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第11章,若從前面來看,應該是進入一個非常偉大、輝煌的歷史中。民數記從第1章到第10章講到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跟上帝的立約結束。那是個神聖、偉大的約,當這約被立好了之後,就開始要執行。他們跟神的關係更親密、美好。執行上,除了平常在生活(行進中或靜止時),以神的會幕、約櫃、獻上祭物給神為中心以外,還有個非常大的事,就是要準備攻佔迦南地,那是神給他們的應許,立約的保證。
因此,可以說這一群人在立約後,跟立約之前的身份有個巨大的轉變。之前當然也是神拯救的,但立約之後有個很神聖的關係。就好比以前是男女朋友,現在是夫妻。而神跟以色利人的關係當然比這要更複雜一點,不只是夫妻,也情同父子,「我作你們的神,你們作我的子民」。以色列人成為神在這世上的一個代表和見證,見證這位獨一耶和華神的真實和慈愛,成為萬國的祝福。這是從神跟亞伯拉罕立約就開始,在西乃山底下再擴大、深入的。他們變成一隊精兵,跟神是如此的親密和親愛。然後他們就開始往前面行進。以前是烏合之眾(雖然也是蒙神恩典),現在是一群大軍隊,不敢說訓練有素,因為訓練的時間不長,但的確是一群上帝揀選出來的精英,而我們完全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情形發生,11章一開始,第1節就看到:
民11:1,「眾百姓發怨言,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耶和華聽見了就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
這個情形,在聖經其他部分(包括新約),以及我們平常生活裡好像也有,就是在一個非常美好的事情告一段落,也計畫要進入一個更美好的情況時(像婚姻),結果產生的卻是個極大的悲哀。士師記也是這樣,當以色列人進到迦南地後(從約書亞記開始),沒有佔據所有地方,反而學習當地風俗,就開始墮落。
在這裡,以色列這偉大的軍隊,沒有開始顯出他們是耶和華的精兵,就開始發怨言,然後怨言、「惡語」(邪惡的語言)達到神那邊。這跟出埃及記一開始有點像,那時是以色列人的呻吟、痛苦達到耶和華那邊,神看到他們的可憐,來拯救他們。現在不是神聽到他們的可憐,而是聽到他們的抱怨、怨恨、對神的不滿。
「怨言」這字雖在這裡(和耶利米哀歌裡)才出現,但發怨言的歷史是其來有自,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神差遣摩西去拯救時他們就有;在紅海邊也發過怨言;過了紅海,進到曠野時也發過怨言。
但我們發現,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跟神立約前,每次犯錯、發怨言,神給的待遇大概都很寬大,有時神甚至完全不計較。也就是立約前、後,好像有很不同的處置方式。立約之前你發怨言、犯罪、做錯事,好像神都不計較,立約之後神就很計較,再發怨言、犯錯,神就會發怒、懲治,這就是神對我們人的成長的一個要求。神的恩典是白白的,從永遠到永遠都是白白給的,我們沒有任何可誇,全然倚靠神,但是領受了神的恩典之後,神對人有要求的;這要求當然也是靠著神的權柄和恩典才能做到,但有要求。
這我們也都經歷過,像小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看到他撒得滿地都是,髒得不得了,我們不但不會生氣,還很高興他又吃了一口。但如果一個十幾二十歲的人,吃飯時把菜、湯這樣亂倒,恐怕就要挨罵,除非是特別的情形或他有什麼病。
當人一再領受上帝的恩典而始終不成長,是非常危險,不管是用植物或其他東西來講,神澆灌的園子、栽種的樹木,一再領受恩典而沒有任何改進時,神是會忿怒的。這一點我常常講,求主讓我們總知道神的恩典、慈愛永不改變,但另一方面也要知道這豐富的恩典不斷的教、給,我們就需要有成長。
因此當以色列人更認識、更領受祂的恩典時,神對他們的要求就更高,這是理所當然,非常合理的:對摩西也是這樣,在民數記這裡也看到,神聽到他們的怨言,就怒氣發作。這不是神有什麼不公平、不公義、不耐煩,而剛好相反,是神對我們人(包括以色列人)有祂的要求。
這裡我們不大清楚耶和華「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是什麼意思,有沒有燒死以色列人,不大確定,不過看起來這火的焚燒是耶和華忿怒的一個審判,還不太嚴重,也是叫人覺得很遺憾。
其實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就是對自己的小孩(或其他人)犯錯誤,我們通常也是看情形。一般來講,若不是太嚴重,我們一開始就放鬆一點,但如果故態復萌,重犯同樣錯誤,甚至越犯越嚴重時,我們就會用比較嚴厲的方式來處置。神對我們也是這樣,這一次是燒,好像沒有燒死很多人。
甚至「直燒到營的邊界」有人解釋說,這不該發的怨言是從閒雜人開始,就是那些不住在以色列人當中的外人,住在邊界的這些人,不應該跟以色列人混合的。這一點我們華人可能特別瞭解:神叫以色列人要「嚴禮教之大防」、「夷夏之辨」,就是要小心跟世界分隔,一旦跟它在一起,容易學壞。這是一場沒有停止的一個爭戰,不是你用神的話和神的靈去影響它,就是它來影響你,不可能說大家保持中立,你不干擾我,我不干擾你。我們跟世界、肉體總是這樣,靠著主就勝過它,越來越光輝,若不倚靠主,它來勝過你,就越來越墮落。
這些跟以色列人一起出埃及的閒雜人,和後來的迦南人都有同樣情形,就是以色列人如果不能影響他們,他們會去影響以色列人。好的例子就是路得跟拿俄米的情形。拿俄米影響了摩押女子路得,使她認識上帝,路得就有好的反應,善待她的婆婆。如果拿俄米沒有好好影響路得的話,路得恐怕給拿俄米的影響也是不對。我們只有求主幫助,這種力量是一直不停的,你不進,魔鬼就進,在你身上掌權。
現在他們被這些閒雜人影響,發怨言,耶和華就忿怒,不像以前就算了,現在有嚴重的警告,就燒。大概也是燒在閒雜人那邊,所以說是邊界。曠野裡天乾物燥,火燒起來很恐怖的,何況這火不是一般的火,是從耶和華來的。森林大火、平原大火都很恐怖。但這因神的忿怒而起的火,又因為摩西的禱告而平息:
民11:2-3,「2百姓向摩西哀求,摩西祈求耶和華,火就熄了。3那地方便叫做他備拉,因為耶和華的火燒在他們中間。」
「他備拉」就焚燒的意思。火的焚燒,總是有審判的意思,而聖經也講,耶和華的審判常常也有煉淨的作用。我們感謝主,但我們不能一直指望一位摩西在代求;甚至可以說,我們不能一直因為有聖靈或耶穌的代求,反正有個有效的中保、寶血,就不斷的犯罪。若有這樣的心,剛剛好就是褻瀆聖靈,以及輕慢耶穌的救恩和代求,不是真的看重和悔改。神絕對的恩典慈愛,不是讓我們繼續持守那種壞的態度的。
以色列人的抱怨使上帝產生忿怒;上帝的忿怒叫以色列人害怕,請摩西來求;摩西求了,火就平息;但火一平息,他們又開始抱怨。可嘆,這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事?我們生活中不也常有這情形?碰到災難(而且是夠大、夠長、夠久)我們才求神;求了神,災難解決了,我們又故態復萌;故態復萌往往就更嚴重,也就更麻煩。現在他們這故態復萌又跟過去一樣,就是這些閒雜人、老我的影響:
民11:4,「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
本來神所造的任何東西(不管是肉或慾望),都是好的,這種對東西的需求、渴慕、喜悅,使我們在神供應給我們滿足時,會特別感到快樂。但在新約、舊約裡,這慾望又常常成為定我們罪的東西。不是這東西本身不好,而是我們在肉身不服聖靈、不服神的話時,這種慾望、情緒、渴慕、盼求就常常會控制我們,讓我們在被控制中不能信靠、讚美、順服神,不能向神感恩。神常常給我們這些姑且說是折磨,其實是個美好的訓練,如果沒有被訓練得好,就真麻煩。
這些閒雜人、比較不屬靈人的貪慾一起,還沒有忘記前面的火,他們就挑動以色列人抱怨的心,他們就哭號:
民11:5-6,「5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葱、蒜。6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
他們哭號著要吃肉,有解經家說他們有很多肉,那些從埃及帶出來的牛羊都是可以吃的肉,所以他們所想吃的不是牛羊的肉,而是想念埃及的魚。這樣解釋可以,但我也覺得未必一定如此,因為他們可能帶出很多牛羊,但在曠野,恐怕牛羊的產量不會像在美好的草場一樣豐富;牧放的牛羊跟養在農場裡的,恐怕不會一樣,大概不會長得那麼多,那麼快。所以他們就算要吃牛羊的肉,大概也沒有那麼方便,不像在現在那種大規模的飼養方式。
總之,他們沒有太多的肉可以吃。也可能加上埃及以魚著名,不管是海水魚、淡水魚都非常好吃。我們在台灣真是得天獨厚,各種魚、肉都吃得到,我們應該好好感恩。
現在他們想要吃肉、魚,想到在埃及的各種好處,尤其是這裡說的「不花錢」,免費的東西。現在免費的東西(如接駁車等)都越來越多,因為富裕了。而他們到了曠野,是在一個貧窮、物資缺乏的地方,想到以前不花錢就有魚吃。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怎麼會有不花錢能吃到的地方?不花錢能吃到東西,我看只有兩、三種人,第一種就是囚犯,在監獄裡不要花錢就可以有東西吃。第二種是奴隸,奴隸根本沒有錢,主人給什麼,你就吃什麼。第三種就是乞丐。乞丐也有兩種,一種是討錢,一種是討飯。聽說中國大陸現在的乞丐都是討錢,不討飯的,你給他,有時他還不要。不過再窮一點的地方,大概會要討飯。乞丐、囚犯、奴隸,他們不花錢,其他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世界,要得任何東西都要花錢。花錢需要花勞力,或有工作機會,不花錢要得到東西,只可能是乞丐、奴隸、囚犯。當然在今天還有一種,在歐美這些社會福利國家的流浪漢。但這四種人都是沒有尊嚴的人,自由人要花錢或花力量才能得到吃的。
他們以前在埃及好痛苦,但有個好處,工作有保障。這也是奴隸的特點,工作有保障,因為主人希望奴隸繼續替他服務,不給薪水,但給他吃的。或講得再難聽一點,像中國的後宮佳麗,或羅馬養的角鬥士、神鬼戰士,都有最好的食物、教練,要讓他吃得好、玩得好,也有最好的訓練,讓他在各方面都滿足,為的是看到他在角鬥場上血淋淋的殺戮,也是沒有尊嚴。
這讓我們想到一件事:自由。神叫以色列人得自由,都是白白的恩典;自由本身就有這白白的意思。但我們這些罪人,原來作奴隸的,是白白得到恩典、自由,使我們得釋放,不是我們做了什麼工作,像角鬥士,若表演得夠好,有一天可以贖自己;也像妓女,接夠多的客,有一天可以贖自己。而我們沒有辦法贖自己,因為代價太高,我們贖不來。我們是因為耶穌基督的寶血、上帝的恩典和拯救,舊約、新約都是一樣,神用大能的手把他們救出來,讓他們得自由。所以哥林多前書第7章講,「你們現在是自由的人,重價買來的,不要再做人的奴隸」。那自由是上帝的恩典。
這一點,西方政治學者討論得非常多,什麼是自由、自由主義。啟蒙運動後很多人也常談到自由的寶貴。我們基督教裡不多講,但在舊約、新約裡都有講到一個觀念:自由是在上帝的恩典慈愛中,讓我們不是為所欲為。為所欲為並不是自由,還是奴隸,作情慾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在真理、愛裡有聖潔的意願和行動,這百分之百是神給我們的。但我們又活在肉體、罪惡世界中,得到自由後又常常想要回去作奴隸。
以色列人就是這樣,哥林多教會也是,啟示錄裡老底嘉教會、撒狄教會,恐怕都有這樣情形,想要回去作奴隸。因為奴隸雖然痛苦,但有食物的保障,有工作可作(雖然那工作就是奴隸);雖然有鞭子,但有免費的食物。人真是有奴性,這話很侮辱人,但是事實,不信神、沒有聖靈的人喜歡作肉體的奴隸,不喜歡得自由。
在中國近代史裡也有很多人討論,胡適之先生喜歡談個人主義,他提出易卜生寫的一個小說「娜拉」,講一個女人在有錢人家作少奶奶,一天到晚打扮得漂漂亮亮、珠光寶氣、吃喝玩樂,其實就跟剛才講的神鬼戰士差不多的人物。後來有一天覺醒,她就離開她的家庭,不要再作人家的玩偶(看起來是被她丈夫尊重,其實是玩弄,跟奴隸一樣)。後來很多人就討論,走出去以後怎麼辦?不是作妓女,就是再回來,因為社會上不允許她自由、作獨立的女人。
我們信靠了耶穌以後要非常小心,要非常倚靠上帝。看到以色列人、新約的哥林多教會、加拉太教會,保羅都有提醒他們,「你們被釋放,得自由了,但還想回到罪惡、奴僕的軛下,作律法、肉體的奴隸」,這是個悲哀的事情。以色列人是這樣,我們今天也是這樣,天天想要自由,但那自由其實還是被綑綁、放縱情慾、被律法約束的自由,不是真自由,還是奴僕。以色列人就表現出這一點。我們喜歡成為被養的種豬、肉雞、肉牛,一天到晚有吃有喝,被養得舒舒服服,最後是被牽到屠宰場,讓自己的鮮血滿足那些養我們的人。那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真理、上帝裡面。
但引誘很多,他們還是想回到埃及去。我也多次講過,曠野的生活、基督徒的生活並不舒服,得自由卻沒有那麼多豐富的肉體情慾可以發洩,我們就會思念以前那不信主,作罪惡奴僕,又有一些權勢的時候。或者那樣有安全感,每天有魚、肉吃,有工作(雖然那工作是帶著鞭子的)。現在在這麼大的曠野裡,好像是自由,沒有鞭子在打我們,是服事上帝了,但要對付、攻克己身,就很累,要讀經、禱告、事奉、參加聚會、愛人、聖潔、聽道,又要學習對付自己、對付自己的情緒,很累,不想作,於是我們常常就想用重價買回來的自由,換取重新成為奴隸的身份,想要吃別的東西,想要有罪中之樂。
民11:7-9,「(7這嗎哪彷彿芫荽子,又好像珍珠。8百姓周圍行走,把嗎哪收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做成餅,滋味好像新油。9夜間露水降在營中,嗎哪也隨著降下。)」
然後講到嗎哪。這裡不管怎麼描述,不管嗎哪是怎麼神奇的東西,從整個聖經看,這是上帝給他們的恩典,是神蹟奇事,絕不能用一般自然現象來解釋。聖經好像在描述它的寶貴,形容它像珍珠、新油、有各種吃法,但各位再想想,天天吃,會厭煩的;什麼山珍海味,天天吃都會厭煩。
我不是說基督徒的生活不可以有變化,神一定給我們變化,但我們基督徒生活裡,雖然像詩歌所唱的,有個千古不變的道理,就是耶穌愛你。這是不錯,但這千古不異的道理、神、權柄、恩典,在以各樣豐富方式表達出來時,有個千古不異的該有的反應,就是你要信靠祂、要過聖潔的生活、要順服祂、要有愛心,而這些常常都叫我們煩厭,好像吃嗎哪一樣。我也講過,你一天到晚讀經、禱告,不一定就叫你很聖潔,可能變成法利賽人。很多人一聽到這就很高興,「那我就不要天天讀經禱告了」,但我接著要說,如果不讀經禱告,不在這些事上操練自己的話,一定會墮落。有些對主的敬畏和敬虔,是連一秒鐘都不能跳過、忽略、抱怨的。
中國歷史上,有時候是一家哭、一路哭,整個天子、制度讓大家非常痛苦,但以色列人並不是這樣,他們是對自由、天天吃一樣的東西厭煩,而且想到過去作奴隸的快樂、罪中之樂,於是他們就像加拉太、哥林多教會、我們這些屬肉體的基督徒一樣,就在那裡怨、哭。他們沒有說別的,沒有拜金牛讀,也沒有作偶像,就是覺得上帝這樣帶領不好,相對的,他們就是覺得上帝沒救他們以前更好。這就是重新要作奴隸,不但惹上帝的怒氣,摩西也很難。
民11:10,「摩西聽見百姓各在各家的帳棚門口哭號。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摩西就不喜悅。」
大家有志一同,全都在自己的帳棚前面哭。整個200萬應該是大軍的人,在那裡哭。「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神的怒氣現在不只是第1節講的「發作」,是「大發作」。發作的結果有火出來燒,這裡大發作的結果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顯然應該感覺得到。
百姓哭的原因是閒雜人發怨言,真是一點麵酵讓全團都發起來。小小的想要吃魚、吃肉,不是壞事,但對神因此沒有信心,就讓整個以色列人哭,之後就讓神怒。我們不知道這次神怒是怎麼表達,但好像摩西都跌倒了。
「摩西就不喜悅」,我們中文翻得很輕鬆:「不喜悅」,但摩西恐怕也受到這罪惡的影響。求主幫助,不管是摩西、我們、或任何人,都需要知道我們是血肉之驅,再屬靈的人都有在壓力下受不了的時候。兩個最屬靈、有能力的人最(摩西和以利亞),都曾在重大的壓力下求死,這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
很多解經家都講,摩西在這裡的表現不如以前,以前百姓在犯罪、耶和華在忿怒,摩西總是像耶穌一樣作個中保,把雙方的怒氣、不滿都平息,讓他們重新和好,但這次沒有。我覺得摩西可能是失敗,也不敢說他「情有可原」,但認為神都在提醒我們:再剛強偉大、再屬靈的人,也都有面臨崩潰的時候。摩西這次的不喜悅,神沒有一個字責備他,反而替他開出路。我們可以在這裡得安慰。
民11:11,「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
這「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有兩種講法,第一個就是我辭職不幹;第二個就是第15節,把我殺掉算了,死比活著是更好的恩典。
但這話不能說的,我們雖然相信基督徒的死、離世見主是好得無比,我們沒有懼怕;甚至知道到主那裡比活著的任何方式都更好,但我們也知道不應該求死,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希望繼續在世上活得美好、勇敢。這是保羅在腓立比書講的,他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活下去,一個是離世見主。離世見主對他最好,但如果活著能夠造就教會,他願意背十字架。他選擇的是活下去,那是一個比較不好的事,但他為了主的愛,願意這樣做。所以我們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了主的旨意繼續活下去。
摩西說:你這樣給我太重的責任了。所以高處不勝寒,如果羨慕作領袖,覺得有權柄、威望、萬人之上、一神之下,是很過癮的,都是血氣、肉體,不知道那有多大的艱難,和十字架要背。
摩西在這裡可能可以說不夠連繫於主,因為我們自己的愛和屬靈,一旦跟主斷掉,都會用完的。「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其實這是老毛病,本來摩西的志向就是管理、拯救、恩待這些百姓。後來在新約時保羅也有講,如果有人羨慕善工,羨慕在教會裡作一個用神的話來管理、引導眾人的牧人,是非常好的事,但跟每一件好事一樣,如果不是謙卑、信靠、順服神,都有成為一種野心的危險。或者如果有人的野心成分時,做到最後,也會有一種灰心。凡是出自人、不被聖靈來對付的,都不好。
摩西有這野心(或老我)過,就是在他40歲時拿刀殺人,要救百姓。那是出自肉體。現在到了80多歲,那靠著自己的成分可能多少都還有,就不想幹了。這是你本來最想幹的,神磨練你40年讓你能作這事,甚至有很大的靈力,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甚至跟神面對面講話,但艱難來的時候,你也受不了。摩西不想做了。
民11:12,「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
摩西現在說「他們」不是「我們」,他很討厭這些百姓了。我也聽過媽媽講,「有時餵奶餵得真是累時,想把你丟掉」。我們人(即使最偉大的母愛)都有限,只有主是無限的。摩西在這裡甚至把他跟以色列人、和上帝都分開了:「我想要安靜一下,我受不了」。
民11:13-15,「13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14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15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由此可見摩西的出發點都還是善良的,「我想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我不能解決。」是善良的,但倚靠神,你的善良就不一樣:「我想幫他們解決,但我靠著上帝,上帝給我多少,我就作多少,我繼續祈求、倚靠主、榮耀歸主,能力也來自神」,那就好了。
其實摩西這事早就發生過,他在40歲(甚至可能從小)時就有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要拯救以色列人,但那出自自己,就會失敗、被拒絕,而且有限。後來葉忒羅就看到這女婿太靠自己,勸他不宜這樣,要分層負責。後面在申命記第1 章也看到神叫其他人一起來分層負責。所以神不是沒有提醒過摩西,但摩西有個優點(跟所有優點一樣,這些優點來自神,但你若不繼續靠著神的話,優點會變成缺點),就是他責任心很重,事必躬親,所有事都自己來做,就累得要命。
在這裡,其實神又是告訴他要分層負責,要能夠交託。有強烈責任感很好,但要分層負責。神給你的恩賜、聖靈是沒有限量的,但神要賜多少,那是祂的旨意,你就在神所賜的當中知道該怎麼作。
現在摩西說,「我擔當不起了」事實上,我們連一根稻草都擔當不起。「你不如把我殺了算了」。他發怨言真是發得很強烈,但神憐憫他,摩西現在80多歲,但在神眼中不過也是個孩子一樣。神恩待他,教他怎麼解決這問題。
民11:16-17,「16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裡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17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
神的作法跟以前、以後都一樣,就是要分擔。怎麼作?重要的是要靠著聖靈。這在士師記也看到,聖靈一降下來,這人身上就有能力。今天也沒有改變,在使徒行傳第6章,當人太多、責任太重時,也是一樣選一些聖靈充滿的人來管理飯食。這原則始終是分擔,但要靠著聖靈;把權力分出去,靠著聖靈,聖靈會給他們能力。
然後聖靈的充滿也跟說話有關係。今天靈恩派弟兄姊妹很強調說方言,我也不忽略,因為聖經上有講,但我們更重要看到聖靈充滿的人有個特點,就是他會說話,會辦事。從約瑟、摩西身上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今天靈恩派弟兄姊妹講到聖靈充滿就是說方言,不是在說話、作些管理的事,而是有些特異的舉動,我們實在是覺得那像掃羅被聖靈充滿一樣,就倒在地上,不穿衣服在那裡講話。那也是聖靈的工作,好像不是神要我們特別去祈求的。掃羅被聖靈充滿,如果能好好管理百姓,而不是躺在地上說話而已,那就好了。好像今天也有很多靈恩派的有這現象,我實在覺得這不是我們應該效法的事。說話、神的聖靈充滿,好好的使用你的理性,用神的話來管理,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然後18節,另外一方面,就是解決百姓的問題:
民11:18-20,「18又要對百姓說:你們應當自潔,預備明天吃肉,因為你們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我們在埃及很好。這聲音達到了耶和華的耳中,所以他必給你們肉吃。19你們不止吃一天、兩天、五天、十天、二十天,20要吃一個整月,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裡噴出來,使你們厭惡了,因為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在他面前哭號說:我們為何出了埃及呢!」
在這裡可以看到耶和華忿怒。這不是耶和華血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你們要吃?我就給你們夠多,吃到你們煩厭。」當然神不是人這樣幼稚,你們要這樣我就這樣,神要管理他們。其實嚴重的不是吃肉的事情,而是他們想要在埃及。吃肉只是表達他們對以前罪中之樂的懷念,和現在背十字架跟隨主的厭惡。他們輕看神現在給他們的恩典、訓練和管教,只想在罪中享受快樂。
如果神到最後用這一步來治人的時候,那真是很可怕,何西阿書有句話說,「以法蓮親近偶像,任憑他吧!」(何4:17)當神任人為所欲為(甚至滿足)的時候,最是危險。當神攔阻我們的罪惡,讓我們很痛苦的時候,那真是神還愛我們,還有希望。所謂「打是愛、罵是情」神對我們的打、罵、管教,表示祂還沒有放棄,一旦任憑我們,不管了,那就是要遭受大禍患。
「現在你們要吃肉,我就給你們,吃到你們厭倦」。其實後來神就用災擊殺他們,那真是很可怕,我們求神幫助,千萬不要離棄我們,繼續的管教我們。你們因肉抱怨,肉只是個導火線,其實你們是在想為什麼要出埃及、為什麼要信耶穌、為什麼要加入教會、為什麼不能像以前一樣?當然有人就是:我兩條船都踏,既信了耶穌,我又要像以前一樣。對兩個主效忠,那是神更厭惡的。
連摩西聽到神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沒有很高興。神解決他兩個問題,一個是管理的問題,一個是提供肉的問題。管理問題的解決方式,摩西沒有說什麼,大概他很大量,有人來幫助是很好的,但吃肉問題,他也在懷疑。
這懷疑其實也一直到今天,多少的解經家都懷疑上帝在曠野怎麼可能給他們這麼多肉吃(或水喝)。我們承認那是神蹟,也承認今天用自然的方式來解決這問題是很難的,但願我們有信心,不是糊塗;也不是我們亂解、強解聖經,我們相信神有能力,因為連摩西都會問這個理智的問題,今天很多解經家沒有信心,我們不能說不怪他們,因為對神沒有信心總是不好的,但我們看到這好像難以擺脫。
民11:21-22,「21摩西對耶和華說:這與我同住的百姓、步行的男人有六十萬,你還說:我要把肉給他們,使他們可以吃一個整月。22難道給他們宰了羊群牛群,或是把海中所有的魚都聚了來,就夠他們吃嗎﹖」
摩西說的話,門徒也說過。我們人在罪惡中,總有各種大大小小不同的罪惡和懷疑。在曠野耶穌行大神蹟,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時候,門徒就有說:我們只有這麼多錢,可以買多少餅,分給多少人?不夠的。
我們不排斥理性和經驗,因為那是神在世上也用的,但不要忘記神是獨行奇事的神。我們也不是天天想用神蹟奇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我們的確倚靠神,相信我們的神會作保守、憐憫、恩待的工作。
「就夠他們吃嗎﹖」摩西都懷疑,難道他忘了那些神蹟奇事?他可能都記得,但不知道神還要不要再行。
民11:23,「耶和華對摩西說: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了嗎﹖現在要看我的話向你應驗不應驗。」
「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了嗎﹖」以賽亞書50、59章也講過,耶和華的能力在哪個時候縮小了?當然我們也承認耶和華有時是靜默不言,有時也不施行神蹟奇事,但我們不要在那樣的時候就懷疑。
「現在要看我的話向你應驗不應驗」。這句話不只是在吃肉的事上,在得地的事上都是。求主幫助我們更堅定的相信神的話會應驗。
民11:24-25,「24摩西出去,將耶和華的話告訴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長老中七十個人來,使他們站在會幕的四圍。25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對摩西說話,把降與他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靈停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以後卻沒有再說。」
這時聖靈的降臨,顯示長老也有權柄、能力能分擔。但「以後卻沒有再說」,可能是舊約時耶和華作為的方式,就是聖靈的降臨不是長期的;也可能表示這些長老對聖靈的渴慕不夠。
神的確在每個時代有不同方式來進行祂獨一無二的拯救,但我們人對神的反應很重要。願我們渴慕,更渴慕;越得到,越要得到更豐富,對神的渴慕不要有停止的時候。
這時候這麼多人一起說話,是個證據,我們今天也是一樣,希望教會領導的人,像保羅說的,「都說一樣的話」。意思不是說我們都像一個模子裡出來的,而是希望我們都能說主的話、主的十字架,在基本信仰上一致,一起用神的話同心來治理。
但是,每次神作的美好事情,都會有一些我們想不到的,意外的事情發生。
民11:26,「但有兩個人仍在營裡,一個名叫伊利達,一個名叫米達。他們本是在那些被錄的人中,卻沒有到會幕那裡去。靈停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在營裡說預言。」
有兩個人沒有去。有解經家說這是伏下一個伏筆:有人得到神的恩賜、聖靈的感動,卻沒有順服摩西,以致於後來可拉黨的叛逆也是從這裡開始的。這樣的解釋不知道對不對,但有一點,一旦有聖靈、神的恩賜臨到人,這是好事,但好事也都有危險,就是我們會因著神給的聰明、智慧、美麗、聖靈的恩賜,而想要自立為王,不順服神,也不順服神給我們的制度。人一有恩賜,就會對神(或神設的制度)有一些看順眼的地方,這要小心。
我不是鼓勵反智,不是不要多讀聖經、多求神的恩賜,這都是聖靈的恩典,應該多多祈求,而是恩賜一旦多起來,常常就會有一種「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態,「我為什麼要聽你的?」的這種危險。
這兩個人不去,到底對不對,我不曉得,但恐怕不太理想,因為大家在一起,一致。但神的恩賜還在他們身上,所以我們不能否定當他們沒有跟大家一起時,神的恩賜並沒有就消失。這在後來的巴蘭、哥林多教會、許多比較遠離神、墮落了的神的僕人身上都可以看到。神很寬大,但神的寬大往往造成我們繼續的頑梗,甚至更頑梗。
這兩個人應該去跟那70個人在一起的,卻沒有去,但他們在別的地方說話了,這的確會造成分裂、不合,變成兩個領導,兩個中央。不過約書亞的反應也不對:
民11:27-30,「27有個少年人跑來告訴摩西說:伊利達、米達在營裡說預言。28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就是摩西所揀選的一個人,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29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30於是,摩西和以色列的長老都回到營裡去。」
有個少年人很熱心,跑來說:「營裡另外有聲音了,也是被聖靈感動的」。這我們也不能不想到哥林多的教會(尤其是哥林多前書14章講的),很多人都在說話,我們不否認,因為聖經講的是被聖靈感動在說話,但即使你是被聖靈感動,即使你講的是神的話,也要有十字架來對付:就是這場合該不該你講。
每次我坐在下面聽道,也可能被上面講道的人感動:「這句話可以有更好的發揮」,但那時候我該不該講?我講了,是炫耀我的講道能力、恩賜,而且打擊那講道人的權柄,我可以在那時候講嗎?我甚至以後都不能講,免得有人說:「康牧師講的跟某個牧師講的不一樣,我們應該聽誰的…」。這是製造不合,不應當。所以我們要小心。
我還是說,聖靈的恩賜、甚至是神的話,我們還是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是恰當、該講,什麼時候不應該講。
所以這個少年人來報告,可能是應該的,但約書亞的反應有些嫉妒。那就是惡上加惡,可能變成要對付、消滅那兩個人。那樣不好,而摩西有個寬大的心。
這個作法是不是寬大到後來縱容了可拉黨?或像基甸曾經對以法蓮人寬大,後來就變成縱容他們,這我們不曉得,但摩西的反應的確很好,「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再用哥林多前書來講的話,都是「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