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课 马太福音 之四
圣经课程 by 巴斯德
提示:作为这一课的准备,请再把主的洗礼和受试探这两件事思想清楚,尽可能牢记每一点事实,并特别留意他在第五章里重覆地说「我告诉你们」这句话。
当我们越深入研究主在世之时那短短的传道实录,我们就越发的感到一个事实,就是它统揽了过去的和未来的一切……主自己的话成了先知的预言和使徒的教训两者的准则,并且具有永恒的力量,能以保持两者的话有不变的效力。
——鲍纳
当我们小心地再看一次马太所写的这一本故事书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地方,是须要加以详细的注解,才能使读者明白的,这一课也不例外。
开卷的家谱
马太为何要用一个冗长乏味的家谱为开始?当然他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请不要忘记马太写书的基本对象是犹太人,而犹太人根据旧约的预言,一直在期望他们的弥赛亚会在指定的一个家族里出生。马太不必把家谱追溯到亚当的时代,但他一定要以亚伯拉罕为开始,因为亚伯拉罕是选民的始祖;同时他要指出大卫与耶稣的关系,因为大卫正是王族谱系的始源,所应许要来的弥赛亚君王就是从这王族谱系之中出来的。因此,马太一定要清楚的指出,这位耶稣确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才能证明他就是弥赛亚。
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节说:「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十四代。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十四代。」不错,从亚伯拉罕到大卫确有十四代,从大卫到约雅斤也有十四代;但是由约雅斤到基督就只有十三代了,除非我们把约雅斤数两次,不然如何解释?请比较一下旧约的记载就知道了。第十一节说:「百姓被迁到巴比伦的时候,约西亚生那哥尼雅和他的弟兄」。事实上约西亚没有生那哥尼雅,那哥尼雅也没有「弟兄」。但约西亚生了约雅敬,而约雅敬也有「弟兄」(参代上三15)。问题是我们现有的马太福音记录,其中删去了约西亚和那哥尼雅之间的约雅敬。事实上,确有一些希腊文的古抄本补上这一个名字,这样马太所写的第三个十四代就足数了。
这家谱还可能含有一些隐藏的灵意在内的,例如,由亚富至基督只有六十代。这六十代似乎是分成六个十代的。因为每第十代那一个人很明显的是较为著名的。由亚当开始,第一个十代是挪亚。在他的日子,神审判了并且灭绝了当时的全人类,看来,似乎撒但断了弥赛亚的谱系;可是神却在义人挪亚的身上维持了这谱系,显示出神的计划是不能破坏的。
第二个十代是亚伯拉罕,神与他立了一个无条件的约,因这约弥赛亚要从他的后裔中出来,地上万国也要因这约得福。
第三个十代是波阿斯,他娶了那美丽的摩押女子路得;因此可以说,藉这外邦女子路得加入了弥赛亚的谱系,所有的外邦人都得以同享弥赛亚的恩惠。
第四个十代是乌西雅,来到这里,弥赛亚的谱系进入了犹大王族的谱系,因此那要降临的基督被称为万王之王。事实上,「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那位先知书中最伟大的先知以赛亚,就「看见主」,即是弥赛亚(赛六),「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因为约翰福音十二章四十一节告诉我们,以赛亚所见就是基督自己)。
第五个十代是所罗巴伯,他是旧约里最值得人记念的人物之一;他可代表犹太人的王,在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之后,领导他们归回犹大!照哈该先知所表示的(哈二20—23),所罗巴伯是基督的预表,在末后的日子,基督就是那些悠长时期被掳分散万国的以色列人最高的领导者,那时,基督要领他们进入千禧年国里。
最后的十代马太这样告诉我们:「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每一个第十代的人都是有预表性的、预言性的;而基督却是这些预言预表的实现。虽然,我们读经的时候,一定不要把一些自己的意见「读进去」,乃要把经文的原意读出来。但是,我们却高兴的看到这六十代的数目确实有奇妙的意义存在。通常圣经里面的十字是代表完全的数目,六字却是代表罪人的数目。过了六个十代之后,基督就来了,他成了那六十代罪人所期望要来的救主。到了基督,六十代结束了,但从他开始的,却永远不会结束。这正恰切的表示出,他就是从神而来的伟大的七,把过去的六个十结束了,又把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属灵的一代。跟着又进入那天国,虽然目前那天国是隐藏的、收回的,但到那天国来临的时候,一个伟大的第七个千年就开始了。这第七个千年又把过去人类历史的六个千年结束了,有弥赛亚降临统治全世界,带给人类十乘十再乘十这么多年的和平和光荣的日子。
基督针对「有话说」
今天,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引用主耶稣在山上宝训中重覆的话「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藉以指出主耶稣当日是在排斥,或最低限度是在纠正,旧约圣经的道德标准。其实他们太过轻看旧约圣经了。根本他们没有弄清楚是旧约圣经与两约之间那四百年内所不断产生的口传律法的分别。主引用旧约圣经的惯语是「经上记着说」(四4、6、7、10,十一10,二十一13,廿六24、31),而他在山上宝训中所说的「有话说」,是指着口传律法说的,这种说法在马太福音第五章之中有六次(五21~22、27~28、31~32、33~34、38~39、43~44)。
或许有人反对,指出主所引用的,确有一些是从旧约圣经来的。其实这样反对的人弄错了,主引用的时候,确实是从口传律法背诵过来的。举例来说,上句:不可杀人;下句: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下句是照摩西十诫加上口传律法的注解而产生的。从旧约圣经本文引用过来的那一部分,主不但不会排斥,反而会强调,指出其中不但有外表字句的意义,还有深入的属灵意义。当时的口传律法经已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步,反映出犹太教的字句主义和律例主义是使人无法接受的:所以主耶稣特意把这些一一指出来,目的是要百姓离开字句,进入律法的属灵意义里。他对旧约圣经的态度,和他对全部旧约的认许,都在未开始排斥口传律法之前就清楚的表示了(五17~19)。
主耶稣受洗
为什么主要在约但河里受约翰的洗礼?约翰的洗礼原是「悔改」的礼。无罪的主是毋须这样做的。所以,当主来到河边的时候,约翰立刻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虽然这样,但主仍有他在众人面前受这洗的理由。
第一、主耶稣在开始传道之先,特要藉此表明他与约翰所传的道是一致的;而且从那时候开始,他自己也按着约翰的呼声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三2,四17)。
第二、主特要藉此高举约翰的工作,让这位忠心先锋可以宣告迎接弥赛亚君王的驾临,并且经过他的洗礼之后,正式开始弥赛亚的传道工作(约一33~34)。果然在这事之后,约翰的传道声音就因被囚至死而停止了(太四12)。
第三、主特要服在约翰洗礼之下,主要是给那些虔诚等候天国降临的以色列人看见他的谦卑。主现在既然在一个需要彻底悔改的国家里成为一个国民,他是「理当」这样做的;所以,他对约翰这样解释说:「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三15)。
第四、更深的意义,是主为那些他所要救赎的人作代表性的受洗。从他公开传道那一分钟开始,他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新人,就是「末后的亚当」,代表整个堕落了的人类,作一位新的得胜者;因此,他立刻取了我们罪人的地位,而且要在第一次的行动中,代表我们受了「悔改的洗」,这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正如在开卷的家谱里指出,主的人性是连在弥赛亚来临的应许里的;同样在洗礼和受试探里面,也是主的人性被膏抹和被试探。主这样的人性在他所有的行动与经历中,都是代表我们的。
再者,我以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那从天上来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句话正是神自己印证了主受洗前寂静无闻的三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罪。而且,在那次的受洗里,神自己三位一体的神性第一次表明出来让人看见:圣子站在约但河里,圣父在天上说话,圣灵像鸽子一般降下来。
旷野的试探
为什么主要在旷野里受试探呢?这是因为基督既然是人类的新代表,他必须像人类一样受试探。圣灵像鸽子一般降在他的身上之后,就「引」他到旷野去,主在那里禁食四十昼夜,然后魔鬼趁他饥饿的时候,就来引诱他。
请注意主是以人性来接受试探的,因为他的神性是不能被恶试探(雅一13)。撒但用一种听来相当敬虔的口吻来发动它的攻击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它以这声音来混乱主受洗时从天上来的声音——「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主耶稣立刻对准问题的中心点回击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主在那里说自己是人。
我们知道人是肉体、魂、灵三部分合成的,所以撒但就分别在这三方面攻击耶稣的人性。第一个试探是攻击主的身体(「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第二个是攻击主的魂(「可以跳下来」即是说可以藉此表现自己)。第三个是攻击主的灵(「你若俯伏拜我」)。第一个是合理的意见,第二个是可疑的意见,第三个是肯定错谬的意见。撒但经常试探人的技巧,岂不就是这些吗?——由物质、精神,进而攻击人的灵;由一些似乎合理的事物进到一些可疑的事物,再由可疑的事物进到一些明显定罪的事物。第一个试探是用同情的面孔。第二个试探是用羡慕的态度。第三个试探什么面具也不用了,露出本来的面目,说出真正的动机——「拜我」。
主三次用「经上记着说」这句话作为宝剑来回击魔鬼的试探。这三次的回击给我们看见了得胜的秘诀——对神的话绝对顺服。而且这得胜是非常彻底的,甚至主在第三次的回击时,可以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参申六13,十20)。
撒但退去之后,立刻有「天使来伺候他」。在这里我们看见主的饥饿得到饱足了,并不需要把石头变成食物;而且「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这节经文也得到应验了,同样不须要从殿顶上跳下来!对神的话绝对忠心的人,神常常差派天使来伺候他们的。
不可赦的罪
究竟马太福音十二章三十二、三十三节所说的不可赦的罪是什么呢?听主警告人的语气是何等严厉,我们是不能不审慎地研究其中的意义的。由于主当时是指着那些法利赛人说的,我们真感到吃惊。这不可赦的罪竟然是一些非常热心宗教的人士犯的;而且这必不会是一些通常被人看为非常卑鄙、不洁、重大的罪。
这罪主称之为「亵渎圣灵」。很可能当日那些经常听主讲道的人,没有一个对圣灵有深入的认识,好像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样。这是说,认识他是一位有位格的神,与主耶稣一样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他们只以为圣灵是从神发出来的一种感动力。他们的一神观念是一位一体的,而不是三位一体的。事实上,神三位一体的启示,只有在新约圣经里面才完全的表明出来。
可是,当日听主讲道的人,并不因为对圣灵的位格没有认识,而得免受主厉害的责备。反之,他们遭受了更利害的责备。这使我们知道,人虽然对圣灵的位格没有认识,但仍可能亵渎圣灵,犯了不可赦免的罪。
亵渎的意思是向神说谗谤的,或侮辱的,或极端反叛的话。或许我们会问,当日的法利赛人只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这样就是亵渎了神吗?是的,因为他们把圣灵的恩惠与圣洁的工作归在那恶者的身上。可能他们一点不知道圣灵是一位神,正如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可是他们确实的知道医治人的神迹,就是神向人施恩惠的明证。虽然他们明明的知道,只因嫉妒和反叛的心,为要维护自己在百姓中的声望,竟然埋没良心,公然撒谎,断言指出那些出于神恩惠的神迹是撒但自己行的。
这就是当时主所指的亵渎:而使这罪得不着赦免的因素(或维持这罪得不到赦免的因素),就是其中自以为聪明的、蓄意的、顽梗的决心。假若这样的亵渎是无意说出来的话还可得到赦免(请看提前一13)——请抓紧这节宝贵的经文;但是像当日那些法利赛人所犯的,眼巴巴看见而不承认的,出于妒忌的,恶意的亵渎,就不可赦免了。他们故意把圣灵所作的工作,曲解为来自地狱的工作。像这样的亵渎,是何等的可怕!——主的警告是何等严厉!
(还有其他「不可赦的罪」我们无法在这里提及了;若读者希望得到更全面性的研究,请参看拙作「经难研究」一书StudiesinPro-blemTexts第十章)。
纳税的神迹
有不少人对马太福音十七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的独有记载感到困惑(请先看一遍该段经文)。
问题是在主自己的话,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第26节)。这分明是暗示自己是可以免税的,但免税的理由我们却想不出来。当然,身为犹太民族的一分子,主是须要纳税给罗马政府的。
但是,事情不是这样,根据希腊原文,「纳税」这个字并不是指政府的税项而言的,而是指殿税。向主收税的人并不是税吏,圣经说是「收丁税的人」;所以他们的问题是「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么?」
根据出埃及记三十章十一至十六节所载,所有成年的以色列人都要缴纳半块钱作为保养会幕的费用,后来,这种费用变成每年缴交一次的丁税。有关这种丁税,王下十二4;代下二十四9;尼十32等处都有提及。历史学家约瑟弗说是每年缴纳一次的。腓路(Philo)的史记说这是当时法定的一种费用,由分散在整个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人按期缴交,再由专人带到耶路撒冷作神圣用途的。这不是一种政府收的税项,也没有法律强迫一定要交的,只是一种神圣的捐项,各人只负道德上的责任而已。
我们既然了解这种丁税只是一种殿税,而不是政府征收的税项,马太福音第十七章所载的故事,立刻就有了新的意义。请注意这故事的背景。那时彼得和其馀的使徒都已经知道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十六13~20)。这事之后,主又在山上改变形状,而且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十七1~13)。现在主问彼得说:「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说:「是向外人」;这样主就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当然主的意思是说,他是神的儿子,他的家就是犹太人的圣殿,所以他是无需给自己的家纳丁税的!彼得听了立刻就明白了;我希望读者也同样明白。
当时每人要纳的丁税是半块钱,所以主若要纳自己和彼得的税,他们合共需要一块钱,主对彼得说:「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一块钱刚刚够两个人的税,主跟着说:「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当彼得照做而果然发现了一块钱的时候,他必会诧异得像那条鱼一样,连口都张开了。这一块钱是谁丢在湖里的?那条鱼又怎样的拾起来交给彼得?这问题我们还是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去讨论了!
有趣的几点
当然,若要详尽的论及马太福音内许多有趣的地方,还需要许多许多的篇幅。我以为读者参考一些圣经注释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我们在结束这卷马太福音的研究之前,只再稍微的提及一些较轻的问题。
彼得对主的认识
我们知道,主对彼得所说的「你是彼得,我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十六18)这句话,罗马天主教曾加以大事利用。我以为我们每一个抗罗宗的基督徒都应该弄清楚主所说的实际上是这样:「你是彼得(Petros);我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Petra)上」。请注意,主只称呼西门的别名彼得(Petros),即石头之意,此外并没有其他含意在内,或暗指他就是那大磐石(Petra)。其实那大磐石就是主自己,是彼得所承认的神的儿子。主的意思是要把教会(ecclesia)建造在彼得所认识的这位神的儿子身上。天主教强说这节经文是说主要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这解释肯定是错谬的。
还有一点,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主从来没有像天主教所坚持主张的,把「教会的钥匙」交给彼得。主实际上是这样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你」。我们已经清楚的说过,那天国并不是指教会说的。当天国来临的时候,亦即是主再来的时候,所有地上的人就必会看见。彼得和其他的使徒得着权柄治理天国好像拿着钥匙一样。
葡萄园雇工的比喻
有一些读者对葡萄园雇工的比喻(廿1~16)感到困惑。首先请思想那些「只作了一小时工」的,与那些「整天劳苦受热」的人,同得一样的工价,这是否合理呢?关于这一点,我们该立刻明白,这比喻不是用来指导人间的雇主怎样对待他们的雇工的。它的原意只是为要解释主跟着要说的话:「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绝无半点意思替今天的工商业总会定下一些原则!圣经对于劳资双方的问题,总是坚立在多少的工作得多少的工价这个原则上。至于这比喻的意思,完全只为了解释十九章二十九、三十节而有的。
不穿礼服的人
参考一些著名的注释书以求解决「没有穿礼服的人」这个圣经难题是相当有趣的,请再看一遍这个比喻(廿二1~14)。那人接受了王的邀请赴宴,可是只因为他没有穿上礼服,在被质问的时候就「无言可答」,而且王要吩咐人把他拉到「外面的黑暗里」!究竟这人是代表谁?当然不可能代表一些真信主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由圣灵重生的,而且又得以穿主的义袍;同时我们在「羊羔婚娶的筵席」的经文中,也没有发现坐席的人中有「不穿礼服」的。我们深信这人也不会是代表一些假冒的挂名的基督徒,因为这一类的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来到主婚娶的筵席,更谈不上穿不穿礼服这一个问题!
但是,倘若我们站在主的立场来看这个比喻,问题就没有了。主的立场是以这比喻来解释「天国」(请看第2节),而不是解释信徒所得的救恩。留意经文的上文,你会发现主说这比喻基本上是针对那些法利赛人的(廿一45、46,廿二1)。当时的法利赛人以外表的宗教热诚遮盖里面的不义,还自以为义,心想自己必能进入天国。主耶稣断言指出他们的妄想,主说发兵除灭那些不肯赴天国筵席的杀人凶手,烧毁他们的城(即当代的犹太人,尤其是那些领袖们)。以后,果然事实真的这样发生了。但是那个娶亲的筵席(请牢记是代表天国的),仍将要继续举行,并且必会坐满了客。从前这筵席只限犹太人才可以参加,现在「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了。
是的,天国仍然要来,那千禧年的「筵席」亦会为所有的人带来和平和丰盛;但是,对于那些作恶的假冒为善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穿上「礼服」的人,天国是不会容纳他们的。让我们清楚牢记:这娶亲筵席的比喻,不是指着教会,而是指着「天国」说的——这天国先被宣告了,后又被拒绝了,现在收回了,到将来仍会再降临在地上的,那「没有穿礼服」的人,并不是今天的假信徒,那只是用来解释那公义的国度来临的时候所必会发生的事。那时主自己必会应验以赛亚书十一章四节和其他类似的经文所说的:「却要以公义审判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戮恶人。」
研究马太福音到了这最后的一课,我们已经像河流泛滥似的,超出了本来的界限了。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文想要拿出来讨论!然而我们已经讨论过相当多的内容,深信足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去再作深入的研究。或者我们可以用马太的结论作为这段研究课程的结论,马太记载主耶稣的话说:「看哪,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请注意「我]这个字。在希腊原文,它是用最长的写法表达出来的——Egoeimi(Iam)。Ego和eimi二字都是(Iam)「我是」的意思;只是前者的语气较为着重于「我」(I)字,而后者则着重在「是」(am)字。两者放在一起就成了希腊文语气最重的写法,用以表达出神的名字,正如神向摩西宣告自己的名字说:「我是自有永有的」(IAMthatIAM)。主耶稣现在所用的「我是」(IAM),也就是这一种。他说:「看哪!我是(IAM)常与你们同在!」倘若依照希腊文的结构,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圣经没有翻译出来的。希腊文的结构是这样:
「看哪!我(I)常与你们同在是(AM)……」
亲爱的读者,你与我,都是夹在「我」(I)与「是」(AM)的中间。他不但与我们同在,他是包围着我们——不但从前与现在是这样,而且「常」是这样。这个「常」(always)字直译出来的意思,就是「每一天」(allthedays)——是今天、今时、今刻。事实上,我们想一想,主在复活与升天之间的那四十天里面,曾多次突然的显现又不见了,岂不是为要叫那些门徒(和我们)领会到这一点,就是当见不到主的时候,主依然在他们中间,听见他们,看见他们,知道他们,同情他们,引领他们吗?再者,我们也不要忘记,这常与我们同在的应许,是特别关系到要我们往普天下去领人归主的!
马太福音温习题
(1)马太福音分为哪两大部分?
(2)山上宝训分为哪十部分?
(3)第八第九章记载了哪十个神迹?
(4)第十一至十八章记载了那十个反应?这些反应又是什么?
(5)马太福音后半部可以分成哪三部分?
(6)既然主早知道他在耶路撒冷里会被弃绝的,为什么他还要上去呢?请指出一个特别的原因来解释。
(7)为何主自己和约翰都没有解明天国是什么?
(8)主是否一向都是用比喻讲道?倘若不是,到底他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更多的使用比喻?
(9)你可以说出为何芥菜种的比喻、面酵的比喻,和宝藏的比喻等到主再来之时才会应验,而现在的基督徒国度不可能是这些比喻的应验?
(10)马太福音的家谱里每第十个人是谁?
(11)你可以举出四个理由指出无罪的主仍须要受约翰的洗礼吗?
(12)你怎样解释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所说的「没有穿礼服」的人是代表谁说的?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上一页下一页
提示:作为这一课的准备,请再把主的洗礼和受试探这两件事思想清楚,尽可能牢记每一点事实,并特别留意他在第五章里重覆地说「我告诉你们」这句话。 当我们越深入研究主在世之时那短短的传道实录,我们就越发的感到一个事实,就是它统揽了过去的和未来的一切……主自己的话成了先知的预言和使徒的教训两者的准则,并且具有永恒的力量,能以保持两者的话有不变的效力。 ——鲍纳 当我们小心地再看一次马太所写的这一本故事书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地方,是须要加以详细的注解,才能使读者明白的,这一课也不例外。 开卷的家谱 马太为何要用一个冗长乏味的家谱为开始?当然他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请不要忘记马太写书的基本对象是犹太人,而犹太人根据旧约的预言,一直在期望他们的弥赛亚会在指定的一个家族里出生。马太不必把家谱追溯到亚当的时代,但他一定要以亚伯拉罕为开始,因为亚伯拉罕是选民的始祖;同时他要指出大卫与耶稣的关系,因为大卫正是王族谱系的始源,所应许要来的弥赛亚君王就是从这王族谱系之中出来的。因此,马太一定要清楚的指出,这位耶稣确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才能证明他就是弥赛亚。 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节说:「这样,从亚伯
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十四代。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十四代。」不错,从亚伯拉罕到大卫确有十四代,从大卫到约雅斤也有十四代;但是由约雅斤到基督就只有十三代了,除非我们把约雅斤数两次,不然如何解释?请比较一下旧约的记载就知道了。第十一节说:「百姓被迁到巴比伦的时候,约西亚生那哥尼雅和他的弟兄」。事实上约西亚没有生那哥尼雅,那哥尼雅也没有「弟兄」。但约西亚生了约雅敬,而约雅敬也有「弟兄」(参代上三15)。问题是我们现有的马太福音记录,其中删去了约西亚和那哥尼雅之间的约雅敬。事实上,确有一些希腊文的古抄本补上这一个名字,这样马太所写的第三个十四代就足数了。 这家谱还可能含有一些隐藏的灵意在内的,例如,由亚富至基督只有六十代。这六十代似乎是分成六个十代的。因为每第十代那一个人很明显的是较为著名的。由亚当开始,第一个十代是挪亚。在他的日子,神审判了并且灭绝了当时的全人类,看来,似乎撒但断了弥赛亚的谱系;可是神却在义人挪亚的身上维持了这谱系,显示出神的计划是不能破坏的。 第二个十代是亚伯拉罕,神与他立了一个无条件的约,因这约弥赛亚要从他的后裔中出来,地上万
国也要因这约得福。 第三个十代是波阿斯,他娶了那美丽的摩押女子路得;因此可以说,藉这外邦女子路得加入了弥赛亚的谱系,所有的外邦人都得以同享弥赛亚的恩惠。 第四个十代是乌西雅,来到这里,弥赛亚的谱系进入了犹大王族的谱系,因此那要降临的基督被称为万王之王。事实上,「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那位先知书中最伟大的先知以赛亚,就「看见主」,即是弥赛亚(赛六),「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因为约翰福音十二章四十一节告诉我们,以赛亚所见就是基督自己)。 第五个十代是所罗巴伯,他是旧约里最值得人记念的人物之一;他可代表犹太人的王,在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之后,领导他们归回犹大!照哈该先知所表示的(哈二20—23),所罗巴伯是基督的预表,在末后的日子,基督就是那些悠长时期被掳分散万国的以色列人最高的领导者,那时,基督要领他们进入千禧年国里。 最后的十代马太这样告诉我们:「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每一个第十代的人都是有预表性的、预言性的;而基督却是这些预言预表的实现。虽然,我们读经的时候,一定不要把一些自己的意见「读进去」,乃要把经文的原意读出来。但是,我们却高兴的看到这六十代
的数目确实有奇妙的意义存在。通常圣经里面的十字是代表完全的数目,六字却是代表罪人的数目。过了六个十代之后,基督就来了,他成了那六十代罪人所期望要来的救主。到了基督,六十代结束了,但从他开始的,却永远不会结束。这正恰切的表示出,他就是从神而来的伟大的七,把过去的六个十结束了,又把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属灵的一代。跟着又进入那天国,虽然目前那天国是隐藏的、收回的,但到那天国来临的时候,一个伟大的第七个千年就开始了。这第七个千年又把过去人类历史的六个千年结束了,有弥赛亚降临统治全世界,带给人类十乘十再乘十这么多年的和平和光荣的日子。 基督针对「有话说」 今天,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引用主耶稣在山上宝训中重覆的话「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藉以指出主耶稣当日是在排斥,或最低限度是在纠正,旧约圣经的道德标准。其实他们太过轻看旧约圣经了。根本他们没有弄清楚是旧约圣经与两约之间那四百年内所不断产生的口传律法的分别。主引用旧约圣经的惯语是「经上记着说」(四4、6、7、10,十一10,二十一13,廿六24、31),而他在山上宝训中所说的「有话说」,是指着口传律法说的,这种说法在马太福音第
五章之中有六次(五21~22、27~28、31~32、33~34、38~39、43~44)。 或许有人反对,指出主所引用的,确有一些是从旧约圣经来的。其实这样反对的人弄错了,主引用的时候,确实是从口传律法背诵过来的。举例来说,上句:不可杀人;下句: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下句是照摩西十诫加上口传律法的注解而产生的。从旧约圣经本文引用过来的那一部分,主不但不会排斥,反而会强调,指出其中不但有外表字句的意义,还有深入的属灵意义。当时的口传律法经已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步,反映出犹太教的字句主义和律例主义是使人无法接受的:所以主耶稣特意把这些一一指出来,目的是要百姓离开字句,进入律法的属灵意义里。他对旧约圣经的态度,和他对全部旧约的认许,都在未开始排斥口传律法之前就清楚的表示了(五17~19)。 主耶稣受洗 为什么主要在约但河里受约翰的洗礼?约翰的洗礼原是「悔改」的礼。无罪的主是毋须这样做的。所以,当主来到河边的时候,约翰立刻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虽然这样,但主仍有他在众人面前受这洗的理由。 第一、主耶稣在开始传道之先,特要藉此表明他与约翰所传的道是一致的;而且从
那时候开始,他自己也按着约翰的呼声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三2,四17)。 第二、主特要藉此高举约翰的工作,让这位忠心先锋可以宣告迎接弥赛亚君王的驾临,并且经过他的洗礼之后,正式开始弥赛亚的传道工作(约一33~34)。果然在这事之后,约翰的传道声音就因被囚至死而停止了(太四12)。 第三、主特要服在约翰洗礼之下,主要是给那些虔诚等候天国降临的以色列人看见他的谦卑。主现在既然在一个需要彻底悔改的国家里成为一个国民,他是「理当」这样做的;所以,他对约翰这样解释说:「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三15)。 第四、更深的意义,是主为那些他所要救赎的人作代表性的受洗。从他公开传道那一分钟开始,他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新人,就是「末后的亚当」,代表整个堕落了的人类,作一位新的得胜者;因此,他立刻取了我们罪人的地位,而且要在第一次的行动中,代表我们受了「悔改的洗」,这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正如在开卷的家谱里指出,主的人性是连在弥赛亚来临的应许里的;同样在洗礼和受试探里面,也是主的人性被膏抹和被试探。主这样的人性在他所有的行动与经历中,都是代表我们的。 再者,我以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
是那从天上来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句话正是神自己印证了主受洗前寂静无闻的三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罪。而且,在那次的受洗里,神自己三位一体的神性第一次表明出来让人看见:圣子站在约但河里,圣父在天上说话,圣灵像鸽子一般降下来。 旷野的试探 为什么主要在旷野里受试探呢?这是因为基督既然是人类的新代表,他必须像人类一样受试探。圣灵像鸽子一般降在他的身上之后,就「引」他到旷野去,主在那里禁食四十昼夜,然后魔鬼趁他饥饿的时候,就来引诱他。 请注意主是以人性来接受试探的,因为他的神性是不能被恶试探(雅一13)。撒但用一种听来相当敬虔的口吻来发动它的攻击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它以这声音来混乱主受洗时从天上来的声音——「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主耶稣立刻对准问题的中心点回击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主在那里说自己是人。 我们知道人是肉体、魂、灵三部分合成的,所以撒但就分别在这三方面攻击耶稣的人性。第一个试探是攻击主的身体(「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第二个是攻击主的魂(「可以跳下来」即是说可以藉此表现自己)。第三个是攻击主的
灵(「你若俯伏拜我」)。第一个是合理的意见,第二个是可疑的意见,第三个是肯定错谬的意见。撒但经常试探人的技巧,岂不就是这些吗?——由物质、精神,进而攻击人的灵;由一些似乎合理的事物进到一些可疑的事物,再由可疑的事物进到一些明显定罪的事物。第一个试探是用同情的面孔。第二个试探是用羡慕的态度。第三个试探什么面具也不用了,露出本来的面目,说出真正的动机——「拜我」。 主三次用「经上记着说」这句话作为宝剑来回击魔鬼的试探。这三次的回击给我们看见了得胜的秘诀——对神的话绝对顺服。而且这得胜是非常彻底的,甚至主在第三次的回击时,可以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参申六13,十20)。 撒但退去之后,立刻有「天使来伺候他」。在这里我们看见主的饥饿得到饱足了,并不需要把石头变成食物;而且「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这节经文也得到应验了,同样不须要从殿顶上跳下来!对神的话绝对忠心的人,神常常差派天使来伺候他们的。 不可赦的罪 究竟马太福音十二章三十二、三十三节所说的不可赦的罪是什么呢?听主警告人的语气是何等严厉,我们是不能不审慎地研究其中的意义的。由于主当
时是指着那些法利赛人说的,我们真感到吃惊。这不可赦的罪竟然是一些非常热心宗教的人士犯的;而且这必不会是一些通常被人看为非常卑鄙、不洁、重大的罪。 这罪主称之为「亵渎圣灵」。很可能当日那些经常听主讲道的人,没有一个对圣灵有深入的认识,好像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样。这是说,认识他是一位有位格的神,与主耶稣一样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他们只以为圣灵是从神发出来的一种感动力。他们的一神观念是一位一体的,而不是三位一体的。事实上,神三位一体的启示,只有在新约圣经里面才完全的表明出来。 可是,当日听主讲道的人,并不因为对圣灵的位格没有认识,而得免受主厉害的责备。反之,他们遭受了更利害的责备。这使我们知道,人虽然对圣灵的位格没有认识,但仍可能亵渎圣灵,犯了不可赦免的罪。 亵渎的意思是向神说谗谤的,或侮辱的,或极端反叛的话。或许我们会问,当日的法利赛人只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这样就是亵渎了神吗?是的,因为他们把圣灵的恩惠与圣洁的工作归在那恶者的身上。可能他们一点不知道圣灵是一位神,正如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可是他们确实的知道医治人的神迹,就是神向人施恩惠的明证。虽然他们明明的知道,
只因嫉妒和反叛的心,为要维护自己在百姓中的声望,竟然埋没良心,公然撒谎,断言指出那些出于神恩惠的神迹是撒但自己行的。 这就是当时主所指的亵渎:而使这罪得不着赦免的因素(或维持这罪得不到赦免的因素),就是其中自以为聪明的、蓄意的、顽梗的决心。假若这样的亵渎是无意说出来的话还可得到赦免(请看提前一13)——请抓紧这节宝贵的经文;但是像当日那些法利赛人所犯的,眼巴巴看见而不承认的,出于妒忌的,恶意的亵渎,就不可赦免了。他们故意把圣灵所作的工作,曲解为来自地狱的工作。像这样的亵渎,是何等的可怕!——主的警告是何等严厉! (还有其他「不可赦的罪」我们无法在这里提及了;若读者希望得到更全面性的研究,请参看拙作「经难研究」一书StudiesinPro-blemTexts第十章)。 纳税的神迹 有不少人对马太福音十七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的独有记载感到困惑(请先看一遍该段经文)。 问题是在主自己的话,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第26节)。这分明是暗示自己是可以免税的,但免税的理由我们却想不出来。当然,身为犹太民族的一分子,主是须要纳税给罗马政府的。 但是,事情不是这样,根据希腊原文
,「纳税」这个字并不是指政府的税项而言的,而是指殿税。向主收税的人并不是税吏,圣经说是「收丁税的人」;所以他们的问题是「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么?」 根据出埃及记三十章十一至十六节所载,所有成年的以色列人都要缴纳半块钱作为保养会幕的费用,后来,这种费用变成每年缴交一次的丁税。有关这种丁税,王下十二4;代下二十四9;尼十32等处都有提及。历史学家约瑟弗说是每年缴纳一次的。腓路(Philo)的史记说这是当时法定的一种费用,由分散在整个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人按期缴交,再由专人带到耶路撒冷作神圣用途的。这不是一种政府收的税项,也没有法律强迫一定要交的,只是一种神圣的捐项,各人只负道德上的责任而已。 我们既然了解这种丁税只是一种殿税,而不是政府征收的税项,马太福音第十七章所载的故事,立刻就有了新的意义。请注意这故事的背景。那时彼得和其馀的使徒都已经知道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十六13~20)。这事之后,主又在山上改变形状,而且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十七1~13)。现在主问彼得说:「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说:「是向外人」;这样主就说:「既然
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当然主的意思是说,他是神的儿子,他的家就是犹太人的圣殿,所以他是无需给自己的家纳丁税的!彼得听了立刻就明白了;我希望读者也同样明白。 当时每人要纳的丁税是半块钱,所以主若要纳自己和彼得的税,他们合共需要一块钱,主对彼得说:「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一块钱刚刚够两个人的税,主跟着说:「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当彼得照做而果然发现了一块钱的时候,他必会诧异得像那条鱼一样,连口都张开了。这一块钱是谁丢在湖里的?那条鱼又怎样的拾起来交给彼得?这问题我们还是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去讨论了! 有趣的几点 当然,若要详尽的论及马太福音内许多有趣的地方,还需要许多许多的篇幅。我以为读者参考一些圣经注释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我们在结束这卷马太福音的研究之前,只再稍微的提及一些较轻的问题。 彼得对主的认识 我们知道,主对彼得所说的「你是彼得,我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十六18)这句话,罗马天主教曾加以大事利用。我以为我们每一个抗罗宗的基督徒都应该弄清楚主所说的实际上是这样:「你是彼得(Petros);我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
Petra)上」。请注意,主只称呼西门的别名彼得(Petros),即石头之意,此外并没有其他含意在内,或暗指他就是那大磐石(Petra)。其实那大磐石就是主自己,是彼得所承认的神的儿子。主的意思是要把教会(ecclesia)建造在彼得所认识的这位神的儿子身上。天主教强说这节经文是说主要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这解释肯定是错谬的。 还有一点,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主从来没有像天主教所坚持主张的,把「教会的钥匙」交给彼得。主实际上是这样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你」。我们已经清楚的说过,那天国并不是指教会说的。当天国来临的时候,亦即是主再来的时候,所有地上的人就必会看见。彼得和其他的使徒得着权柄治理天国好像拿着钥匙一样。 葡萄园雇工的比喻 有一些读者对葡萄园雇工的比喻(廿1~16)感到困惑。首先请思想那些「只作了一小时工」的,与那些「整天劳苦受热」的人,同得一样的工价,这是否合理呢?关于这一点,我们该立刻明白,这比喻不是用来指导人间的雇主怎样对待他们的雇工的。它的原意只是为要解释主跟着要说的话:「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绝无半点意思替今天的工商业总会定下一些原
则!圣经对于劳资双方的问题,总是坚立在多少的工作得多少的工价这个原则上。至于这比喻的意思,完全只为了解释十九章二十九、三十节而有的。 不穿礼服的人 参考一些著名的注释书以求解决「没有穿礼服的人」这个圣经难题是相当有趣的,请再看一遍这个比喻(廿二1~14)。那人接受了王的邀请赴宴,可是只因为他没有穿上礼服,在被质问的时候就「无言可答」,而且王要吩咐人把他拉到「外面的黑暗里」!究竟这人是代表谁?当然不可能代表一些真信主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由圣灵重生的,而且又得以穿主的义袍;同时我们在「羊羔婚娶的筵席」的经文中,也没有发现坐席的人中有「不穿礼服」的。我们深信这人也不会是代表一些假冒的挂名的基督徒,因为这一类的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来到主婚娶的筵席,更谈不上穿不穿礼服这一个问题! 但是,倘若我们站在主的立场来看这个比喻,问题就没有了。主的立场是以这比喻来解释「天国」(请看第2节),而不是解释信徒所得的救恩。留意经文的上文,你会发现主说这比喻基本上是针对那些法利赛人的(廿一45、46,廿二1)。当时的法利赛人以外表的宗教热诚遮盖里面的不义,还自以为义,心想自己必能进入天国。主耶稣断言指出他们的妄想
,主说发兵除灭那些不肯赴天国筵席的杀人凶手,烧毁他们的城(即当代的犹太人,尤其是那些领袖们)。以后,果然事实真的这样发生了。但是那个娶亲的筵席(请牢记是代表天国的),仍将要继续举行,并且必会坐满了客。从前这筵席只限犹太人才可以参加,现在「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了。 是的,天国仍然要来,那千禧年的「筵席」亦会为所有的人带来和平和丰盛;但是,对于那些作恶的假冒为善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穿上「礼服」的人,天国是不会容纳他们的。让我们清楚牢记:这娶亲筵席的比喻,不是指着教会,而是指着「天国」说的——这天国先被宣告了,后又被拒绝了,现在收回了,到将来仍会再降临在地上的,那「没有穿礼服」的人,并不是今天的假信徒,那只是用来解释那公义的国度来临的时候所必会发生的事。那时主自己必会应验以赛亚书十一章四节和其他类似的经文所说的:「却要以公义审判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戮恶人。」 研究马太福音到了这最后的一课,我们已经像河流泛滥似的,超出了本来的界限了。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文想要拿出来讨论!然而我们已经讨论过相当多的内容,深信足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去再作深入的研究。或
者我们可以用马太的结论作为这段研究课程的结论,马太记载主耶稣的话说:「看哪,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请注意「我]这个字。在希腊原文,它是用最长的写法表达出来的——Egoeimi(Iam)。Ego和eimi二字都是(Iam)「我是」的意思;只是前者的语气较为着重于「我」(I)字,而后者则着重在「是」(am)字。两者放在一起就成了希腊文语气最重的写法,用以表达出神的名字,正如神向摩西宣告自己的名字说:「我是自有永有的」(IAMthatIAM)。主耶稣现在所用的「我是」(IAM),也就是这一种。他说:「看哪!我是(IAM)常与你们同在!」倘若依照希腊文的结构,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圣经没有翻译出来的。希腊文的结构是这样: 「看哪!我(I)常与你们同在是(AM)……」 亲爱的读者,你与我,都是夹在「我」(I)与「是」(AM)的中间。他不但与我们同在,他是包围着我们——不但从前与现在是这样,而且「常」是这样。这个「常」(always)字直译出来的意思,就是「每一天」(allthedays)——是今天、今时、今刻。事实上,我们想一想,主在复活与升天之间的那四十天里面,曾多次突然的显现又不
见了,岂不是为要叫那些门徒(和我们)领会到这一点,就是当见不到主的时候,主依然在他们中间,听见他们,看见他们,知道他们,同情他们,引领他们吗?再者,我们也不要忘记,这常与我们同在的应许,是特别关系到要我们往普天下去领人归主的! 马太福音温习题 (1)马太福音分为哪两大部分? (2)山上宝训分为哪十部分? (3)第八第九章记载了哪十个神迹? (4)第十一至十八章记载了那十个反应?这些反应又是什么? (5)马太福音后半部可以分成哪三部分? (6)既然主早知道他在耶路撒冷里会被弃绝的,为什么他还要上去呢?请指出一个特别的原因来解释。 (7)为何主自己和约翰都没有解明天国是什么? (8)主是否一向都是用比喻讲道?倘若不是,到底他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更多的使用比喻? (9)你可以说出为何芥菜种的比喻、面酵的比喻,和宝藏的比喻等到主再来之时才会应验,而现在的基督徒国度不可能是这些比喻的应验? (10)马太福音的家谱里每第十个人是谁? (11)你可以举出四个理由指出无罪的主仍须要受约翰的洗礼吗? (12)你怎样解释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所说的「没有穿礼服」的人是代表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