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出十三1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Section:TopicID=172}头生的当归于神(十三1~2)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以色列中凡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

         十三章一节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从今以后,凡以色列头生的,都要归耶和华。因此,凡一切用宝血买来的,也都是神的。我们是祂买来的,我们没有自由。我们几个能说,神!我是归于你的,我是你的奴隶呢?「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六20)每一个人得救的那一天,就是他出卖的一天。奴是用钱买的,仆是用钱雇的。被买的,在他自己没有自由;被雇的,是可以有自由的。我们是神的奴,不是神的仆。圣经原文每一次说到这事,都是说我们是一个被买的奴隶──被神买的奴隶。―― 倪柝声《逾越节》

 

【出十三2{\Section:TopicID=164}以色列中凡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

         神所杀的是头生的,所以神也用头生的救头生的。主耶稣是头生的儿子(路二7)。祂是无瑕无疵的救主(彼前一19)―― 倪柝声《逾越节》

这个命令是在出埃及的那一天颁布的(见出十二51)。只限于头生的雄性。因为只有他们才受第十灾的威胁。

「头生的」原文是“凡初开子宫的”,说明只包括既是长子又是母亲头胎的。他们的分别为圣与逾越节密切相关。耶和华拯救了以色列中头生的,所以他们成了祂的特殊产业,应当奉献给祂。

 

【出十三3「摩西对百姓说:“你们要纪念从埃及为奴之家出来的这日,因为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你们从这地方领出来。有酵的饼都不可吃。」

  这个吩咐在旅程第一天结束的时候很有说服力(见出十二37),因为希伯来人如此显著地体验到他们上帝大能的手。埃及人不仅允许他们离去,而且催促他们上路。以色列人充分体会到他们已脱离了“为奴之家”。

 

【出十三4「亚笔月间的这日是你们出来的日子。」

  「你们出来」见出十二37,51

  「亚笔月」第一次提到这个月的名称。关于亚笔月在希伯来宗教年历中的意义和地位,见出十二2注释。

 

【出十三5「将来耶和华领你进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就是他向你的祖宗起誓应许给你那流奶与蜜之地,那时你要在这月间守这礼。」

 

【出十三6「你要吃无酵饼七日,到第七日要向耶和华守节。」

 

【保守自己常在恩典中的见证(十三614)神在这里又重复的说要守逾越节,要吃无酵饼,守这无酵节。这样作的目的是向下一代作见证,也就是说神的子民蒙恩以后,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见证。他的一生都要把这个见证传递下去,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传给下一代,借着这一个纪念把见证传下去。叫恩典给人认识,让人认识他们是靠着恩典得保存,并且因着恩典而进入流奶与蜜之地,因此,就被吸引去学习敬畏神。

我们敬拜赞美我们的主,当然我们现在用新约的话来说,不仅是福音的传递,也是我们每次擘饼纪念主的时候,我们所该有的里面的响应。前几天,在我们中间有一位弟兄,以前他不常擘饼,现在是擘饼比较留心了,他跟我交通起来。他说:「现在我才懂得,原来在主的桌子前面是那样丰富的,在主的桌子面前那个恩典的感觉是那么强烈的。」弟兄姊妹,如果我们体会到主安排我们擘饼的心思,而不是循例在这里作一下的,我们就懂得神当时安排他们每年必须要过逾越节,要作那许许多多复杂的事情的目的在什么地方了。
我们感谢赞美我们的主,神在那一个时候,安排逾越节、无酵节,让他们去守节分别自己,为要叫他们对恩典的感觉一年过一年的更新,让他们对神的心思和敬畏,也一年比一年更准确。——王国显《容我的百姓去—出埃及记读经札记》

 

【出十三7「这七日之久,要吃无酵饼;在你四境之内不可见有酵的饼,也不可见发酵的物。」

 

【出十三8「当那日,你要告诉你的儿子说:‘这是因耶和华在我出埃及的时候为我所行的事。」

 

【出十三9「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纪念,使耶和华的律法常在你口中,因为耶和华曾用大能的手将你从埃及领出来。」

  有些学者认为这条指示直到列王时代甚至是马加比的时代才得到正式执行。关于犹太人把律法的条文戴在左臂和额头上的圣经外明确证据来自大约基督的时代。犹太人称之为经匣(tephillin),本意为“祈祷”,希腊语为phulakterion(太廿三5),英语为phylactery。这些经匣是用洁净动物的皮做成的小匣子。缝在皮带上,好系在十三岁以上男子两眼正中的上方的额前以及左臂上。头上经匣的四个格子里分别装着写在羊皮纸上的以下经文:出十三2-10;十三11-16;申六4-9;十一13-21,共30节。手臂上的经匣只有一个格子,装有写在一整张羊皮上的上述四段经文。这个经匣是戴在左臂比肘部略高一点的位置,以便贴近心脏。这样做大概是为了遵守申六6命令:“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敬虔的犹太人在每天早祷的时候习惯佩带这些经匣。有些自称虔诚的人整天都戴着。为了装出虔诚的样子,他们往往做宽带子以使经匣更为显眼。基督在太廿三5中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保守的犹太人至今仍佩带经匣。

 

【出十三10「所以你每年要按着日期守这例。’”」

  就是无酵饼的例(见第3,5,7节;参出十二14,24)。

 

【出十三11「“将来,耶和华照他向你和你祖宗所起的誓将你领进迦南人之地,把这地赐给你,」

 

【出十三12「那时你要将一切头生的,并牲畜中头生的,归给耶和华;公的都要属耶和华。」

  这句话特别适用于头生的牲畜。它们应从羊群或牛群中分别出来归给耶和华,免得与其他的小绵羊、小山羊和牛犊相混。它们不是马上奉献的(利廿二27),所以要分出来等到上帝吩咐时再作处理。

 

【出十三13「凡头生的驴,你要用羊羔代赎;若不代赎,就要打折它的颈项。凡你儿子中头生的都要赎出来。」

  「凡头生的驴」民十八15关于赎出一切不洁净牲畜的指示,表明驴在这条吩咐中是一切不洁净牲畜的代表。

  「凡你儿子中头生的」以色列人的长子也要归耶和华为圣。但不是按照异教的形式,在祭坛上宰杀和焚烧婴儿,而是把他们当作活祭献给耶和华,用他们身心的一切能力侍奉祂。后来上帝把利未支派分别出来侍奉祂,代替其他支派的长子(见出卅二26-28;民三12,13)。同时每一个头生的以色列人都要用五舍客勒的银子从耶和华那里“赎”回来,如民三47;十八16中所规定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许多国家里都有奉献长子从事宗教事务的习惯。

 

【出十三14「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这是什么意思?’你就说:‘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

 

【出十三15「那时法老几乎不容我们去,耶和华就把埃及地所有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杀了。因此,我把一切头生的公牲畜献给耶和华为祭,但将头生的儿子都赎出来。」

  直译为“法老硬着心不容我们去”。参出四21注释。

 

【出十三16「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经文,因为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

 

【出十三17「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上帝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因为上帝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

         多少时候,神带领我们经过我们认为漫长而乏味的道路,而另外正有一些显然是更直接通到目标的道路,如果祂愿意,我们必能藉此达到那地。但祂为使我们免去许多我们所未曾想到的危害,领我们绕行,因为祂知道,那些快捷方式往往并非最短的道路。―― 摩根《话中之光》

  「从那里走」见第18节注释。在以色列人的第一个宿营地疏割,他们的组织工作可能已经完成。为此曾作出一些规定(《先祖与先知》第281页)。从埃及到迦南最短和最直接的路线应当是沿海边大道到迦萨。迦萨离疏割约250多公里。他们在准备好夺取迦南以前,必须组织成一个国家,学会信靠他们还不很了解的上帝。作为一个奴隶民族,他们既没有武装也不习惯于作战(《先祖与先知》第282页)。在他们准备好与上帝合作征服迦南以前,必须进行一场属灵上,知识上和政治上的改革。

  「就回埃及去」以色列人以后的态度表明,他们是多么容易只遭遇一点失败或挫折,就要回去重新为奴啊(见民十四4)!如果他们知道将会面临什么,他们可能永远也不愿意离开埃及。他们原来可能以为只要几周就能到达迦南。

 

【出十三18「所以上帝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上去。」

  「领百姓绕道」上帝不让以色列人走最直接的路,而领他们绕道而行。上帝原已通知摩西,要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后到何烈山集合(出三12)。因此他早就知道他们所要走的路线。这无疑和他最近从米甸回埃及所走的是同一条路。于是百姓从疏割向南(《先祖与先知》第282页),来到了以倘旷野的边缘(第20节)。到他们经过以倘进入旷野以后,才有云柱显现引领他们(第21节)。

  「走……的路」或“向……”(见结八5;廿一2等)。这里和出十三17一样,摩西所指的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而是他们在离开埃及以后所要走的路线。他们不是“向”非利士地走去,而是“向”红海走去。摩西所指的旷野在埃及和红海之间。

  「红海旷野」位于埃及和红海之间(见上文),而不是西奈半岛上的旷野。这是因为: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表明红海是这个阶段行程的目的地。二,第17节的并列结构“往非利士地”要求第18节的意思必须是“往红海”。三,摩西马上指出“旷野”是他们离开以就要进入的地方(第20节)。四,这是怀爱伦所指的旷野(《先祖与先知》第282, 283页)。

  「都带着兵器」原文有多种解释。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指“武装”,“束腰”,或“编成五个师”。还有些注释家大它解释为“列阵”,“排队”,或“五人并肩”前进。许多译者把书一14;四12;士七11等经文中的该词理解为“武装”。但有人要问,这些卑微的奴隶从哪里获得的武器,又在什么时候接受武器使用的训练呢?这种译法不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没有武装,不习惯战争”(《先祖与先知》第282页)。不论如何理解,本节都是表达以色列人在离开埃及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在一个在英明果断的领袖率领下组织严密的群体(见《先祖与先知》第281页)。

 

【出十三19「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因为约瑟曾叫以色列人严严地起誓,对他们说:“上帝必眷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一同带上去。”」

  虽然这里和约瑟遗体安葬在示剑的记录(书廿四32)都没有提到雅各的其他儿子,但司提反在公会前的讲话似乎暗示所有的先祖都“被带到示剑”(徒七15,16)。以色列人保留了约瑟的骸骨并实现了他在迦南安葬的遗愿(见创五十24-26),这说明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得救的应许。

    约瑟的骸骨」本节承接创世记五十章25节及当时许下的诺言。约瑟和乃父雅各一样从来没将埃及看为家乡,因而要求葬在迦南(来十一22)。正如上一代的南洋华侨,依然不愿葬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创世记五十章13节证明,「骸骨」严格来说是约瑟的木乃伊。约书亚记二十四章32节记载约瑟如愿以偿,得以埋葬在示剑。但这愿望却非感情用事,而是最后一次向神的应许表示信心。──《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十三20「他们从疏割起行,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

  根据本节经和民卅三6,以色列人的第二个宿营地在“旷野边”。具体位置尚未认定。希伯来语的以倘可能译自埃及语khetem(“要塞”)。埃及文献告诉我,从地中海到苏伊士湾曾有一道边境防线(见出二15注释),其目的显然就是防御东部旷野的部落入侵埃及,同时也是为了控制埃及与亚洲之间的贸易。由于这些边境的要塞位于东部旷野的边缘,本节所指的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至少就摩西而言,这些边寨阻止不了个别逃亡者过境进入旷野(见出二15注释),但以色列大军若未经卫兵许可是无法通过的。法老显然只想让希伯来人进入东部的埃及旷野敬拜上帝。也许到了边境卫兵报告说以色列人要穿过旷野前往红海去,法老才出兵追赶(出十四3;《先祖与先知》第283页)。

 

【出十三21「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

  「日夜都可以行走」我们不要以这句话为据,推测上帝让以色列人昼夜不停地行军。这是说他们昼夜都在旅途上,直到目的地。正如本节上半部分所说的,云柱在白天引导他们行军,在夜间照亮他们的营地。“日夜都可以行走”是指云柱不离开他们。包括了夜间的安营和白天的行走。

    云柱」严格来说,「柱」的希伯来文是「站着之物」,意思比较接近「圆柱」(column)而非一般英译本的「支柱」(pillar)。而「站着」的概念,亦可能暗示神的同在不会中断。这个神临在的象征可以引路或照明前途(如本节),亦可能有保护的作用(出十四1920)。──《丁道尔圣经注释》

 

61 云柱火柱是什么?有何作用?出十三2122

         答:自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动开始时,就有云柱火柱的出现,这是神与以色列人同在的一种明显的标记,是引导他们行止的一种信号,在日间为云柱,在夜间则成为火柱(参民九1516)。神在云柱中显现(申卅一15),这云柱在上头散布遮盖全营(诗一○五39,民十34),神借着云柱的光彩引导他们(诗七八14,尼九12,民九1523)。火柱发光显出神的圣洁和荣耀(出十三21,十四20)。这荣耀有时候白日也显现出来(出十六10 ,民十六19)。神曾在云柱中和摩西说话(出卅三911,诗九九67)。当以色列人安营的时候,云柱是在会幕以上(出卅三910,四十3438,民十二5,九1523)。我们总括这些情形看来,可知这云柱火柱是含有光照、遮敝、保护、引导之作用(诗一○五39,一二一6,出十四1920 ,申一33),是一种奇妙的神迹,为特别显明神亲自作了百姓的首领和引导者。――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出十三22「日间云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最后一次明确提到云彩是在民十六42,但在民廿6中也有暗示。据尼九19和民九15-23,我们可以断定云柱和火柱在以色列人旷野飘流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与他们同在。《约书亚记》没有提到它,说明它可能在四十年结束,以色列人准备过约但河之时消失了。

  云柱在漫长的旅途中与以色列人同在,即使是在他们悖逆的时候,这就向基督徒的保证,上帝是不会在他的人生路途中随便离开他的。耶稣对门徒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位愿意随祂引领的人身上失效过。在人生的经历中,上帝从来没有上帝撤回自己。祂不仅在在最光明的喜乐成功之日与我们同在,也在最黑暗的痛苦失望之夜与我们同在。的确,我们在夜间需要祂,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但我们在白天容易感到自信时可能更需要祂。那看得见的云柱不再出现,但上帝的同在依然可以在个人,教会和国家的经验中被体会到。眼睛明亮、能觉察耶和华引导的人是有福的。

 

【上帝选择红海路线有两个目的(出十三章)

一, 以色列人没有武装,也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所以还没有做好对付好战的非利士人的准备(见第17节注释)。以色列人能够理解这个原因,所以这也是上帝这时给他们的理由(第17节)。

二,正如上帝已经指示摩西的(出三12),祂要在何烈山与百姓相会。在那里他们要建立正式的国家组织;上帝要以他们作为一个民族而与他们立约;祂要在那里向他们颁布祂的神圣律法;要设立圣所的各项崇事。以色列人还没有准备好理解或欣赏这些事情的必要性;所以上帝现在还没有提。

 

【旷野的救恩──红海的得胜——浸礼与基督的死】

读经:出十三20~22;十四1~48~910~1415~2021~2526~31;罗六3~4;彼前三21~22;来十一29~30

   一、日间云柱、夜间火柱

         1.日间,云柱引领他们的路;夜间,火柱光照他们

         2.神大能的带领――云火柱与吗哪是人类历史中最大的神迹

         3.圣灵与圣经引领神的儿女经过整个旷野路程

   二、受浸的预表——基督的死的伟大权能

         1.洪水——毁灭万有

         2.红海——毁灭仇敌

         3.约但——毁灭自己

   三、法老与他的全军追赶以色列人(出十四1~4

         1.法老与他的全军——撒但与牠一切的权势

         2.神使法老的心刚硬——为要在法老和他全军身上得荣耀

         3.神百姓两面的经历

               (1)逾越节——神百姓昂然无惧地出埃及(出十四8

               (2)举目看见埃及人赶来,就甚惧怕(出十四9~10

   四、神百姓的怨言——埋怨摩西(出十四11~12

         1.你为甚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

         2.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

         3.忘记在埃及的一切痛苦

         4.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

   五、摩西对百姓的激励(出十四13~14

         1.首次提到救恩——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

         2.毁灭仇敌的应许——你们今天所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了

         3.主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

   六、神对摩西的激励和吩咐(出十四15~18

         1.你为甚么向我哀求呢

         2.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

         3.第一次使用杖

               (1)向海伸杖,把水分开

               (2)以色列人要下海中走干地

         4.我要使埃及人的心刚硬,他们就跟着下去

         5.我要在法老和他的全军身上得荣耀

         6.埃及人就知道我是主

   七、神施行祂的大能保护神的百姓(出十四19~20

         1.在以色列营前行走 神的使者,转到他们后边去

         2.云柱也从他们前边转到他们后边立住

         3.在埃及营和以色列营中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八、红海的救恩——基督伟大的死――消灭一切仇敌权势

         1.摩西向海伸杖(出十四21~22

               (1)海水左右分开,海就成了干地

               (2)海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

               (3)以色列人下海中走干地

         2.埃及全军都下入海中(出十四23

         3.主从云火柱中向埃及的军兵观看(出十四24~25

               (1)埃及的军兵混乱了

               (2)因耶和华为他们攻击我们了

         4.红海毁灭一切仇敌力量(出十四26~28

               (1)主说你向海伸杖,水就覆合在埃及全军身上

               (2)水淹没了埃及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

   九、红海的伟大救恩(出十四29~31――以色列人看见主为他们行的大事,就敬畏主和摩西

── 于宏洁

 

【奉献给神(十三116)】

   一、神的命令──神的话语已藉摩西清楚地说明出来

   二、神的功课──这命令不但提醒他们神拯救的大能,也是神给他们的一个功课:他们乃是属于神的人

──《新旧约辅读》

 

【我不明白(十三1722)】

   一、一条神秘的路线

   二、神秘的引导与保护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