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第九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底波拉之歌

五章一節說 “那時”,應該是指四章廿三節的時候,換言之第五章全首詩歌是緊接以色列人大獲全勝之後唱出的。第二節 “有軍長率領” 這句話原文的字面可以解釋為 “人的發綹放鬆”,所以有解經家認為是指以色列人回復曠野時期的粗擴不羈,堅毅勇猛精神。三至五節是對神的形容,神是一位在西乃和以東曠野行動的神,神與祂的百姓一同作戰,六至八節形容以色列人在這場戰爭之前的光景,那時候迦南人控制了沿海的交通大道,使以色列人的經活動受到影響。第六節說 “珊迦……雅億的日子”,可能是指以色列衰微的整個時期,雖然士師珊迦曾一次打死了六百非利士人,但以色列人仍受敵人壓逼。第七節所說的 “以色列的母” 是用來稱讚底波拉的,因為這次戰事是由她主動策劃。

第八節說出以色列人衰微的根源是信仰出了問題,他們選擇新神離棄耶和華,所以神讓戰事臨到他們,“豈能見藤牌槍矛”是指他們缺乏軍事裝備,而經文中說以色列人出來爭戰的有四萬,但在第四章說的是一萬,可能是第四章的一萬是單指從拿弗他利和西布倫支派來的,而這裏所說的四萬人是包括了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和以薩迦等支派。

九到十一節主要是呼籲百姓要他們頌贊神的拯救,同時呼籲他們參戰,受呼籲的包括社會上各階層的人。白驢是罕有的,騎白驢的可能是指統治階層,坐繡花毯子的可能是指富有的人,行路的則指一般百姓。經文說 “神的公義作為”,是指神為祂的百姓伸,把他們從敵人手中拯救出來。

“城門” 是古時候裁決法律訴訟,尋求公義的地方,因此 “城門” 可比喻作以色列人與迦南人的是非判決,戰爭是仲裁的程式,用戰果來顯示誰是誰非。十二節是婦女們向底波拉呼籲的聲音。有解經家認為十三節的 “餘剩的” 是指那些受逼害仍然存留的人,“貴冑” 可能是指以色列中的軍長,所以十三節的意思應該是 “那些受逼害後仍然存留的人和以色人的軍長,跟百姓一同下來,耶和華神降臨為他們攻擊迦南的戰士”。十四至十八節反映了古以色列各支派的遭遇和他們在地理上政治上的關係。這次積極參戰的都是以斯德倫平原附近的支派,其他距離戰場較遠的支派都沒有參與,經文中沒有埋怨猶大和西緬支派不參戰,但對其他支派不積參戰卻稍有微言,可見當時以色列各支派一定有不同的聯盟,所以有些被認為是應當參戰,有些沒有參與都不會受責備。十六節指流便支派對這次戰事漠不關心,他們只 “坐在羊圈內聽群中吹笛的聲音”,十七節描述但 “等在船上”,也許是這支派曾經試圖在雪倫平原參與非利士人的沿海作業。

十九節的 “君王” 是指著西西拉和他的同盟,“他納”是在米吉多的東南,迦南軍隊是在他納集合然後向基順河推進。“卻未得擄掠銀錢”,是表明迦南人這次行動的失敗。二十節的 “星宿” 在迦南神話中是雨水的源頭,受巴力掌管,但星宿卻反過來攻擊西西拉這迦南盟軍領袖,這清楚表明掌管星宿的不是迦南人的神巴力。廿二節的 “壯馬” 是指迦南人的戰馬,馳軀踢跳奔騰是迦南人大敗逃跑的景象。廿三節 “耶和華的使者” 或許是指底波拉和巴拉,米羅斯這字的字根可解作 “災難” 或 “禍患”,有解經家認為米羅斯可能是戰場附近以色列的一個城,在急難關頭那裏的人不來幫助神的百姓,因此受到咒詛。廿四至廿七節的內容跟四章十七至廿一節的內容相近,只是用了詩歌的形式來集中描述西西拉的死。廿八到三十節是全篇詩的總結。三十一節是詩人的禱告,他將人分為 “神的仇敵” 與 “愛神的人” 兩類,神的仇敵是被咒詛的,愛神的人是蒙福的。至於 “光輝烈烈” 是形容古時神話中戰士的形像,詩人用這詞來形容以色列人在神幫助下勝了迦南人。

士師記第五章裏的戰爭是神的戰爭,是祂為以色列人伸張公義的作為,所以詩人呼籲眾民要頌贊耶和華,而頌贊是要有行動的,行動就是甘心跟隨神的帶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勝過敵人!