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用了一段长时间(11:18>十一18)和经历了许多争战(12:1-24>十二1-24),才攻取了应许地。在这许多的战争中,作者为历史和神学的原因,只选取了其中4次战役。以色列人开始首两次战役,那是攻取耶利哥城(6:1-27>六1-27)和艾城(7:1>七1至8:29>八29)的战役,而许多不同的迦南人联盟,则开始了另外两场在南方(10:1-43>十1-43)和北方(11:1-15>十一1-15)的战役。以色列人攻击两个中心城市的战役,使他们在应许地上夺得了坚固的滩头阵地,把这地一分为二。攻打耶利哥和南方联盟的两个战役有耶和华奇妙的介入。而攻打艾城和北方联盟的战役,则显出以色列人精明的战略。在这部分的中心,以色列人起誓要在应许地上遵守神的律法(8:30-34>八30-34)。这就是争战的重点。
参在耶利哥、艾城和示剑重申圣约 mp252
六1-27 耶利哥之战
六1 引言
耶利哥[现今的苏丹废丘(Tell es-Sultan)],大概是献给月神的(耶利哥的意思是“月城”);这城位于战略性的位置,在区内有一大片绿洲,那里水源十分珍贵,它控制着通往内陆的主要道路。
六2-5 耶和华的指示
耶和华给约书亚的指示显出了圣约的特性。神把迦南地恩赐给以色列人,但他们必须忠心地顺从神,使这地成为属于他们的土地( 来11:30>来十一30;参1:2-9>一2-9)。第一个指示是军队要绕着约有650码(600米)的城来走,每天一次,连续6天,叫人知道神圣的王正把这城划为惦的地界。耶利哥的王及其军队抵抗以色列人(24:11>二十四11),但他们只像撒但和他的军队在基督和惦的教会面前一样软弱无力( 太12:22-29>太十二22-29; 路10:18>路十18; 弗6:10-18>弗六10-18)。第二个指示是7个祭司要拿7个羊角,走在约柜前,这标志着圣战的开始。约柜是神的圣宝座(参3:3>三3)。第三个指示是这7个祭司在第七日要绕城7次──7这个数目在第14节重复了3次──代表着完全。第四个指示是以色列民听见最后的角声,便发出地震般的呼喊,这为要呼喊出他们的信心。第五个指示是每个战士在城墙倒塌后,便直冲进城内,将城夺取,而最后,就是把城‘献’给耶和华(17-20节)。
六6-7 约书亚的命令
约书亚复述给祭司的命令,跟着又复述给众民的命令。他先提到约柜,因为神是王(比较3:2-4>三2-4)。约书亚自己部署一些带兵器的人,走在吹角的祭司前面作前锋,其他的则走在约柜后面作后卫队(9节)。这样,神圣的王便位于神圣的战士中央,那是惦应处的正确位置。这列队的长度和深度并不重要。
六8-14 切实执行命令
神圣的军队在严肃的游行队伍中前进的时候,7个祭司吹着号角,而带着兵器的人,则按着约书亚的命令,如石头般一言不发。这样持续了6天。这戏剧性地拖长描述,正好与这长曳的行军相配合。
六15-21 耶利哥城陷落
传统指出第七日是安息日,但那并不可妨碍圣战的进行。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毁灭’耶利哥城[希伯来文作是D026>,在本注释会作‘归予神’(devoted)或‘归予神的物’],这包括杀死城中所有人,为免以色列人沾染属灵的腐败( 申20:16-18>申二十16-18)。有时‘归予神’(D026>)还包括焚城(24节,11:13>十一13),而在别的情况下,那并不包括掠夺城之物(参8:26-27>八26-27,11:14>十一14)。教会则藉着革除会籍来执行这原则( 林前5:13>林前五13);而革除会籍的原则和程序今天有时也必须再次应用。
以色列神圣的军队紧紧遵从这些命令,而在他们竭力的呼喊之下,耶利哥的城墙倒塌了。约但河谷平均一个世纪之内有4次严重的地震,而在耶利哥城的发掘清楚显示那里最少有一堵砖墙倒塌了。这事实使耶利哥城的事迹显得可信,却没有减低这事叫人惊异之处──神作了预言,并在准确的时间使它发生。
六22-25 喇合得活,耶利哥灭亡
故事的结尾交替说着喇合的得救(22-23、25等节)和耶利哥城的被毁(24、26节),使两者的命运形成对比。作者藉着重复谈论和扩大事情的细节来突显神的守约,即使在一个迦南妓女身上也如此(17节下、22-23、25等节)。喇合和她的家属首先被安置在营外(23节),因为在礼仪上说来,她们是不洁的( 利13:46>利十三46; 申23:3>申二十三3),但在本书写作的时候,她的后裔都已长期定居在以色列了。喇合藉着她的后裔耶稣基督( 太1:5>太一5),继续住在新以色列里。
先知约书亚宣布说,任何人意图在这已献给耶和华的城上重建根基,就必受咒诅(比较 王上16:34>王上十六34)。这咒诅虽是叙述而不是规定,但却很适切,因为首生的是属于耶和华的( 出13:1>出十三1),因此‘归予神’的城也有着这地位。
六27 约书亚的名声
约书亚的名声古今都传扬遍地(27节,3:7>三7,4:14>四14)。总括来说,喇合和约书亚活着了,而耶利哥则以死亡来‘归予神’。
七1至八29 艾城之战
这战事的两部分:军队的溃散(7:1-26>七1-26)和胜利(8:1-29>八1-29),均教导信心的功课。
七1-26 军队的溃散
作者把所有以色列人(6:18>六18)牵连在亚干的罪中。民族的连带责任──一人的行为影响整体的观念──也阐明在别的经文( 撒下21:1-9>撒下二十一1-9; 徒9:4>徒九4; 西1:24>西一24),并且是以下两个教义的基础:人类因亚当而有原罪;圣徒透过耶稣基督得称为义( 罗5:12-19>罗五12-19)。
第2-5节‘艾’
第2-5节‘艾’这名字有不吉利的意思,指‘灭亡’。艾城现今的位置不详,因为传统说法所指的地点埃切废墟(et-Tell),现已证明那时并未有人居住。我们必须从神的震怒去看以色列的愚昧和失败(1节)。差遣探子去侦察耶利哥虽是正确的(2:1>二1),但约书亚在还未征询耶和华之前便发动战争,就明显是违反了圣战的原则,和神差遣约书亚时给予他的指示( 民27:2>民二十七2)。讽刺的是,约书亚战败后竟要以抽签形式来解决事端(14节)。探子倚靠他们的‘二三千人’(‘千’译作‘分遣队’更佳;参4:13>四13注释),而不倚靠耶和华,如此便违反了圣战的准则。若那些分遣队为15人一队,则36人被杀就等于损失了80%的兵力。要解释这次溃败,我们毋须只归咎其终极原因──违反圣战原则,或近因──约书亚在正面攻击的用兵上失策,因为这两个都是失败的原因。
第6-9节
第6-9节在极度的痛苦沮丧下,约书亚和众长老撕裂衣服(参 创37:29>创三十七29、 创37:34>34; 士 11:35>士十一35),并俯伏在约柜这神圣的征询处之前(比较 士20:18>士二十18、 士20:23>23、 士20:26-27>26-27)。他们悲伤地埋怨神,并大胆和率直地询问神他们战败的原因(参 赛6:11>赛六11)。约书亚几乎像以色列人昔日埋怨神那样埋怨惦(参 出14:21>出十四21,出16:2-8>十六2-8)。从约书亚无知的角度看来,这次军队的溃败是有害而无益的。迦南人若重拾信心,一起从他们山上的营垒向以色列人冲下来,而以色列人又被涨溢的约但河所困,那处境实在堪虞。
第10-15节
第10-15节耶和华简单地回答说:‘起来’,并指出众民的罪:‘以色列人犯了罪’。以色列人因欺诈神──随自己的喜好而行,看自己的判断比神的话优胜──他们羞辱了神荣耀的名。神使他们成为‘归予神’(D026>)的物,以维护自己的名声。
第16-23节
第16-23节为了众民得拯救,神吩咐这污秽了的全营重新洁净自己(参3:5>三5),不致全营成为‘归予神’(D026>D026)的物(‘当灭的物’,13节)。神在以色列人抽签的时候,以‘是’和‘非’两个答案把有罪的孤立出来(参14:2>十四2,18:6>十八6; 出28:30>出二十八30),藉着一个抽取的过程,指出亚干就是罪魁祸首(14、17节)。那有罪的遂承认他们所犯的错。每一件事情在神面前都要赤露敞开( 来4:13>来四13)。藉着把亚干的所有烧毁,用作荣耀神的新‘归予神’(D026>)的物,这罪才得以归正。也许从耶利哥偷来的物件污秽了以色列人,因而必须丢进洁净的火中烧掉(参6:17>六17、6:24>24)。在圣经时代,家庭在父亲的带领之下,会较容易一起作出相同的行动,这情况比西方文化显着。整个家庭会一起与神立约(参2:8-14>二8-14、2:18>18),又像这里一样,一起破坏立约的协定。亚干把掳物藏在营中时,可能全家都知道此事(比较 徒5:1-2>徒五1-2)。
藉着承认自己的罪,亚干把荣耀归给了神(19节),因为其中伴随着承认神的无所不知、神的主权、真理、热心和圣洁。重要的是,不信的亚干把要献给神的当灭之物[‘归予神’(D026>)]的物误称为掠物(和合本:‘所有的财物’)。他对圣战的看法是错误的。对他来说,耶利哥是他赢取的奖品,而不是神圣的王得胜之物。同样地,物质主义者看世上的资源是属于他们的,而不是属于耶和华的。
第24-26节‘以色列众人’
第24-26节‘以色列众人’都必须参与赎罪的行动,用石头打死亚干(比较1节)。位于亚割谷的石堆(‘亚割’的意义是‘灾祸’),记念亚干亵渎了圣物这个悲剧(参4:5-7>四5-7)。
八1-29 艾城之战的胜利
第1-2节
第1-2节以色列人再次攻击艾城的时候,小心谨慎地按着圣战的定规而行。首先,耶和华命令他们作出攻击,约书亚便完全地执行其中的细节,但也创新地定出一些战略。其次,军队也受命不要惧怕,因为神已应许他们必得胜利(参1:7-9>一7-9)。一开始第二次的攻击,他们已确知必定胜利,正如第一次攻击开始时,失败早已确定。
不过,征服应许地的各场战争都是独特的。圣战的准则一般包含较少的兵力,以致以色列人能把信心放在耶和华之上,而不是放在军事力量上(参 申17:16>申十七16; 士7:1-8>士七1-8)。然而,在这次战役里,以色列人出动了全支军队。在第一次失败的战役中,人数较少的军队实际上表示以色列人有着错误的信心(参7:3>七3)。现在全军队表示他们有信心再次对付这不能轻视的劲旅。在这战役中,‘归予神的物’(D026>)只包括艾城和城中的人民,而不包括牲畜和财物(比较6:17>六17,7:15>七15)。作战的计划是一个典型的军事策略──狡猾的埋伏,而不是像奇异地倾倒耶利哥城墙那样一个由祭司带领的游行。在出埃及的时候,万军之耶和华奇妙地使用了红海和东风,而不是以色列人中带着兵器的人,去摧毁埃及强大的军队( 出14:10-31>出十四10-31),但在其后对待亚玛力人的战争中,神却把作战的刀交给约书亚( 出17:8-16>出十七8-16;参1:1>一1)。同样地,在教会的历史中,使徒时代充满着叫人惊讶的工作,但后来却是一些非神迹的作为(参 来2:3-4>来二3-4)。基督建立惦的教会,是两种方法并用的( 太16:19>太十六19)。
第3-13节
第3-13节耶和华统率了一次故弄玄虚的埋伏行动(参2:2-7>二2-7)。这次埋伏的士兵人数并不清楚。第3节说是30个分遣队(和合本:‘三万’;参4:13>四13注释),但第12节则作5个(和合本:‘五千’)。有学者认为第3节应作‘他差遣了三十名最好的勇士,每个分遣队派一人’(Boling;参下文)(参 撒下23:24-39>撒下二十三24-39)。整个埋伏行动由5队士兵执行。请留意第3节作‘大能的勇士’,而第12节只作‘人’。伏兵走了12哩(20千米)的路,攀上陡峭的山坡,并在黑夜的掩护下,藏身在艾城以西的山丘或磐石之后,或在洞穴中(9、13节)。翌日清晨,约书亚与主要的军队从吉甲出发,并为了清楚看见整座城,在艾城北边的山谷以外安营。‘这夜’,即伏兵埋伏的第二天晚上(这时伏兵已全然准备好),约书亚在即将发动战事的山谷中进行侦察,以保证他的作战行动得以成功。
第14-17节
第14-17节在艾城的王看来,约书亚的作战行动好像重演一次。翌日清晨,他轻率地迅速带兵前往作战之处,指望像前次一样大败以色列兵。约书亚假装撤退,其实是利用上一次的经历,引诱艾城的王不作任何戒备。为了灭绝正在逃跑的诱兵,王召集所有军队出城,甚至离开神殿(这里称为‘伯特利’,参 士20:18>士二十18,新国际译本旁注),那是一个城堡的最后防守据点。这里的‘伯特利’(直译:‘神的家’)并不是一个地方名字,而是指艾城的神殿(R.G. Boling和G.E. Wright, Anchor Bible, Joshua, p.240,也有相同的意见)。
第18-23节
第18-23节在关键性的一刻,耶和华作出了干预,并吩咐约书亚举起‘短枪’,或更贴切地,译作‘弯刀’。向艾城伸出弯刀,象征耶和华有管治该城的主权。第19节在希伯来文中指伏兵已迅速离开隐藏的地方。约书亚一发出讯号,他们便起来攻城。以色列的主要大军此时回头攻击那倒霉的追赶者;他们回头一看,只见艾城峰烟四起,而5队以色列兵则从他们后方出击。
第24-27节
第24-27节根据对付艾城之圣战的准则,艾城中全部12个分遣队和他们的妻子,都要成为‘归予神的物’(D026>),要被‘杀灭’(26节,及新国际译本旁注)。
第28-29节
第28-29节被焚毁的城──一个永远的废堆,和王的墓──城门上的石堆,都成为纪念此事的标记(参4:5-7>四5-7),并证明这事确实是发生了。艾城的王‘被挂在树上’,可能指被钉在柱子上,显出他是在神的诅咒之下。根据律法,人必须在日落之前把他取下来( 申21:23>申二十一23)。相对而言,在新约中,以色列的王却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 加3:13>加三13)。惦也是在日落之前被人取下来( 约19:31>约十九31)。
八30-35 在以巴路山更新圣约
在这些争战故事的中心,作者停下来详述以色列人在示剑更新圣约,如摩西所指示的( 申11:29>申十一29)。以色列之主的法则和治权的主张是在国外颁布的。祭坛象征神对该地的治权(参 创12:8>创十二8),而律法则界定惦管治的特质。正如没有修剪的葡萄树( 利25:5>利二十五5、 利25:11>11)和没有剃下来的头发( 民6:5>民六5),在以色列中是象征这些物件是圣洁或献给耶和华的,同样地,一个用没有动过铁器的完整石头筑成的祭坛,表示它是属于创造主的。以巴路山在示剑[现今的纳布卢斯(Nablus)]以北,是陈述恶兆的地点,而基利心山──较低的一座山──则在示剑以南(33节)。我们应假定以色列人能自由进出这地,因为他们与示剑人所立的约正生效(参24>二十四章; 创34>创三十四; 士9>士九),或因为撤退至基地的迦南,不敢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与他们对敌。以巴路山──咒诅的山──被选为设立祭坛的地点,因为神在那里除掉了罪人的咒诅。
燔祭象征以色列人全然奉献给神,并用以赎他们的罪。可以吃的平安祭是庆祝他们与神的关系。以色列人起初在西乃山确证这圣约时,也在庆典中献了这两种祭( 出24:5>出二十四5)。两祭预表基督为设立新约所流的血( 路22:20>路二十二20)。在以巴路山出土了一座祭坛,而按发掘者薛托(A. Zetal)所说,其中所有科学证明,都跟圣经的描述极之吻合。
由于约书亚是遵从摩西的律法而行,读者应假定那些石头是铺上了石膏,然后律法便刻在其上(32节;比较 申27:1-8>申二十七1-8)。律法在严肃地聚集的以色列人眼前写了多少,圣经并没有说明。读者也应想象,在这个有极好传音效果的环山平地里,以色列人的6个支派在基利心山大声陈明因顺从而有的祝福,另外6个支派则在以巴路山大声述说因背道带来的咒诅(33节;参 申27>申二十七章)。由本国和归化的居民组成的众支派,面对着那些抬着约柜──神圣之王的宝座(参6:6-7>六6-7)──的祭司。其后,约书亚听见了所有神国子民的声音后,便宣读律法,藉着其中的祝福和咒诅,说出了以色列人与神所立之约的要素(34-35节;参 申11:26>申十一26,申30:1>三十1)。
九1-27 与基遍人立约
与基遍人订立盟约显然是在圣战的规则以外的。这事件显出以色列人会在某些情况下,认定他们可以和必须在律法以外订立一些例外的条约。妥协的情况时有发生,像在这里(14节),并例如在离婚的事件上,因为以色列人没有首先寻求神的话。在士师时代,以色列人与一些被咒诅的国族订立许多和平的条约,违反了‘归予神’(D026>)的原则(参6:15-21>六15-21注释),以致耶和华不再把迦南人赶出( 士2:1-5>士二1-5)。今天教会里也有许多人选择与世人和平共存,因而丧失了他们属灵的能力。
九1-2 迦南人的会盟
在其他迦南人会盟要攻击以色列人的时候(10:1>十1至11:23>十一23),基遍人却作了这特殊的外交。基遍人宁愿冒险以求和平,而不是战争。可惜的是,他们虽敬畏神,但却没有选择第三个解决办法,即像喇合一样(参2:8-14>二8-14),在神的约中完全效忠。许多人面对着基督和惦的福音时,也可选择以下其中一个立场:1.与惦对抗;2.和平地共存,但却不归服于惦;3.藉着惦的宝血和属灵的重生,作新约中的子民。
九3-13 基遍人的诡计
基遍和它的四个同盟合称希未人(7节),这提醒我们,基遍人是一个被判有罪的民族。一般人把基遍等同于耶路撒冷西北面8哩(13千米)的吉卜(el-Jib),这是值得怀疑的。虽然约书亚让众长老与基遍人谈判,但基遍人是先求见约书亚,要与他和以色列人立平安之约,所以约书亚必须为此事负上最终的责任(6、8下、15节)。
在以色列人的政策中,他们可以跟远方顺服的城──虽会污染他们,但不是被咒诅──的国族立和约( 申20:10-15>申二十10-15)。基遍人因而假装从远处而来,以求藉这条例与他们和平共存。
虽然在战争中,欺诈被视为是有需要的,但在立约时,却不能接受欺诈的成份(参2:2-7>二2-7的注释),因此约书亚咒诅他们(23节)。事实上,约书亚和众长老倚靠自己的判别力,而不去求问耶和华,也是错误的(14节)。无论这样有多么吸引人,教会决不可用自己的理解去取代神的话。
九14-15 与基遍人立约
也许以色列人‘受了’(即‘取去’)他们的食物,是因为那是立约程序的一部分。终究犯错的是以色列人,而不是基遍人,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求问耶和华。
九16-18 基遍人的诈骗被发现
3天后,以色列人便发现基遍人的诡计。他们要再用3天,走17哩(27千米)的路程,从吉甲来到基遍人那里,证实所听闻的消息。构成这同盟的4个城镇,从西北面控制着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因此他们是住在以色列人联邦的主要干道上。会众有理地埋怨他们的领袖,因为这些仍留在应许地上的外邦人影响着他们在此地上立足。
九19-27 解决办法
在连续3节里(18、19、20节),圣经强调以色列人不能破坏誓言,误用了神的名字,纵然这誓言是在被骗的情况下作出的(参 出20:7>出二十7; 撒下21:1-14>撒下二十一1-14; 太5:33-37>太五33-37)。在这个充满破坏婚约、商业上的违约的时代里,这个真理需要重提出来。众长老持守这个在被骗的情况下订立、却又不能更改之条约的方法是,把条约里‘仆人’一词解作负担最繁重工作的人──基遍人要为以色列全会众作劈柴挑水的苦工。约书亚在众长老要求的这些非礼仪方面的职务外,加上了一些礼仪方面的事奉。
十1-43 南部之征服
南部的战役包含两部分:大败围攻基遍的5个亚摩利王,和其后攻取各城邑,征服整个区域。
十1-28 基遍之战
第1-7节
第1-7节约书亚之征服艾城,加上基遍之请降,促使耶路撒冷王与另外4个城邑组成联盟,合攻基遍。当时的城邦往往会以联合的军力来抵御敌人(参 创14:1-3>创十四1-3)。从亚马拿书简中的一封信(约主前1350年),可推断基遍是耶路撒冷王国的一部分,主要由犹大山区组成。基遍面对着这强大联盟的攻击,惟有请求约书亚履行条约中的义务,过来帮助他们。以色列人便起来,面对第一个真正向他们的勇气发出挑战的考验。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意思是‘我主是公义的’)统治一个住着亚摩利人和赫人的城邑,而这两个民族都是要在神面前毁灭的(参6:15-21>六15-21; 申7:1>申七1)。亚多尼洗德的世界观使他不能明白以色列的胜利是由于耶和华,不是由于约书亚,因此,他视之为军队对付军队之战争。基遍人所听闻的,是耶和华的名声,而他所听闻的,却是约书亚的名声。耶路撒冷王的‘勇士’(2节),像中世纪的武士(参6:2>六2的‘勇士’),是受过训练的,并且有足够财力去好好装备自己。在这时候,埃及人控制着迦南,而拉吉[现代的杜韦废丘(Tell ed-Duweir)]是它的省府。
第8-15节
第8-15节基遍的战场提供了一个舞台,让神的战士在其上行奇事。这是耶和华第三次和最后一次为以色列人奇妙地干预战事(参3>三至4>四章,6>六章)。在圣战的最佳传统里,耶和华是给予指示──大概是在以色列人求问惦以后;吩咐以色列人不要惧怕,应许他们必定得胜(8节);使敌人恐慌──约书亚连夜走22哩(35千里)崎岖、弯曲的山路,从吉甲登上希伯仑,猛然临到他们那里(9-10节);并降下大冰雹,打在正窜逃往山下之要塞的敌人身上(11节)(参 出14:24>出十四24; 士4:15>士四15; 诗77:17-19>诗七十七17-19)。以赛亚提到这戏剧性的事迹时,说耶和华是非常振奋的( 赛28:21>赛二十八21)。
作者用倒叙过去事迹的手法,把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场面留在最后才叙述──那就是在伯和仑路上的胜利(12-15节)。在这幕事迹里,耶和华的侍从──太阳和月亮──都在支持约书亚。迦南人从基遍西面上山(约书亚正在那里因整夜攀山劳累而稍事休息),正面向着在基遍以上耀目的阳光,那时战争正要开始。为保持这优势,约书亚向耶和华祷告,求惦吩咐太阳和月亮,像吩咐侍从一样,叫它们停住,直至以色列人向敌人报了仇(即自卫性地宣示其主权)。奇妙地,耶和华竟把惦在天上的侍从交给一个在地上的人,听从他的吩咐。太阳可能是基遍的主要神只,像月亮是耶利哥的主神一样(参6:1>六1)。作者并引述他的资料来源──‘雅煞珥书’(‘义者之书’),那是早期记载或收集一些歌颂为国家争战之以色列英雄的诗歌书(参 撒下1:18-27>撒下一18-27)。
许多解经的人曾用不同的方式去翻译12至13节的希伯来文,意图为这事件提供一个合乎自然定律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一次日蚀。有些则认为太阳是停止了发光,而不是没有移动,而‘约有一日之久’则应译作‘正当日落黄昏的时候’。对这观点稍作更改的意见称这段经文是指一次晨曦时下得很大的冰雹,以致天都黑了,直至敌人被灭,并把第13节译作‘太阳在天空中停止发光,并不急速上升,[像是]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虽然译作‘停在’和‘止住’的希伯来文也可解作‘停止发光’,尤其是在诗歌里,但作者在13节下说‘在天当中停住’,而不用‘发光’,似乎更合乎传统的解释。同样地,把‘不急速下落’译作‘不急速上升’是曲解了希伯来文的意思。这解释虽有创意,但却似乎是为了配合科学的定律,而不是正常地理解经文。也有人把本段经文分类为历史化的神话(historicized myth)(参Anchor Bible 中 R.G. Boling的见解),但这解释却有损蒙神默示之作者的可信性。
有些学者拒绝科学化的解释,认为‘这现象是众多神迹中的一个,圣经藉以告诉我们……那是一个记号,表示其中有神的干预,为了赐下一个人不配得的恩惠,而这恩惠是不能用别的方法去叫人明白的’[J.A. Soggin, Joshua(SCM, p.123)]。有人把约书亚命令太阳停止的事件跟希腊神话比较,其中亚加米农(Agamemnon)向宙斯祷告,求他在阿凯亚人(Achaeans)得胜之前,不要让太阳落下。
第16-21节
第16-21节基遍之战的史话又再继续。约书亚并没有阻止他的军队去击杀五王,而根据情报,他们正藏在玛基大的洞里。相反地,他吩咐人用几块大石堵塞洞口,并派人看守,而其主要军力则用以追赶正在逃跑的迦南人,切断他们撤回西面坚固城的去路。然而,也有些人逃走了(参28-39节)。其后各路军队便返回现已设于玛基大的营地。没有人敢批评这退敌之军队中的一个人[比较 出11:7>出十一7,其中‘摇舌’跟本段中的‘饶舌’(即‘吭一声’)在原文中是相同的]。因着那声誉,他们不久便得以安息。
第22-27节
第22-27节这时是收拾那五王的时候了。约书亚利用这机会坚固军队的心灵,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战役。在整队军队面前,他指示众军长按古老的习俗,把脚踏在那羞辱的五王颈项上(参 王上5:3>王上五3; 诗110:1>诗一一○1; 林前15:25-28>林前十五25-28)。像开始征服迦南时耶和华吩咐约书亚的话一样(1:8>一8),约书亚吩咐他们不要惧怕,因为这五王之死代表神还要赐他们胜利。其后约书亚把五王杀了。像对待艾城的王一样,他吩咐人把这5个被咒诅的王挂在树上示众,直至晚上,使众人敬畏耶和华,而不是惧怕迦南人。洞口的石头又用作另一个纪念碑,以志约书亚征服迦南的奇功(参4:5-7>四5-7)。五王被杀预表了撒但的羞辱和战败(参 创3:15>创三15)。
十29-39 消灭7个亚摩利人的城邑
作者迅速地连续列出7个被约书亚歼灭的军队,和6个被他攻击、征服,和划作‘归予神’(D026>)的王城。
十40-43 总结
犹大3个主要的地区:山地、南地和山坡,都在这战役中征服了。虽然许多地仍未能攻取(参13:1-7>十三1-7),但被咒诅之迦南人的支柱已被打断;在这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约书亚已经征服了整个地区了。
十一1-15 北部之征服
北部的战役,像南部一样,包含两部分:米伦水边大败敌军(11:1-9>十一1-9)和其后征服各城(11:10-15>十一10-15)。所有受咒诅的国族都聚集,在这征服迦南之决定性和高潮的战役中,对抗以色列人(比较3:10>三10,9:1-2>九1-2)。
十一1-9 米伦水边之战
第1-5节
第1-5节这迦南联盟的召集人是夏琐一个王朝的君王耶宾(参 士4:2>士四2)。夏琐[现今的科达废丘(Tell Qedah)]在约书亚的时代是一个巨大、坚固的城邑,占地200英亩(80公顷),有人口约4万人。那是埃及和米所波大米之间的贸易干线上一个主要的城市。考古和近东文献上指出,夏琐是‘在这诸国是为首的’(10节)。
作者以耶宾为中心来描述他呼吁备军的行动。在军队的中心是耶宾(1节上)。召集到他身旁的是加利利的3个王:玛顿王[在加利利中心的盖伦海廷(Qarn Hattin)附近]、伸仑王(地点不能确定)和押煞王(在亚设支派得地的范围内,参19:25>十九25)。坚固他们的,是从周围地区而来的诸王:北面是从上加利利的山地而来的,南面是从基尼烈,以及基尼烈以南的约但河谷而来的,西面是从多珥──一个在迦密山以南的着名海港──而来的(2节)。为提供最大的力量,他又从南方和北方更偏远之地召集诸王到来(3节)。至于偏远的南方,第3节上的经文应作:‘又去见东方的迦南人和西方的亚摩利人,[在他们中间]还有山地的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从偏远的北方而来的有黑门山根米斯巴地的希未人(米斯巴地点不能确定,其名意为‘向外看’)。这些盟军都有当时最高级的装备,就是轻盈的战用马车;这些马车可以拆开,在战地上再装嵌供作战之用。他们举行这决定性之战役的地点,大概在耶伯耶默以北的高原,约在米伦东北2.5哩(4千米)。
第6-9节
第6-9节以色列人再一次按着圣战的规定:约书亚求问耶和华,耶和华便鼓励约书亚的军队,去面对那悬殊得叫人惊讶的军力;惦告诉他们作战的时间,和要采用的战略。约书亚的军队砍断马的蹄筋后,马车上的士兵被迫要逃跑,这样以色列人便能追赶他们。其后,以色列人可以在有空时回来把马车烧掉,而他们确实曾这样做(9节)。(有关战略与神迹的对照,参8:1-2>八1-2,9:1-2>九1-2,10:8-15>十8-15。)
约书亚和他顽强作战的军队仗着优先的攻势,突然作出攻击(7节)。大败敌军的行动又再展开(8节;参10:9-11>十9-11)。不圣洁的联盟分裂了,有些向西北面逃跑,有些则向东北面逃去,他们都只是指望逃出该地。约书亚根据圣战的规定,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十一10-15 征服诸城
被征服之城邑的命运跟十章28至39节所列的诸城相若。像耶利哥一样,夏琐这曾自夸的城邑被‘尽行杀灭’[‘归予神’(D026>)];没有在城中留下甚么,而城本身也被烧毁了(参6:15-21>六15-21)。(关于夏琐的考古证据,参导论:征服迦南的日期。)然而,夏琐并不像耶利哥,神再没有咒诅把这城重建的人(参 士4:2>士四2)。以色列人再没有烧毁别的王城。正如在艾城,他们把掠物留下(参8:24-27>八24-27),是按着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话( 申6:10-11>申六10-11)。摩西的命令:‘凡有气息的,一个不可存留’( 申20:16>申二十16),必是指人类,而不是牛羊,因为以色列人是得着神完全的认可,去带走城中牲畜,留为己用的(12-15节)。
参夏琐之战
十一16-23 征服应许地的总结
整个征服的总结跟南方战役后的总结(10:40-41>十40-41)相似。亚拉巴,跟第2节的亚拉巴不同,是指整个裂谷,从加利利海以北至埃拉特湾 (Gulf of Eilat)。哈拉山(‘秃山’)是耶立哈拉克(Jeleb Halaq),远在别是巴的东南面,而西珥是以东。在北端的巴力迦得可能是巴尼亚,位于黑门山下和约但河的源头(17节)。从迦勒的年龄推算,若按字面数值去计算,征服迦南地的‘许多年日’(18节)可能是7年。迦勒和征服迦南后是85岁(参14:10>十四10),而开始征服迦南时是78岁(参14:7>十四7和 申2:14>申二14)。
迦南人中并没有一个悔改,除了喇合和她的家人,而只有基遍人寻求建立和约,因为耶和华使其余的人心硬,好杀灭他们(20节;参<=9:1-2>九1-2)。从法老对抗摩西这相似的处境中,我们可以推论,迦南人对抗约书亚时,好像所有人一样,是心硬的( 出7:11-14>出七11-14; 林前2:14>林前二14)。他们看见耶和华藉着惦仆人所行的神迹时,像法老一样,都是心硬的(参 出8:32>出八32, 出9:34>九34),于是,掌权的神便使他们心硬(参 出10:1>出十1)。所有人在罪中都是死的,该受神的审判;神把新生命赐给一些人,只是出于怜悯( 罗9:10-18>罗九10-18)。
第23节总括是复指一章3节。在其他地方,作者都明确地指出征服的工作尚未完成(参13:1>十三1,15:63>十五63,16:10>十六10)。至于‘太平’或安息,参一章12至15节和十章21节的注释。以色列人飘流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因为有组织的对抗已不复存在,所以以色列人可以准备分地了(23节;参1:6>一6)。
十二1-24 附录:战败诸王的名单
本章概述以色列人所杀的君王和从他们所取得的地,为攻取应许地(1>一至11>十一章)和分地(13>十三至21>二十一章)提供了过渡。这个名单确证了六至十一章的事迹。
约书亚多次指出从前凶邪的诸王和他们的土地不复存在,新的统治者是神,而惦的众支派要把应许地分别为圣。这个转变说明了几项事实。1.神那正直的国度正好取代了这世上不正直的诸国;他们先前只是篡夺惦在地上的治权(参3:9-13>三9-13,8:30-35>八30-35)。2.到了审判的时候,神便断然除灭恶人。3.恶者不能在圣洁的军队面前站立,这军队是按着神的启示而行,并且信靠惦(1:5>一5,10:8>十8)。4.永在的神持守着惦的应许。神已立约把这地赐给以色列人的列祖及其后裔。惦现在已应验那应许,却仍未完全完成(参1:6>一6)。应许地的征服提醒教会,守约的神会按着惦所应许的,把新天新地赐给惦的子民,而他们必须耐心等候得着他们的产业( 来11:39-40>来十一39-40)。5.神合一的子民──在这情况下就是约但河以东和以西的各支派──没收了那些不合法之诸王的地,并承受了应许地为业(参1:12-15>一12-15)。
这概述分为两半:以色列人征服约但河东,并在那里定居(1-6节),约书亚征服约但河西的诸王(7-24节)。
十二1-6 摩西征服约但河东并赐以色列人为业
作者首先提醒读者,约但河东的王国只是暂时存在的。
第1节
第1节约但河以东,在隐基底对面那极大的亚嫩峡谷[慕捷河(Wadi el-Mujib)]是一个天然的疆界,从前把南面的摩押人和北面的亚摩利人划分( 士11:18-19>士十一18-19)。这里的亚拉巴是加利利海(基尼烈湖)和死海(亚拉巴海)之间宽阔的约但河谷。在约书亚的时代,北面的边境是黑门山,而不是神所应许的幼发拉底河(参1:4>一4,13:1-7>十三1-7)。
第2-3节
第2-3节征服亚摩利王西宏的事迹记载于民数记二十一章21至31节和申命记二章24至37节。亚罗珥[现今的亚拉拉(D030>)]距离死海北岸约有6哩(10千米),俯瞰着慕捷河。它象征了这区南面的边界。死海以北约7哩(12千米),向西流进约但河的雅博河,形成西宏北面的边境。以色列人不能侵入这地的东半部,那是属于亚摩利人的,而亚摩利人当时仍未组织成一个王国(参13:25>十三25)。基列本部是多山、树林满布的地方,是希实本至死海一带以北之地,并向北伸延至雅穆河(Wadi Yarmuk),但它在雅穆河以南约11哩(18千米)处,地势已伸展为平原。这些平原向北伸延形成巴珊地。这多山、多林木的地区被雅博河分为两半。
第4-5节
第4-5节征服巴珊王噩的事迹记载于民数记二十一章32至35节和申命记三章1至11节。利乏音人是巨人,他们在以色列人之前住在这地上。他们的后继者──摩押人和亚摩利人──称他们为以米人和散送冥人( 申2:11>申二11、 申2:20>20、 申2:21>21)。这些巨大、身形可与亚衲族人相比的人,在亚伯拉罕时代已住在应许地上( 创15:20>创十五20)。基述人和玛迦人是以色列东面边境的亚兰人。
第6节
第6节这些土地由摩西征服,他按着神的吩咐,把地分配给忠于耶和华的两个半支派,为使那地分别为圣。摩西两次被称为‘耶和华仆人’(参1:1>一1),大概是为了表示以色列人有合法的权利去占领该地。
十二7-24 约书亚占领约但河西之地
约书亚所征服的土地与美国佛蒙特州或英国威尔斯的大小相若。
第7-8节
第7-8节第7节的‘约书亚和以色列人’跟第6节的‘摩西和以色列人’相似(至于巴力迦得,请看11:17>十一17的注释)。这清单大致是按着六至十一章的记载列出的,并且补充了这几章经文。这时以色列人正安营在吉甲,仍未定居在应许地,也未占领其中的城邑。
第9-24节
第9-24节这些‘王’所统治的只是细小的城邦,其版图只是从坚固城向外伸展约3哩(5千米)。在主前668年,亚述巴尼帕第一次征讨亚兰和巴勒斯坦后,有33个王向他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