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俗中的地位与意义
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由于其教的一大使命--往普天下传扬福音使然,许多西方传教士奉天命、舍亲人、背故乡,不远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但道路崎岖,传教事业一波四折。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始于唐朝,史称景教。最盛时的情况是"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但在"武宗灭佛"的情况下告一段落;二度传华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由于其植根于蒙古人,在改朝换代中随之销声匿迹;三度来华是在第十六世纪,由天主教的耶稣会首先开拓的,当时受到很多君主的礼遇,所以一度空前的发展,但由于"礼仪之争"使之高潮旋即结束;四度来华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以新教为主的来华传教。此次来华遇境不佳,非但被扣上帝国主义侵略的帽子,还由此播下历代对其仇视与排斥之种。
可以说,基督教在中国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但始终未能汇入中国思想的主流。但作为一种宗教的"掺沙子",或多或少间或也做出一些贡献并起到一些影响。如,带来西方的科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学、地理学、地矿学、气象学、生物学、农学农艺、医学等;还带来西方的技术:机械制造、西洋火器制造、地图测绘等。此外,还兴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在思想上,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如基督教讲究男女平等,反对祭祖等。在婚姻上,对明清时纳妾问题冲击颇大,这可从当时反教言论中得证;另外一些士大夫信了基督教后,听从教士劝导确实休掉了妾,如明万历年间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监察御史杨廷筠等。
但在当代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很小,虽然信徒人数激增,但基督徒大部分集中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信徒文化颇低且对信仰持温性态度,所以在社会上基督教显得无声无息。尽管近年来一些所谓的"文化基督徒"高喊在汉语言界应与基督教形成对话,并且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但这仅是少数中的极少数。
基于以上基督教信仰所处的弱势地位,自然基督教婚姻观在中国民俗中也是无足轻重。而现实中的基督徒非但在婚姻上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反而世俗化。虽然婚姻和家庭在基督教社会思想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却没有在当代的基督教伦理研究方面受到相应的重视。另外,教会忽视基督徒婚前教导和婚后辅导。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基督徒婚姻在现实中失去了应有的见证,这是极其悲哀的一件事。但雨声虽小,基督教婚姻观毕竟是作为一种婚姻观存在。
此外,通过第二部分阐述,可以得见新旧婚姻观的甚多弊端。在今日面对转型期的中国--"入世",无论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群中重申婚姻观尤其重要。我们应还婚姻本来面目。
中国有句古话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督教要想真给中国带来祝福,必须先从基督徒婚姻作起。基督徒在此中应担负的使命:成为社会之光,堵住婚姻的破口,愈合家庭的创伤。虽然在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基督徒寥寥无几。但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若想对于世人毫无影响,乃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各色的表现中也含有或善或恶的影响力。因此,基督徒应以重建原已失落的乐园的目的和心意来缔结婚姻,展现基督徒应有的本色,造福社会和人类。
另外,我们应积极地对中国婚姻观进行审视,保存其固有的优点,洗刷其虚伪,从基督教婚姻观中吸取精华,并在两者间不断地形成对话。因为世俗婚姻观非静止,而是随时代而变化,可以说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基督教的婚姻观绝对稳定且有绝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