜恤我,按你的慈爱, 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 到这里我们要略加说明一下,我们所说的完成平行法,反衬平行法,及积聚平行法(CompletiveParallelism,ContrastiveParallelism,andConstructiveParallelism)一般是称作「同义平行法」,「相对平行法」,及「综合平行法」(SynonymousParallelism,AntitheticParallelism,andSyntheticParallelism),我们觉得这几个名词有点不大妥当。从上面列举的例子我们知道,那些所谓「同义平行」其实极少是同义的;第二类的所谓「相对平行」,它们也不一定是
彼此对立的;至于第三类之所谓「综合平行」,事实上它们是积聚的成分居多;故此我们宁可改用这些较近原义的名词——完成、反衬、积聚——,这三个是要好好记住的。 为何我们要研究这一些呢?它们并不纯是诗的体裁这么简单,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解释诗的原义。任何语言的诗都难免有隐晦的字句,了解其平行的关系,就能看见它们是彼此解释的。在平行的句子内,有时一句是象征式的,另一句却是字义的;有时母句说及正面的意思,而子句就说及反面的意思;也有时候第一句的意义隐晦难明,但第二句就清楚明白到叫人无可能误解其意;我们试看一个例子,当我们读到「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就不禁会问:「在哪一个圣殿里?是天上的呢,还是地上的?」但当我们了解希伯来诗的平行特征后,立刻就知道那是在天上的圣殿。 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 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 (诗十一4) 凑巧地,这句可从历史的背境而知道它是指天上的圣殿,因为在写此诗时(大卫之诗),圣殿还未开始建造。不过无论怎样,这例子也足够说明平行法在释经上的效用了。 现在我要看一个较困难的例子——诗篇第十篇四节:「恶人面带骄傲说,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我们若参
照一下希伯来文圣经,就知道有好几个字是中文和合本加上去的,换句话说,是原文所没有的;若按原文直译,大约就是这样:「恶人在他傲慢的嘲笑——他必不追究——没有神——他一切的思想」。这样看来,我们就加了这么多字:「说」、「耶和华」,「都以为」(「傲慢的嘲笑」或「嚣拔的嘲笑」,和合本译作「面带骄傲」,可能是受钦定本的影响)。昔日译和合本的人怎么会知道要加这字来使其意思清楚易明呢,这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平行之关系,我们且按直译的方法来排列一下: 恶人在他傲慢的嘲笑—— 「他必不追究」, 「没有神」—— 这就是他一切的思想。 用平行法来解释它,我们立刻就看见诗人怎样描写恶人外面的嘲笑(第一句),到内心的思想(第二句);作者也指出恶人的思想逻辑:先是否定神的审判——他必不追究,因他的谬论是「没有神」。 有关希伯来诗体的平行法,我们还有最后一点要说的:这种特别的诗体能使我们把它译成任何一种文字,而不会破坏其美与义。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比把诗从一种文字译到另一种文字来得困难的了,大多数文字的诗都有它的韵律及节奏的,这就是我们几乎无法跨越的语言篱笆,外国人若不懂中文,你就是说上大半天也不能
叫他们领略到中文诗词歌赋的美,甚至是民间的山歌也无办法,其中尤以中文的「赋」最是徒呼奈何;它的意思或许能说清楚了,但它的平平仄仄你要怎么译法?赋而不讲平仄,那就成了「迷你散文」!不再是赋了。 也许我们会说这是中文的特征吧了,其它语文或没这个困难。譬如说,我要把两句押韵的英文诗译成希腊文,每句是由八个音节组成的。英文诗中第一句最末一个字是God,第二句最末一个字是trod,它们都是单音字,换句话说每一句其余的还有七个音节。好了,在希腊文,God是Theos,共两个音节,但trod却是Periepatesen,起码有六个音节,第二句就只余下两个音节,那还能译成同八音节的句子?换句话说,硬要把我之英文诗译成希腊文,我的韵脚及音节都会受到破坏。 但在翻译希伯来诗就没有这个困难了。圣经上之五本诗歌书是全人类祈祷、赞美及智慧的宝库,其中尤以诗篇为然,神就在他全智的引导及启示下,有了这种奇妙的安排和预备,使它能成为全人类的恩典,我们能不赞美他的预备,承认圣经是他无误的启示? 下面一首诗你觉得如何? 就是树也有盼望, 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 嫩枝生长不息; 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 干
也死在土中; 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 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 但人死亡消灭, 他气绝,竟在何处呢? 海中的水绝尽, 江河消散干涸,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 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 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 我因委曲呼叫,却不蒙应允, 我呼求,却不得公断。 他剥去我的荣光, 摘去我头上的冠冕。 他在四围攻击我, 我便归于死亡, 将我的指望如树拔出来。 他的忿怒向我发作, 以我为敌人。 他的军旅一齐上来, 修筑战路攻击我, 在我帐棚的四围安营, 他把我的弟兄隔在远处, 使我所认识的全然与我生疏, 我的亲戚与我断绝, 我的密友都忘记我。 我呼唤仆人, 虽用口求他,他还是不答。 连小孩子也藐视我, 我若起来,他们都嘲笑我, ***** 我朋友啊,可怜我,可怜我, 因为神的手攻击我。 ***** 唯愿我的言语现在写上, 都记录在书上; 用铁笔镌刻, 用铅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远。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 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 我自己要见他, 亲眼要看他
,并不像外人, 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 这样的诗歌岂不引人入胜?它是从约伯记辑选出来的;约伯记是五本诗歌的第一本,也是我们现在开始要看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