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至25章

11章至25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往应许地之路

本书的中间部分(十一至二十五章)

包含了由西乃前行到迦南边境的路程、以色列人失去占领该地的机会和在旷野飘流的岁月。首先,我们看到以色列人的反叛(十一至十九章);然后,我们直接跳到飘流时期的尾声,以色列人再次接近迦南,快要展开行动占领该地(二十至二十五章)
。这个中间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从神预备百姓的话,转移到百姓所发出的怨言、对神的不信和不愿进入应许地。

十一1至十二16 埋怨
       我们若刚刚读完上面的结语(十35-36),然后便立即读到十一章1节,必然会感到其转变是非常的戏剧性。摩西刚呼求神击退祂的仇敌,继续与祂的百姓同在,接着──当中完全没有间断的片刻──我们却读到‘众百姓发怨言,他们的恶语达到耶和华耳中’(1节)。这种对比,显出刚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美善的事,都已完全落空。希伯来文所用的字词是要刻意作出对比:他们为所遭遇的‘恶事’抱怨,但其实,他们已得着很美好的。‘抱怨’明显是十一至二十五章的主题。希伯来文的抄本采用了几个不同的字词;但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则只用了gonguz鷬 这一个字(和合本译为‘发怨言’),约翰和保罗亦经常意味深长地运用这个字词(参十一4-15的注释)。

十一1-3 在他备拉初次发怨言在这第一则的简短记述中,便已经建立了日后发生同类型事件的模式:百姓发怨言;主听见和大大被激怒;摩西代百姓求情,于是神停止了祂的审判。摩西经常为百姓求情(正如他在何烈山为百姓拜金牛犊的罪求情,出三十二)。神所施行的惩罚再次使我们记起神是烈火。圣经经常用火来象征神的同在和行事(参创十五17-18,当中记载了有烧着的火把从肉块中经过;出三,神在荆棘里的火焰中显现,参来十二29)。以色列人更曾经付出沉重的代价来认识这点──那就是亚伦的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被神的火烧死(利十)。

十一4-15 第二次埋怨
       那个可以翻为‘民众’的希伯来字,给人一种闲杂人的观念,而它的希腊文翻译(epimiktos)则含有一群混杂人的意思。它所指的,大概是那些外邦人寄居者。因此,经文再加上‘以色列人又哭号’这句话。这里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事例,说明神的百姓会受周遭的人所影响,逐步踏上犯罪之途。他们的话显出他们对神的藐视:‘谁给我们肉吃?’接着的经文立时变成了好像一张餐单──‘鱼’、‘黄瓜’、‘西瓜’(5节)──因为以色列人将神赐予的吗哪,跟埃及所供应的各种食物作出对比。他们已经混然忘记了神将他们从火炼般的痛苦中拯救出来,同时也轻视神由天上降下的美好供应。诗篇七十八篇详细地描述了以色列人的罪(参出十六3);他们没有信心,又不记念神的作为,而且还向神说谎(诗七十八22、32、36、42)。问题的核心是在于他们的不信和忘本,引致他们产生不满和经常抱怨。民数记清晰地记录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他们各人走回自己的家,在家人中间散播抱怨的情绪(10节),这种行为完完全全是摧毁性的。他们在家人中间煽动了不满的情绪,至终只能带领他们步向死亡。我们可能留意到‘发怨言’这个字词在新约中并不常见,但约翰却在某个独特的情况中特意采用它──就是当基督告诉犹太人,祂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远远胜过从前的吗哪(约六35、41-61)。这些犹太人为祂所争论的话,正重蹈了民数记所记载他们祖宗所犯的覆辙,而且,犯罪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不信(约六64)。这些例子理应成为今天教会的鉴戒(林前十10-11)。这种发怨言的态度会使人跌倒,而且还会损害别人的信心。也许,不少年轻人之所以背弃教会,甚至最终踏上灭亡的道路,都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中经常听见家人向神发怨言。恶毒的言语肯定会对听见的人构成损害。民数记如今便将摩西所感受到的沉重担子展示出来(11节),那就是以色列人如同婴儿,必须靠人喂奶的。

十一16-35 设立长老和让百姓有肉吃       眼前的问题得到了两方面的回应。首先,要选立70位长老来协助摩西。叶忒罗先前已发觉摩西需要有助手去协助他的工作,于是便选立了官员(出十八13-26)。如今这70位长老要建立一个管治的议会。这些长老可能就是昔日与摩西一同上西乃山的百姓领袖(出二十四9-11)。在后来的历史中,我们也看见类似的管治组织,例如福音书所提及的公会。后来的基督教教会也同样地召开议会来商讨关乎普世教会的问题(自使徒行传十五章开始)。因此,以色列人由长老管治的渊源,可追溯至很早期。这可能是一个以父亲为一家之主,而家庭成员则包括了他的儿女和仆人自然发展所产生的结果。整个旧约时期都一直维持这种长老的管治(参得四2;箴三十一23);在基督时代的犹太人当中仍继续保存(太十六21;路七3)
;众使徒亦在地方?会的运作中采纳了这个模式(徒二十17;提前四14,五17;多一5;雅五14;彼前五1);而且,它似乎要持续至现今世代的终结(启四4,十九4)。在摩西的时代,这些被选立出来的人,要与摩西一同为神担任牧人的角色。新约称长老为牧人,他们是那位大牧人的仆人(彼前五1-4),必须向祂交账(来十三17)。为此缘故,他们必须听从神的吩咐。长老的设立,是为了确保摩西不用独立承担重任,这似乎成了后来各世代所参照的模式,因此,在新约时代,使徒便很自然地会想到教会要由长老团(或监督)去带领(腓一1)。主将祂的灵降在那些协助摩西的长老身上(24-30节)。圣灵降临的记号就是说预言,正如在其他时间所出现的例子一样(撒上十6-13;珥二28;徒二4;林前十二10)。综观全本圣经,作神百姓的领袖,都只有藉着圣灵的能力才能真正地为神作工。众多士师、扫罗、大卫、众先知、使徒和以弗所教会的长老都是明显的例子。
       神除了设立属灵的长老来协助摩西之外,还从另一方面处理百姓所抱怨的问题。在旷野中显然无法找到足够的肉来满足百姓的欲望。[‘步行的男人有60万’(十一21,这里肯定了人口统计所记录的庞大数字是准确的;参一17-46。)]摩西的反应与门徒要为5,000人预备食物时相类似(约六7)。每当面对在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时,圣经都会提供相同的答案:主的膀臂没有缩短!(创十八14;赛五十2,五十九1;耶三十二17、27)。在神来说,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掌管天地之至高者的大能,永远是信靠祂的人之避难所(参但一至六)。神会显示祂的能力来证明祂的话(23节)。神赐‘鹌鹑’,正是祂掌管其创造的一个例子。 它们属于野鸡和山鹑科的雀鸟。它们在非洲过冬,然后通常在3、4月间向北方迁移。那一年,大风将极多的鹌鹑刮到以色列。然而,在神赐肉回应百姓的贪欲之后,祂的愤怒亦随之而来。当百姓吃肉之后,便死于瘟疫。因此,以色列人所到的头两个地方,被称为‘他备拉’(‘火烧’,十一3),和‘基博多哈他瓦’(‘贪欲之人的坟墓’;十一34)。这次行程便变成了死亡之路。我们不知道这两个地点的准确位置,只能够肯定它们是位于西乃山和哈洗录中间(参民三十三)。

十二1-16 米利暗和亚伦攻击摩西       在下一个营址哈洗录,发生了第三件叛变的事。摩西娶了一个古实的女子(创十6,古实即埃塞俄比亚),她可能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米甸女子西坡拉;出二16-21)。米利暗和亚伦以此为藉口,齐声攻击摩西。他们其实想与他看齐,作以色列人的领袖。米利暗似乎是始作俑者,因此,她须要承担责罚。我们可能会感到奇怪,她身为妇女,竟敢挑战她弟弟的权威。然而,她本身其实是一位女先知和以色列妇女的领袖(出十五20-21)。
       圣经再次告诉我们,主听见他们所讲的毁谤说话。祂作的回应,就是确认祂对摩西的拣选(6-8节),然后审判米利暗和亚伦(9-10节)。米利暗的叛变和以色列人贪求吃肉这两件事,当中有许多类似之处(十一4-35)。在这两次情况中,神的供应(吗哪;摩西的领导地位)都遭到人的拒绝,神的回应便是肯定摩西的位分(选立长老协助他和用祂的说话作出肯定),以及施行审判(瘟疫;米利暗长大麻疯)。作者更称许摩西为人的谦和(3节)。真正的谦卑含有决心遵行神的旨意,甚至到了自我否定的地步之意思。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会使人失去保护自己的能力,逼使他要全然倚靠神的保护和支持。而且,当他努力事奉神之际,他会发现本身的弱点和过失,如此便能逐渐建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谦卑并非一种消极的表现(自贬),却是对事奉的积极委身,基督正为我们树立了最佳的榜样(腓二3-8)。摩西在其后带领以色列人越过旷野的40年光景中,虽然是一项沉重的责任,但仍表现出极其的谦卑。他没有为自己辩护,只去寻求那位为谦卑人辩屈和施恩的神(诗一四七6,一四九4;太五5;彼前五6)
。在这种情况下,主既然要维护祂的仆人摩西,当然要离弃米利暗和亚伦。至此,在以色列人前往迦南的路上还未行至一半,民数记就已经记载了3件抱怨的事。

十三1至十四45 以色列人拒绝进入应许之地       ‘巴兰旷野’应于迦南的南面,以色列人的探子便是由此地出发前去侦察迦南地。整个行程其实已经充满埋怨,不过,当探子侦察回来,以色列人的悖逆终于酿成灾难性的结局。

十三1-16 12个探子
       这段经文是以神的话作为开始的。在祂吩咐派人去窥探该地的话中,已经包含了祂要将那地赐给他们和时候将到的提醒。每个支派都选出一个领袖作代表。他们并非先前协助人口统计,或者在奉献会幕时带来供物的那些人。他们应该是属于较年轻的一辈。例如,约书亚是他们当中的一位,他是摩西的帮手,也是一位年轻人(出三十三11;民十一28)。摩西将他的名字由原来的何西阿,改为约书亚,即将原来的意义由‘他拯救’改为‘主拯救’(16节)。这可能是首个用上主的名的以色列人名字。‘约书亚’的希腊字就是‘耶稣’。

十三17-25 窥探40日       探子们奉派去窥探迦南的两个地区──南地和上山到北面地区(17节)。他们所到之处,远至北面的边界,涵盖了神在应许中所指出的土地(21节)。经文表示‘那时正是葡萄初熟的时候’(即7月底),显出百姓离开西乃大约已有两个月。探子向北行了约250哩(即400千米),一直待到9月中才折回。他们到过希伯仑(22节),是列祖被埋葬的地方(创二十三17-20,四十九29-33,五十13)。民数记告诉我们,希伯仑城的建造比琐安城早7年,后者是埃及许克所斯人(Hyksos)的首都,约于主前1700年被建成(22节)。也许,民数记的作者知道埃及人建造琐安城一事,是因为以色列人也有份参与兴建。希伯仑能给人一个有力的提醒,让人记起神的应许。但此处──以色列人目标中的腹地──却住着有名的战士亚衲族人(申九2)。甚至在埃及人于主前1800至1700年的文本也有提及他们。最终击败了他们的人是迦勒(书十五14;士一10)。

十三26-33 恶讯
       探子劈头的第一句话便暴露了他们的想法。‘我们到了你所打发我们去的那地’这句话,完全没有提及是主差派他们去,也没有对神的应许表示丝毫的感恩(参十29)。他们展示了丰富的果子,又确认那地‘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这种对土产丰富的描述,是一本埃及人故事书《辛奴亥的故事》(Story of Sinuhe)用来形容加利利地区的。]这肯定了神对应许之地所作的每一句描述(出三8、17)。然而,探子却将注意力放在坚固的城邑和当中强壮、有些近似巨人的居民身上,并且坚称绝无取胜的可能。迦勒上前安抚百姓(30节)。我们后来知道约书亚也站在迦勒那一边(十四6)。百姓又再开始发怨言。令人感到可悲的讽刺是,探子所描述的,正是神早已在应许中清楚指出要赐给亚伯拉罕的列国之地(创十五18)。神亦已经明言,亚摩利人正积聚本身的罪孽直至满盈,他们将来要遭受神的审判,而以色列人便成为执行刑法的工具(创十五16)。

十四1-10 百姓叛变
       以色列人‘大声喧嚷’,这其实与背叛无异(9节)。他们的罪性在本章表露得愈来愈激烈:对主发怨言(27、29、36节);厌弃那地,即等于厌弃主的约(31节);不跟从主(43节)。他们质疑神的心意(3节),又抗拒摩西的带领(4节)。值得留意的是,他们那个宁愿死在旷野的愚蠢愿望(2节),最后竟获得神的照准(28节)。这提醒我们紧记新约的一项警告,就是人必须为到他无心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太十二36-37)。
约书亚和迦勒两人保持着清晰的头脑,他们明白到以色列人是罪大滔天;
他们撕裂衣服,表示出悲痛和愤怒。他们的表现就好像为死人哀哭。他们重新肯定他们的信念,深信神会照着祂的应许而行,带领他们进入那地(8节)。

十四11-25 主的怜悯和审判       主的说话首先准确地分析了以色列人的罪──不信的罪。他们不肯信神,还以藐视的态度来对祂(11节)。‘不信神的,就是将神当作说谎的’(约壹五10)。以色列人真正的错误在于不信神能够信守祂本身的说话。真实的信心,就是能够认定神言出必行。以色列人此刻的不信,正与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的信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创十五6)。神的回应可分为两方面:‘我要用瘟疫击杀他们,使他们不得承受那地’。摩西是凭着神的约(16节)和神的怜悯(18-19节)来为百姓求情。昔日以色列人在何烈山下犯了造金牛犊的罪,摩西也是根据相同的理由来向神求情(出三十二11-14)。这就是祷告的真谛:依据神的应许,并求神成就祂的话。这正是凭着信心祈求的含义;我们是按照神的旨意祈求(约壹五14)。神在全地的荣耀,是藉着祂的约和约的应验来彰显。主回答摩西的话,让我们认识到许多有关圣经神学的核心。首先,神有宽恕,因为神仍然将以色列视为祂的百姓,祂会在年轻的一代实现祂的应许(24节)。其次,神亦有审判。神在考虑施予祂的赦免时,绝不会专横武断,但也不会以祂的荣耀作为代价。祂所起的誓(21-25节),表明祂将本身的荣耀视为祂最关注的。因此,凡藐视祂的人,都绝不能得见那地。到了明天,他们便要从原路折回,再次回到红海。以色列人顿时打回原形。

十四26-38 死在旷野中       神接着起了第二个誓(28节)。凡在西乃被数点,又曾经向主发怨言的,都要如他们先前所愿,死在旷野中。他们的儿女要忍受在旷野飘流40年。我们在这里看见一个父母的罪祸延下一代的实例。他们要等40年才能进入应许之地。这章全章一再提到立约的计划要在他们儿女的身上实现(31节),因为神要将那地赐给他们。最后,那些顶撞主的会众,如今将要经历祂的报应(34节)。惩罚迅速临到,那10个报恶讯给以色列人的探子,都立时遭瘟疫死去。

十四39-45 部分百姓后悔,宁愿进入应许之地       百姓还要学习另一个教训。他们觉悟得太迟,他们此刻希望保住自己原来的权利,继续攻占该地。首先,问题在于他们悔悟得太迟了。这事让我们想起昔日以扫在出卖了自己的长子名分和失去父亲的祝福后,才懂得哀哭,可惜已经为时太晚了(来十二17)。其次,他们又再藐视神的说话。神已经吩咐他们要回到旷野(25节)。因此,当他们要进入迦南,他们是独自前往,主不会与他们同去,约柜也不会出营(42、44节)。他们那句真心话:‘我们……情愿上耶和华所应许的地方去’(40节),显出他们缺乏信心,完全没有想到神向列祖所起的誓。经文指出他们被击退直到南地的何珥玛(它的准确位置仍在争论之中)。这个地名与这个希伯来字有关(此字的意思是‘彻底毁灭’),如此的一个结局,正好配合这个丑恶的片段(参导论的‘主题:背道’)。

十五1-41 为应许之地而设的律例:献祭和赦免       叛逆者遭到毁灭之后,我们再次读到主的说话,我们就立时得到安慰。虽然神的誓言已经关闭了进入迦南的大门达40年之久,但以色列人至终会在迦南居住的应许仍获得肯定:‘你们到了我所赐给你们居住的地……
’(2节)。因此,接着的律法便是与到了迦南地居住后有关的。

十五1-21 献上地上的出产为祭       所有在坛上用火献上的供物,都要用细面混以油调和,再奠上酒。不同的祭牲要献上指定的不同数量。一伊法大约相等于5加仑(22公升),一欣则大约是6品脱(3.6公升)。在这律法的条文之中,明显会有保证。
它一再提到讨神喜悦的馨香之祭,暗示神会再次接纳以色列。献祭所用的3样主要物品──细面、油和酒──是迦南出产的主要农作物。事实上,由于探子刚窥探该地,如今大约是9月中,因此,以色列人大概已经知道当地的居民正要收成橄榄的果子,将来便是用这些橄榄榨油。这些律例亦包含一个感恩的原则。以色列人将来所居住的土地,是神赐予的,所以,他们必须将地的出产拿来献祭归给神。这正是律法的精神,与发牢骚和怨言是恰好相反的两回事。
       律法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值得我们留意的(13-16节)。它提醒我们想起以色列民中住有外族人,它提供了空间让他们可以与以色列人一同献祭。
他们必须遵守相同的条例和律法。这反映出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目的,就是要让列国因他的后裔而得福(创十二3,十七12)。因此,律法中有不少地方是涵盖了外族人的,而律法便藉此显示了对神应许的尊重。提出这点之后,神便吩咐以色列人从初熟的麦子中献出举祭(17-21节)。这又得出了另一项原则,就是神的百姓必须在满足自己之前,先献祭给神。神的百姓世世代代都要遵行这些定例(15、21节)。

十五22-31 错失和蓄意犯罪       前面的律法肯定了神赐迦南的应许,而这部分则关系到罪的问题。无意误犯的过失(错误)和蓄意所犯的罪(希伯来习语中所谓的"sinning with a high hand"),两者之间有着极之重要的分别。无心之失是在无意间所犯的罪,是整体二社会(24节)或当中某个个人(27节)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误犯的。在这种情况下犯了罪的人,是可以得着赦免的,而且,这也同时适用在外族人身上。只要人不是故意犯罪,就必蒙赦免。但任何人若蓄意犯罪,则绝对没有获得赦免的可能(30-31节)。
       这种把罪分为两类的二分法,是整本圣经的一贯立场。亵渎圣灵的罪无论是今生来世都不得赦免(太十二22-32)。此罪牵涉到抗拒圣灵为基督所作的见证。事实上,基督耶稣曾向那些不信祂的犹太人提出警告,指出他们的罪还在,因为他们声称自己知道(约九39-41)。他们的罪是在于不信──不肯信神的儿子。在希伯来书还可找到其他有关不可能再被挽回的警告(来六4-8),约翰更禁止我们为这种‘至于死’的罪代求(约壹五13-17)。这整个主题对每个世代属神的百姓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催逼我们要在信心上成长,要除去旧人本性中那种抱怨和不信的倾向。

十五32-36 违反安息日的人       这件事被放置在这里,是要作为一个蓄意犯罪的例子。经文没有明确指出那人是故意违反安息日的律例,不过,当所有人都在守安息日之际,那人的行为难有其他合理的解释。他必然知道安息日的律例,而身边其他人的表现,他也一定留意得到。他当然该受被治死的刑罚(35节)。行刑的地方是在营外。会众将他带出去,这可能是将他从以色列民中除掉(从民中被剪除)的象征性行动。

十五37-41 蓝细带子
       它的作用是提醒人遵守诫命。以色列人要在外衣上四围做繸子(申二十二12),再在繸子上钉一根蓝细带子。神再次选择用蓝色。会幕用以遮盖约柜的幔子是蓝色的,这可能也是带子要用蓝色的原因。
       在大卫王生平中有一件有趣的事是与此有关的。大卫因被扫罗追杀,藏于隐基底的山洞里,后来,大卫趁机会悄悄地割下扫罗的衣襟(撒上二十四1-15)。大卫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想杀害扫罗。他选择割下衣襟可能是具有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是夺去王位的象征。倘若扫罗大衣的衣襟边系着蓝带子,这可能是一种劝告扫罗的方式,让他知道他若要杀害大卫,就是背弃了神的律法。大衣系有带子或繸子变成了犹太人生活的固定特征,法利赛人喜欢将衣裳的繸子做长了,来表示自己的敬虔,和赢取人的称赞(太二十三5)。
       作结的那句话,重申了律法的基本目的:主将律法赐予以色列人,因为祂是以色列的神,祂要百姓遵行律法,以致成为祂真正的国民(41节)

十六1至十七13 可拉的叛变及亚伦的祭司职任获得确认       经文没有指出这次叛变是在何时和何地发生,然而,当中暗示叛变者是因为摩西未能带领他们进入迦南而产生不满(14节)。因此,这次对摩西和亚伦的新一轮攻击,可能是在他们不能进入迦南后的不久便发生。第十六至十九章的主角是作大祭司的亚伦。

十六1-15 针对摩西和亚伦的叛变       叛变者是由一群地位崇高的人所带领。可拉是一个哥辖族的利未人,该族人负责管理约柜和圣所的器具。与他一党的流便人也是属于有名望的家族。他们的同伙人还有会众中的250个首领,这些曾经被选入会中的,都是百姓所熟悉的人物。他们对权力架构极度不满;他们要与摩西和亚伦的地位看齐。因此,这其实是挑战神在西乃所颁示的命令(三至四章)。
他们还要求祭司的职任(10节)。摩西那句‘你和你一党的人聚集’(11节),其实是相关语。‘聚集’的希伯来字与利未这个名字有关。当摩西召他们前来,他们终于露出引起他们反抗的核心。他们在两方面反驳神立约的应许(13-14节):他们将埃及形容为流奶与蜜之地(这是神对迦南地的描述),又埋怨摩西和亚伦没有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中的产业。

十六16-35 对叛变者的审判       祭司的选立只是为了神自己。上香的行动象征来到神面前祈求祂的允许。圣经用香来比喻圣徒的祈祷(诗一四一2;启八3)。当会幕被立起,亚伦的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在没有神的吩咐下上香,得不到神的接纳而终于被烧死(利十)。因此,当可拉和跟随他的人在拿着他们的香炉走近的时候,必然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到了主的荣光显现在会幕门前,正是要施行审判的不祥预告,他们处境之危险就更显而易见了(参十二5,十四10)。这个意象可能深深地影响了雅各,以致他警告信徒说:‘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五9)
       主并没有与可拉一党的人说话。祂只晓谕摩西和亚伦。我们其后从经文的记载中得知,众长老也站在摩西那边(25节)。摩西吩咐会众离开叛逆者的帐棚,否则‘你们陷在他们的罪中,与他们一同消灭’(26节)。
但是,当审判真正临到的时候,百姓便明显表现出单是保持距离是不足够的;他们在惊惶中逃跑(34节),就好像罗得要在所多玛和蛾摩拉遭毁灭时逃命一样(创十九17)。
       神对可拉和追随他的一党人作出即时的审判。作者记录他们被消灭时,带出了一个重点,就是他们的灵性已经死亡。阴间活活地吞灭他们。阴间被视作死人在地下的居所。他们的财物与他们一同被消灭,正如亚干擅取了耶利哥城当灭之掠物后所受的惩罚一样(书七)。最后,经文总结说,他们从会中灭亡,暗示他们已失去了在神百姓中的地位(33节)。那250个支持者也像拿答和亚比户那样被烧灭。有些学者认为地裂是一个自然现象,指到旷野某些部分会出现某些情况导致此事的发生。这种解释──姑勿论有甚么实质的证据──也绝不能混淆真理,神确实藉此法来审判与祂仆人摩西和亚伦敌对的人。

十六36-40 用铜包坛如今,经文的焦点从摩西移到亚伦身上。由此处直至十九章尾,都是以亚伦的祭司职任为主题。那些被灭之人的铜香炉,被锤成片子,用以包坛,让人记得只有亚伦的儿子可以烧香(参三1-4)。

十六41-50 百姓发怨言       次日,百姓表现出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支持可拉的。他们将可拉一党人称为‘耶和华的百姓’(41节)。他们是如此快速地忘记了昨天神所降下的可怕审判。事实上,这比善忘更差;他们不肯相信是神施行审判。他们指责是摩西杀死他们。这是那代以色列人不信的另一件事例。正如过往一样,荣光在云彩中显现,象征了神即将降临的愤怒。虽然摩西似乎再度为百姓求情(45节),但却是亚伦的赎罪才能使瘟疫止住。亚伦因此作了以色列的大祭司。瘟疫止住这个事实,进一步显出神已经拣选了他。经文生动地描绘了亚伦站在活人和死人中间的图画,这点是神的所有百姓都必须紧记的,因为亚伦预表了基督,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站在我们与永死之间。我们因着祂的代求和代赎而得救。这段经文的主要教训,是提醒我们要忠于神所拣选的仆人。我们可以跟初期教会作出比较,当时的信徒是那么热切地投入使徒的团契(徒二42;提前四16)。当中的理由很明显:他们透过与使徒的相交,得以进入与神和基督的相交(约壹一1-4)。今天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凭着信心进入同一个相交的团契中(参约十律法(十八至十九章)便是对此呼求的回应。我们每个人也同样需要一位中保,而最终,只有藉着基督耶稣才能满足这需要。希伯来书清楚表明了这点。
       第十六至十七章的信息是要郑重地提出,百姓必须尊重亚伦作大祭司的职任。首先,这表明了神的圣洁──惟有获得祂召命的人,才能进到祂面前。这点直接指向新约──我们只能藉着神所选立的基督、我们的大祭司,才能靠近神。其次,我们认识到,神不会容让祂的仆人遭受人的厌弃;祂会维护他们。在新约的时代,祂同样选立不同的人去事奉祂。这些人不是作群羊的主人,却是作看管群羊的仆人。他们是作长老的(与监督的职责一样,例如,可参看J.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V.3.8;
多一5-7)。教会必须因着尊重设立这些领袖的基督,而尊重那些作领袖的。领袖的唯一使命就是服侍基督,除了神的话语之外,他们再不能凭藉任何的权威。他们惟有以圣洁、忠诚和爱心才能履行所肩负的重任。虽然新约在这方面有极多的教导,但其根源却可一直追溯至旧约这些经文。
十八1至十九22 祭司的职责       接着的两章是回应以色列人问摩西:‘我们都要死亡吗?’这问题。
答案在于祭司的职责(十八章),并其职责如何洁净以色列人(十九章)

百姓是从神那里白白得到土地,因此,他们便应当从神先赐给他们的东西中,交出十分之一。至于利未人本身,也必须从他们所得到的取十分之一归给主。亚伦的家族便从他们的十分之一中得到他们的份(28节)。藉着这种方法,众祭司便能生有所养。
       什一奉献的原则并不是用律法的形式来颁布。早在律法颁布之前,亚伯拉罕就已经知道这项责任。这是一项公义的原则,要将本来均是出于神赐予的一切东西,把一些归还给神(创十四20;来七4)。在历史中其后的一段时间,利未人的需要被忽略了,而尼希米所进行的其中一项改革,就是重建什一奉献的制度(尼十35-39)。玛拉基责备以色列人因着不信而夺取神的东西。他鼓励他们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以致神倾大福与他们,甚至‘无处可容’(玛三6-12)。什一奉献的原则便成了永远的定例。因此,亚伦的祭司职任既成就在基督身上,教会的什一奉献当然也是归给祂。在新约中也得以继续延续。保罗指出自己有权靠福音养生(林前九3-14)。人若轻看此命令,结果就会导致轻视事奉,最终造成灵性衰落(太十9-10;加六6-7;提前五17-18)。

十九1-22 用以洁净的水       律法要求洁净和圣洁。离开西乃之前,以色列人要将所有不洁净的人驱逐出营。此刻,神提供了一个除罪和除污秽的洁净法。我们可以在第20节找到设立此律例的原因:某人若不洁,他就是玷污了圣所。因此,重点就跟十八章一样:干犯圣所就是冒犯了神的圣洁,会使神降怒予以色列。
红母牛的灰要用水调和,然后,那水便用来洁净。这其实并不是新的方法。摩西也曾经用牛犊、山羊的血,混以朱红色绒、牛膝草和水洒在百姓和立约的书上(出二十四6-8;参来九19-22)。希伯来书教导我们,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来九22)。然而,用红母牛灰的水洒在身上,只能洁净人的肉体;用基督的血则能洁净人的良心(来九13-14)。任何人若忽略了用此水洁净,他就要从百姓中被剪除。他既然故意拒绝神所提供的方法,就是犯了蓄意的罪──在清楚认识神律法之后仍继续犯罪。对于基督的牺牲也是用上相同的原则。任何人若不肯相信祂,他的罪就已经定了,因为他没有相信神的儿子(约三18)。他已经拒绝接受神赐给他除去罪的唯一途径。

二十1至二十一35 再次起行到迦南       ‘正月间’大概是指到3月中。当中略去了38年的时间,如今已经快踏进第四十年。经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省略的事实,不过,我们若将摩西所列出的营址(二十1,与三十三36相比,留意第38节),我们就能够察觉作者已经跳越了在旷野飘流的大约38年时光──无声地见证了他们已虚度了光阴。到了大约10月,以色列人从巴兰旷野的加低斯巴尼亚折回后的第三十八年,终于快要过撒烈溪(申二14;参民十四25)。摩西和后来的耶弗他都曾重温这段历史(申二2-15;士十一15-27)。

二十1 米利暗逝世
       亚伦和摩西亦相继在这同一年内离世。这标志着不能进入迦南地的那一代人已全部去世。

二十2-13 在米利巴发怨言       旷野飘流岁月的尾声,就如昔日开始时一样,都是充满了百姓的怨言。第二代的以色列人如今很可能已模仿了上一代的处事方式。申命记记载了摩西如何警告他们,他们其实是硬心的,可能会很快便离弃神。正如往昔一样,主的荣光显现,要攻击那些背叛的人。摩西和亚伦取了那根发了芽的杖,就是神显出兆头证明祂选立亚伦的杖(十七1-13)。但摩西并没有完全遵照主的吩咐去做。他没有吩咐磐石流出水,反而用杖击打磐石两下,而且,他言下之意表示是自己使水从磐石中流出来的(10节)。由于他没有将荣耀归给主,他便失去了带领以色人进入应许地的机会。

二十14-21 以东不容以色列人通过       以色列人开始要接触迦南的邻国。此次的接触,深深地影响了这两国其后数百年在外交关系和战争方面的历史。加低斯位于以东的边界。以色列人若要从南面进入迦南,就要经过以东。我们要留意经文如何记录两国之间互相传达的信息。以色列人的要求遭到以东王的拒绝。

二十22-29 亚伦逝世
       (参三十三37-39)
       我们并不清楚何珥山的位置,只知道它在以东的边界(申十6将该地称为摩西拉)。亚伦在米利暗死后4个月逝世,当时大约是第四十年的7月中(三十三38)。陆续的死讯表示了第一代以色列人的消逝。眼见亲人一个个地去世,剩下自己一人的摩西,很快也要离世了,因为40年的岁月已无声逝去,他们都不能进入即将可攻占的迦南地。这章虽然充满了悲哀的调子,但它却预报了以色列人即将进入应许地的信息。以利亚撒接续了亚伦的祭司之职。

二十一1-3 亚拉得被毁
       亚拉得是迦南地的一个城。亚拉得人和亚玛力人就曾经在38年前的同一个地点何珥玛杀灭了不少以色列人(十四45)。如今,他们又再攻击以色列人。但以色列人在这次却懂得倚靠神。以色列人发愿说,要将他们‘尽行毁灭’,这愿也跟神的应许一致。这些迦南人终于被尽行毁灭。

二十一4-9 铜制的蛇
       以色列人既不获准经过以东的领土,便只有绕过以东地,要折回往红海那条路走(这时正值第四十年中)。百姓的内心烦躁再次变成公然的背叛,他们又再出言表示厌弃神所赐下的吗哪。那些凶恶的蛇,可能是出没于西乃荒芜之地其中一种着名的毒蛇,最剧毒无比。至于解毒的方法,就是仰望一条挂在杆子上的铜蛇。后来,希西家打碎了这条铜蛇,因为它成了以色列人敬奉的偶像(王下十八4)。基督被举起便与这件发生在旷野的事件互相比照,因为凡仰望祂的人都会得着生命(约三14-15)。在上述两件事例中,得救似乎都只有信心一途。

二十一10-20 前往摩押       故事的节奏明显转快。众支派起行,迅速步向迦南的边界。这是行程中的最后一程,作者只作了简略和快速的描绘。希伯来文用的都是重复性的言词。希伯来文不断重复‘他们起行’和‘他们安营’(二十一10、11、12、13)。反观前面的经文,也用‘他们从……起行’这句相同的片语来叙述前段的行程(二十22,二十一4)。这种重复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制造匆促感的手法。以色列人正迅速赶路,希望早日到达应许地。这段行程纪录包含了两段引文。第一段是来自一本名为《耶和华战记》的古代纪录(14-15节;参书十13和撒下一18所提到的《雅煞珥书》)。根据新国际译本的翻译,这段引文是一份不完整的地名名单。然而,希伯来文的经文却能和其他的翻译融合(例如参英王钦定本)。七十士译本的记载是:‘所以在《耶和华战记》一书上说,耶和华焚烧苏法和亚嫩河。祂又使用亚嫩河令亚珥住在那里;亚珥是靠近摩押的海岸。’
       第二段引文是一首歌。以色列人如今因喜乐而唱歌,因为主在他们的路程中一直帮助他们。它与作者力图营造一种迅速前赴目标的感觉配合得非常完美。

二十一21-35 战胜西宏和噩       以色列人已经夹在摩押和亚摩利中间(二十一13)。通往迦南的路已被挡住。使者传达给亚摩利王西宏的信息,与传给以东王的信息相类似(二十二章,二十17),而所得回覆也是一样:招聚军队来赶逐他们。这一次,以色列人没有转身折回,反而击败了这个首先发动攻击的王,占领了他们的全城。经文再一次引用了一段古老的话来记录这次胜利。‘那些作诗歌的’(27节),直译的意思是‘那些喜用箴言的人’,所指的大概是以色列的智者,他们擅用深奥的言语来概括事情。他们的说话预言了摩押将被击败,摩押所敬奉的偶像是基抹(29节;王上十一33)。下一个被击败的敌人就是巴珊王噩(32-35节;申三1-11有更详尽的记述)。赢得两次胜利之后,以色列人就住在所占领的土地(25、31和35节)。后面的经文会更详尽地记述两个半支派如何定居约但河东(三十二章)。
       t194第四十年:重组各事件的可能发生过程二十二1至二十四25 巴兰的预言 由这部分开始便是整个行程最后阶段的记录,当时的以色列人已在耶利哥对面约但河安营,准备要进入迦南地(1节,三十三48)。耶利哥是第一个攻取的目标(书五13-六27)。在摩押平原上所发生的连串事件,已大概占去了第四十年最后5个月的全部时间(10月中至3月中),都记录在民数记余下的部分和申命记之中。对于巴兰说预言这件事,申命记只是非常简略地顺带提及(申四3,二十三4-5)。

二十二1-20 巴兰奉召
       摩押与住在西乃和约但河东的米甸人组成联盟(出二15-17;士六)。
他们一同召唤住在河边(幼发拉底河)毗夺的巴兰前来,为他们咒诅以色列民。以色列人如今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头,他们在旷野飘流的40年岁月,还有大概4个月的时间便告终结。当他们这名死敌被召之际,他们正作好准备,随时攻占迦南地。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所传达的重要信息是:神定然会祝福祂的百姓,并证明祂与他们的立约应许。在巴勒召巴兰的记载中,从3方面引证了这点。
       首先,巴勒的话宣示了正待定夺的问题核心:以色列要得着祝福抑或咒诅?他对巴兰所说的话:‘因为我知道,你为谁祝福,谁就得福,你咒诅谁,谁就受咒诅’(6节),令人想起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我必赐福给你……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十二2-3;参创二十七33)。因此,巴勒的话便令我们醒觉到,神的立约计划现正面临考验。巴勒要召来的是一位假先知,他以发出咒诅、破坏神的赐福见称。这几章经文的主要信息最终便为我们带来极大的安慰:神的赐福是不可改变的。整件事之所以显得重要,只因为一个理由:从一名可恶的敌人口中,也肯定了神的赐福(12节)。
       其次,神禁止巴兰去,也不准他咒诅以色列(12节),或说出任何违背祂吩咐的话。当巴兰骑驴往巴勒那里的时候,‘耶和华的使者’便站在路上敌挡他(21-35节)。
       第三,甚至连以色列的敌人,也认识到神赐福的事实(3-5、11节)。
换言之,以色列已经蒙神福祉,人数极其众多──就正如神所应许的。因此,整件事更证明了神立约的福祉是绝不能动摇的。圣经视巴兰为一个作恶的人。使徒彼得对他的判语是:‘巴兰就是那贪爱不义之工价的先知’
(彼后二15-16;犹11)。他贪爱钱财的心驱使他与神和神的百姓对敌。经文一再提及他说预言的酬金(二十二7、17-18,二十四11)。当以色列人向米甸人报复的时候,巴兰也与他们同遭杀灭(三十一8)。
二十二21-41 巴兰受命只说神的话       驴竟然开口说话,使这件事变得更为特殊。驴子天生当然不懂说话,但神却使它开口斥责这个愚蠢之极的先知。而且,因着两者之间的对比,驴更成了巴兰的一个活生生谴责。驴看见神的使者站在他们的路上,所以便明智地作出回避;巴兰却甚么也看不见,于是便用尽各种恶毒的方法来驱使驴向前走。驴对巴兰忠心耿耿,救了他一命;他却毫不留情地打它(参箴十二10)。巴兰后来才发现与他对敌的是神。这次不寻常事件所要表明的重点,是要向巴兰再次重申,他必须只说神所吩咐的话(35、38节)
。巴勒逼切渴望巴兰帮助的心情,已从经文的字里行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他来到边境迎接他,对他的迟误发出微言,而且还再次表明自己将会如何厚厚回报他(36-37节)。翌日早晨,他们二人便双双登上巴力的高处,准备发出咒诅(41节)。

二十三1至二十四25 巴兰说预言祝福以色列

       巴兰谈了4次有关以色列的预言和3次有关列国的预言。经文清楚指出神将话传给巴兰(二十三5、12、16、17、26,二十四2、13、16)关于这些神传送的预言,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明白的。那4次有关以色列的预言,每次均提到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其中一个应许,并且对它予以肯定。第一个预言(二十三7-10)强调神没有咒诅以色列,肯定以色列的人口将会如地上的尘土那样无可计算。谁能数点雅各的尘土?谁能计算以色列的四分之一(二十三10)?第二个预言(二十三18-24)强调神没有改变祂的应许,肯定神与祂的百姓同在(清楚提到与神建立关系的应许)。‘耶和华──他的神和他同在’(二十三21)。第三次预言(二十四3-9)是全能者的异象,此乃神向亚伯拉罕显现时所用的名,肯定以色列将要承受应许之地(二十四5、6)。当中预言要胜过亚玛力王亚甲,表明这里所针对的就是迦南(参撒上十五8)。最后,预言以色列要吞吃敌国(二十四8),就是应验了他们将攻占仇敌城门的应许(创二十二17)。

第9节
       第9节的最后几句话,进一步表明了预言是以亚伯拉罕的约为中心:‘凡给你祝福的,愿他蒙福;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参创十二3)

       第四次预言也许是最值得留意的(二十四15-19)。这是从‘至高者’
而来的意旨(二十四16),昔日麦基洗德是奉此名来祝福亚伯拉罕(创十四18-20)。新约是将麦基洗德与基督耶稣相提并论的(来七1-17;参诗一一○4)。这预言应许在遥远的将来一位王会兴起击败以色列的仇敌(17-19节)。他‘必打破摩押的四角’(17节)这句话,似乎是预言大卫的胜利(撒下八2)。然而,亚伯拉罕的应许(创十二3,二十二18),以及圣经的其余部分,却教导我们认识到在大卫宝座的应许中,有将来连外邦人也会归顺的弥赛亚应许(创四十九10)。因此,巴兰肯定了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
当巴勒听见巴兰接连发出的预言,便愈来愈生气,但先知其实是无法自己。他被逼要祝福以色列。接着,他还在未被邀请下,继续预言其他列国的将来,当中包括了亚玛力(20节)、基尼(21-22节)、亚述和希伯(24节)。亚玛力人一直是以色列人的强敌,他们在希西家的时候被消灭(代上四43)。以色列人中混了一些基尼人,但迦南原来是他们的国土,而在攻占的名单中,他们是排在最先的国家(创十五19)。亚述通常是指到亚述帝国。希伯可能是指到巴比伦和基提(即希腊)。若然如此,巴兰正遥望以色列的将来。

二十五1-18 以色列人被摩押女子诱感行淫       以色列人虽然不被别人咒诅,因为神的话语是充满大能的,可是,他们却因着本身的软弱而被诱感。我们再次留意到民数记的一个特点:它将神的话与人的背逆互相对照。神的话已经赐予福祉;但如今背叛的却是以色列人自己。民数记虽然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在其后的经文中得知,那是巴兰出主意,要诱惑以色列人去拜偶像和行淫乱的(彼后二13-16;启二14)。这两种罪是有关连的。可能是拜巴力的宗教藉词要其信徒进行一种生育的礼仪而牵涉行淫的活动,亦可能是摩押妇女诱惑以色列人后,再怂恿他们一同拜她们的偶像。 以色列人在这次事件中,初次体验了迦南的危险,可惜他们后来却又在同一情况下跌倒。神一再告诫祂的百姓,不可与邻国的人通婚,因为他们会诱使以色列人离弃神。
       当以色列人在西乃犯了拜金牛犊的罪后,利未人为了表明自己要事奉神而杀掉自己的亲属(出三十二25-29)。这次,亚伦的孙子非尼哈为了神的荣耀而大发热心,成了一个瞩目的人物。他看见一个以色列人带了米甸领袖的女儿进入帐幕中,于是,他便尾随他们,用枪刺透他们两人。他们公然不理会以色列人的哀哭,蓄意犯了违抗神话语的罪。非尼哈的行动止息了已夺去24,000条人命的瘟疫(保罗说在一日之间死了23,000人,林前十8;参亚伦在许多年前的行动,十六47-48)。神赞赏他的热心,于是,便在一个永远的约中确立他的祭司职任(二十五13,参尼十三29)。神赐下此约其实是显示了祂的怜悯,因为它保证将来会有祭司为以色列民代赎。
新约指出,亚伦的祭司职任因基督的工作而更改(来七11-22)。这里是没有冲突的。藉着众先知的工作,已经清楚表明祭司的职任最终会在基督的身上成就。
       最后,神在旷野中吩咐以色列人要因此事而与米甸人为仇。后者就迅速遭到消灭(三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